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章

朋友的朋友偶爾會私訊我,分享他的觀劇經驗。他把戲分成幾個環節:導演、演員、服化、燈光、佈景,然後以五顆星滿分為基礎給予評比。

我和他僅有兩面之緣,話沒說超過十句,在如此不熟的情況下,我很難「有話直說」。我一方面很感謝他對戲劇的喜愛,另一方面,卻對這樣的姿態感到震驚。我委婉告訴他,除非當評審時主辦單位採用了分數制,否則我是從不會主動給作品打分的。事實上,每次擔任評審時我都不免惶恐,總擔心自己眼力不夠、專業不足,致使珠玉蒙塵。

好友說,這大概是現下許多歌唱節目,如《中國好聲音》之類所帶來的影響。他說:「在這年代呀,人人都可表達,人人都是評審。」然而,似乎不那麼多人記得——「術業有專攻」這一回事。

與髮型師小哥聊及此事,他很年輕,24歲。他邊揮動著手上的剪刀邊提醒我,還有谷歌評論,也讓人人都在一夕之間成了評論員。其實原就是個提供反饋與意見的管道,卻無意間養出了許多的優越感。

我當然是贊成言論自由的,也從不掩飾自己對極權國家的反感,「人人都可表達」自是沒錯,只是表達的姿態讓人堪憂,何以都站成了制高點?看著網路上的種種亂象,不得不感慨似乎許多人忘了,表達之前需先思考。

文章寫到這裡,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老頭,站在岸邊似的看著洪流一波又一波地捲起襲來,終至淹沒。然而這樣的感覺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負面的影響,我很樂意接受現實。

現實是,我成長的時代已變遷,世代匆忙交替,網絡的衝擊、智能手機的崛起改變了新世代的思維與生活習慣。(新世代,但包括了舊人類。)

有次看演出,中場休息時我留在場內,除了少部分出去抽煙、上廁所的,其餘現場觀眾都不約而同掏出了手機,有些回訊息,有些刷社媒,有些看短影音。高度刺激的結果是,我們永遠不可能品嚐到作品裡沉潛的感受,就像餐餐麻辣的人,很難領略到食物味道的細微變化。

然而,細微,似乎正是我作品的特色之一。我自己原是不察覺的,不過好些觀眾都這麼說就是了;後來想想倒也覺得合理,相較於宏大敘事、繽紛壯觀,我更喜歡簡潔樸素,且崇尚以纖細為美。

現實是,劇場需要觀眾。我認識的好些導演都頗與時並進——既然活在科技時代就善用科技——多媒體投影、手機互動、現場攝錄等手法層出不窮,創造出屬於新世代的劇場語言。

我覺得都很好,真的,只是,不是我的選擇(也沒那本事)。我說了,我樂於被時代洪流淹沒。所以直至目前,我依然堅守著屬於自己的節奏,堅持著從簡單裡,創造科技無以取代的感動。

在我的時代結束以前,我想一直這樣走下去。

(原文刊載於2024.07《慈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