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淨(祝福文化基金會-慈心祝福組 輔導法師)

2019年9月16日傍晚,收到淨願慈懷之家負責人寶美師姐的簡訊,希望能前往淨願給予臨終患者及家屬關懷。隔天,帶著祝福的心,開車前往淨願。甫走進大門,即見一身粉紅、白髮蒼蒼、面容可掬的慈祥老人,坐在輪椅上,望著前方,彷彿若有所思。

前往問候,“婆婆您在想什麼?”

“我沒想什麼。師父,您從哪裡來?”如此一問一答,話題打開了,我開始傾聽她的生命故事。

薛婆婆,今年74歲,單身,從小家境清貧。3歲時,因一場發燒延醫而導致終身小兒麻痺,行動不便。婆婆進駐淨願是因為弟弟的關係,弟弟罹患癌症。當他獲知自己的病情不可逆轉時,他最擔心、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位姐姐。姐姐從小與他相依為命,當他健康的時候,由他照顧姐姐,現在自己也病了,也需要人來照顧,又有誰來照顧姐姐呢?

因此,當安寧醫生及慈濟義工們把他轉介給淨願的時候,他向義工們提出一個條件,若要他進駐淨願可以,但,姐姐也要一起,否則他就不住。菩薩心腸的淨願負責人寶美師姐,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因而倆姐弟一起住進了淨願。雖然彼此都無法照顧,但至少可以看見彼此,以心會心。

當天的探訪,沒見到弟弟。他因病發,進入士拉央醫院治療。詢問婆婆,可否到醫院探望弟弟?她歡喜的說,“當然可以!”

“您有什麼話,想跟弟弟說的嗎?”給您錄影,給弟弟看好嗎?婆婆說,好!

錄影內容如下:“你放心,我在這裡住的很好,不用擔心。你專心醫病,我們今天走到這個地步,你要接受與面對。能吃你就吃,能喝你就喝,你不要想太多,日子一天過一天。”影片雖然只有短短幾十秒,但婆婆慈祥的面孔與會心的笑容,卻傳遞了她對弟弟不盡的祝福與牽掛。

婆婆說:“從小家境清貧,這一生沒讀過書,沒上過學。父親在她8歲時就離家而去,是奶奶及母親把我們三姐弟撫養長大。”

兒時,雖行動不便,但她一樣幫忙母親做家務。如何做呢?她說,她以椅子為雙手,支撐著身子步履蹣跚地走,然後蹲在地上,用火炭煮水、煮飯、洗衣、切菜……。

“年輕的時候,有力氣,現在年紀大了,沒力氣了,想做也做不了了!

“我覺得我來到這世間是苦的,尤其是當我生病的時候,沒有人拿水給我喝,沒有人帶我去看醫生,幫我拿藥……。我這一生只有‘苦’,從沒有真正的快樂過。但我從不埋怨為何父母親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來,對父母親只有感恩,沒有埋怨。埋怨有什麼用?唯有,認命與接受!”

問婆婆心中的快樂是什麼?她說:“我的‘快樂’是有朋友的關心,身心無病痛,平安過每一天!”

人生苦短,無常迅速。9月18日下午,收到寶美師姐的簡訊說,“他往生了!”他,指的是弟弟。

次日傍晚,前往廣東義山為弟弟誦經祝福。參與的親友不多,屈指可數,但在場的每一位都非常誠心、專注地唱誦。姪兒將婆婆帶回家跟母親共住,讓彼此可相互照應,相信這也是給予亡者最好的祝福!。

感言:“我的快樂是有朋友的關心”,這句話不只是婆婆的希望,相信也是我們每一位活著的人的希望。對於安住在慈善機構的醫院、養老院、孤兒院、殘障院、臨終關懷中心、監獄、戒毒所、感化院、流浪漢、乞丐,甚至憂鬱症等等,他們都需要有朋友的關心。現今慈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建立,這是好事,然而也是壞事——好事,是因為有多一個地方可選擇、可居住,不論有無收費;壞事,是缺乏人性化的照顧,缺乏朋友們的關心,他/她們逐漸被孤立、被淡忘,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所有的物質都無法填補心靈的孤寂,唯有走進人群,給予他們一分關愛,點燃他人心中的希望與快樂,自己的人生也會變得更精彩、更有意義。祈願關懷路上,有你我他的參與,共同締造“有愛,有希望”的社會。

臨終關懷的對象,除了臨終者的關懷之外,家屬的關懷更為重要;臨終關懷不是Touch n go的模式,而是人與人之間關懷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