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wishes 祝福文化 -
  • 首頁
  • 助學計劃
  • 原住民孩子
    • 護苗使者
      • 簡介
      • 護苗使者名單
      • 914勞勿探訪團
      • 824文冬探訪團
  • 專欄
    • 感悟心
    • 情自在
    • 常關懷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 新書出版
  • 簡介
原住民孩子•護苗使者

〈祝福文化基金會,訪吉粦原住民村送暖〉

報導、 攝影 / 陳莉莉

(吉隆坡8日訊)如果不是上星期六參加了祝福文化基金會組織的烏雪原住民探訪團,我們並不知道距離繁華首都不遠的雪蘭莪州與霹靂州交界的烏魯雪蘭莪縣吉粦偏鄉住著許多貧困原住民。

當探訪團員看到有的原住民破陋茅棚的棲身之所竟然類似我們華人的先輩在約百多兩百年前來到南洋居住的破陋茅棚時,團員的內心都受到震撼。

吉粦區內有18個原住民村。在烏雪區前任國會議員兼烏雪慈善婦女協會主席廖書慧向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透露,區內有許多原住民謀生困難,家境貧窮需要援助後,祝福文化基金會立即組織「祝福使者」團給原住民同胞送暖,因為援助原住民是祝福文化的宗旨之一。

在廖書慧的穿針引線之下,祝福文化基金會一行40人前進最貧困的一個原住民村。值得一提的是有「祝福使者」攜帶了孩子或孫子參加,目的是讓不愁衣食的子孫有機會了解人間疾苦。

在村長道菲的率領之下 ,村民在民眾會堂以傳統的儀式熱情的歡迎了「祝福使者」團。村民給每個訪客戴上用竹葉編織的頭冠和肩帶。據說這是原住民給訪客表達最高敬意的儀式。

祝福文化基金會捐贈給每個家庭兩袋價值約一百令吉的物資,包含白米、白糖、麵粉、罐頭沙丁魚、罐頭咖哩雞、餅乾、食油、米粉、調味料、奶粉以及T恤和學生用布袋。

由於民眾會堂太小,容納不了所有受惠的八十多戶村民,捐贈儀式分上下兩階段舉行。

過後,「祝福使者」團深入村子裡,探訪了三戶赤貧家庭。其中一個家庭是23歲女子沙菲卡和她的兩個孩子,一個3歲,一個6個月。她的幼子甫出世,狠心的丈夫就拋棄了他們,她頓失依靠,沒錢買奶粉。蕭依釗代表祝福文化基金會捐贈了一千令吉援助金和6 包嬰孩奶粉給沙菲卡。另一家是86歲的西丹老奶奶,她跟孫子女、 小曾孫同住, 但他們收入微薄, 無法負擔她需要的老年人奶粉。祝福文化基金會也捐贈了生活援助金和老年人奶粉給西丹老奶奶。

(原文刊於2025.07.09《星洲日報》。)

——————————

《團員名單》

劉利水、翁金娥、劉曉欣、鍾其恆、蔡文蓉、蔡文芳、陳世雲、曽玉美、鄭金妹、吳善欣、張瑞雲、陳瑞嬌、陳莉莉、李婷婷、佐藤紀聖、劉伊琳、黎瀞繀、陳淑竹、徐莉嘉、蕭日紅、林美虹、王素薇、方松林、葉月梅、黎軍美、王慧儀、葉金龍、蕭玉萍、蕭玉娣、朱惠羣、陳國川、陳以萱、吳澤穎、陳以娜、劉以樂 、丘添梅、葉建英、蕭依釗、葉偉章、和蕭竹筠。

《捐助原住民者名單》
感謝以下善心朋友捐款幫助原住民:

普明精舍慈恩林、拿督紀日輝、李惠杉、鄭素秋、劉利水、葉瑞山、劉秀珍、禤素玲、張瑃凇、葉高弟、曽玉美、鄭金妹、鄭明福、高寶梅、趙國耀、鍾其恆、林美葒。
CHERNG SIEW CHIN、BEN SOO 、OOI MIN HAO、OOI MIN FONG、TAY SO CHIN。

同時感謝Five Senses 公司贊助兒童奶粉和學生用布袋。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興教寺 · 百塔寺

作者:葉偉章

4月15日,我們離開了鬧市,來到了終南山北麓。雖只是山腳地帶,但此處綠樹環抱、清風習習、鳥鳴不絕,置身其中,但感悠然避世。若非樹下的斑駁光影暗暗浮動,必然予人時間已凝滯於山間的錯覺。

古樸的興教寺,安靜的佇立於林間,彷如入定的老僧般安坐其中,任何一絲自然界以外的聲響都會是打擾。

然而,古樸,興教寺的古樸,其實略顯殘舊,可寺院乾淨整潔,院子裡的花樹爐塔也配置得錯落有致、獨居匠心,所以出落得秀逸雅緻。

興教寺早在唐代,就已是樊川(古地名,如今的西安南郊)八大寺院之一。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法師圆寂,埋葬在西安東郊的白鹿原上,5年後遷葬於興教寺,并修建其舍利墓塔,也就是如今聞名的興教寺塔。

玄奘法師的舍利墓塔兩側,分別有其弟子窺基法師、圓測法師的舍利墓塔,據知是大陸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

興教塔有1350多年的歷史,但興教寺的建築卻只有百年左右,事緣清同治年間(1862-1874)興教寺慘遭兵燹,除三座舍利塔外,全寺付之一炬。1922年,寺僧們募修大殿、僧房,並陸續修葺山門、藏經樓、塔亭,以及三座珍貴的舍利塔。

興教寺因玄奘法師之故,與大慈恩寺同列為法相宗祖庭。興教寺知客僧寬顯法師與我們說,法相宗十分難修,有位團員一直希望我問法師修持方式,我始終沒有付諸行動。像我這種毫無慧根的人,想來問了也不會明白,還不若靜下心來感受這山林古寺的幽清。

——————————

百塔寺同在終南山北麓,距離興教寺約30公里。路窄,電線桿稍矮,司機偶爾還得停車,下來挑起垂懸的電線,巴士才開得過去。

據史料記載,百塔寺建於西晉281年,是佛教三階宗的祖庭。三階宗不在如今漢傳佛教十大宗派之列,比較傾向佛教史中早期宗教運動的一支。其特色是融合了大乘、小乘和末法觀,創辦人信行大師特別強調供養經典、塔像、三寶以作為末法救度的方式,苦行忍辱,每日僅乞食一頓,逢人即禮拜……。三階宗傳揚了約三百年,因佛教其他宗派認為它不如法,且唐高宗時期朝廷視其為異端而多番禁止,遂於中唐時期湮滅。

百塔寺僅有一座供著佛陀坐像的大殿,簡單得堪用「其貌不揚」來形容。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應該沒多少人可以想像,王羲之曾在此寺書寫心經碑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前來終南拜山時也曾留宿此寺。當然這些都是傳聞,是否屬實未見考究。

然而百塔寺依然遠近馳名,緣於寺後的一棵杏樹,現已成網紅的打卡地點。這棵銀杏樹植於西晉時期,距今已1千700餘年。據知秋天時滿樹金黃,華美得撼人心魄。

百塔寺方圓五百里未見一塔,緣何名百塔?寺院附近有間茶坊,老闆與我說,這裡過去僧人墓塔林立,所以有百塔之稱,但經不住歷代戰亂、現代發展的一再毀壞,如今一塔未留。

說到這名叫「幾山」的茶坊,內裡陳設採用了現代與日式禪風的設計,在這簡樸的農村裡獨立存在,還頗有「後現代」的味道呢。

(原文刊於2025.07.06《光明日報》副刊。)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12月祝福文化日惹探訪團額滿 謹向後來者致歉!

12月祝福文化日惹探訪團開始徵召團員的消息公佈後,獲得熱烈響應,在短短12個小時內,報名的人數己超出我們預訂的團體機票。

為了不讓支持祝福文化的朋友們失望,我們立即增訂機票。可是佛光山印尼佛學院宿舍的床位有限,所以儘管距離報名截止日期仍有10天,我們不能不停止接受報名,敬請大家諒解 !

再次向後來報名的朋友致歉 ! 感謝大家的支持 !

社會關懷

〈捐緬甸物資堆積如山感動牧師「 大馬華人充滿愛心」〉

報導:陳莉莉
攝影:徐莉嘉、蕭竹筠

(吉隆坡23日訊)絡繹不絕的捐贈人,堆積如山的舊衣物和書包,再次證明了馬來西亞華人充滿愛心 !

祝福文化基金會星期天在Wisma Mirama向熱心人士徵收二手書包、衣服、行李箱, 以捐贈緬甸地震災民, 獲得非常熱烈的反應。

從緬甸來的桑比牧師親自體驗了馬來西亞社會的溫情。 他感動地說:「馬來西亞華人的博愛,令我非常感動。我看到許多華人不斷的送東西來,無私的捐贈給他們完全不認識的我們。」

桑比牧師這次是帶著證件來,解救被關在拘留營的5位緬甸移工。

桑比牧師在仰光貧民區創辦孤兒院,長期扶助貧民和孤兒。最近5位在他的孤兒院長大,由於在緬甸找不到工作,離鄉背井到馬來西亞打拼的孩子,在當局的大掃蕩非法勞工行動中被拘捕了,目前被拘留在不同的拘留營中。他在過去一週己帶著這5人的身份證明文件尋訪到這些被關在拘留營的年輕人,並為他們買了機票。移民局官員在近期內就會押解這些孩子到吉隆坡國際機場, 送他們上機回緬甸。

桑比牧師在為這些被拘留的孩子奔波之際,仍不忘在今年3月大地震中家園財物盡毀的災民,他發簡訊給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希望祝福文化能發動善心者捐贈舊書包和衣服, 讓他帶回去給災民。

緬甸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去年3月, 祝福文化基金會也是應桑比牧師的要求, 發動善心人士捐贈舊書包和衣服給當時大水災的災民。

上週,祝福文化基金會在社群媒體呼吁支持者捐贈舊書包和衣服,一呼百應,當天不但收到超量的衣物,而且有十多位義工到場協助,包括Toy Story Charity Project的領導鄭順江和另一理事, 他們在送來了60個新書包之後,還留下協助整理衣物。

每件舊衣服都包含著捐贈者的愛心。 一位七十多歲的獨居長者說:「我一直都想把舊衣服送給有需要的人,但都沒精力去翻箱倒櫃。這次咬牙強撐著,終於能如願把舊衣服捐給災民。」

熱心的人們不僅送來舊衣服,也送來新衣服,包括一家公司捐獻了500件促銷活動用的T恤。

收集到衣物、書包和行李箱總共約2噸。

第二天早上將飛回仰光的桑比牧師和兩位緬甸客工是不可能帶太多衣物回國的。但他說,緬甸市場上的書包不但價格昂貴,但不耐用。 所以他決定把所有的書包用船運回去緬甸。剩下的衣服將運到在吉隆坡的緬甸人教會,分發給緬甸客工。即使如此,仍剩下近一噸的舊衣服,祝福文化基金會決定把它們捐贈給原住民。

除了物資,蕭依釗也代表祝福文化基金會捐獻馬幣5000給桑比牧師, 讓他幫助向親友借錢買機票的被拘留緬甸客工。

當天桑比牧師也帶來一位緬甸媽媽蔓頌和她的三個年幼孩子,最大的6歲, 最小的10個月。她丈夫曾在馬來西亞深山礦場當苦力,後來患瘧疾卻沒獲得妥善治療而落得後遺症,再也不能幹太粗重的工作,收入銳減。蔓頌沒錢為襁褓中的孩子買奶粉。蕭依釗知悉蔓頌的處境後, 也代表祝福文化基金會捐獻3000令吉給這位面對困難的媽媽。

(原文刊於2025.06.25《星洲日報》。)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大慈恩寺·大興善寺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長安有三大譯經場,分別是草堂寺、大慈恩寺,以及大興善寺。其實網上資料對於「三大」各有不同的說法,但無論如何,以上三間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4月13日,我們參觀了以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為代表譯師的草堂寺;4月14日,我們上午與下午分別前往大慈恩寺及大興善寺。

大慈恩寺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據知,是當時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而修建的,並禮請印度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總理寺務。玄奘法師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弘揚佛法十餘年,是唯識宗的奠基人,因此大慈恩寺又被尊為唯識宗的祖庭。

大家對玄奘法師自是不陌生的,大抵不會有人不懂《西遊記》裡的唐三藏。那是我童年時極喜歡的一部小說(相信也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但要真正了解玄奘法師,想來還是得讀《大唐西域記》。

說到玄奘法師印度取經,就不得不提一下,祝福文化曾於2024年10月下旬組團前往印度朝聖,當時我們即參觀了玄奘法師的取經聖地——那爛陀大學遺跡。

大慈恩寺的一大亮點,是寺裡的大雁塔。

大雁塔的建立,是為供奉玄奘法師從印度請回的經書和聖物,原為五層,後增至七層,高約64米。據說,大雁塔的塔心室或地宮內供奉著佛陀舍利,可隨著歷代修繕與戰亂,如今舍利是否仍在原處想來已不可考。

——————————

抵達大興善寺時,雖是下午,但炎熱得地面都成了烤板,人在其上彷彿隨時會烤熟。解說員盡責地為我們解說,我則極盡可能地躲進陰涼處。

可大興善寺真是大呀,不愧是隋唐時期的皇家寺院。建寺年代可追溯至西晉時期,原名遵善寺,隋文帝建立大興城時,才更名大興善寺。唐開元期間,印度高僧不空法師、金剛智法師、善元畏法師前來傳授密宗,大興善寺成了佛經譯場之一,同時也被尊為密宗祖庭。

進入大興善寺,殿宇、佛像目不暇給,供有五方佛與二十四諸天的大雄寶殿、天王殿、文殊菩薩殿、普賢菩薩殿等不說,即便地藏王菩薩也有救苦地藏殿及平安地藏殿之分,在往內走些還有子安地藏像,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有海島觀音殿與千手觀音殿,另還有供奉大日如來的金剛堂。

既為密宗祖庭,自然會有密教的神明,寺內護法殿中,供有大威德金剛、大黑天神、愛染明王、摩利支天。而又,轉個角,可見陀羅尼塔,以及刻有金剛界三十七尊的石牆……

繞著繞著,來到了一片竹林,林內矗立著一座石塔,以及一面《心經》書法牆,意境獨到。

寺裡一大特色,就是很多貓兒,護法亭前有一對黑色喵喵石像,結緣品流通處也有善財貓的飾品,想來是「寵物友善」的寺院呢。

寺外也有特色。大興善寺位處鬧市,寺外一條街滿是餐廳、飲料店、藥房等店鋪。我往前去看,似乎這空間被稱作譯經廣場,許多的檔口,販售著二手書與小吃。我在有限的時間裡猶豫掙扎,最終還是捨棄了二手書,選擇了冷飲和冰糖葫蘆。

(原文刊於2025.06.22《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12月,祝福文化團將探訪印尼婆羅浮屠、佛教村、佛學院 ——歡迎同行 !〉

很多人曉得印尼中爪哇省日惹有被公認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並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確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大佛寺的婆羅浮屠(Borobudur)。

但很少人知曉,佛光山於2024年6月,在日惹創辦了佛學院。

也很少人知道,中爪哇省至今仍保有80個佛教村,萬多名佛教徒。在穆斯林佔絕大多數的印尼,這些佛教徒靠著口耳相傳,將佛教信仰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除了上述事實,促使祝福文化組探訪團的另一個因素是,佛教村遺世獨立,自力更生,當中有許多村民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祝福文化想要捐助佛教村的貧寒村民和孩子 。

誠邀善心的朋友和我們一道去探訪擁有約1200年歷史的佛教遺蹟,以及捐助貧寒村民 !

我們的行程包括參訪婆罗浮屠佛寺群、看日出(不想早起者可選擇不去)、訪問佛教村,到當地商店購物,到稻田向農民學習幹農活。當然,捐贈活動是此行的重點。

此外, 團員將有機會聆聽佛光山新馬印泰總住持覺誠法師開示以及和佛學院的老師同學交流。

《祝福文化日惹探訪團》

日期: 5.12.2025(五) 3:25PM,KLIA2 出發;
10.12.2025(星期三) 3:15PM, 抵達KLIA2
住宿: 佛光山印尼佛學院宿舍
團費: RM2500(包含機票、保險、膳宿、交通、古蹟門票、捐贈品等。)
報名截止日期:10.7.2025
有意參團的朋友請按此鏈接,並填寫報名表格。
https://forms.gle/jdYH3ogxyZCpAoUC8
感謝大家!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6月22日,徵收二手書包、衣服, 捐贈緬甸地震災民》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桑比牧師又從緬甸來了 !

這次是帶著證件來,希望能解救被關在拘留營的5位緬甸移工。

桑比牧師在仰光貧民區創辦孤兒院,長期扶助貧民和孤兒。最近5位在他的孤兒院長大,由於在緬甸找不到工作,離鄉背井到馬來西亞打拼的孩子,在當局的大掃蕩非法勞工行動中被拘捕了,目前被拘留在不同的拘留營中。他己打探到其中兩個孩子被關在哪個拘留營,並在本地教會朋友的幫助下,查探著另外3個孩子的下落。

「我將帶著這些孩子的身份證明文件到拘留營去設法解救他們出來,希望能把他們安全帶回緬甸。」

擁有博愛之心的桑比牧師在為這些被拘留的孩子的安危焦慮之際,仍不忘在今年3月大地震中家園財物盡毀的災民,他發簡訊來,希望祝福文化能發動善心者捐贈舊書包和衣服(特別是T-恤), 讓他帶回去給災民。

「希望你們能像去年3月捐助水災災民那樣,發動善心人士捐贈舊書包和衣服給災民。」

這樣的要求,相信沒有人能忍心拒絕。

《徵收二手書包、衣服, 捐贈緬甸地震災民》
日期: 22.6.2025 (日)
時間 : 11AM ~ 3PM
地點:Wisma Mirama (底層)

另外,我們也徵收二手行李箱。

我們歡迎居住巴生河流域的祝福使者,當天到現場擔任義工。請WhatsApp +60 16-678 5022報名。

(請注意:謝絕破損的書包、衣服和行李箱。我們徵收「二手」,但須是完好的。當然,若有熱心朋友想要捐贈全新的書包和T恤,那就更好了。)

——————————

圖說:2024年3月,祝福文化為緬甸水災災民收集到大量新舊書包和衣服。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草堂寺·香積寺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相信許多佛教徒,都很熟悉《金剛經》裡的這句經文。《金剛經》裡的「空性」是佛教裡極其重要的基礎理論(尤以大乘佛教更甚),卻也是最為抽象、哲學的概念。

《金剛經》的漢譯本有好些,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出自於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之手。除了《金剛經》,法師還翻譯了我們所熟悉的《妙法蓮華經》、《佛說阿彌陀經》等。

——————————

4月13日,離開了重陽宮後,我們一行人前往草堂寺,當年(後秦時代)鳩摩羅什法師的譯經道場。

根據星雲大師的著作《佛教叢書(四).弟子》,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出生於西元344年,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是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法師從小就被譽為天才神童,甚至有母親懷胎時辯才無礙、自通天竺文的傳說;七歲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歷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得以貫通大小乘。

前秦的君王苻堅派遣將軍呂光等率領七萬大軍討伐龜茲及烏耆諸國,但因久仰法師大名,囑咐呂光恭送法師入關。呂光獲勝東歸,卻在大軍抵達涼州時得知苻堅已被殺,遂在涼州自立為帝,因呂光不信佛,鳩摩羅什法師就被留置在涼州長達十七年,未能宣揚佛法,直至後秦皇帝姚興舉兵西伐呂氏得勝後,法師才被迎入關,同年十二月抵達長安,彼時法師已年屆五十八。

姚興皇帝受父親影響,從小信仰三寶,他以國師之禮款待鳩摩羅什法師,並敦請法師前住逍遙園西明閣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也就是這座草堂寺的前身。

鳩摩羅什法師曾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不焦爛。草堂寺內的鳩摩羅什舍利塔,即供著法師的舌舍利。

草堂寺因是鳩摩羅什法師的譯經道場,故被尊為三論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祖庭。

寺裡有一井,煙霧井,因常有白霧噴薄飄升,蔚為奇觀,是關中八景之一。

——————————

離開了草堂寺後,我們前往淨土宗的祖庭——香積寺。

淨土宗是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的淨土信仰,《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均有記載,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佛弟子一心稱唸阿彌陀佛名號,唸至一心不亂,離世後即蒙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寺裡有座崇靈塔,是唐高宗在淨土宗創始人善導大師圓寂後,為紀念其偉業而建的。據記載,武則天也常到寺裡禮佛。崇靈塔高33米,原為13層,後因塔頂塌陷,現只有11層,距今1千300餘年,是這趟行程中所遇見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

寺內還有一座法然上人大遠忌紀念碑。法然上人是800年前日本淨土宗的宗師,香積寺與日本淨土宗的友好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想要說說香積寺裡的一顆石頭,該石由臨潼隕石博物館供養在寺內,據知是20年前於新疆阿勒泰沙漠所發現的「石隕石」,重量達2.3噸。

完稿後才發現,這篇文章淨是一堆資料。啊,原來是一趟知性之旅呀。

(原文刊載於2025.06.08《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情自在

〈知道,及以外〉

/ 葉偉章

偶爾刷短視頻,有些內容無聊直白不說,最讓我「嘆為觀止」的是有者連表情都標上了註解,彷彿觀眾看不出那一抹嘴角微牽是冷笑,讀不懂那眼角滑落的是淚水。粵語中的「畫公仔畫出腸」,大概就是這情況。

這類視頻越來越多,以致我不得不懷疑,大家其實都業已習慣,甚至可能下意識開始依賴。(抑或其實之前就有,只是我沒發現?)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知道」的年代呀。是呀,知道他在哭就好了,而不是體會演員的心情;知道那角色是「壞人」就夠了,而不是感受他心理變化的複雜層次。

於是我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條偏僻的小徑,距離大路、距離人群,愈來愈遠了。(在這屬於知道的年代裡。)

《雨》的故事簡介,只有一句話:他一生中只見過父親六次半 ,每一次,都剛好下著雨⋯⋯。「然後呢?」友人問。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故事沒有高潮起伏,沒有緊張懸疑,有的只是結尾時小小的出乎意料,以及那一次又一次相見的過程。

不是我不願提供更多資訊,而是餘下的,就只能走進劇場感受了。那動與靜的錯置,情感的流動,心情的轉折,畫面的瞬間,極慢與極靜中所氤氳的氛圍,都不是「知道」即可了事的。

(於是你看見演員擁抱著自己時,輕輕拍撫著自己的頭、自己的髮的那隻左手,你感受到了他內心深處的渴望,隨著音樂流瀉成無以名狀的感傷。)

然而在這「知道」的年代裡,所有的象徵都不免顯得艱難,觀眾普遍習慣了以線型邏輯推進的情節敘事,於是即便只是要讀懂極其簡單的弦外之音,也成了難以跨越的門檻。

我的作品多有留白處,倒也說不上是蓄意。我總習慣把多餘的枝節去掉,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這許多空白空間。

說到留白,大概會馬上聯想中國的水墨畫。水墨畫的留白多有指涉,譬如畫了山、畫了船、畫了一個小小的人兒坐在船上垂釣,留下的一片空白自然是江水了。水勢如何,就由觀畫者以想像力填補。類似的留白,創建的是想像空間。印象中電影導演希區考克,還有以《大白鯊》成名的史蒂芬史匹柏,都是創建想像空間的佼佼者。

然而,我的作品或許其實更接近攝影裡的空白空間(negative space)吧,我想。藉由空白處創建氛圍,保留呼吸的空間,難以言說的情感得以氤氳凝聚,甚至讓看不見的、想說的話,也留在那裡。

很多事情,其實說白了就沒意思了,也就不美了。日式美學裡也有類似的主張,但不叫留白,稱作「幽玄」。陰翳朦朧間的神秘與美感,如搖曳不定的燭光,又或一望無際的暗夜, 都瀰漫飄蕩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深沉感受。

小王子說:「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眼睛看不見的,唯有用心,才看得見。」

(原文刊載於2025.05《慈悲雜誌》。)

——————————

《雨》劇照。(攝影:Sad to meet you)

可能是包含下列内容的图片:4 位用户
原住民孩子

〈七月,祝福文化組團探訪原住民 歡迎你參加 !〉

原住民,一直是祝福文化關懷的族群。這次我們要去探訪烏魯雪蘭莪縣的一個原住民村落,要給那裡的貧寒原住民送暖。
歡迎熱心的祝福使者們參加,與我們一同前往。

除了簡單但充滿誠意的捐贈儀式,以及上門探訪幾戶原住民家庭之外,探訪團將在當地小有名氣的酒樓吃午餐,並順道遊覽鄰近的新古毛鎮。這個小鎮擁有許多遊客喜歡打卡的老街壁畫、觀音閣和岳山古廟。

2025祝福文化烏雪原住民村探訪團:
日期: 6.7.2025 (日)
時間: 8.00AM乘巴士從Wisma Mirama , KL 出發;預計同天傍晚五六點回到Wisma Mirama , KL 。
團費: RM300 ( 包括巴士、午餐、礦泉水、救濟品)
(12歲以下兒童RM200)
報名截止日期:15.6.2025

*有意參團的朋友,請按此鏈接報名。
https://forms.gle/bHVw9MowW7KT4SgG7

*有意捐助原住民的朋友, 請按此鏈接。
https://forms.gle/7idggRFs5zmRDZQC7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全真派天下祖庭·重陽宮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好友HQ 問我,蕭依釗(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行程策劃人)為何會選擇前來重陽宮?我以一種爆料的口吻與她說:因為蕭年輕時是武俠迷。HQ 驚訝反問:真的?

真的。蕭依釗外表纖瘦,且態度謙和,常予人一種弱不禁風的錯覺;我認識她多年,自然知道其韌性有多強,且骨子裡有種莫名的古道熱腸與俠義精神。我用「莫名」二字,實因冷漠如我者,有時是難以理解的。我想,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個性特質,所以她當年會選擇衝鋒陷陣當一名記者,以及至今仍在慈善工作的跑道上。

嗯,當然,她是武俠迷其實並非主因。來到終南山,如要前往道觀巡禮,重陽宮自是不二選擇,道教除天師道以外,全真道即是另一重要支派。

——————————

行程第三日,4月13日,我們一早即前往重陽宮。

西安的重陽宮,是全真道的三大祖庭之一,與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齊名。根據資料顯示,重陽宮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修道之處、歸葬之所。

重陽宮佔地廣袤,內有一座又一座的宮殿:重陽寶殿;供有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三位祖師的三祖殿;白雲靈祠;元代高道的真人石函展列區等。另外,宮裡還有四十餘通碑石,包括重陽祖師、七真畫像碑,以及祖師所書寫的《無夢令》詩詞碑等。

重陽宮裡的介紹牌寫說,從祖師爺結庵開始,此宮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但我思忖著,當年結庵肯定不是如此規模,修行之處也不可能這麼富麗堂皇,且建築看上去新穎氣派,後來查證方知,原來文革期間所有殿宇都已蕩然無存,眼前所見全是文革開放後才逐漸重建修復的。

當天艷陽高照,熱得像是隨時會中暑。我無心聽解說,於是脫隊獨自四處走走。院子裡粉色的牡丹開得璀璨,那一棚的紫藤花,叫我心醉。

——————————

午餐後離開重陽宮,巴士在郊野間行駛了好一會兒,然後便抵達了目的地重陽宮。

沒錯,又是重陽宮,可這座重陽宮明顯規模比較小。入內後終於明白,此宮的重點其實是活死人墓,也就是王重陽當年的修行「悟道」之處。(據記載,王重陽祖師是在走出這座墳墓後才開始創立全真道的。)

說到活死人墓,大夥兒就來勁了,我們這輩人,即便沒讀過金庸小說的,也應該看過港劇《神鵰俠侶》的。大家急欲一睹小龍女的「閨房」,但導覽員說因安全考量地下道經已封閉。

換句話說,其實我們就是來看石碑的。大抵,也就是稍微知道所在位置,不枉我們前來終南山一趟。

團員問,那這活死人墓究竟有甚麼特別呢?我看導覽員先是一愣,隨即回答道:若不是修成真仙,我們普通人怎麼可能在裡面不吃不喝兩三年呢?說明王重陽祖師是有真修為的。

我在旁聽了,不禁莞爾,真的是這樣麼?關於辟穀與閉關,可能還是有程度上的不同定義,且活死人墓並非重陽祖師首創,於我,它的意義可能更多是建立在宋朝時期人民的生死觀。我雖有疑惑,但因自知才疏學淺,所以不敢隨便搭話,徑自找個角落歇腳去了。

這兩座重陽宮,是我們這趟行程中僅有的道觀巡禮。

(原文刊於2025.05.25《光明日報》副刊。)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遇見自己的一段旅程——我的西安行〉

/吳雅娟

西安,從來都不在我遠行的計劃表上,卻因為蕭總,而成就了我「西安探訪探訪團」的因緣。

西安的四月天,春意仍在綻放,卻已能感受到陽光的炙熱。本應是溫暖宜人的氣候,卻常常忽冷忽熱,白日的太陽像是提早登場的盛夏,把乾燥的空氣曬得發燙,讓人不禁浮起一絲躁意。

走進重陽宮,映入眼簾的是幾位束著丸子頭、身穿道袍的修道者前來迎接,氣氛忽然多了一絲仙意,彷彿誤入一方遺世仙境,我這個凡人像是不小心穿越了古代的仙山禁地。

重陽宮內氣氛寧靜安和,雖然這裡與金庸小說中「楊過與小龍女」居住的活死人墓傳說有些關聯,我仍深感塵世的存在。望著眼前古老道觀與山林的景致,心中竟也泛起一股清澄的道意。我恍然明白,修行的真義並非遠離俗世,而是學會在繁華之中,守住內心的一片清淨。

探訪了好幾座歷史悠久的古剎,像是草堂寺、慈恩寺、大興善寺、香積寺等等。每一間寺院都有不同的氛圍與靈性,有的莊嚴、有的清雅,有的屋瓦斑駁柱樑沉穩,牆上的苔痕與剝落的壁畫,不但沒有損壞它的美,反而更添一份滄桑,仿若歲月在此低語。歷史差勁的我,很多典故背景有聽沒有懂,但我想,聽不懂也沒關係,至少種下一顆好奇與恭敬的種子。

印象最深刻的是處在偏遠的彌陀寺,也是我們臨別西安前探訪的最後一座古寺。一座隱於遠山雲霧中的寺院。土地曠闊,田間翠綠,寺中生活極為簡樸,自耕自足,自煮自食,寧靜而自在。那日山風吹拂,有種心曠神怡的清涼。林間木香花隨風搖曳,姿態嫋嫋,煞是動人。團友圍繞著師父靜坐聽開示,一句句深入人心,人人心中自有一份領悟與沉思。

寺中的午齋儀軌,是一次身心沈澱的修行。進入齋堂之前,師父叮嚀以行堂方式進行,說明規矩並強調全程禁語。用餐時,眾人動作輕柔,無一言語,只有碗筷微微碰撞的聲音,彷彿成了一種寧靜的樂章。那一頓飯吃得格外緩慢,也格外有滋味。仿佛每一口飯菜都在提醒,吃飯不只是為了溫飽,更是一種對當下的觀照、一份對萬物的感恩。也覺察到食物背後所蘊含的因緣,從種植到烹煮,每一道過程都是他人辛勞的結晶。靜默中,感受到何謂平靜與敬意,也理解什麼叫做「如法供養」。

這樣的一餐,不僅是身體的滋養,更是心靈的洗禮與提醒,語言乃業之一端,慎言即是修行,觀照即是轉念。日常生活中也要時時保持感恩,用一顆謙卑的心面對每一個當下。平凡的吃飯,也可以成為修行的一部分。

關於是否參觀兵馬俑,我其實猶豫不決了蠻久。聽說人多擁擠,現場看的或許是人頭而非石頭。但後來看到一些團員因為沒有報名而感到後悔,我心裡暗自慶幸自己最終還是決定了去參觀。雖然觀後的感受沒有特別深刻,但當親眼見到那些沉睡千年的兵馬俑,望著那一尊尊氣勢雄偉、雕工細膩的古代兵將,內心仍然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震撼。能親身走進歷史的遺跡,這體驗還是無比珍貴的。

西安行,說是旅行,其實更像是一場與自己深層對話的法旅。

在靜默與行走之間,重新聽見內心的聲音。期許這份寧靜與清明,能夠延續到日常生活中繼續前行。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啟程記·長安海蓮寺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如果我告訴你,這趟行程,於我,其實是一趟哀傷之旅,你相信麼?

2018年,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與友人前往西安,在當地朋友的引領下,遍訪古剎,埋下了今日探訪團發想的種子。

同為2018年,10月,祝福文化組團前往貴州,並因中國政府宣布脫貧而正式結束當地的扶貧計劃。我以為,我難有機會再踏上這片土地。(近10年,除了工作,我不曾出遠門。)

2020年,終南山上高16英尺的三面觀音像因違建而遭拆除。我的哀傷,始於那時。

蕭依釗和我提說組團前往終南山時,我有些猶豫,三面觀音像已倒,我還有去的理由麼?友人說:為了那些還屹立著的佛寺,還是應該要去的,世事無常,誰又知哪一尊佛像、哪一座寺院何時會倒下呢?

當然,對於一名自稱隱士如我者(雖然我都只隱於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始終是心向往之的美好畫面。(雖然陶淵明的南山並非終南山。)

2025年1月5日晚上,祝福文化通過社媒與即時通訊軟件發布招募團員消息,次日早上即已額滿。為此,蕭依釗決定多租一輛巴士,並增收團員。後來增至75人時,才不得不喊停。西安之旅,是祝福文化成立以來最多人參與的一團。

4月11日,我們啟程。次日,即開展了西安道觀佛寺尋訪之旅。第一站,我們前往海蓮寺。

聽說抵達目的地時,眼前所見仍是高樓大廈與寬敞的柏油路。我的心禁不住往下沉,這與我想像中傲然獨立於清幽林間的古剎未免大相徑庭。

我們看見了「海蓮寺」三字的指示牌,可巴士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繞了好一會兒,從路旁灰色圍牆的缺口處駛入,景色驟然變得荒蕪,一牆之隔儼然又一村。下車走了一小段路,彷彿穿越了結界似的,海蓮寺的山門,以遺世獨立之姿矗在我們跟前。

(原來這才叫「大隱隱於市」呀。)

海蓮寺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17年,也就是秦二世的時代。彼時終南山大峪的潏河經常氾濫,修河防患過程中此處昼掘夜合,其後更湧出了鮮紅如血的水,相傳足足流了七天方才止住。老百姓認為洞水通海,定有海神出沒,是故於洞外以牲果鮮花祭祀,並將此洞稱為海神洞。

當時的海神,並非我們今日所熟悉的龍王形象,呼風喚雨的龍神是漢朝以後才隨佛教傳入的信仰;當時的海神,以《山海經》為依據,住在陸上、島上,並曾以「人」的形象入秦王夢裡。

元末明初,智園和尚將「海蓮洞」三字更名為「海蓮寺」,但其後屢遭損毀,最終僅剩遺跡。眼前的建築,其實是1980年代,森亮和尚重建而成。

看著才幾十年光景就已顯得滄桑的寺院,看著後院涼亭蓋上叢生的雜草,我終於明白,我所以為的古寺,在這片動盪的土地上,想來不會是我以為的樣貌。

以為,原來有時也是一種奢侈。

我的哀傷,似乎又更濃了一些……

後記:完稿後才意識到,在這片高度發展的土地上,海蓮洞還得以留存,也不失為一份欣慰。

——————————

圖說:

01:海蓮寺現任住持寬航法師(左)贈送海龍形象的剪紙予蕭依釗。

02:當年的海蓮洞,現為毗盧殿。

03、04:海蓮洞內的磚牆及洞外的古井,是海蓮寺裡具有高度歷史感的遺留物。

05、06:寺內多處盡顯滄桑。

07:我在西安的第一餐。寺院替我們準備的餐食,天然原食,別具風味。

08:祝福使者們在院內栽下兩棵樹。

09:抗癌勇士林穎芷(蒲公英合唱團主唱),於佛前獻唱《希望之光》,在座許多祝福使者都深受感動。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首次參與祝福文化團有感〉

/林穎芷

西安,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的一座城市,以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聞名於世,然而,真正吸引我的反倒是西安的舊稱——古都長安。中國有多個朝代建都長安,穿梭在巷道時,總會情不自禁的想像秦朝時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或是大唐盛世街道上的繁華景象,想像中的古代幻影與現實中的現代場景交疊在一起,還挺有意思的。

在西安參訪了許多地方,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第一個行程海蓮寺,猶記得第一眼看見海蓮寺時覺得建築很古舊,似乎沒有保養得很好的樣子,心裡頭還在估算這座寺院至少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吧?後來聽了解說才驚然得知秦二世曾經在海蓮寺祭天,秦二世?!秦始皇的兒子?!這座寺院在公元前217年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歷史的建築沿用至今,霎那間眼中的景象不再古舊,心裡頭反而默默的珍惜眼前的一磚一瓦,寺院裡唐朝的水井、明朝的地磚,一石一木都在述說著他們的故事,而我們也在用心的聆聽著、感受著。感謝蕭總的貼心安排,讓我有幸在如此有意思的海蓮寺獻唱一曲,這個經歷絕對是歌唱生涯裡頭極具特殊意義的其中一場演出。

這趟行程是歷史文化之旅,沿途有稱職的導遊給大家講解歷史,解說都非常詳盡,對於許多歷史人物的事蹟更多了一份熟悉。但個人是有一點小小遺憾的,比起秦始皇的事蹟或唐明皇及楊貴妃的故事,我對於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是更加感興趣的,無奈何西安的歷史底蘊太深了,有太多偉人的故事等待導遊們的解說和分享,只好默默的把武則天藏進口袋裡頭了。

很開心也很感恩,謝謝祝福文化給予我參與這趟別具意義之旅,遇見了許多好人好事,西安的天氣又熱又乾燥,但祝福文化團隊用心用力照顧大家,好比灑下了潤飾的甘露,讓大家帶著心滿意足回家,再次感謝祝福文化。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西安之行〉

/黄舒彦

平常的晚餐时间,我们却在机场候着登机,日子因打破了规律而显得有些不一样。起飞时间也是平常睡觉的时间,我坐在不算宽松的位置,用衣服盖着脸,强迫自己进入睡眠状态。我想可能是害怕起飞时的不适,或只是懒得与人交谈。话虽如此,因为气流而导致的颠簸也把我吓得够呛,几乎把所有能想的人都想了一遍,直至着陆后才把心脏放回原处。

西安的昼夜温差大,早上的阳光温暖,偶尔伴有凉风,入夜时会变得寒冷干燥。不确定是否天气的缘故,皮肤变得特别干燥,伴有脱皮现象,鼻腔少量出血。想象寒冷的夜,吃一个热腾腾的烧烤会是很棒的体验。于是跟着伙伴们吃了三天的烧烤,结果喜提了一颗硕大的痱滋,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护国兴教寺。一进寺院大门,一只谈不上好看并有些脏兮兮的猫慵懒地躺着。我坐在猫的不远处,瞄到它打量的目光,鄙夷又像纾尊降贵似朝我靠近,紧贴我的大腿躺着。我能感受到它炙热的皮肤慢慢地融化我的心。我不确定是什么让它放心地靠过来,这份靠近触动了我心底柔软的部分。我坐在寺庙的石砖地上,感受徐徐凉风吹过,不禁地想着是否只要像猫儿踏出了那一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稍短些?想着想着猫跳上了我的大腿,调整了一个舒服的姿势重新躺下。我不确定是因为寺里那个爱粘着我的猫或是地理环境的缘故,坐在石砖地上,什么也不做也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我和猫儿有一个短暂的相遇,分别时,它张开爪钩着我的长裤,我轻轻地拍着它的后背说拜拜,我知道我们不会再见了。

伤感好像就在那一瞬间冒了出来,不是为了离别,而是这短暂的缘分。我估计就像我一直以为有办法找到下一个更好的冰箱贴一样,错过后总觉得第一个的才是最贴合自己的心意,然后再也找不到了。就好像这一次,我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打破七小时的聊天记录。有一些美好的回忆,美好的人,美好的景,美好的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西安之行因为一些状况,更改了原定行程。我估计失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也许也是有趣的部分。我总想掌控自己的人生,跟着规划的路线,尽可能有效率地去实践,却也忽略了这一段旅程里,不止是我一个人在走着的。车子可能在路上坏了,在达到目的地前可能有人改变主意想先离开,仰或是走错路要折返。这些变化,我理解为宇宙的馈赠,可能不如人意但体会了许多复杂的情绪。

返程时夜色如墨,抵步时已艳阳高挂。相较于之前的不舍,这一次显得从容了许多,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已经好好地享受了当下。

PS: 每一个此时此刻,都是奇妙的体验。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文化西安行的感想,随笔〉

/ 蔡文蓉

跟随萧总助学近二十年,这一次的西安行,我感触好深!

不是因为景点或道场,又或法师的开示很特别,而是许多团员没有因为行动不便而不来参加,这点令我特别敬佩。

团员陈传杰先生的太太也告诉我,这一次虽然她的脚有些疼,不过她还是“硬硬”要来,唯一的原因就是见见我们这些老朋友。昨天陈太太还告诉我“文蓉,我们下一次见面不知是什么时候了……”也说很多年她不跟随陈先生出门的了。我听了眼泪都快流下来,就告诉她十二月可以的话我们都去印尼吧,也交代陈太太有下来雪隆区一定要通知我们,我们一起出来聚聚,她说好的,真的要这样才能更常见面。当然,我们也可以考虑再去沙巴仙本那找陈先生和陈太太。

记得刘利水夫人的妹妹(这一次她和女儿没参加),之前连续参加了几次(2022 尼泊尔、2023斯里兰卡、2024印度团)。她说虽然她行动不便,但是她敢参加祝福文化的团,因为有很多人会照顾她,所以她很放心。和我们一起出游,她是很开心的。我完全相信她的话是真心的。

所以,从西安回来,在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就是李太太、李太太的哥哥张先生、李先生的妹妹杨太太、古晋佘先生、刘先生刘太太、辉兰姐、陈传杰先生夫妇(陈先生膝盖也有问题)、还有郑金妹大姐、校长、斗湖锺先生,新山的郑大哥、萧大哥等等。当然还有第一次参加的邱森泉夫妇、和生着病的颖芷还有蕙妏。相信提早回国的蕙妏应该有适合她服用的药物了,不然她怎么能那么快的就写那么长的“感谢文”让伟章读给我们听呢?祝福蕙妏早日康复,下一次再参加我们的活动。

其实整个西安团,我只记得法师说的:“宗教是个人的,善良却是每一个人。”看到我们的团有那么多老年人时,法师也说我们要活在当下,应是指我们要珍惜一起相聚的机会。

对于宗教和历史我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的(要记住的话对我来说太压力了),我能做得自然和没有压力的,就是珍惜每一个能和大家一起相聚的机会。我相信大家也是一样的,其实大家都是很美的风景线,都是很有趣的人(除了我吧)。我真的很开心能认识大家,就如萧大哥时常说的 :祝福文化的朋友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朋友。让我们跟随萧总,且行且珍惜。

——————————

我又再想起蕙妏长长的感谢文了。

行程第三天看到惠群走路时拿着一支登山杖借力,问了才知道原来扭伤脚踝了,也说什么药她都有了,不需要再给她。还有我自己也因为那晚胃涨风,所以决定不去逛永兴坊了。回酒店房间时,在电梯里面遇见李婷婷母女,她知道我胃涨风就问我要风沙丸吗? 还说对涨风很有效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原来祝福文化使者团队是一间流动Pharmacy 来的!

——————————

西安行对我来说最好吃的食物是蒸米饭,以及前往机场前的晚餐,那道有点酸酸的汤面(只吃面不喝汤)。印象深刻。当然各种青菜都特别好吃,都是嫩嫩脆脆的。

而酒店早餐我最喜欢燕麦粥和面包布丁。只可惜不是每天都有燕麦粥。

——————————

刚刚看回Bus A 和Bus B 的团员名单,在整个西安行,我几乎和所有人都有交流的机会(是很自然就对上话的那种),现在看到名字就能想起是谁了。没有机会说上话的只有Bus A 的苏家姐妹和她们的四位朋友,只记得其中一位苏家姐妹在巴士上拿零食请大家尝尝而已。而Bus B 的就只有来自古晋帮的佘太太。古晋帮8人中,有7人我们一起出游很多次了,也都说着对我来说很亲切的潮州话,我们都很熟了,也曾受邀过去古晋游玩,获得古晋李先生夫妇、杨先生夫妇、张先生和佘先生的热情招待,3天2夜玩得尽兴,还去爬暗摸摸的山洞,美食吃到吃不下了还硬硬吃,因为实在太好吃了。我是第一次和佘太太一起出游,希望下一次我们一起出游时有机会交流。

我很开心有机会认识好多位新祝福使者,感觉大家都很亲切,也很活泼和好玩,笑声不断。也发现有不少是我的同乡:麻坡人。祝福大家都平安健康,也希望我们很快的又能再相聚。

(摄影:徐莉嘉)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75位祝福使者圓滿西安禮佛之旅》

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己於4月19日早晨回返吉隆坡,圓滿9天的西安禮佛之旅。

探訪團的行程包括參訪五大佛教祖庭——淨土宗祖庭香積寺、密宗祖庭大興善寺、三論宗祖庭草堂寺、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慈恩宗)兩大祖庭大慈恩寺和興教寺。

由於團員們非常敬仰對佛教傳播作出巨大貢獻的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他們自動自發的在興教寺的玄奘法師舍利墓塔前頂禮跪拜,並繞塔三匝。興教寺又稱「大唐護國興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 除了玄奘法師的長眠之地,後其弟子窺基法師和圓測法師也歸靈於此,陪伴在玄奘靈塔左右。

祝福文化團也參訪了其他著名的古寺──廣仁寺、海蓮寺及彌陀寺。1705年由康熙皇帝自己出資創建的廣仁寺為中國唯一藏傳綠度母主道場。海蓮寺,原名“海神洞”,亦稱“海蓮洞”,始建於秦二世胡亥時(西元207-209)。探訪團獲得海蓮寺住持寬航法師和彌陀寺住持果宣法師的熱情款待,體驗在寺院齋堂用齋。寬航法師非常重視祝福文化團的參訪,邀請探訪團在海蓮寺種植兩棵紅梅樹以資紀念。

祝福使者們此行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 即與行腳人間的佛教文學作家心拓法師結善緣,聆聽他敘述的精彩故事 。

9天的禮佛之旅,不僅讓祝福使者們充滿法喜,也對中國佛教增進了認識。

————————–
《祝福西安探訪團員名單》

1 余蕙妏 39 刘晓欣
2 张瑞云 40 萧竹筠
3 蔡文芳 41 萧依钊
4 黄国维 42 葉偉章
5 马美玲 43 陈传杰
6 陳莉莉 44 李婷婷
7 符传杰 45 鄭明福
8 陈润莲 46 吳雅娟
9 张贻铭 47 徐玉美
10 张奕杰 48 黄世兴
11 颜亞珠 49 蔡文蓉
12 赵国耀 50 朱惠群
13 林美虹 51 邱瑞莲
14 陈慧菁 52 徐莉嘉
15 吴幼珠 53 郑玉美
16 张丽仙 54 鄭素秋
17 郑光琰 55 萧日红
18 陈瑞娇 56 黄舒彦
19 賴元娇 57 萧竹彬
20 吕维娜 58 叶金龙
21 张舜智 59 佐藤紀聖
22 刘天吉 60 李漢仁
23 姚秀莲 61 張淑芳
24 邱森泉 62 杨坤足
25 張彩賢 63 李雪清
26 王辉兰 64 高润生
27 杜朝木 65 黄松奎
28 蘇玉明 66 佘克聪
29 苏意真 67 叶月梅
30 丘保福 68 陈玲
31 杜慧苹 69 邹翠翠
32 陳玉蘭 70 叶云飞
33 郑金妹 71 张健福
34 佘秀音 72 吴善欣
35 陳世云 73 黄南琴
36 鍾幹庭 74 林颖芷
37 刘利水 75 黎軍美
38 翁金娥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文化西安行感想〉

/ 杜慧蘋

(一) 草堂寺,慈恩寺,兴教寺。

去年整理了一份”中国佛教经典翻译”的资料。对鳩摩罗什大师的生平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也找了好多玄奘大师的资料(玄奘之路,跟着玄奘大师去取经讲座)。那时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去跟两位大师像深深的鞠躬。感恩大师们的翻译,让弟子们有机会轻松的读/学习佛教经典。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所谓人有善念,天必从之。

兴教寺除了玄奘塔,两侧还有窥基(慈恩)塔和圆测(西明)塔。每个月上的网课 ,《弥勒上生经》就是引用窥基大师所作的注疏。

(二) 重阳宫,活死人墓

《道德经》也不是每一篇晦涩难懂。我时常提醒自己,就算不容易懂,当个幼稚园生也好过完全不懂。找资料时猜想或许有机会跟老子像鞠躬。可惜重阳宫没有老子的雕像。(虽然全真教以 《道德经》、《孝经》等为必修经典。)

重阳宫有好多碑。这些碑让全真教的历史完整保存了下来。活死人墓就只一块碑,遊客们都为了楊过和姑姑而来。我把拓碑的十劝文留在酒店,简单的断捨离。

从小对道教的认知只停留在符箓、炼丹及逝世的祭拜仪式。这次西安行才了解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教与正一教,以及两者间的不同。

(三) 大兴善寺

来到大兴善寺时我已经开始 “寺院疲劳”了。分不清佛教的八大宗派,也听不进什么、什么了。

其实出发前一个星期我和先生依据 《云水印跡》走了一整天吉隆坡的寺院都不疲劳。比较之下我们的寺院都很简单。这几天参观的寺院範围都很大,有几栋建筑物、多个殿、好几个塔……

只知道这是跟我将来要去走四国遍路的空海大师有关的寺院。

找啊找,都找不到任何有关空海大师的代表物。只好拍啊拍,等那天精神好再依据照片找找蛛丝马迹。我心里暗笑,我开始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了。

(四) 广仁寺(喇嘛寺)

广仁寺不在行程表内。是喇嘛教寺院。以蒙古族文化符号为装饰。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

去西藏怕有高山症,就在这慰藉一下心中的向往。可惜逗留的时间比较短。

(五) 其他寺院

海莲寺: 植红梅树。由传统信仰(海神)转型为佛教寺院。团友唱 《希望之光》。

香枳寺: 团友在这算命。

百塔寺: 千年銀杏树。爬山,终南山山脚。休息。

乾县弥陀寺: 曾经有孤儿学校,农禅並重的寺院。法师送了五大片锅盔和超大粒的苹果。

(六) 法师们

这次共有三位法师开示 。不知是否国情不同,还是我多心了,总觉得很有距离。

有位法师谈到他曾带禅宗祖庭巡礼团。我今年开始学习《六祖坛经》,哪天我也有机会走一趟禅宗祖庭?

(七) 兵马俑

从小就对楊贵妃和秦始皇不陌生。在酒店还读了几遍白居易的 《长恨歌》。

对自己不去看兵马俑的决定是后悔了。还好这是常观景点,将来要去也方便安排。

(八) 大唐女皇,南门城墙

出发前几天美国宣佈关税最新政策。

观赏<<大唐女皇>>,走南门城墙,过去的唐朝很辉煌,现在,未来也不差。国与国,人与人相处是门智慧。太高调被嫉妒;太低调/善良也不行,人都是欺善怕恶。国与国靠博弈。人与人除了靠智慧与忍让,或许有时靠唸经回向也是方法之一。

(九) 曲江南湖(柳絮),长安公园(油菜花),酒店周围的公园(自由活动)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柳絮有”四月飞雪”的美称,有幸遇到。也体验了何谓油菜花田,虽然不是最美的时刻。

酒店后面有好多栋公寓。四周有很大的公园和湖。很好的规划,让居民有休闲和运动的地方。

(十) 书法的介绍

看到多数的年轻团友都会握毛笔写书法,让我想起两年前孩子对我说:”妈咪,我不介意因为华文科让我无法拿全A。” 。那时我心疼孩子的懂事,也欣慰自己的教育成果。孩子很小时我就费尽心思让他们可以不认识林玉莲,却不可以不认识林连玉。我不站在前线,但希望微小的支持让薪火相传。

感恩站在前线的先贤们,因对华教的维护让我们有机会学华文。不然这次的西安行,除了看砖块就是吃喝了,没有内涵。向先贤们深深的鞠躬。

(十一) 总结

整个西安行,最美的画面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顺顺利利出门(路上淹水,飞行气流),平平安安回家就是一趟美好之旅。

(攝影:徐莉嘉)

社會關懷

〈遇見暴怒的蝴蝶〉

/葉偉章

我也是直到最近,才知這民族有個美麗的名字——「蝴蝶」。

1824年,英國殖民統治緬甸,歷時百餘年。當時,英國人把緬甸人稱作蝴蝶,據知是因為覺得緬甸族過於閒逸之故。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與我說,她正設法幫著一名緬甸青年,他因涉及支援2021年緬甸政變中對抗軍政府的人民國防軍(PDF)而遭追捕,不得不離鄉背井展開逃亡之旅。

我聽後即表示想見他。蕭依釗於是安排了我們共餐,她還約了我之前曾寫過的那名緬甸青年溫諾一同前來。溫諾的學校從市郊搬到靈市一帶,之前祝福文化送他的摩托車,他寄放在同鄉的弟兄處,自己改搭公共交通。我問他為甚麼,他表示這裡車太多了,他沒勇氣騎車。

「普通車子還好,摩多車很可怕,他們都很快。」他補充。

當然,來到市中心,公共交通也相對方便很多。

今天的主角是摩恩,今年29歲,來馬之前在大學唸土木工程。其實還差一年就畢業了,如果2021年2月1日凌晨的槍聲沒有響起,大抵他的命運就會被改寫了。

他組織年輕人發動示威,並成了人民國防軍的後援。他在朋友圈中給這些民族地方武裝部隊募集鞋子,購買營帳等設備。

為了不連累家人,他與弟弟離開了家,在親戚與朋友處輪住以防追捕。

有一個晚上,軍人掌握到了他們的行踪,來到了他們所在的鎮上。

「他們一來到,在街上見人就開槍射殺,隨後一家一家地找我和弟弟。」他說。

附帶一提,在這場政變中,無差別槍殺顯然已是常態。溫諾的姑姑與姑丈,也是被軍人炸死的。

「當時我和弟弟躲在床墊下一個小時,鼻子嘴巴都被床墊壓著,幾近窒息。」他回憶著當時的情況。

軍人們每戶人家查問,腳步愈來愈逼近,眼看下一家就輪到他們,結果在這節骨眼上,前一戶人家的老婦人對軍人說:「他們已經走了,現在這裡沒有年輕人。」

奇蹟發生,軍人們相信了,還真的走了。

老婦人後來對他們兩兄弟說:「我救了你們,但,請你們馬上離開吧!不要連累我們 。」

「我當時真的很怕,事後還因缺氧而嘔吐。」摩恩笑著說,但我注意到他的雙手不自覺地顫抖著。

他與弟弟每人花了約5千馬幣,讓仲介帶他們離開緬甸。他們先到泰國,再經由陸路來到馬來西亞。在他的敘述裡,有狹窄的小河、隨時反覆的小船、闃暗中危機四伏的密林、16個人擠進如靈鹿般的小車裡……

他的弟弟撐不下去了,說他情願到警局自首,他要回家。摩恩極力安撫弟弟:「再忍耐一下,再忍耐一下,一切都會好的……」

他給我看手機裡的照片,其中一張他正吃著仲介供應的冷飯,褲子上沾了好些血跡,在山林裡被山蛭粘上了。

他與弟弟如今分別在不同的餐廳工作,每個星期休假都會見面。

飯後,蕭依釗帶摩恩和溫諾到附近的超市買些食物和日常用品。摩恩取了一支牙膏、一套牙刷和一袋美祿。「我夠了。」他說。後來我們硬是塞了些水果、餅乾、果汁到他的購物車裡。

離去前,我問他,如果時間重來,他是否會做同樣的選擇?

他斬釘截鐵回我:「會。因為我相信正義,我認為那是人生的意義。」

「憤怒的蝴蝶」一詞,取自香港作家馬家輝的《回不去了。》。上世紀80年代緬甸人因對軍政府不滿,群起示威抗議,後來發生了「8888屠城事件」。

時隔33年,蝴蝶再度暴怒。

(原文刊載於2025.04.27《光明日報》副刊。)

慈心祝福

沉痛悼念王光璇老夫人

沉痛悼念王光璇老夫人
往生淨土 厚德留芳

祝福文化基金會同仁敬輓

******************

王光璇老夫人是祝福使者蕭日紅先生的夫人。 蕭先生是鐵漢柔情型男子,表面上是硬漢子, 但在每逢祝福文化團到國外探訪時,對太太及有病痛者皆噓寒問暖, 耐心扶持。王老夫人則夫唱婦隨, 常伴左右。

2023年, 祝福使者們假清平樂之家歡聚,聯歡會上喜歡唱歌的王老夫人和陳月好老夫人(祝福使者朱惠群母親)結伴獻唱, 音容宛在, 但兩位老人己駕鶴西去。

祝願她們在沒有病痛煩惱,百花燦爛的天界裡繼續歡唱 !

