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新書出版
  • 簡介
專欄•情自在

《祝福文化的行政結構》

/ 葉偉章

行管令期間,我們常會看見蕭依釗到醫院贈送防護用品,或帶著義工們到福利中心贈藥送食,一時溫馨老人之家,一時大慈講堂兒童之家,一時某某貧困家庭、 一時客工……,儼然是忙得不可開交的。

好些善心人士給我們傳送消息——或通過我們的WhatsApp 專線,或臉書專頁私訊——說是願意當義工前來協助幫忙,而我們的回覆往往是:「暫時沒有安排,感謝您!」

我常想,收到這樣回覆的善心人士們,一定充滿了困惑——不是一直很多活動,怎麼老說沒有安排?

事實上,確實沒有安排。

要說明這件事情,就得先說一下祝福文化的行政結構。或許是活動頻密的緣故,且接濟範圍頗廣,因此常讓人錯覺祝福文化有一定的組織性。實情是,祝福文化統共就只有「兩個人」在執行會務——一個執行員、半個義務執行長,以及半個負責文字的。

一個全職的行政執行員很好理解,眾所周知,行政是一件極繁瑣的事,而她負責的就是文件處理,同時應付官員審查、捐款者詢問等事宜。

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負責決策,但她只能抽出一半的時間,因她另一半的時間是處理星洲日報基金會的事務,她是該基金會的副主席。

那半個負責文字的,自然是我。但我不在體制內,就只是協助網上的文字工作;且因為基本上我並不參與活動,因此一般都由在現場的義工或友人把資料、內容傳給我。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有一個概念了。沒錯,簡單來說,祝福文化平日在外四處奔走的,其實主要是那「半個」蕭依釗。從成立至今,祝福文化之所以有源源不絕的資源和力量去援助很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 依賴的是許許多多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善心捐款人 。

祝福文化的主要項目是海外助學,以及扶助本地原住民。疫情兇猛來襲,首當其衝的是貧困家庭和社會福利中心,有者甚至面對斷糧危機,蕭依釗每每接獲情報,就想著如何協助這些有需要的人,接著就會以她的人脈尋求資源,大部份都是樂善好施的企業家朋友。而義工們,也大多是她近旁的朋友,譬如需要張羅時,她就會先想到符秋菊、黎瀞繀、葉月梅、林美虹和朱惠群等;需要包子時,她會想到潘來吉;需要餐車熱食,她就馬上聯絡鄺文良……。

嗯,當她朋友的,就隨時要有心理準備會接到她的電話。而如果你明明和她很熟絡,但手機卻一直很安靜,那恭喜你,代表她體恤你工作忙碌,不敢攪擾。

因此,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行動,確實是沒有事前安排的。更多時候更像是游擊隊那樣,哪裡有需要,蕭小姐就會「聞聲救苦」衝去那裡。

這裡要稍微說明的是,雖說是「聞聲救苦」,但蕭小姐畢竟不是千手觀音(她頂多三頭六臂,沒有千手千眼),因此無法「來者不拒」。我們無法對所有尋求資援的要求一一回應,因為實在太多了,查證工作是非常耗時耗力的,蕭小姐再三頭六臂也是分身乏術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對捐款者負起責任,未經查證實在無法撥款。

另外,我們也無法對受惠家庭深入資助,只能「點到即止」。我們的概念是,只能協助當事人度過關鍵難關,接下來的路還是得自己開拓的。

我們只是希望,不讓眼前那道坎,絆倒當事人往後的人生。

情自在

《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

 /葉偉章

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實話說,吃過以後,四個字,名不虛傳。

包子出自吉祥義工團,團長是潘來吉。這名字我常聽老闆蕭依釗提起,行管令期間他常做些包子配合祝福文化送到福利中心。老闆說,潘來吉平日上班,假日才帶著一群善心人士一起做包子和吃食,捐給福利中心或供宗教團體、學校義賣,吉祥義工團本身分文不收,所以說有錢也買不到。

