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依釗
「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預防病毒的口訣,大家耳熟能詳。
其中「用肥皂洗手」,一直是被國際公認為最有效、也最省錢的防治方式。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或者懂得方法卻沒耐心去洗手呢?
在寫此文前,我刻意在洗手間觀察人們如何洗手。我發覺,有的人沒用洗手液,僅把手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一下;有的人雖然有用洗手液,卻是隨便水龍頭下搓一下雙手,就擺動著濕漉漉的雙手離開……
其實莫怪普通人不懂,就連實習醫生也忽略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我記得大概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出警告:超級細菌風暴,正襲捲全球。超級細菌的出現, 是人類濫用抗生素的結果。醫院是使用最多抗生素的地方,變成超級細菌的溫床。
超級細菌可以附著在醫院各種環境和物件上。只要有人,包括醫護人員、患者或家屬摸到病菌沒洗手,就可能導致患者感染超級細菌。患者明明是因為治療某一疾病住院,卻不幸被感染超級細菌,病情加重甚至可能送命。全球每年有70萬這樣的案例。
當時台灣的醫院被國際公認為超級細菌重災區之一。有一家醫院從國外請了一位原籍台灣的感染科專家(我記不起專家姓名),回到台灣協助防控超級細菌。那位專家做了一個試驗:她召集一群實習醫生, 先檢測他們手上的細菌量,接著讓他們去洗手, 然後再做檢測,結果發現他們手上的細菌量比洗手前更多!因為那些實習醫生沒認真洗手,也未把手擦乾,潮溼的手更容易孳生病菌。
當前我們不但要防超級細菌, 還得防冠狀病毒,因此更須認真洗手。
「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當年提倡這口號的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洗手五時機: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上完廁所後、擤鼻涕後、看病前後。現在,須加上一項:走進家門或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記得洗手。
正確洗手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須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雙手至少40秒,才算是有效的洗手。洗完手後,還要利用乾淨紙巾將手擦乾。因為在洗完手之後,還是會有一部分的病菌留在手上,而擦手,就可把殘留的病菌擦乾淨。
專家不建議用暖風式烘手機,因為研究顯示,噴氣式的烘手機,可能把手上殘留的水散成很細微的小水滴,包著病菌噴散到空氣中,再傳給洗手間裡的其他人。
若因為出門在外,沒有清水和肥皂,只能用消毒搓手液乾洗手時,最好先用紙巾擦手,因為乾洗手液並不能帶走手上的油汙或汙垢,並且不能殺死某些病毒,例如腸病毒(Enterovirus)。
總之,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比酒精性乾洗手,是更有效的防病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