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偉章
行管令期間,我們常會看見蕭依釗到醫院贈送防護用品,或帶著義工們到福利中心贈藥送食,一時溫馨老人之家,一時大慈講堂兒童之家,一時某某貧困家庭、 一時客工……,儼然是忙得不可開交的。
好些善心人士給我們傳送消息——或通過我們的WhatsApp 專線,或臉書專頁私訊——說是願意當義工前來協助幫忙,而我們的回覆往往是:「暫時沒有安排,感謝您!」
我常想,收到這樣回覆的善心人士們,一定充滿了困惑——不是一直很多活動,怎麼老說沒有安排?
要說明這件事情,就得先說一下祝福文化的行政結構。或許是活動頻密的緣故,且接濟範圍頗廣,因此常讓人錯覺祝福文化有一定的組織性。實情是,祝福文化統共就只有「兩個人」在執行會務——一個執行員、半個義務執行長,以及半個負責文字的。
一個全職的行政執行員很好理解,眾所周知,行政是一件極繁瑣的事,而她負責的就是文件處理,同時應付官員審查、捐款者詢問等事宜。
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負責決策,但她只能抽出一半的時間,因她另一半的時間是處理星洲日報基金會的事務,她是該基金會的副主席。
那半個負責文字的,自然是我。但我不在體制內,就只是協助網上的文字工作;且因為基本上我並不參與活動,因此一般都由在現場的義工或友人把資料、內容傳給我。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有一個概念了。沒錯,簡單來說,祝福文化平日在外四處奔走的,其實主要是那「半個」蕭依釗。從成立至今,祝福文化之所以有源源不絕的資源和力量去援助很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 依賴的是許許多多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善心捐款人 。
祝福文化的主要項目是海外助學,以及扶助本地原住民。疫情兇猛來襲,首當其衝的是貧困家庭和社會福利中心,有者甚至面對斷糧危機,蕭依釗每每接獲情報,就想著如何協助這些有需要的人,接著就會以她的人脈尋求資源,大部份都是樂善好施的企業家朋友。而義工們,也大多是她近旁的朋友,譬如需要張羅時,她就會先想到符秋菊、黎瀞繀、葉月梅、林美虹和朱惠群等;需要包子時,她會想到潘來吉;需要餐車熱食,她就馬上聯絡鄺文良……。
嗯,當她朋友的,就隨時要有心理準備會接到她的電話。而如果你明明和她很熟絡,但手機卻一直很安靜,那恭喜你,代表她體恤你工作忙碌,不敢攪擾。
因此,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行動,確實是沒有事前安排的。更多時候更像是游擊隊那樣,哪裡有需要,蕭小姐就會「聞聲救苦」衝去那裡。
這裡要稍微說明的是,雖說是「聞聲救苦」,但蕭小姐畢竟不是千手觀音(她頂多三頭六臂,沒有千手千眼),因此無法「來者不拒」。我們無法對所有尋求資援的要求一一回應,因為實在太多了,查證工作是非常耗時耗力的,蕭小姐再三頭六臂也是分身乏術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對捐款者負起責任,未經查證實在無法撥款。
另外,我們也無法對受惠家庭深入資助,只能「點到即止」。我們的概念是,只能協助當事人度過關鍵難關,接下來的路還是得自己開拓的。
我們只是希望,不讓眼前那道坎,絆倒當事人往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