老闆知道用食物即可引我上鉤,因此上次祝福文化前去「文冬福袋送暖行動」時,她以文冬風味早餐誘之。(後來證實這是誑騙,關於此事,可參考拙作《有種感動叫豁達》,http://wordpress-577412-1895492.cloudwaysapps.com/?p=9729 。)及至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我可不會輕易上當,這中心我去了多次,途中有甚麼可吃或會停留甚麼地方,我是清楚的。「這次有吉祥義工團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噢,而且他們有準備義工的份兒。」她說。

於是我見到了潘來吉,其實上次在文冬也曾見過,只是來去匆忙、匆匆一面。

前往勞勿,祝福文化不止給原住民孩子送糧,也請社工查訪舉薦了15戶貧困家庭,給他們送上了紅包、食物、生活用品與口罩。(詳情可參考《祝福文化捐助勞勿縣5個新村的15個貧困家庭》,http://wordpress-577412-1895492.cloudwaysapps.com/?p=9751 。)據知,潘來吉也給他們準備了紅包,以及包子、麥片等食品。

由於沒有時間每戶家庭前往拜訪,因此我們請社工幫忙,把其中四戶家庭載到中心,另十一戶較接近市鎮的,則載到一家茶餐室集合。茶餐室沒營業,就專程為我們開閘。我老闆蕭依釗拉著潘來吉,要他一起派發紅包;潘來吉猛搖手,「妳代表就好,我要和義工們去隔壁吃麵。」他說。

後來我們回到原住民中心,給四戶家庭派發紅包食物時,蕭大姐又拉上了潘來吉,後者同樣搖首擺腦,但這次拗不過我老闆,於是只能陪在旁雙手合十。我在旁看著好笑,心裡暗忖,他果然還不熟悉蕭大姐。別看她瘦瘦弱弱的,其實執拗得很。(噓,別讓她聽見。)

還是說回吉祥義工團的包子吧。就我所吃過的,包子共有四款:素叉燒、咖哩、菜包、花生。每款都餡料十足,尤讓我驚艷的是素叉燒與咖哩,完全沒有市面上素食包子那種素料的口感和特有味道,咖哩也香氣濃郁。

原住民孩子中心的負責人蘇牧師正與我聊天,在旁的傳道士嬌姐咬了一口包子,訝然叫著:「這外皮怎麼發得那麼好?」蘇牧師以著老經驗的口吻說:「這和他用的發酵粉有莫大關係。」然後兩人開始討論發酵粉,繼而轉到隔壁桌請教潘來吉去了,完全忘了其實他們原與我說著話。就為了包子,唉。

吃過包子以後我很想帶兩個回去給我娘,正躊躇著該不該掏錢時,發現「有錢也買不到」這話還真不假,因為包子已被吃完了。

情自在

《流動的愛心》

/葉偉章

我至今仍未認出鄺文良的樣子。

咱倆有過兩面之緣,一次文冬,一次勞勿,自然都是因為祝福文化。前者是「文冬福袋送暖行動」,他去煮食,我去主持;後者是到原住民孩子中心送糧,他去煮食,我去主食。

他一到現場,即開始忙碌,都是不下百份的便當。口罩底下,但見個子瘦小的他揮汗如雨,在餐車裡安靜地煮炒。結束後,大家匆忙離開,我是一次都沒與他說上話的。

關於餐車,我後來也是通過星洲日報記者李佩珍的報導,才知那是他的流動廚房。行管令期間,考慮到福利中心少了許多捐糧者,所以開著流動廚房前往老人院、孤兒院為他們烹煮美食。

我知道他是佛教徒,但他吃素卻遠在信佛以前,據知,他從小一吃肉就會吐。我還知道,他熟識的富田齋料老板林保銘先生,得知他常免費義務給需要的人煮食,所以賣給他的素料都比市價便宜。對此,他心存感念,曾向我老闆蕭依釗提過。

