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魚燒
/葉偉章
進入農曆七月,按華人民間習俗,也就是鬼門關開的日子,一時間鬼影幢幢,平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許多華人都相信,七月初一以後,陰間就已開始「放假」,因此在這個月裡不時都會看見有人「拜街邊」,也就是以香火蠟燭菜餚糕點「招待」難得「上來」的客人,俗稱好兄弟,並希望這些靈界朋友吃好喝飽後不要騷擾家人。有些人會盡量不出夜街,以免衝撞。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環保意識抬頭,燒紙錢這等習俗有趨漸式微的現象。
中國北方人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正日,南方人則定在七月十四,何以產生差異不得而知,相信可能和戰亂有關。馬來西亞華人的祖輩絕大部份都來自福建、海南與兩廣,屬南方,因此多視七月十四為正日,除了拜街邊,有者也會祭祖。
以上是民間信仰的部份,從道教的角度,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地官是三官大帝中的清虛大帝,主管冥府事宜,這赦罪之說,可能就是陰魂「放假」的緣由。
佛教將七月十五稱作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與民間的陰森恐怖氣氛迥然不同。相傳佛陀身旁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以神通之力化成食物,但墜入餓鬼道的母親卻無法吃食,食物一入口即化成火焰,後經佛陀教導,在七月十五這日供養僧眾,並以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他母親才得以吃食。這段典故與道教的中元普渡相結合,也就成了我們現在的民俗。
至於稱作「佛歡喜日」,是因為農曆4月15日至7月15日間,是印度的雨季,因此佛陀制定了僧團不外出化緣,以免誤傷蟻蟲的規則,是為「結雨安居」。適逢中國的夏季,因此又稱作「結夏安居」。7月15日是解夏日,經過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僧眾多有果證,是故佛陀心生歡喜。
民間在鬼節這天祭祖,有些人提出質疑為甚麼會認為祖先一定投生鬼道,是否認定先祖都是作惡多端的?其實這疑慮純粹是「文化差異」,佛教的六道輪迴中,餓鬼是其中一道,是惡業果報;但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無論是在地獄受苦的,或在人間遊蕩的靈體,都稱作「鬼」,和佛教的「餓鬼」並不全然同一概念。而且,還有一個地方叫陰間,該地和陽間相仿,既不是受罪也不是享福的地方。「人死為鬼,鬼死為魙」,「鬼」只是靈體的統稱,並不是佛教中惡報的體現。
再者,佛教將七月十五定做盂蘭盆節,也是感念孝道之舉,說明祭祖是完全沒問題的。
其實中元節原是小秋,在從前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裡,這天已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所以要祭祖感恩庇佑及報告收成;只是到了現代,才演變成許多人只知道「拜街邊」,反而不懂得「祭祖」的現象。
說到鬼節,就不得不介紹一位神祇——面燃大士,俗稱大士爺。面燃大士是鬼王,民間相信為免鬼眾爭相吃食,因此都由祂來主持公道。一般中元法會中供奉在中央,身形碩大、怒目獠牙的紙紮金身即是面燃大士。祂的真身,說法不一,不過最為廣傳的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向來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何以示現如此惡相?這就得提一提《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了:「……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因材施教,菩薩藉此形象震懾惡鬼、教化鬼眾。
人人懂鬼節,但卻常常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拉七雜八地扯了一堆,其實只是想稍微整理一下,或許日後用得上也說不定。當然,我不是民俗學者,所知有限,也無甚考究,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賜教。
(寫於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