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2022年杪,祝福文化組團前往尼泊爾與受助學生見面,同時也探訪部份學生家庭。當時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便請了有「尼泊爾通」之稱的鄺文良充當協調。

我和文良並非首次見面,祝福文化好些活動他都有參與,多是負責現場煮食,但我倆說過的話加起來恐怕少於十句,一般他都躲在餐車裡,工作完成後就離開,他予我的印象是很務實的一名青年。

在尼泊爾期間,我們多了些接觸機會,再次證明當時的印象無誤。他在我們下榻的酒店,借用了廚房,替我們準備早、晚餐,因為他知道傳統的尼泊爾食物我們未必吃得習慣。如若不是蕭依釗一再地介紹他,我想他會就這樣一直躲在廚房裡而不被發現。

接觸以後,覺得他是個簡單、直接的人,以及,柔軟。有那麼一回,得知有個受助學生父親被殺,我於是前往了解情況,無奈語言不通,便請文良來幫忙。過程中,他數度停滯,我以為他正搜索著詞彙,結果他猛地抬頭看我:「真的還要繼續問嗎?好可憐!」我點了點頭,於是他繼續與小女孩對話,但我聽得出,他在一個句子裡重複了很多次的「對不起」。

鄺文良今年46歲,原是一名自助式餐飲業的廚師。1999年,與友人前往尼泊爾背包旅行時,認識了他的初戀情人。兩人一見鍾情,一年多後準備要結婚,女友帶他回鄉,才知她家境富裕。女友父母激烈反對,兩人沒有跨過這難關,臨別時,女友與他說:「我們尼泊爾的女子,從來無法自主。如果可以,請你常回來幫這裡的小孩。」因為這一句話,讓他走上了從未想像過的人生路。

2010年,尼泊爾發生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人民自製土炸彈與軍警對峙,政府實行了戒嚴政策,也切斷了對外的聯繫,鄺文良正好就被困在這兵荒馬亂的局勢裡。他的友人,竟冒著生命危險騎著腳踏車給他送米,友人並不富裕,那極可能是他家裡唯一的一包米,且沒有人知道這種緊張的時局還要持續多久。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鄺文良到山區裡參與救災工作,看見了喇嘛們把身上的錢全掏出來幫助災黎,看見了災難中的人民如何無私地照顧其它災黎。這些年,他一再遇見尼泊爾人的純真與良善,讓他逐漸愛上了這一座城、這一個國度。

遇見藏傳佛教是另一個契機,2013年,他在友人介紹下前往印度的法會負責膳食,進而接觸到大寶法王。他認為,藏傳佛教與他相應,沒有太多的繁文縟節、教條禁忌;更多時候強調身體力行,相對來得直接與務實。

當然,他的人生不無遺憾,他因常年在外,因此鮮少陪伴父母親,同時他也不是那種好好賺錢供養父母的孩子。父母都離世以後,他更是了無牽掛,於是決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和他有些觀念還是頗相通的,譬如以下這句,也因為這句話,所以有了這篇文。

「人生是選擇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過的人生。」

(原文刊載於2023.03.05 《光明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