王光璇老夫人(左) 與陳月好老夫人合唱。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之助學項目】

〈樸實開朗的女大學生〉

作者:葉偉章

2024年杪,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收到了兩封大學生的求助信,恰好都是南部同一所大學的,於是便和義工帶著兩袋食品驅車南下,以便深入了解他們的情況。

兩名學生,一名是小乙,他的背景與後續情況已在上一篇稿寫過,今天要說的是另一名學生小欣。

小欣來自東海岸的偏鄉,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她的父親63歲,患有腎病,無力工作,目前在等候政府醫院安排手術。母親曾患乳癌,切除了一邊乳房,病後無法做粗活,只能在工廠當散工,一周上班3天,收入非常拮据。

祖母在2017年杪癱瘓,需要穿成人尿片,這無疑讓家裡徒添一筆龐大開銷。

小欣家裡情況稍微有點複雜,主要是她母親與祖母之間的婆媳問題,詳細情況我沒有多問,也不好細問,只知道她母親已搬回娘家,可即便如此,小欣祖母癱瘓後,小欣母親每天都會回家為家婆和丈夫煮食、料理三餐,就只不住在家裡。

小欣祖母並沒有因此而允許媳婦搬回家裡,而小欣母親似乎也更樂意如此,因為可以避免齟齬磨擦。

小欣於去年9月獲得大學的錄取通知,全家人雖感歡欣,卻也開始為錢發愁。

蕭依釗回來後,找了拿督紀日輝資助小乙,同時聯繫了祝福使者葉式夫婦,希望他們可以協助小欣。

於是,2025年1月4日,我又到南湖鎮車站去接人了。把小欣載到餐廳時,葉式夫婦已在裡頭候著了。

葉氏夫婦不是第一次通過祝福文化資助大學生,早在2022年11月4日,蕭依釗發表了一篇文章〈一位貧困大學生的故事〉,當時他們倆看了文章後便主動與我們聯繫,說是想與小傑見一面了解詳情。小傑是馬大的學生,見面後葉式夫婦表示可以承擔小傑的學費,並每個月另給他兩百元的零用錢。

談起小傑,葉先生告訴我,他們早上才和小傑一起用餐。小傑的成績很優異,他們夫妻倆都感到很開心。「或許是因為條件比較困難,這些學生都特別努力。」他說。

小欣雖有成功申請政府的PTPTN貸款 ,但扣除學費後已所剩無幾。粗略計算,她一個月的生活費約850令吉,母親每個月可擠出200令吉給她,葉先生表示,那就每個月資助她馬幣650吧,持續4年直至大學畢業。

然而小欣說:「500元就夠了。」

我問小欣,500元一個月怎麼生活?「我可以一天只用十塊錢。」早午餐印度煎餅,學校餐廳一般價錢比較便宜,晚餐吃雜飯兩菜一肉約莫七元,加總也就十令吉。她說的時候,笑得很開朗。

我遊說了她好一陣,她還是堅持500令吉就夠了,後來還是葉先生說,那150令吉給她當零用錢,如果真的夠用,便可減輕她母親的負擔,她才欣然接受。

我心裡暗忖,真是實誠的女孩兒呀,希望這美德能常伴永遠,祝福她人生順遂。

(原文刊載於2025.04.13《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之助學項目】

〈缺錢交房租的大學生〉

作者:葉偉章

我想,蕭依釗(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一定被我那陣子的反反覆覆搞到暈頭轉向。事實上,她認識的我向來果敢決斷,鮮少拖泥帶水的。而事情,其實只不過是要去南湖鎮車站接人而已。

2024年12月17日,祝福文化於社媒上刊登了兩則大學生的故事,都是需要援助以完成學業的,其中一人是小乙。

小乙是家裡唯一的孩子,父親在2010年患上腎病,從此無法上班工作。母親因關節炎和痛風,同樣無法工作,更因長期的生活壓力而罹患憂鬱症。

父親偶爾替人修理家庭用具,零零碎碎地賺一些,加上政府250令吉的福利金,全家僅靠此來維持生活。所幸父親都是在政府醫院治療和洗腎,因此不需要繳費。

大學第一和第二年,小乙靠著PTPTN 貸款以及學校假期時打工所賺的錢,勉強應付生活開支。

但大學宿舍優先提供給新生,從這學期開始,他得到校外租房子,房租和往返學校的交通費導致生活開支驟增,而他的儲蓄也己用完。父親求助於義工,案子輾轉來到了祝福文化。

蕭依釗與他見面時即從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項目裡撥了1千令吉給他,但那也只能解燃眉之急。蕭依釗回來後聯繫了祝福使者拿督紀日輝,告知了他小乙的情況。紀日輝豪爽答應資助小乙兩年(小乙目前已是大學第三年的學生,還有兩年即畢業),自2025年1月份開始,每月1千令吉,但學校假期除外。紀日輝的意思是,假期小乙可打工,他還是希望小乙能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適逢12月28日紀日輝有個「贈送球鞋」活動,於是蕭依釗便安排小乙也一同出席,讓他與這位捐助者見面。

所謂「贈送球鞋」活動,自然不是甚麼正式的公開活動,而是紀日輝有心想要贈送球鞋給喜歡運動但缺乏經濟能力的青少年,於是便請蕭依釗協助尋找,蕭依釗推薦了烏魯雪蘭莪吉粦的MyKita少年中心的孩子。這是一所收容了18名年齡介於13歲至18歲印裔青少年的中心,他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者因被虐待或家境貧困而被送到中心。

12月28日當天,這群少年先到紀日輝位於吉隆坡市中心的辦公室享用快餐,爾後再由紀日輝的兒子紀博文帶著他們一起到附近大型連鎖運動用品專賣店挑選球鞋。

而我,則負責前去南湖鎮車站接小乙,把他送到紀日輝的辦公室。之所以反反覆覆,是因為我原是答應了下來,但後來才意識到那是吉隆坡,自從幾年前近視、老花同時來襲,視力大減以後,我其實就已鮮少在吉隆坡開車,且我是超級大路痴,雖有導航但依然有辦法前去富都結果開到布城。我想,不若讓小乙召車還便利些,但又想到他對吉隆坡不熟悉,不知他會不會心慌,於是便自己天使、惡魔,左右上下戰鬥了一番。

反正後來我順利接了他,也順利把他送到了紀日輝的辦公室,後來還順利把他和蕭依釗載到大型連鎖運動用品專賣店去。之後我又把小乙載到南湖鎮車站去,再一起吃了個便餐。回程時,……

回程時,我就迷路了。別問我去了哪裡,如果我知道,就不叫超級大路痴了。

社會關懷

〈 祝福文化贈糧蒙福少年城〉

祝福文化基金會日前捐贈了十箱乾糧給蒙福少年城。

與祝福文化淵源很深的楊修女,最近被調任到蒙福少年城,於是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便決定把庫存的十箱紅米、餅乾和巧克力捐給了這家福利機構。

楊修女全名是特蕾莎楊,是天主教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屬下的修女。按組織規定,修女們每三年就會被調任到不同地方服務 。

蒙福少年城是天主教會於1959年在雪蘭莪州莎阿南創設的福利機構,它是馬來西亞唯一錄取中三輟學生的技能培訓機構,錄取來自破碎家庭、家庭貧困及未曾接受正規教育的16至19歲青年,提供兩年的技職培訓。它的課程收費廉宜,且家庭非常貧困的學生可豁免學費。

蒙福少年城每年錄取逾500名少年,除了提供技術培訓,也通過規律化的生活、學習和指導,培養輟學少年的正向價值觀,預防他們誤入歧途。

蒙福少年城院長羅賓修士和楊修女代表接收捐贈品。羅賓修士感謝祝福文化能關注到蒙福少年城的需要。 他說,由於學生人數眾多,他們需要很多糧食。

蕭依釗說:「祝福文化的追隨者大多數是佛教信徒,但他們都認同『大愛無疆界』的理念,所以祝福文化基金會的捐助向來無分族群與宗教,只要是有需要群體,我們都會盡可能幫助。」

社會關懷

【社會個案】之「資助大學生」系列

作者:葉偉章

我聽完故事以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原來是疫情底下的受害者呀。

2024年9月中旬,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收到了小寒的求助信,現年19歲的她,剛入學馬大的理工科系。據蕭依釗所說,小寒與同唸理工科系的哥哥、姐姐成績都極好。

她家在南部一座小鎮裡。疫情以前,一切都過得好好的。父親有一家電腦教室,生活無虞,然而卻因為大疫來襲,電腦教室被迫關閉。父親在無奈之下,不得另謀出路,幫直播主送貨。那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尤其是對一名曾當過老闆的中年男子而言,想來身心各方面都備受壓力。

母親也開始幫忙送貨。農曆新年前,她試著幫直播主在夜市賣年餅,但生意不理想,唯有試著另外賣些食品,卻意外開啟了她的小販之路。

可家裡經濟依然拮据,唯有把住著的雙層排屋賣出,改租房子。

2022年,52歲的父親在開車送貨途中突感暈眩,唯有停在油站致電妻子來接他。其後去看醫生,說是耳水不平衡,拖了一個星期未見好轉,再去醫院才被診出腦中風。

我問小寒,會否埋怨診所醫生誤診,她搖了搖頭:「我上網查過了,這兩者的病徵是很容易搞混的。」我心裡暗忖:噢,好理智、冷靜的女孩呀。

現下父親雖已無大礙,但卻留有後遺症,如帕金森症般難以自抑地手抖、反應也變得遲緩,想當然耳情緒也不太穩定。這一連串的變故,家裡生計不期然地就落在了小寒母親一人身上。

小寒還有一個妹妹,與她感情極好。早前不久,每每早上去上學時即感頭疼、氣喘,原以為是胃酸倒流,吃了三個月的藥仍未改善,後來才診斷出是焦慮症,細問才知是因在校遭受霸凌。現在妹妹已休學在家,面對未來,仍是一片茫然。

小寒考上了馬大,但家裡負擔已然沉重,學費還好,尚可申請貸學金,但隻身在外衣食住行都是一筆費用,於是在義工的推薦下,寫了封求助信給祝福文化。

蕭依釗在了解了小寒的情況後,馬上聯繫了祝福使者黃文龍,並試著安排他與小寒見面。黃文龍聽了大致情況後,表示樂意資助小寒。蕭依釗試著協調兩人時間,一方面要避開小寒的上課時間,長假小寒也無法留在吉隆坡,另一方面黃文龍確實事忙,幾個月下來依然安排不上會面。

但黃文龍的資助並沒有耽擱,他於2024年9月先捐助1千元予小寒,隨後每月8百元直至小寒畢業。他希望有了這一筆費用,小寒可以順利完成學業。蕭依釗告訴我,黃文龍好幾次致電詢問這筆費用是否足夠,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我與黃文龍曾有一面之緣,2024年6月,他在蕭依釗的安排下,與一名拉曼理工大學的學生及家人見面共餐,他也是該名大學生的資助者。他和妻子楊淑音一同前來,聽說要報導,他其實是百般不情願的,我費了一番唇舌才終於讓他們勉強答應拍照,不意今日這些照片竟又派上了用場。

(原文刊載於2025.03.16《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從一雙球鞋到18雙球鞋和22雙校鞋〉

文/圖:鄧麗華

一雙鞋子或許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物品,但它卻能承載溫暖與希望的力量;一雙鞋子也讓善心企業家拿督紀日輝和一群青少年,譜寫了關愛與幫助的動人篇章。

上市公司凱輝國際創辦人兼總執行長拿督紀日輝,早前在上海買了一雙適合籃球運動員穿的李寧牌球鞋給兒子,惟因尺碼不適,於是他想把球鞋捐贈給喜歡打籃球、渴望有一雙好球鞋的少年。

他請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幫他尋找這樣的少年,他在交流時又萌起另一念頭,即想給更多喜歡運動的孩子送球鞋。蕭依釗推薦烏魯雪蘭莪吉粦的MyKita少年中心收容的孩子。

這所少年收容中心收容了18名年齡介於13歲至18歲的印裔青少年。他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者因被虐待或家境貧困而被送入這個中心,其中有的是義工從外州送過來的。儘管過去經歷了種種困境,但在這裡獲得庇護與照顧,他們得以重獲溫暖,安心成長。

這些孩子格外喜歡體育運動,如卡巴迪(Kabaddi)和賽跑,他們曾經好幾次在運動比賽中獲獎。惟因財力不足,中心沒辦法給每個孩子購置適合的運動鞋。在擔任MyKita少年中心顧問的烏雪前國會議員廖書慧,日前帶領這18名青少年訪問凱輝國際公司。

凱輝國際是多功能海工居住船(Accommodation Work Boats)服務供應商,於2013年創立,是國內最大的私人船隊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租船、提供海上居住船及餐飲、家政、洗衣和醫療等服務。

紀日輝請這批青少年們飽嚐愛吃的快餐,過後派予每個孩子100令吉現鈔,並叫他自己的小兒子紀博文帶青少年們到一個正在舉行大減價促銷行動的大型連鎖體育用品專賣店,親自挑選他們喜歡的運動鞋。

購物過程中,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歡喜的笑容。他們仔細挑選每一件物品,珍惜這份難得的機會。孩子們購買了舒適的球鞋,希望未來運動時能更加自信、輕盈。

這不僅是一場物資饋贈,更是一次心靈的滋養。紀日輝的善舉讓這些孩子感受到了被關心、被尊重的溫暖。他們在獲得新鞋和運動用品的同時,也收獲了對未來的希望與信心。

一如紀日輝在勉勵他們時所說的,只要心中有夢就要勇敢追逐,未來屬於這些年輕人,而他只是幫助他們邁出第一步。青少年們受訪時則感謝他的捐贈,並表示一定會好好珍惜購得的運動鞋,努力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

〈捐助16個貧困家庭〉

較早時在烏雪兒童關懷中心舉行的一個簡單的捐贈儀式上,紀日輝和祝福文化基金會聯手捐助烏雪縣的9戶巫裔和6個印裔貧困家庭,每個家庭獲得青包300令吉、一個食物袋和10包幼兒尿片。

同時紀日輝也贊助MyKita少年中心的青少年們,以及烏雪縣一戶育有7名孩子的劉姓華裔家庭,讓孩子們得以購買開學用的新校服和鞋子。此外,他也捐了一千令吉給劉家購買年貨,以期讓這家人能開心過年 。

多場善舉活動不僅僅只是捐助錢財、贈送實用物品和禮袋,更是愛心的橋梁,將關懷傳遞到需要幫助的家庭以及孩子們手中。所謂人間有愛,點滴彙聚成河,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受惠者中有人將以同樣的愛心回饋社會,繼續傳承這份溫暖。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紀日輝和祝福文化基金會聯手,捐贈青包和食物袋給烏雪縣的貧困家庭。左二起為蕭依釗。右起為凱輝國際代表海卡、義工林寶君和廖書慧。

孩子們開心享用午餐。

選雙適合的運動鞋,練球起來也更起勁。

紀日輝贈送鞋子給有需要的孩子們,勉勵他們勇敢追夢。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4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之 〈相聚別離與印象記〉

作者:葉偉章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印度之於我,混亂。無論是人,或事,或街道,乃至空氣裡流竄的味道,都是。

行程第二天,我們離開特蕾莎修女之家,前往加爾各答禪淨中心時,突如其來的豪雨傾盆而下。妙如法師安排了三部轎車,一批批地接送我們。我是最後一批上轎車的,彼時雨已近尾聲。短短路程裡,路是窄的,人是多的,街邊不少垃圾。我為著看得真切些,搖下了車窗,結果異味闖進了車裡來。前方因驟雨而積水,足有淹至小腿的深度,看著涉水而過的印度人,反觀坐在車裡吹著空調的我們,車裡車外,頓時成了兩個世界。

在印度,去到每個景點,都會看到當地人在乞討,不是一個兩個,而是許多許多。我在牧羊女村的紀念塔園裡,看見一個男人,坐在椅子上監督著一個婦女打掃。我心裡暗忖,這就是印度多年來階級分明的現象麼?

這趟印度行程的其中一大收穫,自是可以與團員們相聚。大部份團員都是相識十多、二十年的,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每次的見面都猶如舊友相見,備感熱絡,而其中尤以我們的「廢廢組合」為最。(這名字是莉莉取的。)我們晚上聊,在巴士裡聊,在景點也聊,細數,最高紀錄是不間斷地聊了七個小時。有一回,有位團員忍不住問我們:「你們怎麼好像有說不完的話,平常也是這樣的麼?」我們異口同聲回他:「平常我們沒見面,幾乎都只在祝福文化的團相聚而已。」

行程第八天,午餐後我們離開毘舍離,前往35公里以外的帕特納(Patna),乘內陸機到加爾各答,再轉機回馬。當時,我們在巴士裡也是大聊特聊,毫不察覺災難正在前方等著我們。

是的,災難,一如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本以為功德圓滿卻原來在回程路上尚有一難在前方候著。

從毘舍離到帕特納預計是兩小時車程,但時逢屠妖節前夕,馬路因施工擴建而缩得更窄了,路上原就車多,司機又多不守規矩,我們竟然耗了5個半小時才抵達機場。當時已是7時了,班機原定7時半起飛,早已錯過了辦登機證的時間。還好妙如法師在巴士上已與航空公司聯繫好,我們一下巴士就七手八腳地卸行李,堆到行李托運櫃檯,兩三名團員分發航空公司已備好的登機證。過程中我們甚至還來不及確認自己的行李,也沒有任何行李托運條,而萬一行李遺失的話……

我們在兵荒馬亂的半小時中過安檢,上機,班機7時32分起飛。(呼,有驚無險。)抵達加爾各答後,我們確認了行李也齊全,這才安下了心,也才有時間在機場用晚膳。

飛回吉隆坡的班機是凌晨1時05分。我一上機就倒頭昏睡了。朦朧間醒來,飛機仍在雲層裡穿梭,天已朦亮。我突然意識到,這趟行程,真的結束了。

(原文刊載於2025.03.02《光明日報》副刊。)

——————————

圖說:

001:團員杜慧萍所做的行前筆記,鉅細靡遺。

002、003:在加爾各答路上看見的神龕。

004、005:前往禪淨中心的路上因驟雨而積水,足有淹至小腿的深度,街邊可見不少垃圾。

006:鹿野苑初轉法輪地,從圍牆外伸進了很多張手。

007:牧羊女村紀念塔園內,男子坐看婦女打掃。

008:廢廢組合

009:天朦亮,行程結束。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慈心祝福•社會關懷

【2025年祝福使者名單】

〈感恩有您,點亮孩子生命之燈〉 /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國內外形勢風譎雲詭,宗教保守主義橫行,許多人對前途悲觀失望。 但我們的祝福使者因心中有大愛、有正念,不僅沒怨天尤人,還推己及人, 盡自己一份力去幫助別人。

感恩眾多祝福使者、佛教組織、社團和商家的支持,祝福文化基金會才能繼續捐助尼泊爾、緬甸、北婆羅洲、印度大吉嶺的600個貧困孩子。其中一位祝福使者的巨額捐款尤令我感覺受托的沉重,她在數年間失去了兩位至親,孤身一人在國外打拼,連續幾年以其已往生的先生和母親的名義捐款,為他們積德;一位癌症專家靜悄悄匯款2萬,並交代不能透露其名;還有一位律師搭末班車在歲末匿名捐了3萬;那些元老級祝福使者十年如一日的堅定支持更不必贅言。

去年中,長期在台灣和檳城發動親友捐款的惠慈師姐,約我和一名義工與她的先生陳達懷博士見面。陳博士想了解祝福文化的信念和運作方式。經過深入了解後,這位銀行家、慈善家鄭重地說,他們一家從此信任和支持祝福文化。鏗鏘有力的一句話,給予我們很大的力量。

感謝祝福使者們,為生活在黑暗角落裡的孩子點亮了生命之燈, 點燃了希望之火!

——————————

《2025年祝福使者名單》(2024年1 月1日~12月31日)

助學計劃

雪隆海南會館、淡邊妙音淨宗學會、波賴佛影寺慈善組、普明精舍慈恩林慈善組、金剛愛心群、黃有為合家、群愔芳麗雲、欣雲晉安、林致誠夫婦、陳家母女、覃亞灣、謝尚橗、蔡文蓉、鄭金妹、劉利水、翁金娥、陳傳傑、陳達懷、王惠慈、陳立嘉、陳奕洋、陳奕愷、桂修弘、桂修揚、張文靜、王恩偉、李全珂、康雅琪、楊清晶、陳昊宇、王秀娥、陳世雲、鍾幹庭、黃松奎、陳寶玲、葉瑞山、李漢仁、張淑芳、陳慧菁、李民敏、朱惠群、鄭素秋、孔彩薇、葉金妮、劉露娘、鄭康妮、謝汶翰、許清麗、余蕙妏、孫國可、王秀娥、馬福明、陳佩杏、李美如、呂秀英、黃金蓮、鍾禎堂、劉文強、陳發、劉建宏、王小玲、江俊祥、張美玉、關本益、黃玉珠、殷湛語、黃慧玲、黎海燕、劉秀珍、龔玉嬌、楊庥愔、蔡美翔、陳偉理、鍾星傑、曽厚德、林亞鑾、曾亞九、李郁涵、賴桂蓮、鄒翠翠、葉雲飛、葉禮豪、葉禮佳、葉禮聞、黃蘭娘、戴佳雯、鐘其恒、葉建英、禤素玲、邱瑞蓮、陳瑞珍、林克學、鄭霞麗、林泇含、張康華、陳蔚波、李美玲、蔡文芳、李婷婷、佐藤紀聖、符愛婷、李嘉韻、李采霞、鄭秀秀、黃蘭娘、劉柏江、蘇寶明、吳智晴、吳善欣、鍾其恒、邱森泉、吳澤穎、楊瑞珍、潘秀玉、黎少晶、謝月梅、吳雅娟、蔡寶珠、鄒國發、李月珠、吳寶蘭、劉秀珍、王月英、馬美玲、陳薈薈、張春松、戴瑞香、葉誌勉、丘文威、楊映庭、鄭誌強、黎瀞繀、何潔貞、黃有順、伍瑞珠、葉高弟、黃文豪、馮玉鳳、蔡寶儀、林鴻璣、林寶玲、杜慧蘋、利慧娟·、何揚花、曾柚心、劉戀、陳明洲、林玉桂、陳垗鄄、吳幼珠、盧嘉濤、梁子賢、張漢榮、黃夏天、林寶玲、楊秀梅、黃海洋、蕭依釗、已故吳運芬、已故顏松金、 已故顏慧怡、已故宋友珍、 已故黃楷順。

Atha Yoga Studio, SME Motor Enterprise Sdn Bhd, KP Blackburn’s Family and students, Best Friend Kepong, Lim Sheau Jiun, Kuik Jie Yi, Boo Chye Heng, Chuah Swee Huat, Chua Yeong Wei, Lee Leong Yeu, Ko Sook Kim, Andrew Sheng, Nancy Neoh, Bianca Cork, Ong Ban Seng, Eng Sheau Ching, Lim Chui Hong, Jessie Lee Siew Guat, Lee Siew Eng, Siew Kai Xuan, Loong LiLi, Toh Kui Wah, Loh Boon Foo, Siew Jia Ying, Tan Lim Chen, Yap Swee Kem, Wong Kah Yeng, Tang Kwan Ping, Irene Chee Ai Lin, Low Swee Ching, Sek Song Heng, Chia Won Ying, Teoh Saw Hoon, Lim Siew Lian, Kee Tong Kiak, Sia Wen Han, Ng Chin Huat, Tan Kim Thin, Late Kelly Chuan Yap Kam, and Late Lim Poh Huay.

——————————

祝福原住民孩子計劃

波賴佛影寺慈善組、普明精舍、謝志群合家、謝尚橗、鄭金妹、蔡文蓉、李漢仁、陳世雲、梁月香、禤素玲、劉秀珍、嚴依苠、蔡美翔、蘇燕芬、趙國耀、馬福明、丘文威、曾松、吳青松、陳傑祥、李秀燕、陳觀平、王寶欽、吳善欣、馬耀鴻、利慧娟、翟健群、林玉桂、許清麗、周筠軒、林秀蓮、符傳傑、陳淑莉、劉宏義、黃寶妮、蕭依釗、已故林金文、已故林燕漢、已故鄒凱欽。

Woo Hin Pun, Ooi Min Hao, Ooi Min Fong, Liew Chiew Lin, Ben Soo, Chuah Swee Huat, Goh Qing Perk, Jessie Lee Siew Guat, Audrey Lin Yu Xi, Loh Boon Foo, Lim Xing Ying, On Pooi Fong, Tay So Chin, Ng Yoke Choo, Ooi Shau Lim, Abby Chia, Lim Su Hua, Pua Siew Beng, Cherng Siew Chin, Late Kelly Chuan Yap Kam, Late Tay Kow Ee, Late Koo Choon Moi, and Late Tan Siew Peng.

——————————

社會關懷計劃

佛光山、甲洞觀音堂、同泰祥有限公司、蔡文蓉、謝尚橗、陳傳傑、劉利水、李漢仁、邱瑞蓮、葉瑞山、葉金龍、龔玉嬌、林彥彤、賴健豐、利慧娟、黃國維、楊映庭、永樂多斯、江俊祥、蔡鵬聲、李嘉韻、陳慧華、劉秀珍、劉寶燕、林超釧、何月華、陸泳安、鄭素秋、鄭豐毅、林懋耀、陳雪妞、陳寶玲、何月怡、李秀媚、蔡寶儀、林秋鸞、方泉吉、莉燈、林芯卉、吳澤穎、劉瑞珍、施虹英、林寶玲、黃金蓮、鍾福進、葉建英、蘇意琴、黃蘭娘、葉偉明、李美真、林鴻璣、劉秀秀、佘克聰、黃松奎、禤素玲、葉高弟、朱惠群、黃國友、林水、陳雅明、鄭素秋、莫婧寧、莫景怡、林瑞雲、蕭依釗、已故陳月好和已故陳蘭香姐妹.

Beh & Yo Trading Sdn Bhd, Forest Chong Tian En & Family, Chuah Swee Huat, Low Gee Ka, Tan Soo Hong, Ng Yean Leng, Sean Lee Wei Han, Kuik Jie En, Kuik Jie Yi, Chua Yeong Wei, Lew Yet Hsiang, Teh Geok Pin, Xing Ying, Lim Harn Ni, Victor Toh, Fionne Lew, Jessie Lee Siew Guat, Aw Kien Sin, Eng Sheau Ching, Late Lim Poh Huay, and Late Kelly Chuan Yap Kam.

——————————

慈心祝福

林欣雲、徐晉安、梁任娣、祁毓里、楊映庭、李婷婷、佐藤紀聖、陳雅明。

Kueh Meng Ho, Jessie Lee Siew Guat, Lim Horng Ji, and Late Kelly Chuan Yap Kam.
——————————

樂捐者

葉金妮、鄭金妹、黃金蓮、殷湛語、余淑華和陳傑祥。

Fl Jaya Venture, Tan En Shen, Tee Hooi Har, Pong Chee Fei, Beh Hooi Keang, Khan Pei Leng, Goh Peng Siang, Tay Eek Poei, Lim Bee Eng, Foo Suan Soo, Tan Teck Mee, Goh Wing Song, and Lim Bee Hong.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4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之 〈靈鷲山與那爛陀遺跡〉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其中的第二十五品〈普門品〉,更是觀音信仰的基礎。

而當年,佛陀宣講《妙法蓮華經》之處,即是王舍城靈鷲山。此山名靈鷲,乃因山上石頭形似鷲鳥。

行程第七天,我們花了約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前往靈鷲山。上山的路很平坦,層層石階,但由於山勢頗高,走到說法台時已是汗流浹背。山腳沿途會看見賣飲料的攤販、坐在路旁乞討的當地人、樹林裡的灰葉猴、抬著遊客上山的轎夫,以及一路尾隨替你搧風的賣唸珠的小販。途經兩處洞穴,分別是阿難與舍利弗修行之處。

這靈鷲山呀,山勢還真峻峭,峰頂挺拔而立,傲視群山;那說法台,小小一方居於其中,我們一團人就把它站滿了,實在難以想像佛經上所說的:「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的浩瀚場面。

然則我這麼說,絕無輕蔑或不敬之意,更不會因此而質疑佛經(即便是質疑也無妨,藏傳佛教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喇嘛的學習裡甚至設有辯經環節)。我從不敢以自己有限的智商,去度量佛法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認為佛經貴在其中的哲理,而非還原歷史真相。

那爛陀大學遺跡距離靈鷲山不遠,約莫14公里,車程也就半小時左右。《西遊記》裡唐三藏前往取經的西天,原型正是此處。據知,那是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與學術中心,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12世紀,因突厥穆斯林的入侵而慘遭摧毀,出家眾多逃到山區或還俗。伊斯蘭王朝過後,印度教勢力復興,僧眾因多在山區,致使印度的佛教沒落。19世紀中葉,那爛陀遺跡被陸續挖掘,今時今日觸目所及雖只是紅磚颓牆,但依然可從方城的結構中感知其規模的宏大。

值得一提的是,那爛陀是佛陀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的故鄉,此處建有一塔以紀念這位尊者。

那一個下午,我們坐了約三個半小時的車子,前往距離那爛陀106公里的毘舍離(Vaishali)。次日,晨起,前往朝禮阿難塔。阿難尊者被逾為多聞第一,記憶力驚人,佛陀入滅後與大迦葉等阿羅漢於七葉窟首次結集經典,所以才有了後來佛法的流通。據妙如法師所說,七葉窟其實就在附近不遠處,但外觀也就是一平常石窟。

阿難塔的另一層意義,是紀念爭取到比丘尼僧團的成立。阿難塔後方豎有阿育王石柱,一隻石獅蹲踞其上,周邊許多大大小小的塔,據知是圓寂高僧的墓塔或弟子建造的紀念塔。妙如法師帶著我們繞塔三匝、誦念佛號,然後供燈。

阿難塔,是這趟行程的最後一個聖地。

(原文刊載於2025.02.16《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情自在

〈迷戀瞬間〉

/葉偉章

牙科診所,一貫的冷;例行洗牙,一貫的等。我刷著手機,翻著臉書,以零星碎片填塞時間縫隙,刷到友人一則帖文,其中一段其中一行:慢慢來……。(診所外剛好一名建築工扛著一包洋灰,拾級而上,一把中年男子的聲音響起:慢慢來……。)我接著往下讀:不用急。(中年男子也接著說:不用急。)

事情就是那麼的湊巧,我將之稱為「巧合的瞬間」。

並非所有的「瞬間」,都一定是巧合。少年時看漫畫,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忘了內容,只記得其中一格女主抬起頭,遇見了一場綿密的雨,那抬頭的瞬間,我被帶進了她的情感世界,淹沒於沒有說出口的哀傷裡。

中學時背名句精華,大部份時候我都歡喜得不得了。重點並不在於「背」(像我這種書唸不好的傢伙,怎麼可能會喜歡死記硬背呀),但好多句子真的好美,譬如蘇軾的「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鴻鳥展翅遠飛,徒留蒼茫雪地上或深或淺的爪印,瞬間的畫面形成了深遠的意象。讀這樣的文字,能不快樂麼?

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時,是一直醒醒睡睡、睡睡醒醒的,饒是如此,把書闔上後我仍是結結實實地痛哭了一場。故事結束於「我」在電話亭裡,抬頭環顧四周時發現自己不知身在何處,就只有熙來攘往的人群與錯肩而過的人影……。那環顧四周的「瞬間」與畫面,凝練成了瀰漫著濃郁氛圍的情感空間。我走了進去,便難以置身度外。

許是因為迷上「瞬間」,所以我戀上了劇場。然而,瞬間,所謂瞬間,並非如攝影般的定格,必定是在流動過程裡的凝練與逝去、重建與消散,才得以建構成一座堅實的情感空間。

我以演員為針,以畫面與音樂為線,編織成一個又一個的瞬間,於是有了《暗戀》(2001)裡七個捧著碗的演員同時旋轉,水花四濺的場面;《天黑以後,天亮以前》(2011)潔白枯樹上皚皚白雪緩緩飄落;《甲蟲の夢》(2022)裡三個演員以身體組合成樹的形狀,戴著白色面具的男子撐著傘骨緩緩走過;《房間二》(2023)演員化身成樹,緩慢自轉的同時白花細碎落下覆蓋他一身。

2024年的《雨》,麥當勞裡眾演員模仿著憨豆先生的逗趣動作,卻在瞬間定格爾後以慢動作重複;在雨中的主角緩慢自轉,擁抱著自己的那一雙手,是屬於父親的,卻也是他自己的;父親葬禮上一男子在象徵棺木的椅子上緩緩走過,持續揮舞的手指似魂兮歸來的飛蛾;石子如雨般落下,打在襁褓中的嬰兒身上……

雖然我從小迷戀「瞬間」,但卻是四十歲後方知,原來如此瞬間是美學的一章,「物哀」(ものあわれ)。花鳥風月,四季推移,見其美而心生感動,是為物哀;櫻花落下,葉片飄零,消逝的瞬間,是淒清,是唯美,是為物哀。於是,月之光,雨之聲,此消彼長的瞬間,也成了一種美。如寂靜之秋,水鳥猛然振翅,啪噠啪噠遠飛而去,漣漪散盡,回歸靜寂,如此瞬間,即創建了餘韻裊裊的情感空間。

而人生,其實也只在須臾之間。誰說不是呢,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如此瞬間,不也很美?

(原文刊載於2025.01《慈悲雜誌》。)

——————————

圖說:
《雨》劇照。(溫駿業攝)

社會關懷

〈母女低調捐逾300萬,兩代一心扶持華校生〉

報導:鄧麗華
攝影:陳莉莉 / 鄧麗華

(烏雪武吉布倫東28日訊)再窮不能窮教育,一名已故的華校教師終身護持華文教育,在她90多歲高齡離世後,長女繼承母親遺志——繼續捐助華校生,母女倆低調助學,估計通過不同管道已捐助華校學生己逾300萬令吉。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出席該基金會舉辦的「慶華人新年捐助烏雪區華校生」活動時如此披露,惟她表示因尊重當事人意願,故無法公開捐款人身分,不過她對母女倆堅持為善不欲人知的善心和大愛精神表示無限感激。

她直言,社會上有些個人、財團或社團做慈善活動,目的是美化形象,有的企業做善事是為了符合當局的「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但這對母女不求名利,扶持華校學生求學的發心十分純真,這種風範值得表揚。

她說,這對母女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教育的意義,而這也成了該基金會捐助烏雪縣華小貧困學生活動的緣起。

「這位大愛教師是個單親媽媽,在職時懃懃懇懇,春風化雨,平日省吃省用,生活簡樸,但一直很慷慨的捐助貧困學生,退休後也不斷把儲蓄用於捐助貧困的華校學生讀書。

「冠病疫情期間這位90多歲老人安祥離世。喪禮低調進行,朋友們都事後才知道。她那受過高等教育、高職高薪,自己也擁有豐厚儲蓄的長女, 繼承母親的遺志──捐助華校學生,因為母女倆都相信只有教育才能振興一個民族。」

她說,在捐完母親遺下給她的錢之後,這名已年逾70歲的女兒也開始應用自己的存款捐助華校學生,這兩年來因朋友推薦,信賴祝福文化基金會,不時捐款通過基金會捐助貧困華裔學生,兩人因此成了好朋友,早前她交來一張12萬令吉的支票, 叮嚀要用這筆錢去捐助盡可能多的華裔學生。

蕭依釗說: 「我就想到華人新年即將來臨,緊接著就是新學年的開始,許多有子女的家庭面對年關和開學的雙重開支的壓力──需要買年貨、封紅包;同時為孩子買校服、鞋子、作業簿、文具、團體費等雜費。尤其是偏鄉的貧困家長會被這沉重的負擔壓彎腰,於是聯絡了熱心公益烏雪前國會議員兼烏雪婦女慈善協會主席廖書慧表達了我朋友的意願。」

她說,廖書慧認為這對烏雪縣貧困學生家庭來說是最好的新年禮物,因為很多許多貧困的家長在開學時拿不出錢來為孩子買作業簿和文具等, 也沒錢交團體費和電腦費, 需要由家教協會先代墊,然後才分期慢慢還錢給家教協會,於是馬上幫忙聯系了烏雪區9所華小的家教協會,由家協推薦各校的貧困學生。

——————————

活動當天,祝福文化基金會共撥款10萬令吉捐助烏雪縣貧困學子,190名來自烏雪區9所華小的學生受惠,每人獲得500令吉紅包及餅干禮袋。

這500令吉中有100令吉是以紅包形式現場派發給各位學生,另外200令吉是購物券,專用於買校服、 鞋子和書包;剩余的200令吉交由各校家教協會代為支付受惠學生買作業簿和文具等之用。

蕭依釗也提到,一些人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但她個人覺得這是個迷思,且會造成家長和孩子的焦慮不安。

她勉勵在場學生說:「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哪能像富家孩子那樣去上各種補習課和才藝課,所以同學們要謹記,即使你現在輸在起跑點,也不要灰心,只要不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放棄努力,你將來的成就還可能超越目前跑贏你的人。」

她也以本身曾遇到一名家境一貧如洗的學生為例說,有關學生家裡沒錢給他上幼兒園,讀一年級時一個字都不認識,給同學欺侮,沒有書桌,只能趴在地上做功課,但他沒有自暴自棄,刻苦求學的精神感動了該基金會,於是為他提供助學金,去年他終於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現在是一位工程師。

她告訴受惠學生,捐款的母女完全不期望學生回報, 只期許同學們長大後能敬愛父母師長,有能力時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

武吉丁雅華小校長黃愛麗致詞時感謝也是烏雪縣9華小家協聯誼會顧問的廖書慧,以及該校家協主席周顯揚穿針引線,讓眾多學生受惠。

廖書慧致詞時則表示祝福文化基金會的捐助對烏雪區華小貧窮學生而言是及時雨,希望學生們善用這些捐款,努力向學及長大後回饋社會。

出席者包括武吉丁雅3華小副主席陳詩潔、叻思華小副校長陳添倫,家協主席陳志華和副主席盧巧儀、吉粦華小校長黃耀民、副校長吳巧蔧,家協主席楊寶玲、龍邦華小校長高碧貞、崇智華小副校長洪淑菱、董事部代表林美玲、峇冬加裡華小校長何福興、家協理事李美雲和吳碧珊、競明華小校長黃燕媚、教師林美玲、家協理事顏湘盈、葛尼華小副校長黃福隆、教師陳寶尹、家協主席方珍芯、雙文丹華小副校長陳麗娟、董事部代表祝桂蓮等人。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4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之 〈印度佛學院與大覺寺〉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印度慈善朝聖行程走了約三分之二,我覺得有必要就時間線稍微重新整理一下。

行程的第一日,10月22日,我們在傍晚時分於吉隆坡第二國際機場集合,乘搭晚上10:35的班機前往加爾各答。航程約4小時,但因著兩個半小時的時差,抵達加爾各答時當地時間雖是午夜12時半,但其實已是馬來西亞的深夜3時了。2千7百公里,為著一場與自己的相遇,以及與歷史的對話。

行程第二日,我們早餐後前往參觀特蕾莎修女之家,灰藍建築裡有她生前作息的房間、離世後安身的墓碑,以及後人為紀念她而設的小型展覽館。其後我們前往加爾各答禪淨中心,「慈悲之家」的達瑪迪魯尊者(Bhante Dhamma Dhiroo)帶了四名學生從大吉嶺前來與我們會合,蕭依釗把捐給慈悲之家的物資與善款交了給他們。午餐後,前往特蕾莎修女所創辦的弱智中心與殘障中心,同時也捐贈了他們所需的物資。下午時分,回到禪淨中心,捐贈紅包、禮品予禪淨中心的學生及100名加爾各答貧民窟的孩童。晚餐前是我們團員的交流時間。這一天的主要行程是助學。

行程第三日,我們乘內陸航班飛往瓦拉納西,參觀鹿野苑考古博物館(Sarnath Museum)和鹿野苑遺址(佛陀初轉法輪地)。晚上乘坐驚心動魄的嘟嘟車,夜遊恒河。

行程第四日,天未亮,我們再遊恒河,看日出,放水燈。然後我們離開了瓦拉納西,乘了6小時的旅巴前往菩提迦耶。因衛生考量,我們不敢在途中的餐館用膳,只在休息站裡吃泡麵果腹。必須一提的是,這些泡麵都是蕭依釗在馬來西亞張羅購買,帶到印度後再分給大家的。印度的泡麵口味都偏辣,她擔心有團員吃不了,也擔心疲累的腸胃受不了,所以決定千里迢迢帶著泡麵飄洋過海,可謂煞費苦心。

行程第五日,菩提迦耶,我們前往朝禮佛陀苦修處(苦行林,又稱龍洞)。午餐後即是這趟行程的重頭戲了,朝禮佛陀成道地——正覺大塔(摩訶菩提寺)。離開正覺大塔後,我們參訪佛光山印度佛學院。

佛光山印度佛學院環境整潔,但事實上學院1999年創辦之初並沒有固定居所,需四處遷徙,日子極其艱難。順道一提,妙如法師正是當年受星雲大師所囑,前來印度解決土地問題的,因此2007年佛光山印度佛學院才得以在菩提迦耶動土興建。

行程第六日,我們前往牧羊女紀念村,參訪中華大覺寺,下午再到正覺大塔直至傍晚供燈後離開。

說到中華大覺寺,正覺大塔不遠處,有20世紀初以來中國、日本、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二十多國建蓋的佛寺。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無法一一參訪,只能前往漢傳的中華大覺寺。寺院外觀是典型的中式建築風格,寺內簡單的供奉著橫三世佛。

這是前六日的行程;朝聖之旅,仍在進行中。

(原文刊載於2025.02.02《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4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之 〈佛陀成道地正覺大塔〉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來到這棵樹前。

那不是一棵巍峨的樹,僅活了140餘年,卻承載了逾2,500年的歷史重量。樹在摩訶菩提寺的後方,被厚實的欄杆圍牆護衛著,我僅能透過欄杆的間隔窺看樹身,以及從圍牆上延伸長出的枝葉,拼湊出這棵菩提樹的完整形象。

菩提樹下的金剛座,即是當年悉達多太子结跏趺坐悟道成佛之處。然而,此樹其實非彼樹,十二世紀突厥穆斯林入侵印度,當時的摩訶菩提寺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原樹也在那時即已枝殘葉落。所幸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的女兒僧伽蜜多曾帶著原樹的枝條至斯里蘭卡栽種,因此有了第二代的聖菩提樹。(2023年9月,祝福文化曾組團到斯里蘭卡助學,並前往古都阿努拉德普勒朝禮聖樹。)

據悉,當年佛教在印度逐漸衰竭,印度教勢力的重新崛起,以及突厥穆斯林的入侵和破壞,都讓摩訶菩提寺處在備受威脅之境,有信徒為了保護寺院,用沙把寺院掩埋在土裡,塑成沙丘狀。然而,具體的情況不得而知,相關文獻與記載極為有限。(也有一說,是因洪水而埋於土中。)188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協助重建摩訶菩提寺,並從斯里蘭卡的聖菩提樹接枝栽種於菩提迦耶的佛陀成道處,因而有了這第三代的聖菩提樹。

我隨著眾人排隊,把頭抵在聖菩提樹前的欄杆、反掌,意為叩首膜拜。爾後我們進入了摩訶菩提寺供花。正覺大塔外觀極高,但寺內卻極為狹窄。人多,寺小,我們一行進、一行出,外面排了好長的隊伍。據說,寺內的佛陀金身是依據其身高而打造的。
彼時,微雨,而我渾然未覺,後來SY 與我說,我的背包都濕透了,這段記憶卻憑空消失似的杳無踪跡。我的畫面裡,盡是那面圍牆,以及牆內那棵古老的聖菩提樹。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來到這棵樹前。)

於是次日,我們再來。這回我們自由行動,有者參觀,有者靜坐,也有並不入內在外面商店街購物的。而我,選擇在園內循著七周聖地走了一遍。

(佛陀悟道後曾在聖菩提樹附近七個定點各停留一周,是為七周聖地。第一周:聖菩提樹下禪坐;第二周:聖菩提樹前深深凝視,感念遮蔭擋雨之恩;第三周,聖菩提樹以北經行七天,步步生蓮;第四周:思維甚深法意,身放五色光;第五周:榕樹下與婆羅門辯論,佛陀主張人人平等、出生不分貴賤;第六周:聖菩提樹以南一池畔禪坐,遇風雨,龍王以身擋雨;第七周:剌伽特纳樹下禪坐,兩緬甸商人供以米糕、蜂蜜,成了最早皈依佛陀的俗家弟子,兩人獲佛陀頭髮數根,髮舍利今供奉於緬甸大金塔。)

正覺大塔的朝聖行程以供燈結束,聲聲悠揚的佛號唱誦,至今或許仍在某處盤旋著。離開時天色頗暗,踏出小門後我回眸一看,此時身後一片火樹銀花,正覺大塔居於其中像換了件袈裟的佛像般,對著我垂目微笑。

(原文刊載於2025.01.19《光明日報》副刊。)

慈心祝福

沉痛悼念祝福使者全業金女士

 

沉痛悼念祝福使者全業金女士

認理歸真

祝福文化基金會同仁敬輓

 

 

 

 

全業金女士與其夫婿陳錦添先生素來熱心慈善,不僅自己身體力行, 還帶著子女昱光、美羽一起參與祝福文化的慈善活動, 包括到雲南探訪貧困學生以及捐助東海岸的原住民孩子。

我們願她圓覺歸真。

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右三)和(右一起)蔡文蓉、林美虹到靈堂弔唁。左一起為陳美羽和陳錦添。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4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之 印度恒河的日與夜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大抵這世界上沒有一條河流,會像恒河那樣承載著人類那麼多的重量,新生與死亡,希望與空無,輪迴與安息,神聖與黑暗。

夜裡的恒河,很安靜。船上有風,飄著些微的咸腥味。我看著粼粼波光,不合時宜地想著:平靜河面下,究竟有多少屍體堆疊在河床上,泡在水裡腐爛到一半的屍體長怎樣?其實不太久而已,就那麼幾年前,大疫來襲,來不及燒的屍體,不都每天數以百計往這河裡丟麼?而如果,這河流是靈魂們認定的歸宿,如今他們安在?河面上漂浮,河岸旁遊蕩,河底下安住,抑或沿著河流通往了天堂?

河畔依坡而建的建築,在燈光的照射下,有著屬於夜色的魅艷,曾經的貴族豪宅,如今或成了民宿、或成了餐廳。總覺得印度的貧與富,常常只有一街之隔。

船隻經過了火葬場,炎炎火光劃破了夜的沉著,在濃郁的墨色裡舞成了生命的詠嘆。據說那是五千年不滅的火種,我於是想起了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以及祂所偷來的火種。(啊,我應該先想起印度火神阿耆尼的。)

船隻還未抵達夜祭現場,遠遠即聽見了鈴聲、鼓聲和悠揚的樂音。那是恒河畔每晚的例行祭典,以火祭祀濕婆神(也有一說是恒河女神)。近岸處停滿了船,河岸上則擠滿了人,我們隔得遠,基本上只能看見明亮的祭壇上極小的人影,以及感受那一波波的聲浪,此時顯然儀式已近尾聲。

就那麼匆匆一眼,船隻忽爾調頭離開,徒留船上眾人的錯愕在夜空裡盤旋。幾番詢問溝通,船夫表示:「反正都看不到了,所以不如離去。」後在妙如法師的堅持下,船夫才百般不情願的踅回現場,可如此一番折騰,抵達時火供儀式也就真的結束了。

(末了,我們終究與恒河火供緣慳一面。)

可即便如此,我並未覺得遺憾,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對火葬的興趣,遠大於喧鬧的夜祭。五千年的燃燒,火焰裡流出的淚水,濃煙與灰燼各自埋藏著幾許或平凡或動人的故事。

次日,我們又去了一趟恒河,彼時天未亮,船隻開出後,略見曙光,於是河上像蒙了一層霧靄似的。那些依坡而建的建築,褪去了燈光以後,像卸下了濃妝,洗盡了鉛華,顯得樸素且謙和。

為了感受當地文化,妙如法師替我們準備了燭燈,讓我們許願流放河上。我沒有願望,但依然點了燈,因為喜歡看那在河上漂浮的點點燭光。

然後我看見了印度人在恒河裡晨浴,那些我在照片裡曾看過的畫面,也和照片裡一樣,我看見了他們的生活、信仰,以及虔誠。我將之視為恒河遊的完美句點。

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西安探訪團徵召團員——尋訪終南山古寺、高僧、隱士》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有崇高的地位 。

相傳老子出關前正是在終南山西端的樓觀台,把《道德經》交給了守關人尹喜,終南山因此成為中國道家的發源地。

終南山對佛教也同樣重要,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六大宗派的祖庭在終南山。

金庸筆下的小龍女、楊過、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等幾位經典人物都跟終南山有關。年輕時讀《神鵰俠侶》,對神秘的終南山留下了極深刻印象。

後來看到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記錄尋訪終南山隱士之旅的著作《空谷幽蘭》,對終南山隱士更是充滿好奇。

十年前訪問西安,認識了一位經常上山修佛及一位一直背負米糧上山護持修行人的朋友。在他們引薦下,我有幸拜訪了幾位高僧和修行人。

今年機緣成熟, 在西安好友支持和幫助下,我發願帶領祝福文化的朋友們到陝西參訪名山古寺以及修行人。

探訪團的行程包括參訪五大佛教祖庭——淨土宗祖庭香積寺、華嚴宗祖庭華嚴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大興善寺和三論宗祖庭草堂寺、海蓮寺、彌陀寺和古觀音禪寺(寺內有一棵1,400多年歷史的銀杏樹,據說,為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所栽)。更難得的是,我己獲得高僧承諾到時會向團員開示。

探訪團將在終南山上夜宿一晚,並聆聽一位佛道雙修且有成就的隐修者不還老師及一位中華傳統文化及密宗隐修者楊傑老師講道。

其餘時間,探訪團也將有機會游覽普通旅客常去的名勝,如: 兵馬俑、華清池、驪山晚照、古城牆、鐘鼓樓、曲江南湖和大唐不夜城等。探訪團也將赴一場著名的唐樂宮餃子宴及觀賞大型唐宮樂舞《大唐女皇》。

這是不一般的旅行,誠邀祝福文化的朋友們與我一同踏上這洗滌心靈之旅 !

————————–

《祝福西安探訪團》( 4月12~20日)

日期 :
12.4.2025 (六) 晚上19.10從吉隆坡機場出發。
20.4.2025 (日) 早上07.10抵達吉隆坡。

團費: 每人RM 5900 ( 兩人共房,要求單人房者另加RM850。費用包含機票、巴士、保險、三餐、束脩、禮品。)

報名 : 即日起接受報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報名、繳費截止日期: 1月31日。

欲報名參加的朋友,請按此鏈接:
https://forms.gle/gr9k8Yy7s18eAL699

草堂寺鳩摩羅什舍利塔(蕭依釗攝)

終南山上的茅篷(蕭依釗攝)

古觀音禪寺的千年銀杏樹在春天繁茂翠綠(蕭依釗攝)

秋天滿樹金黃(網絡照片)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4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之 「嘟嘟車的奇妙體驗」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夜觀恒河火供,橫生曲折。妙如法師透露,印度政府最近頒布了新的條規,旅遊巴士晚上不能駛入恒河碼頭區。倘若乘巴士去,下車後必須走好長一段泥濘路,且翌日早上我們還是要去恒河看日出的,白天景色也清晰些。法師建議,不若就取消了夜觀火供的行程吧。

有團員私下於我說:「但我是因為看到行程裡有恒河火供,才馬上報名的。」類似說法的,不止他一人。事實上,我也對這行程充滿了期待。

妙如法師不忍見大家失望,於是與旅行社老闆協商,安排了約十輛的「嘟嘟車」(機動三輪車),把我們從旅館載去碼頭。

可是在印度啊,「規劃」、「部署」等詞似乎是派不上用場的,我看妙如法師與他們交談,不管說了甚麼,獲得的回應幾乎都是邊搖頭邊說「都可以」、「也可以」,即便你問「該如何處理」,回答也是「可以的」,從來沒有明確方案。

我走出酒店大門時,看見嘟嘟車司機們不斷呼喊著團員們上車,現場陷入了一片兵荒馬亂中。有些團員選擇留在酒店休息,因此我們並不確定前往人數。我向來難以忍受失控和脫序,連忙著了兩位團員竹筠與舒彥現場點算人數,大概掌握了一下情況(也只能大概),嘟嘟車群迫不及待地浩浩蕩蕩出發了。

這一小時的路程裡,我們在繁忙的街道裡穿梭,車笛聲、嘈雜聲不絕於耳,車與車的距離、車與人的距離,最近的時候只有1公分。我來不及思考與反應,眼前就已換了一幀風景,闃暗的街道、靜謐的夜色,我們似乎來到了郊外,這時已不見其他團員的嘟嘟車了,顯然在大家八仙過「街」的時候,司機們因各顯神通而失散了。這時與我同車的竹筠電話響起了,原來是另一團員竹彬來電,說他們那一車的司機去錯了地方……

嘟嘟車陸續來到碼頭,但見旅行社老闆已帶著部份團員徑自往前走了,狹隘的路口確實也無法讓我們先集合,還好大家腳程慢,我於是先默默點算人數,並墊在最尾,讓後來的人到來以後可看見我並跟上,一切都只能「大概」。

關於嘟嘟車,回到酒店後聽了許多故事,有爬不上坡團員必須幫忙推車的,有後退時輪子卡在溝縫裡險些翻車的,有為了減輕重量讓團員先下車,因語言不通讓他們誤以為自己被遺棄在爛泥路上的。而我,則在回程時遇見了積水。我看著司機在催油門,知道他必然是打算硬闖,於是抓好了扶把,把腳提了起來。果不其然,水漫進車子裡來了,我因為提著腳,所以新球鞋倖免於難,此時聽到坐在車子左側的妙如法師「哎喲」一聲,原來路上的污水濺了她一身,司機只是呵呵地笑著……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走筆至此,竟然還沒寫到恒河呢。

(原文刊載於2024.12.22《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十年寒窗——別讓他們坐困愁城〉

/ 義工小雪

 

近三年來, 向祝福文化基金會求助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 。

究其原因有兩個: 一、疫後貧困家庭增加了;二、政府PTPTN貸款因51%的借貸人不按時還款或從不還款,以致背負了巨額欠債,進而縮減新生的貸款額。因此,許多獲得貸款的新生,付還了學費後,剩錢餘額根本不夠支付生活費。

同在南方一所大學求學的小欣和小乙(為保護他們,兩人皆化名)正是因經濟困難而向祝福文化求助的兩名學生。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在收到求助信後,即和義工帶著兩袋食品,從吉隆坡開車到南方與他們見面,以便深入了解他們的情況。

1. 小欣

小欣來自東海岸的偏鄉,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她的父親 63 歲,患腎病,無力工作,目前在等候政府醫院安排手術。

母親曾患乳癌,切除了一邊乳房,病後無法做粗重活。她目前在工廠做散工,一周上班3天。

祖母癱瘓在床,需要穿成人尿片。她母親除了打工掙錢,還得每天趕回家為家婆和丈夫煮食、料理三餐。

小欣9月獲得大學錄取,全家人雖感歡欣,卻也開始為錢發愁。她有成功申請政府PTPTN貸款 ,但如前所述,扣除學費後所剩無幾。

據粗略計算,她一個月的生活費約RM 850。省吃儉用的母親每個月擠出RM 200給她,尚不敷RM 650。

——————————

2. 小乙

小乙目前已是大學第三年的學生,還有兩年(即四個學期)即可畢業。

他也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他的父親在2010年患上腎病,從此無法上班工作。母親因關節炎和痛風,同樣無法工作,更因長期的生活壓力而罹患憂鬱症。

目前全家靠著父親偶爾替人修理家庭用具所得,以及政府的RM 250福利金來維持生活。 所幸他父親都是在政府醫院治療和洗腎,因此不需要繳費。

大學第一和第二年,小乙靠著PTPTN 貸款以及學校假期時打工掙錢,勉強應付生活開支。

但大學宿舍優先提供給新生,從這個學期開始,大學不再提供宿舍給他,因此他需要到校外租房子,房租和往返學校的交通費導致生活開支驟然增加,而他的儲蓄也己用完。他每個月開支是RM1000。父親不忍見他焦急如焚,求助於義工,義工沒能力幫助他,將他轉介予祝福文化。

蕭依釗立即捐給他們每人RM1000應急,並且承諾將按月匯援助金給他們。

有意捐助這兩位大學生的善心朋友, 請按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4.12.14《星洲日報》報導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印度的天堂與地獄〉

文 / 吳雅娟
攝影 / 徐莉嘉

在我們生存的世間裡,有没有天堂呢?地獄又在何處?

星雲法師說過,他認為天堂地獄就在人間,生活富裕住花園洋房的人,就好像在天堂裡;侷促在陋巷裡的人們無力無錢的苦惱,就好像是地獄。

在大街上行乞的這類據說屬於最低下層的,晦暗憂愁的臉色,茫然無奈的眼神,皺紋縱橫如溝壑,佈滿塵土的身軀,有的殘疾少了胳膊或腿腳,有的在地上匍匐爬行,伸出黑色的手心向路過的遊人乞討,他們從一出生開始就被認為應該當乞丐,從繈褓中的嬰兒至耄耋之年都有,他們不上學、不工作、不想明天,只想當個手心向上的人。這是在菩提伽耶隨處可見的乞討者景象。

他們的神情,或苦或樂或悲或喜或愁或笑在在的細述著背後所不為人理解的故事。

他們唯一的渴望,是旅人金錢施捨。可他們卻有著讓人嘖嘖稱奇的窮而不捨的精神和意志力。

——————————

鹿野苑,也稱仙人鹿園。這一片青青綠地佛音裊裊的佛國淨土,就是天堂。

能在這寧靜祥和的聖地裡跟隨妙如法師步伐,誦念佛號繞大塔是多麼的殊勝。繞著繞著心還沒沉澱好我突然聽到「咯、咯咯、咯咯咯…」的聲音,這聲嚮令人感覺不舒服,好奇心驅使之下,一邊繞塔一邊尋找聲音的出處,就在一處圍欄外,眼前看到的一幕令人驚愕不已!

在那一板之隔外,只見一隻似碳般黑黝黝的瘦長的手從圍欄外圍伸過來,手裡的鋁碗在地上敲擊的聲響,那個節奏和畫面讓人不適,瞬間腦子湧現的活脫脫就像是一隻來自地獄之手!

這經典畫面一直在腦海里盤旋,是我在印度留下的最真實,最震撼的難忘回憶之一。

——————————

瓦拉納西的恆河,也是另一幕感受生與死情景。

天未亮穿梭在髒亂的街道上步行前往乘船河口,河岸上周遭環境除了髒亂還是髒亂,隱約可見岸邊的垃圾飛滿蒼蠅混合著衝擊嗅覺的味道,三五處不遠就會看到一些披被蒙頭大睡的流浪者,一不留神還會以為是一具置放在一旁的尸體,步步驚心輕聲的經過生怕打擾了他們的美夢。

上了船靜靜等待黎明破曉。太陽漸漸升起,淡藍色的天被無數不知名的鳥兒展翅的翱翔,迎接希望美好的一天。景色優美迷人的恆河,與岸上相比簡直是一處仙地。

遠觀岸邊密密麻麻古色古香色,顏色艷麗的獨特建築有壯觀的感覺,及那些各自忙碌的人們形成了瓦拉納西這古城的濃厚宗教氛圍。

在鹿野苑和瓦拉納西這兩個聖地,我所感受到的天堂和地獄都處在同一空間。

如果對你人生有所不滿,去印度的菩提伽耶旅行吧!去一趟回來,人生觀都會變得不一樣。心中對許多事物的糾結與不滿統統都會一掃而空,你會覺得自己無論在物質上仰或心靈上都已經很幸福、很富裕了。

很感恩自己能參與這次的慈善朝聖之旅,這是一趟「心靈」之旅,我時常打瞌睡的靈魂在這裡被喚醒了。我不知道自己體悟了什麼,只知道內心的感知讓我自覺一切都通了。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2024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之 〈初轉法輪聖地與苦行林〉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於是我們來到了印度北方的瓦拉納西(Varanasi),來到了傳說中的鹿野苑。

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分別為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園(現址鄰近印度國境邊陲、屬尼泊爾境內)、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地鹿野苑,以及佛陀入滅地拘屍那迦。

據佛經記載,佛陀成道前修了六年的苦行,後在體力衰竭時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隨行的五名侍從因此認定他已棄道所以離開了他。恢復體力後的佛陀認知了苦行不是正確修行之途,於尼連禪河沐浴,爾後在菩提樹下禪定證道。佛陀悟道後,往鹿野苑去找那五名離祂而去的侍從,向他們宣說四聖諦,因此鹿野苑成了佛陀初轉法輪的聖地。那五名侍從後來成了最早出家的僧人,僧伽組織就在這時建立了起來,佛教三寶(佛、法、僧)至此圓滿集結成就,鹿野苑因此而有了非凡意義。

在進入初轉法輪聖地前,我們先去了1910年建設於鹿野苑鄰近的考古博物館。進入博物館不能帶手機和包包,因此我們只能堆放在外,讓法師的學生正定替我們看管。我必須坦白承認,如若沒有一定的藝術史背景,看著這些文物其實也很難明白其精妙之處,大抵就只是讚歎兩千年前的鬼斧神工而已。

離開了博物館後,我們徒步走到鹿野苑。當年的「大院內有精舍,高百餘尺,石階磚龕層級百數,皆隱起黃金佛像」,經12世紀突厥人的劫掠與摧毀後,如今僅剩一片廢墟,難以想像「台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的壯觀景象。我們踩在斷壁殘垣上(僧人們破敗的墓塔成了我們的階梯),一步步走到了廢墟裡碩果僅存的遺跡——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

次日,我們離開了瓦拉納西,耗了六小時的車程,去到了菩提迦耶,來到了當年佛陀修苦行時的龍洞(又稱苦行林)。會稱為龍洞,自然是因為洞裡有「龍」(眼鏡蛇王?);然而,苦行林中的「林」卻不是樹木森林,而是因為這座正覺大山裡洞穴林立,據悉,當年許多修行者都在這裡苦修。

龍洞非常窄小,入內需俯首屈身,僅可容納5、6人,內裡供有一尊佛陀的苦行像,洞外右側有一間小佛寺。

巴士經過尼連禪河時,我並沒有察覺,就像所有的河流一樣,它很安靜地流淌著。然後我們來到了牧羊女村,也和其它村落一樣,它很樸素的存在著,幾家雜貨店、幾家食肆,便無其它。妙如法師說,每逢旅遊季節,這村裡就會有人積極募款辦學校,也會有臨時校舍、「臨時」學生,旅遊季節過後,這些校舍和學生都會消失,日子又回到了現在的樸素。

(原文刊載於2024.12.08《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 跨越國界、民族和宗教到印度捐助貧民〉

報導、攝影/ 陳莉莉、鄧麗華

大愛無疆界。祝福文化基金會組織的印度慈善朝聖團以實際行動,跨越國界、民族和宗教到印度布施。

由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率領的52位「祝福使者 」於2024年10月23日到達加爾各答。探訪團的第一站是德雷莎修女創辦的天主教仁愛傳教會婦女智障與殘障中心。在赴印度之前,祝福文化基金會己詢問中心的修女她們需要的物資。祝福文化依所需捐贈了150 條毛毯、10箱奶粉、20箱清潔用品 (包括洗衣粉、洗髮精、髮油和香皂)。

探訪團的第二站是佛光山加爾各答禪淨中心。探訪團借用禪淨中心舉辦了三場捐贈活動。第一場活動是捐獻2025年的“祝福助學金”和文具、糖果給大吉嶺的100名孤兒,並贈送文具和紅包給出席儀式的小朋友。

第二場活動是贈送文具、糖果和紅包給禪淨中心的9位學生以及貧民窟的100名貧困學生。這些學生是加爾各答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請當地義工推薦的。

印度慈善朝聖團團長蕭依釗說,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世上最多貧困兒童的國家。祝福文化組織印度慈善朝聖團,是要讓團員在濟助貧困者的同時,也能追尋佛陀的足跡,探索古跡,感受佛教的智慧與神聖。

她感恩眾多善緣的聚集,才使印度慈善朝聖之旅圓滿。她表示:“感謝妙如法師盡心盡力的為探訪團安排行程和打點一切,感謝慈善家拿督紀日輝贊助贈予全部學生和修行人的紅包,也感謝祝福使者們的善心和發心。”

——————————

法師感謝捐助貧困孩子

1.佛光山加爾各答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

妙如法師高度讚揚祝福文化基金會一再到印度進行捐贈活動。

她認為,結合布施和朝聖的行程,極具意義。“這是難得的,既要布施也要朝聖,涉及的人力、物力安排都得非常謹慎,還好這趟旅程,布施的部分是在加爾各答完成,那接下來的朝聖行程就會更加集中和專注。”

妙如法師已在印度弘法近20年。從初時的陌生到今天的熟悉,他遵守星雲大師的囑咐,一步一腳印在印度進行復興佛教的工作,儘管曾面對各種挑戰但卻不屈不撓。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團員。

他說:“要復興印度佛教的路還很漫長,但相信只要有堅忍的意志,這些挑戰是可以一一克服的。好比祝福文化基金會這一趟布施和朝聖之旅,我看到團員中有不少是上了年紀的老菩薩,他們不畏路途遙遠和辛苦,展現了大愛精神,值得欽佩。”

——————————

2.印度大吉嶺慈悲之家院長達瑪迪魯長老

達馬迪魯長老帶著孤兒院的4個孩子,搭了逾9小時的巴士,才來到佛光山加爾各答禪淨中心,出席祝福文化基金會的捐贈儀式。

他受訪時表示,慈悲之家創立於1975年,如今已有49年歷史。目前,慈悲之家共收容了100名年齡介於6歲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男女各有50人。慈悲之家為這些孩子提供一切生活所需,最主要是提供他們學習和教育的機會,受了教育他們才能和其他人一樣,擁有可以改變人生的機會。”

他衷心感恩祝福文化基金會連續多年捐助慈悲之家的孩子,讓孩子們不愁溫飽。

“很遺憾的是,基於路途遙遠,我無法帶更多孩子們出席參與這項捐助活動,但相信所有孩子們都會感受到祝福使者們對他們的關愛。”

——————————

慈善活動完成後,探訪團繼續佛教聖地朝禮行程,包括恆河河畔、佛陀修苦行處(苦行林/龍洞)、菩提迦耶正覺大塔(佛陀悟道成佛處)、鹿野苑初轉法輪地、靈鷲山佛陀說法台、那爛陀大學(玄奘大師當年參學之地)遺蹟、毘舍離阿難塔、吠舍離經典第二次結集及佛陀最後一次開示法義處。

——————————

印度慈善朝聖團團員名單:

陳傳傑、蔡文芳、陳世雲、鍾幹庭、杜慧蘋、佘信青、李婷婷、錢麗芬、劉利水、翁金娥、劉曉欣、鄭玉美、翁金枝、蔡嘉祺、鄭素秋、黎瀞繀、禤素玲、施虹英、符傳傑、陳潤蓮、歐美鳳、廖明漢、黎海燕、王輝蘭、黃瑞盈、丘穎瀚、陳淑竹、鄭明福、鄭德山、吳雅娟、徐玉美、黃世興、蔡文蓉、馬美玲、張鳳瑛、朱惠群、蕭慧芳、邱瑞蓮、徐莉嘉、蕭日紅、黃舒彥、蕭竹彬、葉金龍、陳淑莉、劉金蓉、陳莉莉、葉建英、鄧麗華、吳澤穎、蕭依釗、葉偉章、蕭竹筠。

——————————

捐款人名單

紀日輝、黃舒萍、林素瑞、 李惠杉、陳振花、 陳振妹、李漢仁、佘克聰、梁月香、蕭慧芳、錢麗芬、王輝蘭、孔彩薇、禤素玲

蕭依釗(右二)移交1萬美元助學金給達瑪迪魯長老(右三)以及紅包和文具給大吉嶺孤兒院的學生。
由妙如法師(右一)見證。

蕭依釗(右三)贈紅包和文具給禪淨中心的學生。
由妙如法師(右四)見證。

祝福文化慈善朝聖團捐贈賑濟品給德雷莎修女創辦的智障與殘障中心後,與修女們合影。

加爾各答貧民窟的100個孩子在獲得禮品後興高采烈的山頭法師們及探訪團合影。

團員們在佛陀苦修的龍洞前合影留念。

團員們把要送往德雷莎修女創辦的智障與殘障中心的毛毯和奶粉等賑濟品搬上卡車。

達瑪迪魯長老以著名的大吉嶺茶葉回報陳傳傑及其他祝福使者的捐獻。

助學計劃

【誠徵2025年助學計劃的祝福使者】(三)

《緬甸的孤兒淚》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緬甸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軍人專政,內戰四起,經濟停滯,平民長期生活在痛苦中。

戰亂中, 兒童總是最脆弱的群體。

9歲的卡曼晶與6歲的金善平是內亂的受害者,姐弟倆和父母原本住在鄰近印度的欽邦。由於家境清寒,父母沒錢給他們去上學,當同齡的孩子在上學時,他們目不識丁。

一天晚上,他們的父親被軍人帶走了。從那晚以後,他們每到天黑時都很害怕。他們的父親再也沒有回來,他們的母親陷入絕望之中,整日呆坐著,不言不語,也不再為孩子做飯,他們只能在村裡自己找吃的。

不久,母親在他們簡陋的竹子築成的小屋裡上吊自盡了。哀哀哭泣喚不醒親愛的媽媽,他們從此成了孤兒。

親戚把他們送進了欽邦的一家佛寺。當邊境地區爆發內戰時,寺院被逼關閉。他們被送到了坐落在仰光郊區貧民窟的一所孤兒院。這所孤兒院收容了約50名孤兒。孤兒院的創辦人是長期關懷貧困兒童的桑比牧師。他為孤兒們提供了庇護所,並送孩子們去政府學校上課。

卡曼晶現在讀二年級,正在努力學習。她臉上開始露出了笑容。

在「祝福孩子」助學計劃下,祝福文化承諾捐助這家孤兒院的50名孤兒。

有意捐助者,請按鏈接:https://forms.gle/RiuKBAfuXJWLA2AR6

專欄•情自在

〈寫在雨後〉

他們說,雨停了。是真的嗎?

