/蕭依釗

半夜接到安娜的電話。 她說,她有一個因疫情下崗的五十多歲的朋友, 剛剛打電話來申訴內心的痛苦,她雖好言安慰了一個晚上,但那位朋友最後還是說「做人沒意思!」

我問她:「妳是不是鼓勵他說: 『不要太消極!應該想開一點啊!堅強一點! 』妳的朋友正陷入憂鬱, 妳這些話,他聽不進去。建議妳陪他去看心理醫生或把推薦一位心理咨詢師給他。」

安娜說:「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不知如何察覺身邊的親友患憂鬱症,也不知如何幫助患憂鬱症的親友,你可不可以寫寫這個課題……」

人在五十歲過後,尤其是退休之後,失去權位、奮鬥目標,進而失去被需要的生命價值感,容易陷入憂鬱情緒中。何況安娜的朋友在疫情期間驟然失去工作,因而面臨巨大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若你發覺自己有一段時日幾乎整天陷於低落情緒,對原本喜歡的事情都提不起勁去做,同時也可能出現食慾不振或睡眠不佳的現象,那你就要提高警惕,要找信賴的親友傾訴心事,並且趕緊找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生進行評估和診治。

同時你要用力過生活:

1.不要說負面話語,要學著說正面的話語,學會讓自己開心,並且讓心裡產生希望。
2.培養嶄新的嗜好,做一些新鮮事,讓自己擁有種種新體驗,並從中成長。
3.去做那些會讓你快樂的事情,令你心中充滿喜悅,憂鬱就無法入侵。
還有一個即時有效的方法:當低落情緒侵襲你時,趕快去戶外健走兩圈,流流汗,或站起來,把胸裡的悶氣,輕輕地呼出,再慢慢的吸進氧氣,覺得身體哪個部位不順暢時,就用觀想把氧氣多送點過去。戶外運動是緩解憂鬱的有效方法,每週至少3天進行30分鐘的運動,會讓你的心情在短期內好轉。
對憂鬱症患者,家人和朋友適時的傾聽和陪伴是很重要的。但應該遵守專家提出的以下的「三不守則 」:
• 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 、「要開心一點」的話。
•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的錯誤。
• 不反駁:面對患者負面的話語, 傾聽就好,不要反駁。
憂鬱症患者盼望的,是被旁人認同、接受自己生病的狀態。陪伴者不能對他們過多的關心和干預,不能對他們說教,要練習安靜地陪伴。
面對憂鬱症患者,專家建議採取以下態度:
1、關心
2、傾聽
3、不要不理他
4、說出來:在患者談起自殺念頭時,坦率地和他們討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即時向患者的心理輔導師反映。
5、一起出去玩
6、鼓勵求醫

很多病例證明,憂鬱是會改善的,及早診治,以及預防復發為防治重點。但關鍵是患者的心態——心靈詮釋生命的方式,決定了身體是否能克服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