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相信許多佛教徒,都很熟悉《金剛經》裡的這句經文。《金剛經》裡的「空性」是佛教裡極其重要的基礎理論(尤以大乘佛教更甚),卻也是最為抽象、哲學的概念。

《金剛經》的漢譯本有好些,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出自於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之手。除了《金剛經》,法師還翻譯了我們所熟悉的《妙法蓮華經》、《佛說阿彌陀經》等。

——————————

4月13日,離開了重陽宮後,我們一行人前往草堂寺,當年(後秦時代)鳩摩羅什法師的譯經道場。

根據星雲大師的著作《佛教叢書(四).弟子》,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出生於西元344年,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是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法師從小就被譽為天才神童,甚至有母親懷胎時辯才無礙、自通天竺文的傳說;七歲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歷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得以貫通大小乘。

前秦的君王苻堅派遣將軍呂光等率領七萬大軍討伐龜茲及烏耆諸國,但因久仰法師大名,囑咐呂光恭送法師入關。呂光獲勝東歸,卻在大軍抵達涼州時得知苻堅已被殺,遂在涼州自立為帝,因呂光不信佛,鳩摩羅什法師就被留置在涼州長達十七年,未能宣揚佛法,直至後秦皇帝姚興舉兵西伐呂氏得勝後,法師才被迎入關,同年十二月抵達長安,彼時法師已年屆五十八。

姚興皇帝受父親影響,從小信仰三寶,他以國師之禮款待鳩摩羅什法師,並敦請法師前住逍遙園西明閣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也就是這座草堂寺的前身。

鳩摩羅什法師曾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不焦爛。草堂寺內的鳩摩羅什舍利塔,即供著法師的舌舍利。

草堂寺因是鳩摩羅什法師的譯經道場,故被尊為三論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祖庭。

寺裡有一井,煙霧井,因常有白霧噴薄飄升,蔚為奇觀,是關中八景之一。

——————————

離開了草堂寺後,我們前往淨土宗的祖庭——香積寺。

淨土宗是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的淨土信仰,《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均有記載,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佛弟子一心稱唸阿彌陀佛名號,唸至一心不亂,離世後即蒙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寺裡有座崇靈塔,是唐高宗在淨土宗創始人善導大師圓寂後,為紀念其偉業而建的。據記載,武則天也常到寺裡禮佛。崇靈塔高33米,原為13層,後因塔頂塌陷,現只有11層,距今1千300餘年,是這趟行程中所遇見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

寺內還有一座法然上人大遠忌紀念碑。法然上人是800年前日本淨土宗的宗師,香積寺與日本淨土宗的友好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想要說說香積寺裡的一顆石頭,該石由臨潼隕石博物館供養在寺內,據知是20年前於新疆阿勒泰沙漠所發現的「石隕石」,重量達2.3噸。

完稿後才發現,這篇文章淨是一堆資料。啊,原來是一趟知性之旅呀。

(原文刊載於2025.06.08《光明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