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時許,我開著車往Wisma Mirama去。天還黑壓壓的,路燈很疲累地為我照明。抵達集合地點不久,團員們就陸續到來了,多是熟人,彼此打著招呼寒暄了一會兒,上巴士時發現天空竟已是一片蔚藍。
有別以往,我們不在文冬停留吃早餐,直接就往勞勿原住民中心去。
等著我們的,是中心裡的五十多位孩童,個子都很瘦小的孩子;但顯然他們在中心裡是快樂的,臉上始終掛著無邪的笑容。
中心負責人蘇廣成牧師給團員們簡單地介紹了一下他領導下的基督教組織“窮人的福音”,以及原住民孩子中心的概況。蘇牧師負責照顧馬來半島東海岸吉蘭丹和彭亨兩州的百多個原住民山村,六千多個原住民。年尾東北季候風季節,東海岸常發生水災,很多原住民就被圍困在山寨裡。那時節,是他們最需要糧食的時候。
「水災之前,我們一定要先把糧食送到他們的村子裡。然而村落太多,無論是義工或糧食,我們都嚴重匱乏。」牧師說。
祝福文化基金會,成了糧食供應的主要單位之一。對此,蘇牧師深表感激。
然而最大的難題,卻還不是糧食與義工,而是原住民的習性,以及他們對現代文明生活的不適應。
「現在中心裡的孩子,大部份來自吉蘭丹,因為太遠了,所以他們無法逃回去。」原來早先確有這樣的例子,孩子們無法適應上學、規律作息的生活,偷偷溜回山裡去。雖然都是個案,但已叫中心裡原就人手不足的義工們疲於奔命;也不能置之不理,畢竟涉及孩子們的安危。
「孩子們在中心吃得好,都會長肉,但每年十一月學校長假開始時把他們送回山里,次年一月初回到來後就又變了另一個人。」除了變得瘦癟,生活習慣也會打回原形,衣服可以一個星期不換,遠遠的就可聞到他們身上的惡臭,另外也得努力替他們除蝨子……
「他們在部落裡生活久了,習慣自取,和文明社會的生活形態不太一樣,因此很難在外工作。」牧師感慨地說。
原先牧師都把孩子們送到國民小學,但後來發現有被邊緣化的現象,所以才把孩子們轉到華小。只是如此一來,又面臨了一項新的挑戰——孩子們的課業追不上……
問及為甚麼中心裡收留了那麼多來自吉蘭丹的原住民孩子,蘇牧師說,事緣吉蘭丹州政府修改憲法,原住民失去了祖先對土地的擁有權。州政府把大片大片的森林採伐權,轉讓給木材商。大量的砍伐造成了原住民的生存環境嚴重被破壞,原住民已無法在森林找到足夠的食物,又沒有出外打工的技能,山里80%的孩童都營養不良。
其實有心援助原住民的志工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只是在這過程中,民生問題仍然是燃眉的難題。因此蘇牧師所帶領的團隊,既要努力與原住民建立起彼此信任的關係,改變他們的觀念與習性,積極誘勸他們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也得照顧他們的溫飽問題,讓他們能生存下去……
有些聽上去似乎很簡單的道理,在執行時所面對的難處,恐怕並不易為外人道來。
XXXX
離開中心後,四十多位團員分乘幾部四輪驅動車、小客車和卡車,浩浩蕩盪往原住民村出發。
50分鐘的車程,左邊是崖壁右面是山谷,雖是柏油路但仍是顛簸得厲害。其實這柏油路也是兩年前才鋪好的,早前牧師和義工們入山那才叫跋山涉水。
抵達後我們先參觀了去年才蓋好的活動中心,非常別緻、依湖而建的竹編房子。湖裡有非洲魚、蘇丹魚,義工們教村民如何養殖,兩年收成即分給附近的村民。
接下來是到小小一片平房裡進行捐贈儀式。平房是原住民的教堂,當然早前很是簡陋,逐步整修、拉電,至今日稍微齊全些,如此這般也花了十年功夫。幾位原住民在狹小舞台上打band以饗來賓,但大部份團員都被室外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多留連在外拍照、研究花草;室內的原住民觀眾倒是全情投入,跟著哼唱隨著樂音擺動身體。
其後,傳道士劉美嬌依據家庭名單唱名,原住民們排隊上前從祝福使者手中接過白米、煉乳、白糖、罐頭沙丁魚等糧食。我不是第一次接觸劉美嬌,可每見她一次,心裡就會多一份踏實——她的認真、系統化的處事方式,總讓我們覺得交到他們手中的款項、米糧必然會受到善用。
另一邊廂,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帶領了幾位團員給小朋友發糖果、零食,看著小朋友們笑逐顏開的快樂神情,這個周日顯得特別有意義,心情也為之一振。
真的,快樂,其實很簡單。
XXXX
然而,不覺間已是一點多了,大夥兒原就起得早,現已飢腸轆轆。我們又回到活動中心,義工們已把午餐備好,是原住民以柴火大鍋烹煮的山珍野味,有野巴菇菜、野竹筍、香蕉花、波蘿蜜籽、咖哩土雞、用蕉葉包裹的飯、竹筒飯……,調味不濃,就是簡單的鮮甜,尤其是竹筍,讓團員們贊不絕口。有別於華人吃竹筍愛吃芯的習慣,原住民們則愛炒竹筍衣,口感略似包菜,軟而不綿。
用餐後我們步行到附近參觀原住民的住房。這村落的房子不算密集,約莫100米散落著一戶人家,房子都很小,特色是水泥、竹編混搭。
這些房子都是蘇牧師帶領著原住民親手搭建起來的。2005年,國庫控股(KNB)表示願意協助100戶原住民家庭整修家園,每戶人家撥款5千元。
蘇牧師說:「你把錢給我,我替他們『重建』家園。」造一所房子,市價約莫2萬元,這5千元是遠遠不夠的。蘇牧師並不假手承建商,而是帶領著原住民自製砂磚,一手一腳把房子搭建起來。只是磚房不免悶熱,因此他們多以竹編擴建,如此一來既涼快又牢固,形成了該村的特色。
XXXX
離開原住民村,沿途回返,到武吉丁宜時已是下午五時許。稍事停留,買了些蔬果,即到館子吃晚餐。
我們比原定時間提早返抵。隨後即收到蘇牧師的簡訊,除了對祝福文化和團員表示謝意,他說:“我們今日參觀的原住民村,是原住民村中相對較為進步的。我們在這裡已耕耘了二十年,教導村民生活技能,儘管他們的學習進度比較慢,但卻比其它山寨的村民懂得較多,就像你們看到的,他們懂得利用我們建活動中心剩下的材料美化家園。”
“原住民同胞對於祝福文化基金會帶給他們的禮物,非常感激。”
下個星期我們所參觀的原住民村,將是若何景象?請期待我們7月8日的探訪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