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雙,來自台灣的18歲少女,以服務弱勢群體為人生志向。
優異的高考成績獲得台灣三大名校錄取,她希望趁大學開學前做一些服務工作 。
受祝福文化之邀,來馬一個月替原住民孩子補習華文和數學。於她,是成長;於孩子而言,是幸福。
到中心不到兩個星期,已與孩子們打成一片,連中心裡的狗狗都成了她的好朋友。
敬請垂注她的日誌文字。
葉雙,來自台灣的18歲少女,以服務弱勢群體為人生志向。
優異的高考成績獲得台灣三大名校錄取,她希望趁大學開學前做一些服務工作 。
受祝福文化之邀,來馬一個月替原住民孩子補習華文和數學。於她,是成長;於孩子而言,是幸福。
到中心不到兩個星期,已與孩子們打成一片,連中心裡的狗狗都成了她的好朋友。
敬請垂注她的日誌文字。
卫塞节那天,收到了靖翎离开的讯息。
我一直翻读靖翎之前所发过的讯息,脑海里一再浮现我们共渡的时光。翻开日记本,我一共探望了靖翎三十次,每次二至三小时,加上在WhatsApp上的交流,我们共处了约莫一百个小时吧。我想,一定是因为这一百个小时,所以我并没有为她的往生而感到悲伤;有的,只是满满的祝福……
今年二月初,因为祝福文化义务执行长萧依钊的一句话:“希望祝福文化的朋友多关心靖翎这位义工天使”,萧日红大哥便在群组里问我们谁想跟他一起去探望靖翎 ,我和世云就参与了。
二月十一日,我们抵达士拉央医院时,看到靖翎在熟睡,床边坐着正在阅读的冯以量。靖翎醒来后,告诉我们她这次是因呕吐所以进院。我无意间瞥见医院供给的餐食,是一颗硬邦邦的馒头,于是便问她是否习惯医院的食物,她说以她的情况其实也不怎么吃得下。我们见她吞食有问题,也不敢把带去的手信拿出来(萧大哥自己种的水翁,已经洗好切好的,还有我自己做的一罐年饼)。她醒了一会儿聊了几句,一直跟我们说不好意思,不能陪我们聊天,然后很快又睡过去了,我们也就告辞了。
农历新年后忙完后,我再联络萧大哥,才发现萧大哥自那日后,还多次去到净愿和医院探望靖翎,每次都给她带她想吃的食物。二月尾有一晚,萧大哥还去净愿拿气球回家,连夜帮她赶吹至少四十条长形气球,好让她隔天可以做很多造型可爱的气球去癌症儿童病房分发。
我告诉萧大哥我可以安排一个星期两天为靖翎煮食,中午可陪她两三个小时。我很少外食,更胜任烹煮多于採买。就这样,三月六日我带着煮好的粥去探靖翎。
靖翎看着我给她铺摆的午餐,说 :“文蓉姐,你一个包包,就什么都有,连桌垫布都有,碗杯汤匙都是瓷具,钢制的汤匙叉都是美美的。这是我一生中吃过最完整的一餐,什么都有,水果甜品都有。”我告诉靖翎,这样才像普通人一样的吃一餐啊,可以暂时忘记自己是个病人。生病了也可以好好的吃,好好的聊天。我听到她小小声地说 :“你怎么那么细心啊 ?”我跟她说 :“我有多带餐具,我陪你一起吃。”那天我们就这样 ,她吃适合她吃的和她喜欢吃的,我吃不适合她吃的和她不喜欢吃的。吃完后,她说 :“文蓉姐,你煮的粥很香很好吃,只是肉片比较大块我吃不了。”从那天起,她就期待我们一起picnic和聊天的日子。
隔天,她发讯息告诉我,她要出院回净愿了。再过一天,三月八日,我煮了粥,做了龙眼果冻,去净愿探望靖翎,萧大哥也过去会合。那天,我们三个一起picnic、聊天,还留下一盒龙眼果冻给她慢慢吃。那晚,靖翎发讯息给我,说本来她想与净愿的义工们分享龙眼果冻,可是实在太好吃了,结果她自个儿给吃完了。她也告诉我,很开心能吃到我煮的鸡丝粥,有她妈妈的味道。我说,你若喜欢龙眼果冻,我可以再给你做。
就这样,我们三个常在医院或净愿一起picnic,一起聊天说着各自的故事,一起吃水果,吃蛋糕,吃她向往很久的蚝干粥,吃她特别喜爱的面线汤。有一天在净愿她一时兴起,拿出立可拍与我们合照,说要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还马上把照片贴在日记本里。四月二十八日,我们还应她的要求,载她去茨厂街买一个毕业祝福娃娃。那天她听到我们说可以载她出去买时,眼睛马上了亮起来,我清楚看见。我想,那应该是她这段日子里,最开心的其中一天吧 !