開始排練時,幾乎每晚都在下雨。抑或其實更早以前就開始下了,早在《雨》的構思之初,只是我沒發現?或許。

雨落在禪林的屋頂上,打在鋅板上,敲在瓦片上,滴滴答答,答答滴滴,大家笑說,我們連音效都省卻了。有時這雨,連我的聲音都給淹沒了,於是演員們不得不圍得我更近一些。那畫面,我記下了。(你們還記得嗎?)

我記下的畫面還有很多,我記得,排練過程中每每一場下來,就會看見演員們紅了眼眶,我幾近求救似的避開那一雙又一雙的眼神,轉向在角落彈琴的ZW,而往往,她已是淚人。

痛嗎?有多痛?那是對角色的悲憫,抑或是被遺忘的自身傷口?現代戲劇的走向,幾乎免不了觀眾的參與,然而參與的方式有很多,我選擇了想像力與經驗感受。

我記得,有好幾個夜裡,排練結束以後,我們都聚在禪林的角落裡吹蠟燭、吃蛋糕。我沒好氣地說:為甚麼大家的生日都那麼集中?JY 笑說,其實並不,從訓練到排練,經已六個月了。噢,原來這雨下了大半年呀?

九月進劇場第一天,原本一直晚上才下的雨,竟也於晨間就開始落下了。我看著灰濛濛的天空,心情變得有些複雜,似風,在這與那間來回徘徊。這邊廂,我不得不承認,年歲漸長,身子大不如前,結束了也好,可以好好休息了;而那邊廂,自是不捨的,真的,就這樣結束了麼,那淅淅瀝瀝的悅耳雨聲?

想想卻也覺得好笑,才進館第一天,演出還沒開始呢,怎麼就想著結束了?這劇場啊,不是一再強調「當下」麼,這之前與之後的事,現在想它做甚麼呢?於是我把雨留在身後,兀自走進那棟古樸的建築物裡去了。

然而,雨,也有下不來的時候,譬如首場演出。原定戲的結尾,有一場石子嘩啦啦落下的設計,燈光下那在地面彈跳的石子,像極了四濺的水花。可那一場,馬達聲喀喇喀喇,石子卻稀稀疏疏的滴落著,一時間倒是應了「雷聲大雨點小」這句話,原定的意象瞬間崩塌。如換作以前,我肯定會有一種「全世界都毀了」的心情,可如今,我選擇接受這不完美,因為我更願意看視這不完美以外的一切美好;同時,也不願因為這一份失誤,而抹殺演員們與工作人員的諸多努力。當然,作為一名「曾經」的資深完美主義者,心情仍是免不了一陣起伏。

(於是,我們來到了練習侘寂的時候。)

戲,意外的獲得了許多反響。我說意外,事緣當時心裡確實有些忐忑(又有哪一次是不忐忑的呢?)而這許多的聲音,大多聚焦在戲裡的情感勾勒與簡約美學上,還有ZW 的音樂與聲音上,以及演員的身體上。實話說,我感到很滿足。當然,我心裡清楚,有喜歡的觀眾,自也會有不喜歡的,然而無論評價如何,它都是我的作品呀,不,是「我們」的作品。(還記得那每一個下著雨的夜嗎?)

戲結束以後,我並沒有按原定計劃大肆休息,而是馬上投入了另一份挑戰裡,以致心情始終無法踏實沉澱。然而那一幀幀演員穿著米白色服裝,在一片潔白沙礫上或走或跑的畫面,像極了夜裡不意睡著而忘了關的電視,仍一直一直重複播放著。

雨,真的停了嗎?

(原文刊載於2024.10《慈悲雜誌》。)

助學計劃

【誠徵2025年助學計劃的祝福使者】(二)

〈山谷的孤女迎來希望〉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在僻靜的努日山谷裡,有一條貧困的克拉村,一個名叫丹增多瑪的女孩。她和村裡的一般窮家孩子一樣,在艱苦的環境中掙扎求存。

丹增從未見過生父,母親帶著她改嫁。繼父因視力不好,在森林中摔死。丹增的母親因丈夫的去世,而陷入絕望,最終染上酗酒的惡習。丹增和弟弟只能投靠年邁的祖父,在瑟讓寺工作的祖父雖然一貧如洗,但十分愛護孫兒女。

祖父病逝後,丹增和弟弟被迫回到母親身邊,但深陷酒癮的母親根本不照管他們。丹增從8歲起就擔起照顧幼弟的重任,以超出年齡的勇氣應對生活的挑戰。不久之後,她的母親也逝世,他們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

在走投無路時,瑟讓寺和瑟讓小學收容了丹增姐弟。這裡成了他們的避風港——讓他們不必再遭受生活的風風雨雨,不必忍受飢餓,讓風雪寒夜變得溫暖安寧, 還讓他們受教育。

現年17歲的丹增說:「我已經在這所學校學習了9年。學了8門課程,包括我最喜歡的科學。結識了新朋友,為我的學校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我很感激所有老師,他們對我很好。

丹增現己成為了喇嘛。「唱歌是我的一大愛好——它讓我開心。這9年裡我學到了很多,也期待未來能夠繼續學習和歡笑。」

放棄瑞士的優渥生活,回到家鄉當瑟讓小學執行秘書兼英語翻譯的特斯琳說: 「當我們深入了解丹增多瑪喇嘛的故事時,就會感覺到她內心的堅韌以及指引她走過最黑暗夜晚的力量。在瑟讓學校,她和弟弟正在書寫新的篇章——從絕望中升起希望的故事。願這個故事能點燃我們的憐憫之心,激發緊迫感,讓我們伸出援手,幫助更多像丹增這樣的人,為這些被世界遺忘的喜馬拉雅孩子們帶來希望。」

2025年,除了尼泊爾的孩子,祝福文化也吁請善心朋友們繼續捐助印度大吉嶺、緬甸的貧困孩子以及婆羅洲的原住民孩子。

有意捐助者,請按鏈接:https://forms.gle/RiuKBAfuXJWLA2AR6

助學計劃

【2024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聖團】 之 〈祝福藏在細節裡〉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前言:2024年10月22日,51名祝福使者在蕭依釗的帶領下,踏上了印度慈善朝聖之旅。行程由駐佛光山禪淨中心住持妙如法師協助規劃與安排。10月30日,活動圓滿結束。

——————————

10月22日,我們乘晚上班機前往加爾各答,抵達時是印度的子夜時分。領了行李,出了海關,抵達酒店時已是半夜2點了。兩個半小時的時差,換算馬來西亞時間凌晨5點左右。後來有團員和我說這家酒店的床很軟,我說我不知道,基本上我一倒在床上就昏睡了。

加爾各答的第一天行程,是前往特蕾莎修女之家。特蕾莎修女,知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無私的奉獻與付出,堅毅地克服種種困難,讓她成了許多慈善工作者心目中的楷模。

特蕾莎修女之家不大,從狹小巷子裡進入,灰藍色外觀的建築物。入內後,右邊的房子裡有一方她的石墓與禱告室,相鄰的是一間紀念館,展示著特蕾莎修女的照片與事蹟。二樓是她的臥室,也是書房,小小一爿空間,內裡有一張床、一張書桌、多個註有名字的書信匣盒,一個置物櫃,便再無其它。

特蕾莎修女之家與佛光山的禪淨中心相隔不遠,但離去時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妙如法師臨時安排三部轎車來接我們分批過去,全團52人,不得不耗些時間。

抵達禪淨中心時,從印度北部大吉嶺前來的達瑪迪魯尊者(Bhante Dhamma Dhiroo)已在候著我們了。達瑪迪魯尊者是「慈悲之家」的負責人,照顧著百多個18歲以下的貧困孩子,這些孩子,正是祝福文化「助學計劃」下的受助學生。由於這趟行程我們沒有前往大吉嶺,因此達瑪迪魯尊者便帶了四名少年少女前來與我們會合。據知,這些孩子都是第一次出遠門,光是路程就輾轉耗了十多個小時。

候著我們的,還有加爾各答國際佛光會義工們的熱情,除了給我們準備豐盛的午餐,還送我們每個團員印有自身名字的自製福卡、加持過的杏仁腰豆、香包以及裝在精美小圓盒裡的恒河沙。

(突然想起年少時讀過的一篇文章,掬一把沙送你,好久沒遇見這樣的浪漫情懷了。)

午餐後我們前往特蕾莎修女所創辦的弱智中心與殘障中心捐贈物資。這些物資皆是事先徵詢過主管修女中心所需而採購的用品。爾後再回到禪淨中心,捐贈物資給100名加爾各答貧民窟的學生。

儀式過後,還有點時間,於是我們借用了禪淨中心的場地與團員們交流,這是蕭依釗極為重視的環節,因為之後都在趕行程,可以好好坐下聊聊彼此想法的機會並不多。

加爾各答的行程就此結束,第二日,我們即將飛往印度北方瓦拉納西(Varanasi),正式開始我們的朝聖之旅。

(原文刊載於2024.11.24《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来自印度的因缘〉

/黃舒彥

从印度回来后,感觉自己像做了一场梦,没有办法很确切地记住那八天都发生了什么事。但奇妙的是,我记住了妙如法师在那爛陀遗迹分享的四句话:

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我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这段文字源自因缘法。若用白话去解释,大意指:所有的事物因为因缘而生,又因为因缘而灭,佛陀常教导我们如此。

这句话当下是有触动到我的。我想大概就像我们在印度旅途中坐的巴士,肆意地走在大道上,轰鸣声起起落落,道路旁的行人形形色色。我或许只来得及瞄到那几个热情的印度少年,大力地向巴士里的人挥手致意。而我,坐在巴士上与友人们热络地交谈着。因为“缘”,我与这些生活在印度的陌生人擦身而过;也因为“缘”,我与他们只有短暂的相遇。而我何其有幸,因为“缘”,和友人们在巴士上度过了许多个愉快的时光。缘深缘浅,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际遇。

印度恒河坐落在瓦拉纳西(Varanasi),是印度神圣的一条河。我们在第三天的夜晚,为了看当地有名的火供仪式,急冲冲地搭上了飞驰的嘟嘟车。我喜欢夜晚的恒河,很安静。晚风徐徐吹过,在微微晃动的木船上,缓慢地经过了恒河岸边的火葬场。虽然是奔着火供去的,但我更喜欢火葬场,那个将一切烧成灰烬,生命终点的地方。第二天天亮前,我们再次来到恒河看日出。白天与夜晚的恒河是截然不同的,那是熙熙攘攘、朝气蓬勃的,还看见当地人浸在恒河中感受着圣河的洗礼,犹如茂盛的生命。如果白天是生命的代表,那黑夜代表着死亡。恒河,承载着生与死。当亲眼目睹与感受承载着生命的恒河,也让我重新省思生命的意义与追求。

我又想起了“废废组合”在破纪录的聊天中,曾一起讨论过的,关于宗教的一些个人想法。我一直都没办法很清楚地定义自己的宗教。我有时也会感到很疑惑,家里烧香拜拜和我对佛教浅薄认识的连接性。我一直没办法很清楚去分辨,也同时在犹豫着分辨清楚对我来说是不是那么重要。我在后来的讨论中发现到,不是没有办法定义自己的宗教,更多的大概是还没有清楚什么宗教是契合自己的价值观的。
原来,一切都是要回归本心。我记起了妙如法师所说的“万法唯心造”。我粗浅的了解是:世间的事物都是由自己的心识所变的。这和心理学上的吸引力法则有一些相似的概念,都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力量。心,是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之道。我想我不一定非得怎么样,也许生活中,只需要尽可能地调整到自己感觉最舒服的方式,那怎样好像也无所谓了。

因缘生,一如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识相处;因缘灭,这一份相遇终会有结束的一刻。因为“再见”这一件事不是必然的,每一次好好地说再见,很重要。因为有缘分,我才能够和你再见,这个过程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期待和你再次相见。

祝福,再见。

PS:印度的朝圣之旅结束了,对印度与朝圣的学习才正要开始。

助學計劃

【誠徵2025年助學計劃的祝福使者】

〈幫助更多山區孩子受教育〉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我因為2015年的尼泊爾大地震,第一次踏上了這片高山古國的土地;也因為這次的地震,與努祖仁波切結緣。當時,努祖仁波切的家鄉努日山谷,因地震而受到了重創。

地震發生時,在美國留學的努祖仁波切立即回到了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的家鄉賑災。許多住房坍塌、父母喪生的孩子流離失所、迷惘驚悸。努祖仁波切和曲古噶瑪仁波憐憫這些孤兒,讓他們住宿在瑟讓寺,並籌款建立瑟讓小學,讓孩子們接受教育。

努日區以其綺麗的自然風景、獨特的山峰地貌和神秘的佛教文化遺蹟而聞名。這裡的居民大都是信仰佛教的藏語民,他們雖是尼泊爾喜馬拉雅山的原住民,但在這個充滿種姓歧視的國家裡,他們無論在種族、語言和宗教上都是少數群體,因而被邊緣化。

當地氣候惡劣,並且沒有道路、電力、自來水、衛生設施、醫療保健或學校。人們沒有足夠的食物,未能獲得醫療保健或教育。居民以務農和放牧為生。但高山嚴寒,他們一年只有幾個月能耕種,收成僅夠吃約3個月;在其他季節裡,他們必須去農貿市場買糧食,但他們沒錢,超過一半的兒童發育不良。很多貧農家庭,無法送他們的孩子到城裡去上學。

瑟讓小學為來自山區的一百多名貧困孩子提供免費教育、食宿、醫療和身心靈全方面的照顧。由於學生越來越多,瑟讓小學一直都面對資源短缺的困境。

澤仁旺達是瑟讓小學的其中一名學生。2016年,他七歲,被努祖仁波切收留,進入了瑟讓小學。當年的他嚴重營養不良, 且患甲狀腺腫大。

澤仁旺達一家是比希村的農民,從寺廟租用田地。2018 年,他的母親因肺結核而逝世。兄妹五人中,只有他有機會受學校教育。

現年15歲的他已是一位年輕的喇嘛,他的夢想是成為一位尼泊爾語教師。

努祖仁波切希望善心人士幫助努日山谷的更多孩子上學受教育,因為「學校教育是山區貧困孩子通往光明未來的生命線。」

——————————

*有意捐助國外貧困學生的善心朋友,請按此鏈接: https://forms.gle/RiuKBAfuXJWLA2AR6

專欄•情自在

〈羅國文、葉偉良強強聯手 打造蜂狂鬧劇〉

文:葉偉章
圖:受訪者提供

《蜂》,一場幽默、血腥、瘋癲的人間鬧劇。

「平台計劃」與「W Productions」將於今年11月下旬聯合打造年度鉅作《蜂》,其來勢之兇可由以上那麼一句宣傳標語裡窺見一斑,幽默、血腥、瘋癲,在這些充滿張力的情緒裡,想當然耳末了鬧劇也必然不會只留下寂寞。

當看見此劇導演為羅國文時,就更加確定了這樣的推想不會有誤,相信熟識這位導演的人都會有同感。

「這部戲不只是單純地『玩』,裡面還有很深刻的人性刻畫,羅國文做的戲一定不會流於表面,會有深入的內涵,但卻是以觀眾看得明白且享受的方式來呈獻。」《蜂》的製作人葉偉良說。

——————————

《蜂》的原著出自日本科幻小說家筒井康隆短篇小說選集《變身群島》(メタモルフォセス群島)裡的《互扯》,後由日本鬼才劇作家野田秀樹與愛爾蘭劇作家Colin Teevan共同改編。

故事敘述「一個平凡的上班族,他努力工作,照顧家人。某天下班路上,有個從監獄逃出來的囚犯闖進了他的生活,綁架了他的老婆和小孩……」

羅國文曾導過的一部作品《赤鬼》,即出自野田秀樹的手筆。「我聽很多人提過這部戲(蜂),但一直不曾看過。後來我看到這部戲曾在台灣上演,於是便通過台灣的朋友跟翻譯者討中文譯本來看,我讀了之後覺得很喜歡。這題材和劇本書寫方式,都和我以往的戲很不一樣。」

然而,那已是兩、三年前的事了。因為疫情,打亂了原有的步調,以致擱到了現在。

說到疫情,羅國文說,前陣子友人才與他聊到,疫情過後可能大家過得比較辛苦,看演出也不太想去看較沉重的作品。有鑑於此,《蜂》成了一個極為合適的選擇。

「戲前半部的節奏,也就是演員與演員的遊戲過程裡,是有一種『鬧』的,甚至可說有點無厘頭,所以當時才會聯想到『鬧劇』這一個詞,但事實上,演出的後半部就會有點深沉了。

「我希望觀眾可以更輕鬆地看演出,但之後慢慢的有些小小的思考。」

是的,思考,我說羅國文是劇場界裡的哲學家,他忙搖首擺腦地否認:「這帽子太大了。」但認識羅國文多年,不難發現他無論何者形式的作品演出,都必定會有「思考」乃至「探索」的命題存在,那儼然已是他的創作核心。

而《蜂》,看似嬉鬧的背後,究竟又藏著甚麼課題呢?文案上是這麼寫的:「每個加害者都有可能是受害者,每個受害者也可能變成加害者。」

社會裡有很多現象,其實都很難確定誰才是真正的加害者或受害者。

「我個人比較關心時事,越來越多的戰爭事件讓我很感觸:攻打與反攻,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看《蜂》的劇本時,剛好就直接聯想到這些對戰爭的思考。」

——————————

葉偉良與羅國文的合作,源於2023年的《同棲時間》,當時國文原是找他當演員的。按國文的計劃,《同》劇是2020年讀劇系列的其中一部作品,後因疫情而夭折。大疫過後,偉良對《同》劇的興趣絲毫不減,於是決定製作這部演出,並邀請國文擔任此劇的導演。

從演員轉向幕後製作,偉良是如何考量的呢?「雖然我本身也很喜歡表演,但我很清楚自己的價值,我想更專注於製作人這身份。」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也是2023年正好是偉良的人生轉戾點——職場上的變化,讓他對未來的路有了更慎重的思考。

話題回到《蜂》,身為一名製作人,葉偉良會先以觀眾的角度來思考,自己通過這部戲「得到」甚麼。「首先,我覺得它是有娛樂性的,但劇情的轉折卻又讓它不僅於此,有著一定的深度。可以說,它是一部具備市場價值,且雅俗共賞的演出。」

另外,與導演是否有共識,也是他的考量之一,譬如如何包裝、組隊、演員陣容等,舉凡種種都會影響整個製作以及呈獻出來的樣貌,因此需確保彼此站在同一陣線思考。經歷過了《同》劇的合作,來到《蜂》,顯然兩人是有一定默契的。訪問中不難發現,兩人最大的共識是朝「專業」的方向前進。所謂的專業,不只是創作上的專業,也包括了製作的部分。葉偉良說:「我想讓參與演出的都能得到他們應有的報酬,想要讓戲賣得更好、更遠。」

對葉偉良而言,羅國文是戲劇作品的品質保證,他很開心兩人有機會合作。很顯然,羅國文在葉偉良的心裡是個強者。而我,則因這兩人的聯手,看見了強強組合。

(原文刊載於2024.11.03《星洲日報》副刊。)

——————————

演出資訊:

日期: 2024.11.21~24 / 11.28~12.01
時間: 8:30pm,週六及週日另有3pm 場
地點:Dpac 黑箱劇場
售票及詳情:https://www.cloudjoi.com/shows/the-bee

專欄•情自在

〈從攝影延伸舞蹈 · 雙重刺點載譽重演〉

文:葉偉章
圖:平台計劃提供

《雙重刺點》,平台計劃於12月中旬所呈獻的舞作。初看這名字有點摸不著頭腦,為自己的才疏學淺臉紅,於是覺得有必要理解一下甚麼是「刺點」。而又,原來,要明白「刺點」,得先從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開始說起。

這位集社會學家、符號學家、哲學家、文學批評家等身份於一身的法國大文豪,曾在其討論攝影的著作《明室》裡 ,把照片的意義分為「意趣」(studum)和「刺點」(punctum)。

「觀者在看照片的時候,通常能夠刺到他痛處,或讓他感動、有感覺的,可能很多時候都是基於當事人的個人經驗或成長經歷。羅蘭·巴特在他的著作裡,分析作品裡的刺點是如何打動觀眾、讓他感動的。我覺得這很有趣,所以當時負責寫文案的陳燕棣提出這名字時,我採用了她的建議。」導演羅國文解釋。

——————————

《雙重刺點》是平台計劃2013年的演出作品,相隔十一年後的今天重新搬演。

作品的緣起是兩名攝影師林偉彬與莫育榮,在一趟攝影之旅中發現鏡頭下的構圖風格獨特、極具舞台張力,因而動念想把作品意象延伸成舞台演出。最初是先找舞者,林偉彬因為很喜歡劉銘的表演,所以先找了他,並希望他編舞,劉銘反而推薦了當時剛和他合作過的羅國文。於是,這部舞作,隨著國文的加入而呈獻了更豐富的樣貌。

可以這麼說,這部從攝影(意象)出發的作品,因為加入了羅國文作為劇場導演的眼睛與手法,所衍伸而成的舞蹈散發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兩名攝影師,兩名舞者——劉銘、黃志雄,兩支作品<沙>、<相紙>,兩份感動(攝影、舞作)……,「雙重」一詞於焉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演出不僅入圍了第11屆Boh金馬倫藝術大獎的最佳舞台設計及最佳燈光設計,舞者黃志雄更奪下了最佳舞者的殊榮。

——————————

從攝影出發,是否意味著照片這元素會直接呈獻在舞台上呢?

「2013年創作的時候,確實有想過把照片投影在舞台上,然後讓舞者在這意象情景裡穿梭,但排練之後我不是很喜歡,所以直接抽掉了。」可即便沒有直接地使用照片,羅國文表示作品的畫面裡依然有使用其意象,他舉例:「我在作品裡採用了一張面積很大的紙,某些時候那張紙會形塑成照片裡的某些形狀。」

作為一名劇場導演,跨越到舞蹈界裡,羅國文的第一個想法是「有趣」。當然,《雙重刺點》並非羅國文第一次與舞者合作,此前就已以導演身份和好些本地知名舞者一起工作,甚至還曾替廣東會館編過舞,因此對他而言可謂駕輕就熟。

「以前編舞家可能會先想動作,讓舞者跳,但發展到現在,可能更多會跟舞者討論一個方向,然後讓舞者自己去發展舞蹈語彙。除非是一些專業的舞團,或許會有一套自己的訓練模式和固定風格,可即便如此,在編創上他也不會告訴舞者該如何跳,而是通過舞者所學習的身體語彙去發展。」

羅國文表示,這與他訓練演員時的想法是一致的。「每個演員都是獨特的,他們有不一樣的東西,身為導演,我不會去模仿給演員看,讓他學我的樣子來表演,我覺得那是不對的。」

無論是演員或舞者,都有他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想法,羅國文以著這麼一種與劇場演員工作的模式來和舞者合作,並不感覺特別困難。

——————————

其中一名舞者劉銘進來採訪間時,很難看出他經已62歲,身形挺拔,神彩奕奕。「體力上的變化還是有一定的挑戰,所以需要更多的鍛煉。」由於長期習舞,三十多歲時就已感身體有些損傷,因此多年來會堅持依據身體所需持續鍛煉和調理。

他把阿斯坦加瑜伽(Ashtanga Yoga)的概念帶進生活,近15年來每天晨醒還未下床,就先花一小時以呼吸法喚醒肌肉。

關於當初為何會邀請國文來當舞作的導演,他說:「我們本身已是成熟的舞者,要編舞不是甚麼問題,所以我建議找一位劇場導演,如此一來就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也能帶來不同的元素,我覺得這樣比較有趣。」

在劉銘心中,羅國文是很有天份的導演:「他有自己的一套,找他很合適。」

——————————

2024年的《雙重刺點》與2013年演出版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只選取了〈相紙〉這支舞作。

羅國文說:「我們討論了一下,想說選擇專注於其中一支就好,〈相紙〉有50分鐘,從時長的角度會比〈沙〉合適;以成果而言,我也會覺得這支作品是更理想的。」

另外,這次的演出也將增設紀錄片環節,約15分鐘,內容以《雙重刺點》的緣起與製作為主。

(原文刊載於2024.11.17《星洲日報》副刊。)

——————————

演出資訊:

日期時間:
2024.12.19~20 @8:30pm
2024.12.21 @3pm / 8:30pm
2024.12.22 @3pm

票價 : RM88 (買4送1)
藝文贊助票 RM150
票務熱線:+6016-8674838
線上購票:Cloudjoi / https://www.cloudjoi.com/shows/double-punctum%20%20%20

助學計劃

〈當下的幸福〉

/陳莉莉

從來沒想過有機會走進佛教的世界,而且還是跟著祝福文化去「慈善和朝聖之旅」。對我這個基督徒而言,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總認為,人與人的相遇以及發生的事情並非偶然,這一趟旅程,其實就是我另一個心靈成長、另一個“救贖”。

我記得,10月24日的鹿野苑(佛陀第一次講道的地方),天氣很炎熱。

我因為怕曬也怕走路,沒跟大隊走去看佛陀初轉法輪塔,選擇坐在大樹下乘涼,幸好,不時有涼風吹來,只是還吹不散心中那股鬱悶。

我打開Spotify,讓周深的歌聲四周迴盪,即便身邊響著聽不懂的印度話,我安靜地享受著那一刻內心的平靜。

其實,能和好朋友們一起旅行、玩樂是幸福的,只是自己還在經歷一些事情,難免無法全程都「快樂」。

有一個晚上,室友曉欣問了我三個問題:

1. 你最重要的人是誰?
2. 你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3. 你最重要的時刻是什麼?

我把答案告訴她後,她說,對她而言以上問題的答案是「當下」。

1. 當下在你眼前的人
2. 當下在做的事情
3. 當下這一刻

我恍然大悟。

原來每一個當下是如此珍貴,哪怕這個當下瞬間消失,沒關係的,很快另一個當下又來了。我只要把握和珍惜,「無常」到來時,我也沒遺憾。

感恩認識祝福文化的朋友們,讓我更確信他們是上帝賜給我的祝福,雖然沒人知道我正經歷什麼,但是你們的笑容很溫暖。

行文至此,我彷彿又看見那個在鹿野苑,於涼風中緩緩唱起了歌的自己。

我會記得這趟印度行每一個美麗的「當下」。

助學計劃

〈2024 祝福文化印度慈善朝圣团 〉

/杜慧萍

23/Oct

Mama, ( 注:修女们对特蕾莎修女的昵称 )
后学来加尔各答瞻仰您了。
凝视着您的雕像、照片,
那结茧的双手,
是不是每个茧,就是一条生命的延长,
那怕是一日,一年……

站在您的墓碑前,
Mama,
我想到远在马国的孩子们,白净的手指点着屏幕学习;
近在眼前的孩子们,伸着干枯的手指在街边乞讨,那怕只是一粒糖果。
Mama,
I THIRST.
I thirst to know : 人真的是生而平等吗?

绵绵细雨把我们带进加尔各答禅浄中心。
一道道充满爱心的菜肴,配着梵音大悲咒,
我有回家的感觉。
大吉嶺的茶叶,大吉嶺的师父,大吉嶺的学生;
茶叶,茶水;学习,学佛,我们一起努力。

——————————

24/Oct

慈悲偉大的佛陀!
鹿王将自由献给了国王,
祢将佛法传给了弟子们。
在这佛法僧俱足的始地,
我们也听到了法师廿年来弘法的点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x3)
四只面向四方的雄狮,
提醒我们不只要护法,更要弘法。

慈悲的法师!
不忍看到大家失望的眼神,
一齐上”碰碰车”。
没有看到火供,
却让大家知道人生不也如一场”碰碰车”。
横冲直撞时及时刹车,
即使碰撞亦不会损害人车,
这门功课可要修它一辈子。

——————————

25/Oct

恆河边鳞次栉比雄偉的宫殿还在,
它的主人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云人物。
一把火,大家平等。
我的细菌水,你的圣水。
冉冉升起的大阳神啊!
谁又说得准?

——————————

26/Oct

慈悲偉大的佛陀!
祢现身说法告诉弟子,
解脱之道靠智慧,修心啊修心。
苦修还是执着于色身。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们今天怀着精进的心情,
来朝拜祢的圣容,來礼敬祢的金身。
菩提树,菩提叶,但愿我这一生证得菩提。
佛陀啊!
但愿我踩着祢的脚印遗跡,
走在学佛, 成佛的路上。

感恩星云大师,
感恩佛光山法师们,
一杯 Masala Tea,几片小饼干,
无私的付出成立了印度佛学院。

——————————

27/Oct

尼莲禅河,
佛陀在河冼澡,走向对岸,指引大众在世间修行。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但愿我也能到达彼岸。

每天早餐吃着乳糜,
提醒我牧羊女的供养, 提醒我要走在学佛的路上。
大觉寺,提醒我修行要如覆薄冰,不简单啊!
正觉塔四周的各国寺院,
每每都有善知识护持,学佛的路不寂寞。

——————————

28/Oct

灵鹫山,说法台: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心经,法华经……
我只懂得心经, 只懂得念诵。
许愿 : 弟子回去要学习法华经。
频婆娑罗国王被儿子囚禁饿死,
告诉我们因果不空。

那烂陀寺,
声声感恩, 声声感恩,
玄奘法师西域取经,
佛教经典东渡,不被突厥人烧尽。
站在那烂陀寺遗跡前,
何时佛法重回那辉煌的盛况?

Ah Cha Kalo,
Ah Cha Bolo,
Ah Cha So Zho,
让佛法回归祂的发源地 。

——————————

29/Oct

慈悲偉大的佛陀!
祢不捨伤害虔诚的信徒而吃了毒磨菇。
毘舍离,祢最后行化的终站。
狮子面向拘尸那罗,
佛陀祢湼槃的方向啊!
阿难陀塔是纪念比丘尼僧团成立的开始。
佛法是平等的,无性别之分,无階级之分。

感恩法师的苦心安排,
感恩祝福文化、家人成全,
感恩团友陪伴,
弟子何德何能可以踏上这趟收获满满的朝圣之旅 。

感恩印度大众圆满成全,
一路平平安安, 顺顺利利,
最后还追趕上回程的飞机。
感恩, 感恩, 再感恩,
阿弥陀佛。

 

助學計劃

〈朝圣之旅的特别体验〉

文 / 蔡文蓉
攝影 / 徐莉嘉

抵达印度后的第三天傍晚,入住Vanarasi 的酒店后,我们要去恒河观看印度教的火供。由于大巴不被允许开入靠近上船的路口,我们就分乘当地人平时乘搭的三轮车Auto去, 每辆可载3 或5人(不包括司机)。

在酒店门口看着如何招乘这些Auto已经令我感觉气氛有些“紧张”,因为是被赶着上车的,不停的听到“快上车”, “快上车”。而我和妹妹文芳还有第一次参加祝福文化活动的朋友虹英却还能快快的看了三四辆后再转回头去选了第一辆红色的,看起来比较大辆比较宽敞也比较新的Auto 才坐上去。坐上后虹英很快的就又下车去找她的朋友美凤。很快的她们就来了。我们四位女生一车,看到走近我们的郑明福大哥,赶快告诉郑大哥前面司机旁还有一个位。郑大哥马上坐上来,我心想有位男生当我们的“保镖”可以安心了。

我们的团员应该分乘大约10辆Auto 车子吧。车子一辆接一辆的开行了。在路上我们看到其他团员的车,不过都不像我们这样大辆,而是后面看来只能坐2至3人的小Auto, 好挤。车子在很乱很吵的街道上“奔驰”,惊险万分。不时看到其他团员的车忽前忽后、時左時右。Auto 车的司机都像赛车手, 技术超然。突然看到身旁出现另一辆小Auto,而我们的团员竹彬和另外两位(包括司机)挤在前面,后面坐着另外三位团员。看到竹彬几乎半个身子露在车子外面,真的替他捏把冷汗,不过也没太担心,因为对这些司机的驾驶技术有信心,而竹彬年轻力壮,应该能握稳,不會让自己被抛出去的。心想这将会是我们很好的体验。

不知是下班时间交通那么杂乱还是就是一直这样的吵和乱,车笛声不断,也看到被养到美美的牛只在路边。看到一只公牛,然后一只母牛,还有一只乳牛。途中我们需要等待火车经过,所以花了大约一小时才抵达靠近登船的路口。下车走不到10分钟就登上船了。

我们分乘两艘船。看到一大堆救生衣在船中间,我们拿来穿时才发现都是有“缺陷”的,只能自己想办法尽量把它绑紧在身上。

船开了,四周都是暗暗的,所以不知恒河水到底有多黑,没有风好闷热。过了好久,才看到远远的河岸边的阶梯上有好多人,还有看到几团火,一位会说英语的船夫说那是24小时不停的燃烧的。船再继续前进,最后看到有座台阶擠了許多人,想来应该是火供的地点了吧!船只离河岸远远的,即使绕了两圈也看不到什么。已经超过8点了,我们5点半就出来,又累又饿又睏,发现不少团员其实都在闭目养神。我就告诉萧总我们回去吧,很夜了,萧总马上联络在另一艘船上的法师。

幸好不必回到登船处就能下船了。我们都想下船后快快坐上Auto 回酒店吃晚餐然后休息,怎知“考验”才开始……

在招乘Auto 时法师说如果看到我们之前坐的车就能坐回去,但我们四个走来走去都看不到之前坐的那辆红色Auto车子。眼前的Auto都是小辆的,好不容易看到一辆大的黑色的,法师说这辆可以上,可是我却听到走在我们前面团员说不要上电车(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坐的是电车),所以我们就坐上了,这时刚好郑明福大哥也来了,我们原班人马又同一车。

一开始时我们还能看到几辆其他团员的Auto 车就在前面,一辆接一辆的一起同行。突然带头的那辆抄捷径开入小巷,其它Auto也就跟在后面。走了不久,却看到前面的Auto车全都掉头,应该是“此路不通”吧?一时间每一辆Auto 车都在小巷里U 转, 我才发现原来狭窄的小巷不是单行道。车笛声和人的说话(还是叫喊)声不断,好吵。车子间像只差距一寸,“险象环生”,我们都大喊大叫,加重噪音污染。我想司机那时肯定在心里笑我们少见多怪吧!

由于小巷两旁的屋子都建在路边,所以从车上可以近距离清楚的看到小巷两边的屋子里面的状况:小小的屋子中间有张简陋的矮床,有些空着有些睡着一个人。有些人睡在屋子外面,有些人睡在摊子上。

发现车子过了铁路后就看不到其他团员的车子了。也发现回程时车子走的路跟我们来时的不同。我们经过一个夜市,看到好多小小的档口卖着各种蔬菜水果,也有卖熟食的,也有正准备开档的。我心中在问:这么夜了才开档,这里的人都很迟才吃晚餐很迟才睡的吗?

过了夜市,我们来到一段很颠簸的路,我们一直哎哟哎哟的叫,一下喊我的屁股,一下喊我的胃。喊着喊着发现我们来到一条比较宽大的路,可是车子很少,人也很少。这时坐着前面的郑大哥说车子的电池剩下一格了,还亮红灯。顿时我们的危机感来了,想到司机会不会载我们去卖呀?想到如果没有郑大哥只有我们四个女生的话将会多可怕呀。然后郑大哥说电池的红灯一闪一闪了,发现司机减速了(减速应该可以帮助充电吧),慢到连脚踏车都很快的超越我们然后离得远远的,这时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难怪没有人要坐电车!

我们龟速前进。突然妹妹文芳说可以打开Google Map 看是不是朝着我们的酒店前进。获知还有1.3 公里大约3分钟就会抵达我们的酒店时我们就放心了,感谢先进的科技。

大约九点我们回到酒店入口处时看到竹彬,他说还有一些车子还没回到。也看到刚回到的陈传杰先生说总算平安回到酒店了,我心想他的体验也是够刺激的吧!这时看到来自新山的玉美告诉我说她们的车子遇到淹水的路,需要下来走路(我心想是不是大家的Auto 车子都U转时,她们的车子却继续前进呢),还差点翻车,太吓人了!玉美的表情就像一个受惊的小女孩,我完全相信她的话,我想她(還有我們)是不会忘记这么特別的体验的。

隔天吃早餐时我告诉萧总,以后要安排观看火供的行程,一定要坐Auto去和回,不然就沒有什麼特別也不太值得,萧总笑着点头。

事后回想,其实我还挺“享受”坐Auto 的过程,因為这是体验当地人的部份生活的最好方法。同时我也能看得更加清楚当地人的生活作息和环境等等。当时所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会让我很自然的想起去年在斯里兰卡的所见所闻,真的都是大对比,比如这里的车笛声不断,而在斯里兰卡却是难得一“听”;这里到处是垃圾,而在斯里兰卡要找到一点垃圾都很难;这里到处很脏很乱,斯里兰卡到处清洁整齐。

体验搭乘Auto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这些当地人来说,他们每一天的生活,甚至是一生的生活,就只为了两个字 “生存”(Survival) 而已。我们只需要“忍受”一个半小时坐Auto的“不适”,但他们却得用上一生呀!我们是何其的幸福!

我在我们的朝圣路途才开始的第一天,有了坐Auto 的体验之后,仿佛感觉朝圣之旅已经圆满了。因为领悟了除了还要继续祈求健康和平安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需要执着的了。如果有的话,我相信也只剩下“要参加祝福文化的每一个活动”的这项坚持吧!

助學計劃

【舊事回顧】之「達瑪迪魯尊者」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我對達瑪迪魯尊者(Bhante Dhamma Dhiroo)的印象非常深刻。

2018年3月杪,我們到印度大吉嶺的「慈悲之家」,我是在那時遇見達瑪迪魯長老的,他是「慈悲之家」的負責人。「慈悲之家」共分兩處,一處男童院,一處女童院,都住著18歲以下的孩子,是百來個孩子的家與歸屬。

參觀過兩處「慈悲之家」,舉辦過簡單的發放儀式以後,大約是行程中的第三或第四天吧,長老帶我們乘大吉嶺的蒸汽火車。據知,那是印度最早期的鐵路之一,199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吉嶺的蒸汽火車又稱作「玩具火車」,因著外型迷你可愛之故。

當時天冷,但有輪大太陽,氣候還是舒服的。大吉嶺蒸汽火車站沒有剪票口,上車以後才會有人來查票,我手上持著團員們的車票,在月台上候著火車入站。月台上人不多,疏疏散散的。有位團員把手機遞了給我,請我幫他們拍照,我隨手把那一大疊車票塞在腰包裡,「一、二、三,好,再來一張……」然後把手機還給那位團員。把手探進腰包裡,赫然發現,車票全不見了。

是的,全,都,不,見,了。

我驚慌失措,努力冷靜下來回想整個過程,基本上我把車票塞進腰包後就杵在原地給團員們拍照,即使掉了也應該只會在腳下。先別說掉了下來我沒發現,即便是被風吹走了也不可能一張不剩,更何況當時並沒有強風呀。

無法用邏輯推理,就唯有地毯式搜查了,我月台上來來回回一遍一遍地跑著,後來連垃圾桶也不放過。(不知車票會否為了不讓我找到它們,集體躲到垃圾桶去了呢?)我的大動作驚動了好些團員,於是在寬敞的月台上,上演了一場愛情電影般的場景——男主角掉了最重要的求婚戒指,周邊的人都躁急地幫著他翻找……

我再次回想,從我把車票放進腰包,替團員拍照,再準備拿回車票,整個過程並沒有超過30秒。究竟,還有甚麼可能性?這時我抬起頭,看見達瑪迪魯長老笑瞇瞇地望視著我,手上正拿著那一疊車票……

我很清楚,我從未把車票交給他。在印度,照管財物本來就需格外小心,我顯然是過分自信,想說腰包貼身,想說只是區區幾十秒時間,想說……

長老把車票還給我,由始至終都只是笑看著我,一句話也沒說。但我心裡明白,他結結實實地給我上了一堂課。我後來在教學時,也常以此提醒自己,莫要過度依賴言教。

但我們後來沒再去印度了,主要是回程在機場時有二十多位團員食物中毒這事,至今仍讓我們心有餘悸。其實一路上我們都非常小心,在大吉嶺期間都只吃酒店供應的食物,乾淨衛生之餘味道也很好。想來是趕往機場時,由於時間關係不得不安排其中一餐在機場附近的一家餐館,不料就此種下禍根。

2021年,仍是大疫期間,達瑪迪魯尊者給祝福文化寄來了100盒大吉嶺紅茶,我們後來在臉書上張貼了消息,讓有興趣的祝福使者們前來索取,每人兩盒。在那紛擾鬱悶的時期,我覺得長老送來的,其實是祝福。

(原文刊載於2024.11.10《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溫柔的越南太太〉

/葉偉章

今天來說一則,雖然不幸,但還不至於讓人太難過的故事;甚至,可能還會有些小暖意。

我們到霹靂一座偏遠漁村的那日,陽光明媚。因找不到她家,撥了通電話請她來帶我們。她騎著摩托車來到路口時,我首先看到的是她的笑容,如同當日陽光般和煦。

去到她家時,她先進房,我見她問臥躺在床上的丈夫:「你想出去是嗎?」連問了兩遍,隨即俐落把他抱起,略顯吃力地挪步到客廳,再把他放在塑膠躺椅上。

她來自越南,十八年前嫁來大馬,與丈夫住在安順,之後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丈夫是一名漁夫,嫁過來時她才16歲。

美好的時光維持了10年。2015年,丈夫突然腦中風,初始只是感到暈眩,後來漸趨嚴重,癱瘓、失語,雖說意識清醒,但顯然已腦退化,情緒表達似小孩。

丈夫無法自理,她義無反顧地照顧他,餵食、洗澡、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鉅細靡遺。最幸苦的兩年,丈夫無法吞食,甚至連張嘴都困難,她把食物用攪拌機打綿,以注射餵食針筒勉強塞入唇齒間,一點一點地注入。

家裡失去了經濟支柱,還得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他們家靠的是積蓄。可坐吃也會山空,於是一家五口搬離了安順,回到漁村裡的祖屋。她把丈夫的漁船賣掉,以清還債務。那一段日子,他們靠的是親朋好友與福利機構的接濟。

她沒有坐困愁城,這幾年開始當起了代購,替村裡的越南同鄉買機票、匯款回家或購物寄貨,每個月可賺千多兩千元。

這趟過去,不是援助他們家庭,而是因為她說,他們不再需要援助了。

我問她為甚麼,她瞪大眼睛笑著回我:「因為我現在有工作了呀!」

她補充:「我覺得我們(家境)可以了,我想把機會留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更讓我驚訝的是,她不久前還帶丈夫回越南。聽她的敘述,似乎不覺得有任何一絲不方便,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她開心地說:「我家裡人都很喜歡他呢。」

她轉頭看了丈夫一眼,「他很好的。」邊說邊輕輕在他額頭彈了一下。丈夫輕笑著,微微把臉別開去,笑容卻始終掛在臉上,再也收不起來似的。

當年丈夫的越南朋友帶他去越南,主要是想給他介紹女朋友,不意他卻遇上了她。

「那妳呢,妳喜歡他甚麼?」我脫口而問。事後覺得自己的問題很蠢,但無奈話已出口。

然而我卻意外在她臉上捕捉到一絲的羞澀。「他很好的。」她重複,「他很照顧家人。」

她的眼神有點遙遠:「他去哪裡都會跟我講的,即使只是去附近一下。」說完,臉上又掛起了那一抹溫柔的笑容。

我為這句話動容。突然發現,原來她要的愛那麼簡單;然後,她也以同等的純粹回應了他的情感。

離開漁村時,陽光依然明媚。她回眸一笑,成了當下一幀美麗的風景。

(原文刊載於2024.10.27《光明日報》副刊。)

慈心祝福

〈沉痛悼念祝福使者陳月好老夫人〉

萱蔭長留    往生佛國

祝福文化同仁   敬輓

(陳月好老夫人是祝福使者朱惠群的慈母。惠群曾帶著母親參加祝福文化的海外助學團。)

社會關懷

〈徵收二手衣資援災民貧戶〉

/ 葉偉章

早上出門的時候,微雨。活動預計10點開始,我知道祝福文化職工蕭竹筠和義工蕭竹彬(不用懷疑 ,絕對是親戚關係)會9時半抵達現場,所以也就不那麼著急,吃了點輕便早餐後才過去。

我抵達時是10點07分,除了竹筠與竹彬,義工蔡文蓉、鄧麗華、李亞友也已在現場張羅。關於義工的部份容後再述,咱先來介紹一下這活動。

約一個星期前,收到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的訊息,說是於9月21日(六),要在吉隆坡的Wisma Mirama舉辦徵收二手衣服與書包的活動,以資援緬甸災民及和豐的貧困家庭。

說到緬甸災民,相信許多有留意新聞的朋友都知道,緬甸7月下旬因連日暴雨致使多個地區河水氾濫,洪澇成災,民眾多面對飲水困難及食物、藥物短缺等問題。

7月26日,蕭依釗收到了桑比牧師(祝福文化捐助的部份緬甸學生,來自桑比牧師所創辦的孤兒院)的簡訊:「我們的村莊已遭洪水淹沒,許多村民都逃離了家園。」

7月30日,蕭依釗再次收到桑比牧師的簡訊:「已經5天了,洪水仍未消退,一切都被淹沒了,村民家中已無水可飲、無火可炊。我們教堂的地板也被水沖毀了……」

然而,最糟的情況還未過去,9月中旬,颱風摩羯(Yagi)來襲,夾帶強降雨橫掃緬甸、越南、遼國和泰國。據報導,已有近300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緬甸至少有33人罹難,超過23.5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桑比牧師因到新加坡開會,回緬甸時途經吉隆坡,他問蕭依釗可否發動馬來西亞的善心人士捐贈二手衣及書包,蕭依釗自是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

由於桑比牧師與教友們所能攜帶的衣服量有限,即便蕭依釗已幫他們的飛機行李托運重量加額,但還是帶不了太多,所以我們沒有在社交媒體上公佈消息,就只通過通訊軟體發送訊息予祝福使者。

「牧師們沒帶走的,可以給和豐的單親或貧困家庭,剛好修女說他們也要求祝福文化捐贈衣服。」蕭依釗說。

回頭說說我們的現場義工,蔡文蓉是祝福文化義工隊裡的常客了,鄧麗華其實是來寫報導的,但她也沒閒著,一直在幫忙,另一位李亞友其實是在善友團主事人Helen 的安排下前來幫忙的,據知,那是一個自發性的慈善組織,團友們常四處去當義工。

爾後祝福使者們陳世雲、徐莉嘉、吳幼珠也陸續到來,他們都是從祝福文化創團之初就一直陪伴著我們一路走來的。另兩位較「新」的祝福使者杜慧苹和佘信青在中午時段加入我們,大夥兒一起把衣服分類、汰選過舊或不合適的,彼此說說笑笑,氛圍很是融洽。我沒有加入,只負責在旁「走來走去」,以及幫忙吃便當、奶酪蛋糕、苎葉粄。(是不是也挺忙的?)

感謝所有前來捐贈的善心人士,感謝所有義工,也感謝免費讓我們使用Wisma Mirama 場地的孝恩集團。

(原文刊載於2024.10.13《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大馬人 千里送暖

文/鄧麗華

(吉隆坡6日讯)施比受更有福,小小活动彰显满满关爱!

继7月份面对季候风来袭,以及不久前台风“摩羯”过境重创,缅甸多地持续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和严重洪涝灾害,造成不少人命伤亡。

洪水淹没了当地很多城镇和村庄,根据综合报道,受洪灾影响的灾民已逾88万人,死亡人数更高升至419人,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极待援助。

此外,内陆灾区仍有很多民众受困,他们面对食品丶饮用水丶药物以及衣物短缺的困境,严重灾情甚至让缅甸军政府也罕见的向外国求援。

在缅甸贫民区创办孤儿院的桑比牧师,长期进行扶助贫民的工作,风灾过后他到新加坡出席国国际会议,途经吉隆坡,向祝福文化基金会求助。

他说,灾民的家园被大水摧毁了,一无所有,学生们没衣服,没书包。 他希望善心人士可以捐助二手衣物和书包,以便他能带回缅甸给灾民和贫困学生。

于是祝福文化基金会主席萧依钊在“祝福使者”们群中发动征收衣服和书包行动。

“捐献衣服和书包给缅甸灾民“活动于9月21日在吉隆坡Wisma Mirama进行。虽然只是短短几天时间,但征集衣服的消息发出后,热心人士积极响应,络绎不绝的把衣服丶袜子丶被单丶书包甚至是玩具等等,送到筹集地点。

一些“祝福使者”也踊跃到现场帮忙,逐一分类和包装好这些衣服。

——————————

桑比牧师亲自到现场来挑选适合的衣物,记者发现他拿起不少小朋友的衣服,并对民众捐赠的玩具大感兴趣。

他受访时指出,当前缅甸局势动荡紧张,无论是大人小孩都惶恐不安,加上接连受到水灾风灾袭击,很多人一夜间失去家园,生活苦不堪言。

他感叹,当地不少小孩因为家庭贫穷得要维持基本的三餐都成问题,他们没有书包上学,有者甚至连学都上不了,更遑论拥有玩具。

“感谢祝福文化基金会征集衣服和书包以及捐助现金,也感谢SWAN天鹅牌捐献了20个新书包,让我可以带回去给灾民及小朋友们。”

祝福文化基金会当天捐了一笔现款给桑比牧师,作为购买额外行李重量的费用以及请他帮助购买米粮给那些断粮的灾民。

几位刚抵马的缅甸年轻人也来到现场寻找适合他们的衣服。因为他们来时没带什么衣物。

原在缅甸任中学教师的格蕾丝说,国家内乱导致很多年轻人被迫离乡背井,不少同胞来到马来西亚寻找新生活。

“我们来到后即感受到大马人民的热情友善。”

——————————

霹雳贫困家庭需要衣服

桑比牧师只能带走大部分的书包和小部分衣服。他返回缅甸后,把衣服和书包分发给43名孤儿和17名社区贫困儿童。

他表示:“这些捐献对小朋友们而言是很美好的礼物,他们收到时都很高兴。”

另外,祝福文化基金会将剩下的大部分衣物和三箱沐浴露载送到霹雳州和丰镇,由天主教嘉诺撒修女院的特蕾莎杨修女,捐给贫困家庭。因为当地有好几个单亲和贫困家庭曾要求修女捐赠衣服。

她收到这些衣物时,直言是上帝的恩赐。

她说:“这里有一家人没床,睡在冰冷水泥地上,我之前曾送了两张床垫给他们, 现在你们又送来了旧床单,正好适合他们用。雨季来临,这些物资来得正是时候,可以送到贫困家庭手中。你说,这不是上帝的安排吗? ”

——————————

大马华人乐于助人

六年来,祝福文化基金会在其助学计划下一直捐助桑比牧师收养的50名孤儿, 而且曾经两次带领“祝福使者”去缅甸给孩子们送暖。这给桑比牧师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大马华人有爱心,非常乐于助人

他向在场的义工声声感谢。可是这些“祝福使者”却觉得施比受更有福。

其中两位“祝福使者”佘信庆和杜慧苹夫妇齐齐献力,除了捐出家里的衣物和玩具,也到来当义工。

另一位“祝福使者”吴幼珠说,能帮到有需要的人,是当义工最快乐的事,而且可以从中认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纷纷到来捐献衣物者包括学者丶大公司董事及家庭主妇。其中一位捐献者是马大化学系卸任教授陈晖博士。她退休后积极投入推广芭蕾舞和慈善工作。当她获悉这项赈灾活动后,马上找出家里能捐出的所有衣物,并号召亲朋戚友一起捐献旧衣物。

社會關懷

〈惜福感恩的年輕人〉

/葉偉章

2024年元旦,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收到了一則簡訊:

「蕭總晚上好,XX在此有幾句話想發給祝福文化基金會以及蕭總您。」

伴隨著訊息的,是一封信:

親愛的蕭總和祝福文化基金會團隊:

寫下這封信,我滿懷感激之情。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你們一直是我生活中最可靠的支持,提供了持續的資金贊助,成爲我在求學路上的唯一依靠。我想表達我深深的謝意,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的無私付出。

有了祝福文化基金會的支持,我才能夠繼續專心致志地追求學業。上個學期取得的4.0績點也是因爲有了你們的支持。如果沒有遇見你們,我深信自己早就無法堅持下去了,經濟的壓力讓我幾乎放棄。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給予的支持,讓我能夠克服困難,繼續前行。

很高興告訴你們,我將在今年的十月畢業。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成就,更是你們支持的成果。我會倍加珍惜這個機會,爲自己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我想向你們致以新年祝福,祝願你們在新的一年裡一切順利,充滿喜悅和成功。新年快樂!

我還想分享一些關於家庭的喜悅。我的媽媽也因爲有了你們而感到欣慰,即使她目前沒有工作,在家中也不再爲我的學業過度擔心,能夠好好休養。感謝你們,可以讓我媽媽也感到安心。

關於未來,我有一個堅定的打算,就是畢業後靠自己的努力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以報答媽媽以及你們給予我的無私幫助。我深知自己有責任讓你們的幫助變得更有意義,我會爲此努力拼搏。

再次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的關懷和支持。願你們在新的一年裡,一切都順順利利!

衷心感謝,

XXX

——————————

信當然是有署名的,只是我把它給擦去了。那是我去年8月6日寫在《光明日報》副刊「祝福的跫音」裡的個案。

他是一名大學生,12歲那年喪父,母親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他們目前住的房子既不是自家的也不是租來的,父親死後叔父把房子給賣了,新屋主沒把他們趕走,讓他們繼續住著。他家目前的經濟來源,僅靠福利部和慈善機構的援助金。

所以當他考上大學時,母親是極為反對的。彼時剛好又遇全球大疫肆虐、龍捲風摧毀村屋等連串禍事,他母親希望他能出社會工作以減輕家裡負擔。去年蕭依釗家訪後,便馬上決定從祝福文化基金會的「社會關懷」項目裡,自6月起每月撥一千元款項給他,長達17個月,以資助他的學費和生活費。

數月來,他持續有傳簡訊予蕭依釗,除了佳節問候,也會報告近況。

蕭依釗與我說這事時,語氣裡明顯有掩不住的喜悅。我想我是可以理解的,在基金會的這些年,曾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但真正懂得感恩的,應該不算太多。

「也不能怪他們,畢竟他們在煩惱著眼前的困境,一時間顧不上太多也是情理之中的。」

頓了頓,蕭依釗語重心長地說:「希望這年輕人以後可以成為一位對社會有用的好人。」

備註:信件與照片均已獲當事人同意刊登。

原住民孩子

〈祝福文化2024原住民賑濟團〉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他們去看原住民孩子,而我,則是為了看他們而去的。

每年,祝福文化都會有至少一趟的國外助學團,另外也會組團前往探望原住民孩子。國外助學團的地點沒有固定性,或緬甸或尼泊爾,也可能是印度或印尼。

今年的「原住民賑濟團」安排在8月17日(六),剛好落在農曆七月十四,我原以為會有許多人要祭祖或「拜街邊」而影響出席人數,但沒有,名額早早就滿了,參與人數共52人。

早上7時半之前,前往 Wisma Mirama 報到,祝福使者蕭日紅與我說,他準備了自家種的杜古冷薩(duku langsat)給團員們,那可是沒有農藥的喲。我告訴他,旅巴上是不允許吃食的,他很貼心地表示,他還給每人準備好垃圾袋了。幸運的是,我們遇見了一個極好的司機,笑著和我們說:沒問題。後來,我們連晚餐都是在車上吃的。這是後話,容後再述。

我們比預定時間提早了一個小時抵達原住民孩子中心,孩子們列隊在中心門口迎接我們。我奇怪為甚麼他們沒有像以往那樣準備舞蹈呈獻,後來才知原來是我們的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告知他們一律從簡。於是那一個小時,我們在中心禮堂裡交流,由蕭依釗親自主持。

祝福使者韓福友、李彩雲帶了蠟筆和圖畫紙給中心的孩子。交流會結束,我們前往食堂用餐時,孩子們就在快樂地畫畫。說到用餐,這幾年中心來了曾在大酒樓當過廚師的義工,雖是家常菜但都很精彩。加上劉利水、翁金娥夫婦帶來自家果園種的山竹,符傳傑、陳潤蓮夫婦帶來的四黃蓮蓉月餅(你沒看錯,是四黃,惡魔少晶慫恿我,久久一次,別管膽固醇,我聽了),以及原就訂好的名品榴蓮、原住民的山榴蓮(都很好吃),這午餐豐富得簡直像過節。(咦?今天不正好是……)

後來我們分乘麵包車前往原住民村,車程約莫半小時。原住民村裡有座小小的活動中心,兩個村落120餘戶家庭代表前來領取物資,有白米、白糖、食油、罐頭沙丁魚等。第一次參團的黎少晶問:這麼多東西,他們怎麼提呢?我隨口回她:沒關係的。事實上,祝福文化團的最大特色就是,大家都會很主動幫忙的,因為一個家庭只有一個代表進來活動中心領取物資(以免場面混亂),因此勢必提不了這許多東西,這時年輕的或力壯的,就會主動幫他們提到中心外去,讓他們的家人來接手。我沒告訴少晶的是:妳多來幾次就會明白祝福使者們的默契了。

當然,我們所捐的絕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米糧,已委託中心的義工送到山裡的原住民村去,由村長鎖在倉庫裡代為保管,以應付12月季候風來臨時的斷糧危機。

回程時,我們在文冬稍作停留,有者買土特餐,有著買些冷飲解暑。為了避開塞車時段,我們這回沒有到餐館用晚餐。蕭依釗安排了每人一個餐盒,內有炸馬鈴薯塊、廣西式的釀豆腐卜、釀茄子、釀苦瓜。不得不說,這餐盒安排得極好,釀肉紮實、韭菜香氣濃郁、苦瓜汁液飽滿、茄子也軟而不綿。

七時許,我們就回到了吉隆坡,比以往早了許多。

祝福使者們參與這團是為了看原住民孩子,但我,其實是為了見大家而去的。

(原文刊於2024.09.15《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癌末病人瑪妮

/葉偉章

「瑪妮手上是沒錢,但她的公積金帳戶其實有兩萬令吉。當地一個慈善組織的義工勸她把錢提出來醫病,她拒絕了。因此,義工決定不幫她。」蕭依釗與我說這事時,我愣了好一會兒。我理解那名義工的立場,但我更明白兩者間價值觀的不同。

瑪妮,是今年4月下旬,蕭依釗與義工送物資到霹靂州和豐鎮的嘉諾撒幼兒園時,所遇見的其中一戶亟需援助的貧困人家,是一戶印裔家庭。

她今年64歲,比她小一年的丈夫,由於視力和聽力都嚴重衰退,目前處於半瞎半聾的狀態,約十年前被公司辭退後,一直是妻子在養家。

瑪妮曾在一家工廠當清潔工,退休後轉當割膠工人,日子原就很勉強。屋漏偏逢連夜雨,三月份時瑪妮經醫生診斷,證實患上乳癌,且已是第四期。在癌痛的折磨下,她連唯一收入來源的工作也無法繼續。

關於瑪妮這家人的背景,可到祝福文化官網搜尋〈貧窮夫妻的哀歌〉一文,拙作裡有更詳細的報導。

今年8月初旬,蕭依釗探望了一名接受化療的病人後,想起了瑪妮,便致電德雷莎楊修女。電話中傳來她有點急切的聲音: 「我正在瑪妮的家,她剛從醫院回來,流了很多鼻血,她嚇壞了,我也不知如何幫她止血……」 顯然的,楊修女也嚇壞了。

楊修女告訴蕭依釗,上次祝福文化捐給瑪妮的錢己用完。為了省錢,她雖然滿身疼痛,但仍然從和豐搭巴士去怡保接受化療。化療過後,身體實在虛弱和不適,她才乘德士回家。每週大約花數十元。

瑪妮沒錢買營養品,視力微弱的丈夫也不會煮,所以她常吃即食麵。

可即便如此,瑪妮依然堅持不動她公積金賬戶裡的兩萬令吉。原來,信仰興都教的她極為重視身後事。她說,她不覺得孩子有能力承擔,所以必須留這筆錢下來,作為她和丈夫的殯葬費。

她也只是希望去得體面,這點心思,我還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覺得這要求不算奢侈。

蕭依釗與楊修女通了電話後,次日便馬上和義工帶了幾箱奶粉,並買了一些水果、營養品、雞蛋趕去和豐看望瑪妮。

抵達瑪妮的家時,她正在吃午飯,又是咖喱快熟麵。蕭依釗知道無法改變她的想法,唯有勸她至少每天吃兩粒雞蛋。

祝福文化再捐了兩千令吉給瑪妮,讓她支付往返醫院的車費和改善伙食。

據蕭依釗所說,這對苦命的夫妻最近總算遇到了一件令他們老懷安慰的事。他們失聯已久的養女突然回來看望他們。女兒不忍心棄父母於不顧,但她自身也著實經濟拮据,所以毅然把自己13歲的女兒蘇芭轉學到和豐的國立中學,讓她留在祖父母身邊,照顧他們。

蘇芭聰明懂事,每天放學回家就洗衣、掃地、煮飯,有空還拿起鋤頭除去庭園裡的雜草。瑪妮說,有一次她氣喘昏迷,蘇芭馬上跑到印度教堂去求救。

蘇芭上學由鄰居載送,每月收費58令吉。她對祖母說,如果有一輛腳踏車,她就可以省下這筆費用,騎腳踏車上學。

蕭依釗聽後,立即答應從祝福文化基金會裡撥款買一輛新腳踏車給蘇芭。「這孩子真的很懂事,很惹人憐愛。」她說。

既然老遠去到了和豐,蕭依釗就順道送了15 包白米及5senses董事黃碧玲所捐獻的5箱奶粉給楊修女,拜託她分發給其它貧困家庭。

(原文刊載於2024.09.01《光明日報》副刊。)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原住民孩子

〈祝福使者賑濟原住民,助雨季儲量應對洪災〉

報導刊於2024.08.30《星洲日報》。

報導/攝影: 陳莉莉

祝福文化基金會和凱輝集團( Keyfield )於8月17 日聯袂探訪原住民山村,捐贈總值約3萬令吉的米賑濟物資給彭亨和吉蘭丹州的原住民。

今年氣候異常,原本的旱季卻時有狂風驟雨,年尾季候風起時,預料很可能發生大水災。長期關懷和援助東海岸原住民的蘇廣成牧師擔心洪水又會把原住民困在山上,為了避免原住民像2014年那樣面對斷糧困境,他計劃帶領志工們趕在雨季來臨前,即從9月開始駕四驅車運米糧入原住民山村,儲糧防饑荒,他號召慈善組織和個人,包括祝福文化基金會捐資捐糧。

祝福文化基金會義不容辭動員「祝福使者」去探訪勞勿的原住民孩子中心以及原住民山村。

凱輝集團董事兼行政總裁拿督紀日輝是在知悉祝福文化的計劃後,覺得捐助弱勢群體符合凱輝集團的公司理念,主動提議帶領家人和員工參加這次賑濟行動,集團贊助捐贈給兩個村125戶家庭的米糧,紀日輝個人也捐獻RM 50給每戶人家。

祝福文化基金會則捐獻米糧給深山裡的300個原住民, 將由「窮人的福音」志工們駕四輪驅動車送進原住民山村。

祝福文化團一行53位「祝福使者」當天上午十點半就抵達了勞勿的原住民孩子中心,派送糖果給中心的32名原住民孩子、請孩子們吃午餐, 並且和中心的志工及孩子們愉快的互動交流。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代表賑濟團致詞時說,原住民是這片土地上的先住民,他們原來是僅在傍水而居, 但在受到後來的移入者的強大生存競爭壓力後,他們漸漸退居深山雨林,可是現在原住民的生態環境和野獸的栖息地受到伐木活動的破壞,他們和野獸皆無法像過去那樣在原始森林找到足夠的食物。因此,擁有充足生活資源的我們有義務去幫助原住民脫貧。

蘇牧師在致歡迎詞時講述了他的瀕死經驗:「 現代的人變得越來越貪婪,尤其是有權有勢的人巧取豪奪,不顧低層民眾的死活,聖經早已預測了這種種現象。聖經也預測了第三次世界。我向上帝祈禱,讓我早日離開人世,因為我不忍見到第三世界的慘況。當晚我瀕臨死亡,劇痛從腳掌開始蔓延全身,冷汗直流,以致床墊濕透似浸在水裡。我直覺自己快走了。半夜我聽到上帝的聲音:『膽怯者不能上天堂! 你必須活著幫助那些貧困者……』 我立即向上帝懺悔。 第二天早上所有的病痛神奇消失了。上帝的旨意就是希望我們幫助窮人,所以祝福文化仝人做對了! 因為要繼續幫助窮人。」

——————————

由於山路崎嶇窄小,“祝福使者” 們由大巴士轉乘小車進去原住民山村。在抵達山村時, 受到酋長和村民的熱烈歡迎。

紀日輝代表團員致詞時說,對於弱勢群體,我們不應止於捐錢,而應走入他們中間去關心和幫助他們,共同成長,所以他很樂意參加祝福文化的慈善行動。

他說,一些先進國家, 例如澳洲有很好的扶持原住民政策。他們重視原住民的貢獻, 馬來西亞在這方面有待改進。

「祝福使者」之一的張菲倩律師在致詞時對在場的原住民諸多勉勵。她鼓勵原住民重視孩子的教育,讓他們有知識和專長去應對外面的競爭。

每一户原住民獲得總值超過一百令吉的救濟品: 白米10公斤、罐頭 沙丁鱼6罐 、煉奶 6罐、食油 5公斤和 糖 2 公斤。孩子們也獲得他們平日難得吃到巧克力和其它糖果。現場一片喜氣洋洋。

(報導刊於2024.08.30《星洲日報》。)

——————————

原住民賑濟團名單:

劉利水、翁金娥、韓福友、黃森清、李彩雲、陳莉莉、黃瑞盈、丘穎瀚、張麗仙、鄭宏明 、陳世雲、禤素玲、彭彩紅、葉建英、鐘其恒、黎少晶、吳幼珠、蔡文蓉、黃世興、黃偉彥、黃偉紳、黃偉衡、吳柳儀、李傑雄、徐莉嘉、全凱麗、蕭日紅、葉金龍、林美虹、陳美羽、陳錦添、鄭金妹、王素薇、方松林、馮優美、張秀銘、陳潤蓮、符傳傑、符方浚、符方欣、邱瑞蓮、張菲倩、蕭依釗、葉偉章、蕭竹筠。
拿督紀日輝、黃舒萍、纪钫元、纪博文、黄煜雄、林佩盈和黄欣盈。

——————————

感謝以下捐資的朋友:

謝志群合家、符傳傑合家、謝尚橗、劉利水、吳善欣、鄭金妹、李漢仁、周筠軒、陳世雲、禤素玲 、劉秀珍、陳淑莉、趙國耀、嚴依苠、蘇燕芬和已故林金文老先生。
Ben Soo, Lim Su Hua, Cherng Siew Chin, Pua Siew Beng, Liew Chiew Lin, Ooi Min Hao, Ooi Min Fong and Loh Boon Foo.

