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其中的第二十五品〈普門品〉,更是觀音信仰的基礎。
而當年,佛陀宣講《妙法蓮華經》之處,即是王舍城靈鷲山。此山名靈鷲,乃因山上石頭形似鷲鳥。
行程第七天,我們花了約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前往靈鷲山。上山的路很平坦,層層石階,但由於山勢頗高,走到說法台時已是汗流浹背。山腳沿途會看見賣飲料的攤販、坐在路旁乞討的當地人、樹林裡的灰葉猴、抬著遊客上山的轎夫,以及一路尾隨替你搧風的賣唸珠的小販。途經兩處洞穴,分別是阿難與舍利弗修行之處。
這靈鷲山呀,山勢還真峻峭,峰頂挺拔而立,傲視群山;那說法台,小小一方居於其中,我們一團人就把它站滿了,實在難以想像佛經上所說的:「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的浩瀚場面。
然則我這麼說,絕無輕蔑或不敬之意,更不會因此而質疑佛經(即便是質疑也無妨,藏傳佛教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喇嘛的學習裡甚至設有辯經環節)。我從不敢以自己有限的智商,去度量佛法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認為佛經貴在其中的哲理,而非還原歷史真相。
那爛陀大學遺跡距離靈鷲山不遠,約莫14公里,車程也就半小時左右。《西遊記》裡唐三藏前往取經的西天,原型正是此處。據知,那是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與學術中心,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12世紀,因突厥穆斯林的入侵而慘遭摧毀,出家眾多逃到山區或還俗。伊斯蘭王朝過後,印度教勢力復興,僧眾因多在山區,致使印度的佛教沒落。19世紀中葉,那爛陀遺跡被陸續挖掘,今時今日觸目所及雖只是紅磚颓牆,但依然可從方城的結構中感知其規模的宏大。
值得一提的是,那爛陀是佛陀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的故鄉,此處建有一塔以紀念這位尊者。
那一個下午,我們坐了約三個半小時的車子,前往距離那爛陀106公里的毘舍離(Vaishali)。次日,晨起,前往朝禮阿難塔。阿難尊者被逾為多聞第一,記憶力驚人,佛陀入滅後與大迦葉等阿羅漢於七葉窟首次結集經典,所以才有了後來佛法的流通。據妙如法師所說,七葉窟其實就在附近不遠處,但外觀也就是一平常石窟。
阿難塔的另一層意義,是紀念爭取到比丘尼僧團的成立。阿難塔後方豎有阿育王石柱,一隻石獅蹲踞其上,周邊許多大大小小的塔,據知是圓寂高僧的墓塔或弟子建造的紀念塔。妙如法師帶著我們繞塔三匝、誦念佛號,然後供燈。
阿難塔,是這趟行程的最後一個聖地。
(原文刊載於2025.02.16《光明日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