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長安有三大譯經場,分別是草堂寺、大慈恩寺,以及大興善寺。其實網上資料對於「三大」各有不同的說法,但無論如何,以上三間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4月13日,我們參觀了以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為代表譯師的草堂寺;4月14日,我們上午與下午分別前往大慈恩寺及大興善寺。
大慈恩寺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據知,是當時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而修建的,並禮請印度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總理寺務。玄奘法師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弘揚佛法十餘年,是唯識宗的奠基人,因此大慈恩寺又被尊為唯識宗的祖庭。
大家對玄奘法師自是不陌生的,大抵不會有人不懂《西遊記》裡的唐三藏。那是我童年時極喜歡的一部小說(相信也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但要真正了解玄奘法師,想來還是得讀《大唐西域記》。
說到玄奘法師印度取經,就不得不提一下,祝福文化曾於2024年10月下旬組團前往印度朝聖,當時我們即參觀了玄奘法師的取經聖地——那爛陀大學遺跡。
大慈恩寺的一大亮點,是寺裡的大雁塔。
大雁塔的建立,是為供奉玄奘法師從印度請回的經書和聖物,原為五層,後增至七層,高約64米。據說,大雁塔的塔心室或地宮內供奉著佛陀舍利,可隨著歷代修繕與戰亂,如今舍利是否仍在原處想來已不可考。
——————————
抵達大興善寺時,雖是下午,但炎熱得地面都成了烤板,人在其上彷彿隨時會烤熟。解說員盡責地為我們解說,我則極盡可能地躲進陰涼處。
可大興善寺真是大呀,不愧是隋唐時期的皇家寺院。建寺年代可追溯至西晉時期,原名遵善寺,隋文帝建立大興城時,才更名大興善寺。唐開元期間,印度高僧不空法師、金剛智法師、善元畏法師前來傳授密宗,大興善寺成了佛經譯場之一,同時也被尊為密宗祖庭。
進入大興善寺,殿宇、佛像目不暇給,供有五方佛與二十四諸天的大雄寶殿、天王殿、文殊菩薩殿、普賢菩薩殿等不說,即便地藏王菩薩也有救苦地藏殿及平安地藏殿之分,在往內走些還有子安地藏像,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有海島觀音殿與千手觀音殿,另還有供奉大日如來的金剛堂。
既為密宗祖庭,自然會有密教的神明,寺內護法殿中,供有大威德金剛、大黑天神、愛染明王、摩利支天。而又,轉個角,可見陀羅尼塔,以及刻有金剛界三十七尊的石牆……
繞著繞著,來到了一片竹林,林內矗立著一座石塔,以及一面《心經》書法牆,意境獨到。
寺裡一大特色,就是很多貓兒,護法亭前有一對黑色喵喵石像,結緣品流通處也有善財貓的飾品,想來是「寵物友善」的寺院呢。
寺外也有特色。大興善寺位處鬧市,寺外一條街滿是餐廳、飲料店、藥房等店鋪。我往前去看,似乎這空間被稱作譯經廣場,許多的檔口,販售著二手書與小吃。我在有限的時間裡猶豫掙扎,最終還是捨棄了二手書,選擇了冷飲和冰糖葫蘆。
(原文刊於2025.06.22《光明日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