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依釗

病毒肆虐,被感染者不治逝世,固然令人悲傷;而被感染者及其家人受到社會歧視和指責的現象也令人痛心。

加影市一位60多歲的送貨員感染冠病被送去隔離中心,儘管他的妻兒檢測呈陰,居家隔離期間除了要擔憂生死未卜的至親外,還受盡鄰人的歧視及恐嚇,鄰人見到這兩母子路過就趕緊關閉門窗,似是看到瘟神。更有鄰居不滿兩母子繼續留在家裡,恫言採取法律行動起訴他們。

嫁來馬來西亞的台灣藝人陳諭感染冠病,在社交媒體述說染疫過程,她說:「病毒已經無處不在,再小心都會中。哎!好冤枉。」許多網民留言祝她早日康復。可是,卻有網民酸說「病毒不會冤枉你,出門都是會有中病毒危險」、「上天的懲罰」。

每次爆發重大醫療危機時,不論是受害者或家屬都免不了要承受外來的負面指責與壓力。

這種事情也發生在其他地方。據中國媒體報道,有些冠病患者出院後,還在巴士上就接到了來自小區居委會的電話,讓他們不要回家,先到別的地方暫時住一段時間;有的密切接觸者解除隔離想回公租房,結果被「婉拒」;還有患者治愈出院後接到了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

日本京都產業大學爆出學生群聚感染後,竟收到數百封恐嚇信,要求校方公布確診者住所,否則就要縱火燒學校甚至殺害教授。

在不理性的歧視情緒浪潮席捲之下,就連冒著染病風險奮戰在前線救治患者的醫護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都成為歧視目標。醫護人員到平常去的餐廳被拒之門外、被德士司機拒載,醫護人員的子女被托兒所排斥的事件時有所聞。「你在醫院工作對吧?如果你及你的孩子可以離我們遠一點,別把病毒傳染給我們,那就太感謝了。」

這些負面的情緒、攻擊性的用語,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在面對無法掌握的、未知的的疫情和死亡的「恐懼」。網路上各種真假莫辨的信息,更令恐懼蔓延開來。在過度恐懼之下,理性被綁架,就會有過激的言論和行為。這就是人性的醜陋面。

當社會出現對感染者群體「污名化」的傾向時,疑似被感染者,可能會害怕被歧視、被孤立、被攻擊,乾脆選擇隱匿不報,因而成了疫情漏洞。

因此, 我們可以說,病毒很可怕,但無知與人性,更可怕。

面對疫情,我們更不可失去善良、冷靜與理智。在與病毒「殊死搏鬥」的過程中,感染者及他們的親人身心都飽受煎熬,很多感染者幾乎是「死裡逃生」。當他們終於康復出院,不能讓他們因恐慌歧視、盲目排斥而受到第二度傷害。我們應該以人性的善良,讓他們感知「人心的溫度」。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向別人釋出善意和溫暖,終會從別人那裡收獲善意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