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千名學生及貧困家庭〉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抵達斯里蘭卡的第二天一早,我們即前往Gothama Thapowanaya寺院,進行第一站物資發放儀式。
龐大的巨巴從大路艱難地轉入小巷,換乘小巴轉了個彎即抵達寺院。
斯里蘭卡原就綠意盎然,這座寺院更是茂林修竹、草長鶯飛,環境清幽得彷如與世隔絕。我們沿路穿過樹林,來到了佛殿,以荷花禮佛。後院有一座小小的荷花池,池上矗立了一尊北傳觀音像。
我問寺院住持Mithabani 尊者,觀音像的由來。他說,1990年代,寺院獲得華人的支持,為表感念所以從國外請來了這尊華人崇拜的觀音像。
寺院名稱Thapowanaya ,意為「森林裡的寺院」,集寺院、男童孤兒院、禪修中心(開放予女眾信徒)於一身。
我們在這裡派發了文具、餅乾、糖果、禮品予200名中學生、數十名小沙彌以及寺院領養的孤兒;另外也派發了250包米糧予貧困家庭。
行程的第二站,來到了龍喜國際佛教大學。
龍喜大學創辦人是Chandima 法師,我們都稱他強法師,他同時也是該校校長。
這趟斯里蘭卡之行,也是在強法師的授意下,委派了明潔法師替我們安排協調。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位師父,就不會有這趟行程了。
抵達龍喜大學時,沙彌尼在活動中心門口列隊迎接我們。在斯里蘭卡,接受女眾出家的寺院屈指可數。這些年來,強法師正是其中一位致力於恢復比丘尼地位的法師,他於2011年興辦了國際佛教比丘尼學院。
可是想要報讀比丘尼學院的女眾大都來自清寒寺院,強法師在席間問蕭依釗能否找到朋友贊助其中兩位女眾的學費。蕭依釗與我說,當時她腦海馬上浮現了兩位摯友——蘇意琴、張福恬。回馬後,她向兩人提及此事,她們果然欣然應承。
強法師曾於1987年來馬,在吉隆坡十五碑南傳佛寺弘法,逗留了一年多。後來為了學習中文,便前往台灣,結果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我在國外看到很多比丘尼,但反觀斯里蘭卡,女眾想要讀書、出家卻沒有去處,就連受戒也必須到國外。斯里蘭卡以前是有女眾出家制的,但在公元10世紀左右中斷了傳承,我希望可以慢慢恢復。」
龍喜大學目前的校舍於2018年正式落成啟用,現有900多名學生。
我們在該校禮堂,捐贈了文具、禮品予300名學生及數十位小沙彌、沙彌尼。另外,也派發了米糧予學生家庭。
家長們手上抱著一包米,不斷地與我們道謝,臉上綻露著喜悅的笑容。不知為何,看著看著,我竟覺有些心酸。
行程第三天早晨,我們離開了可倫坡,乘了一個多小時的巴士前往北方古都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那裡的景色似乎又更荒涼了些。我後來才知,原來自1983年起,因「泰米爾猛虎」所發動的武裝鬥爭,這座城陷入了長達26年的內戰,直至2009年才告一段落。
可儘管如此,至今北部仍有重兵把守,捐贈儀式也因安全考量而選擇在軍營裡進行。當地佛教、興都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領袖均出席了這場儀式,見證祝福使者與軍人一起派送文具、餅乾予500名學生,以及捐贈米糧予500戶貧困家庭。另外,我們也準備了育幼用品予30名母親。
(原文刊載於2023.10.29《光明日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