我们就这样陪着她,过一些比较像普通人的生活。直到她吞食有困难时,我们就不picnic了,不过还是陪伴着她,她想聊天我们就聊聊天,不然就静静的伴陪在侧。
四月初美虹加入,不久福友也加入了。靖翎说,祝福文化的朋友真的很不同,很庆幸可以认识我们,在她最需要人陪伴的时候有人陪,也不必挨饿。
在她还想吃也吃得下的时候,在她想说也还能说的时候,我们努力让她过得比较“平凡”一些,我们都很珍惜这一段时间。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尽了力,没有留下一丝遗憾,而且也收获了满满的回忆,所以我们并没有悲伤。
我只想说 :靖翎,我们说好有缘下一世再见的,而你也说了到时你一定会过得好好的,我祝福你 !
聽說了不少外國旅客在印度旅行時食物中毒的故事。
有位朋友在印度 一家三星級酒店投宿時,被床褥的蝨子咬,後來背部瘙癢了兩個月。
為了 保護團員的健康,
我們還提醒團員小心飲食如下:
*只喝瓶裝礦泉水;
*只吃煮熟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
*只喝熱飲。不吃一些可能生水製成的飲料或冰品;
*不吃路邊攤的食物;
*吃東西前用濕紙巾擦手。
在機場,有一位外國旅客與我分享她的經驗:1.刷牙時,
助學團一路小心謹慎 ,最後一天,卻栽在通往機場路邊的一家餐館提供的午餐上 。
在加爾各答機場,有十多位團員不斷嘔吐、腹瀉、腹痛。
為了讓自己儘快恢復元氣,我採取中西藥雙管齊下的療法。
第三天晚上,我服用了中醫朋友開的藥和止吐西藥,待症狀緩和 ,開始吃清粥,同時服食益生菌(Probiotics)。
一周後,我開始恢復正常三餐,但選擇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但有位團員在加爾 各答機場出現激烈吐瀉症狀,駐機場醫生怕他休克,不讓上機,
然而這兩位團員的心態卻非常陽光,回馬後即給我傳了一則訊息:“ 這次的經歷是小事,
其實最後一句正是我想說的:由衷感恩,相伴共行。
文/常妙法師
一般人對“活著”的人,乃至一些有靈性的寵物,總有一份慈悲之心。
然而,人們對路旁、房子角落、樹下常見的昆蟲、蚯蚓、壁虎、小老鼠、貓等小動物的“遺體”,卻很少予以關注。
在高速公路,不時見到一些動物,如狗、蛇,橫屍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不斷的碾壓,屍體最後變成了“一張皮”。路人對此景見怪不怪。
感恩此生得聞佛法。我每天起身,下床之前,總要先在心中默念:“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這偈子,持誦多年,已融入於生命,成為生活中佛法的實踐。
當我看見這些動物的“遺體”時,都會幫忙“收屍”,先為牠們念“三皈依”,然後埋葬它們。但對於葬身高速公路的動物,我惟有默念佛號給予祝福。因為在高速公路上停車做任何動作皆可能危害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
我覺得,我們除了對“活著”的人或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持慈悲心之外,同樣要對已“喪其身形”的眾生生慈悲心。
“慈悲心“,猶如池中的清蓮。我們應以清淨平等之心,對待“生者”及“喪其身形”的眾生。
圖:香港慈山寺的潔白蓮花。
臨出遠門,摯友捎來一句話:
您要記住:無論發生什麼事,
在您的家鄉吉隆坡,有一位同道永遠是您的後盾。
回覆摯友說:
“我們的後盾應該是建立在‘常隨佛學,出家學道,利樂有情,共成佛道’上吧!
這樣的後盾,才是盡未來際的‘我願無窮,悲願再來!’,
而不只是這一生。“
後盾,
就像夕陽緩緩下山一樣,
看不到、感受到,卻摸不著,
但,它是永恆的存在。
每次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腦海裡總會浮現母親在加護病房的那一幕~
那天早上,她突然腹部劇痛,家人把她送到巴生市立中央醫院。
到了醫院,她已陷昏迷狀態。醫生立即讓她進加護病房,並給她接上呼吸器。
任兒女、親朋戚友急切地呼喚,她始終沒有反應⋯⋯。
父親在一旁淒然飲泣。
因為一切來得太突然了,我們都無法接受。
醫生說:“肺部積水,沒必要搶救!”
因母親生前曾交代:“要留一口氣回家…”,我們要求讓母親出院。
醫生說:“恐怕還沒出加護病房,她就斷氣了!在病房裡至少還能存活3至5天…”
家人經討論後,決定讓母親出院~”留一口氣回家!“
在將母親從病房移到救護車的擔架床過程中──非常非常短暫的幾秒鐘裡,她就沒氣了。
她的一生就此畫上了句號。
母親臨終沒有受太多的苦,也沒有給子女們帶來麻煩。
她~從生到死,是如此的愛護著她的子女們!