聽說,他曾在我很喜歡的尼泊爾呆過一段時間。

還有……

於是鄺文良於我,就是這樣東拼西湊的一抹印象,感覺很踏實低調的一個人。

感謝他對祝福文化的支持,相信日後相見的機會還多著呢。

專欄•情自在

《葉雙,祝妳生日快樂》

/ 葉偉章

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的那天,適逢葉雙生日。

葉雙是誰?她是一個在台北長大的女孩,她是台灣大學護理系的在籍學生,是蕭依釗兩名乾女兒其一,是知名作家焦桐老師的愛女,是撇除以上所有身份與標籤後依然亮眼的二十歲女生。我說的亮眼,不只是外型,更多源自她的聰明與善良、堅強與勇敢。

高中畢業以後,還未入大學之前,她說她想體驗生活,於是蕭依釗邀她來馬,前往原住民孩子中心當義工一個月。我以為蕭依釗只是隨便問問,以為她只是隨口答應;然而,她還真的來了。

於是她成了祝福文化的第一位特派義工,於是她在中心裡教小朋友讀書寫字,於是一個怕蟲的女孩,走進了深山走進了原住民家庭,於是她寫下了這段日子裡她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有感受,於是她與其他志工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於是…… (系列文章傳送門:http://wordpress-577412-1895492.cloudwaysapps.com/?cat=6&paged=5)

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的路上,蕭依釗在車上囑我:「拍一段短片,讓志工們給葉雙送上祝福,她一定很想念他們。」我自是一口回絕,這麼露骨的表達情感方式,我光是用想的都會替志工們打冷顫。再說,大家都有私下祝福她,被蕭大姐這麼一鬧,反倒顯得我們都不曾有過表示似的。義工莉莉一邊開車一邊嘀咕:「妳從來都不記得我們的生日……」

我和莉莉你一言我一語,蕭大姐自是無以招架的,末了她使了絕招:「你自己想辦法,反正我覺得葉雙一定會很開心。」她這麼一句,就把我架在難處了,彷若不從就是我不願讓葉雙開心似的。(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啊。)於是又一輪唇槍舌劍以後,我們達成協議,以照片取代短片。一到中心,我便把志工俊文拉到一旁:「我們來拍照吧……」

我不知道葉雙看了照片以後會不會很開心,但我想,如果她知道我們因為她的生日短片而在車裡爭論不休,一定會笑得很開懷。不是因為短片或照片,無關乎生日或不生日,而是因為那就是她所認識的乾媽蕭依釗、偉章哥,以及莉莉姐。

末了,我一定要補上一句:「即使沒有妳乾媽的囑咐,我們其實也會由衷祝福妳的呀。葉雙,生日快樂!」

感悟心

《他藉〈心經〉力量延續生命》

/蕭依釗

那年,我去佛光文教中心聽永文法師講“《心經》的般若”,見他臉容慈祥、口吐蓮花,我不禁在心裡讚嘆這位法師“有菩薩相 ”。

約十年後的今天,閱讀他的著作《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才知道他身罹紅斑狼瘡症,全身骨頭受到侵蝕。在巡迴新馬演講途中,只因一個稍微向前伸腰的動作,他的腰骨就斷了! 只能走和能坐,不能躺下和站立,晚上痛得無法入睡。他竟然硬撐著完成20場演講,包括我有幸聆聽的那場。當時坐在第一排的我卻沒覺察到他臉上曾露出絲毫的痛苦神色,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

永文法師命運坎坷,幼失怙恃,孤女歷盡艱辛。17歲在佛光山出家。21歲時星雲大師大師派他去美國協助開山和學習,即將大學畢業時,卻被醫生宣判僅剩3個月時間……。然而,他讓自己活了下來。

患病三十七年來,他經歷了無數次外科手術,無數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心性受到無數次的淬練。