 

祝福使者們在活動現場大合照。

祝福使者們分發米糧給原住民。 

祝福使者忙著把賑濟品裝人環保袋。

紀日輝致詞。

張菲倩分發糖果給小朋友。

蕭依釗(右起)與蘇廣成牧師交談。左一為九十多歲的酋長巴丁英。

典型的原住民屋子。

專欄•情自在

〈一個老頭的自白〉

/葉偉章

朋友的朋友偶爾會私訊我,分享他的觀劇經驗。他把戲分成幾個環節:導演、演員、服化、燈光、佈景,然後以五顆星滿分為基礎給予評比。

我和他僅有兩面之緣,話沒說超過十句,在如此不熟的情況下,我很難「有話直說」。我一方面很感謝他對戲劇的喜愛,另一方面,卻對這樣的姿態感到震驚。我委婉告訴他,除非當評審時主辦單位採用了分數制,否則我是從不會主動給作品打分的。事實上,每次擔任評審時我都不免惶恐,總擔心自己眼力不夠、專業不足,致使珠玉蒙塵。

好友說,這大概是現下許多歌唱節目,如《中國好聲音》之類所帶來的影響。他說:「在這年代呀,人人都可表達,人人都是評審。」然而,似乎不那麼多人記得——「術業有專攻」這一回事。

與髮型師小哥聊及此事,他很年輕,24歲。他邊揮動著手上的剪刀邊提醒我,還有谷歌評論,也讓人人都在一夕之間成了評論員。其實原就是個提供反饋與意見的管道,卻無意間養出了許多的優越感。

我當然是贊成言論自由的,也從不掩飾自己對極權國家的反感,「人人都可表達」自是沒錯,只是表達的姿態讓人堪憂,何以都站成了制高點?看著網路上的種種亂象,不得不感慨似乎許多人忘了,表達之前需先思考。

文章寫到這裡,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老頭,站在岸邊似的看著洪流一波又一波地捲起襲來,終至淹沒。然而這樣的感覺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負面的影響,我很樂意接受現實。

現實是,我成長的時代已變遷,世代匆忙交替,網絡的衝擊、智能手機的崛起改變了新世代的思維與生活習慣。(新世代,但包括了舊人類。)

有次看演出,中場休息時我留在場內,除了少部分出去抽煙、上廁所的,其餘現場觀眾都不約而同掏出了手機,有些回訊息,有些刷社媒,有些看短影音。高度刺激的結果是,我們永遠不可能品嚐到作品裡沉潛的感受,就像餐餐麻辣的人,很難領略到食物味道的細微變化。

然而,細微,似乎正是我作品的特色之一。我自己原是不察覺的,不過好些觀眾都這麼說就是了;後來想想倒也覺得合理,相較於宏大敘事、繽紛壯觀,我更喜歡簡潔樸素,且崇尚以纖細為美。

現實是,劇場需要觀眾。我認識的好些導演都頗與時並進——既然活在科技時代就善用科技——多媒體投影、手機互動、現場攝錄等手法層出不窮,創造出屬於新世代的劇場語言。

我覺得都很好,真的,只是,不是我的選擇(也沒那本事)。我說了,我樂於被時代洪流淹沒。所以直至目前,我依然堅守著屬於自己的節奏,堅持著從簡單裡,創造科技無以取代的感動。

在我的時代結束以前,我想一直這樣走下去。

(原文刊載於2024.07《慈悲雜誌》。)

社會關懷

〈靦腆少女升學夢〉

作者:葉偉章

蕭依釗近來常常自言自語。好吧,這麼說好像真的太奇怪了,實情是:她常常和我說話,我都沒甚麼反應,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我都不知該如何回應。舉個例吧,我們刊出馬大學生小慧的求助信後,馬上收到了好些回應,有者捐款,有者表示可提供住宿,有者想直接聯絡小慧(當然,我們不鼓勵如此作業,一定會居中協調),後來是祝福使者陳寶玲協助提供她生活費直至大學畢業。這時蕭依釗突然與我說:今天又接到另一女大專生的求助信了,怎麼辦?

我怎麼,知道,怎麼辦呢?這時不要急,只要保持沉默,就可以聽到下文了。她果然接著說了:如果沒有人願意幫她,那不是很可憐麼?

噢,原來「怎麼辦」是這意思呀。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所說的女大專生,名叫小青(化名),現年21歲,來自南方的一座鄉村。她生長於單親家庭,母親一人撫養她和哥哥長大。她獲得拉曼理工大學錄取,卻為未來三年的學費和生活費發愁。

我們把小青的情況放上社交媒體以後,祝福使者黃文龍來訊詢問:每個月需要多少啊,我定期資助?

於是6月16日,小青和母親從南馬上來,連同在拉曼理工大學唸書的哥哥,一起前來八打靈再也與我們共餐。這裡所說的我們,自然是黃文龍和妻子楊淑音(其實他們是從巴生專程過來的),以及蕭依釗和我。

小青的母親面容憨厚,說起話來倒是活潑的;哥哥英姿颯爽,小青本人則靦腆內向。

2004年,小青一歲多,一家四口慘遭車禍,母親和哥哥都只蒙受輕傷,父親卻傷重不治,而小青也因頭部受傷以致腦積水而必須動手術。小學時,醫生診斷出她有脊椎側彎現象,隨著年紀的增長漸趨嚴重,如今每星期都要復建治療;加上一歲時手術裝上的腦室腹膜分流管讓她無法太使力,所以六年級時當局就發了OKU證給她。

父親去世後,母親帶著兩個孩子回到夫家,幸好公公婆婆待他們極好,母親也在村長的協助下找到一份清潔工,每月有四百多元的收入。

「他們小的時候,我就騎著摩多載他們上下學,一輛摩多三個人一起坐。」小青的母親說。日子艱辛,但還是把兩個孩子拉拔長大了。後來哥哥考上了拉曼理工大學的平面設計科系,母親傾盡儲蓄讓孩子上學,兩年後小青也考上了同一所大學同一科系,但家裡卻沒有餘力再供她唸書了。小青在餐廳打工了一年,短期內可應付一定的費用,但長期來說前方依然橫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黃文龍願意資助小青每個月八百元的生活費,直至她畢業。我說拍張照吧,他堅持不要。於是我打起了苦情牌:「如果沒有一張正臉照,讀者會懷疑我們造假的。」說得淚眼汪汪的,他才勉強同意。後來太太楊淑音聽說要拍照,也一臉困惑:不用吧?我見黃文龍與她耳語:「我也說不用,但他很堅持……」

離開時,前往取車,我聽見蕭依釗說:「又解決了一個問題,真是太好了。」這回我很確定她是自言自語。

(原文刊載於2024.08.18《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感悟心

〈千年的鐫刻——高僧負重護法的悲心〉

文/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圖/ 雲居寺提供

朋友知道我向往佛教古蹟文物,推薦我看國學大師葉曼講述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的視頻。葉老的話撥動了我的心弦,頓時生起了「有一天要去參訪雲居寺」的念頭。

葉曼(1914—2017)曾親近南懷謹,兩者皆是現代少數將儒、道、佛融匯貫通的國學大師。上世紀八十年代,葉老在斯里蘭卡出席世界佛教友誼會盛會時,與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相遇,樸老當時告訴她,北京西南郊雲居寺藏經洞有14, 200幾件石刻《大藏經》經文,經板長30華里。可惜,雲居寺已在二戰期間毀於日本飛機的轟炸。

1988年,葉老第一次去北京就直往雲居寺。由於經歷了戰火之苦,加上年久失修,雲居寺破敗不堪。當年呈現在葉老眼前的,是一片斷壁殘垣,還有一尊被炸掉了三根指頭的藥師佛像,她情不自禁的跪在佛像前哭泣。有人問她為何哭泣,她說:「現在開了路,我都需要人攙扶才能爬上山;當年的山沒有路,石經山山路崎嶇陡峭,一千年來,幾千個和尚,刻了兩部大藏經,填滿了9個山洞的石塊是怎麼運上來的呢?靜琬法師一個人,一 輩子沒下山, 刻完了一個洞,用泥封起來,多大的願力啊!我太感動了!」

她在藥師佛前發願要重建雲居寺,於是她奔波於台灣、香港、美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講雲居寺的故事,整整募捐一年,籌集到32萬美元,交給了中國政府,這筆錢為雲居寺的重建創造了條件,使千年古剎恢復了原貌。

房山石經有「北京敦煌」的美譽,敦煌藉塑像、壁畫呈現佛教藝術輝煌的一面;房山石經則以佛經鐫刻為後世留下覺者智慧,而其因緣體現了佛教弘法利他的精神。

石經緣起於對法難的憂患意識。房山佛經鐫刻,始於隋末唐初。當時是一個政權更替、民不聊生的動盪時期, 並且經歷了魏太武時期和周武帝時期的兩次滅佛。在末法思想及兩次滅佛的經緯下,靜琬法師為了繼承其師慧思法師的遺願,立願在房山崖壁石刻經文,希望聖教長傳。靜琬法師於刻鑿的《華嚴經》題記中說道:「此經為未來佛法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願勿輒開。」後來唐、遼、金和明等不同朝代,許多僧人受其護法精神感召前仆后繼,達千餘年之久。目前已整理出來的碑件共計14, 278片,合佛教典論3, 400餘卷。

我對生長於北京( 現於吉隆坡同善醫院行醫)的殷立榮醫師談起雲居寺石刻。 她告訴我,30年前, 她在大學時期曾和同學去過雲居寺,當時游客稀少,忽然傳來誦經聲,備感震撼。聽了她的話, 我更神往之。

沒想到福慧國際慈善基金和中西文化藝術發展協會,竟然把雲居寺石經博物館具代表性的43 件不同朝代的石經、木經和紙經帶來吉隆坡公開免費展出。他們與中國文化中心(吉隆坡)、紫藤集團於2024年7月26日至8月10日聯手在吉隆坡舉辦《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我喜出望外,拉了好幾位祝福文化義工一同前去參觀。我們親眼看到了石板經、拓片原拓、龍藏木板經、紙經實物,還在現場工作人員指導下學習龍藏木板經拓印。

當然我還是想親臨北京石經山,在蒼茫天地中,緬懷歷代高僧大德們「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慈悲精神。

(本文原載2024.08.05《星洲日報》【星雲】版。)

千年前靜琬法師刻經的雷音洞

藏經洞之一

清刻 龍藏木經板

隋刻 妙法蓮華經序品

雲居寺山門

 

社會關懷

〈貧窮夫妻的哀歌〉

/葉偉章

4月下旬,蕭依釗與義工送物資到霹靂州和豐鎮的嘉諾撒幼兒園時,楊修女與她說,有兩戶貧困家庭亟需援助,她正為此發愁。許是上帝聽到她的禱告,派遣了蕭依釗這位天使前來。

「妳送來的尿片,剛好可以悉數捐給在這名年輕媽媽,兒童奶粉也可以捐幾罐給她的女兒。」楊修女說。

年輕媽媽為甚麼會需要尿片呢?想來也不知該說她命途多舛,抑或馬來西亞的醫療問題有待正視,今年29歲的她,曾因甲狀腺亢進而動手術,卻讓醫生不慎切傷了食道,導致她現在吞咽困難,只能吃少量的軟質食物。第二次動手術是因為子宮生瘤,結果醫生在切除子宮瘤時,不小心割傷大腸和膀胱神經線,以致她大小解難以控制,常常還來不及走到廁所就已失禁。正是這原因,她全天候需要使用尿片,但尿片的費用卻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她和丈夫育有三名女兒,分別為 5歲、6歲、12 岁,5個人擠住在租來的一間房。

丈夫原是吊車司機,妻子在動手術和休養期間十分虛弱,他不得不停工回來照顧妻女。由於停工超過一年,他的吊車駕照被撤銷。他必須到位於雪州萬撓一家私立技術訓練中心重新上課,通過政府考試後才能申請到新駕照。課程費、住宿費合計約需一千令吉,但這筆費用對他們家而言實在困難。

他說, 如果考到駕照,他可以回去原來的公司工作,因此他只需要一次性的資助。蕭依釗聽後,立即通過祝福文化捐了兩千令吉給他。

負責跟進的義工何先生後來與我們說,如果不是因為那兩千令吉,他們根本不敢回家,夫妻倆帶著女兒棲宿在一間寺廟的門廊,因已欠下了半年租金,不得不躲著房東。後來寺廟理事十分同情他們的境遇,讓他們一家免費入住寺裡的宿舍,幫忙看顧寺廟。祝福文化的捐款暫時緩解了他們的困境,如今丈夫也已順利報讀課程。

——————————

另一戶人家是印裔家庭,丈夫63歲,由於視力和聽力都嚴重衰退,目前處於半瞎半聾的狀態,約十年前被公司辭退後,一直是妻子在養家。

64歲的妻子曾在一家工廠當清潔工,退休後轉當割膠工人,每日從凌晨1時工作至上午11時,但月前經醫生診斷證實患上乳癌,已是第四期。在癌痛的折磨下,她不得不捨下這唯一收入來源的工作,一家人目前僅靠社會保險機構(SOCSO)及福利部(JKM)的微薄援助金生活。

經義工估計,治療費約需一千令吉(政府醫院雖說免費,但仍需承擔一定的藥物費用),這筆費用後由祝福文化承擔。

他們目前住在月租三百令吉的鄉村房子,夫妻倆原在庭園裡種些果樹和蔬菜,某日丈夫在園地不慎摔倒,躺在地裡半天爬不起來,直至妻子放工回家才把他扶起。他們自知已無力打理,現下只能任園地荒蕪。

兩人育有一子一女,養女隨男友前往新山後,沒再與家人聯繫;兒子今年21 歲, 幸而獲得PTPTN貸學金,得以在工藝學院上學。

經蕭依釗的牽線,當地義工何先生已在跟進協助他們家。

(原文刊載於2024.08.04《光明日報》副刊。)

原住民孩子

〈原住民賑濟團改期,8.17成行歡迎踴躍參與〉

祝福文化原定8月24日(六)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與原住民山村的賑濟團,因多重因素考量而決定改至8月17日(六)。對於已報名的團員或正規劃著行程的朋友們,我們感到非常抱歉,希望沒有造成任何不便。

已報名者如因新的行程日期而無法參與,我們將予以全數退款,直接WhatsApp +60 16-678 5022聯絡祝福文化即可。

祝福文化每年原就會主辦國外助學,以及國內原住民孩子的探訪團,恰好這時節我們收到原住民孩子中心蘇牧師的信息,表示今年氣候異常,預料年尾季候風起時可能發生大水災。為了避免原住民像2014年那樣面對斷糧困境,蘇牧師計劃帶領志工們趕在雨季來臨前,即從9月開始駕四驅車運米糧入原住民山寨,儲糧防饑荒,他號召慈善朋友捐資捐糧。

祝福文化同仁為響應蘇牧師的義舉,遂決定於8月17日(六)組團前往勞勿探訪原住民孩子中心和原住民山村。同時,祝福文化也將通過志工,捐贈米糧給彭亨和吉蘭丹州深山裡的原住民。

由於目前正好是榴槤盛產季節,因此這趟行程我們也委託志工們尋找一些少施農藥的榴槤,讓團員們可一飽口福。

希望祝福使者們踴躍參與賑濟團,同時,也歡迎新朋友的加入。

賑濟團詳情:

日期:2024年8月17日(六) 8am~7:30pm
集合和解散地點:Wisma Mirama , Jalan Wisma Putra , KL.
團費:RM 350 (12岁及以下孩童RM 150)【包含巴士費、午餐(委託原住民中心義工準備)、榴槤採購費用、以及捐糧和捐贈禮物給原住民孩子的費用。】
報名截止日期 : 7月31日(或滿額為止)

有意參加賑濟團者,請按此鏈接報名:
https://forms.gle/uPe35ob25QZ9VoCV8
(請務必填寫表格,以方便作業,非常感謝您的配合。)

如不能參加團,卻想要捐款賑濟原住民的朋友們,可按此鏈接:
https://forms.gle/H9xeVUkGPa9fzzGV6

團費/捐款請匯至: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21247900057559

匯款後,請把單據WhatsApp 至:016 678 5022(whatsapp),並說明是團費或捐款。
社會關懷

〈第五次送物資到嘉諾撒〉

/葉偉章

「小朋友們拿到贈品後,興高采烈地唱歌給我們聽呢!」義工小齊陪同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去了一趟霹靂州和豐鎮嘉諾撒幼兒園後回來這麼與我說。看得出她很開心,只差沒有把那些歌曲唱一遍給我聽。(我猜其實她很想,但她不會唱。)

嘉諾撒幼兒園有百多名學生,其中60名是華裔學生,30名是印度裔學生,也有幾名原住民和馬來孩子。有許多學生的家長是比較貧困的單親媽媽或園丘的勞工。幼兒園每個月向學生象徵性收費RM145,我說象徵性,是因為許多學生家長其實付不起這筆費用,他們有的繳100或50令吉,據知也有只繳10令吉的。

這是一所1980年代由天主教會所創辦的幼兒園,目前由三位修女─黃修女、 楊修女和瑪莉修女主管。

印象中,這是祝福文化第五次送物資到嘉諾撒幼兒園。第一次是2023年3月中旬,我們組了「2023祝福文化霹靂送暖行動」,與團者共有四十多人,當時除了捐贈物資給和豐約兩百戶的貧困家庭,我們還轉去探望怡保舊街的5名獨居老人,以及紅坭山新村的10戶貧困家庭。

數月後,蕭依釗又送了一批物資過去,事緣楊修女提到了鎮上有好幾個癌症患者和老人身體極虛弱,需要優質奶粉補充營養。2023年12月,連綿大雨讓和豐鎮的割膠工人坐困愁城,於是蕭依釗與兩名義工採購了些米糧,送給當地的25家貧困戶。第四次是今年2月,適逢農曆新年,除了送物資、禮袋予20戶華人家庭,祝福文化也給他們發紅包。

4月下旬,蕭依釗主動與楊修女聯繫,告訴她手上有數十箱的小餅乾,還有成人尿片、奶粉、洗衣粉、消毒搓手液等,想要捐給和豐鎮的貧困家庭和嘉諾撒幼兒園的小朋友,楊修女得悉後非常欣喜。

於是蕭依釗和義工小齊,於4月29日,載了滿滿一車上述物資到嘉諾撒幼兒園去。蕭依釗考量到有小朋友,因此還另外準備了巧克力、鉛筆盒和顏色筆送給他們。

蕭依釗知道,一般貧困家庭所需遠不止這些,但車子顯然己裝載不下,便請修女們前往當地市場採購乾糧給時常接濟的15戶貧困家庭,其中包括了白米、食油、糖、麵粉、米粉、咖哩粉、罐頭沙丁魚、美祿、咖啡粉、奶茶、即食麵和梳打餅。

據小齊告知,當天只有6戶家庭前來領取救濟品,其他的受惠者由於不良於行或住得太遠且沒有交通工具,所以修女們隨後會逐戶送去他們家。

楊修女說,許是上帝聽到了她的禱告,有兩戶貧困家庭亟需援助,她正為此發愁,不意這時蕭依釗就剛好到來了。我不止一次聽楊修女說,蕭依釗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想來對楊修女而言,這會是再次的驗證。

這兩個家庭,一戶是手術後需要24小時使用尿片的年輕媽媽,但家裡經濟能力不足,楊修女表示,蕭依釗送去的尿片剛好可以悉數捐給她,兒童奶粉也可以捐幾罐給她的女兒;另一戶則是需要醫藥援助的患癌中年婦女。關於這兩戶家庭的故事,下文待續。

(原文刊於2024.07.21《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為天寶祈福 〉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去年3月11日, 祝福文化霹靂探訪團在怡保一家餐館吃晚飯時,見到了抗癌小勇士梁天寶。祝福使者們皆很憐惜這聰明伶俐的小女孩,紛紛給她獻上祝福。

一晃一年多就过去了,天寶還好嗎 ? 不時會有祝福使者問我這個問題。

我多希望可以告訴大家「她一切都好」,但事與願違,她病情反覆。

2016年天寶5歲時就罹患惡性神經母細胞瘤,八年來不斷進出醫院,接受各種外科手術、電療和化療,但由於腫瘤生長在靠近血管和神經線部位,手術無法完全切除,殘留的腫瘤不僅變大,甚至在不同地方再長新瘤。她飽受病魔以及電療化療各種副作用的折磨。天寶的醫藥費高昂,幸好「人間有情」,星洲日報基金會兩度發動眾籌,皆得到善心人士熱烈響應,爱心不斷流淌著。

天寶的父親已病逝, 越南籍生母失聯。幸好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碧瀅和碧月對她極為愛護。尤其是碧月,為了避免天寶每次從怡保到首都接受治療時舟車勞頓,今年2月在吉隆坡謀職,並把天寶帶到吉隆坡居住。

3月間, 我去探望天寶時,她難得的高興。 原來醫生告訴她,癌細胞受到控制, 她可以重回學校上課。二姐也興奮的奔走於教育局和學校,成功把她轉到雪州蒲種一所國民中學。

誰料高興的日子非常短暫,她的病情又復發。7月10日,她再次進入醫院接受兩輪化療,又得暫停到校上課。

第一天的化療完成後,為了讓她補充營養,帶她出外用餐,讓她點自己愛吃的食物,她雖然感覺噁心,但還勉強吃完了一片肉和一碗豆腐花 。

第二輪化療期間,我去探訪她,她怕我見到她頭髮掉光的樣子,假裝睡覺,碧月催她起身吃我帶去的食物, 她乾脆用被子蒙頭,令人心酸。經過我們哄了好久,她才拉下被子,咧開嘴笑了一笑。

主治醫生說,兩輪化療完成後,視她身體狀況能否承受第三、四輪的化療 ,才決定後續醫治方案。

朋友們, 讓我們為天寶祈福,願她早日脫離病苦,快樂成長!

原住民孩子

〈8.24 原住民賑濟團,歡迎善心朋友參加〉

今年氣候異常,原本的旱季卻時有狂風驟雨,年尾季候風起時,預料很可能發生大水災。

祝福文化收到蘇牧師的信息。長期援助原住民的他擔心洪水又會把原住民困在山上,為了避免原住民像2014年那樣面對斷糧困境,他計劃帶領志工們趕在雨季來臨前,即從9月開始駕四驅車運米糧入原住民山寨,儲糧防饑荒,他號召慈善朋友捐資捐糧。

祝福文化同仁覺得義不容辭,決定在8月24 日(星期六)組團去探訪勞勿的原住民孩子中心以及原住民山村,同時通過志工捐贈米糧給彭亨和吉蘭丹州深山裡的原住民。

我們聯繫蘇牧師時,才知道目前正好是榴槤盛產季節,8月到那裡時仍然可以品嘗到名種榴槤。這真是一舉兩得的美事呀,於是我們委託志工們尋找一些少施農藥的榴槤,探訪原住民孩子中心時團員也可一飽口福 。

希望祝福使者們踴躍參與賑濟團,當然,也歡迎新朋友的加入,這絕對會是你難以想像的奇妙緣份。

 

賑濟團詳情:

日期:2024年8月24 日(星期六)  8am~7:30pm

集合和解散地點:Wisma Mirama , Jalan Wisma Putra , KL.

團費:RM 350 (12岁及以下孩童RM 150)【包含巴士費、午餐(委託原住民中心義工準備)、榴槤採購費用、以及捐糧和捐贈禮物給原住民孩子的費用。】

報名截止日期 : 7月31日(或滿額為止)

有意參加賑濟團者,請按此鏈接報名:https://forms.gle/uPe35ob25QZ9VoCV8

(請勿私訊報名,務必填寫表格,以方便作業,非常感謝您的配合。)

如不能參加團,卻想要捐款賑濟原住民的朋友們,可按此鏈接:https://forms.gle/H9xeVUkGPa9fzzGV6

團費/捐款請匯至: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21247900057559

匯款後,請把單據WhatsApp 至:016 678 5022(whatsapp),並說明是團費或捐款。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失婚婦女的故事〉

/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她出生在漁村,年輕時到吉隆坡工作,認識了前夫,生了一個女兒、一個兒子。

前夫家開茶餐室,她每天打理家務、照顧家人,也到茶餐室幫忙,自問是個恪守本分的妻子,可丈夫還是外遇了。

「他認識了一個越南女子,有天半夜把她帶了回家,就直接住了下來。」她說。前夫顯然完全無視她的感受,又或許當下確是被愛情沖昏了頭,連稍稍地遮掩隱躲都不屑。

前夫的家人對他的行為也極為不滿,母親和弟弟都極力反對越南女子的入住,但他一意孤行,家人也無可奈何。心灰意冷之下,她帶著兩個孩子離開。她是一介家庭主婦,分無分文,只能回到故鄉投靠娘家。

「當時我還幫她付律師費辦離婚手續。」她的父親在旁搭腔。

他並未在意她的離開,也不介意她把孩子帶走,還爽快答應每月支付贍養費。

那是7、8年前的事了,女兒如今也已18歲,兒子14歲。

離婚是她別無選擇下的選擇,然而痛,持續在心底慢慢流竄,終於匯聚成憂鬱症。靠著家人的支持與藥物的治療,她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好不容易走出了陰霾。如今病情雖已穩定,但仍需長期服藥。

「我現在都得定期去市鎮看醫生。」她說。

剛開始服藥時,有很明顯的副作用,嗜睡、健忘。她與醫生商量、換藥,情況才得以改善。

情緒穩定後,她到離家不遠的一家茶餐室工作,每日半天幫忙麵攤捧餐、做些雜活,一個月下來可賺5百令吉左右。收入雖然不高,但勝在麵攤有包伙食,可省下早午餐。

「幸好是在漁村,如果在吉隆坡,這點收入是絕對不夠的。」她說。可話雖如此,生活中仍有許多難以豁免的開銷,譬如兩個孩子的伙食費、補習費等。

父母年邁,且父親去年心臟病發,動手術通了三條血管,從此無法出海捕魚,也不能再當跌打師,收入全無。

家裡除了父母,還有弟弟一家六口。弟弟除了照顧妻小與父母,也得承擔岳父母的醫藥費,肩上的擔子已然非常沉重。

一家人,各有各的難處。

至於前夫原本應承的每月七百令吉贍養費,只付了半年左右就沒再兌現。她沒去追討。如何追討呢?如聘請律師,動輒好幾千元,還未見官就先挨三十大板。

她父親在旁補充:「他(她的前夫)那時還去越南,去了那女人的家,恩愛得很。後來不知怎麼樣吵了起來,那女人就離開了。」

那他現在如何了呢?我問。「我不知道,我和他沒聯絡。」她回答我時,神情很是淡然,或許是因為時過境遷,也或許是因為哀莫大於心死。

「這些年來,他都沒看望孩子嗎?」我其實很想這麼問,但終究還是開不了口。

(原文刊於2024.07.07《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情自在

〈跨世紀城市狂想曲——專訪編舞家駱素琴〉

文:葉偉章
圖:受訪者提供

2024年5月5日晚上,在八打靈再也表演藝術中心(PJPac)Stage 1劇院裡,正舉辦第19屆 Boh 金馬倫藝術大獎(Boh Cameronian Arts Award,以下簡稱 Boh)頒獎禮。

我坐在觀眾席間,反覆聽著兩部作品的名字一再出現於入圍名單及得獎名單裡,一部是舞蹈類的《過站不停:歸城記》,另一部是戲劇類的《Malam Takdir》。我是戲劇類的評審,《Malam Takdir》這名字頻密出現,於我自是毫不意外;《過站不停:歸城記》在舞蹈類如此搶眼、獨領風騷,瞬間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後來稍加留心,才知原來編舞是本地舞蹈界赫赫有名的駱素琴。我心裡暗忖:難怪呀!

《過站不停:歸城記》由兩支作品組成,分別是〈歸去來兮〉以及〈城市狂想曲〉。我後來細數了一下,這兩支作品共獲11項提名,抱走了五個獎項,其中包括了最佳演出作品以及最佳編舞。

——————————

Kakiseni 是本地極具影響力的藝術推廣組織,其中的「Boh」更是藝術界的重事,每年評比出戲劇、舞蹈、音樂、音樂劇四大類別的優秀作品,一年一度的頒獎禮儼然是本地藝術界的饗宴。

駱素琴對Kakiseni、對 Boh 當然不陌生。早在這賽事設立之初,2002年,駱素琴就已受邀在首屆頒獎禮演出舞作。這些年,駱素琴的作品及燈光設計也頻頻入圍。

「我個人是比較平常心面對獎項的,我沒有那麼在意自己是否被認同這件事,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我們的團隊都很用心,舞者們都很有熱忱,我希望這些年輕人可以被看見、被認同,我想,對他們而言那會是很大的鼓舞。」

她說,對於馬來西亞的藝術領域而言,Kakiseni 與 Boh的存在是很重要的,而且也很出色。「印象中,即便是香港和新加坡,也沒有涵蓋範圍那麼廣的藝術賽事。」

——————————

《城市狂想曲》不是新作品,從1994年首演至今,已是30年光景,且跨過了世紀的分界限;但它也可說是一支新作品,因為每次的重演,幾乎是不同的舞者、不同的詮釋,甚至展現了不同的城市面貌。

「《城市狂想曲》是我香港回來後的第一部作品,不能說是最鍾愛的,但卻是我和肢體動作建立了最深刻關係的一部作品,也是我用了最長時間創作的一部。」

駱素琴說,正因為這一份深刻,因此她現在向舞者闡述動作時,都可以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現在的我,編不出當時的作品,藉由重演,我可以找回那份感覺,因此我很珍惜這過程。藉著重現當年的表演方式,現在的舞者也可以認識到從前的身體表達模式,我認為這是一種新舊世代的交流機會。」

言下之意,《城市狂想曲》不止呈獻了現代的城市面貌,也展現了上世紀末的時代印跡——那些屬於不同年代的舞蹈敘事與身體印象。

——————————

今年7月,這支城市的狂想曲再度響起,駱素琴把約20分鐘的短篇,拓展成60分鐘的完整演出。新版《城市狂想曲》將於7月11~13日在吉隆坡KongsiKL 演出;於7月19至21日,在檳城大華戲院上演,是為喬治藝術節的演出劇目之一。

重演的契機,主要是喬治藝術節的邀約,當時的負責人曾問駱素琴有沒有辦法編成長版。「構思上沒問題,但關鍵是檳城有沒有合適的演出場地,所以我後來親自北上,找到了大華戲院。」

可即便地點選定了,駱素琴還是沒有馬上接受邀約,因為還有技術問題需要解決。一切確認後,駱素琴才終於答應了下來。從這些細節,不難發現她對藝術、對作品的態度:「雖然我們不是職業舞團,但對於專業,我有一定的要求。」

——————————

後來我們還聊了許多,聊她16歲在檳城跳舞,聊她來吉隆坡唸電子相關科系卻繼續學舞,聊她第一份工作是在新加坡人民協會舞蹈團當舞者,聊她後來到香港考上城市當代舞蹈團以後的生活與日子。不說我還真不知道,原來她是該團第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舞者。

我們聊她的恩師,一位我很喜歡的編舞家——黎海寧。她說她很感謝這位老師,對她的影響很大。從黎海寧的身上,她學到了如何與舞者溝通。

她還感謝了許多人,包括現在的排練助理王建詠,包括這幾年和她合作的製作人劉佩鑫,「有建詠在,我很放心;如果沒有佩鑫這年輕人,《城市狂想曲》也不會有一再重演的機會。」

「我也非常珍惜和感謝一起創作《城市狂想曲》的舞者,因為有他們,才會有今日的作品。」

採訪在許多的感謝中結束。離開時我心裡想著,駱素琴的作品可以如此雋永,或許正是因為裡頭多了一份藝術家人文素養的厚度呢。

——————————

演出資訊:

城市狂想曲

2024.07.11~13 @8:30pm,KongsiKL
https://www.cloudjoi.com/shows/world-city
2024.07.19~21 @8:30pm,檳城大華戲院
https://www.cloudjoi.com/collections/george-town-festival…
(原文刊載於2024.06.30《星洲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父母不在,二妹扛起撫養幼妹的責任〉

/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坐了四個小時的車,下車時,腦袋有點昏沉,迎面走來一個秀麗的姑娘,朝我點頭微笑。燦爛的笑容,似明媚的陽光,把我幾絲倦意一掃而盡。

當地義工徐先生介紹說:「蕭總,這是二妹(化名)。」二妹又嫣然一笑。從她甜美的笑臉,完全察覺不到她背負的經濟壓力以及所經歷的艱難。

今年19歲的二妹是個孤兒。她的父親7年前病逝。母親是泰裔非公民。父親去世後,母親開檔賣熟食為生。二妹也因家貧而放棄升學,到雜貨店打工。今年5月,母親突然悄悄回去泰國,現在家裡就剩下二妹和她的兩個妹妹了。

徐先生是位長期關懷貧困學生的好老師。小妹在徐老師的鼓勵下,向我們發出了以下的求助信:

——————————

致 : 祝福文化基金會

 

我是一名華小的學生。我希望可以得到你們的援助。因為家庭的變故,我們好像變成了無依無靠的孩子。

我的父親在2017年逝世。母親是泰國人,沒有藍色身份證。

大哥,23歲,在家具廠打工,收入不夠他自己用。

大姐在大學念書, 她靠PTPTN 貸學金和自己假期打工賺的錢應付學費和生活開支。

二姐因為家裡的經濟狀況,只能停學出來工作賺錢,每月的薪水僅夠維持家裡的基本開銷,但時常都入不敷出。現今電費己經拖欠了八百多令吉,隨時有被割電的危機,也拖欠著門牌稅、地稅。

三姐14歲, 是一位初中二的學生。

我是最小的女兒,現讀小學六年級。

現在最糟糕的是我媽媽突然悄悄的回去泰國了,只留下RM17給我們,家裡的汽車、摩托車也被變賣了。

家裡只剩下我們三個小孩。我的二姐每天一大早只能簡簡單單的煮一些食物,讓我們放學後能充饑。

我希望你們能援助我們,讓我們能完成學業。

 

謝謝! 感恩!

小妹(化名)

 

——————————

二妹雖然毅然勇敢挑起照顧兩位妹妹的責任,但在我們追問之下,二妹坦言,以她的千多塊錢薪水,無法應付兩個妹妹上學的學雜費和一些生活開支。

「由於家裡的環境,兩個妹妹的學習成績都不是十分理想,她們需要上補習課,但我們沒能力繳交補習費……」

生活的壓力, 令這個陽光少女在我們面前第一次露出無奈的苦笑。

我們決定馬上匯款 RM5,000至二妹的銀行戶頭, 讓她立即安排兩個妹妹去上補習課,並且去還清拖欠的水電費、地稅和門牌稅。未來,我們會聯合義工徐先生及其他慈善組織繼續關懷這三姐妹。

這筆錢是從最近收到的捐款中撥出。最近小慧和小青的故事刊登後,熱心的朋友們紛紛捐款,但由於有兩立善心朋友——陳寶玲應承一力承擔小慧三年的生活費;黃文龍承諾捐助小青三年的生活費。我們就決定把這些善款留作未來捐助其他的貧困學生的用途。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女兒患病遭霸凌〉

/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我後來才知她比我小一歲,是全職的家庭主婦,丈夫是一名漁夫,家裡有7個孩子。

丈夫雖然收入不豐,但日子還算過得去。大女兒大學畢業後,去了馬六甲工作,省吃儉用,一半的薪水用來供老三和老四在學院唸書。大女兒對她說:「兩個妹妹的學費問題妳不用操心,我會處理。」

同樣叫她不要操心的,還有她的二兒子,中學畢業的時候大姐正唸著大學,他知道家裡的經濟負擔沉重,自動放棄升學,離鄉到南部一間五金店工作。二兒子目前薪水微薄,只有1千令吉左右,雖幫補不了家裡,但自理是絕對沒問題的。

這麼說來,家裡只是稍微清簡些,似乎情況也不怎麼需要讓人擔心。

可2020年,疫情來襲的同時,有些甚麼正悄悄改變著。某日她的小女兒嚷著腹痛,於是她帶小女兒前往診所,醫生說:沒甚麼,有風而已。開了藥,便讓她們回家去。可腹痛依然不止,後來她帶著小女兒到醫院去,前後兩家,得出的結論與診所的醫生一樣:沒甚麼,有風而已。

同年9月,12歲的小女兒再次嚴重腹痛,是那種痛得說不出話、直不起腰的情況。她連忙把小女兒送去急診,卻被醫護人員擋住了,說小女兒只是小病,不應掛急診,要她們到普通科門診去。門診醫生開了三天的藥給她,未見好轉,再掛急診,又被擋住……。門診醫生後來替小女兒做了個較詳細的檢查:拍X光片、驗尿,檢驗結果是一切安好。醫生寫了封信,讓她們到婦科去。到了婦科,醫護人員說小女兒這情況疑是盲腸炎,應掛急診。如此這般反覆折騰,讓她再也承受不住,終於跪在醫院裡痛哭哀求:可不可以讓我女兒掛診?

後來的後來,證實小女兒有卵巢瘤,醫生問說:怎麼來得那麼晚,整顆瘤都發黑了呢。

醫生說,瘤是良性的,不會散播,切除一邊輸卵管即可。可2022年,在小女兒的另一邊輸卵管又發現了一粒瘤。再次手術後,世界沒有太平,今年在小女兒的後腦處,發現了一顆新的腫瘤……

醫生決定以藥物抑制腫瘤,小女兒長期服藥後,身形起了很大的變化,在校飽受欺凌,她愛女心切,到學校去請求校長關注。

於此同時,排行第六的女兒,鼻腔裡發現了腫物,究竟是鼻竇炎抑或腫瘤,至今仍未釐清。

她四處為女兒尋醫問藥,只要聽說哪裡有高明中醫,即便三、四個小時的車程她也帶著小女兒前去。但凡聽到民間有甚麼草藥可治癌,她即煮給女兒喝。蕭依釗勸她,這樣不好,草藥功效得視當事人體質,恐會適得其反。「不如公開籌醫藥費,尋求正規醫療吧。」蕭依釗說。她沉吟了半晌,說,丈夫不會同意的,認為這樣會讓家族人被笑話。

她告訴我們,丈夫近來其實常常心絞痛,但他拒絕就醫,以免讓家裡徒增負擔。

我和蕭依釗面面相覷,一時間不知該說甚麼,只能力勸她與丈夫好好商量。她垂著頭,陷入了沉默中。

(原文刊於2024.06.24《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山村女大生的笑與淚〉

/葉偉章

「如果你見到她,你一定會喜歡她的。」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見過小慧以後,第一句話是這麼和我說的。

我有點不以為然,不明白為甚麼我要喜歡或不喜歡一個陌生人,這句話甚至讓處在叛逆期的我,有點想要讓自己不喜歡她。(別懷疑,確實是叛逆期,只是我的叛逆期比一般少年長了一些。)但事實證明,蕭依釗是對的,小慧的確很召人喜歡,她樸實、謙和、有著一把開朗的笑聲。

小慧是馬來亞大學建築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自彭亨州的一座山村。她與母親、哥哥,住在外公外婆家,至於父親,雖住在同一村裡卻比較少來往。母親替人看小孩,收入不算穩定,目前也就500令吉一個月。小慧的哥哥中學畢業後去打工,不慎受傷,現在家休養等候政府醫院安排手術。

4月中旬,蕭依釗收到了小慧的求助信。蕭依釗與她約見後,核實了她的情況,遂決定透過祝福文化替她籌款。

5月3日,我們在社媒及即時通訊軟件發出訊息後,旋即收到了好些簡訊,以及約20名祝福使者的捐款。其中一名祝福使者陳寶玲,更表示願意資助小慧每個月一千元的生活費,直至她大學畢業為止。

陳寶玲曾多次參與祝福文化的探訪團,早期我們助學計劃還涵蓋中國山區時,她就曾隨我們到貴州、雲南,也和我們去過印度大吉嶺、婆羅州,本地的原住民村就更不用說了,去了兩次。

我問她為甚麼會想要資助小慧,她說早前曾幫過一個朋友的孩子來吉隆坡學做糕點,臉書上看到小慧的故事後,勾起了她的回憶。她向來都很贊成助學活動,這也是她多年來支持祝福文化的原因。

「教育可以改變一切。」寶玲說。

於是蕭依釗安排了寶玲與小慧見面,而我,自然是要去蹭一頓飯的。

小慧說,可以考上馬大,她原是很開心的,想說學費負擔比較小,但沒想到現來到第二學年,按規定她必須搬離宿舍,而八打靈再也一帶的房租又很高,她禁不住開始憂慮。她中學畢業後曾打工,存了一些錢,目前靠著有限的積蓄生活,但要租房子是絕對不夠的。

她每天省吃儉用,早餐一杯美祿配餅乾,午晚餐都在食堂找最便宜的雜飯吃。她想週末打工,但沒有交通工具;想找親友幫忙,但不知該向誰求助。幸好一名義工建議她寫信給祝福文化,才解了她目前的困境。

「外婆也很擔心我的情況,每次打電話回家她都在哭。」想起外婆,小慧紅了眼眶。

「妳多久沒見過父親了?」我問。

「三、四年吧。」提起父親,小慧總是欲言又止,似乎不願多說。自她讀中學起,父親就沒在養家了,母親是在這情況下被迫帶著孩子回娘家的。我持續追問細節,她終於沒忍住,潸然淚下:「我不想說他壞話呀。」就這樣,我把一個愛笑的女孩給逼哭了……

(原文刊載於2024.06.09《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情自在

〈當傳統走入現代——國光新美學魔幻演出〉

文:葉偉章
圖:國光劇團提供

說來湊巧,月前剛讀完章詒和的《伶人往事》,不意就接到了國光劇團即將來馬演出的消息,於是「生旦淨末丑」、「出將入相」、「亮相」等名詞,馬上在腦海裡又閃現了一遍。

當然,這兩者原不該相提並論,《伶人往事》是一闋闋二十世紀六、七零年代大陸京劇名角兒的悲歌,書中內容所及是政治壓迫下一代名伶的消沉與隕落;而來自台灣的國光劇團,自1995年創團以來,即不斷嘗試於京劇、崑曲的傳統中注入當代意識,以延續傳統、接軌現代為方針,是傳承、是創新,兩者意象恰好形成對比。而我剛走過《伶人往事》的深涯幽谷,抬頭觸及國光劇團的欣欣向榮,不禁豁然開朗。

——————————

國光劇團並非首次來馬,早在2015年9月,即受邀前來演出《青春謝幕》。

國光劇團這些年來積極推廣京劇,他們在台灣的城市演出,也到鄉村表演;走出台灣,他們到法國、德國、意大利、希臘、捷克、巴西、俄羅斯、日本、新加坡、中國等地演出。

然而,傳統的技藝究竟是如何與現代接軌,進而走進世界版圖裡的呢?

國光劇團現任團長張育華博士在受訪時表示,傳統戲是很重要的文化遺產,因此劇團常會搬演經典劇目,但在選劇本時會予以重新整理,除了精簡濃縮,也可能做一些修改,以便注入現代意識。此外,國光也有新編戲,那就想當然耳更容易以現代的角度切入和編寫了。

「國光的新美學有三個層面:一個是當代視角,不管是甚麼題材,我們都一定會有現代的角度來看這作品;第二是人性的內涵,也就是人文意識,來自於文化上的思考;第三是多元的題材,甚麼樣的議題,我們都可以談,都可以深入的探討。」

張育華舉例,明年國光邁入三十週年,他們現在就籌備著以人工智慧(AI)為題材的演出。「國光一直往前尋找新的思考,但連接的、呈現在舞台上的,卻是傳統、精緻的功法。」

張育華補充:「傳統戲自然是在傳統的範圍,新編戲其實也還在傳統的大範圍裡,但以全新的題材編寫。國光還有一類的演出,叫『跨界的探索』,我們會與不同的藝術形式連接,譬如劇場裡的多媒體、影像、科技,又或者和不同的藝術門類合作,如:交響樂、現代舞,甚至日本能劇。」

說到這裡,其實就不難發現,國光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遊走的過程裡,有著對本質(技藝)的堅持,以及勇於嘗試的開放胸懷;也就不難理解,它是如何在現代化、科技化的衝擊下,毅然走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走向國際、走入人群。

——————————

國光名旦林庭瑜也在採訪現場。這位長相甜美、清秀可人的演員,22歲從台灣戲曲學院畢業,加入專業劇團演出的第一部作品就擔綱女主,並憑藉該劇《西施歸越》獲得第28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

林庭瑜笑說,自己是被「騙」去學戲的。「我家在復興劇校(台灣戲曲學院前身)旁開熱炒店,老師們下戲後常來吃飯,那時我還很小,他們建議把我送進劇校。」殊不知入校後不只要唸書,還得每天練功,異常幸苦。

「小時候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只是跟著一起練而已,長大了才慢慢喜歡上京劇。」

對於一名初長成的妙齡少女而言,喜歡的原因可以很簡單,譬如:好看的戲服、好看的裝扮……。在校期間的林庭瑜,備受老師關注,常有演戲的機會,慢慢的就開始覺得挺有趣的。

對現階段的林庭瑜而言,表演的趣味在於猶如經歷他人的人生,得以看盡生活百態、嚐盡百般滋味。

——————————

今年28歲的武生李家德,當初其實對戲曲也沒有太大的熱情。「父母親太忙了,怕我下課後到處亂跑學壞,希望我被管教得嚴厲一些,所以把我送進復興劇校。」報名時母親隨意勾選了「歌仔戲」,李家德是上大學後才轉京劇系的。

「上了高中以後,因為老師的鼓勵和肯定,才開始比較認真地練習。」他說自己運氣很好,所以當時有很多演出機會。

在讀時的李家德,暑假期間也不會閒著,他到大陸參加夏令營等活動持續學習。他在學校比賽獲獎後,用獎學金參加學習活動或繳交學費。

整個訪問的過程,我反覆聽著他說:學習、練習、學習、練習,幾乎每個句子都穿插著這兩個詞。我有一度想打斷他:「你確定自己純粹是『運氣很好』麼?」

《陸文龍》是國光劇團1995年創團首齣戲,當時主演的是朱陸豪。李家德獲朱陸豪親授,2018年擔綱主演此劇,並憑藉這部戲獲得了第三十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其中一段入圍評語是這麼說的:「口白勁脆、嗓音高亮,舞弄雙槍已達化境,左右腿的三起三落更見其了得腿功。」

——————————

演出資訊:

「魔幻京劇——情的困惑」(吉隆坡)

2024.7.12~13@8pm
演出劇目:《試妻劈棺》、《雙槍陸文龍》

2024.7.14@3pm
演出劇目:《周瑜歸天》、《打神告廟》

地點: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KLpac)
購票:https://www.cloudjoi.com
詢問:+6018 227 7212(whatsapp)

——————

「魔幻雙齣」(檳城)
2024.7.20~21@2:30pm
演出劇目:《伐子都》、《試妻劈棺》
地點: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文化禮堂
購票:https://www.cloudjoi.com/shows/double-bill-of-jingju-magic/
詢問:016-4275690

(原文刊於2024.06.02《星洲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我們去晚了……〉

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提供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去到他家時,我們只見到他的遺孀與大兒子。大兒子告訴我,他已於上月杪離世。

他今年52歲,在霹靂州一個偏遠的漁村裡生活,妻子是印尼華僑,育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唸中學,兩個小的還在唸小學。

他原是神手駕駛員,後來轉行租了個檔口沖泡咖啡。2020年突然中風,失去行動能力,就醫時發現腎功能低下,必須洗腎。這突如其來的衝擊,不止是心理上的不知所措,實際面的生活問題更是首當其衝,他是這個家的經濟支柱呀。

他的太太於是租了個檔口,清晨一大早給附近居民賣些熟食,諸如椰漿飯、炒米粉、經濟麵之類的。扣除租金,每月可賺一千令吉左右。雖然拮据,但勉強還可生活。

可隨著他的病情加重,出入醫院的次數逐漸增多,治療費用、交通費用等也越來越高。其中消耗量最大的,當數成人紙尿片,對於他們家而言,那是每個月沉重的開銷之一。

我們出發前一直在車上討論著是否要買成人紙尿片過去。由於之前採購物資時落下了這一項,而今人在途中,要另外去買就得花些時間去找商店,關鍵是離開吉隆坡以後就未必那麼方便了。義工建議:折現吧。蕭依釗沉默了半晌,認為好像確實這樣比較恰當。

妻子為了照顧他,不得不多留在家裡,可如此一來就影響了收入,不免兩難。後來大兒子毅然決定輟學,留在家裡幫忙照顧父親。離開校園兩年,即便現在父親已離開,他似乎也回不去了。「目前就先到麵檔幫忙吧。」大兒子說。蕭依釗建議他,務必習得一技之長,對未來較有保障,大兒子點了點頭,但我其實不確定他是否會認真思考這問題。

妻子雖已嫁來大馬17年,但目前仍沒有身份證,言談中不難發現在處理丈夫身後事上有許多的不便。她的中文不太流暢,一般都說福建話或客語,因此我只能通過大兒子了解家裡情況。

大兒子說,父親於4月中旬時覺得喘不過氣,於是便入院了。「進院之前還好好的……」大兒子的這句話,語氣明顯稍微加重了些,想來是難以接受父親突然撒手人寰。查看他的死亡證書,死因是細菌感染及急性腎衰竭。

回程的路上,蕭依釗在車子裡突然冒出了一句:「即便是買了成人紙尿片,他也用不上了。」回想起來時路上我們翻來覆去的討論過程,突然就不知該說些甚麼了。於是,我們都安靜了下來。

(原文刊於2024.05.26《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上天給她諸多考驗,但她不放棄求學夢〉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我和義工阿寶驅車兩個半小時, 到150公里外的一個城市見一名女學生小青。

我們約在一家小素食餐館見面。儘管我努力的營造輕鬆的氣氛,但小青和她的媽媽仍顯得有點侷促緊張。

事實上這孤女寡母的日子一直都很艱難。

2004年,小青一家外出時遇嚴重車禍,父親身亡,襁褓中的小青頭部受創導致腦積水。

為了救小孫女的生命,爺爺不惜拿出積蓄,把她從縣立醫院轉入私立醫院,動了腦室腹膜分流術:通過塑料管建立腦室與腹膜之間的引流通道。這個手術雖然緩解了腦積水,但日後病人受病毒感染的風險比常人高。醫生叮嚀她,若有發燒、喉嚨疼痛,必須特別注意。

小青的災難並沒結束,六年級時,她的脊椎側彎,而且側彎狀況漸趉嚴重。由於小青的身體狀況,當局發予OKU(殘障人士)證。她每月領取到福利金RM 150。

小青媽媽說:「她上小學時,在苦苦要求下, 校長特准許我每天幫她背書包上三樓的課室;但上了國民中學,學校不允許,只能把書分裝在小包包,讓她一個人費勁提上樓。」

她向我們展示小青的頸側,皮下的導管相當明顯。「老師們不知道,她腦部至腹膜有導管,不能太用力, 但我這個做媽媽的,無能為力……」聽到一個無助慈母的低訴,我的眼睛濕了。

小青媽媽以母性特有的韌性拚命為女兒撐起一把擋風遮雨的保護傘, 讓女兒能以不屈的信念編織出了美麗的求學夢。

小青刻苦求學,終於考進了拉曼理工大學,但她卻立即面對學費和生活費的難關。在義工的引薦下, 小青向祝福文化基金會發出了以下求助信:

*****
2024-5-6

敬致: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女士

你好!

我是小青,現年21,來自南方一個鄉村的單親家庭。我獲得拉曼理工大學錄取,卻為未來三年的學費和生活費發愁。

2004年,在我一歲四個月大時, 我們全家遭遇車禍,父親傷重不治,我頭部受傷導致腦積水而動了腦部手術。幸好同車的媽媽和哥哥只受輕傷。

父親逝世後 ,媽媽帶著我和4 歲的哥哥回去爺爺家住。

我媽在村長的幫助下找到一份清潔工,月薪約RM440。從此我們就依靠媽媽這份工資和福利部援助金支付學費和生活費。己退休的爺爺奶奶對我們很好,讓我們免費吃住,媽媽放工回家就幫助做家務。 以前媽媽是騎摩多車載我們上學的,爺爺在過世之前買了一輛車給媽媽用。

在小學六年級時,媽媽發覺我駝背,便帶我到吉隆坡政府醫院檢查,得知我有輕微的脊椎側彎症狀。從此之後,每三個月媽媽都必須帶我搭巴士到醫院復診。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脊椎側彎的症狀越發嚴重,逼不得已我每星期都得到馬六甲一間復健中心做一小時的復健,讓我的症狀可以得到改善不再惡化。

現年24歲的哥哥正在進入大學實習的階段。先前媽媽為了供哥哥讀大學已用盡了儲蓄。我目前有到餐廳打工賺錢,但賺的錢只夠應付短期費用。媽媽己57歲, 我不忍心看到她為我焦慮。學費反面,相信我可以申請到PTPTN;懇請祝福文化基金會提供助學金,幫助我應付未來三年的生活費。

小青 敬上

*****

我和義工阿寶與小青母女深談,瞭解她們家的情況,並探聽大學一帶的房租和熟食價格,之後粗略估算了一下,小青每月的生活費約為RM 800。祝福文化決定資助她每月RM 800,若某月有特別開支再額外輔助。

告別時,小青媽媽緊緊握著我的手,聲聲感謝,並且重複的說: 「許多窮學生也需要你們幫助,你們幫助我們兩三百塊就可以了,不夠的,我求親戚幫助。」

這苦命的媽媽,不貪心。

我撫著小青瘦削的肩膀, 輕輕的對她說:「有困難隨時找我。無論生活多苦,都不要失去信心。未來會越來越好的。」

****

註(1): 儘管我們上次報導了大學生小慧的困境後,有人質疑:「相片没拍正面,要如何確定這是不是真的? 現在這麼多詐騙案! 」但為了保護求助的學生,我們堅持用化名、不拍正面, 並且謹慎的隱藏了學生的個人資訊。

令人欣慰的是,更多的朋友支持這種保護求助者的立場和方式。

註 (2) : 有意捐助像小青這樣需要幫助者的朋友,請按此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蕭依釗與小青和媽媽在餐館見面。

小青每周到復健中心接受矯正師治療。

小青為客人泡茶。

餐館老闆提供給工人的宿舍。

喜愛閱讀的小青在收到蕭依釗贈送的書後,立即翻閱。

專欄•情自在

〈散場的擁抱〉

/葉偉章

熱,無比悶熱。這幾日午後雖偶有雷陣雨,有時還傾盆直下至晚間,但白天呀,仍是一波又一波難耐的熱浪。

4月1日,愚人節,本地某個網紅又再譁眾取寵惹風波。反正不是甚麼重要的人與事,不值得浪費時間。早上十時,準備出發,我建議途經國家劇院,讓大家看看外觀。噢,按翻譯,應稱為國家文化宮(Istana Budaya),那座毗鄰國家美術館,屋頂呈綠色尖形狀、層層疊疊如檳榔葉的建築物。國家文化宮從今年1月起閉館,據說要維修保養長達兩年,所以啊進不去了,就只能讓他們在路上匆匆一瞥。

「他們」是誰?嗯,咱細說從頭吧。今年一月,文化大學戲劇系的劉志偉老師與我聯繫,說是有20多名師生將來馬交流。哇,文化大學耶,我的母校。我當年的排演課老師黃惟馨,現已成了系主任。十年前回文大時,我曾見到她,當時她盯著我愣了半晌,然後忍不住驚呼:你怎麼胖成這樣?……。我喚劉老師作學長,他說希望我可以協助安排參觀吉隆坡劇場。好呀,好呀,我快樂地答應了下來。

學長後來把協調工作的棒子,交了給陳名煒老師。我一直很糾結,不知該叫他老師,還是學弟比較好,他比我小九屆。學弟,感覺比較親切,但他是老師呀,會不會介意我太自來熟呢?沒騙你,真的糾結,結果見面時我竟脫口直呼名諱。嘿,完蛋了,他一定覺得我很沒禮貌。

啊,黃惟馨老師沒來。我原打算問她:有沒有發現我又更胖了?但她沒來。牛川海老師來了,好高興,他是當初告訴我亞里斯多德的,那些關於古希臘的悲劇。牛老師82歲了,身子十分硬朗。二十多年未見,我一時間沒把他老人家給認出來,學弟(還是應該叫陳老師呢,啊,糾結)好聰明,三言兩語不著痕跡地讓我們相認了。

結果那天我們去了三座劇場。KLpac 的翁美琪介紹得鉅細靡遺;Dpac 的文復生知無不言;PJpac的經理帶著一組技術人員來講解,並準備了一場簡單的聲光秀,顧問團隊裡的許廂盈,還替我們安排了茶點。好感謝他們所有人,由衷。

然後是本人主講的分享會,就在PJPac,題目是「我的劇場路與吉隆坡劇場一二事」。開始當然要聊聊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於是先說說梁志成主任,再談談我們的學姐孫春美老師。我們談中學生的戲劇社團;談我大一時因為口音問題當不上演員,進而延伸馬來西亞劇場裡常討論的發音課題;談台灣的單一文化與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提了一下戲炬獎與 Boh Cameronian Arts Award;略說了我們目前的境遇——資金、普及化,以及保守勢力抬頭等問題。啊,保守勢力,台灣來的年輕人們聽了好訝異。

晚餐後回酒店時,我在巴士上和自己開檢討會,原想深入淺出,卻似乎顯得蜻蜓點水,我會說得太膚淺麼?而又,大家會不會覺得很無聊?還有,還有,我是否把某些案例說得過於危言聳聽了?想啊想的,牛老師中途下車逛街去了,哎呀呀,我來不及說再見呀。

學弟和我一同回到了酒店,離去前我和他擁抱。劇場裡總有一期又一期的相遇,燈暗後不免一次又一次的別離,然而那擁抱啊,至今仍留有餘溫。

(原文刊載於第120期《慈悲雜誌》。)

社會關懷

〈送包員日記〉

作者:葉偉章

我們預計下午四時出發,準備出發前,雨就下將起來了,嘩啦啦地下,傾盆地下,停了3分鐘24秒後又再下。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義工阿岑,還有我,共三人,開了一輛大車,準備送包子去了。

咦?說是送包子,但車裡載的卻是好多箱的洗衣粉、餅乾、鉛筆、草藥皂、沐浴露……,唯獨沒有包子耶。

先別急,慢慢來,咱先說說緣起,我剛開始其實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去送包子的。

話說,祝福文化收到了好些物資,50袋白麗洗衣粉(每袋兩公斤,哇,100公斤耶)是同泰祥董事經理林培坤捐獻的;50箱小餅乾和兩箱的鉛筆盒則是5senses的董事黃佩玲所捐。據知,還有5箱的沐浴露,蕭依釗沒告訴我那是誰送的,我也沒問。

蕭依釗馬上想到的是原住民孩子們,於是聯繫了「窮人的福音」的蘇廣成牧師,讓他來把物資分配給在吉蘭丹和彭亨州的原住民。蘇牧師長期照顧原住民,人數多達6千人。

4月11日,開齋節第二日,蘇牧師和傳教士美嬌開了輛四輪驅動車前來領取物資,可是數量實在太多了,載滿以後仍留下了約三分之二。蕭依釗遂決定把剩餘的物資,送去給吉隆坡的幾家安老院和孤兒院。

以上的過程,都與我無關,我是後來才收到蕭依釗來訊的,說是已與吉祥義工團的主事人潘來吉約好,週日要送物資到溫馨老人之家、折翼天使之家、大慈講堂孤兒院。來吉會準備他拿手的包子,同時還捐獻美祿、奶粉等。

於是,4月14日,阿岑開車,我們在雨中出發了。車子開入交流道後,不知是雨停了,抑或其實這地區無雨,天氣晴朗得很。我們比預定的時間早到了大半個小時,想說時間還早,先在附近喝杯咖啡,不意這時我竟鬧起了肚子。結果回到溫馨之家時,比預定時間晚了15分鐘,來吉和4名義工阿姨已在候著了。

我匆匆忙忙進入溫馨之家,長者們都在吃包子,這時屋裡有個老太太見到了我,便問:「包子是你送來的嗎?」我還來不及回答,她即用廣東話說:「好好食啊!」這時散坐在客廳裡的長者們也紛紛應和,朝我豎起了大拇指。

我是個怕麻煩的人,要解釋祝福文化呀、吉祥義工團呀,對我而言太費事了。既然被錯認成送包員,於是我便笑著回答:「鍾意就食多粒啦。」

後來,林院長與我說,來吉送過幾次包子去,長者們都特別喜歡;後來的後來,大慈講堂的院長也來訊強調包子很好吃,尤其是新款椰絲包。我這時突然意識到,原來在眾多物資中,他們最在意的其實是包子。

回到八打靈再也已是8時多,途中又見雨絲漫天飄飛。不知是雨從未停過,抑或是停了又下,反正我們在雨中結束了這趟送包行程。

(原文刊載於2024.05.12《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一名來自山村女大學生的求助信〉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午夜的山村,大地己沉睡,萬籟俱寂,只有犬吠聲從遠處傳來。

在漆黑的夜幕中,只有一間木板平房漏出一線燈光,一個身材瘦小的女生正在挑燈夜讀。

女生名叫小慧(化名;不拍她的正面,也是為了保護她),正在為了應付大考而苦讀。

小慧生長在貧窮家庭,她的媽媽說,女兒非常懂事,知道只有考上大學,有好的出路,才能幫助家人過上好日子。因此,她比別的同學付出更多的努力,常常溫習功課到凌晨三點。外公外婆看了心疼,催她睡覺,她硬是不聽。

天不虧待苦心人。她在高中大考獲得佳績,進入馬來亞大學建築系。 她依靠假期打工掙的錢應付了第一年的生活費,目前己山窮水盡的她為第二年的學費和生活費而發愁,她在家鄉的媽媽更是焦急得如熱鍋上螞蟻。一位義工知道她家的經濟困難後,推薦她寫信向祝福文化求助。

接到求助信後,我立即聯絡了小慧,到馬大宿舍去載她出外吃飯,面對面詳談,進一步了解她的情況。 她態度樸素自然,談話溫和清晰,予人感覺很舒服。經過深入查訪後,我們覺得幫助這位女生是義不容辭的事,決定資助她未來兩年的學費和生活費直至大學畢業為止。援助金額依她的房租、三餐、巴士費、學雜費而定。

以下是小慧的求助信:

******
14-4-2024

敬致:祝福文化基金會

你好!

