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
說到巴生,大抵老饕們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肉骨茶。巴生的肉骨茶之所以盛名遠播,源自於這地方是全馬工商活動最繁忙的港口城市,當初我們祖輩南來,在這裡多擔苦力活,滋補藥材及大塊豬肉當早餐,接下來的一天才有足夠的體力幹活。
因工作需求之故,巴生一直有大量的移工,疫情爆發後,巴生成了全國疫情最嚴峻的地區, 每天都有移工感染病毒及不治逝世。
巴生市郊的貧民區,聚居著許多緬籍移工。21歲的阿蒙和5位同郷好友在這裡租了一間廉價屋, 月租400令吉 。
他們都在附近的工廠當電工,並非正式僱員,工資以日計,約60令吉。工廠停工後,他們好幾個月都沒收入。
家住巴生的義工潘來吉認識阿蒙和他的朋友, 當他得知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要前往巴生派送糧食給菲律賓和印尼籍移工時, 便對她說,這些緬籍移工也許比瑪麗莎的朋友更需要援助 。
緬籍移工的處境向來讓人同情,他們當中許多並非純粹因為貧困而外出謀生,更多其實是為了逃避戰亂和政治迫害才偷渡來到馬來西亞的。如今他們的祖國被軍人奪權、暴行頻仍,更是有家歸不得了。
阿蒙和他的同鄉一見到蕭依釗、潘來吉等人,以及一輛滿載著米糧的貨車出現時,便趕忙走了出來, 七手八腳的協助卸貨, 也幫著忙把要捐給另一群菲律賓和印尼籍客工的米糧扛去瑪麗莎的車裡。
蕭依釗試圖和阿蒙他們攀談, 可惜他們只懂得講幾句簡單的馬來語,正發著愁時,在難民學校教英語的女教師魯蓮剛好到來,可以充當翻譯員,解決了語言溝通不良的問題。
魯蓮告訴義工們,她和來領取米糧的26位客工都是緬甸西部山區的欽族人。欽族是緬甸的第七大民族,約有100萬人。欽族先民約在公元2世紀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幾經輾轉流徙,最後定居於西北部山區的欽邦。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欽族人多改信基督教。因此,在巴生的欽族人都是基督徒。他們都是因為逃避戰亂而偷渡進來馬來西亞的,幸好在教會志工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聯合國難民署所發予的難民證。
魯蓮說,這幾個月來,曾有一教會組織和兩個民間組織派發米糧給他們,但都是一次性的,而且沒有像這次祝福文化基金會所派發的物資那麼多。 「你們顯然很有誠意。」她說。
魯蓮表達了移工們的焦慮心情:「當前的世界讓我們感到不安。我們不斷聽到同郷染病逝世,我們一方面害怕被遣送,另一方面卻也擔心家鄉親人的安全, 誰也無法預測災難明天會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有些移工來馬多年, 在這裡成家生子。蕭依釗說,看著他們的孩子,就不由聯想到2021年8月 19日在喀布爾機場,絕望恐慌的阿富汗母親們把自己孩子扔過鐵絲網,乞求英國軍人把他們帶到安全地方的悲慘畫面。
(原文刊於2022年7月10日《光明日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