這裡舉兩例子來說明他曾忍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折磨。例(1):他做第三次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學習走路時,右膝蓋走跨了,又再進手術室修補。每次手術皆須挨受無盡的劇痛;例(2):他因胰臟炎住院72 天,禁食禁水,甚至不能吞口水。有時看到別床的食物,唾液會自動分泌出來,他就必須趕快按鈕,連接鼻胃管的儀器就會把唾液吸走,有時強吸力會損傷胃壁黏膜,膠管裡出現血塊。他竟然可以正面思考來看待長期禁食:“如果必須墮落三途惡道才能見識餓鬼道的話,我是在人間就能修餓鬼道來償還業報了。”這種想法,讓他生出了歡喜心,不覺禁食及嘴破潰爛是痛苦的。

當然,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曾有過憤怒、失望、悲傷等負面情緒;不過, 他很快就透過《心經》得到了巨大的啟發和力量。

永文法師在同門師兄的鼓勵下,著作了《鋼骨人生:般若的力量》一書,敘述了抗病的心路歷程,他特別分享了自己對《心經》裡“五蘊皆空”、“心無罣礙”、“般若能量”及“應無所住”的體悟。

他借助《心經》的力量,以歡喜心、平靜心、懺悔心、感恩心和無住心看待疾病並接受治療,同時堅持“當我活著時,,我儘量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我有多少能量,都要發揮出來。”這種積極正面的心態,正符合《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調心為上”。

因此, 他創造了生命的奇迹,並自在地活著。

謹此向罹患重疾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汲取抗病的力量;也向健康的朋友推薦此書,你可從中獲得般若智慧。

情自在

《背影》

/ 葉偉章

朱自清有篇文章叫《背影》,相信上學時都讀過,我挺喜歡的。偶爾學生犯錯,我還會罰他們抄寫,雖說是罰,但其實文章不長,更多時候是希望他們可以在過程中看見文字的美。

友人傳來這張照片,是她陪同蕭依釗前往家訪時拍下的。同樣是背影,不同的是朱自清的父親肥胖,而蕭大姐的則清瘦。

好些人都悄悄問我,蕭大姐那麼瘦,健康有沒有問題。我通常都回答:都瘦了那麼多年,想來沒甚麼問題吧。常看她文章的就會知道,她一向主張少油少糖少鹽,這樣的飲食方式,估計很難胖得了。少油少糖少鹽其實是寫給讀者看的,她自己不來這一套。曾和她共餐的人就知道,她簡直是無油無糖無鹽,所以我好多年了都不願陪她吃飯。

這些天她常去孤兒院和貧困家庭家訪,原說要寫些故事讓我掛上網,但回來的故事少之又少,大抵就是讀者們之前看過的那三兩篇。實情是,她所遇見的人遇見的事絕不僅於此。

「許多故事寫不了。」她說。

是的,寫不了,有些經歷我們希望孩子一輩子都不要記起,也擔心當事人遭受不必要的打量眼光。你知道的,很多凝視,其實都不是出於關心,更多是滿足自身的好奇。沒有人,應該承受這樣的傷害。於是一則又一則的故事流產了。

偶爾她會來電,把那些不能寫的故事與我說一遍。我靜默聽著,深知其時她心裡也不好受。

說回那照片,她拉著的是家訪時要派送的食糧。我問友人,怎麼不幫忙她。「她說我不會拉,自己搶過去的。」友人無辜地說。這情景我倒是熟悉的。

我們多次出國下鄉,到農村到貧民窟,路自是崎嶇的。她一把搶過我的家訪用品,健步如飛走在前頭。我還正愕然,團員們已在驚呼:「你怎麼叫老闆幫你提那麼重的東西?」我百口莫辯,啞子吃黃連。有人問她:「妳怎麼不讓偉章提?」她回說:「你不懂,他骨質疏鬆。」那年我其實三十未到。

這是她神奇的一面,與平日大家所想像的「高層」形象不太吻合。大抵常和我們出團的祝福使者們,會明白我在說甚麼。

說到出團,因著疫情肆虐,今年的所有活動不得不取消。為文一篇,聊以慰藉,懷念那段與團員們攜手扶貧的日子。

專欄•感悟心

悼陸老 ──錚錚風骨留人間

/蕭依釗(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

 

