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依釗

朋友阿佳來電訴說父母的情況:「我家倆老對於運動是唱反調的。老媽每天外出運動兩小時;而老爸不喜歡運動,喜歡躺在安樂椅上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興緻來時蒔花弄草,累了就在安樂椅上閉目養神。人人都說運動好,可我沒見到老媽的身體比老爸好,老媽膝關節還因為跑得太多出了問題,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異常疼痛,也蹲不下了。

「我都被搞胡塗了,我們做子女的,到底該不該鼓勵父母運動?」

我笑答阿佳:「西醫與中醫對運動持不同的看法, 平民百姓對這問題就難免分歧了。」

西醫認為,運動量越大,對身體越有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齡者需要一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慢跑。以及一週至少3次的平衡運動,而舉重之類的阻力訓練一週最少兩次。

西方研究人員對8.8萬名美國成人進行了9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幾乎任何運動量皆有助減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或其他死因的風險。運動量愈高,風險的下降程度就愈大。

但中醫認為,進入老年以後,人體陰陽氣血會以腎精的形式儲存起來。如果從事劇烈運動,就可能調用自己的精氣來彌補運動消耗,等腎精的儲備嚴重不足時,人就會突然出現體質下降。因此,老年人適合靜養,從而使得五臟的精氣彙合成腎精。腎精充足,老年人的體力和反應能力就會有較好的表現。但靜養不等於完全靜止不動。很多老年人因氣血不足,習慣天天躺著或者坐著,這也不健康。靜養的正確含義是,避免劇烈的運動和精神波動,代之以舒緩流暢的運動,保持精神安逸。

中國名中醫徐再春指出:「40歲前必須鍛煉,50歲前適當鍛煉,50歲以後要悠著點,多休息,60歲後不鍛煉、多保養。許多人做錯了。年輕時不鍛煉,老了拼命鍛煉,違反自然規律,結果把身體弄垮了。」

中國名病理學專家紀小龍主張,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裡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相信,生命在於運動,人一定要運動,運動量視個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而定。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提出「百練不如一走」, 所以我建議阿佳讓父母之間採取中道:結伴到公園或其它綠色植物較多的地帶行走,呼吸清新空氣,眼觀沿途風景,精神自在放松,有益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