我是小慧,來自彭亨州的一個鄉村。我家裡有外公外婆,雙親和一個兄長。

我父親現年六十多歲,母親50。 父親退休前的工作是文書,由於工資微薄,只夠勉強養活自己,自我讀中學起就沒有拿過錢回來養家了。我母親唯有帶著我和哥哥回到娘家,在外公外婆的協助下,當保姆幫別人照顧小孩,賺錢養家糊口。

幾年前我爸爸60歲退休,幸好義工幫他申請到政府福利金,他靠那每月RM 500福利金生活。

我媽媽的收入不穩定。她目前24小時照顧的一名小孩,他的父母己表示很快就會把帶回去上學。 如果只剩下一個只需照顧半天的小孩,月入僅RM 500。

我外公外婆都已近經八十歲。他們腿腳不便,常膝蓋和腿疼,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我媽媽也需要照顧他們,但他們在我媽媽忙做家務的時候會幫助看孩子。

我有一個哥哥,他在中學時患抑郁症,至今仍需吃藥。中學畢業之後他有去打工,卻因工受傷。目前在家修養,等待政府醫院安排手術。

我目前用的電腦是在州議員幫助下獲得的政府捐助品。

我的STPM 平均分為4.0,去年進入了馬來亞大學建築系。我在第二學期時成功申請到PTPTN,貸學金剛好足夠繳付學費。中學畢業後在等大考成績之前我有打工,第一年的生活費和雜費,就是以當時打工所攢下的儲蓄勉強支付的。宿舍不允許煮食,早餐我吃Milo加餅乾;午餐和晚餐,我都在食堂找最便宜的雜飯吃。雖然想家,為了省下巴士錢,我大概一個月只回家一兩次。

第一年入學,大學允許新生住宿舍一年,可是大學規定第二年的學生得出去租房,我會嘗試申請宿舍,只是聽說機會渺茫。我打聽過了,大學附近一帶有校車經過的地區,房租都很高,餐費也貴。

眼看我是沒能力應付這些增加的開支,我媽比我更焦慮。生活和經濟壓力快壓垮我們了!

過去曾不時送乾糧給我家的義工知道情況後,建議我寫求助信給祝福文化基金會,懇請你們提供助學金,以幫助我應付三年半的學習和生活費。希望祝福文化基金可以幫忙我們這貧困小家庭,我們一家將感激不盡。

謝謝!

小慧上

*****

編按:有意捐助小慧以及像她這樣有需要幫助的學生,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蕭依釗帶小慧去超市購買她所需要的乾糧和日用品。

小慧在走廊的背影。

小慧的晚餐——馬鈴薯RM2 + 雞蛋 RM1.50 + 豆芽 RM1.50+ 白饭 RM1 , 共 RM5.50。

小慧的午餐,RM5.50。

大學宿舍裡的書桌。

大學宿舍裡的單人床。

小慧中學時在老家用的書桌,是她阿姨送給她的折叠桌。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我們各自的無奈〉

作者: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去到她家時,她的左手正以手臂吊帶懸掛著固定在胸前。

問她原由,她說:「曬衣服時突然跌倒。」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問她,是否雙腳無力或地滑。她回說:「都不是,我自己也不知道為甚麼。」

她看了中醫,如此包紮了兩個星期。

「為甚麼不去醫院呢?」蕭依釗問。

「不能去醫院。萬一醫生要我住院,誰來照顧兩個孩子。」她搖著頭揮擺著右手回答。

她口中的孩子,其實是弟弟的一對兒女,都還在唸小學。弟弟去世以後,她就把兩個孩子接了過來看顧。

她今年73歲,身子骨看上去很硬朗,獨身,生長在一個大家庭。她在家裡排行第三,兩個孩子的父親是她最小的弟弟,排行第十。

她曾是一名家務工,據她所說,她從小到大都沒買過衣服,節儉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但她非常照顧弟妹,有需要買房子的、日子遇到困難的,都會找她借錢。

她這最小的弟弟生前開廠工巴士,三年前越南籍太太離家返鄉以後,他就一直鬱鬱寡歡,且疑是罹患憂鬱症,常嚷著要自殺。

他白天要工作,孩子沒人照顧,得送去安親班,費用就由她這當姐姐的幫忙墊付。

他需要房子,她與他聯名置產,她負責首付,他按月供還貸款。

2023年4月某日,她見弟弟時近中午都沒起來上班,上樓查看才知他已陷入了半昏迷狀態。她硬生生把他拖下樓,送院後證實腦溢血,不治身亡。

她把兩個孩子接過來住在另一個侄子的家,與弟弟聯名的房子出租,租金用來還房貸,靠儲蓄過日子,同時也到附近餐館洗碗幫補生活。某日,她接到銀行職員來電,說她弟弟欠下一筆債務……

73歲,當許多樂齡人士過著頤養天年的生活時,她面對的是家人的債務以及兩個失怙的孩子。

按她的說法,兩個孩子課業上問題頗多,而且性格叛逆,常把她氣到七竅生煙。

她在車廠工作的侄兒恰好回來午休,我私下與他閒聊,談起兩個孩子,他也說了相同的話,還告訴我孩子的父親生前極寵他們,連半句訓斥都不可以。

然而,從她的言辭中,不難發現她其實採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過度的體罰。蕭依釗委婉勸說,不如把孩子交給特定的中心,讓專業人士教育他們,她也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她聽後只是搖頭:「不可以,不可以,我一定要帶著他們。」

我無奈地垂下了頭,沒再說甚麼。我們很難讓她理解現代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我和蕭依釗都不是教育專家,這課題也超越了我們的範疇。

聽說越南籍的弟媳已回馬,不知會否在遺產課題及孩子撫養權問題上掀起一場風波。她目前看來最憂心的是這事。

後記:家訪路上,我們車子在紅綠燈前遭後方車子追尾。離開她家以後,不得不前往附近的警局報案。我們在警局裡耗了大半個下午,真是一場無妄之災。於是,這艷陽高照的一天裡,無奈的事又多添了一樁。

(原文刊於2024.04.28《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十月印度慈善朝聖團徵召團員—— 期待著與您一同到印度濟貧與朝聖!〉

行期: 2024年10月22~30日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世上最多貧困兒童的國家。

祝福文化將於10月22至30日展開印度慈善朝聖之旅,濟助貧困者的同時,也前往探索佛教古跡,感受佛教的智慧與神聖。

印度慈善朝聖團的濟貧行程,包括參訪德雷莎修女創辦的天主教仁愛傳教會婦女精神病院與兒童殘障中心,並捐贈物資予這兩家中心;派發賑濟品給加爾各答的貧民,以及探訪貧困家庭。

佛教聖地朝禮行程,包括瓦拉納西恆河河畔、佛陀修苦行處(苦行林/龍洞)、菩提迦耶佛陀悟道成佛的地方、鹿野苑初轉法輪地、成道地正覺大塔、靈鷲山佛陀說法台、那爛陀大學(玄奘大師當年參學之地)遺蹟、毘舍離阿難塔、吠舍離經典第二次結集及佛陀最後一次開示法義處。

團費: RM6,300[包含:簽證、國際和印度國內航班(x2)機票、保險、酒店、旅巴、三餐(駐印度法師建議,為了避免在沿途村鎮吃到不衛生食物的風險,行程中可能會有兩餐得在巴士上吃便當)、賑濟物資]。

2,500年前,中印度的一位太子悉達多,為了探究出離生死之道,捨棄了儲位,於菩提樹下證得佛果,號釋迦牟尼。為了弘法,釋尊的足跡踏遍恆河兩岸,如今,佛法傳遍世界各地。

讓我們一起踏上文明古國,追尋佛陀的足跡 !

即日起徵召團員,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報名、繳費截止日期: 5月10日。(逾期者須增加繳費,數額視國際及印度國內等三趟航班機票的漲幅而定,會在確知漲幅後告知。)

欲報名參加的朋友,請按此鏈接:

https://forms.gle/vpGxJkAHZSAht1Ks6

(備註:圖為2018年祝福文化前往印度大吉嶺助學時所攝。)

主編話語

〈祝福文化十週年〉

/葉偉章

祝福文化十週年。不知不覺就十年光景了,那也意味著我離開了職場十年。

蕭依釗依然在慈善事業的前線,星洲基金及祝福文化的工作讓她忙碌得很,但作為一名旁觀者,我覺得她忙得很快樂。

而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劇場,我不忙,同樣做著讓我快樂的事,也算是彌補我在職場十一年間對劇場的冷落。

我們每年依然舉辦到國外的助學探訪團,那是與祝福使者們相聚的美好時光,當然也有國內的原住民探訪團。據知,使者們私下也會聯繫或相約。遺憾的是,有些祝福使者離開了,只能永在緬懷中。當然,也有些新加入,或近年來才比較活躍的。

「有些人來了,有些人走了,但大部分的我們都還守在這裡。」這是十年後的今天,我最大的感觸。

祝福文化註冊了IG,歡迎有使用的朋友關注我們。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我們,讓祝福持續傳遞到有需要的世界各個角落去。

https://www.instagram.com/best_wishes_foundation/

原住民孩子•護苗使者

〈原住民孩子, 是我們的牽掛〉

/小雪

祝福文化基金會最近收到了兩位熱心企業家捐獻的大批物資,分別是同泰祥董事經理林培坤捐獻的50袋白麗洗衣粉,每袋2公斤,以及5senses 董事黃佩玲所捐獻的50箱小餅乾、2箱鉛筆盒。

其實較早前,祝福文化也收到了5箱沐浴露。

這種時候——當收到大量物資的時候——我們馬上會想起在吉蘭丹和彭亨州的原住民孩子,一般也都會選擇優先捐給他們。

前天,長期照顧著6千名原住民的蘇牧師,還有傳教士美嬌,駕了四輪驅動車前來領取物資。可是物資的數量實在太多了,即便我們很努力地喬位子,最後也只能載走其中的三份之一而已。

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遂決定在近期內,把剩餘的物資送去給吉隆坡的幾家安老院和孤兒院,這是後話。

蘇牧師說,由於原始森林的生態受到破壞,原住民的生活環境更為艱苦了,我們所捐獻的這些物資,肯定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蘇牧師十分了解他們,他這一番話想來是錯不了的。後來蘇牧師傳來了照片,原住民孩子在收到鉛筆盒和小餅乾後都顯得極為雀躍。

Ps:有意捐獻原住民孩子者,請點擊以下鏈接: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kfdXsyrDcuusvJFUHisyKk5LVLr-ZkzthBHIxP_A8aUteiA/viewform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健康是最大財富〉

文:葉偉章

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他原是一名煮炒檔的攤販,今年49歲,與太太育有一名10歲的女兒。除了女兒有學習及心理障礙,面對陌生人不願開口和給予反應以外,生活算是安好。

2018年,他的健康開始出問題,因著糖尿病右腳潰爛,不得不截肢,不到一年,左腳也截肢。失去雙腳以後,工作自然就困難了,家裡的經濟情況馬上陷入窘境。

「第一次鋸腳時,我覺得還好,想說至少還有一隻腳,第二次時真的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他說。

太太原是一名家庭主婦,在這情況下唯有作出改變,替人打掃房子,也接一些塑料袋包裝的工作在家處理,但工作量並不多,收入也很微薄。

「我的姐妹們已經幫了我很多,不可能一直麻煩她們。」於是他申請了福利部援助金,也尋求慈善機構的協助,勉強支撐著生活。

他其實並沒有放棄,2022年,他向縣議會申請了一個路邊攤位,計劃煮一些食物擺賣,然而計劃還未成形,他的健康再次亮起紅燈,這回是下體發炎長膿包。原以為動了手術就無大礙,但情況卻沒有想像中的樂觀,手術連動了兩次都未痊癒,目前需要安裝尿袋來排尿,醫生說這尿袋需要至少裝兩年。

「裝著尿袋,就很難開檔了,客人看了也會覺得噁心。」他說。我微微點頭,表示明白。

與此同時,太太也扭傷腳踝,別說是走動,連站立都有困難,自然不可 能外出工作了。我們家訪時,他太太因感冒生病躺臥在房裡,所以未能慰問她,也不知她的傷勢如何,不過據說,應該要一年半載才能好全。

她的女兒,面對我們始終是一個字也不願說。我還未來得及問明情況,他就先說了:「她的胸部也有問題,現在還在檢查著。」我心裡暗忖,這一家子,似乎都栽在了健康問題上呀。

我們見腳踏車和輪椅的把手上都掛滿了裝飲料用的塑料袋,便問他怎麼一回事,原來家裡電水煲壞了,這些天都是朋友早上煮了開水打包過來給他們。

回程路上蕭依釗喃喃自語:「我們給的紅包有一千元,不曉得他會不會不捨得用來買電水煲?」我斬釘截鐵地回她:「不會的,他一定會買。」蕭依釗問我何以如此篤定,我故作神秘,但笑不語。

日前負責跟進的義工回報,說家訪時看見他們家已有了新的電水煲。蕭依釗來電,說我觀人入微、洞悉人心;我始終沒告訴她,那日離開時,我聽見他與女兒說:「走,快換衣服,我們去買電水煲……」

後記 :月前收到義工來訊告知,他岳父遇車禍,被摩托車撞到,手腳骨折,由於其他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只能接到了他家由他太太照顧。看來,這段日子,他太太應該也很不容易。

(原文刊於2024.04.14《光明日報》副刊。)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專欄•情自在

〈劇場鬼才蔡德耀,帶你走一趟《B-328》意象之旅〉

文:葉偉章
圖:受訪者提供

如果你所認識的戲劇,就是電視、電影的類型,請來看戲;如果你對戲劇的觀念,還停留在一定要有完整的故事與情節,請來看戲;如果你以為戲劇就是起承轉合、高潮迭起,請來看戲。

嘿,看甚麼戲呢?來看一齣可能和你認知全然不同的演出——《B-328》。

在此之前,得先跟你介紹一家餐廳,位於舊巴生路的「山達小舖」(Yamatatsu)。那是一家隱身於工業區小巷,以台日式料理為主的餐廳。即便不易尋找,山達小舖開業至今一直門庭若市(除了疫情下寸步難行的那段時日),不但積攢了許多熟客,更陸續有許多慕名前來的新客。

台日式料理餐廳和演出有甚麼關係?沒錯,你很聰明,《B-328》不在劇場上演,而是在山達小舖裡登場。

戲還沒上演,是不是就已覺得很特別呢?

——————————

《B-328》的導演是本地中文劇場裡頗負盛名的蔡德耀。他是導演也是一名劇場演員,是空坊(Kosong Space)的團長,是好些大專院校、中小學、社區的戲劇導師。他曾赴日本、台灣、上海等地演出,近十年來多以演員的身份參與新加坡的製作。

蔡德耀先後畢業於新紀元學院戲劇與影像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我從不隱藏對他的欣賞,從他還是新紀元一年級生初試啼聲時。他是我常說「長江後浪推前浪」裡的後浪,且絕對是最洶湧的一波。只是啊,歲月荏苒,如今這波後浪也來到了近不惑之年。

是的,不惑,如今的蔡德耀,比我印象裡沉穩了許多。

這次的演出,蔡德耀將之定位為「意象劇場」。何謂意象,為何意象?「它不是那麼戲劇性和情節性;不像鏡框式舞台觀眾只能被動坐著看戲,而是融入其中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演出沒有故事,不像許多人所熟悉的,以劇本為主延伸使用聲音、燈光、服裝等元素。相對的,在意象劇場裡,這些元素都是各自獨立的,都是演出重要的部分。」

理所當然的,空間的使用也成了這演出的特色之一。如何善用空間的特性,是創作者的挑戰,也是現代戲劇裡常會探討的課題。

短短的訪談裡,蔡德耀經意與不經意間重複了好幾遍:「我希望觀眾不要用頭腦去理解這作品,而是感受它。」

《B-328》這名字看著似乎有典故。面對這問題,蔡德耀有點躊躇,顯然有典故沒錯,但就在答與不答之間。想起他一再強調的「知道,不是重點」,突然就明白這問題不太重要。重要的還是演出當下觀眾的感受與解讀。(又或者,連解讀都大可不必。)

——————————

《B-328》的表演者是中生代劇場人蕭孝傑。他畢業於台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目前是一名演員、造型設計師、戲劇教育工作者。蕭孝傑雙棲於劇場與影視,月前播出的電視劇《明星真人秀》,即打開了他一定的知名度。

蕭孝傑2015年回國後,首度與蔡德耀合作的劇目,是劇場演出交流計劃中的《缺/失的對話》,之後也陸續合作過幾回,想來是已有一定默契的。

對於蕭孝傑而言,創作的過程是很好玩的,因為要一直摸索導演的概念,然後實體化各自的想法。「我們兩個都蠻極端的,因此會很期待撞擊出甚麼火花。」

他表示,兩個人的邏輯思維很不一樣,同一件事所看到的面向也會有很大的出入,但正因如此,所以可以玩出很多的可能性,而且也起到了互補的效果。

——————————

山達小舖的其中一位創辦人林賢山,是這次演出的製作人。他因為合夥人林建達而接觸到戲劇,進而喜歡上戲劇。

「有位劇場前輩曾與我們說,有些人因為沒有接觸過戲劇,因此並不知道自己其實可能喜歡它。確實,我們店裡有形形色色的客人,但當中知道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Klpac)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們想要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戲劇,哪怕只有那麼1%。」

林賢山和林建達推廣戲劇可謂不遺餘力,不但會帶員工看演出,也時常贊助其他團體演出期間的膳食,更於2022年以山達小舖為舞台,製作了帶有荒誕色彩的喜劇《天亮請關店》。

林賢山說,《天亮請關店》的觀眾大部分是他們的客人,演出後反應不俗,一直詢問是否還有後續。

「這一次請德耀來執導,主要是因為之前曾看過他的表演,本身就很喜歡。知道他的導演風格很獨特,身邊也有很多人向我們力薦他,於是便希望可藉由這次的合作,呈獻不同樣貌的戲劇演出。」

林賢山希望通過《B-328》,給觀眾一個截然不同的觀劇體驗。

——————————

演出資訊:

日期:4月10~14日,17~21日
時間:9:30pm
地點:山達小舖(Yamatatsu),吉隆坡舊巴生路
票價:RM108(附贈調酒一杯),每場限定20人
購票: https://www.cloudjoi.com/shows/b-328

詢問電話:+601153621224

(原文刊於2024.04.07《星洲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願你快快樂樂過個大肥年〉

作者:葉偉章

除了「送福到你家」一連三站的活動(士毛月、文冬、烏魯音峇魯),新春期間前往和豐給20戶華人家庭送物資以外,其實祝福文化於農曆新年前還特別選了兩戶情況比較特殊的家庭,給他們送上了兩千元的紅包及乾糧、禮品。

祝福使者紀日輝問蕭依釗,有沒有甚麼特別的家庭需要幫忙?「希望可以讓孩子們買新衣、吃美食,快快樂樂地慶祝新年。」他說。於是蕭依釗便從眾多資料裡,選了這兩家。

第一家是一名割膠工人,長輩們應該大多知道割膠的辛苦,眾人酣睡之際摸黑走進膠園,蚊蟲不說更怕遇著蛇獸,絕對不是輕鬆的活兒,且收入也不穩定,像剛過的東北季候風時節,日日有雨,膠工大多只能在家望雨興嘆。

他今年55歲,由於曾動過心臟手術,因此也無法負擔其它勞力工作。太太是一名泰籍人士,目前在一間微型華小的食堂賣些吃食,收入非常拮据。兩人育有三個女兒,一個5歲、兩個唸小學,都是準備用錢的年紀了。即便是兩個女兒的補習費,也叫他們感到沉重。家裡還有一名近80歲的老母親。

由於他家較為偏遠,我們便趁著活動之際請他前來。他帶著一家人過來,不怎麼說話,就是不斷地對我們鞠躬道謝,看著是個木訥的老實人。女兒們還挺活潑的,坐在車子裡一個勁兒地朝我揮手。

——————————

另一家,是一個受家暴的女人,但她無法離開她的丈夫。不,嚴格來說,那不是她的丈夫,因為她無名無份且男方已有太太。但她不知道,至少原先並不知道。

她來自東海岸,認識了男人後便隨他來到了吉隆坡。他讓她住在母親打理的破舊神廟裡。他並不常出現,他說他要工作,她信了;他說他窮,暫時沒錢結婚,她也信了,且她不介意。

直至懷第二胎時,她才發現真相。既然發現了,似乎也就沒甚麼好隱瞞的,男人露出了更真實的面目,酗酒後屢屢對她拳打腳踢。她被打得鼻青臉腫,她報警,但警察說家務事最好還是兩個人自己解決……

男人並沒有承擔她和兩個孩子的生活開銷,於是她打雜工勉強維持生活。兩個孩子,女兒10歲、兒子5歲。小男孩有學習障礙,寫字都是倒反的,在學校同學們都叫他白痴。他回家問媽媽,白痴是甚麼意思,她回答他,那是很好很好的意思。「老師說我不可以這樣回答,說我這樣是在誤導他,可是我可以怎樣回答,我怎麼說得出那些傷他的話?」她很認真地問我。而我,一時間竟回不上話。

為甚麼不離開男人呢?她氣急敗壞地說:「不可以,他說他會去對付我的父母親。」一如既往,她信了,而且深深地害怕著。

沉默了一會兒,她喃喃自語似的說:「但我想過帶著兩個孩子一起死。」

紀日輝在離開前,語重心長地與她說:「在這新的一年裡,希望妳能有足夠的智慧解決眼前的困境。」

我想,用白話來說,應該就是「別再被那混蛋威脅了!」當然,我沒問他,是不是這意思。

後記:日前收到紀日輝的訊息,表示如找到合適小男孩的特殊學校,他願承擔相關費用。祝福文化義工將跟進後續。

(原文刊載於2024.03.31《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捐5千和物資給淨願慈懷之家〉

2024年3月28日,祝福文化基金會捐贈了RM5,000、4箱餅乾以及兩箱洗衣液予淨願慈懷之家。

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在一個簡單的儀式上,代表基金會移交捐款和物資給淨願,由院長楊寶美接領。

淨願慈懷之家創立於2013年,是一家以收容中風、癌症以及臨終病患為主的福利機構,目前設有兩家中心,一家位於吉隆坡市班登英達區,主要收容中風病患;另一家則位於文良港區,主要收容末期癌症病患。

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左一)移交捐款和物資給淨願院長楊寶美(左二)。右起為義工李志強、劉水星和蕭榮富。

專欄•感悟心

〈張曼娟,給中年人的獻禮〉

/ 蕭依釗 (星洲媒體集團前總編輯)

與張曼娟第一次相見,是在29年前。

1995年,張曼娟第一次來馬演講,短短5天裡,巡迴4個城市,辦了6 場演講,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張曼娟旋風」。1996年,張曼娟第二次來馬演講,7 天內巡迴了4個城市、4場演講,另加3場「與中學生貼心交流會」。此後,張曼娟還曾4次應邀來馬巡迴演講,每場都大爆滿。大眾書局曾舉辦“最受歡迎十大作家”,活動舉辦了約十年,張曼娟皆榜上有名。

那些年,我駕自己的小車載著張曼娟「走南闖北」, 每一場, 即使是同一個主題,我皆坐在台前聚精会神聆聽她演講。 因為我覺得這是身為主辦者應有的責任,以備萬一有人挑戰或出什麼事,我即以見證人的身份去為主講者作有力的辯護。

有一次, 望著台上散發著典雅飄逸氣質的張曼娟與擠滿講堂的讀者, 我忽然恍神的胡思亂想: 這許多讀者帶著對愛與美的憧憬,懷抱著或浪漫或憂鬱的情感,他們在張曼娟的《海水正藍》、《緣起不滅》等作品裡尋得感情的慰藉,然而歲月無情,若有一天張曼娟青丝染霜,芳華不在,這些讀者會離她遠去嗎?

張曼娟後來擴展的創作道路,證明了我杞人憂天。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張曼娟一直在寫作風格上突破自我,在步入壯年後,她為女性成長與思考,寫出一系列的佳作,開創出另一片天空。

中年的張曼娟突然面對照顧患病父母的考驗,卻也因此造就了中年照顧者系列。

2015年,張曼娟的高齡父親突然患了思覺失調症,原本待她溫暖的父親變得性情爆烈。一年半後,她的母親開始失智,時而不認得人,時而記憶混亂。

驟變初期, 張曼娟每天緊張兮兮,無法吃飯無法睡覺,瀕臨崩潰,甚至心中出現闇黑的想法。

她從艱難與混亂的處境中跳躍而開的能力,竟然是「寫」。她突然發覺,「我必須要寫。如果不寫,我就沒辦法把自己超脫出來。寫,變成我唯一的力氣。」

張曼娟將自己照顧父母親的經歷、心情和想法,以「照顧老去的父母才能理解人生」的連載專欄刊登在臉書。沒想到登出的第一天就得到熱烈迴響,有讀者閱讀後還大哭一場。

這系列自癒癒人的文章,後來結集成書《我輩中人》。

從許多讀者的回饋中 ,張曼娟深切體會到許多中年人要照顧年邁父母的痛苦和壓力,但他們未必有文字表達的能力,也不知該向誰傾訴,情緒長期處於抑悶中。所以繼《我輩中人》之後, 她連續寫了《以我之名》、《自成一派》,完成了中年覺醒的三部曲,深刻探索中年的覺醒、承擔、照顧,以及愛與幸福的人生功課。

我買了這三本書贈送給幾位在照顧長輩的朋友, 其中一位因照顧患病母親而心力交瘁的朋友感動地說:「當年讀《海水正藍》, 我哭了;想不到現在讀《我輩中人》, 我又哭了。 我有一種終於被人理解、 被人安慰的感覺……」

張曼娟即使在身心頻臨崩潰的時刻,都沒有想要走入宗教尋求庇護。但我讀張曼娟的書,不時發覺,她的許多人生感悟與佛家義理相應。許是因為古代詩詞大家多以詩詞闡釋佛理,而她長期浸淫在古典詩詞中,所以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譬如:她的手寫書《當我提筆寫下你:你就來到我面前》中, 有這樣簡單的一句話:

「有這樣遼闊美麗的世界,
看見的都是你的,
卻也都不屬於你。」

我讀著感覺似曾熟悉,閉眼凝思一下,瞬間想起我的恩師星雲大師也說過類似的話 : 「日月星辰供我欣賞,山河大地供我行走,花草樹木供我觀看,芸芸眾生與我結交,這個世界都是我的。天氣寒冷,我可以曬太陽;這裡不好,我可以另外選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你建大樓,我可以進來,哪怕只是躲個雨。……世間上任何東西我們都可以享有,不需要苦苦佔為己有。 」「一個人空手來到這個世間,最後也將空手遠離而去,縱有萬貫財富,也絲毫帶不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4月6、7日, 她應邀到吉隆坡作兩場演講。她在給我的簡訊裡說,即使出席者不如以往那麼踴躍,她也能坦然接受。「我的初衷只是想跟大馬讀者見見面,幫照顧者打打氣。」

經歷了生命的試煉,暸解人生無常的張曼娟更懂得知恩惜福,待人處世越發豁達了。現在的她要做真正的自己,而且要“讓每個靠近她的人都很舒服”。她活得更自由、自在了。

(原文刊於2024.03.29《星洲日報》副刊。)

張曼娟將於4月6日、7日,一連兩天應邀來馬演講。

文雅恬靜的張曼娟。

張曼娟的筆跡。

社會關懷

〈新春和豐送暖,20戶家庭獲贈禮袋紅包〉

作者:葉偉章

我是個很無聊的人,有時會想些很無聊的問題,譬如為甚麼霹靂州的Sungai Siput不叫蝸牛河而是和豐。我詢問谷歌大神,祂說百多年前我們祖輩前來採錫時,當地唯一的活動場所,是一間掛著「和豐」招牌的亞答屋小店,大夥兒常會到那裡買些日常用品、喝茶聊天。久而久之,「和豐」就成了該地的代名詞。大神還特別交代,Sungai Siput 的由來是因為當年這地方有一條盛產石螺的小溪(不是蝸牛噢)。

其實我們原定新年前過去的。「送福到你家」的三場活動還未結束,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就已計劃著要送禮袋、紅包去和豐了。她說她手上還有些物資,一念及那些有需要卻無人捐助的家庭,她就難以心安,於是便請嘉諾撒幼兒園(和豐修道院)的楊修女幫忙遴選20戶較有需要的華人家庭。但由於年前修道院也有活動,無論是人力或時間上都難以配合,因此我們改成年初十過去,反正啊,按華人的傳統習俗,元宵節未過就還是新年呢。

可即便如此,蕭依釗還是在新年前請好友張福恬,先以她公司的羅里幫忙載送嬰兒奶粉、成人奶粉、童裝帽子、玩具、舊衣服、5senses捐贈的搓手消毒液等物品過去嘉諾撒幼兒園,由楊修女派發給有需要的人。

2024年2月19日,我們和幾位義工,天未亮便分兩台車載著禮袋出發前往和豐去了。(一定要強調「天未亮」,因為本人難得早起。)

祝福文化的禮袋以食品為主,如:美祿、燕麥片、罐頭沙丁魚、即食麵、梳打餅、咖啡粉等;還有些用品,如:濕紙巾、圍裙等。蕭依釗說,一定要有應節的蕉葉年糕。另外,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主持覺誠法師得悉我們要去和豐送禮袋,也交託了20份福袋給我們代為轉交。

早上10時,我們抵達嘉諾撒幼兒園,整理過禮袋後,我們到屋裡歇息,楊修女給我們準備了番薯甜湯。閒聊間,楊修女提及了其中一戶家庭的情況,讓她憂心不已。剛好事主馮先生早到,於是便請他也到屋裡來。

馮先生原在新加坡當廚師,但由於腳痛不癒,唯有辭職回來休養。一年多來,去了不少診所、醫院,但都沒有改善。數月前他南下到新山看侄兒,期間雙腳疼痛難耐,經新山的醫生診斷才發現原來是腎病,而且已到了需洗腎的階段。

這一來就非同小可了,定期洗腎是一筆龐大的費用,和豐縣醫院的洗腎設備供不應求,慈善機構創辦的洗腎中心雖可減免費用但車距太遠,無法長期來回往返。他現下的狀況難以工作,只能靠積蓄維持生活,要負擔洗腎費用著實勉強……。蕭依釗當下便決定以祝福文化的名義捐出一千元給馮先生暫緩燃眉之急,並馬上致電怡保的義工何先生,請他協助申請政府機構長期的福利援助金。

20戶家庭代表大部分都在11時前到來了,有好幾戶行動不便的,楊修女請其他前來領禮袋又剛好住附近的幫忙轉交,也有些是修女之後再送去的。

活動沒有甚麼儀式,就是領了紅包、禮袋後合個影而已。我坐在禮堂裡,看著楊修女在點算名單,前來領取禮袋的幾戶人家在閒聊,鳥聲啾啾此起彼落,突然就覺得這早晨好美。

後記:義工何先生已跟進馮先生的案子,並持續匯報援助金的申請情況;楊修女也把禮袋都送到了不克前來的家庭,並傳了照片回來。

(原文刊於2024.03.17《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慈心祝福•社會關懷

【2024年度「祝福使者」名單】

〈感謝祝福使者的善心,讓貧困者在黑暗中看到亮光〉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2023年,被疫情重創的經濟並沒有完全復蘇,人們在艱辛中拼搏,在坎坷中力爭上游。

許多「祝福使者」經濟並不特別寬裕, 卻仍然持續匯來捐款,讓我們有能力繼續捐助國內外的貧困者。

由於我們的「助學」項目在過去一年收到了「所需的款額」, 所以我們錄取了四個國家——緬甸、尼泊爾、印度和印尼的慈善組織所推薦的全部貧困學生名單。我們為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而欣慰和感恩。

在國內,大家應該有注意到, 我們增加了扶持貧困家庭的力度,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貧窮困境。

未來的一年以及很多年,我們期盼和大家在行善路上溫暖相伴,讓人間多一點溫暖、少一點薄涼。

人有慈心天地寬,樂善好施美人間。

*****

以下是各項目的捐款人名單 (2023年 1月 1日~12月31 日)

助學計劃

淡邊妙音淨宗學會、眾善團、觀自在禪院、法界眾生、群愔芳麗雲、謝誌群合家、黃有為合家、林誌誠夫婦、陳家母女、永樂多斯、鄭金妹、陳傳傑、張彩嫦、王惠慈、劉利水、翁金娥、李漢仁、張淑芳、蔡文蓉、謝尚橗、黃松奎、陳世雲、禤素玲、鍾幹庭、陳寶玲、葉瑞山、鄭素秋、葉金龍、葉建英、楊坤足、李雪清、邱瑞蓮、黃文龍、曽厚德、林亞鑾、曾亞九、李秀媚、張文靜、桂修揚、周明偉、蘇燕芬、鍾禎堂、王小玲、陳佩杏、謝婉瑩、劉秀珍、張麗娟、楊智光、楊尚儒、鐘采倪、黃夏天、楊婉靈、鍾雪貞、林彩玫、蔡添安、袁夕茗、楊詔安、吳雅娟、黃宇雄、蔡寶珠、鄒國發、鄭玉美、安慧珠、龔玉嬌、葉偉明、關本益、張美玉、鄭誌強、鍾星傑、利慧娟·、鄒翠翠、葉雲飛、葉禮豪、葉禮佳、葉禮聞、李秀媚、徐建豐、蔡寶儀、蔡文芳、劉觀蘭、吳秀清、呂瑋玲、方泉潔、龔玉嬌、林克學、盧淑婷、廖婉槙、鄺柏濃、莊愛芬、葉慧瓊、黎瀞繀、謝愛萍、張美鳳、馮玉鳳、鄭湫玫、陳可欣、翟健群、張漢榮、林泇含、戴瑞香、梁桂滿、謝愷齡、楊庥愔、陳慧菁、朱惠群、盧嘉濤、王蓮萍、蔡美翔、李嘉韻、翁曉菁、蔡金山、傅子明、陳政翰、張漢平、黃詩彬、關本益、王潤華、淡瑩、小太陽、馬竟倡、王紋康、馬美玲、吳幼珠、陳垗鄄、梁子賢、覃亞灣、吳智晴、陳明洲、曹佩施、楊秀梅、劉戀、鄭慧琪、王寶欽、劉柏江、林維謙、蔡舒潔、蔡舒恩、蔡舒暄、李婷婷 、佐藤紀聖、蕭依釗、已故何光發、已故吳運芬、已故侯來發、已故馬福明、已故顏松金、 已故顏慧怡。

 

Conlay Construction Sdn Bhd, Goal Jet Technology, Aspac Alliance Steels Sdn Bhd, Atha Yoga Studio, Khoo Wee Bee, Ng Yoke Choo, Lee Siew Eng, Hooi Tung Yuen, Phang Swee Mee, Chang Yok Mooi, Yap Swee Kem, Jessie Lee Siew Guat, Lim Chui Hong, Tan Swee Tin, Late Lim Sook Hua, Lim Kim Seng, Low Swee Ching, Tang Kwan Ping, Koh Soo Kuan, Lim Siew Lian, Fan Yen Fah, Chua Yeong Wei, Tan Kim Thin, Kelly Chuan Yap Kam, On Pooi Fong, Loh Boon Foo, Teoh Saw Hoon, Cherng Siew Chin, Lai Hoy Yen, Lim Sai Mooi, Khoo Ah Chim@ Cha Boh, Boo Chye Geng, Tan Tat Wai, Koh Soek King, Andrew Sheng, Tan Yi Kai, Lin Suan Gui, Tan Li Jia, Nancy Neoh, Tan Yi Yang, Do Do.

 

*****

祝福原住民孩子計劃

波賴凈宗佛影寺慈善組、優聲私人有限公司、黃有為合家、謝志群合家、十方、紀日輝、劉利水、翁金娥、利慧娟、方泉潔、葉偉明、謝尚橗、楊庥愔、葉瑞山、陳寶玲、李惠杉、葉慧瓊、禤素玲、鄭金妹、蔡文蓉、曹風芝、張麗婉、葉建英、葉月梅、何振輝、彭觀嬌、黃國維、黎潤鈴、楊坤足、莫景怡、黎筠美、鄭采鸞、蔡寶珠、李美美、曾怡雯、王寶真、莫景怡、吳青松、吳雲雲、黃海洋、黃夏天、吳澤穎、李婷婷 、佐藤紀聖、蕭依釗、已故謝玉英、已故葉玉英、已故蕭宇文、已故馬福明。

 

Vitrox Foundation, Woo Hin Pun, Liew Chiew Lin, Lew Yet Hsiang, Kueh Meng Ho, Loh Boon Foo, Ng Chin Huat, Ooi Shau Lim, Ooi Min Fong, Chuah Swee Huat, Ooi Min Hao, Kuik Cheng Chwee, Kuik Jie En, Kuik Jie Yi, Chua Gek Hong, Jessie Lee Siew Guat, Chan Yee Meng, Cherng Siew Chin.

 

*****

社會關懷

波賴佛影寺慈善組、謝志群合家、拿督劉繼強、黃文龍、張彩嫦、蔡文蓉、黃松奎、黃金蓮、梁嘉恒、林超釧、謝尚橗、何月華、陳心慧、孔彩薇、葉偉明、鄭采鸞、魏吟珊、鄭素秋、葉金龍、龔玉嬌、陳慧華、陳雪敏、劉寶燕、林寶玲、關本益、彭玲玉、陳雅明、葉慧瓊、陳寶玲、莫景怡、利慧娟、方泉吉、周筠軒、淩美香、陳雅明、林瑞雲、莫婧寧、紀日輝、黃國友、黎润光、王輝蘭、蕭依釗、已故王美欽、已故王寶琴、已故陳樹坤、已故黃鄧光。

 

Beh & Yo Trading Sdn Bhd, Phang Swee Mee, Eng Sheau Ching, Kuan Kwang Kwan, Grace Low Gee Ka, Leong Wei Chin, Ho Swee Leng, Jessie Lee Siew Guat, Leong Zya Herng, Lew Hui Wen, Too Siew Moy, Tan Thiam Swee, Tan Aik Meam, Low Chin Lin, Kelly Chuan Yap Kam.

*****

慈心祝福

蔡文蓉、何月怡、吳炳城、盧佩蓮、陳明洲、莫景怡、林瑞雲、黃漢強、李婷婷 、佐藤紀聖、蕭依釗。

 

Jessie Lee Siew Guat.

社會關懷

咚咚咚咚咚鏘,送福送到你家門口(下)

作者:葉偉章

2024年1月杪,農曆新年跫音將近之際,祝福文化與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聯辦了「送福到你家」新春慈善活動。「送福到你家」共有三站,分別是士毛月、文冬、烏魯音峇鲁。

經當地社工推薦後,前來參與活動的貧困長者、身障朋友、單親媽媽等,均可獲贈一封300令吉的紅包、一個福袋、一對福碗或碟子等禮品。據統計,受惠者逾千人。

——————————

我原以為手上工作都完成後,就是準備迎接農曆年的節奏了,某日卻突然接到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的電話,說是今年要加入「送福到你家」新春慈善活動的行列裡。

「送福到你家」原是星洲日報基金會的活動,活動緣起於三名星洲日報的廣告專員,每年都會在新年期間宴請她們相識的約十名孤苦老人。某年蕭依釗受託幫忙載送一名老奶奶出席宴會,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在車上與她說,平常一天只吃兩餐,十多年來未吃過肉骨茶,因此十分期待這宴會。老奶奶還說,在她的組屋區有不少這樣的貧困老人,他們都被社會遺忘了。

老奶奶的話讓蕭依釗覺得星洲日報基金會有義務給更多的孤苦老人送暖。於是,從1997年起,星洲日報基金會就接辦了這項活動,受邀出席的長者逐年增加,並且擴展至其它地區。

2019年,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主持覺誠法師覺得這項敬老活動很有意義,在宴會開始前送了很多福袋到宴會廳給出席的長者。從那年開始,佛光山和佛光會也參與了「送福到你家」新春慈善活動。

覺誠法師知道祝福文化在新年期間也會舉辦布施活動,於是便建議祝福文化加入聯辦陣營。

——————————

2024年1月20日,我和幾名義工一早便到了位於士毛月的清平樂之家。蕭依釗安排了三輛大巴載送長者們前來,有的來自加影關東、錫米山和仙水港三個新村;也有的來自焦賴九支、沙登新村、 士毛月新村、武來岸新村……。不得不說,為了可以讓長者們出席這活動,蕭依釗費盡了心思。

然而其中一輛巴士遲到了,我原想給長者們稍微交代活動晚開始,進入活動中心時卻看見覺誠法師已在帶動著長者們唱新年歌了。

我前一篇文有提到,在文冬站時因為載送福袋的羅里遲來,活動延了一個小時,然而現場卻毫無冷場,慈善歌后鄧雪萍似乎有唱不完的好歌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就是覺誠法師了。她的帶動功力十分高明,我雖有好些主持經驗但也自嘆弗如,在旁禁不住驚嘆連連。

——————————

第三站「送福到你家」新春慈善活動,1月27日,在烏魯雪蘭莪的烏魯音峇鲁南福宫舉行。

凱輝集團總執行長拿督紀日輝也通過祝福文化,捐獻了2萬馬幣作為部分紅包費用。活動當天,他帶了家人一同前來,包括兩個十來歲的兒子,想來是希望讓他們感受一下現場的氛圍。2022年杪,他便曾和太太黃舒萍帶著兩個兒子前往尼泊爾的瑟讓小學。(瑟讓小學是祝福文化所資助的對象之一。)我採訪他時,他曾說:「現代小孩接觸網絡太多,得讓他們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送福到你家」的三站活動雖然結束了,但祝福文化的送暖行動卻仍在持續中,敬請期待下期文章。

專欄•情自在

〈那些我沒告訴他的事〉

文 / 葉偉章

那幾個晚上,我們聊了好些話,在紅酒與意大利麵或日式咖哩唐揚雞與蘑菇湯的餐桌上。我告訴了他好些事,但有些話我並沒有與他說。

我告訴他,1998年我在台北看了他的演出《春昼》後,打開了我認識劇場的一扇門,且影響了我日後的創作風格。或許是因為這話重複了太多遍,有一回他突然問我,還看過他的其它作品麼?我支支吾吾,說自己有十多年曾出走劇場。我後來才知原來他在馬來西亞已辦過4次工作坊,以及從日本帶來了三部演出,當時的我,渾然不知。我沒告訴他的是,我其實有些低落——並不全然因為錯過的遺憾,更多是我從回望中,看見了那些年在生活中迷失了的自己。

2002年在吉隆坡的工作坊,我倒是知道的。我告訴他,當時我有參加。我想,他應該不會特別記得我。我沒告訴他的是,我其實並不希望他記得,因為記憶裡的自己是個自以為是,錯把胡亂蠕動當成肢體表演的傢伙。如今回想,除了丟臉還是丟臉。

時間快速流轉,2023年,得悉他來馬徵選演員並將舉辦演出,我連忙與主辦單位「吉隆坡莎士比亞演員」劇團(KL Shakespeare Players)的主事人林建利聯繫,然後以採訪之名溜進了他的工作坊及徵選會。專訪刊出後,我把報章寄給了在日本的他,他亦寄了一本他的著作《 新・舞台芸術論—— 21世紀風姿花伝》給我。我告訴他,我好高興。我沒告訴他的是,其實我已在亞馬遜網站把這本書裝進了購物車裡,只是因為郵費頗貴,想多選幾本所以一時間還未下單而已。寄來的書本,扉頁還有題字,於是,有種莫名的小確幸感。

他來馬以後,問我可否來看《奧德賽之魂》的排練,我抽了個時間過去,建利見我,忙問我可否幫忙演出控字幕。我猶豫了幾天,答應了下來。我後來告訴他,我很高興可以參與演出;我沒說的是,我其實更希望以觀眾的身份,坐在劇場裡感受演出的衝擊。

是的,我沒說,但也因此,有了許多對話的機會。

其實他並不怎麼在乎字幕,於他而言相較於「看懂」演出,他更希望觀眾可以「感受」作品。我說,我懂。我們談節奏、談時間掌控、談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談「創造世界」,我都回他,我懂。(雖然我並不確定我所懂的,是不是他所說的。)我告訴他,看著現在的主流「戲劇」,我反而有些不懂了。他回我,日本其實也是同樣的情況。我沒告訴他,這一番談話,讓我重新相信了自己的相信。

每每排練後,或演出後,他都會問:你覺得如何?我總是用懂得不多的日文詞彙重複著:很精彩。我沒說的是,其實我上了很棒的一堂課。

有次我忍不住抱怨,現在人人都在滑手機,都在看只有30秒的短視頻,誰還會願意進劇場?「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接觸過劇場。」他說。他高中時原想長大後當一名建築師或爵士樂評論家,不意上大學前一天因為看了意大利導演費里尼的電影《阿瑪柯德》,從此一頭栽進了藝術領域裡,這一晃,就是四十餘年。「所以我們必須繼續創作好作品,或許他們接觸以後,也會感受到劇場的魅力。」

忘了說,他是小池博史,日本當代劇場大師。我告訴了他好些事,但有一句想說卻還未說的話:先生に出会えて本当に良かったです。

【原文刊載於2024.01《慈悲雜誌》(119期)。】

 

社會關懷

咚咚咚咚咚鏘,送福送到你家門口(上)

作者:葉偉章

那天早上我連喝了兩杯溏記的「鴛鴦」(咖啡奶茶),完全忘了我的胃不耐乳糖,還好之後「一路平安」、相安無事。不是要替溏記打廣告,但因為它就在文冬華人大會堂同一條街上,既然到了那裡就不能不前往「朝聖」。

是的,文冬華人大會堂,2024年1月23日(二),我們摸黑起了個大早,開了兩台車載人載物前往文冬,現場派發給長者的福袋則由羅里載送。約莫8時許,抵達現場時佛光會的義工已在等著我們了。

這是祝福文化、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聯辦的「送福到你家」新春慈善活動。「送福到你家」共有三站,文冬是第二站,首站是在士毛月,最後一站則是在烏魯音峇鲁。各地社工所推薦的貧困老人或身障朋友可獲贈一封300令吉的紅包、一個福袋、一對福碗或碟子等禮品。據統計,受惠者共達1,268人。

先說文冬這一站吧,我們還在現場準備時,有些長者已在外候著了,可見他們對這活動著實期待。

儀式約9時半開始,原本慈善歌后鄧雪萍獻唱,我們派發紅包及福袋後,活動即可結束。無奈載送福袋的羅里由於出了些狀況,約莫11時半才到來,因此活動被迫拖長。不要以為現場會因此氣氛窘迫,即便是比預定安排多延了一個小時,活動依舊毫無冷場,鄧雪萍好歌連連固然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回頭再告訴你。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在致辭時表示,這些年來,她心裡一直都牽掛著文冬的孤苦老人和貧困家庭,因此只要一有物資,她就會想到文冬的貧病者。

她說,這次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第12次前往文冬協助有需要的人士。

事實上,祝福文化會有「社會關懷」這項目,也緣起於文冬。祝福文化原以國外助學(早年的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尼)及國內的原住民孩子為主要資助對象,2018年杪,蕭依釗前往文冬時,發現當地有特別多的貧困家庭,因此在祝福文化基金會裡增設了「社會關懷」,以個案的形式協助他們。後來2020年遇大疫來襲,這項目更是幫了不少疫情下受困的草根百姓度過難關。

載送福袋的羅里到來後,義工們趕緊幫忙卸貨、派發,眼看已是中午時分,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主持覺誠法師擔心長者們餓了,忙請義工到附近麵攤打包了百多包的炒麵、豬腸粉來讓他們果腹。當然,也算上了義工們一份。

然而,活動還未結束。之後我們在當地社工的帶領下,分組前往行動不便和患病的長者家,除了給予紅包、福袋、禮品,也獻上慰問與關懷。我和蕭依釗、覺誠法師、星洲日報基金會職員陳莉莉一組;鄭翠群、蔡文蓉、黎靜繀與佛光會義工們另一組,共去了十家。

我們這一組主要由覺誠法師簡單開示;據知,另一組則以新年歌把長者們逗得樂呵呵。

這是「送福到你家」文冬站的概況,另兩站的情況下篇再敘。

(待續)

(原文刊載於2024.02.18《光明日報》副刊。)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解鎖馬來西亞寺廟文化密碼

文:木下一
圖:木下一 / 祝福文化提供

2023年杪,馬來西亞佛教界迎來了一大喜訊,全馬第一本介紹寺廟文化的《雲水印跡》面世,為2024年的到來掀開了序幕。

《雲水印跡》由祝福文化和佛光文化聯合出版,主編是資深媒體人蕭依釗。她曾任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從1978年擔任記者直至2014年離開職場,從事新聞工作長達36年。在媒體界時,她已藉著傳媒力量積極推動慈善活動,其貢獻備受華人世界肯定,曾獲佛光山「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海外地區傳播貢獻獎」(2012)、「中國廣東南方衛視·華人慈善盛典——慈善人物獎」(2013)等獎項。

蕭依釗在受訪時表示,相較於中港台地區,她清楚明白我國寺院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其實還很淺。「但我認為,這些寺廟就像是文化密碼,唯有認識它們、了解它們,才算是對自身的文化有所認識。」她說。

另外,身為佛教徒的她,也認為有必要為我國的佛教發展留下一些記錄。

「我們的祖輩從中國過來時,帶著他們的信仰一同前來,所以才有了這些廟宇,後來有好些高僧大德都以這些民間色彩的廟宇為基礎,讓信眾認識佛教、接受佛法,進而把廟宇轉換成正信佛教的寺院。

「因此,要了解我國的佛教發展,認識這些寺廟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蕭依釗表示,因為台灣二魚文化出版社的兩位主事人——知名作家焦桐和他的妻子謝秀麗(已故),所以才讓她萌生了出書的念頭。

「他們兩位都是我的好朋友,2010年底,他們出版了《北京伽藍記》,送了我一本。我當下感到很震撼,我們都知道出版業很不容易,介紹北京寺院更是屬於非主流的題材,但為了推廣文化,他們毅然選擇了出版這本書,我很敬佩他們。

「同時,我希望馬來西亞也能有這樣的書。但是,那麼艱難的工作,誰會願意承擔呢?」她說:「我想,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雖然感覺有點自不量力,但如果不試試看,就可能永遠不會有個起點。」

她知道這是一項苦差,也知道憑著自己和朋友團隊的能力必定難以完美呈獻,但她希望這本書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對於書中出現的錯誤或瑕疵,我深感抱歉,如果有機會再版的話,我們一定會更正。但我真心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一個引子,讓更多人去發掘更多的寺院,書寫、流傳,讓更多讀者認識我國寺院的文化與歷史。」

——————————

《雲水印跡》封面折頁上清楚書寫著,這本書從2016年即開始蒐集資料,迄今付梓成書,前後耗了七年時間。

蕭依釗說,這當中也因為疫情的緣故,所以被困了好些時間。

「封管令期間剛好我們進入了填補資料和細節的階段,有好些資訊我們必須確認,但因為無法外出,電話也未必聯繫得上,所以就被卡住了。

「另外,照片也是一個問題,有些照片我們想補拍,但礙於不能外出,所以也面對著同樣的難處。即便後來政府放寬了管制,允許民眾外出,但由於寺院屬於公眾場合,面臨一定的風險,有些住持選擇不開放。

「而在這被困的一兩年裡,有些寺院又有了變化,譬如住持圓寂或改建之類的,因此我們必須更新資料……。這樣的循環,讓工作變得超乎想像的繁瑣和困難。」

她說,這本書的最大功臣是佛光山的妙開法師。「審稿編輯妙開法師真的很專業、很細心,她帶領的校對團隊非常嚴謹;和美編的溝通、印刷的掌控等,都是她落力完成的。許多讀者對這本書讚譽有加,但如果沒有妙開法師,這本書肯定不會有現在這樣的水準。」

事實上,加上記者、攝影人、校對成員等,這本書涉及的工作人員近50人之多。蕭依釗補充,還有許多從旁協助的朋友並未列進名單裡。她說,無論是資料確認、補拍照片、資金贊助……,全都是她的貴人,都是這本書的推手。

「我也特別感謝佛光山的覺誠法師。她義無反顧地協助推行這本書,讓我很感動。但另一方面,我也很惶恐,擔心這本書如有不足會累及佛光山。」事實證明,她的顧慮其實並無必要,佛教界人士對《雲水印跡》大多持著肯定、支持與鼓勵的態度。

——————————

2023年12月30日下午,在八打靈再也的佛光山滴水坊,《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盛重舉行。

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馬佛總雪隆分會主席明吉法師、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馬來西亞南傳首座長老沙南納卡拉法師及尼泊爾瑟讓寺努祖天佩仁波切等多位嘉賓均出席主持推介禮,共同見證了馬來西亞佛教發展的印跡。

另外,許多佛教團體代表及文人學者也出席了新書推介禮,如:佛光文教中心副住持如行法師、鶴鳴寺住持傳聞法師、怡保觀音堂慧燈靜修組秘書通明法師、八打靈觀音亭真慧法師、馬佛青總會長楊桂榮、觀音亭護法團團長謝安衡、法鼓山召委戴淑媛、修成林文宣主任羅義和、新紀元大學教授安煥然等,場面非常熱鬧,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媒體前來採訪。

《雲水印跡》共收錄了全馬106座以佛教為基礎,以及可充分反映當地民情、地方色彩的寺廟介紹,包括了寺院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全書以地區劃分,共有14章,分別為我國的13州及1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書的厚度達376頁,圖文並茂,文字深入淺出,內容紮實且豐富。

——————————

祝福文化簡介:

成立於2014年4月18日,創辦人為蕭依釗。

祝福文化的宗旨為推動慈善和文化,主要項目為「助學」、資助本地原住民孩子,以及「個案處理」(孤苦長者、貧病人士、孤兒院)。其中,助學是該基金會主軸,受惠的貧困學生遍布中國、緬甸、尼泊爾、印度及印尼等地。

每年,該基金會都會策劃2~4趟助學探訪團及原住民孩子探訪團,詳情可瀏覽該基金會官方網站及臉書專頁。

《雲水印跡》的出版,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的第一波重磅文化活動。

【原文刊載於2024.01《慈悲雜誌》(119期)。】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網羅本地寺院106座〉

作者/ 葉偉章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滂沱大雨,但佛教界人士風雨無阻,雲聚一堂,在八打靈再也佛光山滴水坊參與《雲水印跡》的新書推介禮。

《雲水印跡》由祝福文化與佛光文化聯合出版,內容是介紹全馬正信佛教或強烈反映當地民情及地方色彩的106座寺廟。老黃賣瓜,不得不誇,是一本極具歷史與文化價值的書。

七年前,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向我提及此書的構思時,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我從小喜歡寺廟,幾乎是逢廟必進。我本身對建築其實毫無興趣,喜歡的是寺廟裡的氛圍,以及各種神祇造型。

我向蕭依釗建議,讓我組隊負責半島所有寺廟的採訪與書寫,但被她婉拒了。她覺得禮請各地記者撰寫所在地的寺廟比較務實,因為他們對於地方上的過去與現在都比較熟悉。

我天生不是組織策劃的能手,雖然文采不算出眾但對文字還是頗感興趣的,有鑑於此,奠定了我文字編輯的崗位。責任編輯一職,落在了新聞採訪經驗豐富的戴志強肩上。我以旁觀者的身份看視,才知篩選寺院過程的艱辛,搜羅之餘還得充分了解各廟情況,免不了一番用功。再者,大部份寺廟都無法在佛教化與民間信仰間有涇渭分明的清楚界限,屬性判斷的拿捏與分寸都極考功夫。像這樣的事,我是絕對做不來的。

寺廟的書寫分兩部份,其中一大部份由蕭依釗和戴志強協調安排,請十多位文字工作者採訪、拍照、書寫,他們大部分都曾在地方上當過記者, 也有些是現任記者,另有幾位專業攝影人協助拍照;而另一小部份則請專人從互聯網上搜尋資料並加以整理,這些多是記者不克前往或找不到當家採訪的寺廟。如此這般,前後就耗了三年有餘,可想而知工作的繁重。

爾後所有材料交到了我手上,由我負責修改、潤飾,彼時剛好我手上還有些未完成的工作,於是又耽擱了好一陣子。偶然發現有些照片像素不足,待要補拍,卻又遇到漫長且反覆的封城政策,一時間難以動彈……

其實網絡世界無遠弗屆,資料浩瀚如海,何以我們依然選擇結集成書,付梓出版?這問題我和蕭依釗頗有共識:一則是因為可以更實體化的保存這些材料;二則是希望它不只是資訊的提供,同時也可推廣閱讀的風氣。是故,我們盡可能地提高《雲水印跡》的可讀性,雖說不上文學水準,但希望它至少是易讀易懂的。這些話自是說得振振有詞,可或許,說穿了其實是我輩中人對紙質閱讀的一點微弱堅持,對閱讀品質的堅持。

感謝在文壇與報界都素負盛名的彭早慧女士,願意替本書取名。彭女士妙手偶得,簡單幾個字即起了畫龍點睛之效,為本書注入了靈魂。

(全文刊載於2024.02.04 《光明日報》副刊。)

活動•社會關懷

《1268貧老,送福到你家》

(吉隆坡31日訊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在三個地方聯辦“送福到你家”新春慈善活動,共1268名老人受惠。

四個組織於1月20至27日先後在士毛月、文冬以及烏魯音峇魯舉行辦了三場活動,共撥出約25萬令吉,1268名被各地社工推薦的貧困老人各獲贈一個RM 300紅包、一個福袋、一對福碗或碟子等禮品。除了出席捐贈儀式的老人,聯辦組織代表還親自或委託社工送紅包和禮袋到不良於行的老人家裡。

受惠的長者在領取紅包和福袋後聲聲感謝。 有的長者坦言將會善用大紅包購買年貨;有的長者說,紅包錢將會用於繳還門牌稅,地稅和水電費等。 他們說: “這個大紅包有如及時雨,適時應付生活開銷,真的非常感恩。”

*****

第一場: 20.1.2024,士毛月清平樂長者之家

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兼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在致歡迎詞時闡述了“送福到你家”活動的緣起 : “今年是星洲基金會第二十六度舉辦新年長者聯歡會。新年長者聯歡會起初是由三位廣告專員在新年期間宴請她們相識的約十位孤苦老人。

“有一次我負責載送一位老奶奶出席宴會,七十多歲的老奶奶申訴,一天只吃兩餐,十多年未吃過肉骨茶,期望宴會上能吃到肉骨茶。她說,在她的組屋區有不少像她那樣貧困的老人,他們被社會遺忘。她的話令我覺得星洲基金會應該給更多的孤苦老人送暖。1997年,星洲基金會接辦了這項活動,受邀出席的長者逐年增加,並且擴展至其他地區。

“2019年,慈悲為懷的覺誠法師覺得這項敬老活動很有意義,主動參與了活動。在宴會開始前送了很多福袋到宴會廳, 要送給出席的長者 。從那年開始,佛光山和佛光會參與了‘送福到你家’活動。 後來覺誠法師知道祝福文化基金會也有在新年期間舉辦布施活動,即建議祝福文化也加入聯辦陣營。”

蕭依釗說,這次邀請州議員和市議員參加活動, 目的是要讓各位議員了解清平樂長者之家。從2011年購地、申請轉換土地用途、申請市議會各單位的批准, 耗時超過十年,克服重重難關,才終於建成, 並得到營運准證。她表示希望以後能得到議員們的支持,舉辦一些造福老人,甚至年輕人的活動。

清平樂長者之家是由星洲基金會主辦,佛光山協辦。佛光山新馬印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在致詞時說:“老年是長者另一個黃金時期的開始。住在清平樂之家的長者們可以完成年輕時尚未完成的願望,以及可以繼續學習。”

他說:“星雲大師交代過,佛光山、佛光會的角色就是做義工,做義工只能付出只能給。你只能去協助星洲基金會,不能從星洲基金會拿東西,你只能給和幫助他們。 佛光會有三十個分會,有好幾千個會員,我都告訴他們以後都要輪流來清平樂做義工服務長者。”

慈善歌后鄧雪萍受邀為老人演唱經典老曲和新年歌。 她也受邀為文冬的老人演唱,令老人們沉緬在歡樂氣氛中。

出席嘉賓包括: 史裡肯邦安區州議員王詩祺、 加影區州議員張睷洋,加影市議員王聲賓和林金瑛、仙水港新村村長方添樺、佛光文教中心副住持如行法師、如富法師、知地法師、知印法師、知順法師。國際佛光會行佛分會會長蘇意琴和委員張福恬、焦賴分會會長姚淑婷。

******

第二場: 23.1.2024, 文冬華人大會堂

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兼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在致歡迎詞時說:“這十年來, 我們心裡一直都牽掛著文冬的孤苦老人和貧困家庭, 一有物資,我們都會想到文冬的貧病者。這次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第12次到文冬幫助貧病者。而星洲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四個組織是第三次攜手到文冬來送暖。