“陸老師下午六點走了 ! 我們這裡大家都心情哀痛,你可否代家屬發一短文給你們那四家報紙嗎?”手機裡傳來好友林淑佑低沉急切的聲音。

我愣了一下,但想想或許這正是最妥當的方式。 自從陸老病發入院後 , 各報都在追探他的病情 ,與其讓記者四處打探消息,不如統一公告各界,所以就馬上以陸老長子陸華宗的名義發了短文。

如果稱陸庭諭老師是華教先鋒大將,林淑佑絕對可稱得上是云云華教戰士中的一員。她像許多華人士一樣受陸老不畏強權捍衛華教的精神感召而積極參與華教運動。這些年來一直對陸老如父執輩般地敬重和照顧。

陸老任教總副主席長達41年,任林連玉基金會主席12年,終其一生皆站在捍衛華教最前線。

我初當記者時,負責教育線的新聞,因此, 跟陸老常有接觸, 也見證了他在許多華教事件上剛直不屈的作風。

1984年,聯邦直轄區教育總監發出通函,指令所有小學在每週集會上使用國語,不得使用母語。董教總交涉無果,陸庭諭獨自一人到教育部前靜坐抗議,引起全國關注,最終教育總監收回成命。

1984年,馬六甲州為發展市區,要剷平三保山,震驚華社。陸庭諭白天禁食,每週日到三保山的寶山亭前靜坐抗議。直到州政府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後,他才停止抗議行動。我當時曾就抗議行動專訪他,對他勇於抗爭的精神心生敬佩。

1987年,政府派不諳華文的老師至華小擔任高職,華社擔心這是令華小變質的前奏。陸老在馬六甲漢都亞禮堂的抗議大會上,當眾落髮,以示抗議。過後,政府援引內安法令展開“茅草行動”,禁閉三家報紙,包括《星洲日報》,同時拘留了107名異議分子,包括董總主席林晃昇和教總主席沈慕羽。很多人都預料敢怒敢言的陸老, 肯定在逮捕名單上,而陸老也在雪中華大會堂等候警方上門, 當時他發表了豪言壯語:“身體誠可貴,髮膚價亦高;但為華教故,兩者皆可拋。”但警方始終沒拘留他 。事後我曾就此事私下向一位執政黨領袖探問內幕,他說:“政府不想讓他成為烈士!”由此可見, 他的硬骨頭也令當權者退避三舍。

1979年底,有人暗中使計,導致陸老從吉隆坡南強華小被調到登嘉樓州日底小學。此計目的顯然是要他調離華教組織的中央,讓他不方便參與核心工作。為了阻止調職,陸老與政府纏訟三年,最後敗訴,退休金被取消。此案令陸老退休後沒有收入,兩袖清風。

林淑佑深知“族魂 ”林連玉死雖後備極哀榮,但生前清寒潦倒。她不願意同樣的事情在陸老身上重演,所以她和雪華高師同學會主席湯利波、王謙怡等理事成立了陸庭諭醫藥基金,讓陸老能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

其實前任星洲日報基金會主席劉鑑銓也有同感。他覺得,陸老終生為華教,華社也應報答他 。因此,他批准基金會捐5萬令吉給陸庭諭醫藥基金。

在這之前,時任星洲日報集團董事經理兼編務總監的他,知悉東方企業要把陸老在各報刊登過的有關華教問題的數十篇文章編輯成三本書,但卻缺乏出版經費,他當時便要我聯繫東方企業執行董事羅志昌, 表示願意匿名贊助出版費。《京華風雨,鹿鳴呦呦》系列《華教征途從頭越》、《經年塵土滿征衣》、《路漫漫其修遠兮》順利出版後,陸老還特地到報社贈書予劉鑑銓。

陸老喜歡在一些宴會或儀式上引吭高歌,歌聲和他的演講一樣鏗鏘有力。

他是時代高亢的歌者;他用自己無畏的戰鬥氣概,表現出一種不屈的堅強,一種豁達的樂觀。

陸老永垂不朽! 他留給我們的是逆境人生的錚錚風骨。

 

專欄•感悟心

《請把N95讓給醫護人員!》 /蕭依釗

自歐美爆發新冠病毒疫情以來,各國都發生了華人因為戴口罩而被其他民眾攻擊的事件。

很多華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西方人都不肯推薦戴口罩?明明是衛生的行為卻受到歧視?

