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偉章
如果你記憶力還不錯的話,應該會記得2021年7月我國的白旗運動。當時為對抗疫情而實施的封城鎖國政策,讓許多平民都陷入了困境,民間組織發起了白旗運動,面臨困境者紛紛在家門口掛上白旗尋求援助,一時間全國多個地方都泛起了白色旗海……
這份互助精神讓人感到溫暖,但當中也不乏渾水摸魚的詐騙行為,可那是另一個課題。今天要說的,是不敢掛起白旗、求助無門的另一群人。
是的,說的正是沒有合法居留證件的移工。彼時我國政府對待這些移工的立場,莫衷一是,甚至還出現出爾反爾的現象,內政部長韓沙再努丁也始終態度強硬……,於是這些移工即使走投無路,也不敢掛起白旗,只能坐困愁城。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某日接到了菲律賓籍移工瑪麗莎的求助電話:「我和我的朋友們仍然找不到工作,沒有人要請我們做工, 本地人見到我們像見到鬼一樣, 怕我們傳染Covid 。你能再給我們米糧嗎 ? 我們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向你開口。 」
向蕭依釗求助的瑪麗莎,住在巴生市某老街區,這通電話不光是為了她自己,同時也代表了和她同一區的「難姐難妹」們 。這些移工原在附近的幾所學校食堂、大排檔及茶店當臨時工,洗碗碟、洗菜、捧餐、打掃衛生……,工資以工時計算,從早到晚一天可賺50令吉左右。政府實行封鎖政策後,他們遂失去了工作,在當時可謂一籌莫展。
由於當時的政策禁止人民跨縣,因此一時三刻蕭依釗也實在無法給他們送糧食。但蕭依釗依然積極想法子,她馬上想到的是有好些公司和團體都在響應白旗運動,遂將相關資訊傳給了給瑪麗莎,讓她向這些機構求助 。
兩天後 ,瑪麗莎洩氣地告訴蕭依釗,她打了電話給這些公司和團體, 但得到答覆都是:「已經派完了!」、「你那兒不在我們的行動範圍內 」、 「我們只發給大馬公民」……
蕭依釗試著另想辦法,她看到好些組織或個人都在網絡上宣告,會在加油站擺放免費便當, 任由公眾領取,於是便建議瑪麗莎也去碰碰運氣。瑪麗莎後來告知,她開車兜了一小時,才終於找到有免費便當的加油站,但一人卻只限取一盒,因此她無法幫忙帶給其他朋友。
在這期間,瑪麗莎本身其實也想盡了辦法突圍困境,她嘗試賣椰漿飯。她烹煮了20包椰漿飯,在街區擺賣, 一包3令吉。「可是我只賣出了3包,我的朋友都要我免費送給他們。到了傍晚只好把飯都送出去, 血本無歸。」瑪麗莎說。
但她擺攤賣飯的舉動引起了一位好心華裔女子的注意,這位女子給了她300令吉,讓她用150原購買食材烹煮100包的椰漿飯送給附近的貧民,另150元則充作酬勞。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子後來又給了她兩次錢,每次皆300令吉,並留下話說:「我以後還會給妳錢,請妳送飯。」
瑪麗莎不斷打電話詢問她所認識的本地人,要不要請她上門做鐘點清潔工。終於有一女商人請她到鄰縣的住宅做清潔工,可她途中卻遇到了警察檢查站,過程不在此詳述,不過按她的說法,有些損失就是了。
蕭依釗說,當瑪麗莎陳述她的遭遇時,一度哽咽,讓她頗為動容,但彼時巴生的疫情極為嚴峻,愛莫能助的心情於她而言十分折騰。
無論處境如何困難,瑪麗莎都選擇了勇敢面對,而蕭依釗也沒有放棄,她在不久之後即接種了第二劑疫苗,成功取得跨縣證後即領著義工送米糧過去給他們。雖然稍微耽擱了些時間,但至少解除了他們的困境。
(原文刊於2022.06.12《光明日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