“她指出,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文冬是全國最貧困的縣之一。過去文冬和勞勿人要到吉隆坡去,需要經過九曲十八彎,交通非常不方便。今天雖然開了高速公路,但貧窮的鄉民依然貧窮。馬來西亞的某些政客為了自私的政治利益,不斷渲染說華人都很富有,有很多人誤信他們的種族主義謬論,這些人應到文冬來了解華人的實際情況。”

佛光山新馬印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在開示時呼吁大家要存好心,說好話,雖然生活窮苦,但是也要積極面對生活,只要內心富足,便充滿正能量。

她說,不管有錢或窮苦,只要有能力就要盡力幫助別人,就算請人吃一碗白粥,也能解決飢餓,多做好事,煩惱也減少。

文冬華人大會堂主席拿督斯裡羅龍年致詞時說表揚星洲⽇報基⾦會⼤⼒響應華社“尊⽼敬賢”的傳統價值觀。 他:“⽂冬華⼈⼤會堂⾮常樂見國內頂流中⽂媒體站出來,對社會公益善舉不遺余⼒。 本堂也將盡⼀切努⼒,身體⼒⾏帶動社會⼤眾對弱勢群體的關註,拉攏和凝聚更多善⼼⼈⼠及 企業積極投⼊社會公益,讓更多貧⽼孤⼉獲得關懷與扶助。”

儀式結束後,覺誠法師與蕭依釗也率領義工們登門探訪行動不便和患病的長者,給予關懷慰問,派發紅包和福袋,獻上新年祝福。

*****

第三場: 27.1.2024,烏魯音峇鲁南福宫

蕭依釗致歡迎詞時說,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烏雪縣經濟相對落後,許多村民過著貧苦的生活,因此連續兩年在華人新年前到烏雪縣給長者送暖。

她闡明四個聯辦組織的信條: 星洲日報基金會的信條是“立足誠信,情義相隨”;佛光人都在努力奉行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倡導的“四給”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祝福文化基金會的信念是“ 把祝福,帶給有需要的人”。四個組織信念相同, 所以可以齊心合力“送福到長者家”。

蕭依釗說明,在贈予烏雪縣200名長者的RM 300紅包, 其中RM 100是一位“祝福使者”凱輝集團總執行長拿督紀日輝奉獻的。

紀日輝在致詞時說;“這份紅包代表了是星洲基金會和我個人的心意,希望能為長者們帶來一些額外的溫暖和關懷。”

他表示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社會人士會更加關懷長者和單親家庭。

協助推薦貧困長者的前國會議員、烏雪區婦女慈善協會主席廖書慧及南福宫主席王福生致詞感謝四個主辦機構的善舉之餘,也介紹了南福基金福利社為烏雪縣居民提供的中醫義診服務。同善醫院派出中醫免費到南福宫義診。

拿督斯裡羅龍年(前排右一)和長者們一起欣賞慈善歌后鄧雪萍演唱經典老歌。

蕭依釗(站右起)和覺誠法師到玻璃口新村探訪臥病在床的孤苦老人曾妹。

“送福到你家”系列活動在清平樂長者之家掀開序幕。會場洋溢著新年歡樂氣氛。
前排左起為知印法師、林金瑛、方添樺、王聲賓、張睷洋,王詩祺、 蕭依釗、覺誠法師、如行法師、 鄧雪萍和清平樂營運總監鄭翠群。

聯辦單位為長者們準備了可口的素食。

(右起)如行法師、 覺誠法師和蕭依釗(左三)
贈送星雲大師春聯和紀念品給王福生(左一)、 廖書慧(左二)及紀日輝伉儷(左四、五 )。

長者領了紅包和兩個福袋後,滿懷欣喜的回家。

“送福到你家”新春慈善活動再次來到文冬,讓受惠者感恩不已。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又一本難唸的經〉

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提供

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他今年71歲,但看上去極為健壯,比實際歲數年輕許多。太太比他小三歲,有三高問題及青光眼,原以為動了手術便可恢復視力,不料手術失敗以致左眼失明、右眼視線模糊。除了生理疾病,太太也患有憂鬱症。2021年杪,她突然全身僵硬、動彈不得,緊急送院後雖有好轉,卻難以痊癒,如今已然行動不便,出入得依靠輪椅和助行器,近期甚至有惡化現象,肌肉越發無力。

他原本有一小片土地,種些椰樹和沙梨,收成可以賣錢度日。如今為了照顧妻子,無暇管理,園地已荒廢多時。「另一方面也是年紀大了,椰樹很高,爬不動了。」他說。

目前他與妻子,還有外孫女三人同住,靠著朋友與慈善機構的接濟度日。

「你有多少子女呢?」我問。

「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他回我,「大兒子現在沙巴,今年也50歲了,之前一直有給錢我們,中風以後就沒有了。」想來應是自顧不暇了。

另外一個兒子四十多歲,結婚以後搬了出去,除了農曆新年,平日就不曾回來。「太太出事時,我有叫他回來幫忙,但他說他沒空。」他的語氣顯得很無奈。

「這當中是否還有發生甚麼事呢?」我鍥而不捨,想要刨根究柢找出問題原由。

「沒甚麼事呀,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他會變成這樣。」他認真思索了一會兒後回答我。

事後我和蕭依釗在車上談及這事,她沉吟了半晌後,說:「其實這樣的事在城市裡也常常發生,孩子有了家庭,有自己的工作壓力,也就無暇顧及父母親了。雖然有點可悲,但並不罕見。」

這回換我沉默了下來。

——————————

還是說說這位老先生吧。

「那麼你的女兒呢?」我問。

「她8年前死了。」他說,死於肺炎。女兒去世後,女婿把兩個孩子送到他家,讓他們倆老照顧。當時外孫兒11歲,外孫女7歲。

6年後,也就是2021年,女婿把這兩個孩子接回去,與孩子的祖父母同住。

「他們被接回去以後,不到3、4個月,外孫女就打電話給我,哭著說要回來。」

原來祖父母重男輕女,因此外孫女過得並不好。「孩子的父親長期酗酒,連申請到的助學金也被他拿去,外孫女在學校連飯都沒得吃。」他說。他親自去了學校一趟,付食堂老闆100元,告訴老闆這錢用完以後他會再來付。

這樣的日子並沒有太久,一年後,他這女婿因敗血症,器官功能衰竭而去世。

親家表明,他們不要這外孫女,於是他便把她接了回來。

「他們當著你的面這麼說?」我有點詫異。他以為我不信,有點急了,對著不遠處的神龕,豎起三根手指說:「我對天發誓。」

關於重男輕女,我以為今日的馬來西亞不可能再有。後來在車上,蕭依釗與我說:「還是有的。」

於是,我又沉默了。

(原文刊載於2024.01.22《光明日報》副刊。)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云水印迹——马来西亚寺庙的文化密码》是一部记载了马来西亚佛教寺庙的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佛教传播的著作。在资深记者萧依钊的带领,团队的不懈努力和贵人的协助,经过7年的打拼终于结集成书。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马来西亚佛教历史书,还是一部传承信仰的文化结晶。

https://www.chinapress.com.my/?p=3764476

https://www.chinapress.com.my/?p=3764476
助學計劃•活動

〈感恩有你一路同行——2023祝福使者聚會〉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9月,我們就約好了這場聚會。那時我們在斯里蘭卡,祝福使者們都覺得一年只見一次是不夠的,適巧不少團員問起「清平樂之家」,於是蕭依釗便說,趕在它正式營運之前,我們到清平樂之家聚會吧。

清平樂之家是一所位於士毛月的老人院,由星洲日報基金會創辦,馬來西亞佛光山協辦,計劃於2024年初正式營運。

會問起清平樂之家,自然是因為蕭依釗不只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的主席,同時也是星洲日報基金會的副主席,且清平樂之家也是在她的倡議下才創辦的。即便是我,當年也曾籌劃為清平樂之家籌款的活動。

會選擇清平樂之家,是因為環境清幽。於是2023年12月2、3兩日,我們前往聚會,參與者共65人,大部份祝福使者在清平樂之家過夜。

但,還真的好遠啊,對於平日開車從不超過15分鐘的我而言,那一個小時的車程還真叫人疲憊。車子駛到郊外,一棟嶄新、諾大的建築物矗立眼前。停好車後,走進建築物,「清平樂之家」月型石碑立在中庭迎接來賓,左邊建築是禮堂,好些祝福使者們已在內裡聊天敘舊了。見著這許多熟人,所有疲憊忽爾就煙消雲散,最叫我驚喜的,莫過於好些年未見的陳傳傑老先生也專程從東馬過來了。

下午二時半,簡單地介紹過與會者後,各自回房休息。爾後是個「特別」的電影放映會,茶點,團員們述說這些年來參與助學團時難忘的經驗與回憶,晚餐後則是歌手黃慧敏前來演唱經典名曲。黃慧敏以一曲《叉燒包》拉開音樂會序幕,她幽默的談吐,高超的控場能力,迅速炒熱了現場氣氛,接著更帶來了《永遠的微笑》、《不了情》、《萬水千山總是情》等多首懷舊金曲。

我說電影放映會「特別」,事緣原定前來演講的佛光山妙開法師因感染流感而缺席,於是蕭依釗臨時決定播放以中國農村小女孩艱難求學路為題材的《春暖》,她說這是我們早期前往中國助學時常見的景象,祝福使者們一定很有共鳴。這電影特別之處在於,只有上半場45分鐘,由於下半場的光碟遺失了,所以由蕭依釗補述情節……

第二天原定早上7時45分前往武來岸石拿督廟、拜會齊天大聖、體驗吊橋,但巴士姍姍來遲,約9時才抵達中心,於是活動被迫取消。別以為祝福使者們會暴跳如雷,他們早已興高采烈在活動中心唱起了卡拉OK,自然,那又是一場懷舊金曲大會了。知名律師張菲倩主講「如何用法律保障權益,安享晚年」後,大夥到武來岸馳名的田園家鄉風味小廚享用午餐,這場聚會到此宣告結束。

我事後問某位祝福使者,對這兩天的行程有甚麼看法?她笑著回我:甚麼活動都沒關係呀,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就很開心了。

(原文刊載於2024.01.07《光明日報》副刊。)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新紀元大學教授安煥然

「這本書的出版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很多人去到佛寺的時候,常常就只是去拜神,不知道它的源頭,也不知道它的歷史是甚麼樣的。但是當它有一個文獻紀錄的時候,而且是全國性的,那它就有了傳承的意義在裡頭。

「所以當我們在談《雲水印跡》的時候,它真的是有一個『印跡』的。這樣的流傳,對文化的傳承以及教育的意義上,都是深刻且影響深遠的。」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馬佛青總會長楊桂榮

「首先,這本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記載了本土佛教發展的軌跡和歷史,一定要有人做這件事。所以當我知道這本書時,我很感恩,也很讚嘆,我覺得非常難得。

「以我們現在的能力,可能還沒有辦法非常完整,但是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的後人有一個參考,它會是一個很好的印跡。」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法鼓山召委戴淑媛

「我們一般去到廟宇,通常就是拜拜、上香,並沒有機會好好了解它的歷史。如果剛好當地有朋友的話,可能還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些寺院的發展,但大多時候我們就只是進去看看而已。

「如果我們剛好去到某個州旅遊,看到書裡介紹的寺廟,我們就可以知道它的歷史和背景,所以我覺得真的非常非常好。

「我也很讚嘆大家的用心,真的很不容易,要去找這些歷史,要把它寫下來,然後呈獻出來。」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2010年杪,台灣二魚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北京伽藍記》,出版社的兩位主事人——知名作家焦桐,以及他當時還健在的夫人謝秀麗——都是我好友,於是送了我一本。伽藍是梵語,意指寺院,有禮讚的意象。我們都知道現代出版業的艱難,介紹北京寺院這類題材儼然不會是大眾考量。我在他們身上,看見了肩負推廣文化使命的毅力,敬佩之餘,也更自覺責無旁貸。

《北京伽藍記》的作者是永芸法師。永芸法師是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弟子,是我極看重的好友。我景仰她的才學,更欽佩她柔弱身子底下所蘊藏的強大與堅韌。她著有好些佛教散文集:《佛法其實很簡單》、《過關,因為有禪心》等。2008年,她到北京語言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利用課餘時間,跑了許多在北京的寺廟進行實地探訪,並將考察與研究的成果整理成《北京伽藍記》。永芸法師說,她並不是想為自己留名,只是熱切地想為佛教留下一點時代的印跡,期待百年後,有人看到這些印跡,也發起菩提心,繼續承接。每每翻看這本書時,我都彷如看見永芸法師的背影,看著她的足印一個一個踏留在我前方,引領著我往前,也警醒著我,必須得往前。

(節錄自《雲水印跡》序文〈文化之旅,從廟宇走向人間淨土〉,作者:蕭依釗。)

欲知詳情:https://www.bestwishes.com.my/?p=11062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怡保觀音堂慧燈靜修組秘書通明法師

「編輯非常用心,收集的過程其實很不容易。但是你會發現到,還有很多的道場沒有收集在裡面,就是據我們所認識的一些,也是從道家轉換成正信佛教的寺院。所以,還可以再更深一層、再續篇。

「通過這樣的整理,後人就可以看到我們佛教是如何從民間信仰,轉變成正信的佛教,這其實是很難能可貴的。

「我們可以看到佛法的影響力,它是潛移默化的,這是很值得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的。」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雲水印跡》審稿編輯妙開法師(佛光山)

「很歡喜參與這一本書的編輯工作,尤其要特別感謝蕭總讓我有這個參與的機會。

「對於外國人的我來說,編輯這一本書有很大的挑戰。挑戰來自於,我對馬來西亞的不熟;但是也因為這一本書,讓我愛上馬來西亞。

「它所談到的內容,是整個馬來西亞佛教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所以對我身為一名佛教人士而言,我不但樂見其成,而且也在這參與的過程裡獲得很多的收穫。」

(編按:妙開法師來自台灣。)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鶴鳴寺住持傳聞法師

「我翻開這本書時,首先看的是鶴鳴寺的介紹。我一看就覺得做得很好,它把整個鶴鳴寺最重要資料,簡短地介紹了出來,而且文字都很美。另外一個我非常欣賞的,是攝影。其實要拍我們寺廟的照片很不簡單,非常難拍,我知道。但是這次刊登的照片,我都覺得拍得很好,我真的是有點驚訝。這是我對鶴鳴寺介紹文章和照片的看法。

「我今天真的很開心可以出席這新書推介禮。出版這本書,我覺得非常不簡單、非常難,尤其你要去蒐集那麼多的資料。我曾住過兩間寺廟,就是鶴鳴寺和龍華寺。鶴鳴寺還好,我們有一位弘法團的秘書,他接任以後很認真地把每一年發生的事情全部記錄下來,就因為他的這份手稿,所以我們才有資料,但龍華寺是完全沒有資料的,你只能從圖片模糊揣測當時的歷史。我也知道,其他寺廟很多都是這樣的情況,要去找它們的歷史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呢,記者們可以從圖片,或者是現任住持的敘述,就把文字寫得那麼好,我覺得這些採訪者也好,攝影者也好,都功力很高。

「我真的覺得,編輯這本書對大馬佛教的歷史作出了很大貢獻,也讓外國人可以認識我們大馬佛教的寺廟。」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佛光山副主持如行法師

「感謝蕭依釗的發心,讓我們馬來西亞這麼多道場的史料可以留存下來。將來有人要做田野調查,或是研究馬來西亞的佛教發展,這會是很好的依據、參考資料。

「它在保存佛教歷史上,無論是對寺院單位本身,或者歷史層面上,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馬佛總雪隆分會主席明吉法師

「過去我在臺灣的時候,很早,大約90年代,有看到一本全臺灣寺院庵堂的通訊錄,我當時就想,甚麼時候馬來西亞也能有一本這樣的書。

「我覺得這本由祝福文化和佛光文化聯合出版的書,為馬來西亞的佛教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見證,以及參考價值。」

法師在致辭時表示,雖然過去許多佛教團體和學者有展開相關搜集史料工作,不過,這本《雲水印跡》可說是讓人們看到了亮麗的成果,同時讓人珍惜信仰的傳承。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佛光山新馬泰印總住持覺誠法師

「蕭依釗很了不起喔,用了6年的時間。她跟我講要編這樣的一本書,我那時候靜靜的笑。很不容易呢,真的要做嗎?我沒有反對,沒有潑她的冷水,但是也沒有太大的鼓勵,我想,這實在是太困難的一件事了。

「但是她終於完成了,而且編得那麼的好,讓我們感到這堪稱為馬來西亞第一本的《佛國記》。」

覺誠法師在致辭時表示,《雲水印跡》對馬來西亞佛教的記載和推動充滿了意義,讓更多人了解宗教的演變、傳承和弘揚的痕跡。

English•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馬来西亞佛学院院长繼程法師

「漢傳佛教在馬來西亞流傳的時間很長,我們華人先輩來到馬來西亞的時候,帶了很多方面的文化過來,其中包括了宗教文化。

「雖然很多廟宇看起來像佛寺,但其實是民間信仰。不過,到了後期,當馬來西亞佛教會(後易名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了以後,就把這些原本屬於民間信仰的道場轉換成正信佛教,所以我們收集這些資料,就可以看出它們的轉變過程。

「在這過程裡面,那些南來弘法的法師們,像竺摩長老、本道和尚,他們真的貢獻良多,這些都是我們很需要留存下來的資料。它可以啟發我們——比較後輩的佛教徒,還有我們法師們——然後把前人交給我們的這份工作,做得更好。」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尼泊爾瑟讓寺努祖天佩仁波切

「這是一本介紹寺院,以及保存寺院歷史的書,這是極其重要的。記錄寺院的歷史,不管對於現在還是未來,都非常的重要。

「我個人感到非常榮幸,能參與這個儀式,並真心吁請每個人閱讀這本書,將書中有意義的信息傳遞給家人和朋友,進而在全世界傳揚開來。」

新書出版

【《雲水印跡》新書推介禮】

馬來西亞南傳僧團首座長老沙南納卡拉法師

「我認為編這麼一本書的想法非常好,經由編輯團隊考察正信佛寺的歷史,採訪相關人士,並把資料納入書裡,有助於讓人們更清楚馬來西亞有哪些正信佛寺,且可前去參拜。

「現在寺廟層出不窮,有時即使他們自稱是佛教,但其實並沒有實踐佛法。

「這本書很實際,而且做法很合乎邏輯——介紹正確的中心,人們就更方便前往,且得以辨識北傳、南傳或藏傳佛教。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這樣的書在馬來西亞史無前例,這是第一次,我覺得這主意真的非常好。

「對馬來西亞的佛教徒而言,可以經由正規組織的介紹了解這些正信佛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真的很棒!」

新書出版

收錄106座廟發展過程,《雲水印跡》見證馬佛教史

文/ 李成友
圖/何正聖

(吉隆坡30日訊)由祝福文化基金會及佛光文化出版的《雲水印跡──馬來西亞寺廟的文化密碼》正式付梓,並順利舉行推介禮,為大馬展開寺院搜集和編寫任務取得突破性成就,同時為佛教的發展留下印跡與見證。

這本印刷精美,設計講究的新書,厚達376頁,采用大開本制作,由祝福文化總編輯蕭依釗擔任總編輯,戴志強和葉偉章分別擔任責任編輯及文字編輯,收錄全馬各州106座以佛教為基礎,以及可充分反映當地民情、地方色彩的寺廟介紹,包括其形成與發展過程。

受邀主持推介的嘉賓有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馬佛總雪隆分會主席明吉法師、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馬來西亞南傳首座長老沙南納卡拉法師及努祖天佩仁波切。

蕭依釗:搜集原始資料困難

蕭依釗致詞時說,當初策劃時,未料到搜集原始資料時會碰到這麼多困難,大部分寺院都缺乏文字記錄,許多住持或理事不清楚寺院的創辦年份和背景資料,甚至有部份寺院拒絕記者的采訪。

她說,有朋友勸相勸放棄這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在心中發願,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參與的團隊都會堅持完成計劃,為佛教留下一點時代的印跡,後來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得到許多貴人相助,很多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她指出,這本書集合許多人的力量和祝福才完成,從2016年開始的實地采訪到2023年的編版,除了動員書中所提到的50名來自馬來西亞和台灣的記者、自由撰稿人、攝影人、編輯參與工作之外,還有許多沒提到名字的法師和朋友因肯定這項工作的意義而無私的獻力。

她說,當初稿大致完成,請佛光山總住持覺誠法師寫序時,素來仗義助人的法師覺得應該讓佛光文化出版社參與完成本書的出版,後端的編輯工作,佛光山妙開法師和其團隊幫了大忙,而繼程法師和張集強為書寫序,令新書生色不少。

她坦言,在馬來西亞這片熱土上,百年古剎的創辦人,多己離世,不應讓他們當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功績隨著歲月而淹沒,可以從現存的建築和文物去尋找並記錄他們當年的足跡。

覺誠法師:對佛教推動充滿意義

覺誠法師說,這本新書的出版像當年《佛國記》印行,對佛教的記載和推動充滿意義,讓更多人了解宗教的演變、傳承和弘揚的痕跡。

法師說,佛光山一直努力推動人間佛教,包括在巴基斯坦計劃設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同時計劃2024年在印尼的婆羅浮屠成立佛學院,進一步推動佛教工作。

法師希望《雲水印跡》能得到社會、宗教界更廣泛的關注,一起珍惜在大馬許許多多有關寺院創立的歷史和痕跡。

出席嘉賓尚有佛光山副住持如行法師、妙開法師、鶴鳴寺住持傳聞法師、怡保觀音堂慧燈靜修組秘書通明法師、八打靈觀音亭真慧法師、觀音亭護法團團長謝安衡、馬佛青總會長楊桂榮、法鼓山召委戴淑媛、副召委鄭美強、修成林文宣主任羅義和、《雲水印跡》法律顧問張菲倩、努祖天佩仁波切隨行者拿督紀日輝、新紀元大學安煥然教授、祝福文化主編葉偉章、《慈悲》雜志主編江子、菩提工作坊黃俊達、考古學者林家豪、作家吳鑫霖以及佛光會各分會執委等。

明吉法師:史料搜集亮麗成果

馬佛總雪隆分會主席明吉法師指出,雖然過去許多佛教團體和學者有展開相關搜集史料工作,不過,這本《雲水印跡》可說是看到亮麗的成果,同時讓人珍惜信仰的傳承。

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說,大馬是東西方文化和宗教交流的重鎮,這本書將為本地的佛教發展保留重要的資料,希望繼續發掘,讓更多更深的史料得到關注。

努祖天佩仁波切說,從這本書的出版可以看到文化和宗教重視的傳承,這些史料都是重要的歷史和記憶,同時任何寺廟都能讓人感受到和平和愛的共存。

(原文刊載於2023.12.31《星洲日報》。)

原住民孩子

〈平安夜, 志工因洪水受困山中〉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https://www.bestwishes.com.my/wp-content/uploads/2023/12/WhatsApp-Video-2023-12-25-at-22.54.06.mp4

連日暴雨,洪水泛濫,許多原住民山村的通路被洪水沖斷,頓時成了孤島。

東北季候風帶來連續的強降雨,長期關懷原住民的志工們預測到水災的降臨。12月19日,「窮人的福音」的李牧師和幾位志工駕駛4輛四輪驅動車,經過險峻的山道,載了米糧進入吉蘭丹州話望生山區,到約十個原住民山寨派發米糧。

他們願意冒著風險,迎著風雨進入山區, 是為了送聖誕禮物給原住民, 更為了預防原住民在洪水圍困山村時不至斷糧。

23日,志工們完成了任務準備出山回家與家人慶祝聖誕,卻沒料到數千里外西伯利亞寒流的效應帶來了更大的暴雨。回程充滿驚險,先是遇到一條木橋被洪流沖斷,在原住民幫助下他們在小河上搭上原木條,折騰了許久才過了河。 豈料前方不遠的大橋被洪水淹沒了 ,洪流滾滾, 根本看不到前方的路。他們被迫退回山上,在一空置的木屋過夜。

平安夜, 志工們在漆黑的山林中,陪伴他們的是淒風苦雨, 以及在冷風中搖曳的柴火,沒有聖誕餐,他們啃冷硬的乾糧充饑。但我相信他們的心是溫熱的,因為他們與原住民同在。

後記:

美嬌傳教士表示:「假如大雨繼續下個不停,我們擔心災情可能比2014年更嚴重……」

水災摧毀了農作物,原住民將面對糧荒。大水退後, 志工們又要忙於籌措和運載米糧入山。

有意支援原住民的朋友, 請按此鏈接: https://forms.gle/wfWhTDQtaw3hVa2z9

(稿於2023年耶誕節)
——————————

編按:直至截稿時,大水仍未消退,志工們仍被困在山裡。

助學計劃

〈我在妳的夢裡,看見孩子們的快樂〉

作者:葉偉章

妳母親問我,有否再夢見妳,我搖了搖頭。

後來好幾次帶著淚從睡夢中醒來,才發現記憶其實是會說謊的。或是午後,或是夜半時分;或是匆匆路過,或是像好久好久以前那樣的偶爾賴皮,原來妳從不缺席我的夢。

妳母親說要贊助原住民孩子來吉隆坡一日遊,她知道祝福文化向來有資助他們,於是便來問我。

後來她與我說,8月29日成行,要我一定陪同。我那段時間是閒著的,於是便欣然答應了下來,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中心裡有7個小孩感染了手足口症,一日遊計劃被迫流產。

可是G,妳母親那執拗的個性想來妳比我清楚,所以活動在9月30日复辦了。那陣子我著實忙,於是有些猶豫,但最後還是拖著疲憊身軀出現了,因為不想讓妳母親失望。

當日一早,我和妳母親在位於沙登的 Farm Fresh 農場會合。門還沒開,我和她兩人在守衛室旁說了好一會兒話。大巴轟隆隆地開進來時,我和妳母親在談論著螞蟻(很奇怪的話題對吧),31名學生加上10名義工到來了。所謂義工,有幾名是長期在中心服務的,其他的其實也就是剛畢業的原住民少女。

孩子們在Farm Fresh 裡坐油桶小火車、餵羊、追鵝,牛糞堆裡掏蚯蚓(據說這其實是他們的日常)。

羽萍在午餐時前來與我們會合,她拍通宵戲,一宿未眠,但還是來了。

午餐後我們去了國家銀行和科學館。

在科學館裡,孩子們快樂的東奔西跑,我後來也和羽萍玩起了類似桌球的擊分遊戲。我輸了。嘿,妳可別想取笑我,妳的運動神經和我是不相伯仲的。

我們是在科學館裡與孩子們道別的。據知,他們後來在回程途中去了麥當勞。

準備離開科學館時,天正下著滂沱大雨,我們在雨中被困了好一會兒。好不容易終於有電召車接了我們的單子,從程式裡得知是台藍色的車子,然後妳母親但凡看見藍色車子就急著要追出去,生怕司機去了其它門口。羽萍也在旁跟著瞎起舞,我沒好氣地翻著白眼(當然,她們沒看見):到底在急甚麼呀?整個馬來西亞又不是只有一台藍色國產車。

於是我想起了妳。「老是毛毛躁躁的。」我每次都這麼說妳;而妳,雖不服氣卻也只能乾瞪眼……

2022年7月期間,友人為妳辦了《許我说爱你》畫展,餘錢便充當這次活動的經費,妳母親補貼不足。

那些畫,部份曾在祝福文化的官網和臉書刊載過。那時妳已肌肉萎縮,不良於行,有日突然致電問我,可以為祝福文化做甚麼。「把妳的畫給我吧。」我說,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魔法少女》系列。

而在更早以前, 2019年吧,11月4日,我記得,妳說妳買了一台縫紉機給自己當生日禮物,要縫筆袋給原住民孩子。

同年11月16日,我收到妳的訊息,說托妳母親生日的福,收到了要給原住民孩子買文具的錢。

(於是我明白了妳母親對這次活動的堅持。)

妳那段臥病在床的日子,是否曾夢見過原住民孩子的笑靨?或許,科學館裡那些孩子們東奔西跑的畫面,其實是我在妳的夢裡,所看見的孩子們的快樂。

(原文刊載於2023.12.24《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大雨打擊膠工生計,祝福文化和豐送暖〉

連綿的大雨,無情的雨水沖走了割膠工人賴以換取微薄酬勞的膠汁。割膠工人坐困愁城。

長期關懷和豐鎮一帶低收入的勞工家庭的楊修女,向祝文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反映了這些割膠工人的困苦。

恰好5senses 董事黃碧玲送來了幾箱庫存的過時廚師制服和消毒清潔液。 她說::「這些制服的布料都很好,如果你們不要, 我就只好送去回收站……」

楊修女說 : 「要 ! 長袖衣可以防曬。」

12月 8日,蕭依釗和兩位義工蔡文蓉、鄭翠群採購了米糧, 動用兩輛滿載這些米糧、新生咖啡慷慨捐獻的咖啡和巧克力, 以及這些制服和消毒清潔液去和豐修道院。

當天楊修女邀請了25個貧困家庭來領取捐贈品, 剩下的物資就交給修道院去分配給有需要的家庭。

楊修女感謝支持祝福文化慈善行動的所有捐款人:「Your heart is so big. My God will sure to reward you. God bless!」

楊修女給孩子們戴上祝福文化義工徐莉嘉製作的峇迪布小圍巾,特別出色。

印裔媽媽領取了得救濟品後高興的載孩子回家。

村民領了救濟品,準備回家。

義工鄭翠群把村民最喜愛的新生咖啡和巧克力裝入布袋裡。

(右起) 楊修女、 黃修女、義工蔡文蓉和鄭翠群在包裝贈品。

蕭依釗贈送禮品給楊修女(右一) 和黃修女( 左一 ) 。

蕭依釗和楊修女分發米糧給貧困家庭。 每個家庭獲得兩袋贈品。

新書出版

【新書出版】

   祝福文化、佛光文化 聯袂出版

《雲水印跡——馬來西亞寺廟的文化密碼》

《雲水印跡》由當了40年記者的蕭依釗女士領軍,於2016年開始蒐集材料,從整理、採訪、書寫,及至後期的審稿、排版、校對、成書,共歷時7年。近50名來自馬來西亞和台灣的媒體人參與了撰寫和編輯的工作,包括採訪與搜集資料的記者共10人,攝影22人,以審稿編輯妙開法師為首的校對人員共10人,另有責任編輯、文字編輯以及美編等,工程之繁複浩大是當初策劃時難以預想的。

本書收錄了全馬各州106座以佛教為基礎,以及可充分反映當地民情、地方色彩的寺廟介紹,包括了其形成與發展過程,期能為佛教的發展留下印跡與見證。

凡樂捐RM 70者, 我們即寄上《雲水印跡》一本。但國外訂購者需要付額外郵寄費。(請填妥这表格。)

(2023.12.12)

助學計劃

【2023祝福文化斯里蘭卡探訪團朝聖篇】

〈聖菩提樹與大白塔〉

作者:葉偉章
圖:徐莉嘉

這是一趟朝聖之旅。

行程的第三天傍晚,我們前往參拜斯里摩訶菩提樹(Jaya Sri Maha Bodhi,又名斯里蘭卡聖菩提樹)。

聖菩提樹位於古都阿努拉德普勒(Anurādhapura),是斯里蘭卡的八聖地之一,是一棵活了2,270年的古樹。

相傳約2,300年前,阿育王出家的女兒僧伽蜜多長老尼(Sanghamita)前往斯里蘭卡傳比丘尼戒,並將佛陀成道時身後那棵菩提樹的枝椏一同帶去以作供養。後來國王將枝椏種下,培植成了今日的聖菩提樹。

巴士抵達停車場時,我們把鞋子脫在車裡,然後徒步走了好一段路進入。入內時還需經過安檢。

不知是斯里蘭卡的商業味道不濃,抑或是當地人對聖地的敬重,即便這裡人潮不絕、旅客眾多,但除了少數售賣蓮花或草藥的,並未見其他的小販或檔口。

我其實原本心裡有些疑慮,這天色都暗了,誰會那麼晚去看一棵樹呀,會不會看得不真切呢?對於這棵菩提樹,我是充滿期待的,至於期待甚麼,其實也說不太上來。後來證實我多慮了,夜裡的參拜者依然很多,且燈火充裕,並沒有照明不佳的問題。

明潔法師說,白天陽光過烈,因此要麼清晨來,要麼晚上來,否則容易中暑。

聖菩提樹被厚厚的白牆守護著,我們在外圍供上蓮花,隔著高牆仰望風中搖曳的菩提葉。樹身已老,需靠鋼枝撐托著。

在這裡,採摘菩提葉是犯法的,但如果剛好落下則可撿拾。我心裡還在想著,應該機會渺茫吧,不意真有一片剛好落下,飄到我們的團員徐莉嘉跟前。

周邊的斯里蘭卡人都穿著一身的素白,或靜坐或誦經,虔誠之態令人動容。明潔法師告訴我們,全白衣著是他們的習俗,雖非強制,但他們會視為理所當然。想來應是象徵純潔吧,我沒細問,卻暗暗決定回馬後也要買一襲白衣。(別問我為甚麼,這趟行程裡我有很多莫名其奇妙的悸動。)

聖菩提樹的四周,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菩提樹。據知,斯里蘭卡古時常遭印度及鄰國侵襲,為防聖樹成為異教徒的目標,因此種下這許多樹來混淆視聽。這些菩提樹,少說都有數百年高齡。

告別聖菩提樹,我們走了好一段路到大白塔。(對,依然是光著腳丫子。)

大白塔前方草場好些信徒在供燈。遠觀白塔,明亮潔淨,色澤柔和,猶如一輪圓月。

我們在知宣法師的帶領下,誦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繞塔一周,爾後獻花禮佛。

朝聖之旅結束,心裡有份微微的喜悅,但也不無遺憾,聖樹的白牆太高,不免讓我有些失落。如果可以,我希望更靠近一些,希望可以輕觸樹身,當然我知這是奢念。

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無關菩提,純粹因為,那是一棵活了兩千多年的古樹。

(原文刊載於2023.12.10《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活動

「感恩有你一路同行」

〈祝福使者聚會滿載溫馨〉

12月2及3日的祝福使者人文聚會充滿笑聲,滿載溫馨。

當65位祝福使者抵達位於雪州士毛月鎮的清平樂長者之家時,大家對這棟四合院式的建築物充滿好奇, 對它的清幽環境和完善設備讚嘆不已,迫不及待的打卡拍照。

原來我們是夜宿這棟新大樓的第一批住客,大家似乎都感到非常榮幸。

這所長者之家由星洲日報所創辦。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在向祝福使者們致歡迎詞時說: 「作為回饋, 祝福文化會捐一筆錢給清平樂長者之家。」

這次聚會是一場知性和感性兼具的人文聚會。節目包括著名人權律師張菲倩主講「如何用法律保障權益,安享晚年」、知名歌手黃慧敏演唱懷舊經典金曲。她們知道祝福使者們是熱心捐款做善事的善心人,因此都不肯收取演講和演唱酬勞。

張律師闡述了各相關法律, 並舉了幾個案例,報導出席者如何防止詐騙, 保護自己, 令大家受益匪淺。黃慧敏演唱的經典金曲, 都是大家喜愛的老歌,加上她的出眾歌藝,讓大家度過了一個溫馨的夜晚。

最暖人心的節目,是祝福使者們憶述他們在國外助學之旅及本地扶助原住民行動中最難忘的故事和感懷。

祝福使者們在這兩天一夜也享受了各種美食。感謝巴生吉祥義工團的潘來吉贈送了很多包子、糕點和五道菜餚。大家對他的包子聞名已久,這次親自品嘗到,都豎起姆指,贊不絕口。

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臨別依依時,大家互約明年再相聚,也許在國內, 也許在國外。

攝影:徐莉嘉

——————————

團員名單:

蕭日紅、鄭金妹、劉利水、翁金娥、蔡文蓉、陳世雲、周筠軒、徐莉嘉、林美虹、禤素玲、黎瀞繀、王光璇、詹克成、劉玉蓮、邱瑞蓮、王輝蘭、鄭玉美、馬美玲、葉建英、蕭美珍、蕭美蓮、賴泗溏、朱惠群、鄒翠翠、葉雲飛、邱添梅、蕭玉萍、蕭玉娣、葉月梅、周福嬌、陳慧菁、鄭明福、劉露娘、吳雅娟、徐玉美、廖燈蓮、鐘雨娣、林淑佑、鄧慧堅、翁金枝、吳幼珠、葉金龍、陳月好、謝誌群、陳碹好、謝瑾樂、李細珠、陳傳傑 、林素瑞、蔡文芳、黃森清、黃國友、李美真、吳善欣、陳以萱、吳澤穎、陳以娜、黎筠美、王慧儀、蕭竹彬、蕭竹飛、黃舒彥、蕭依釗、葉偉章、蕭竹筠。

各種美食令祝福使者們心滿意足。

來自柔佛州的祝福使者對潘來吉的包子豎起大姆指。

黃慧敏忘我高歌經典金曲。

張菲倩律師解析防詐騙法律。

助學計劃

【2023年祝福文化斯里蘭卡探訪團之旅遊篇】

〈石窟佛寺與黑水池〉

作者:葉偉章
攝影:徐莉嘉

AT問我,你在斯里蘭卡有看到臥佛嗎?

行程的第三天,我們前往北方古都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途中參訪了Dambulla石窟佛寺。AT 的問話,倒是提醒了我,石窟佛寺群裡的其中三座都有臥佛像。

Dambulla石窟佛寺是世界文化遺產。第一座佛寺約1,800年前創建,窟裡只有一尊原石雕刻的臥佛。第二座佛寺約有1千年歷史,是當中最為震撼的一座,頂上滿滿的彩繪,好幾十尊的泥塑佛像,還有收集山岩滴水的一口甕。第三座佛寺相對較新,約五百年前創建,佛像都是木雕,石窟佛寺的發展至此告一段落。

好些佛像的面容看上去似乎與常見的有異,見多識廣的團員告訴我,那些其實都是當時國王的樣貌,希望藉此提升在子民心中的形象。

古時佛寺都建在石窟裡,是因為斯里蘭卡大象很多,平地建造容易被摧毀。

行程第四天下午,我們來到Kaludiya Pokuna,譯成中文是「黑水池」。黑水池位於佛教聖地米欣特萊山(Mihintale Hill)以西,因池底多有黑色岩石,池水顯得色澤深沉而得名。

相傳2300年前,印度阿育王派遣長子兼高僧摩哂陀(Mahinda)到斯里蘭卡弘揚佛法,摩哂陀在米欣特萊山遇上Anuradhapura 國王 Devanampiya,自此佛教被帶入斯里蘭卡且傳揚開來,因此米欣特萊山被視為佛教在斯里蘭卡的起始點。

米欣特萊山有1800多級的階梯,且烈日當空,自然不會是我們這團的選擇。我們在黑水池參觀佛塔和修道院遺址,遙想僧侶們苦修的生活樣貌。明潔法師告訴我們,山林深處至今仍有苦行僧,當然我們不會也不敢前去打擾。

黑水池後我們前往參觀阿努拉舍利塔(Anula stupa)。阿努拉,出家前是王后, 她是斯里蘭卡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那是2千多年前的事蹟,斯里蘭卡的比丘尼僧團由此展開。

阿努拉舍利塔建在曠野之中,人煙荒蕪,遺世獨立。據強法師說, 考古學家在阿努拉舍利塔的頂層發現佛陀的舍利函。塔裡的舍利子以及一切古物都已讓考古學家取走鑑定,以便日後收藏於博物館。如今的阿努拉舍利塔,就只有塔身散落一半的紅磚。我們在餘輝裡踩踏著荒涼,在暮色中目送日落。

行程的最後一天,早上是自由活動時間,一部份團員去了看舉世聞名的斯里蘭卡藍寶石,一部份團員前往蓮花塔,俯瞰斯里蘭卡市景。我們當中的幾個沒有靠邊站,選擇了酒店對面的海灘。海邊有鐵道,火車站好小,老舊火車從我們身旁哐當哐當開過,火車裡擠滿了人,但不至於為患。

途中遇雨,避雨時有斯里蘭卡中年男子與我們攀談,他說他是廚師,雨停後他主動替我們和嘟嘟車談價錢載我們去附近的景點觀光。當然我們沒上車,我後來並未看見他如之前所說的那樣趕往火車站,而是繼續在路邊晃蕩。至今我仍未清楚明白,究竟所遇見的是斯里蘭卡人的熱情,抑或是嘟嘟車精明的拉客手段。

去機場前,我們乘巴士遊覽科倫坡市區。途經主街(main street)與附近小巷,驚見滿滿的人潮,與我這幾日所遇見的近乎消沉的安靜景象大相徑庭。透過車窗,聲音被隔開了,人群像默劇演員似的走在路上。於是,我印象中的斯里蘭卡,依然是很安靜的一個國家。

(原文刊載於2023.11.16《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誠徵2024年祝福使者】

〈捐500, 助一位孩子上學〉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瑟讓學校開始面對經濟困難。過去兩年裡,情況不斷惡化。瑟讓學校所獲得的捐款大幅減少, 而學生和員工人數卻不斷增加。此外,百物價格都上漲了。由於我們學校位於偏遠山區,運輸費急劇上升。在這艱難的年頭,希望祝福文化能幫助貧困的小朋友繼續上學……」

最近收到尼泊爾姑娘特斯琳的信。她原本在美國過著逍遥自在的生活,但她奉行佛陀的教誨:「即便只有一點點,也要施捨」, 於是回到了她的故鄉,回到了雪域高原,以她精通的英語幫助瑟讓學校的小朋友尋求海外熱心人士的捐助。

2024年,除了尼泊爾的小朋友, 祝福文化也將繼續號召祝福使者們捐助印度大吉嶺、緬甸的小朋友和婆羅洲的原住民孩子。

不管前路如何困難,我們不能停下行善的腳步, 因為我們知道, 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 有很多小朋友在等待善心人的捐助……

懇切希望善心朋友擁抱這些貧困山區的小朋友 ,幫助他們實現讀書之夢 !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pkRZnYGdW6BZMGez9

或

  1.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2.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手機號/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要求提供的資料)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whatsapp 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銀行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助學計劃

〈惜福、惜緣——記2023祝福文化斯里蘭卡助學行〉(三)

文:吳雅娟
攝影:徐莉嘉

從惘然若失到喜不自勝是參觀前面古菩提樹的心情。

從純白素淨衣著到隨喜因緣步入神聖殿堂是多麼好的法緣。

2270年依舊綿密茂盛的千年菩提聖樹,據說是源於當初釋迦摩尼佛靜坐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的分枝。此行的重點遊若只能在外圍觀望應該會是一種到了門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遺憾吧!幸好大夥都有好福緣!

還沒來斯里蘭卡前,受一位佛法深厚的師兄所託,希望能替他帶回去一片菩提葉。從他的叮嚀中得知只能捨取掉落地面上的落葉不能採摘樹上的,這位師兄也說隨順因緣就好,因為在充滿正能量磁場的聖地裡一葉難求,舉凡掉落在地上的菩提葉都會速速被虔誠信徒拿走。

果然,從進入寺廟開始除了觀賞四周景色及拍照外,我最專注的不外是落足眼力往沙地尋找漏網之葉的蹤影。沙地上除了三五成群合掌誦經的虔誠信徒外,能看到的僅是一片清潔溜溜的細白沙地,還有那些掛在枝丫上拖著尖長尾巴被風吹得嘎嘎作響,搖搖欲墜卻又不掉落的扁圓葉子,舉頭望菩提樹身,低頭尋菩提葉子,真讓人急得咬牙切齒。

正當大夥圍繞在菩提樹下等待,一兩位團友上前參拜時,一位名叫莉嘉的佳麗(她也是隨團御用的攝影師)正好挪步前來拍照,就在這瞬間一片葉子從上輕輕的往下飄啊飄的徐徐搖擺,在橙色燈光照射下的夜空中像極了菩薩派來的小天使緩緩落在她的跟前。在我們一片嘩然聲中她不費吹毫之力把它撿起,看了一看隨後拿起手機拍了張照片,我羨慕地看著她把這片充滿經文磁場的菩提葉收了起來。

因緣就是那麼的不可思議,是你的躲也躲不了,不是你的強求不來。

(完)

助學計劃

〈惜福、惜緣——記2023祝福文化斯里蘭卡助學行〉(二)

文:吳雅娟
攝影:葉偉章

來斯里蘭卡第三天,入住空氣清新的Miridiya Lake Resort。

悠閒的漫步在傍晚的Miridiya Lake Resort 無邊無際的湖畔,青青草原上三兩隻水牛時而低頭時而朝著我們發出哞哞聲,退了潮的湖面上白鷺鷥正覓食,還有天空中自由自在翱翔的飛鳥……

閉眼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著風輕吻臉頰的溫柔,沉醉在當下的靜寂與清安。

遠處明潔法師領著兩位日籍團友姍姍而來,奪目的橙黃色袈裟隨風飄揚顯現出行如風的威儀,透著些許出塵之意,如此清新脫俗的意境已被我速速定格在手機裡,越看越歡喜且還時不時划開來自我欣賞,這也促使了往後數日的行程里,法師與僧人成了我真善美照片的拍攝人物。

翌日6點的清晨,天色一片通明,約好一起看日出的團友未見人影,想必提早先行一步了吧,我也匆忙的快步趕到湖邊碰運氣。

一顆火球正好在山的另一頭冉冉升起,瞬間朝霞滿天晶亮耀眼,火一般的鹹蛋黃蹦現眼前閃得睜不開眼,閃耀在湖面的朝霞倒影,掌舟人和小舟蕩漾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煞是好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最瑰麗完整的日出景象,心足矣!

在這美不勝收的景色下,我絲毫不察覺自己遺落了一部手機。美景欣賞夠了打算回去退房隨大隊回科倫坡,才猛然發現另一台公司手機遺失了。幾番思索確定是早前擔心誤點看日出時慌忙中邊拍照邊趕路時掉落的,只是不知掉在何處。當下懊惱無比越自責心越慌,想著找不回來如何是好呢?

該找的地方來來回回反复翻找了數遍還是徒勞無功。一切的發生都有它本來就無法控制的因緣,能做的就是安住念頭、自我調適,然後接受。既然與它緣份已盡,它也喜歡這寧靜的Miridiya Lake想留在斯里蘭卡,就祝福它在這結一份好緣吧。隨緣而行,隨遇而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待續)

助學計劃

〈惜福、惜緣——記2023祝福文化斯里蘭卡助學行〉(一)

文:吳雅娟
攝影:徐莉嘉

我喜歡用照片分享心情,記錄生活點滴多過用筆尖描述。

斯里蘭卡,這顆印度洋上的淚珠,在還沒被我攝住之前它已先將我攝於驚歎中!

對這期盼已久的神秘國度,它不只是錫蘭茶這麼簡單,還是一顆被遺忘的閃閃發亮的珍珠。此行景點不多,卻能在寥寥可數的景色中顯現出它的神秘與幽靜美,超值得!

——————————

抵達斯里蘭卡第一天,發佈了一張斯里蘭卡的照片在臉書,舅表妹留言下次帶她一起飛。

看到她的留言異常歡喜。我曾廣邀身邊的朋友一起來參與祝福文化助學團,可因為當地的生活及衛生水平而被拒絕,幸好有玉美表妹願意與我同行。2019年第一次的尼泊爾助學團讓我至今仍回味無窮,進而讓我倆在這次的斯里蘭卡團成團之前頻頻追問何時安排成行,因為祝福文化的團是炙手可熱的,遲到的鳥兒可沒蟲兒吃。

參與了兩次祝福文化助學團的國外團,越發喜愛這類既能做善事又能旅行的滋養心靈旅程。

看到受助學生清澈的眼神、無邪的笑容,即便一顆小小的糖果也能讓他們開懷快樂無比。感恩他能讓我學會知足再造福,感恩祝福文化讓我有機會參與種福田。

下一個旅程約定了把兩位表妹一起帶上,用我們的笑容及行動與祝福文化的一群愛心天使一起傳遞愛分享喜悅。

我們不見不散哦!

(待續)

助學計劃

【2023年祝福文化斯里蘭卡探訪團之助學篇】

〈捐助千名學生及貧困家庭〉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抵達斯里蘭卡的第二天一早,我們即前往Gothama Thapowanaya寺院,進行第一站物資發放儀式。

龐大的巨巴從大路艱難地轉入小巷,換乘小巴轉了個彎即抵達寺院。

斯里蘭卡原就綠意盎然,這座寺院更是茂林修竹、草長鶯飛,環境清幽得彷如與世隔絕。我們沿路穿過樹林,來到了佛殿,以荷花禮佛。後院有一座小小的荷花池,池上矗立了一尊北傳觀音像。

我問寺院住持Mithabani 尊者,觀音像的由來。他說,1990年代,寺院獲得華人的支持,為表感念所以從國外請來了這尊華人崇拜的觀音像。

寺院名稱Thapowanaya ,意為「森林裡的寺院」,集寺院、男童孤兒院、禪修中心(開放予女眾信徒)於一身。

我們在這裡派發了文具、餅乾、糖果、禮品予200名中學生、數十名小沙彌以及寺院領養的孤兒;另外也派發了250包米糧予貧困家庭。

行程的第二站,來到了龍喜國際佛教大學。

龍喜大學創辦人是Chandima 法師,我們都稱他強法師,他同時也是該校校長。

這趟斯里蘭卡之行,也是在強法師的授意下,委派了明潔法師替我們安排協調。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位師父,就不會有這趟行程了。

抵達龍喜大學時,沙彌尼在活動中心門口列隊迎接我們。在斯里蘭卡,接受女眾出家的寺院屈指可數。這些年來,強法師正是其中一位致力於恢復比丘尼地位的法師,他於2011年興辦了國際佛教比丘尼學院。

可是想要報讀比丘尼學院的女眾大都來自清寒寺院,強法師在席間問蕭依釗能否找到朋友贊助其中兩位女眾的學費。蕭依釗與我說,當時她腦海馬上浮現了兩位摯友——蘇意琴、張福恬。回馬後,她向兩人提及此事,她們果然欣然應承。

強法師曾於1987年來馬,在吉隆坡十五碑南傳佛寺弘法,逗留了一年多。後來為了學習中文,便前往台灣,結果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我在國外看到很多比丘尼,但反觀斯里蘭卡,女眾想要讀書、出家卻沒有去處,就連受戒也必須到國外。斯里蘭卡以前是有女眾出家制的,但在公元10世紀左右中斷了傳承,我希望可以慢慢恢復。」

龍喜大學目前的校舍於2018年正式落成啟用,現有900多名學生。

我們在該校禮堂,捐贈了文具、禮品予300名學生及數十位小沙彌、沙彌尼。另外,也派發了米糧予學生家庭。

家長們手上抱著一包米,不斷地與我們道謝,臉上綻露著喜悅的笑容。不知為何,看著看著,我竟覺有些心酸。

行程第三天早晨,我們離開了可倫坡,乘了一個多小時的巴士前往北方古都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那裡的景色似乎又更荒涼了些。我後來才知,原來自1983年起,因「泰米爾猛虎」所發動的武裝鬥爭,這座城陷入了長達26年的內戰,直至2009年才告一段落。

可儘管如此,至今北部仍有重兵把守,捐贈儀式也因安全考量而選擇在軍營裡進行。當地佛教、興都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領袖均出席了這場儀式,見證祝福使者與軍人一起派送文具、餅乾予500名學生,以及捐贈米糧予500戶貧困家庭。另外,我們也準備了育幼用品予30名母親。

(原文刊載於2023.10.29《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沉痛悼念祝福使者陳公燦松老先生

陳燦松老先生和太太曾參與祝福文化助學團,其後因健康因素,鮮少露面。上週驚聞噩耗,得知陳老已於10月20日上午壽終正寢,享年84歲。

日前,蕭依釗與蔡文蓉代表祝福使者們前往弔唁,在肅默的氛圍中,於陳老靈前獻花。

願陳老早登彼岸,離苦得樂。

助學計劃

沉痛悼念祝福使者陳公燦松老先生

 

北斗星沉

祝福文化基金會同仁 哀悼

助學計劃

2023年祝福文化斯里蘭卡探訪團之印象篇

安靜質樸的古老佛國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我在離開斯里蘭卡前兩天,才看清楚它的地圖,「長得好像一片菩提葉。」我說。瞬間一片沉默,然後HQ緩緩吐了一句:「像一顆梨子吧?」小新搭話:「比較像一顆眼淚。」噢,大家都不好意思直說:哪裡像菩提葉來著了?

2023年9月18日,祝福文化組團前往斯里蘭卡,給當地千名貧困學生及家庭派送文具、乾糧等物資。這趟行程歷時6天5夜,由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領隊,全團共43人。

下午時分,一團人抵達科倫坡,取行李、辦電話卡耗了些時間,約莫6時多我們抵達了市中心。科倫坡天色暗得早,7時未到已近全暗,只有不遠處矗立著的蓮花塔微微地發著光,標誌著這座印度以南離島上的城。

整座城市有種安靜的氛圍,路上車輛不多,咦,不是下班時間麼?街道很暗,我往窗外看去,是有路燈的,但不知為何,就是,覺得,很暗。於是那份安靜,彷彿多了些消沉的味道。

在斯里蘭卡的6天,無論是港都科倫坡,或之後我們待了兩天的北方古都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大抵都可以得出幾個結論:林木蔥鬱、乾淨整齊、佛教地位崇高。

一路上,但見兩旁綠樹蔥蔥,不光是街道乾淨,即便是旅遊景點的公共廁所也衛生整潔,與我印象中的南亞國家很不一樣。食物和我們在馬來西亞常見的印度餐相差不大,但味道大有不同,香料層次很豐富,我吃得十分快樂。酒店以外的餐館,似乎蒼蠅也不少,只是不若我在印度見到的傾巢而出那般猖獗。很多時候,我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將就著吃,所幸團員們都沒有鬧肚子。(印度那次集體食物中毒,我可是至今仍心有餘悸呀。)

離開斯里蘭卡的前兩天,科倫坡下起了雨,都是驟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是那雨勢,滂沱傾盆,下將起來還挺嚇人的。

在斯國,信眾見到法師多會跪地膜拜。我們後來去到北方,長達26年的內戰結束後這裡仍有重兵守衛,法師基於安全考量,發放儀式委託軍方承辦。我們在儀式後、用餐前先到軍營的會客室喝果汁,當時便見高階軍人乃至總司令,輪流向強法師行跪拜禮及接受加持。強法師是誰?容我下一篇細述。噢,對了,喝果汁及用餐前,其實我們還吃了個茶點。在斯里蘭卡有幾場活動,我們就吃了幾餐茶點,不知這是否也屬當地文化?

我問負責接待我們的明潔法師,何以路上那麼安靜,商場也不多。法師回我,斯里蘭卡人家庭觀念很重,晚上一定會在家和家人吃飯,不會外出聚餐。他說,我們所住的賓館已是最熱鬧的一帶了。賓館附近確實零零星星有幾間酒吧和幾家快餐店。酒吧裡清一色外國遊客,而快餐店則門可羅雀。至於熱鬧,嗯……

明潔法師說,斯里蘭卡的假日休閒活動是到佛寺參拜,每個月圓之日也會放假,讓民眾去拜佛。

至此我突然就明白,何以自己硬是把印度洋上的一滴淚,看成一片菩提葉了。

(原文刊於2023.10.15《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斯里兰卡的风景〉

文 / 图 :黄舒彦

估计说起斯里兰卡时,很多人脑中可能会浮现的大概是“破产”、“战争”、“落后”等等。因此,在出行前,身边人或会带着一些担忧,不断地嘱咐多带一些应急药物防身。我想大概也会有感到好奇的人,而我更多的大概是兴奋和期待。

降落前,从飞机俯视这片国土,能看到许多格子,就像棋盘一样,那是无数稻田接在一起,不规则地散落在各个地方。走进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方方长长的,配上随处可见的绿植,嘟嘟车穿梭在车流中,人来人往的道路,是生活的气息。简洁的大道,环绕在科伦博市中心,巴士行走在大道上能看见不同角度的莲花塔,兜兜转转,都能依稀瞥见,就像在某一个时间线上,我们的相遇,短暂地成为了彼此的旅程伙伴,一起踏上这一片土地。

从导游的讲解中,粗略地了解到斯里兰卡很少娱乐场所,比如我们空闲时可能会去电影院,而对当地人民来说这并不常见。因为假日时他们更多会前往寺庙礼佛或单纯地只是在庙里静坐。

可能对我们来说会有些难以置信,但这何尝不是生活的另一个面貌?每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追求或不相同,我想也许我也不是非要做到了什么,我的人生才算是完美的。

我们在靠海岸的路边,漫无目的地走着。远远地看着红色的铁路火车沿着海岸驶去。一阵雨来得凶猛,把我们逼停在一个狭窄的屋檐下。漫长又短暂地让自己停下了脚步,没办法焦急前进,也无退路。这何尝不像我们的人生,为着目标汲汲奔走;却也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停下。那个等待的时间,不知道会多长,只能急躁地消耗自己的体力。我在想,在我想的瞬间,是不是错过了眼前的美景,那个被雨遮掩了,朦胧的火车轨道。

雨走得无声无息。我们继续前进,踩着水洼,嗅着扑鼻而来的海水味,找到了远在天边的海岸线。其实,海水没有远看的那么蓝;沙子也没有看起来的细软;太阳更没有想象中的温煦。一切美好的想象,停留在这个当下,我好像稍稍理解了所谓的距离产生美。也许是因为,那些锈迹斑斑的痕迹,只有走了进来才看得见。如果我不曾踏入这片土地,也许没办法尝到让我胖了三公斤的美食,更没办法体会一份善意,能让人笑得那么开心。祝福,是有力量的。

斯里兰卡的风景有其独特的地方。夜幕降临,遍地旅馆的街道也出奇地安静,静得不禁怀疑这不是旅客聚集的地方。街边贩卖香氛的橱窗展示了许多色彩不一的玻璃瓶,冲突的色彩,杂乱的色调,出奇地搭配,莫名地符合当地特色。即便想把眼睛看见的这个当下拍起来,通过镜头呈现的又是另一幅画面,是惨白的,没有生息的。如果这个时候我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会不会被指责乱用谚语?但如果你没有亲眼看见那一面橱窗,好似再多的色谱都难以描述。我想如果没有亲身走一趟,大概没办法切身地感受到孩子简单的快乐、祝福天使单纯的善良,还有一路上累并快乐的旅途。

PS: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遇见了你们。我们不一定要常见,但一定要再见。

社會關懷

〈獲大學錄取卻沒錢繳學費,大學生愁喜交集〉

/小雪

2023年9月19日,某相熟義工來訊,請求祝福文化基金會捐助一名貧困學生。

她把這位學生小乙(化名)的求助信轉給了祝福文化。

小乙求助信:

你好,我是小乙 ,今年20歲,最近剛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我是家中的長子,有兩個弟弟。父親今年54歲,之前在新加坡當建築散工,收入不定。

父親今年初在上班途中遭遇車禍,脊椎、臉部和手臂的骨頭斷裂,雖然動了手術,雙腳卻無法站立,生活也無法自理,目前在家中養傷。

母親今年49歲,父親發生意外之前是一名家庭主婦,有時在家縫衣服賺些錢補貼家用。目前為了照顧父親,以及接送我和弟弟上下課所以無法工作。全家失去了收入來源,只能依賴過去的積蓄和親戚的接濟。

我考完stpm後,即去打散工。每個星期的休息天,我都會陪媽媽送爸爸到醫院復診和做物理治療,媽媽不太懂馬來語,我在她身邊當翻譯。

9月7日,我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高興了一下,卻立即為學費和開學的生活費發愁。第一個學期的學費近3千令吉,須在9月28日前繳清,10月1日須前往大學報到。

我正在申請PTPTN 貸學金。但我聽同學說,要到十月中才能知道是否成功申請以及金額數目。

懇請祝福文化基金會贊助我4千令吉,其中3千用於繳交第一學期學費,其餘則是生活費和學雜費。如果我申請到貸學金,我會把剩餘的錢補貼父親的醫藥費。

希望祝福文化基金會可以幫助我度過這難關。感謝你們 !

——————————

祝福文化在經過調查後,證實小乙所述屬實,立即匯款給小乙,

小乙已經順利入學。 他發簡訊致謝:「谢谢祝福文化幫助我度过这次難關。我會努力讀書的。」

若您想和祝福文化一齊捐助像小乙這樣的貧困學生,請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助學計劃

〈安静平和的佛国——斯里兰卡〉(三)

文:蔡文蓉
图:徐莉嘉

不知为何,我总觉得斯里兰卡一直让我感觉很平静,好像即使有喧闹我也听不出来似的。是因为不时都可以看到或坐或站举着不同手势,看起来都很美的佛像吗?我发现在路口通常都可以看见一座佛像和一座印度教的象头神并排着一起守护众生。即便在高速公路上,都可以看到远处的半山上有个白色的大佛像。于我,这些更像是在提醒大众在生活里不要忘记和执行佛陀的教诲。

回到科伦坡,我们住进一间靠海的酒店。从酒店只要过一条大马路和一条火车轨道就能抵达海边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浪花不断。团友拍到海边的一堆垃圾,包括塑料水瓶,虽然终于让我看到垃圾了,但是我却在想,这些垃圾是不是其实来自海的对岸呢……

看到老旧火车不时经过,有时拥挤但是完全没有影片里面那种得坐到火车顶部的情况。多数是不拥挤的,也看到洋人游客乘搭火车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从酒店房间无意间看到街道上的垃圾车,原来是用手推车一家家去收集垃圾的。这也说明他们的垃圾产量不多。高速大道收费站的大柱子上都用三种语言,提醒大家要“recycle PET bottles, give it a new life”。看到新的太阳能街灯,在路上也看到不少混合动力汽车,一些建筑物上有一整大片的solar panel(太阳能板),看来是个提倡环保并落实执行的国家。

五天很快的就过去了。在去科伦坡机场的长巴上,萧总在巴士上说这一次是最豪华的助学团。我赞同。我们在斯里兰卡住的酒店好舒服,可以说是我参加助学团15年来最好的。长巴也一样,是我坐过最大辆的,我们一行至少44人还没把它坐满。所有的安排都很好。酒店司机都守时和认真,信得过。比如我们要求提早半个小时吃午餐也办到了。没有消费也能让我们一大群人借用厕所的餐厅和店家,还是一样笑容满面的跟我们问好。

斯里兰卡到处清洁整齐,跟“邋遢”这两个字沾不上边。我深深的相信,斯里兰卡人没有乱丢垃圾的习惯,因为这五天我一直在路过的地方找垃圾却很不容易。公共厕所和机场厕所都好清洁,这是很难得的,令人不能不对斯里兰卡留下好印象。

人民有礼,好性子,不喧闹。在我的心目中,斯里兰卡最有资格代表一个佛教国了。

在科伦坡机场出境时移民厅官员问我对斯里兰卡的感觉如何?我就把我过去几天的观察和感想说给他听。他再问我食物呢?会太辣和太多香料吗?我说不会,我很喜欢。他听了很开心,微笑说祝我有个愉快的行程,也说欢迎我以后再回来。我跟他说谢谢,祝他有个愉快的一天,然后告诉他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是的,斯里兰卡,一个我觉得最适合用Serene这个英文字来形容的国家,只要祝福文化再组团,我就会再回来的。

(完)

从高速公路上可看到在远处半山的大佛像。(蔡文蓉摄)

助學計劃

〈安静平和的佛国——斯里兰卡〉(二)

文:蔡文蓉
图:徐莉嘉

我有机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菩提树,是何其的幸运。在跟随着法师一面念佛号绕着大白佛塔一圈时,我很不听话的一直左看右看,“欣赏”一身白色穿着的信徒,或虔诚膜拜或诵经或静坐。感叹这种生活文化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同时我满脑子都是问号……

在古都,傍晚参观完古墓后,回去度假屋途中,看到了在暗暗的路边卖食物的小贩,排在路边的桌椅,没有路灯,会有生意吗?