我想 ,除了民族習慣,最關鍵的是世衛組織(WHO) 防護指南,以及西方絕大多數國家的醫學界,都沒推薦健康人群戴口罩。據WHO的指南: “身體健康的人,不需要戴口罩。”

為什麼?他們說:“因為沒有科學證據,說明口罩可保護沒有生病的人。”

發明治療艾滋病“雞尾酒療法”的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指出,一般人不需要戴口罩。口罩對已經被感染並且希望阻止病毒傳播給別人的人很有用,對需要與感染患者保持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也很有用。但是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在地鐵上或在街道上行走戴口罩並沒有意義。

馬來西亞衛生總監諾希山4月6日才對媒體說,要看世衛組織的最新指南,才對口罩政策作出決定。第二天,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即表示:“一些國家已建議或正在考慮建議普通民眾佩戴醫用或非醫用口罩。 首先,醫用口罩必須優先供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使用。…… 我們擔心,普通民眾大量使用醫用口罩可能會加劇最需要的人短缺這類專用口罩問題。 在一些地方,由於醫用口罩短缺,醫護人員處於危險境地。 ……”

譚德塞的話點出了一個很關鍵的現實問題:絕大部分歐美國家目前的防護物資,包括口罩都處於匱乏狀態。如果建議民眾日常戴口罩,可能產生可怕的後果。就會和中國2月底的情況一樣,引發全社會恐慌性的搶購口罩。而他們不會有中國那樣的生產能力能快速“變”出大量口罩,這就一定會進一步擠壓原本就告急的醫療資源儲備。

例如:意大利的醫院由於極度缺口罩,很多醫生無法按照規定頻率更換被污染的口罩。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被傳染,進一步加速消耗意大利的醫療能力。

在馬來西亞,戴口罩已成為全社會運動。

由於民間團體和公司最近己從中國進口了大量醫用 / 外科口罩,所以目前馬來西亞不缺外科口罩;但卻嚴重缺乏N95口罩。

這些日子,筆者接到多位醫生的求助電話,希望我們基金會能捐贈N95口罩給他們。為了能盡一分棉力保護在第一線抗擊新冠病毒的醫護人員,筆者和佛光山法師及義工們四處聯繫,甚至忍痛付出比平時市場高一倍的價格去採購N95口罩。

昨天到超市買米糧給老人院,看到排隊入場的人群中,有好幾個人是戴N95口罩的。我好想趨前去告訴他們:你們只需戴外科口罩就夠好了,不需要N95口罩,請把N95口罩留給前線的醫護人員!

當然有人會認為,保證醫護人員有足夠的防護設備, 是政府的責任。政府的確失責,但追責問罪其實無法解決迫在眉梢的問題。當務之急是保護我們的醫護人員!

朋友,你有戴N95的自由,但你也有保證醫療體系不被衝垮的公民義務。 把N95口罩讓給醫護人員,好嗎 ?

專欄•社會關懷

非常時期, 請傳遞善良

文/蕭依釗

“行動管制令”頒布後,人心依然惶惶。

3月17晚九時許,下班途經的商店都關了門,只一家連鎖小超市仍燈火通明。我從車裡往外看,但見搶購者匯聚成潮,填滿了暗夜裡的唯一燈火。

回到公寓停車場,見到一對日籍夫婦正從車裡抬下三箱礦泉水和4盒 紙巾。我與他們打了個招呼,他們與我說:“我們太慢了!買不到麵包和衛生紙了!”

