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依釗

2015年,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發生 7.8 級大地震,山河變色,傷亡慘重,震驚世界,各國的援助和志工紛紛湧入。

強震過後,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會和基督教世界外展會立即聯手到尼泊爾賑災。這是我第一次踏足有「眾神的國度」美譽的尼泊爾,但映入眼簾的卻是滿目瘡痍——損毀的古廟、坍塌的樓房、斷裂的道路……

當地義工帶領我們巡視幾個受到重創的災區後,我們決定捐資重建兩所學校的課室及兩個偏遠山村裡倒塌的住屋。

第二年,我和佛光山的幾位法師重訪災區視察重建工程。我們籌建的校舍民房已經落成,受惠者自然欣喜, 但仍有很多災民無力重建家園,路旁堆滿瓦礫,許多學生依然在簡陋的帳棚上課。

當地義工從法師那裡知悉我參與的另一個基金會——祝福文化基金會有一個助學計劃, 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捐助貧困孩子上學,即來找我陳情:地震造成許多 孩子失去父親或母親,或家園毀壞, 如果沒人援助他們,他們就得輟學……。 他們希望祝福文化基金會能援助這些孩子。

這樣的要求, 應該沒有人會忍心拒絕。祝福文化基金會應承每年通過當地民間組織捐助百多名貧困學生上學。從此,祝福文化基金會與這高山古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9年,為了讓「祝福使者」們親自去尼泊爾探訪他們捐助的學生,我們組織了「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50位「祝福使者」探訪了學校、城市邊緣的貧民區、古老的寺廟……可惜由於連日暴雨,山路被砂石流沖毀,我們租的四輪驅動車無法深入山區,祝福使者們無緣探訪住在偏鄉的學生的家, 只能請學生及他們的長輩步行到公路旁來相會, 送上我們從馬來西亞帶去的禮物和紅包。

這兩年新冠疫情肆虐,國界封鎖,主要靠旅遊觀光業的尼泊爾經濟受到打擊,我一直在惦念尼泊爾的孩子們, 他們近況如何?還有繼續上學嗎?

於是委託當地義工去探訪我們捐助的一些孩子,義工的報告令人心酸:由於各種因素,尼泊爾災後重建之路走得緩慢, 以致平民生活苦不堪言。孩子們的情況未有明顯的改善。有的孩子仍住在災後臨時用鋅片和木板蓋的簡陋棚子裡,有的住在用木頭支撑着牆壁防止倒塌的殘破危房……他們的父母沒能力讓孩子過上溫飽的生活。

義工的報告中還附上了其中幾位孩子的情況和照片:

*愛斯德爾,13歲
父親已過世,母女三人住在鐵皮屋。母親平日替人家打掃房子,賺取微薄的工資。有時母親生病不能出去工作, 她們一家就沒錢買飯吃。
*愛麗莎,11歲
父親已過世。母親在餐館打散工, 養活4個孩子。一家人住在租來的破房子, 掙扎求生。
*愛斯冰,6歲
父親拋棄了她們母女,幸好一個慈善組織幫助她的母親開了一間小茶檔謀生。母女倆住鐵皮屋。
*小沙彌尼艾迪雅,11歲
在被父親拋棄後,艾迪雅的母親帶著她和姐姐投靠寺院, 其母在寺院當義工,她和姐姐從小受戒出家。
*莉斯瑪,13歲
莉斯瑪一家是南部山區的鄉民。地震摧毀了他們的家園後,至今仍靠臨時的鐵皮屋遮擋風雨。一家五人擠在一間臥房 。雙親的工作和收入不穩定, 所以他們常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
……。

凝視著一張張女孩的照片,她們的相貌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我忖思著疫情過後,一定要再組團去看望她們。

夜裡,尼泊爾女孩走入了我夢裡:清澈的河水,起伏的山巒,藍天白雲下,白色佛塔旁的風馬旗飄揚,一個女孩站在高坡上的帳棚前面拚命向我招手,我一步一步的踩著上山的路,彷彿漫長,卻又近在咫尺,下一個瞬間我醒轉了過來……

我躺在床上回憶夢裡的女孩: 她是尼泊爾無數需要幫助的女孩之一。如果我們向這些孩子伸出援手, 幫助他們上學求知識, 他們的命運就可能改變。

(原文刊於2021年12月 29日《星洲日報》「惜緣惜福 」專欄。)

小沙彌尼艾迪雅,11歲

愛麗莎,11歲

愛斯德爾,13歲

愛斯冰,6歲

莉斯瑪,1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