母親“驟然的離開“,讓我更能深刻體會到“無常”。
讓我更能體會眾生的“喪親之痛”。
讓我走在臨終關懷路上,不再對家屬輕言使用”你要放下!“這句話。
很多時候,關懷,不需要太多的言語,而是默默的陪伴!
……………………………………………………………………………
要放開心量,以一切眾生為救濟的對象;
做一切事,修一切行,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六祖壇經~
寧靜的清晨,手機鈴聲特別刺耳。在佛教團體任職的一位朋友來電:“法師,人死後,是不是8小時內都不能動他的身體?否則,他(亡者)會起嗔恨心?”
“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你家有事嗎?”
“父親因不堪長期受病痛折磨,趁我們外出工作時,懸樑自盡了!現在怎麼辦?”
“趕快先把父親放下來,讓他躺在床上,開始助念。我會安排蓮友們去協助助念。”
從上述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朋友即使在佛教團體任職,遇到突發事件也不知所措。
事實上很多佛教信徒都不真正懂得“正信佛教的葬儀”。很多時候都是“人云亦云”,沒有去尋根底。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總是慌亂失措。
單單圍繞“助念”,人們就可提出一籮筐的問題。例如:人死後,是否要助念8小時?是否真的不能碰觸亡者的身體,否則會讓亡者起嗔恨心?對於死於橫禍或因自然災害而罹難的人或客死他鄉的人,又要如何給予助念呢?一定要助念8小時嗎?助念一定要念“阿彌陀佛”聖號嗎?助念有一定的儀式嗎?助念有用嗎?可以用念佛機代替助念嗎?……等等問題。
許多高僧大德都曾對“助念”發表過很多高見,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有興趣者可以上網搜尋。有鑑於網路相關資料太多太雜,難以分辨真偽菁蕪。
謹此推薦以下網上貼文,供大家參閱:
(1) 弘一大師臨終法要
(2) 印光大師臨終助念三大要
(3)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系列-55 往生助念
(4) 聖嚴法師助念的意義
(5) 證嚴法師之助念觀
(6) 助念安心,超脫生死—中台世界
總之,“助念”的意義在於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的心。幫助臨終者免除害怕、恐懼,不知死後往何處去?這時候,如果能給予佛法的開示與佛號的引導,有助於往生者消除或化解內心的恐懼不安。此時,他心裡彷彿找到了一個“死後的歸宿”,他會隨著眾人持續不斷的佛號聲,一起念佛,往生善道。
據《無量壽佛經》記載,阿彌陀佛在最初發願時,曾開殊勝方便:雖十惡五逆之人,於臨命終時,若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彼佛淨土。可見,往生的開示與助念的重要與殊勝之處。
從臨終關懷、助念到告別式的參與,一路走來,我是邊走邊看邊學。過程中發現,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儀式”可稱之為“對”或“不對”,很多時候都需要“因地制宜、隨機應變”。
若舉行佛教儀式,則不能違背佛法的知見。例如:對於臨終的關懷乃至往生的助念,不管法師或居士都好,是不可主動向家屬索取“紅包饋贈”。
事後,家屬主動給予做為“供養三寶”或為亡者做“功德”,則另當別論。身為佛弟子,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以法布施,利樂有情”為先,而非“將佛法當買賣,做為個人謀生的手段”。
以上純屬個人淺見,與有緣人共勉。
要放開心量,以一切眾生為救濟的對象;
做一切事,修一切行,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六祖壇經~
雖然氣切是某些情況下的必要醫療手段,但並不適用於每個病人,
“喂,請問是法師嗎?法師您好,我是Kim介紹的,我是絲絲,我
我毫不猶豫地回复:“您不用來接我,我們就直接在醫院會合。告訴
半小時之後趕到了醫院,等待著絲絲的到來。因關懷心切,我走到
絲絲抵達之後,與我打招呼。小孩的媽媽聽到談話聲,回頭看見我們
我們剛學佛不久,但聽說皈依對孩子很好,
“當然可以皈依。‘皈依’最主要的是‘想皈依的那顆心’,不在於
因加護病房限制探病時間,我們必須速戰速決,
說完之後,就由媽媽代嘉嘉皈依。離開醫院前,
兩天後,再到加護病房探望嘉嘉,看見媽媽正在幫嘉嘉按摩,媽媽說
幾天之後,嘉嘉終於可以出院回家了。可是,隔了幾天又入院了,不
這一幕很令人心酸。我的眼淚不爭氣地快奪眶而出,於是趕緊深呼吸
醫生指示,因嘉嘉肺部積水,不能喝太多的水或奶 。
一星期後,嘉嘉媽媽來電說,嘉嘉因肺部感染而離開了人間。
從臨終的關懷到往生、從撿骨到海葬,這整個過程,並不是一份“職
祝福嘉嘉解脫了這病苦的色身後,得以健康、快樂的回到諸佛菩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