他們身在異國,人生地不熟,又缺乏資訊,想來必然心裡比我們更慌。不忍見到他們眼神裡的沮喪,我趕忙從環保袋裡取出下午買的蔬菜, 塞進那妻子的手中。想到隔壁的韓國籍夫婦或許也一樣徬徨,回到家裡,趕忙從冰箱取出朋友怕我挨餓而送的幾顆素粽子,轉送他們 。這些平日只是點頭之交的鄰居,臉上流露驚喜, 彷彿我雙手奉上了金子似的。

其實那只是沒幾個錢的物品,原本不值一提,但我好想借這自身經歷,讓大家知道,或許我們可以多關心周遭的人一點點——也許你的鄰居現已三餐不繼; 也許有人需要去醫院,但找不到口罩;也許……。適時的接濟,不僅溫暖人心,也予人生活的力量 。

在突如其來的考驗和襲擊面前,有些貧窮的個人或家庭可能生活更困難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滄海橫流,莫忘慈悲。

當我們的醫護人員負重逆行,與病毒殊死搏鬥時,請和家人好好待在家裡,不要不以為然地群聚、四處流竄。

當記者們冒著感染病毒的風險為民眾採訪最新的真實信息時,請不要轉發謠言和虛假信息。

抗擊新冠肺炎,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疫情越是嚴峻,我們越需要維持正向思維,拒絕手機傳來的儘在販賣焦慮和怨恨的短文與視頻。不要總在擔心自己和家人將會受到感染,而給自己造成巨大心理壓力,不要讓負面情緒淹沒理智,不要惴惴驚恐忘失正念。每天保持微笑,多看多想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

人生無常,人間多風雨,我們雖無法掌控災禍,但希望總在路上。只要我們守護善念,不問得失,堅持傳遞善良,上天必不會虧待良善之人。

讓我們一同虔誠祈願:
染疫病者速愈,不遇命難;
醫護人員身心安康,不染疫病;
疫情早散,人民康樂,世界清淨和平!

行動管制令”前夕,焦慮的人們搶購糧食。

專欄•情自在

《在如畫的靜謐中,我們都曾醉過》

文 / 葉偉章
圖 / 陳莉莉

說來令人匪夷所思,我直到上飛機的前一秒,仍不知自己的去向,只知是往沙巴,往海島,前往探望老朋友陳傳傑先生。

真的是老朋友,陳傳傑先生,年屆八十,耄耋之齡,但身體很健壯,大夥走山他臉未紅氣不喘,把許多年輕人都給比了下去。陳傳傑先生早在05、06年就參與了助學計劃,成立祝福文化時,他也是其中一位大力資助著我們的「使者」。其實啊,如果沒有這些「元老」級人物,祝福文化如何得以走到今日?

陳傳傑先生有次代表探訪團團員在助學金發放儀式上發言時,說及了自己孩提時期的貧困情況。年幼的他,根本沒機會上學,但他一路辛勤,白手興家,最後卻也成了一方地主。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忘形,相對的,他時時刻刻都想著那些沒有機會受教育的孩子,念茲在茲,總希望可以幫助這些孩子,改善他們的生活、改變他們的命運。

當然,祝福文化聚集的,其實都是同一理念的善良人。大家或許沒有走在前線,但都希望可以貢獻一己之力助學、助人,而祝福文化就擔任了橋樑的工作,把他們的心意與資助,帶予在前線打拼奮鬥的義工們。每一年,我們都會組團到貧困山區探望孩子。如此這般,大家也就建立了十多年的情誼。

十多年啊,如果套用經典港劇的台詞:「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我們顯然已跨過了一個階段。

因此,當在尼泊爾探訪團裡有團員提出要去東馬探望陳傳傑先生時,我老闆二話不說就接下了策劃協調的擔子。是的,老闆,我稱她作老闆,其實是我以前在媒體工作時的上司,現任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的蕭依釗。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生活重心就是「慈善」,即便這麼一個純粹的旅遊團,她都設法加插探訪孤兒院的環節,後來因為好些因素,安排不成,她倒顯得意興闌珊了。於是,她留在吉隆坡繼續她「忙不完的工作」;而我,則成了她的「代表」。(然而,工作其實從來不會有「忙完」的一天啊,不是嗎?)

