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圖/ 雲居寺提供
朋友知道我向往佛教古蹟文物,推薦我看國學大師葉曼講述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的視頻。葉老的話撥動了我的心弦,頓時生起了「有一天要去參訪雲居寺」的念頭。
葉曼(1914—2017)曾親近南懷謹,兩者皆是現代少數將儒、道、佛融匯貫通的國學大師。上世紀八十年代,葉老在斯里蘭卡出席世界佛教友誼會盛會時,與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相遇,樸老當時告訴她,北京西南郊雲居寺藏經洞有14, 200幾件石刻《大藏經》經文,經板長30華里。可惜,雲居寺已在二戰期間毀於日本飛機的轟炸。
1988年,葉老第一次去北京就直往雲居寺。由於經歷了戰火之苦,加上年久失修,雲居寺破敗不堪。當年呈現在葉老眼前的,是一片斷壁殘垣,還有一尊被炸掉了三根指頭的藥師佛像,她情不自禁的跪在佛像前哭泣。有人問她為何哭泣,她說:「現在開了路,我都需要人攙扶才能爬上山;當年的山沒有路,石經山山路崎嶇陡峭,一千年來,幾千個和尚,刻了兩部大藏經,填滿了9個山洞的石塊是怎麼運上來的呢?靜琬法師一個人,一 輩子沒下山, 刻完了一個洞,用泥封起來,多大的願力啊!我太感動了!」
她在藥師佛前發願要重建雲居寺,於是她奔波於台灣、香港、美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講雲居寺的故事,整整募捐一年,籌集到32萬美元,交給了中國政府,這筆錢為雲居寺的重建創造了條件,使千年古剎恢復了原貌。
房山石經有「北京敦煌」的美譽,敦煌藉塑像、壁畫呈現佛教藝術輝煌的一面;房山石經則以佛經鐫刻為後世留下覺者智慧,而其因緣體現了佛教弘法利他的精神。
石經緣起於對法難的憂患意識。房山佛經鐫刻,始於隋末唐初。當時是一個政權更替、民不聊生的動盪時期, 並且經歷了魏太武時期和周武帝時期的兩次滅佛。在末法思想及兩次滅佛的經緯下,靜琬法師為了繼承其師慧思法師的遺願,立願在房山崖壁石刻經文,希望聖教長傳。靜琬法師於刻鑿的《華嚴經》題記中說道:「此經為未來佛法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願勿輒開。」後來唐、遼、金和明等不同朝代,許多僧人受其護法精神感召前仆后繼,達千餘年之久。目前已整理出來的碑件共計14, 278片,合佛教典論3, 400餘卷。
我對生長於北京( 現於吉隆坡同善醫院行醫)的殷立榮醫師談起雲居寺石刻。 她告訴我,30年前, 她在大學時期曾和同學去過雲居寺,當時游客稀少,忽然傳來誦經聲,備感震撼。聽了她的話, 我更神往之。
沒想到福慧國際慈善基金和中西文化藝術發展協會,竟然把雲居寺石經博物館具代表性的43 件不同朝代的石經、木經和紙經帶來吉隆坡公開免費展出。他們與中國文化中心(吉隆坡)、紫藤集團於2024年7月26日至8月10日聯手在吉隆坡舉辦《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我喜出望外,拉了好幾位祝福文化義工一同前去參觀。我們親眼看到了石板經、拓片原拓、龍藏木板經、紙經實物,還在現場工作人員指導下學習龍藏木板經拓印。
當然我還是想親臨北京石經山,在蒼茫天地中,緬懷歷代高僧大德們「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慈悲精神。
(本文原載2024.08.05《星洲日報》【星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