斯里兰卡行也让我有机会见证僧侣的崇高地位,各阶军队高官——甚至是总司令——都对法师特别谦卑和尊敬。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很荣幸的受到总司令安排到他们的总部用午餐,被当成VVIP接待,确实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在古都吃过午餐后,回去酒店时经过一间学校,刚好遇到放学时间。看着穿着白衣白裤 / 白裙的学生们,校服看起来都是新新的,很清洁、平滑,也穿得很整齐。男生在白校衣里面都还有穿着背心。想到我们去捐赠的学生们也是穿着整洁的白校服,感觉特别难得。

看到古都湖边度假屋入口的对面街上停着一辆白色的我国最畅销的第二国产车Perodua Bezza,看来新新的,感觉好神奇!

从古都回去科伦坡的车程里,除了之前提到的小小粒的各种水果,也有看到几粒大大长长的西瓜、几粒大大长长的冬瓜,一堆排列整齐的大南瓜、一些大大粒的椰子。我们也停在路边水果摊买水果,尤其是当地盛产的芒果,也是小小粒的。也有卖水煮玉米。不过他们的玉米还是像我小时候吃的比较硬的,番石榴也是以前那种样子的,都不是经过嫁接或基因改造的农作物。我们也认识了我国没有的木苹果,也有机会喝到木苹果汁,味道略酸、很特别。导游说斯里兰卡的农作物还是跟随着季节生产的,这也等于是没有用很多杀虫剂和化学肥料“催生”,可以放心地吃。

看到好多不同品种的香蕉,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大大串的香蕉都被整整齐齐的排在卡车里或子上。感觉当地人都喜欢整整齐齐的,完全没有看到凌乱的情景。

所看到的鱼摊却都只卖一小堆鱼而已,而且看来好像只有一种鱼。是他们自己钓来卖的吗?

我继续寻找垃圾。小市镇街道上没看到垃圾桶但是也没看见垃圾。不管是城市、市镇或者乡村,甚至是大道旁或小路边,都没有看见垃圾。

在斯里兰卡三天了,从来没有让人感到急促过,除了在古都的度假屋餐厅里。我一面吃晚餐一面和团员聊天,一旦把叉和汤匙放下,喝水或说话,服务员就把我的盘子拿到半空中,想收回去了,我得跟他说我还在吃着,他才把盘子(盘子里面还有食物的)放回桌面,一个晚餐就共上演了三回,我还想不通他为什么那么急着收盘子,晚餐时间是到九点半,那时才八点呀!他也只是对我微笑而已。

(待续)

助學計劃

〈安静平和的佛国——斯里兰卡〉(一)

文:蔡文蓉
图:徐莉嘉

我们的长巴在傍晚六点多驶入科伦坡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看着四周,感觉这座城市好特别,但却说不上有何特别。心里想着,作为经济中心的科伦坡市,夜晚怎么那么的暗啊?街灯有些没亮,即使亮着的,也是昏暗的黄灯。那个时段应该是下班时间吧?怎么没看到很多车呢?一个正在面对经济大难题的国家会节省电费来尽快把国债还清,这让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看到交通顺畅时,我也希望这个国家的经济能顺畅的恢复。然后突然之间,我想我知道她的特别之处了:这座城市让我感觉特别的安静!

长巴很大,舒适清洁。酒店也很舒适,很整洁。隔天一早再坐长巴出席活动时,才惊觉科伦坡真的到处都好清洁,建筑物都很漂亮。人民都有礼貌、好性子,驾驶态度很好,会谦让,很少听到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我,也一直注意和“寻找”垃圾的踪影。

乘坐长巴出发北上两百多公里的古都时,一路上的风景跟我国一样,不同的只是建筑物和人物。地势多数都是平原,所以看到很多稻田和椰林,就像我国的甘榜美景,只是少了油棕树而已。农夫在稻田里劳作都只是用锄头,那些水牛也应该是农夫的好帮手吧?偶尔出现一些小石山在眼前。虽然是个热带国家,我却没看到任何热带雨林,地上也不见绿油油的草地,心想应该是个少雨的地方吧。热带雨林,或许得从科伦坡往南走才会看到 ?

来来往往的私家车或卡车看来都新新的,照顾得很好。公共巴士没有空调,也老旧,却不会让人感觉脏兮兮的。

路边的小店或摊子卖的各种水果都是小小的,小小粒的西瓜、小小粒的南瓜、小小粒的椰子、小小粒的木瓜、小小粒的榴莲……。就连斯里兰卡语文的字体也是圆圆一粒一粒的,很像卡通的脸部表情。这种全世界只有斯里兰卡人用着的语文,是多么的可爱!到处都有加菲猫和Pacman青蛙卡通似的,好“神奇”也令人神怡。

斯里兰卡的米饭短短碎碎的,白饭或红色的米饭都很好吃。黄色的饭吃得出来是加了黄姜粉去煮的,也同样美味。每一餐都很丰富,有各种米饭、面条和令人垂延欲滴的菜肴;有汤,有琳琅满目的沙拉和各种前菜;甜品和水果也很多样化。食物感觉很卫生。每一餐都有一款鸡和鱼,也有酸奶和西式面包或餐包,算是很健康的饮食。

发现各阶层人民每天都吃着几乎一样的菜肴,都是我们熟悉的Putu mayam 、Apam 、Chapati 、 Poori 、Tosei 和Dhal Curry,很浓的饮食文化。

(待续)

社會關懷

〈拼織愛心的裁縫師——劉美珍〉

作者:葉偉章

趁前往瓜雪家訪之便,先到巴生取九月份要帶去斯里蘭卡送給當地孩子的背袋。於是我見到了祝福使者徐莉嘉,以及「傳聞中」的劉美珍。我們約在巴生佛光緣。

會用「傳聞中」這一詞,主要是我從2020年開始就常聽到這名字,但這麼些年始終未見過本尊。時值大疫,封城鎖國,人心惶惶,一度出現醫療設備吃緊,醫護人員面對防護衣不足,只能以垃圾袋充當防護衣等窘境。當時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就已忙著四處奔走張羅,也從基金會中撥款縫製工作服予國大醫院的醫護人員。

然後是國內出現口罩短缺現象,彼時疫病感染數據正直線上升中,我國仍未有疫苗,薄薄一層口罩是唯一的防護層,然而過高的價格,對於好些基層人民而言是龐大的開支與負擔。2020年7月,徐莉嘉拿了好些布料讓蕭依釗挑選 ,說是邀了義工劉美珍一起縫製口罩給有需要的人。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劉美珍」這名字。

後來蕭依釗把這些口罩送到了大慈講堂兒童之家,送到了美嘉園殘障兒童中心,送給了當時在文冬新村裡忙著派送糧食、物資的義工群。

抵達佛光緣,見到了她們兩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裝著背袋的袋子拆開,取出背袋,隨之而來是連串的「嘩」聲。背袋縫製得精美可愛,而且她們倆還貼心地留意著細節,譬如挑選了舒適的肩帶、加了一層內襯以防水、底部多縫了一角方便放置厚物……

「這些大多是用車衣剩下的碎布縫製的,也有些是姐妹們轉送過來的,她們有布料但沒有時間,所以交給我裁製。」劉美珍說。

她原本告訴蕭依釗,可裁50個背袋捐給祝福文化,蕭依釗想著去斯里蘭卡剛好派得上用場,於是便請她縫製100個,她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

劉美珍今年53歲,從事裁縫工作已逾30年。婚後為了照顧小孩,加上個性內向,於是便決定找一份可以留在家裡工作的差事。她在報章上看到裁縫女工的徵聘廣告,便打電話詢問,不意這工作就此伴了她大半輩子。

「我當時完全不會車衣,可能他們缺人吧,所以給我機會,從很基礎開始教我。」劉美珍回憶著,「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可以上網學習,像之前縫製口罩,我也是上youtube 學的。」

約莫7、8年前,孫子出生以後,她就進入了半退休狀態。疫情期間,在友人的召集下,她幫忙縫製醫護人員的防護服、替祝福文化縫製口罩。此外,她也縫百納被給泰國寺院義賣,協助山區孩童。可以說,她現在的裁縫工作多是為了慈善。

為了有效防疫,縫製口罩需加一層可過濾病毒的不織布,但當時很多公司和商店都關了門,不知去哪裡找。蕭依釗知道東禪寺有一批不織布, 於是帶著劉美珍到東禪寺拜會佛光山總主持覺誠法師,不料正是這因緣,讓劉美珍後來於2021年在佛光山東禪寺皈依三寶,成了佛弟子。

問及未來,她簡單回我:「人生無常,盡量幫助人就是了。」

(原文刊於2023.10.01《光明日報》副刊。)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助學計劃

〈3布施活動捐贈文具米糧,祝福文化赴斯國送暖〉

(吉隆坡30日訊)九月的斯里蘭卡天氣時晴時雨, 就像這國家的經濟情況。斯里蘭卡去年陷入經濟危機,今年開始慢慢好轉,但經濟復蘇陰晴不定,步履蹒跚。在這樣的氛圍下,祝福文化基金會組團遠赴斯里蘭卡,向那裡的貧困學生和貧困家庭送暖。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率領的43人斯里蘭卡探訪團,在當地南傳佛教法師的大力支持下,於 9月18至23日,在首都可倫坡及古都阿努拉德普勒舉行了三場布施活動,捐贈文具、小背袋、布袋、餅乾和糖果給一千名學生、 小沙彌,以及捐贈米糧給一千多戶貧困家庭,另外還捐贈了嬰孩用品給30個育有幼兒的母親。

*斯里蘭卡去年破產

2022年5月,斯里蘭卡宣告破產,人民面臨糧食、藥品、燃料和電力缺乏的困境。當時斯裡蘭卡醫藥學會對外揭露,斯國的救命藥物瀕臨耗盡,全國各地醫院沒有進口醫療資源和救命藥品可用。

當時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祝福文化基金會和慈惠堂聯合發起了 「支援斯裡蘭卡行動」,並把籌募到的25萬令吉 ,全用於購買斯國醫院最缺乏的外科手術用品。後來知悉初生嬰孩沒有奶粉吃後,又分兩批送了約1萬包 嬰孩奶粉至斯里蘭卡。

今年中,身兼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及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的蕭依釗從法師口中知悉斯國許多貧困學生沒有錢買學習用品,特別是書包、幾何繪圖工具盒、原子筆、作業簿等。 於是她動員祝福文化基金會的“祝福使者”送文具和糖果去給小朋友。同時捐米糧給特別貧困的家庭。

除了物資外,祝福文化基金會也捐了4萬令吉給兩所培育小沙彌的佛教學校。

*捐贈活動得到法師大力支持

祝福文化的捐贈行動得到斯里蘭卡寺院的大力支持,並由法師們承辦。

第一場捐贈活動在可倫坡的陀波萬那亞寺舉行,由瑪陀巴尼方丈主持, 有200名中學生和250個家庭,以及數十名小沙彌和寺院領養的孤兒獲得文具、禮品和米糧。

第二場捐贈活動在可倫坡的龍喜國際佛教大學禮堂舉行, 由龍喜大學創辦人兼校長強帝瑪法師主持。有300名學生和他們的家庭及數十位小沙彌和沙彌尼領取捐贈品。

第三場捐贈活動在北部軍區的學校禮堂舉行,共有500 名學生和500個家庭及30名哺育幼兒的媽媽領取捐贈品。

*北部軍人參與捐贈

北部由於經歷長達26年的內戰, 經濟發展落後, 人民相對貧困。內戰起源於佔多數的僧伽羅人和佔少數的泰米爾人之間的矛盾激化。泰米爾人提出在泰米爾人聚居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實行自治。激進的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為了建立獨立的「伊拉姆國」,從1983年起發動對抗政府軍的武裝斗爭。2009年,內戰才平息。

直到今天,北部還是有重兵把守。因此 ,北部的捐贈活動獲得正努力促進各族和諧的軍人的大力支持。北部軍區總司令丹尼拉拉卡和多位高級軍官都出席了由強帝瑪法師主持的捐贈儀式。許多軍人協助扛抬和分發捐贈品。他們親切的和來自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和貧民互動。

當地社區非常重視這次來自外國的捐贈活動,佛教、興都教、 伊斯蘭和基督教領袖都受邀見證捐贈儀式。當地的媒體, 包括四家電視台都在現場拍攝。

馬來西亞佛光山的知宣法師帶領「祝福使者」獻唱《佛陀啊! 佛陀》、《十修歌》、《悉發菩提心》, 向小朋友和出席者致意。

*高僧感謝大馬人雪中送炭

廣受信眾尊重的的強帝瑪法師在致詞時對祝福文化基金會這次的送暖行動以及去年馬來西亞五個組織的支援行動表示感激。他說,斯里蘭卡人會記得馬來西亞人的雪中送炭情誼。

他強調,我們要堅信,因果厚報,福報都在後面;只要我們發善心、 行善事,終會得到福報。他以創辦龍喜佛教大學為實例,當初他沒錢, 但最後卻得到很多善心人士的幫助。

由於行程匆匆,無法探訪更多小朋友, 蕭依釗和知宣法師把從吉隆坡帶去的三大箱文具和一箱餅乾移交給在斯里蘭卡獨居弘法40年的佛光山國際佛教促進會南亞專員、國際佛光會斯里蘭卡協會輔導法師覺門法師, 由他轉贈貧困孩子 。

*送暖團名單*

釋知宣法師、鄭金妹、蔡文蓉、陳世雲、鍾幹庭、邱瑞蓮、劉利水、翁金娥、蕭日紅、徐莉嘉、陳振花、陳振妹、葉金龍、高潤生、林素瑞、禤素玲、李漢仁、張淑芳、黎瀞繀、鄭素秋、鄭玉美、鄭明福、劉露娘、吳雅娟、徐玉美、翁金枝、蔡嘉祺、黃世興、朱惠群、周筠軒、楊坤足、李雪清、劉曉欣、鄭復星、張秀銘、馬美玲、李婷婷、佐藤紀聖、蕭依釗、葉偉章、黃舒彥、蕭竹彬、和蕭竹筠。

*捐款人名單*

蕭依釗說,除了感謝參團的43位「祝福使者」之外,她還要感謝多位無法親自去斯里蘭卡探訪學生的朋友熱心捐款贊助這次送暖行動。

紀日輝、陳傳傑、林誌城夫婦、黃松奎、吳善欣、謝尚橗、葉瑞山、葉建英、李惠杉、黃金蓮、鍾雨娣、楊庥愔、陳肇強、方泉潔、利慧娟、吳幼珠、高寶梅、蔡寶儀、翁曉菁、林超釧、何月華、吳智晴、蘇燕芬、陳雪鳳、錢麗芬、葉桂英、HOOI TUNG YUEN, MEERRA, BEN SOO, VICTOR AND CONNIE.、已故顏松金,已故顏慧怡、已故高寶嬌、 己故陳樹坤。

另外,她也感謝NESH公司董事蘇添益捐獻14箱餅乾,以及佛光山、5senses董事黃碧玲、劉美珍捐獻小背袋和布袋。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抗癌是條漫長路〉

文: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我好似見過妳呀,我老咗,認唔出妳呀。」我們甫到她家時,坐在輪椅上的她便這樣對蕭依釗說。

其實這家人並不在我們的探訪名單內,我們曾幫過這家人,蕭依釗說既然順路,不如去探訪一下他們,於是便帶了些物資過去。

他們家,最主要的情況就是夫妻倆年紀大了,加上老太太中風後依賴輪椅,需要人照看,因此老先生便留在家。「年紀那麼大了,還有誰要找我做工?」老先生如此與我說。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北部上大學,小兒子輟學後一直沒有固定工作。

前往他家之前,義工曾與大兒子聯繫,問他現下是否有甚麼需要協助的。大兒子回訊:「非常感謝你們,但目前剛剛好,有需要再聯絡你們。」這訊息讓人看了頗欣慰。

但蕭依釗不這麼想。「妳就這樣一直坐在輪椅上,沒有走動麼?」她問老太太。「我腳沒力,走不動呀。」老太太回她。

「這樣不行。」蕭依釗轉回頭與我說,「越是不走動,肌肉就會萎縮, 腳會越來越無力。」

於是我們驅車前往鎮上的藥房,買了一台四腳助行器,又再踅回村子來。

——————————

抵達謝家時,比預定時間晚了許多。除了因為之前買助行器耗了些時間,也因為我們在村子裡繞來轉去,怎樣都找不著謝家的門牌。迫不得已,我們停下車子問在路邊聊著天的村民。

「這門牌……你是要找XXX 是吧?他有癌症的,你們找他是嗎?」顯然村子裡的人都知道他們家的事。

他今年57歲,早前打打散工,裝修、造墓之類的,生活還算安穩。太太今年50歲,育有一女一子,目前都在唸中學。

2020年初,他證實患上了第三期淋巴癌,每月兩次往返吉隆坡看診,長期下來不免一筆費用,而且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如常工作,雖有積蓄也不免蕭然清空。

「化療以後,我身體退化很多,現在連視線都模糊了。」他說,「其實看醫生很便宜,大部份花費都是在車費上,我要先召車去火車站,醫院來回又是一筆開銷,只是去一趟吉隆坡,三百元就沒了。」在吉隆坡,他因住在妹妹家,因此省下了住宿費。

太太的健康也同樣欠佳,甲狀腺兩度動手術,目前長期服用著鎮靜劑、降血壓和膽固醇的藥。

行管令期間,鄰居們都會給他們送食物,目前就靠著兄弟姐妹的幫忙、福利金等勉強支撐生活。

他的家裡堆了許多箱子,裝著燒給往生者的冥衣,替紙扎店折冥衣也是他們家的收入來源之一。

「一箱有150件,折滿一箱就可以賺6塊錢。」他說。但這折紙衣有一定程序,須先把領子粘好,對折齊整後才能入袋,再裝箱,想來這6令吉賺來也不算輕鬆。

(原文刊載於2023.09.17《光明日報》副刊。)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社會關懷

〈再度送米給老人院〉

/ 義工小雪

上周, 祝福文化的義工再度接到加影真誠老人院的求助電話,老人院又沒米下鍋了!

在這之前,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的三位善心朋友,買了慈悲安寧基金會9月10日義賣會的80本固本,交託給她,希望她協助購買適合老人院或孤兒院的日用品。蕭依釗原本也打算去支持義賣會,於是便欣然答應下來。

在這時間點接到求助電話,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蕭依釗遂決定在義賣會順道給真誠老人院購買糧食、物品。去到義賣會現場,但見多是熟食,蕭依釗和義工在選擇不多的情況下,選購了麵線、米粉、三合一巧克力飲料。

第二天,蕭依釗委託一名義工把上述義賣品送去真誠老人院,還請他途中先去雜貨店買白米。沒想到這會兒連進口米都賣完了,義工只好先把義賣品送去老人院。

隔天早上到超市去買米,才知超市實施了新規:一人只能買3包米……。幾經曲折,最後總算買到了9包米,讓老人們可以填饱肚子。

前情提要,一個多月前,某義工致電蕭依釗,說這兩家老人院的創辦人丹娜芭吉燕最近不幸中風,臥病在床,無法外出募款,以致兩家老人院都陷入了困頓中。兩家老人院總共收容了85名老人與精神病人,該義工希望祝福文化可以捐些糧食給他們,當時祝福文化隨即送了米糧過去。

只是萬萬沒料到,如今竟連買米,也越來越困難了……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遺孀獨力撫養子女〉

文: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她來自菲律賓。當年來馬,在咖啡店打工時邂逅了經常到咖啡店用餐的一名男士,相戀,結婚。兩人婚後育有一子一女。丈夫比她年長21年,在菜園裡當勞工,生活還算過得去。

2020年杪,她成功取得了馬來西亞國籍。2021年初,丈夫騎摩托車外出時,慘遭車禍,司機撞後逃逸,至今仍逍遙法外。丈夫在車禍裡當場死亡,剩下她與一對子女相依為命。

兒子今年15歲,女兒剛升上中學,都還在求學的階段。丈夫沒有社險、沒有公積金,面對生活,她寸步難行,於是只能靠著幫人打掃屋子,賺取微薄工資養家糊口。「剛開始還有人送米糧來,但日子久了,接濟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她說。然而這並不是最糟的事。丈夫死後,她們母子三人被夫家人趕出祖屋,於是他們不得不另覓住處。

「是被誰趕出來?房子又是誰的呢?」我問。

她說:「是大伯,我丈夫(房產上)是有名字的,但我們還是被趕了出來。」我繼續追問:「大伯是做甚麼的呢?」她回我:「沒有工作,常常喝醉酒。」談起這一段,她隔著口罩也難掩悲傷神情。

然而,這世上還是不乏好心人。他們目前住著的板屋,就是一名善心人士同情他們的處境,讓他們免費住下的。

如今母子三人已在這裡住了兩年,她每週兩次到善心人家裡幫忙打掃。「其實他並沒有要求我這麼做,是我主動去打掃的,我們必須要感恩。」她說。

她在屋旁的空地種植了一些蔬菜和甘蔗,一來可以自家食用、節省開銷;二來吃不完的也可賣一點錢,當作補貼。

——————————

另一戶人家也是孤兒寡母。她今年55歲,育有一子一女,兒子今年18歲,女兒16歲。

丈夫去年確診新冠肺炎,一星期後離世。她本身患有肌強直症(Dystonia),以致身體扭曲(尤其是手指關節等部位)、口齒較為不清晰。

我向她兒子了解家裡情況,得知她在菜市場向其它攤主買一些蔬果另外擺地攤,每日清晨6時就開始工作直到中午,但扣除本金後一個月其實也只賺兩、三百元。目前一家三口就靠著福利金、慈善機構的接濟生活,日子十分清苦。

三人住著的磚板屋,也是善心人士以極便宜價格租給他們的,每個月的租金僅80元。

我問兒子,畢業後有甚麼打算,他說,出來工作吧。

「妹妹的成績比較好,讓她繼續讀好了。」

(原文刊載於2023.09.04《光明日報》副刊。)

如欲捐助「社會關懷」項目,可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助學計劃

〈悼念祝福使者陳樹坤老先生〉

陳樹坤老先生於8月23日往生,消息傳來,全國各地的祝福使者們莫不扼腕沉痛。

陳樹坤老先生是一位「資深」的祝福使者,與太座梁月香多年來支持祝福文化,也多次參與國內外的助學探訪團,包括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中國、尼泊爾、印度大吉嶺等。

祝福文化基金會蕭依釗接獲消息後,於今日(25日)與蕭竹筠、陳莉莉、黃舒彥驅車南下,連同蕭日紅、蔡文蓉和方松林夫婦前往新山,陳老先生靈前祭拜。在場致哀的祝福使者還有鄭明福與黃秀琴。祝福使者們都因多次參與探訪團,而結下了深厚情誼。

梁月香女士表示,她會在喪禮結束後以陳樹坤的名義捐款予祝福文化,想來那會是陳老先生樂意做的事。

在此,祈願陳樹坤老先生早登彼岸、離苦得樂;也希望其太太和女兒們多加珍重,照顧身體。

社會關懷

〈白米價格高,老人院缺糧〉

作者:葉偉章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來電,說7月下旬的某個週末要到加影市和沙登新村的兩間老人院派糧,問我可否同行。由於我當時已有其它工作安排,實在分身乏術,唯有婉拒。

事緣蕭依釗接到義工來電,說這兩家老人院的創辦人丹娜芭吉燕最近不幸中風,臥病在床,無法外出募款,以致兩家老人院都陷入了困頓中。丹娜芭吉燕是印裔女士,兩家老人院總共收容了85名老人與精神病人。那名義工與她相識,所以致電蕭依釗,希望祝福文化可以捐些糧食給他們。

「說來湊巧,剛好5senses董事黃碧玲捐了20箱快熟麵給我們,就送一些過去給他們吧。」蕭依釗與我說。

當然,只是快熟麵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捉緊時間。」電話那頭的蕭依釗自言自語似的說。據知她掛了電話後即雷厲風行,與義工馬上前往超市採購其它食品,並邀請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做他拿手的包子,一齊協助這兩間福利中心。

「妳老是麻煩潘來吉會不會不太好?」我事後問她。蕭依釗聳了聳肩,回我:「但他的包子真的很好吃,他們吃了會很歡喜的。」

那是後話,還是說回送糧。根據以往經驗, 由於社會人士一般上都比較喜歡捐贈白米給福利機構, 所以老人院和孤兒院向來不缺米糧,有者甚至還因過剩、囤積過久而生蟲。職是之故,蕭依釗這次並沒有給這兩家老人院準備白米。

7月22日,下午4時,蕭依釗一行人抵達了第一站——加影真誠老人院。義工把食物搬進院子裡時,老人院主任布斯芭隨即蹙起了眉头,說 : 「你們沒送白米來喔?我們沒米煮飯了呀!」蕭依釗連忙為自己的錯誤評估連聲道歉,並載了老人院的一名員工到附近的小超市買白米,同時還多買了幾包準備待會兒送去第二站——沙登的老人院。

前往沙登老人院的過程不甚順利,兜來轉去找了好久,約莫晚上7時才抵步。「潘來吉還因此胃病發作。」蕭依釗說,語氣裡滿是歉意。

——————————

隔了兩天,蕭依釗準備把祝福文化剩下的幾箱快熟麵、飲料和英文兒童書送去位於和豐鎮的天主教嘉諾撒幼兒園。行前她和特蕾莎楊修女通電話, 說起了老人院缺米的現象。

楊修女說:「這裡的村民也缺米啊 ……」

咦,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後來蕭依釗稍事探究,才知原來市場上本地生產的白米嚴重缺貨,以致民眾只能買價格較高的進口白米,這對基層人民而言自是不勝負荷的一筆開銷。

於是除了原定的快熟麵、飲料和兒童書,蕭依釗和義工也把潘來吉做的包子及幾包進口白米、糙米、印度香米送到嘉诺撒幼兒園去。

說到嘉諾撒幼兒園,祝福文化於今年3月曾組團前去,當時有40多名祝福使者參與了這項活動。派糧過程中遇上滂沱大雨,阻斷了好些前來領取物資的原住民的來路。行程除了嘉諾撒幼兒園,我們還去了探訪紅坭山的貧病老人。

這些故事都曾寫在《光明日報》副刊的「祝福的跫音」裡,祝福文化的官網也有刊載,有興趣的讀者可前往點閱。

(原文刊載於2023.08.20《光明日報》副刊。)

有意捐款者可按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貧窮大學生的求學路〉

文:葉偉章

前言: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受助者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事主的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

父親去世那一年,他才12歲。

L 的父親生前是一名燒焊工人,但非常嗜賭,俗語說:十賭九輸,據知家財都被他給輸光了,想來L 應該是從未過上好日子的。2012年,L 的父親因癌症去世,剩下L 兩母子面對生活。想當然耳,也沒有留下任何遺產。

父親去世以後,L 的爺爺即把他們兩母子住著的房產權轉讓給L 的叔父,後來叔父把房子給賣了。新屋主顯然只是置產增值,並非急用,因此倒也沒有逼他們母子遷離,但難保這一天不會到來。L 的母親無奈地說:「現在想不了那麼多,到時再打算吧。」

L 的母親打從娘胎出生就患有心臟病,早前心臟安裝了一台儀器,不過她說不清那是甚麼,只記得當時醫生說明10年後儀器必須更換,結果這一晃,20年就過去了。最近去怡保中央醫院檢查,醫生說必須更新儀器,且心臟還出現了其它問題。確切情況暫時還不了解,因政府醫院輪候的病人很多,L 的母親必須排到10月中旬才能進一步檢查。是否需要動手術?更換儀器需要多少錢?這些問題都成了母親的心頭石,沉甸甸地壓著,卻也無計可施。

他們家目前就是靠著福利部以及慈濟的援助金過日子。母親也到附近的麵攤打雜工,加上這份薪資,勉強足夠讓她一人過活。L 在這段求學日子裡,都是自供自給,打工賺錢應付生活及學雜費。

面對生活龐大的壓力,顯然L 母是不勝負荷的,因此L 考上大學以後,她十分反對L 繼續升學。尤其是疫情以及2022年1月初那場摧毀許多村屋的龍捲風之後,L 母的態度更為堅決。猜想可能是這一連串的天災與禍事,讓她更為忐忑不安所以才有這樣的反應,她一直希望L 可以早日出社會工作。

「然而,我很任性地決定要繼續我的學業。」L 說。這句話讓人聽了很是心疼,因著不難發現語句裡有一定的負罪感。

L 目前在北部的一所大學唸書,他喜歡運動,也很愛音樂,常常會到百貨公司試彈展賣的樂器,鋼琴、吉他都是自學而成。

他雖然獲得了PTPTN貸學金,但由於數額不高,因此面對生活還是很大壓力。

今年5月中旬,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接到義工舉薦的這案子後,便按程序與義工前往他在怡保的住家查訪。那是新村裡的一座半磚牆鋅板平房,雖然房子空間很大,但相當殘舊,客廳空蕩蕩的,只有幾張塑料椅、一台舊電視機。

蕭依釗家訪後,決定從祝福文化基金會的「社會關懷」賬目裡,於今年6月起每月撥一千元款項予L ,長達17個月,以資助他的學費和生活費。惟,條件是L 每個學期必須電郵成績副本予祝福文化,一則供基金會存檔,二則也確保L 仍維持學業。

「我始終相信,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蕭依釗說。

(原文刊載於2023.08.06《光明日報》副刊。)

——————————

欲參與「社會關懷」項目者,可按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YfFWKNd3Tn9Ts6cs8

原住民孩子

2023祝福文化勞勿探訪團(下)

〈送米糧罐頭,與村民共舞〉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還是得說說這趟行程的緣起。雖然祝福文化本來就會組團前往探訪原住民孩子,但今年選在這時間點,主要還是因為端午佳節將至。「孩子們很喜歡吃粽子。」蕭依釗說。我問她,如何得知?原來約莫三、四年前,蕭依釗曾給原住民孩子送鹹肉粽,當時她的想法是,可以讓他們嚐嚐華族傳統節日食品,也算是一種文化交流吧。不意其後蘇牧師來電:「還有粽子嗎?孩子們都很喜歡呢。」

另一個原因是,兩個多月前一群野象突然連續幾晚襲擊原住民村,而且不止一座,好幾座村落都難以倖免。野象不只毀壞了他們的茅棚,也摧毀了他們的農作物,例如:玉蜀黍、香蕉、木薯等之類的。村民們自是無比恐慌,於是倉皇逃到其它山寨去。這些年來,山林猛獸不時出沒原住民村,村民們原就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這次更是損失嚴重。

「然而,這是野獸的錯嗎?」蕭依釗問。說到末了,那依然是人類亂砍亂伐闖的禍,只是可憐了原住民無辜代為受罪。(也不能說對我們沒有影響,只是深淺問題。)

於是蕭依釗選擇了在他們最需要的這時節,給原住民們送暖去。當然,我們無法進入遭到野象群襲擊的原住民村,考量因素頗多,山路過於崎嶇難行是最主要的。蕭依釗委託「窮人的福音」志工,以越野四驅車把米糧送到山裡去,而我們這趟行程則是到相對較近的本杜村。

到村口時,雨剛好停了。我們走一小段路,前往活動中心,村民們已在候著迎接我們,並為我們戴上花冠以示隆重。花冠是亞答葉編制而成的,冠上插了粉色的九重葛或鮮豔的大紅花,煞是好看。

儀式開始後,他們邀請了團員一起圍圈跳舞。我因為忙著在小小活動中心裡安排發放物資流程,因此只感受到場外氣氛熱絡,對於其中細節毫不知情。我們準備了白米、食油、罐頭沙丁魚、煉乳、咖啡、茶包、白糖、江魚仔等,蕭依釗還貼心地備妥環保袋給原住民,「每次派發物資都看他們用沙龍盛裝,很不方便。」她說。

前來領取物資的原住民家庭共有86戶,約莫下午三時,發放結束。

由於時間尚早,我們決定回程路上在文冬停留半小時。午後的文冬,略顯安靜,隨著我們一團人的到來,似乎瞬間熱鬧了起來,買豆腐卜的、找醬油的、喝冷飲的、吃冰棍的、看著現在的小鎮緬懷昔日的……,雨後陽光下有種質樸的愜意,在空氣裡悄悄地漫散著。

一如既往,我們在武吉丁宜的夏日農家用晚餐,約莫晚上八時,回到了吉隆坡的Wisma Mirama。2023年6月17日,星期六,「2023祝福文化勞勿探訪團」於此結束。

備註:截稿前收到了蕭依釗轉發「窮人的福音」傳道士美嬌姐傳來的幾組照片與訊息,說是志工們已進入野象侵襲的山村,並把米糧都派發了給原住民。照片裡,扛著米糧的原住民展開了燦爛的笑容。

(原文刊載於2023.07.23《光明日報》副刊。)

原住民孩子

2023祝福文化勞勿探訪團(上)

疫後第一趟,訪原住民村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等下搬物資上巴士時,記得其中有兩箱是要留給原住民孩子中心,不是送到原住民村裡的,所以要放在巴士行李艙靠外的地方,別壓在裡頭了;另外,還有粽子……」早上正準備出門時,就接到了蕭依釗的電話,叨叨絮絮地交待著。2023年6月17日,星期六,「2023祝福文化勞勿探訪團」於此展開。

約莫8時半,大部份團員都已到齊。一如既往,大家在路旁就開始「雞啄不斷」,熱絡敘起舊來了。細算一下,我們也已三個年頭沒去探訪原住民孩子。上一趟是2020年10月4日,當時覺著疫情稍平,中心資源匱乏,所以組了一團過去;後來疫情一直反覆,基於團員的健康考量,祝福文化沒有再組探訪團,直到去年杪才開始恢復活動。當然,這些年間對於原住民孩子的資援是持續不斷的,只是贈送物資多由義工或蕭依釗親自處理。

這趟行程共50人參與,當中有四分之一是新團員。我對新團員備感好奇,後來在巴士上對其中幾位同坐後座的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發表了演說,沒注意到原來她們已昏昏欲睡、呵欠連連……

約11時半,我們抵達了原住民孩子中心,孩子們在禮堂門口列隊迎接我們。中心負責人蘇牧師簡單說了幾句話後,舞台上早已準備就緒的幾位原住民孩子,給我們呈獻了一段民族舞蹈。坦白說,我不是第一次看中心的孩子表演,但這一次,感覺很不一樣,孩子們的舞步不像以往那般生澀,顯然有下功夫練習。但見教舞的義工在台下,不斷往自己臉上比劃,提醒著他們要微笑。我不禁會心一笑,霎時像是回到了小時候在學校的比賽現場,老師們都是這般在台下窮緊張的呀。

蘇牧師與團員們分享這些年協助原住民的點點滴滴,他原就風趣幽默,說起故事來更是生動異常,大夥兒都聽得津津有味。爾後我們到食堂用餐,這次的餐點特別美味,一問之下才知原來負責膳食的義工曾在柔佛當廚師,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而回到勞勿,這兩年每當中心有活動需要煮食,都會找他來幫忙。

飯後,就是萬眾期待的「榴槤大會」了。我說「萬眾期待」,還真不誇張,好幾位團員都與我說:「午飯別吃太飽,要留肚子給榴槤。」在巴士上,坐我身旁的葉姓團員,每經過一次榴槤園就會聽到他發出一聲驚呼。坦白說,可能是因為季末的緣故,我並不覺得這次的榴槤很精彩。我後來問他,榴槤如何,他呵呵笑著說:「我們吃的是氣氛。大家一起吃,感覺就是特別好。」

許是太久未見,大家吃飽了仍兀自聊得興高采烈。眼見天色驟暗,蕭依釗一聲驚呼,大夥兒就趕著往外上巴士去了,說時遲那時快,豆大雨珠傾盆落下,徒留我們幾個仍在貪吃著榴蓮的面面相覷……

(原文刊載於2023.07.09《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918斯里蘭卡送暖團額滿】

特此敬告:

1. 「918斯里蘭卡送暖團」經已額滿,感謝大家的熱心參與和支持。報名截止日期雖為6月30日,但由於反應熱烈,因此只能將後來報名者列入候補名單內,如有造成不便,謹此致歉。

2. 由於5senses 董事黃碧玲熱心捐獻了160個棉布袋、1,500個不織布袋, 所以我們已籌足環保袋帶去斯里蘭卡分發給學生,不必麻煩其他朋友籌集環保袋了。

3. 若有朋友要捐助斯里蘭卡學生,請匯款後將收據、英文姓名、身份證號碼 、 手機號, WhatsApp 至 016-678 5022 。我們已託斯里蘭卡法師幫我們通過當地代理商從中國進口文具, 以捐給缺乏文具的學生。

有疑問者可whatsapp 016-678 5022 留言, 我們會儘快回覆。

已報名者,我們會通過簡訊和大家保持聯繫, 並發佈送暖團信息。

謝謝大家!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個案之〈一失足成殘疾人〉

文:葉偉章

每次探訪貧困家庭,都會遇到好些故事。未免造成案主生活上的困擾,或讓孩子們遭受不必要的眼光,我們不會寫出真實姓名,也不會刊出正面照片。分享這些故事,只是希望讀者們知道,在社會的一隅,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援助的人。

——————————

其實原本生活得好好的。

38歲的他,平日承接小型的建築工程、採摘油棕,本身有一輛小羅里,與妻子、三個孩子,一家5口生活平穩,屬於小康家庭。雖是印裔家庭, 卻住在在華人新村裡。

2019年,7月,那時疫情還未肆虐呢,他在修繕屋頂時,意外跌落,之後所有的一切都變了樣。

「他拆鋅板的技術很好,這些鋅板可以賣到好價錢。」他的妻子與我說。但他沒留意到屋頂的木板經已腐朽,踩下時裂開,結結實實地摔了下來。原以為沒甚麼大礙,兩星期後左腳突然腫了起來,他去政府醫院看醫生,檢查後被告知沒傷到骨,開了些抗生素就讓他帶回家了。然而,吃過抗生素後,腳更腫了,他唯有回到醫院去,這一次,醫生告知,必須動手術。

前後動了6次手術,結果仍是被宣告必須截肢。與此同時,右手臂也受感染,難逃截肢的命運。他當時真是疼得受不了,與妻子說:「再不把我的手鋸掉,我就上醫院頂樓跳下來。」妻子回他:「你怎麼可以說這樣的話,你死了,我和孩子怎麼辦?」這些對白聽起來很像電視劇,但放在現實裡,叫人心酸得不能自已。

當然,他活了下來,在缺了手腳以後。只是,他的病痛不只這些,心臟也出了問題,因為嚴重的糖尿病,視力開始急劇衰退。我和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前去家訪時,他正在醫院裡動著手術,視力能否恢復得視術後情況才能定奪。

31歲的妻子,原本就只是一名家庭主婦,丈夫出事以後,她不得不外出當幫傭。可他們生活在新村裡,需要打掃的人家並不多,因此一個月大約也就只能賺個百多、兩百元。爾後因著新冠肺炎,封城鎖國,日子更是不好過了。

「幸好一直有些慈善團體在接濟我們,謝謝你們到來,我真的很感激。」她說。「原本我們還有把孩子送去補習中心,但現在沒辦法了,承擔不來。」妻子在說這些話時,在說著種種的不幸遭遇時,臉上並沒有半片愁雲,始終帶著一抹淡淡的笑容。

三個孩子都被送到華小去唸書,與我們溝通沒有語言障礙,但或許是個性較為靦腆內向,三人都只靜靜站在一旁。我與事主妻子了解他們家的情況,蕭依釗則在旁童言童語式的逗著孩子們開口。一小段時間以後,他們與蕭依釗顯然熟絡了,話也多了起來。我訪問後過去聽他們聊天,大兒子今年剛上中學,他說馬來文程度難以跟上。二女兒喜歡畫畫,當然,現下情況是不可能上繪畫班的,她於是在自己的作業簿上塗鴉。小兒子8歲,中文還未能說得流利。

屋子裡有間小房,供奉著好多興都教神明的聖像,旁邊有一尊觀音像。我對此感到好奇,妻子告訴我,先生因自小在華人新村長大,所以也拜觀音。

他,今年才38歲。原本一切都好好的,誰又會料到會有此巨變呢?

Ps:義工後續跟進,他眼睛手術成功,但還需要時間慢慢康復。

(原文刊於2023.06.25《光明日報》副刊。)

原住民孩子

〈祝福的种子〉

文:黃舒彥
圖:徐莉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榴莲的季节,是飘香的日子。我不太能分清榴莲外壳细微的不同;也说不出果肉不同层次的味道。我或许只能在别人谈论榴莲市价、贸易情况和收成状态时,弱弱地插上一句:“哦!榴莲要种八年才能结果。”榴莲尚且要种上八年,何况是培养一群孩子?

那一天,我听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苏牧师,因为一份感动,而开始了半生投身改善原住民小孩生活的故事。孩子们黝黑的脸,微卷的头发把牙齿衬托得异常雪白。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黄皮肤,却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几个孩子跳着统一却略显凌乱的舞步,表示着对来访者的欢迎。那份展露笑颜的脸庞绽放着自信,是时光和岁月琢凿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处堆叠的善心。

如果没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或许不会发现有一群小孩生活在我们背后的黑暗里,在我们前进时,只能无助地在原地张望。也许,你也不会发现,你的一小步会是他们永远也到不了的一大步。当我们在想着买一件流行款式的潮裤,他们会在我们洗白了的牛仔裤看见另类的快乐。

当看着他们雀跃地等待派发别人捐助的衣服,是心酸的。于我们而言,衣服不喜欢了可以随时到商场去买一件合心意的,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若没有外界的帮助,有一些孩子或许连踏出山也是困难的。同时,也是因为许多人无私的付出,促使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完成了基础教育,慢慢地融入社会,迈向属于自己的人生。

天黑时才能看见星星的微光;饥寒时,才能感受到烛火的温暖。无助时,即便只是伸出手,也能传递那份无言的温暖。缘分促使了人与人的连接,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结果。因为一个人的善念,感染了无数的人去接着帮助有需要的人。种下祝福的种子不强求能长成一片森林,即便只是尽己所能庇护身边的小草,亦是结了一份善缘,把这个文化传递下去。

凝望路边的电灯柱,也许那一闪一闪的灯就像祝福天使连绵不绝的推力,让照亮黑暗的光,永续不断。即微弱,又不屈。

原住民孩子

〈野象摧毀茅屋莊稼,祝福文化基金會送糧予原住民〉

報道/ 陳莉莉

(吉隆坡19 日訊) 兩個多月前,一群野象突然連續幾晚襲擊彭享州裡的幾個原住民村,不但摧毀了他們的茅棚,也摧毀了他們的農作物──玉蜀黍、香蕉、木薯等。村民們無比恐慌,倉皇逃到其它山寨去。

長期關懷原住民的「窮人的福音」志工在野象群離開之後,很快就送了米糧和建築材料包括白鋅片、鐵釘等進去原住民村, 協助他們重建或修補破屋。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知悉野象侵襲事件後,擔心這些原住民會面臨斷糧的困境, 決定號召各方善心朋友組成「原住民送暖團」,一齊去支援原住民。

前天,祝福文化基金會率領了約50位「祝福使者」, 在「窮人的福音」志工的引路和配合之下,進入到立卑縣的本杜村派發總值超過一萬令吉的米糧給86 戶約300名原住民。

可惜「祝福使者」無法進去遭到野象群襲擊的原住民村, 因為山路過於崎嶇難行, 只好委託「窮人的福音」志工駕越野四驅車把祝福文化基金會捐獻的米糧送進山裡。由於覺得這些受野象蹂躪的原住民生活更辛苦, 所以捐贈了加倍的米糧給他們。

蕭依釗說 ,這次「原住民送暖行動」得到非常熱烈的響應。許多團員及無法親自參團的善心朋友,都慷慨捐款或贊助物資,包括新生咖啡公司贊助咖啡和奶茶、黃碧玲贊助環保袋和T-恤、紀日輝贊助T-恤和巧克力……,這說明本地華人社群是非常關心並願意支助原住民的。

受到捐助的本杜村最近被政府重新劃入了沙卡鄉。「窮人的福音」創辦人蘇牧師說,祝福文化基金會是疫情爆發後三年多來第一個進去這個原住民村捐贈物資給村民的慈善組織, 所以村民以特別隆重的儀式歡迎訪客,鄉長巴西爾和村長巴丁都出席了歡迎儀式,並給每位「祝福使者」戴上了花冠。

村長巴丁在致歡迎詞時說,由於近來天氣乾旱,農作物欠收,祝福文化基金會捐贈的米糧非常及時。

在進山之前,原住民送暖團先去探訪了勞勿的原住民孩子中心,贈送了鹹肉粽和糖果給孩子們, 並和孩子們歡樂的互動。

——————————

原住民送暖團團員包括:

林素瑞、黃森清、劉利水、翁金娥、劉曉欣、陳世雲、鄭金妹、蕭日紅、高潤生、葉金龍、蔡文蓉、黃世興、吳善欣、徐莉嘉、葉建英、周筠軒、吳幼珠、林美虹、禤素玲 、曾玉麗、蔡文芳、彭彩虹、陳雪芳、胡蘭秀、葉玉雄、徐瑞珠、高麗萍、黃偉紳、黃偉彥、黃偉衡、蘇美碹、鄭復星、林惠君、邱俊麗、曾優麗、全凱麗、陳錦添、陳昱光、陳美羽、紀日輝、黄昌琳、纪博文、陳莉莉、蕭依釗、葉偉章、蕭竹彬、丘添梅、黃舒彥、蕭竹筠。

——————————

感謝以下善心朋友捐款贊助米糧:

優聲私人有限公司、紀日輝、謝尚橗、劉利水、陳寶玲、葉瑞山、吳澤穎、葉慧瓊、楊庥愔、黃海洋 、 黃夏天、何振輝、十方、彭觀嬌、黃國維、黃浚哲、王寶真、黃景行、方泉潔、利慧娟、葉偉明、蔡寶珠、鄒國發、楊坤足、黎筠美、鄭采鸞、鍾幹庭、方松林、梁月香、陳樹坤、蔡文芳朋友、已故顏松金、和已故顏慧怡、已故蕭宇文、無名氏。
Hooi Tung Yuen, Liw Poh Yen, Chua Yeong Wei, Kuik Jie En, Kuik Cheng Chwee, Kuik Jie Yi, Chua Gek Hong, Ng Chin Huat, Yap Kwee Yin, Hor Yoon Fook 。

(稿於2023年6月19日)

「祝福使者」們與部份受惠的原住民合影留念。

「祝福使者」們與部份受惠的原住民合影留念。

「祝福使者」派發白米給原住民。

「祝福使者」派發白米給原住民。

「祝福使者」派發食油和罐頭給原住民。

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穿白恤衣者)贈送粽子給原住民孩子。左為蘇廣成牧師。

助學計劃

〈歡迎參加9月斯里蘭卡送暖團──支援貧困學生〉

去年,斯里蘭卡外匯儲備枯竭,宣告破產。由於燃料短缺, 全國大範圍停電,巴士、火車和醫療車輛等基本服務陷入困頓;藥品缺乏使醫療系統崩潰;糧食短缺,價格飆升,使貧民面臨饑餓、嬰兒缺奶粉,問題層出不窮。 憤怒的民眾,群起上街遊行抗議……。

當時基於人道主義精神,祝福文化基金會與四個組織——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及馬來西亞慈惠堂聯手發起了「人道支援斯里蘭卡行動」,分兩次運送大量醫療用具及嬰孩奶粉至斯里蘭卡, 並依賴在這個佛教古國備受尊重的法師們分發到醫院及貧民手中。

目前的斯里蘭卡怎樣了? 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向當地法師了解情況,他們說,局勢已經恢復平靜, 外國旅客開始回流, 但經濟困境還沒過去,物價仍然高漲, 貧民三餐不繼。學生沒錢買文具, 特別是需要從國外進口的文具。

有鑑於此,祝福文化決定號召善心朋友赴斯里蘭卡支援貧困的學生, 讓大家與這裡受苦受難的民眾結善緣。

由於空運費高昂,從馬來西亞帶捐贈品去不合算, 所以我們己委託長期布施的法師從中國訂購學生所需文具。我們希望無法親赴斯里蘭卡的朋友也能捐款贊助捐贈品。請在匯款後,把匯款單Whatsapp 至+60 16-678 5022,同時寫明捐款人中英文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

斯里蘭卡有許多佛陀時代遺留下來的珍貴遺蹟,負責接待的法師會安排我們尋訪一些普通旅客無法前往的古蹟。 因此,這次行程也可說是一趟佛教朝聖之旅。

——————————

斯里蘭卡送暖團

日期: 2023年9月18~24日
9月18日 (一)3:15pm 從KLIA 1 出發;
9月24日(日) 1:15am抵達KLIA 1 。

收費: RM 5000 (包括機票、陸路交通、膳宿、visa 、保險、古蹟門票、捐贈物資等)

報名截止:2023年 6月30日

任何詢問,請whatsapp 016 6785022,與我們的行政人員竹筠聯繫。
1. 有意參團者請點擊此鏈接填報名表格。
2. 用手機拍攝或掃描您的護照的資料頁(第二頁) ,傳至016 6785022。
社會關懷

〈緬甸政變的犧牲者,來馬青年溫諾的故事〉

文:葉偉章

那其實是2022年的事了。某天我與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原要開會商討活動事宜,但她臨時說有事,說是要去見一個叫溫諾的年輕人,我沒打算跟著去,但基於好奇還是多問了幾句,才知那是一個從緬甸逃難過來的青年。

想來許多緬甸人都不會忘記2021年2月1日,是日凌晨,緬甸軍事強人發動政變,推翻了民選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同時拘捕了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總統溫敏,中央政府內閣成員和14個省邦領導人。

緬甸隨即進入了緊急狀態,全國各地陸續爆發了許多大大小小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活動。通過新聞,可見緬甸軍方為了鎮壓場面,對示威者無差別槍殺。 隨後軍方展開了大規模逮捕行動,搜捕曾參與示威的反軍政府人士,極權獨裁的行徑由此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緬甸軍政府關閉了所有大學,這讓許多年輕人—— 特別是大學生——被迫逃到邊界少數民族武裝力量控制的地方或國外。當然,也有部分年輕人選擇了加入有組織的平民武裝團體, 扛起武器直接與軍人對抗。

溫諾其實是一名個性溫和的年輕人,當時的他在仰光一所著名的大學唸著書。說不上是熱血或甚麼的,純粹是希望可以對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發聲,他與同學一齊參與了示威活動。同學們後來為了逃避追捕,都陸續離開了仰光逃往不同的地方去。

溫諾的父親是一名社會工作者,雖然沒甚麼錢, 但一來擔心軍人早晚會找上溫諾,二來也覺得讓他留在緬甸不免荒廢學業(別忘了大學都被關了),遂決定把他送到馬來西亞來唸書。溫諾在網上找到一間替馬來西亞大學招收海外學生的仲介公司,通過這家公司申請到了一所小型私立大學的錄取書和學生簽證。

他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來到馬來西亞後 ,就與緬甸難民的教會聯繫。

他希望可以一邊上學,一邊在校外打零工賺取生活費,但大學位處偏僻新區,附近都沒有工作機會,一時間也就陷入了經濟拮据的境地。

蕭依釗知悉他的困難後,便主動與他聯繫,說是要請他吃飯。

後來我見到蕭依釗以後,問起了溫諾的事,她說飯後帶了他去超市買乾糧和生活必需品。

她問溫諾生活上還面對甚麼困難,溫諾與她說,目前他的宿舍距離大學相當遠 ,每天早上需要步行30分鐘才能到達大學。他需要一輛摩托車代步, 如此不但可以縮短往返大學和宿舍的時間,有了摩托車後,他也就可以去比較遠的街市打零工了。另外,緬甸教會距離他的大學約三十多公里,他每個星期天去教堂都得轉很多趟車, 光是交通就耗了大半天時間 。

說到這裡,我感到無比的理解。本人對於國內的公共交通規劃,向來不太懂得欣賞。回想剛出社會沒車的日子,實在不知當時是如何熬過來的。

他說,緬甸教會的牧師已幫他找了一輛摩托車,售價一千八百令吉。蕭依釗當下便決定從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項目裡撥兩千令吉捐給他。

時隔數月,適逢農曆新年前夕,蕭依釗和義工約了溫諾,除了給他介紹臨時工,請他吃了一頓飯,還給他包了一封兩千令吉的紅包,並送他新年禮物。

溫諾的故事大抵就是這樣,說不上特別,祝福文化幫忙的款項也不多,但就是一份祝福,冀願他生活安好的小心意。

(原文刊載於2023.06.11《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感悟心

〈龍應台,菩提樹下撿葉子〉

/蕭依釗

作家龍應台是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喜歡走路的人。

6月9日和10日,她在吉隆坡將有兩場讀者見面會,推介其兩本新書《走路》、《大武山下》,其中一場讀者見面會的主題是「路邊有一棵樹」。

這題目令筆者回憶起與樹有關的陳年往事。她確實經常觀察路邊的大樹,不管她身在何處。

二十年前,她應邀來馬來西亞演講。演講會結束後,我們請她去路邊大排檔吃炒粉麵。食肆旁邊有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她注視了大樹一會,即問我們:「這是什麼樹?」我和在場的幾位文化界朋友,竟無人能答。當時我對自己的無知深覺汗顏。

2018年,我和兩位中國大陸朋友參訪高雄佛光山過後,轉到屏東探訪龍應台。

龍應台為了陪伴失智媽媽的最後一段時光,在2017年放下台北的一切,遷居到屏東縣大武山腳下的潮州小鎮。

龍應台原本只是單純回來陪媽媽,但開始鄉間生活以後,這裡的陽光、天空、山林以及這片土地上安安定定生活的人,帶給她很強大的復甦力量。

龍應台開了「功課」給自己:「做從前沒做過的事;去一個沒去過的村子;走一條沒走過的路;認識一株沒見過的樹;進去一個沒注意過的廟;路過墳場就讀幾個墳上刻的字;每天跟一個陌生人說話……」

她每天看大武山日出,看台灣海峽日落,讀書寫作累了,她就出去走走,到農村去看牛,到山裡去看原民部落,從這個果園走到那個花園,認識一個又一個的神農,這段時間她的快樂指數很高。

我們到達屏東時,龍應台駕她暱稱「大白」的白色吉普車,去車站接我們到她家附近的小旅館投宿。

晚餐時,大陸朋友興致勃勃的拿出手機向龍應台展示與星雲大師的合照。龍應台也敘述了令她難忘的第一次會見星雲大師的經過 :

她帶點調皮的心情,像拋皮球一樣,一個連一個問題拋出去。星雲大師把她丟出去的皮球,一個一個拋回來,哲思詰問一來一去,像乒乓球的迅捷跳躍。她說,星雲大師彷彿看穿她的調皮,不動聲色地見招拆招,一個多小時的「球賽」,沒有一顆球閃失。她當時邊發球,心裡邊驚異讚歎,星雲大師徹底贏得她的崇敬。

筆者能體會龍應台的驚異, 因為筆者也有類似的經驗。筆者曾經三次訪問視力糢糊的星雲大師,但不論提問什麼,他都能精準回答,令筆者驚嘆不已,很想問他:是否修禪定而獲神通?但由於知道佛教不提倡神通,因神通不敵業力,所以沒敢這麼問。

第二天早上, 我們到龍應台的家喝咖啡。她習慣性的站在陽台上眺望遠方的大武山。我們則聚在陽台一隅的雞窩旁觀看她的母雞生蛋。

過後她帶我們去逛菜市場。她跟小販們十分熟絡,不時佇足攤檔前寒喧幾句。

離開菜市場後,她繼續帶我們走大街穿小巷。她告訴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她都是這樣一個人走路,全神貫注,心無罣礙。

經過一棵高大的菩提樹,一陣風吹過,樹葉紛紛飄下,落地無聲。龍應台停下腳步, 俯身撿拾地上的菩提葉,一片一片地疊好。我們也依樣,撿拾菩提葉。

龍應台手捧菩提葉的虔誠神情, 讓我聯想起「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的典故。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

在浩瀚宇宙中,我們宛若恆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世界。

——————————

活動詳情:

 龍應台:「路邊有一棵樹」讀者見面會

日期:2023年6月9日(五)
時間:7:30pm ~9:30pm
地點:誠品生活吉隆坡
備註:需在eslite MY app 上報名,免費入場。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

 龍應台:「從村落看出去」讀者見面會

日期:2023年6月10日(六)
時間:3pm ~5pm
地點:KLCC Banquet Hall
備註:入門票RM20,可到第十七屆海外華文書市主舞台旁購買。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和佛光會送物資到嘉诺撒修女院〉

/義工小雪

孜孜不倦扶貧濟病的特蕾莎楊修女與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通電話時,提起和豐鎮有好幾個癌症患者和老人身體極虛弱, 需要優質奶粉補充營養。

無巧不成書, 恰好蕭依釗剛收到善心朋友送來一批物資,其中包括一箱奶粉,同時也收到新生咖啡公司贊助的三合一咖啡和奶茶。於是,她決定第二天一早就和義工把這批物資和兩箱咖啡奶茶送去和豐的天主教嘉诺撒修女院(Canossa Convent)。

蕭依釗知道佛光會怡保分會也要送一批米糧給嘉诺撒修女院, 以讓修女們分發給貧困家庭,就約了分會會長陳彩銀一同把物資送去修女院。

三位修女克拉拉黃修女、特蕾莎楊修女和瑪莉修女歡喜的接受了兩批捐贈品。她們關懷的主要對象是和豐一帶的印度裔及原住民家庭。

楊修女讚揚祝福文化和佛光會不分種族宗教地捐助弱勢群體。她表示,希望其它團體也能打破宗教和種族的藩籬,共同打造美好、和諧的社會。

社會關懷

〈從兩輛腳踏車開始說起〉

文:葉偉章

如果你是這條村的居民,估計你應該曾看過這樣的畫面,一名中年男子騎著摩托車,載著穿著校服的女孩,可不知怎麼的,摩托車老是不住地搖晃,彷彿隨時都會摔倒似的,讓人禁不住為騎士和小女孩捏上一把冷汗。可摩托車並未停下,搖搖晃晃地持續前行,直至轉角處拐彎後,他們的背影才從你的視線裡淡出……

摩托車本身並沒有問題,關鍵點其實出在中年男子身上,55歲的他年輕時曾從高樓墜下,影響了右腳的行動力,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約5年前開始嚴重了起來。也不知是時間點巧合,抑或如他所懷疑的那樣與冠病疫苗有關,他的左腳剛好就在那段時間裡突然也變得無力,目前需要拄拐杖才能走路。

他有兩個女兒,一個11歲,一個13歲,他平日就騎摩托車送她們上學。學校老師看見他們的情況,很擔心父女仨會摔傷,於是與我們的義工聯繫,希望我們可以送兩輛腳踏車給她們姐妹倆,讓她們自己騎車上學。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得悉後,一口答應,還另外添購了四腳助行器以及一些乾糧食品到雪州這條村子裡探訪他們一家。

中年男子姓吳,十多年前娶了個越南新娘,後來便有了這兩個女兒,一家四口與吳男的父母同住。兩老以賣自家栽種的香蕉和甘蔗為生;中年男子因不良於行,只能靠福利金過活;妻子則在茶室麵檔當助手賺取微薄的工資來撫養兩個女兒,擔子頗為沉重。

越南籍母親個子相當瘦小,她與蕭依釗說,她的原生家庭非常貧窮,16年前一位馬來西亞的跨國婚姻仲介人到她家鄉,遊說她的父母讓她嫁來馬來西亞。當年22歲的她,少不更事,對世界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她和父母都以為從此會過上好生活,但想像與現實往往總有落差。據說,那名仲介當年向吳男父母收取了相當大的數額,卻只給了她父母馬幣400,這當中的事實和曲折,事隔多年已難以追查。

反正不管怎樣,塵埃落定,她也已在此落地生根,只是這些年來她自顧不暇,因此並沒有餘錢可寄回家,就只在大前年曾帶著女兒回越南探親而已。

越南媽媽說,她初來乍到時,完全不懂本地語言或中文,且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即便是現在,她也只知從家裡去麵檔的路。十多年過去了,她雖已能說些簡單的中文,但距離流利似乎還頗遠。她說,她每天工作回到家,就會開始打理家務,然後回到房間休息。因為語言障礙,她不知如何與別人溝通,這些年來,也早已習慣了保持靜默。

會特別提這麼一段,是因為關注外埠新娘這課題的人似乎不多,但總覺得或許可以多關心一下這些可能出現在你我身旁的新移民。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自然難以插手別人的家務事,但多釋放些善意,哪怕只是一個微笑,應該還是在我們能力範圍的。

(原文刊載於2023.05.28《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使者紀日輝捐贈客貨車給老人院〉

「命運起點」福利協會創辦人史蒂芬牧師雖然㦬患腎衰竭,但他仍然咬緊牙根、奮力經營著8個福利中心,照顧著一百六十多個失依老人和孤兒。

這位傳道士的博愛與刻苦精神,讓祝福文化同仁深受感動,這幾年來,不時會捐獻物資和善款給他。其中一位祝福使者——凯域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員紀日輝,即於5月15日,在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的見證下,捐贈了一輛客貨車給「命運起點」福利協會, 由史蒂芬牧師接領。

另外,紀日輝在「命運起點」屬下一家老人院舉行的簡單儀式上,也額外捐獻了5千令吉給「命運起點」。

紀日輝多行善事但極為低調,他在儀式上也只是輕描淡述地說了一句: 「我只是能幫就幫, 盡一份綿力而已。 」

蕭依釗在出席這場儀式時,也代表祝福文化基金會帶了7箱食物和清潔用品,捐予這家老人院。她說:「即使祝福文化資源有限,但依然會盡最大努力協助這些有需要的中心和團體。」

史蒂芬牧師於2005年創辦「命運起點」福利協會, 並在巴生市郊設立了第一家孤兒院, 主要是收容印裔孩子,後來投靠他的孤兒、 老人越來越多,以至於他不得不在巴生增設中心, 如今共有8所之多, 包括一家愛滋病帶原者收容所。

史蒂芬牧師原是街頭流浪兒,因為一位好心牧師的收養和栽培,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基於這原因,只要遇到夜宿街頭者,無論老少,他都會把他們帶回中心。就這樣,他把兩個愛滋病帶原者給帶了回來。他幾經考慮,決定另租了一棟房子收留他們,因此有了這家愛滋病帶原者收容所,如今中心裡共有 53名收容者。

「命運起點」雖然是基督教慈善組織, 但由於它附屬任何教會,因此組織底下的8個福利中心,都常面對資源匱乏的窘境。儘管這8家中心都位處偏僻地區, 屋租沒有市中心那般高昂,但加起來也是極沉重的經濟負擔。

史蒂芬牧師因長期過於操勞,以致腎衰竭,如今需要長期洗腎。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無論是對他個人或中心,無論是經濟或中心的運作上,都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其實,蕭依釗曾在六年前代表星洲日報基金會捐贈了一輛客貨車和輪椅給「命運起點」,但史蒂芬牧師於去年再度向蕭依釗求助,他說,越來越多老人和小孩需要去醫院看病,中心迫切需要增添客貨車,希望她能協助尋找慈善機構或善心人捐獻。 紀日輝知悉情況後,即慷慨應承捐獻客貨車。


1. 凯域集團首席執行員紀日輝(中)捐贈移交客貨車和支票給史蒂芬牧師(右) , 由蕭依釗見證。

 

2.祝福文化基金會捐贈食物給老人院。由老人院義工阿倫(右一)接領。

 

3. 史蒂芬牧師租巴生郊區的一棟洋房充作老人院。

社會關懷

2023祝福文化霹靂送暖行動(四)

〈照顧者都是天使的化身〉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摯友G 病重時,她父親也因患癌臥病在床,G 的母親除了工作,還得照顧兩個病人,直至現在我依然不敢想像她當時的生活。G 的父親的葬禮後,我到她家探望,臨行前一個星期,特意先去了一趟書店,找台灣作家張曼娟當時甫出版不久的《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店員說,賣完了,但我執意非該書不可,於是請店員替我從其它分行調書,終於趕在探望她前取得了書。

但這書並不是送給G 的,而是她母親。如此堅持,是因為我們通常都會聚焦在病患身上,而忽略了照顧者的不易。

送暖行動首日,在嘉諾撒幼兒園辦過了約兩百人的捐贈物資與派送紅包儀式後,我們一團人到怡保的館子晚餐。蕭依釗說,她邀請了梁天寶三姐妹一同來用餐。我當時才想起,未來得及給她們備書。

梁天寶,一個年僅11的癌患者。事實上,她在5歲時就已發現體內有神經母細胞腫瘤,7年來腫瘤一再復發,前後已做過3次手術、兩次化療。由於天寶的手術費用自去年12月起獲得星洲日報基金會的支援,因此詳情都已有報導,這裡不重複。

我更為關心的,其實是父親死後,負責照顧天寶的兩個姐姐——大姐碧瀅、二姐碧月。

2022年11月,天寶的父親梁歡成無預警離世。「那個晚上,我們還為慶祝碧月考到駕照而去吃了小炒,一起逛夜市,他還打算明早去跑步……」兩個小時後,梁歡成開始嘔吐,送醫後證實中風,昏迷三日後即離世。梁碧瀅說:「我和碧月以為他會昏迷很久,也計劃好了接下來要如何繼續照顧他,但是他卻走了。」

父親的離世,讓碧瀅感到整個世界都崩塌了。在敘述這一段時,碧瀅在餐廳角落淚如雨下。天寶連忙過來安慰姐姐,事後才知,原來她擔心我欺負姐姐,姐妹之情深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她們其實同父異母,天寶是梁歡成再婚與越南籍妻子生下的女兒。發現天寶患癌時,碧瀅在台灣的銘傳大學唸著書,父親致電,告訴她天寶需要動手術,他們家接下來可能錢會不夠用,於是碧瀅毅然決定休學回馬。

目前在一家電腦學習中心工作的碧瀅,擔起了家庭生計,而照顧天寶起居的責任則落到了碧月身上。

我問碧月,身為一名照顧者,那一部分是讓她覺得最為辛苦的。她想了一會兒,回我:「無法好好地睡。」她說,治療期間,天寶有時半夜會拉肚子,她得幫忙清洗;服藥時間更是錯不得,即使半夜也一定得起來確保天寶把藥吃了;打點滴入藥時,她必須全程在旁盯著,並替熟睡的天寶翻身,以確保藥水沒有卡著或倒抽血液;此外還得確保整個入藥過程在兩個小時內完成,否則天寶會過敏、全身紅腫……

我問碧月,關於未來,她眨著大眼睛說,等妹妹病好後,她希望可像父親那樣租個檔口煮食。我回過頭問碧瀅,有沒有覺得中止了學業很可惜,她訝然望著我,彷彿我問了個好奇怪的問題,「沒有。」她說。

「如果二選一,我會選擇妹妹。」

(原文刊於2023.05.15 《光明日報》副刊。)

原住民孩子

【617勞勿探訪團額滿】

特此敬告,「617勞勿探訪團」經已額滿,感謝大家的參與和支持。

報名截止日期雖為5月15日,但由於反應熱烈,因此只能對後來者說聲抱歉,我們會將後報名者列入候補名單內,如有造成不便,真的非常抱歉。

再次提醒,欲知詳情者可whatsapp留言,或在上班時間內(10am~4pm)致電詢問,切勿填寫表格,更別直接匯款,退款手續頗為麻煩,會造成我們很大的困擾。電話號碼: 016-678 5022。

已報名者咱們6月17日見,集合地點為吉隆坡 Wisma Mirama,請務必在早上9點前抵達,以免影響之後的行程。謝謝大家。

期待相見。

原住民孩子

〈捐助原住民米糧 & 617勞勿探訪團〉

文:葉偉章

正如標題所見,要說的事情共有兩件,一是捐助原住民米糧,二是6月17日(六)我們要去探訪原住民。

祝福文化底下的幾個計劃,其中之一是「關懷原住民孩子計劃」(又稱「護苗計劃」),是以資助學習中心裡的孩子為主,自然也會涉及他們在山裡生活的父母。至於公開徵求供給山寨裡的原住民米糧,記憶中是第三回。

第一次是2014年東海岸大水災, 被困在洪水中的吉蘭丹原住民,饑荒了一個月,幾乎被世人所遺忘, 那是祝福文化援助原住民的緣起。第二次是在2016年,也是因為洪水,原住民的家園慘遭摧毀。

今年4月初,一群野象突然連續幾晚襲擊彭享州裡的一些原住民村,不但摧毀了他們的茅棚,也摧毀了他們的農作物──玉蜀黍、香蕉、木薯等。村民們無比恐慌,倉皇逃到其它山寨去。

蘇牧師來電,說原住民必然會斷糧,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馬上應承給予援助。我們提供米糧,蘇牧師的志工們則負責把米糧送進山裡。

在此呼籲,願意參與捐款的祝福使者們,請按入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wsuZXga4zvzvVcmx9

第二件要說的事,是6月17日(六)的「617勞勿探訪團」。其實在決定送米糧之前,蕭依釗就已決定要給原住民孩子送粽子,「孩子們都很喜歡粽子。」她說。

大約五、六年前吧,祝福文化第一次送粽子給原住民學習中心裡的孩子,從牧師傳來的照片,可見孩子們都笑得合不攏嘴。第二年,牧師即問:今年還有粽子嗎?