天未亮,我拖著心愛的咖菲貓行李箱,去到了吉隆坡第二國際機場。上機,下機,坐了個把小時的麵包車抵達碼頭,陳傳傑先生前來迎接我們,然後又是四十五分鐘的船程……由始至終,我都睡眼惺忪。

然而,下船的那一瞬,魔法般的奇蹟發生了,陽光明媚下海風輕拂,眼前如詩如畫的美麗景緻讓人不期然精神抖擻。走在橋堤上,但見海水清澈如琉璃,底下岩石沙粒都清晰可見,彷彿是某個天神,不意打翻了一壺碧綠的香檳,於是流落了人間,流到了這裡。

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海面,漸層藍綠極為療愈——稍遠處明確一條界線,把眼前的碧綠與溫柔的蔚藍,劃開成分明的壁壘;那藍,延漫至天際,終過渡成深沉的湛藍。水波輕盪,日光無聲,如此,靜謐。

我終於知道,原來這一趟旅程的目的地是邦邦島。

我們住進了白珍珠度假村。這裡的房間,寬敞明亮,乾淨整潔。房間以海洋生物命名,並備有簡介說明,極具巧思。房外有沙發,寧靜午後,慵懶賴著,遠眺海景,任思緒飄游,確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悠閒。

是的,悠閒,其實這四天三夜裡,具體的活動就只有前往珍珠島走山以及到丁巴丁巴島浮潛。其餘時間就是吃吃喝喝,聊天然後聊天。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餐點雖說不上精緻,但還是有些特色,尤其是週末夜裡的沙爹、燒烤以及海鮮。

當然,下午時雖沒有安排活動,但我們依然可自行在岸邊海域浮潛,救生員與器具都隨時候命。

珍珠島是一座死火山島,又稱博黑都浪島。不高,約750公尺路程。還好淡季,否則據說會是密密麻麻的螞蟻隊伍。走山,穿越叢林,為著從山頂俯瞰整個仙本那及所有敦沙卡蘭海洋公園島嶼的全景。

話說雖然只有750公尺,但我們卻花了個把小時。一路走走停停,說說笑笑,累了就休息。享受的,是過程;並未真正在意目標。

成功「攻頂」時(對,不要懷疑,這高度於我們而言,攻頂一詞絕對是正確的),突然烏雲密布,豆大雨點毫不留情陸續落下。念及雨時路滑,我們根本來不及品嚐景色,匆匆拍張合照就下山了。匆忙下山,雨卻不下了。可我們並未太在意這結果,珍珠島之旅,是一段走進叢林、走近自然的歷程。過程,其實才是重點。

丁巴丁巴島浮潛就不多敘述了,經驗過浮潛的一般很難不愛上它。海洋世界的美麗,魚群環繞擦身游過,無怪乎小時候總被海底龍宮的神話所吸引。

仙本那原就已大海龜聞名,於是幾天下來數算遇見的海龜成了我們的遊戲之一,其中以丁巴丁巴島為最,短短十多分鐘裡就遇見了七隻。有者隱身於沙石堆裡,化身成不動的岩石;有者無視我們從容游過,彷似我們其實也是海裡不知名的魚群。

離開邦邦島時,竟有些許不捨。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聚散有時,得失有時,成住有時,壞空有時。隨著年歲的增長,已逐漸學會珍惜每個擁有的當下。

至少在如畫的靜謐中,我們都曾心醉過,其實也就不枉此行了。

(原載於第106期《慈悲雜誌》。)

Page 11 of 14« First...«10111213»...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祝福文化基金會,訪吉粦原住民村送暖〉
  •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興教寺 · 百塔寺
  • 12月祝福文化日惹探訪團額滿 謹向後來者致歉!
  • 〈捐緬甸物資堆積如山感動牧師「 大馬華人充滿愛心」〉
  •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大慈恩寺·大興善寺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