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偉章
適逢祝福文化成立七週年,我們來說說祝福文化的緣起,供不認識我們,或想認識我們的朋友參考。
蕭依釗曾是世華媒體集團和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她從事媒體工作三十多年,同時也積極推動文化與慈善工作,前者的代表性事蹟當數創立「花踪文學獎」,後者則不好說,枚不勝數,舉凡星洲日報基金會的大大小小活動,大多出自她的手。
我是她下屬。(雖然我氣焰比她囂張,但,不要懷疑,我真的是下屬。)在報社當文教主任時的其中一項工作,是執行她所發起的「助學計劃」。
2013年,我們和幾位同事計劃離職,她想全身投入慈善事業,而我則打算回到我的藝術國度。當然,之前和之後都有些故事,這裡不詳述。想聽故事的,帶一瓶酒來找我。
我和蕭老闆的個性其實南轅北轍,我情緒化凡事憑直覺,而她則理性老愛講客觀。或許正因如此,遇事時我常嫌她拖泥帶水;相信她也覺得我殺伐過於剛強,無半點圓融可言。
離職一事亦然,我主張把過去切割乾淨,她則心念著貧困孩子,這事我們討論了無數回。
2013年杪,我們在帶著助學團前往青海賑災時,宣布了這項決定。團裡有位資深團員當場老淚縱橫,他說:「孩子們怎麼辦?」當時團裡的幾十人都表示,只要蕭依釗願意繼續籌辦助學計劃,他們就會繼續支持。我當下不無感動。是呀,不知不覺,我就這樣和大家相處了近十年。
探知了舊東家無意繼續助學計劃之後,蕭依釗成立了祝福文化,主要項目就是以國外助學為主的「助學計劃」,以及以原住民兒童為主的「護苗計劃」。當時就只有這幾十人在背後支持我們。
既然資源有限,我們不得不縮小助學範圍。由於轉變的過程過於戲劇化,開始之初甚至讓好些不知情的助學者,誤以為這乍然冒現的祝福文化是冒牌慈善團體。當時原計劃的助學者已有逾萬人,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端,我們沒有選擇公開說明,大家不知情也是情理之中。當然,之前和之後都有些故事,這裡不詳述。想聽故事的,帶兩瓶酒來找我。
隨著中國的經濟起飛,以及政府加大力度攻堅扶貧,我們逐漸撤去了在大陸的扶貧項目,轉而給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家的窮苦學生。這是後話,詳細情況日後再說。
2018年杪,蕭依釗到文冬時,發現那裡有特別多貧困家庭。「我想幫他們。」蕭依釗說。於是祝福文化增設了「社會關懷」項目以處理個案,當然,過程會比較「佛系」,端看蕭依釗遇到甚麼人甚麼事。早前說了,她從事媒體工作30年,在這些事的判斷上是極其敏銳的。
簡單來說,祝福文化的成立,其實就是這許多善心人士對蕭依釗的信賴。
祝福文化的緣起,過程大抵如此。
還有其它故事嗎?當然,有的。請帶三瓶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