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舒彦
缅甸之行,冲击心灵深处的旅程。
爱是付出,亦是接受。
缅甸的天气十分热,空气中稀薄的湿度,让人宛如置身于一圈圈的热气中,沉沉,闷闷的。巴士停在了乡间的入口处,驶不进,只好徒步往内走。杂草丛生的地上,有一条常年累月走出来的小径。我低着头寻着可以落脚的实地,避开陷脚的烂泥。
一双手,毫无预警地钩在我的臂弯,正要抬起头时,另一双手又牵起了我另一手臂。胜利之家的孩子用最直接的肢体动作向我们表达着欢迎,让我有点受宠若惊。
其中一女孩手上抱着一个看似三四岁的男孩,男孩挣脱女孩的手往我身上爬,我抱起了男孩,男孩轻轻地亲吻我右边的脸颊。一只手环着我的颈,另一手由小女孩牵着。我不敢乱动,由着孩子们领着我,踏着形状不一的板子,渡河,进村。耳边传来咿咿呀呀的踏板声,提醒着我这座吊桥的沉重。
经济拮据,食粮匮乏,环境欠佳,孩子那涂了Thanakha的脸上依然挂着快乐的笑,热情地唱着歌。即便语言不通,听不懂歌词的内容,依然感受到那高亢的情绪。
也许,有不少的人疑惑,是什么样的缘故让一班人不辞劳苦来到另一个国家,帮助与探访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们。
我想,祝福使者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的生活是否有改善。好一些两年前曾来访的使者在探访其中一家少儿护佑中心时发现简陋的瓦房都修葺过了,开心地表示:“当时半水泥的房子已建好,真好。”
再探访另一家少儿护佑中心,环顾整洁的中心,看着孩子身上干净的衣服,听着孩子偶尔能回一两句简单的英文,使者们内心的快乐都溢于言表。
我看着他们欢愉的讨论,有一瞬陷入不知名的空白中。脑中飘过了祝福使者递小礼物时,孩子们那笑逐颜开的脸庞,那么纯粹,那么无暇。
祝福使者们的付出,只为看到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如此,心便踏实了。孩子们伸出的手,便是他们最棒的回报。
两个小女孩再次来到身边,我展开手掌紧紧地牵着她。我的手,偏冷。女孩把手伸进了我的五指间,用另一手掌轻轻地捏着,摩擦着我的手背。女孩温热的掌心传递着一份温暖,直透内心深处。
回了。然而那双手却让心里一种不知名的情绪渐生,渐深。
那双手,打破了肤色、国度、语言之间的籓篱。
那双手,抚平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那双手,牵起了这份相遇的缘分。
那双手,捂热了心里的冷,教会我更勇敢,更主动释放善意和爱。
(示意圖。攝影 / 徐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