「他們喜歡肉粽,我們要多準備一些。」蕭依釗說。她語氣裡透著微微的興奮,我知道她是因為他們高興而感到高興。只要可以讓孩子們開心的,她都很樂意做,包括準備肉粽(雖然她本身是素食者)。當然,前提是,不是她自己包,我沒問過她會不會包粽子,如果你見到她,或許可以問一問。

所以我們原就決定了今年端午節前要去探訪原住民孩子,不意在這時節恰好遇上了野象襲擊山寨事件。要說明的是:探訪團只能去原住民孩子中心,以及靠近公路的原住民村,我們不會進入深山裡受野象侵襲的原住民村。所需米糧將由志工們以四驅車送進去,我們如加入肯定只會讓行動難上加難。

探訪團目前僅剩4個名額,如果你原就計劃要去但卻尚未報名,可能需要加速決定。

另外,請後來報名者務必先whatsapp 詢問及保留名額,確認了還有位子才填表格及匯款。

我知道有許多朋友其實都想了解祝福文化,常在粉專裡詢問我們的情況,或許你可試著從這一團開始認識我們。相信我,你會覺得大部份團員都很可愛;唯一不可愛的,應該就是本人了,因為我是走帥氣路線的。

探訪團詳情:https://www.bestwishes.com.my/?p=10831

社會關懷

2023祝福文化霹靂送暖行動(三)

走訪紅泥山貧病老人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2023祝福文化霹靂送暖行動」的第二天行程,是到紅泥山新村探訪十戶家庭。

當天早上,在酒店用過早餐後我們即退房啟程。紅泥山新村的入口有個牌樓,巴士駛入後,停在一座學校籃球場般大小的民眾會堂前。為節約時間,義工何先生安排了其中7戶人家到會堂來領取物資及紅包。

7戶人家各有各的狀況和故事,總結來說還是年事已高,體虛多病,家裡人又收入微薄,貧病交加,日子不易,但從各自的神情來看,似乎也習慣了。當中也有年輕的,看著與一般人無異,實質上是殘疾人士,除了不良於行,也因聽障而無法言語,平日打打雜工,收入自然也好不到哪裡。

把物資派發給他們後,我們拍了張合照留念即往村子裡去了。

第一戶人家是潘妹,今年82歲,雙目失明,生活起居靠年近50的兒子打理。我問兒子是否為了照看母親所以全職留在家,旁邊的人代他回答:新村裡也不好找工作呀。潘妹母子的生活開支是三個已出嫁女兒湊合著幫補的,從家裡情況看來,日子過得極為清貧。

我們到第二戶人家時,屋子裡關著一名老婦人,她就坐在靠門處。還未走近,即聞到一股異味,屋內好幾隻土狗朝我們狂吠。老婦人的衣物十分簡陋,胸口處以塑膠袋打了個結,不知是她本人的意思,抑或家裡人以此遮蔽鈕扣間的漏洞。一襲過長的上衣,下身疑是赤光無物,身上多處皮膚潰爛。

老婦人雙目失明,據村裡人說,她精神異常、行動不便,身上那套衣服已穿了個把月。她與一兒一女同住,兒子平日打打零工,女兒亦患有精神病,家訪時兩人恰好都外出了。老婦人與我們說話,不斷重複著女兒半夜摘果子去賣,我四處環顧,不見任何果樹。

我想問她兒子許多問題,譬如:為甚麼不替老婦人洗澡,是她不願意麼?如果堅持為她換洗衣裳她會有甚麼反應?有嘗試找些藥物讓她擦皮膚麼?……我不願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臆測,這些問題純粹只是出於好奇。但我不確定如果她兒子真站在我眼前,我是否有勇氣提問;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

第三戶人家住著一對父女,老人家看上去很健壯,原來已年逾9旬,且曾經小中風。身旁的義工說,女兒有精神上的疾病,但平日有藥物控制,倒也沒甚麼大礙。據知,家裡兄弟姐妹中好幾人都有精神障礙,老父親靠著其他在外的兒女贍養,但因各自家庭都不富裕,可以照顧的層面十分有限,屋子已嚴重漏水也沒有能力整修。

義工與我說,村裡不少人罹患癌症或其它奇難雜症,外面的人都不願娶紅泥山的女人為妻,擔心她們的基因受輻射影響而殃及下一代。我嘗試詢問村裡的一位熱心人士, 他立馬否認:「每個地方都有生病的人,沒有證據可證明現在的紅坭山村民有受到輻射影響……」

紅坭山稀土事件雖然已過30年,原廠也已拆除,現下僅是一片廢置的空地,但至今為止似乎未見政府當局或研究機構,公開交代稀土輻射是否仍存有影響力等研究報告。

原住民孩子

〈17/6 原住民送暖團,歡迎善心朋友參加〉

端午節將至,很快又到了粽子飄香的季節!

說到粽子, 就讓我們想到那些買不起粽子的貧困家庭,以及都愛吃粽子的原住民孩子。端午節是華人的傳統節日,華人在這一天以包粽子、賽龍舟等方式紀念兩千多年前含冤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沒想到我們的原住民孩子也深愛這種傳統美食,可謂奇緣。

於此同時, 我們聞悉一些原住民村因為莊稼被野獸摧毀而亟需外援,祝福文化遂決定在端午節前的週末(6月17日), 組織原住民送暖團前往勞勿縣,希望善心朋友們可踴躍參加, 一同送粽子給原住民孩子中心的小朋友, 以及送糧食給山裡的原住民。

原住民送暖團詳情:

日期:2023.6.17(六)  9am~9:30pm
集合和解散地點:Wisma Mirama , Jalan Wisma Putra , KL.
團費:RM 300 ( (小孩 -12岁及以下RM 150)【包含巴士費、進山的四輪驅動車費、午餐(委託原住民中心義工準備)、晚餐(Bukit Tinggi餐館)以及捐贈糧食的費用。】
報名截止日期 : 5月15日

團費請匯至: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21247900057559

有意參加者, 請按此鏈接報名。

匯款後,請把單據WhatsApp 至:016 678 5022(whatsapp)。

 

社會關懷

2023祝福文化霹靂送暖行動(二)

〈危樓裡的孤苦老人〉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他們就住在八角樓對面那排舊房子裡。」當地義工何錫興先生說。我環顧四周,不見任何八角型建築,後來才知物換星移,該樓也因周邊發展而改造了外型,已不復當年的八角了。

3月11日(六),「2023祝福文化霹靂送暖行動」一團人抵達了和豐鎮的嘉諾撒幼兒園,給當地兩百戶貧困人家派發物資與紅包,這當中有已皈依伊斯蘭教的原住民,有華裔家庭,也有印裔同胞。吃過晚餐後,團員們回賓館休息,我和蕭依釗、徐莉嘉,在義工何先生的帶領下,前往八角樓舊街區探望獨居老人們。

蕭依釗說,房子窄小,不適合太多人過去,考量到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帶了三十名團員過去派發紅包,我們這團人再加進去恐怕會把樓板給踩壞,於是便只帶上了我和莉嘉。可後來情況有變,舊街區路窄車多,巴士不好停,所以潘團長臨時決定不下車,留下了紅包給我們,就帶著團員回賓館去了。

那是一排老舊的店屋,有個大叔站在門口等著我們, 何先生叫他阿明。「應該是老人院的工作人員吧。」我心裡暗忖。不知怎麼的,我一直很懵,雖然蕭依釗說了500次「獨居老人」,可我腦海裡不斷浮現的,還是老人院的畫面。

我們幾個人捧著5大箱食糧、生活用品,以及十盒雞飯走了進去。阿明看著雞飯,說:「我們吃飽了呀,我送去給流浪漢吧。」這時一個瘦小的女子從樓上走了下來,「要雞飯嗎?」阿明問她,「食飽咗咯。」她用廣東話回答。

搞了半天後,我終於弄明白了:沒有老人院;阿明也不是甚麼義工,他就是這裡的住戶。在這棟破舊不堪的房子裡,幾個老人家各別租了房間,獨自生活。房租每個月100~120令吉,視房間的大小及情況而定。

剛下樓的女士姓簡,今年已是77歲(還真看不出),在這棟房子裡住了四十多年。她原在點心酒樓打工,年歲漸長,雙手無力,加上白內障,這幾年已沒工作,僅靠著每月500令吉的福利金過活。

那個阿明,看著健碩,原來也已68歲,一個星期三天在油站當看守、兩天在餐館洗碗,靠著微薄的50元日薪生活。阿明的房間已嚴重漏水,二房東無意修整,於是他便在「客廳」找了個角落,夜裡睡在那裡。

另外還有一個也叫阿明的,目前以撿破爛為生……

其實當我踏入這棟房子,踩在第一塊板梯上時,心裡想的是:還好兩團人馬都沒來呀。先別說這房子殘舊逼仄,容不下這許多人;板梯每踩一步吱嘎作響,地板破了個窟窿,就用毯子先且蓋著,可謂處處陷阱。

回來後想了幾天,我又搞懂了一件事——何以我一心一意想著要去的是老人院——想必有許多人都和我一樣,說到孤苦老人馬上就會聯想到老人院,但其實,在城市的邊緣,還有那麼一些人,孤老無依,孑然一身,老來病磨,三餐難繼,但因為他們很安靜,一直很安靜,所以你我都沒有發現他們。

(原文刊載於2023.04.16《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開齋節前夕,小小的送暖行動〉

/ 義工小樂

開齋節前夕,祝福文化義工把厙存的全部物資,悉數捐贈給吉隆坡的同理心老人院和菩提之家。這兩家中心,均為其他義工所推薦,說是極需要物資支援。

同理心老人院目前收容了8個病人,當中有些是被親人遺棄在吉隆坡中央醫院的,有些則是無家可歸的。每個人的際遇不盡相同,但卻同樣的孤苦無依。

同理心老人院院長馮炳南知悉祝福文化基金會將送糧食去時,告訴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 目前住宿老人院的老人中, 有因糖尿病而截肢者,特別需要注意衛生,濕紙巾、消毒液和清潔劑是高度必需品。因此, 蕭依釗和義工額外購買了消毒液、清潔劑和濕紙巾,捐贈給同理心老人院。

菩提之家原是收容孤兒的福利中心, 但近幾年來,政府醫院不斷把被親人遺棄的病人送往該中心。中心負責人不忍拒絕,以致病人越來越多。目前菩提之家共收容了 25名孤兒、 23名貧病老人、14名智障及精神異常者。

社會關懷

2023祝福文化霹靂送暖行動(一)

滂沱大雨下的溫情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彷彿工作中的螞蟻似的,彼此雖沒有言語,過程中卻自然地分出了幾道流線,井然有序,蔚為奇觀。我坐在開放式禮堂裡的塑膠椅子上,祝福使者們忙碌的在我眼前穿梭,腦海裡不期然就浮現了這幅黑螞蟻的意象。

二月,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來電,說三月份要到霹靂去送暖:「我們要到和豐鎮與紅坭山新村。」

原以為去的是孤兒院或老人院,後來才知不是。和豐鎮上有一家幼兒園,叫嘉諾撒,是上世紀80年代天主教會所創辦的。嘉諾撒幼兒園如今有104名學生,家長大多是單親媽媽和勞工。幼兒園的負責人楊修女告訴蕭依釗,許多家長都付不起學費,周邊一帶約有兩百個貧困家庭需要援助。

蕭依釗說:「楊修女是我非常尊敬的長輩,目前負責管理嘉諾撒幼兒園的幾位修女都六十多歲了,很不容易,我想前去支援她們。」

「2023祝福文化霹靂送暖行動」的消息發送出去後,迅速獲得了40多位祝福使者的響應。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得悉這趟行程,也另組了一團,準備了包子和紅包前來與我們會合。

要裝進禮袋的物資,蕭依釗託熱心的朋友安排,前一天先以十噸羅里送到嘉諾撒幼兒園去。據知,運送過程曲折不斷,譬如由於路窄,羅里無法駛入幼兒園的路,他們後來想了個辦法,借用鏟泥機把物品一箱箱運進去;又譬如瑪麗修女在卸貨時不慎崴了腳……

3月11日,星期六,我們30名團員乘大巴,早上9時半出發,中午抵達怡保的餐館與另14名團員會合,用過餐後便一起往嘉諾撒幼兒園去了。

抵達幼兒園時,天正飄著細雨,薄薄的,似毛羽般在半空裡翻飛著。看著那一堆大大小小的箱子,裡頭有白米、米粉、白糖、罐頭、咖哩粉、快熟麵、雞蛋、幼兒奶粉、餅乾、咖啡、巧克力、毛巾……,該如何分裝、如何安排人手,我一籌莫展,一點頭緒也沒有。

我等著看蕭依釗如何揮舞指揮大旗,結果她只說了一句:「陳繼仁比較有經驗,交給他安排吧。」陳繼仁從很年輕就參與祝福文化的活動,當時他還是雜貨店的少東,如今已是三個孩子的爸、幾家迷你超市的老闆了。陳繼仁簡單交代了幾句,大夥兒即開始分頭行動,然後便出現了這一幕「螞蟻搬食物」的畫面,待我回過神時,禮堂一角已然堆滿了分裝好的禮袋。

然而,真正的挑戰此時才開始:由於有些原住民必須趕巴士回山裡,有些打工的受助者必須下了班才能過來,我們很難有秩序地安排流程;修女們平常並沒有辦大型活動的經驗,我們在現場的一時間也不知就裡;此時原本的細雨突然轉成了滂沱大雨,啪嗒、啪嗒的把該回的給阻著了、該來的給擋著了;我們開始了分發紅包與禮袋,卻發現訂了的雞飯未依時送到……

人潮一波一波的來去,大雨始終滂沱地下著,不知不覺就已到了下午6時。我們把剩餘的禮袋和紅包留在幼兒園,讓因大雨而來不了的受助者改日來領。

HC 說,像打了一場仗。我說,是的,這是一場規劃不完善的活動,但,也因此,而有著濃濃的人情味。HC微笑點頭。而雨,停了。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慈心祝福•社會關懷

《2023年度祝福使者名單》

他們的善心,點亮偏鄉孩子的求學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眾多善心朋友堅定的支持和樂捐,讓祝福文化圓滿實現國內和國外的扶貧濟困計劃,至誠感謝!感恩!

在國內, 我們幫助了許多原住民、貧困家庭及福利中心。

在國外,儘管臨時增加了捐助不丹孩子的數額, 在「祝福使者」們的助力下,我們依然達到原訂目標。2023年,我們捐助的貧困孩子人數如下: 尼泊爾—160、緬甸—150、 印尼—50、印度—100和不丹—30。

我們感恩的是,祝福文化有許多鐵桿支持者。

這裡要特別提其中兩位──陳傳傑、 蔡文蓉。陳先生去年為了幫助兒子發展沙巴邦邦島旅遊業,不僅向銀行借貸千萬,連自己和老伴的大半生儲蓄都拿出來了, 日夜為經費發愁的他,卻先後三次共捐出了4萬元給祝福文化;蔡文蓉和丈夫開的餐館因疫情而關閉,經濟稍微寬裕後, 她即先後5次共捐了2萬3千元。

還有台灣媳婦王惠慈、劉利水和翁金娥夫婦、鄭素秋, 他們一如既往的大力號召親友捐款支持各個項目。

以上所提幾位,並非少數,尚有葉高弟、李漢仁、張貽銘、陳振花、陳振妹、徐莉嘉、邱瑞蓮、鄭金妹、黃松奎、蕭日紅、鍾幹庭、陳世雲、高潤生、葉金龍、葉瑞山、陳繼仁、林素瑞、黃秀琴、鄭素秋、黎瀞繀、朱惠群、陳樹坤、梁月香……

還有、還有,林美虹、陳雪芬、陳雪鳳、陳寶玲、張麗仙、范致華、鍾玉芬、鄭明福、方松林、周筠軒、黃森青等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這些年來,他們都一直陪伴著祝福文化成長。

「人有慈心天地寬,樂善好施美人間」,用以讚美眾多的善心朋友,最為貼切不過了。

對於以下各個項目的捐款者, 不論是捐10元或1萬元, 每個人皆是「祝福使者」,我們都深深感激!


助學計劃(包括今年初所捐助的不丹學生)

觀自在禪院、淡邊妙音淨宗學會、波賴淨宗佛影寺慈善組、柔佛州海印學佛會、善友團、法界眾生、優聲私人有限公司、釋覺心、釋智一法師、釋常妙法師、曾義全合家、劉秀蓮合家、陳家母女、謝志群合家、群愔芳麗雲、永樂多斯、陳傳傑、劉利水、鄭金妹、蔡文蓉、張彩嫦、王惠慈、陳達懷、謝尚橗、李漢仁、鄭素秋、邱瑞蓮、葉金龍、葉高弟、翁金娥、陳寶玲、黃松奎、黎瀞繀、裴英燕、楊詔安、楊婉靈、楊尚儒、張麗娟、楊智光、黃蘭娘、王小玲、鍾禎堂、吳智晴、楊映庭、劉秀珍、彭燕茹、李慧雲、鐘靈、李玉燕、徐建豐、葉彩晶、李美真、曾亞九、林亞鑾、曽厚德、利慧娟、王秀娥、鄭志強、蔡添安、李秀媚、安慧珠、鄒翠翠、葉雲飛、葉禮豪、葉禮佳、葉禮聞、枼玉英、關本益、洪桂花、禤素玲、李月珠、鍾如玉、王紋康、吳寶蘭、盧淑婷、劉瑞珍、謝婉瑩、李顏慧、葉芮妗、劉柏江、范致華、馬竟倡、朱惠群、蔡文芳、許泳祥、李美美、顏誌偉、楊瑞珍、李秀琴、蘇燕芬、傅子明、李嘉韻、梁紫敏、蘇寶明、龔玉嬌、許福來、葉瑞山、彭玲玉、陳慧菁、丘文威、林克學、陳垗鄄、伍柏文、黃有順、張漢榮、孔彩薇、李文清、陳佩杏、鍾福進、符秋菊、張康華、謝月梅、馮玉鳳、何潔貞、葉志勉、陳雪芳、曾憲琴、張貽銘、陳瑞嬌、方松林、王素薇、劉雪麗、楊庥愔、黃重華、林金城、陳瑞珍、丘春來、黃有為、林寶玲、陳觀平、李民敏、方泉潔、曾玉美、蔡寶珠、鄒國發、謝韻笑、蔡寶儀、劉戀、陳明洲、謝文軒、吳善欣、許清麗、吳幼珠、鄭慧琪、王寶欽、鄭明福、陳奕愷、陳立嘉、王晨偉、李全珂、桂修弘、桂修揚、張腱洋、馬美玲、羅錦添、鐘其恆、許寶順、葉麗雪、陸泳安、吳澤穎、林燕仙、劉佩欣、洪桂花、楊坤足、李雪清、佘克聰、無名氏、王輝蘭、符傳傑、陳振花、陳振妹、李秀英、佐藤紀聖、李婷婷、蕭依釗、無名氏、已故吳運芬、已故王寶琴。

Rail Sourcing & Consulting (HK) Co. Ltd, Goal Jet Technology, Conlay Construction Sdn Bhd, Shins Corporation Sdn Bhd, FL Jaya Venture, Fordcon Jaya Sdn Bhd, Jurukur Bahan FPS Sdn Bhd, Hui Theng Hui An Ying, Tee Geok Bee,  Chua Bee Lian,  Lum Sui, Kee Tong Kiak. On Pooi Fong, Lim Chui Hong, Koon Soon Fatt, Tan Huei Huei, Lim Siew Lian, Chen Siew Chong, Chuah Teong Tor, Willy Tan, Teo Swe Fong, Jessie Lee Siew Guat, Low Kong Boo, Phang Sui Mee, Khoo Wee Bee, Choong Hao En, Choong Yu En, Wee Siao Ying, Choong Wee Hong, Kam Su Ning, Yeoh Ya Ting, Yeoh Shan Ciang, Chua Yeong Wei, Kueh Meng Ho, Andrew Sheng, Ko Sook King, Ratana Kupsrimongkol, Tan Yi Yang, Loh Boon Foo, Cherng Siew Chin, Meera, Kuik Jie En, Kuik Jie Yi, Sia Sing Chai, Sek Song Hong, Sek Chong Chai, Sek Loy Moy, Sek Song Hock, Kam Ah Moy, Siah Suan Wart, Sia Soon Sang, Sek Song Heng.


護苗計劃(祝福原住民孩子)

觀自在禪院、波賴凈宗佛影寺慈善組、柔佛州海印學佛會、加影育華小學3F班(2021)、加影育華小學3E班 (2021)、謝志群合家、黃有為合家、蔡文蓉、陳傳傑.、劉利水、鄭素秋、謝尚橗、葉永祺、林美葒、陳慧菁、周筠軒、黃慧玲、江貞輝、江婉瑄、傅翠慧、梁女士、張纈婧、王寶欽、嚴依苠、吳素燕、吳雲雲、賴連發、王惠慈、盧淑婷、卓婉鶯、范致華、李美美、李秀琴、禤素玲、葉偉明、梁紫敏、黃婉婷、徐康偉、李文清、辜燕雲、鍾福進、葉志勉、劉雪麗、陳麗如、黎潤鈴、利慧娟、鄒蕓迎、鄒建凱、朱琪慧、許清麗、葉慧瓊、蕭依釗。

Global-Technology Distribution Sdn Bhd, H&T Industries (Penang) Sdn Bhd, Kemena Maju Sdn Bhd, Vitrox PM Team, Bon Family, Woo Hin Pun, Cherng Siew Chin, Liew Lai Chun, Valixia Quah Suat Wee, Chua Yeong Wei, Lim Soo Yew, Liew Chiew Lin, Ooi Min Hao, Ooi Min Fong, Goh Saw Ee, Eng Sheau Ching, Goh Saw Ean, Koh Soek King, Andrew Sheng, Loh Boon Foo, Chuah Swee Huat, Late Koo Choon Moi.

 

社會關懷(本地貧困家庭與個案)

波賴淨宗佛影寺慈善組、眾善團、善友團、福名氏、陳鏇好合家、陳峰文合家、釋見德法師、拿督紀日輝、拿督陳忠富、陳傳傑、蔡文蓉、謝尚橗、李漢仁、黃松奎、鄭素秋、陳慧華、禤素玲、黎瀞繀、李惠杉、林超釧、何月華、梁月香、邱瑞蓮、葉偉明、葉金龍、劉天吉、陸永安、鐘定辰、洪秀珍、洪玉蓮、賴秀蓉、賴秀蓮、黎慶娟、林愛玉、林惠娟、許巧珠、蔡旭新、葉月梅、魏吟珊、楊坤足、陳賽金、林燕仙、黃愛琍、林燕珠、蘇潮盛、馬美玲、孔彩薇、林燕何、楊庥愔、葉玉蓮、黃國友、劉秀珍、劉寶燕、魏美萬、莫景怡、張經謀、林瑞雲、戴佳雯、莫婧寧、龔玉嬌、蕭依釗、無名氏、已故洪如玉、已故林燕漢、已故林燕泉、已故萬新、已故王寶琴、已故林燕暹、已故顏松金、已故顏慧怡、己故陳毓平、已故吳運芬。

Ark Strategy Sdn Bhd, Zenith Consultancy & Services (ZCS) Sdn Bhd, Fordcon Jaya Sdn Bhd, Kua Mee Tian & Family, Leong Family, Tan Kim Thin & Kelly Chuan Yap Kam & Family, Tiew Teck Yein, Eng Sheau Ching, Kueh Meng Ho, Lau Wan Ying, Chua Yeong Wei, Lum Sui, Ho Swee Leng, Low Gee Ka, Lim Hong Hoon.

 


慈心祝福

丹增德壩、蔡文蓉、葉偉明、莫景怡、林瑞雲、何月怡、邱賢眉、蔡喜惠、鄭金貴、祁毓里、吳炳城、蕭依釗、已故陳彩鑾。

Chua Gek Hong, Kuik Jie En, Kuik Jie Yi.


樂捐(沒指定項目者 )

陳峰文合家、阿坦叻沙、黃金蓮、黃澤恩、鄭金妹、葉建英、阮紅棠、林建達、林澤楷、林澤薪、林志展、林素花、姚建明、姚文康、姚文奕、林超釧、何月華、歐健新、葉偉明、梁文遠、黃寶雲、戴瑞香、謝韻笑、蕭依釗。

Global- Technology Distribution Sdn Bhd, Lim Bee Eng, Khan Pei Leng, Goh Pey Hoong, Chow Kok Yew, Beh Hooi Keang, Tay Eek Fong, Tee Hooi Har, Teo Sai Lee, Tan Lian Siew, Tay Eek Ling, Foo Ai Ting, Chua Ah Lay, Tay Eek Poei, Lim Soo Looi, Ooi Soon Por, Ooi Xi Xuan, Ooi Xi Yang, Ooi Xi Quan, Tan Siew Peng, Cheng Kon Fong, Chuah Swee Huat, Irene Chee Ai Lin, Goh Peng Siang, Ng Sze Yuan, Lim Grewen, Lim Chee Hong, Lim Keng Guan, Lim Oswen, Bon Li Kim, Lim Bee Hong, Late Father Mok Ah Kam.

(以上是1/1/22-31/12/22的捐款名單)

 

助學計劃

〈大山裡的孩子〉

文:葉偉章
圖:受訪者提供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常向我提起「紀日輝」這名字,但我與他並未見過面。得知他去年12月與太太黃舒萍去了一趟尼泊爾,而且去的地方是祝福文化的資助對象之一——瑟讓小學,於是我便向蕭依釗要了他的電話。

或許你會問,去年12月祝福文化不也去了尼泊爾麼,怎麼就沒去這所小學?實在是因為,去不了啊。當地人上山或下山一趟,少說都要走上四、五天,像我們這種平日走兩步就覺喘的,一大團人如何走得動呢?直升機倒是可以抵達的,單程約40分鐘,可來回就得耗上5千美金,且一趟人數也只能乘三、四人(別忘了還得帶上行李或物資)。

「我也想過不如把這筆費用省下來捐給他們,但實在想去看看,也想帶孩子去體驗一下。」紀日輝說。

「山上氣候很極端,太陽很烈,天氣很冷,因此不覺得曬,但紫外線其實很強,孩子的臉都是紅彤彤的。」

海拔萬餘英尺的高山,空氣稀薄,農耕極難,食物運送也不容易,只能靠驢子。他看孩子們每一餐都是馬鈴薯和豆類,青菜水果極少,肉類和海鮮就更不可能了。

瑟讓小學位處山谷,早上10點之前看不見太陽,4點以後天色就開始轉暗了。山上僅靠一小型水壩供應電流,孩子們一般晚上7點半吃了飯後就沒有活動,環境很幽靜。喇嘛們早上4點半左右就起來誦經,生活極為規律。

孩子們睡的床是上下鋪雙層床,由於個子小,一張床可擠四個小孩,一間房可容納十多、二十人。

紀日輝說,雖然感覺與世隔絕,但瑟讓小學的教育系統卻是與尼泊爾的大城市同步的,這點讓他非常欽佩。

紀日輝夫婦帶了兩個兒子同去,一個14歲,另一個12歲。紀日輝說:「現代小孩接觸網絡太多,得讓他們站在真正的土地上,也讓他們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他讓兒子給孩子們派衣服、發食物,也帶了一些體育用品過去,大家一起踢足球。夫妻倆親自下廚,給這些山裡的孩子煮紅豆湯,加了我們馬來西亞人熟悉的西米與椰漿,孩子們驚訝發現原來豆是可以做成甜食的,他們都很喜歡。

我問舒萍,兩個兒子有何感想,她說,他們倆印象最深刻的是,原來很多食物孩子們都不曾接觸;孩子們吃飯前都會誦經,懂得感恩;而且都不挑食,一定會把飯菜吃得一干二淨;燒菜煮飯用的炭灰,取一小撮即可洗碗……

顯然他們確實受到了一定的震撼,結結實實的上了一堂寶貴的課。

紀日輝說,地理環境是無法改變的,這山區不會有出山的大路,也不可能有纜車;唯有教育可以改變他們生活,他希望山裡的孩子們唸過書,日後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學校裡有兩名老師是國外回流的當地人,他們選擇回來當老師,純粹是希望可以幫助當地的孩子,據知老師的薪水每月不足150美元。」

瑟讓小學的教師和義工,主要是受到學校創辦人努祖天佩仁波切的精神感召, 前往這生活條件艱苦的環境幫助孩子。

(原文刊載於2023.03.19《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45名「祝福使者」和30名「吉祥義工」到霹靂送暖〉

在天主教德蕾莎楊修女的穿針引線下, 祝福文化基金會於上周末(3月11、12日),跨州到霹靂州的鄉村送暖,捐贈總值約5萬令吉的紅包和物資給215個貧困家庭 。

祝福文化基金會率領4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祝福使者」,以及吉祥義工團的30名義工,分兩天 先後捐贈物資給和豐鎮的200個家庭、怡保舊街的5個獨居老人以及紅坭山新村的10家貧困戶。

在和豐鎮,200名受惠者主要是原住民、印度裔單親媽媽、 園丘勞工和貧困老人。

這次送暖活動的因緣,是楊修女去年調任霹靂州和豐鎮, 與其他5位修女負責管理小鎮上的嘉諾撒幼兒園。

嘉諾撒幼兒園有104名學生,他們大多數是印度裔貧困孩子,少數是華裔孩子 。學生的家長大多是單親媽媽和園丘的勞工。幼兒園每個月向學生收費RM 145, 但許多學生家長都付不起, 他們有的繳100或50令吉, 甚至只繳10令吉的也有……

楊修女說,周邊一帶有兩百個貧困家庭需要援助 。但嘉諾撒幼兒園本身經濟也拮据,只能靠落善心人士的捐款購買物資援助當中的最貧困的26戶, 每個月提供大約價值RM 100的乾糧給每戶家庭。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感佩修女們的獻身精神, 決定動員「祝福使者」支援她們 。巴生吉祥義工團聞訊, 也希望可一同前往、參與義舉。

在嘉諾撒幼兒園舉行的簡單捐贈儀式上,楊修女致詞時說:「祝福文化基金會是這些年來第一個訪問嘉諾撒幼兒園的慈善團體。 很多受惠者也是一次來到修道院。

「這是神的安排,是天主賜給了我們這個時刻。在這需要的時刻,上帝來給我們提供生活的基本必需品。讓我們感謝祝福文化基金會蕭依釗的博愛精神。我們祈求上帝保佑她,保佑今天在這裡的全部出席者,保佑他們的家人,保佑所有今天帶著滿滿愛心做出貢獻的人。上帝今天來到了我們身邊。只有上帝知道甚麼對他們是最好的。讓我們帶著感恩的心去體驗這一刻, 並迎向本來的生活。」

祝福文化也捐贈文具、飲料等物資給嘉諾撒幼兒園。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托熱心的朋友,於團員抵步的前一日先用羅里把一百箱的物資運送到修道院去。其時,協助卸貨的瑪莉修女從羅里跳下時意外崴腳。為此, 祝福文化捐了一台輪椅給修道院。

蕭依釗感謝企業家紀日輝和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各捐獻1萬令吉, 供作給貧困家庭的紅包。

另外她也感謝新生咖啡公司贊助20箱咖啡和巧克力;感謝5senses董事黃佩玲贊助十多箱餅乾和巧克力飲料。

————————

祝福文化霹靂送暖團名單:

陳振花、陳振妹、蔡文蓉、黃世興、禤素玲、陳世雲、徐莉嘉、邱瑞蓮、蕭日紅、葉金龍、高潤生、葉瑞山、陳金鳳、黃招萊、陳慧珊、孔彩芬、鄒翠翠、葉雲飛、陳繼仁、陳漢廷、葉慧瓊、全凱麗、林素瑞、羅翠婷、林澤凱、王光璇、王愛玲、黃秀琴、葉月梅、梅沛容、蕭玉萍、蕭玉娣、陳國川、陳以萱、吳澤穎、陳以娜、鄭素秋、黎瀞繀、朱惠群、何微艷、李玟欣、陳莉莉、蕭依釗、葉偉章、蕭竹筠。

祝福文化使者和部份受惠者合影。

祝福文化義工和部份受惠者合影。 前排右二與右三為蕭依釗及德蕾莎楊修女。

義工們在忙著包裝捐贈品。

協助卸貨的瑪莉修女從羅里跳下時傷了腳踝。

專欄•感悟心

〈佛光山上,依然山花燦爛〉

/蕭依釗

「沒有了星雲大師的佛光山, 會否從此由盛轉衰?」星雲大師圓寂後的第七日, 中國大陸一位媒體朋友向我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立即回覆她:「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您:基於這幾天在佛光山上的觀察,我深信佛光山將在人間佛教的大道上持續精進,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

——————————

在佛光山的三天,我住宿三好樓。凌晨五點半起身,從四樓玻璃窗眺望,天剛露出魚肚白,薄霧冥冥,一位僧人藉著微光,清掃落葉。

黃昏, 又見僧人在掃地、澆花。

在客堂巧遇藝術家黃慧音、林穎茜和穎芷姐妹, 她們讚嘆說:「山上每天人山人海, 可是地上竟然見不到一張紙屑, 甚至一片落葉。」

讚嘆聲中, 我腦海浮現了掃地僧人的身影。

——————————

佛光山的夜晚,清涼如水。

我嘗試沿著十個小時前,大師法體真身巡禮的路走去大雄寶殿。

早上大雄寶殿前成佛大道上排列得密密麻麻的萬張椅子,此時已無影無蹤,廣場恢復了平日的空曠清淨。

寥寥微風,周遭一片寧靜清寂。雖然還有萬名僧眾和海外佛光人住滿了山上的各個樓, 但我竟然聽不到一點人聲。相信是人們受懾於此處氛圍自覺地禁語或壓低聲量 。

群策群力、不高声语,是佛光山向來體現的宗風。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曾講「去去就來」。而我們的師父發願來生要再當好和尚。

星雲大師曾說,自己是顆小星星,是片浮雲。我仰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有一顆星特別閃亮。我深信,師父必然很快就會乘願再來。

——————————

2月13日晚上,星雲大師真身舍利奉安儀式於佛光山萬壽園舉行。

當奉安車隊從台29線緩緩駛至問道塔,心保和尚手捧大師真身舍利步入萬壽園時,四眾弟子夾道跪接,從問道塔至萬壽園,長跪道旁的僧信綿延1公里。

我和其他在家眾跪在後排。由於瀝青路的石子不平整,不到5分鐘, 我那受過傷的膝蓋就疼痛難當。我以背包充當蒲團,雙膝跪在背包上。我看一些在家眾也受不了而站起來,等到手捧大師真身舍利的和尚趨近時才下跪叩首。

可是跪在前列的法師們巍然不動。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會疼痛的。我感到慚愧,同時讚嘆他們堅毅的忍耐力!

——————————

離別那天, 覺誠法師和十多位馬來西亞籍法師帶領我們去參訪佛光山叢林學院。這是大師在山上建的第一棟建築。

用上8千卡車的砂石,填平了坑坑溝溝,才有一方平地建蓋校舍。山坡無路,車子開不上去,大師和弟子們就用扁擔挑砂石上山,硬生生的把地給填平。

後來因學子上早晚課的需要, 才建了大悲殿。我倚著大悲殿外廊欄杆眺望東面,山溝被層層疊疊的枝椏遮蓋了,深不可測, 遙想大師當年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艱辛。

銜接大悲殿和朝山會館的寶橋兩邊,古樹森森,竹葉翩翩,山花絢爛。不只這裡,由於大師重視生態保育,佛光山處處綠樹成蔭, 百花盛開,姹紫嫣紅。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師已將佛光山塑造成一方淨土。

覺誠法師對我說:「師父還在說法。 師父一直在給我們上課…… 」

覺文法師和妙開法師也說:「師父沒走!師父還在。」

我沒告訴他們,我其實也有同感,因為我感覺到大師的無數弟子,都在追隨著他的腳步, 成為他的化身。

(原文刊於2023.03.10《星洲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因為一段情,戀上一座城——隨筆記述義工鄺文良〉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2022年杪,祝福文化組團前往尼泊爾與受助學生見面,同時也探訪部份學生家庭。當時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便請了有「尼泊爾通」之稱的鄺文良充當協調。

我和文良並非首次見面,祝福文化好些活動他都有參與,多是負責現場煮食,但我倆說過的話加起來恐怕少於十句,一般他都躲在餐車裡,工作完成後就離開,他予我的印象是很務實的一名青年。

在尼泊爾期間,我們多了些接觸機會,再次證明當時的印象無誤。他在我們下榻的酒店,借用了廚房,替我們準備早、晚餐,因為他知道傳統的尼泊爾食物我們未必吃得習慣。如若不是蕭依釗一再地介紹他,我想他會就這樣一直躲在廚房裡而不被發現。

接觸以後,覺得他是個簡單、直接的人,以及,柔軟。有那麼一回,得知有個受助學生父親被殺,我於是前往了解情況,無奈語言不通,便請文良來幫忙。過程中,他數度停滯,我以為他正搜索著詞彙,結果他猛地抬頭看我:「真的還要繼續問嗎?好可憐!」我點了點頭,於是他繼續與小女孩對話,但我聽得出,他在一個句子裡重複了很多次的「對不起」。

鄺文良今年46歲,原是一名自助式餐飲業的廚師。1999年,與友人前往尼泊爾背包旅行時,認識了他的初戀情人。兩人一見鍾情,一年多後準備要結婚,女友帶他回鄉,才知她家境富裕。女友父母激烈反對,兩人沒有跨過這難關,臨別時,女友與他說:「我們尼泊爾的女子,從來無法自主。如果可以,請你常回來幫這裡的小孩。」因為這一句話,讓他走上了從未想像過的人生路。

2010年,尼泊爾發生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人民自製土炸彈與軍警對峙,政府實行了戒嚴政策,也切斷了對外的聯繫,鄺文良正好就被困在這兵荒馬亂的局勢裡。他的友人,竟冒著生命危險騎著腳踏車給他送米,友人並不富裕,那極可能是他家裡唯一的一包米,且沒有人知道這種緊張的時局還要持續多久。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鄺文良到山區裡參與救災工作,看見了喇嘛們把身上的錢全掏出來幫助災黎,看見了災難中的人民如何無私地照顧其它災黎。這些年,他一再遇見尼泊爾人的純真與良善,讓他逐漸愛上了這一座城、這一個國度。

遇見藏傳佛教是另一個契機,2013年,他在友人介紹下前往印度的法會負責膳食,進而接觸到大寶法王。他認為,藏傳佛教與他相應,沒有太多的繁文縟節、教條禁忌;更多時候強調身體力行,相對來得直接與務實。

當然,他的人生不無遺憾,他因常年在外,因此鮮少陪伴父母親,同時他也不是那種好好賺錢供養父母的孩子。父母都離世以後,他更是了無牽掛,於是決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和他有些觀念還是頗相通的,譬如以下這句,也因為這句話,所以有了這篇文。

「人生是選擇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過的人生。」

(原文刊載於2023.03.05 《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三)

神祇之國,古樸風情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我們的行程,當然不是永無止盡的會面儀式與學生家庭訪問,這當中也是有旅遊的。

抵達加德滿都以後,第一個想法是機場變了,更為現代化了一些;第二個想法是街景沒變,那纏繞如蛛絲的電線依然標誌性地在大街上盤根錯節。

亞麻,我在上一篇文章裡提過了,我們其中一個家訪的地區是帕坦,那裡的居民都是釋迦族的後裔,走在古樸的石磚路上,我們把別人的日常看成了新鮮,所謂旅遊,不正是這麼一回事麼?

在加德滿都的第四天,我們去了一趟滿願塔。疫情以後,塔身封鎖,不再讓遊客入內,是故我們只能在周邊遊逛。我進入了彌勒院,從寺外看不見彌勒菩薩像,入內才發現原來我一直在祂足下,我不禁想起了《西遊記》,那站在佛陀五指前卻以為是世界盡頭的孫悟空。

嗯,孫悟空,後來我們去了猴廟。寺裡並沒有供奉猴神,會如此命名實在是因為猴爺們「人多勢眾」,我親眼目睹了小孩手上的飲料被其中一隻一把搶過,小孩嚇得哭了老半天。猴廟的原名是斯瓦揚布納特佛寺(Swayambhunath),是一座歷史相當悠久(據知應是公元前所建),且與文殊菩薩有特殊因緣的寺院。

行程的第五天,我們去了巴德崗古城,這是上次沒去的新景點。古城很雄偉,整座城籠罩在褚紅的色調下,處處可見精緻雕工,其中最為有名的莫過於「孔雀窗」。古城裡有一座寺廟非常有特色,印度教裡的三大神祇——梵天、濕婆、毗濕奴都供在廟裡,這是相當罕見的(一般都只供其中一尊主神),可惜它只允許興都教徒入內,不開放予一般遊客。廟的外觀也很精彩,窗戶雕刻都是《慾經》(Kama Sutra)裡的性愛姿勢。

亞麻,尼泊爾真的有好多神龕。(不知是否就像你初到馬來西亞時,覺得我們這裡好多圓頂清真寺那樣?)我們走在家訪路上時,本連法師指著路旁一座供有觀音菩薩的神龕,說起了自身的故事。尼泊爾的兩性地位,從來是不平等的。本連法師還是小孩時,母親就一直活在家暴中,法師也因為女兒身而遭到父親的苛待,當時她就跪在這神龕前,向菩薩許願,如果家裡能有一個弟弟,她日後一定會出家。本連法師說得雲淡風輕,但我卻彷彿看見了小女孩的徬徨與無助。

這趟行程,我們遇見了一個非常盡責的導遊,一路上都把我們照顧得很好。抵達尼泊爾的第一天,好幾位團員協助著蕭依釗分裝給孩子們的禮袋時,我見他默默在旁幫忙。亞麻,我一直很喜歡他,後來才發現,或許也因為他有著和你一樣的笑容,尼泊爾人獨有的笑容,有一絲靦腆,有一些陽光。往機場的路上,他帶著淚光與我們道別,我突然有些感傷,想起了當年你離開馬來西亞時的不捨。

你我一再錯過彼此的致電,以致這趟行程終究未能見上一面,但不能否認,我其實是有些「近鄉情怯」的,多少年沒見了,我們除了「你好嗎」還能有其它話題麼?而這樣的遺憾,似乎讓我又有了再一次前往尼泊爾的理由。

當然,再去尼泊爾的理由還有很多,包括我一直很感興趣的 Pashupatinath(濕婆神廟)、佛陀誕生地藍毘尼,以及那些純樸的小朋友們。其實撇開以上所有理由,我終將還會再來,因著尼泊爾本身的魅力風情。

(原文刊載於2023.02.19《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組團去霹靂送暖,歡迎參加!

深受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尊敬的楊修女去年調任霹靂州和豐鎮, 負責管理小鎮上的嘉諾撒幼兒園。

嘉諾撒幼兒園有104名學生,他們大多數是印度裔貧困孩子,少數是華裔孩子 。學生的家長大多是單親媽媽和勞工。

楊修女告訴蕭依釗,嘉諾撒幼兒園每個月向學生收費RM 145, 但許多學生家長付不起, 他們有的繳100或50令吉, 甚至只繳10令吉的也有……

楊修女說,周邊一帶有兩百個貧困家庭需要援助 。但嘉諾撒幼兒園本身經濟也不寬裕,只能援助當中最貧困的26 戶人家, 每個月提供大約價值RM 100的乾糧給每戶家庭。

「我也是靠著善心人的捐款,積少成多, 才有錢買糧食給這些貧困家庭 。」

她感嘆說:「天主教會八十年代創辦幼兒園的時候 ,幾位修女仍然年輕,現在修女們都已經六十多歲了, 精力衰退……」

蕭依釗感佩修女們的獻身精神, 毅然決定支援她們 。

除了和豐,霹靂州的紅坭山華人新村也有一些貧困戶需要援助 。

祝福文化於是決定組織祝福使者們到和豐小鎮和紅坭山新村送暖。

「祝福文化霹靂送暖」活動

日期:  3月11日(六)~ 12日(日)

集合時間和地點(可選其一):

  1. 吉隆坡Wisma Mirama:3月11日9:30am

  2. 怡保 : 3月11日12pm(地點稍後通知)

散會時間:

  1. 怡保:約2pm

  2. 吉隆坡:約4:30pm

團費:【包含巴士、酒店(雙人同房)、3月11日午、晚餐、3月12日早餐(午餐將安排在茶餐室自行處理)、捐贈物資。】

  1. 吉隆坡出發:RM 500

  2. 怡保出發(住宿酒店):RM 450

  3. 怡保出發(不住宿酒店):RM 350

團費請匯至: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21247900057559

有意參加者, 請按此鏈接報名。

報名電話:016 678 5022(whatsapp),請提供中英文姓名、匯款收據, 並說明選擇的集合地點。

報名截止日期:2023-2-28(滿額即提前截止。)

專欄•感悟心

〈一碗佛光麵,無量慈悲心〉

/蕭依釗

十二年前,星雲大師在高雄佛光本山款待我們吃早餐。

法師給各人先端上一碗豆漿麵。法師稱之為「 佛光麵」,並說明是星雲大師自創的麵食料理。

那是一碗濃郁的豆漿湯汁,加上拉麵、豆包絲、蘑菇、青江菜。食材和調味料均簡單,讓人品嚐到食物的原汁原味。

星雲大師說:「一碗麵要煮得好,不在於添加什麼食材,而是取決於湯頭,只要湯頭調得好,自然就好吃。」

這道麵的湯頭正是直接以豆漿熬煮。嚐一口湯頭,豆香即在唇齒間瞬間散開,向來飲食清淡的我, 這「佛光麵」正對我胃口。我呼嚕呼嚕就把一碗麵吃完了, 湯也喝得精光。

星雲大師從大陸到台灣之初, 局勢動蕩,他長期過著掛單無著、餐風宿水、三餐不繼的日子。後來赴各地講經弘法時, 寺院不常提供飲食,他也就只能經常飽飽餓餓的,有時餓得發抖、流汗、心悸,就這樣把身體給餓壞了。

星雲大師在站穩腳跟之後, 即因為有過極度飢餓的體驗,發願「普門大開,給人吃飯」,於是在寺院開設「滴水坊」,目的是為了讓外出辦事的僧人和信徒,若在吃飯時間之外到寺院,至少有機會吃一碗麵、一碗飯。如今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已有超過50家滴水坊,以供應素食來與大眾結緣。

星雲大師把餐廳命名為「滴水坊」,是取「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意義、這裡面也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星雲大師17歲時,曾罹患瘧疾,上吐下瀉,奄奄一息,那個時代,別說藥, 連食物也困乏。他的師父志開上人聞訊,請人大老遠送去半碗鹹菜給他。他和著淚水,吃了那半碗鹹菜,胃口才漸好轉。死裡逃生的他,發願從此要弘揚佛法,回報師恩。

知悉「佛光麵」背後的故事後,我對之更念念不忘。這些年來, 我無論到高雄或台北的滴水坊, 都會點一碗「佛光麵」, 一面品嘗湯麵的美味, 一面細細感受「佛光麵」裡所蘊含著的大師的無量慈悲心。

剛過去的元宵節,我在東禪寺平安燈會當義工,黃昏時走入滴水坊, 櫃台值班的師姐問我要點什麼?我一下恍神,衝口而出:佛光麵!

師姐帶著迷惑的眼神看著我。「這裡沒賣『佛光麵』喔!」

我微笑對她說:「以後會賣的。」

事緣一個月前的某一天, 我偶然經過滴水坊, 看到覺誠法師在依照師父上人傳授的秘訣嘗試烹調「佛光麵」豆漿湯頭。 他怡然自信的說:「就快試驗成功了!」相信馬來西亞的信眾很快就能吃到「佛光麵」。

如今一代高僧功德圓滿,得大自在, 他盡畢生之力弘揚的人間佛教,以及「佛光麵」所體現的菩薩精神,必將長留人間。

(原文刊於2023.02.11《星洲日報》副刊。)

 

專欄•感悟心

〈星雲大師心中, 沒有男人與女人之別〉

/蕭依釗

2500年前,佛陀提倡「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正因為佛教擁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心物一體的平等主張,佛法得以迅速地從印度流傳至世界各地,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和、相互尊重。

星雲大師堅持不懈地在佛光山實踐佛陀的「平等」教義。五十多年前的台灣,比丘尼的地位不被重視,大師覺得有違佛教「平等」的精神,而且會削弱佛教的弘揚力量,因此提出了「四眾共有」的「平等」理念,實行「男女平權」、「僧信平等」。為了落實這個信念,他創辦了佛學院,讓有心學佛的男、女二眾,不論在家、出家,都能入學就讀。此外,他突破傳統框框,以制度保障僧俗二眾的平等權益,讓在家、出家「兩序」、「七眾」弟子在佛光山共創「六和僧團」,這是大師的偉大創見。

大師的另一創見,是提倡「師姑」入道。在佛光山的僧團,在家「師姑」、「教士」享有與出家比丘、比丘尼的權益,一樣承擔弘法大任。單就這兩項創見和創舉,就已奠定了星雲大師在現代世界佛教史上的地位。

由於古代的男權社會背景,世上幾乎所有的古老宗教倫理都是男尊女卑的。星雲大師敢於突破傳統倫理框框,需要很大的智慧和氣魄。即使是名重一時的達賴喇嘛,也難以推翻藏傳佛教只有比丘而沒有比丘尼的傳統倫理。當年達賴喇嘛訪問台灣佛光山時,驚訝於女出家眾比男出家眾多的現象。達賴喇嘛曾設立一個專門討論比丘尼成立的委員會,然而卻礙於傳統壓力遲遲無法定案。1982年,兩位女信徒在他的指示下到佛光山受具足戒。實際上,一直都有來自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越南、泰國的女信徒到佛光山佛學院修佛學,並接受完整的具足戒。佛光山儼然成為世界各地藏傳及南傳佛教比丘尼的取經聖地。

作為女性媒體人,筆者對一位佛教宗師有著如此開明的男女平權意識,感到特別好奇。在拜訪星雲大師時提出佛門男女平等的問題。大師的回答充滿禪意:「 我看不到男人,也看不到女人,我只看到人。佛也沒有男佛女佛,菩薩也沒有男菩薩、女菩薩。至於羅漢,過去都是男性的羅漢,後來就有人鳴不平,認為女性的羅漢也很多,為什麼不把他們列出來?佛光山倡導男女平等,所以佛陀紀念館有了女羅漢。社會講究平等,男女都是一樣,男人能擔當的事務,女人也能做。今天世界上的女總統、女首相多的是。不去區分性別比較好,心中也就沒有男人、女人。」

在大師心中, 沒有男人與女人之別, 只有平等的眾生。

(原文刊於2023.02.08《中國報》。)

2013年,蕭依釗代表本地藝術家李健省贈送版畫佛陀像給大師。

2012年,蕭依釗獲得星雲大師頒發「真善美新聞獎」。星雲大師與評審及各地的得獎人合影。

助學計劃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二)

〈最徬徨時,雪中送炭〉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亞麻,行程的第五天,我們一早便去了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會見了該校校長確戒仁波切,參觀了他們的校舍,也給百多個小喇嘛派發了糖果餅乾。噶瑪列些林佛學院環境十分清幽,冬日裡和煦陽光下靜謐如詩,是個安靜的好地方。

祝福文化所資助的瑟讓小學,位於喜馬拉雅山區,我們是去不了的,走慣了山路的也得耗上一個星期,更何況我們這些老弱殘兵?乘直升機的話得花好幾千馬幣,因此我們唯有請負責人下山來。不巧努祖仁波切這時節去了台灣就醫,於是請了晉美仁波切以及項目負責人達瓦嘉誠前來與我們見面。我們離開噶瑪列些林佛學院後,便乘麵包車一路顛沛去到了一座三層樓的狹窄小房,一群人擠在天台上曬著太陽、吃著茶點邊與他們交流。

亞麻,我接下來想說說家訪。其實這些學生都是因著地震、家園被毀,而讓貧窮變得更貧窮。事隔七年,有些學生家庭依然沒有能力把房子蓋好,震後的影響可想而知,遇上疫情無疑是更雪上加霜。

有幾個個案讓我印象頗深,譬如13歲的丁娜,母親去世後,父親續弦,約莫三、四年前,夫妻倆杳無聲息地離開,小小年紀的她就這樣被遺落了下來。所幸她有兩個奶奶照顧,所以還是好好地成長至今。兩個奶奶都是爺爺的妻子,相處融洽,但都是體弱老嫗,沒有甚麼工作能力,只能偶爾到本願寺裡幫忙打掃,法師們給他們送食物,私下也接濟她們,一家三口就是這麼過活的。

又譬如在帕坦(Patan)的蘇妮娜 ,今年11歲的她有兩個姐姐。父親在八年前患上了肝癌,抵押了房子繳付醫藥費,最後還是遺憾離世。母親一人靠著縫紉、做些雜工,拉拔三個女兒長大,欠下銀行的債務卻始終無力償還,也不知房子何時會被查封,想來這樣提心吊膽的日子必然很不好過,幸好蘇妮娜的學業很優異,應該也算是一種安慰。

以前初到尼泊爾時,我很不解何以貧窮家庭動輒都會有三、四層樓的房子?後來我親自俯身進去,才釐出了個所以然。房子的入口不止窄小,而且很矮,梯級的寬度一般只有我的半個腳掌。沿著螺旋梯拾級而上,每一層就只是一間小房,三層樓合共也就是兩間臥室加一個廚房而已。如果梯級是水泥的還好,遇上木板的,我壓根兒不敢上,每踩一步就是一聲嘎吱,我不得不擔心自己的重量會把板子給踩壞。

亞麻,我隨著祝福文化前往窮鄉僻壤好多年,這些場景其實都已見慣。可每一次,我依然會感到心酸。生活中自有許多的不如意,但每每想起這些孩子或家庭,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自怨自艾的理由。

對了,還有一個叫阿莎美雅的女孩,她今年24歲。我們到本願寺時,法師請她過來擔任通譯,她其實也是當年領取祝福文化助學金的其中一個學生,如今在卡曼度的一所大學裡唸著商業科系。父親在她小時候就離世了,家裡還有兩個弟弟,家境十分不好。她與我說,在她最徬徨的時候,這筆助學金讓她看見了希望。「否則我可能已經崩潰了。」她說。我看著她在寺院裡照顧其他小孩的身影,彷彿看見了冰天雪地裡,一個忙著傳遞手中炭火的女孩。

(待續)

(原文刊於2023.02.05《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請捐助不丹的孩子〉

/蕭依釗(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

去年, 在吉隆坡遇到了來自不丹的吉祥仁波切。

今年除夕,吉祥仁波切來電賀年,同時請求祝福文化基金會捐助不丹的貧困孩子。

和友人提起不丹,她對不丹一無所知,甚至不知不丹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為了讓大家都能了解這個小國, 這裡就簡單的介紹不丹。

不丹是不丹王國(英語:Kingdom of Bhutan)的簡稱,在梵語中意為「西藏的邊陲」。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其東、北、西三面與中國交界,南部與印度接壤,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 是一內陸小國。

不丹人口約75.6萬。不丹族約占總人口的50%,尼泊爾族約35%。75%的人口信仰佛教和原始宗教,25%的人信仰印度教。不丹是世上唯一以藏傳佛教立國的國度,主要是竹巴噶舉派。全國有兩千多座古寺和千多座佛塔。

不丹基礎設備和經濟非常落後,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在1960年之前,不丹境內沒有公路,一直保持著與世隔絕的狀態。不丹至今仍沒有鐵路和紅綠燈, 而且是全世界最後一個擁有電視、開通網絡的國家。也許是精神和價值觀深受佛教影響,一項全球統計表明,人均GDP僅為七百多美元的不丹人,其「幸福指數」竟是全球最高的。

吉祥仁波切生於1990年, 被認定為偉大瑜珈士Kyabgon Khedrupchen Jigme Kundrol的第五世轉世。據說他的出生和成長,都伴隨著許多神跡。

從小受到嚴格培訓的吉祥仁波切充滿智慧,他看到了不丹山區的貧困和落後,立志改變孩子的命運, 於是創立了Khedrup基金會,同時也創辦佛教學校。他一邊分階段建校舍, 一邊開課,篳路藍褸, 常為經費傷透腦筋。

見到學校裡的小喇嘛們排隊走過寒風凛洌的雪地, 他想起在陽光普照的馬來西亞遇到的熱心朋友, 於是他向祝福文化基金會發來30名喇嘛的名單簡訊, 希望祝福使者們能給這些高原雪地的孩子們送暖。

(2023年2月3日)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nq8cSBiiCnEXwPTp6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藍天白雲, 喇嘛們立於天地間。

課室不夠用,喇嘛們必須坐在走廊上課。

高山天氣雖然寒冷,但白天紫外線很強, 小喇嘛需用傘遮陽。

助學計劃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一)

〈馬不停蹄,傳遞祝福〉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我於是再度來到了你的國度,你的家園。

飛機在雲層裡穿梭,往下俯瞰,是一片如海洋般廣袤的褐黃山岩,山路如鏡片的裂縫般以更深的褐蜿蜒成河。在如此荒涼的景色裡,偶爾竟會看見幾戶人家,被圍困似的圈在其中。他們如何與外界聯繫?如何獲取電源供應?亞麻,我當時在想,那些我們一直聽說很貧困、很貧困的學生,是否有些其實就來自這樣的家庭呢?

前方是連綿的喜馬拉雅山脈,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峰昭示著旅程的起始,地面的景色換成了積木樂園似的密集房子,飛機極低,彷彿伸手即可撈起一座房屋。有趣的是,畫面裡卻幾乎沒有人煙,只偶爾有些街道會突然出現幾輛車子、幾個路人,與我們後來抵達卡曼度後所看見的人潮擁擠迥然不同。

與2019年一樣,我因為祝福文化而來到了這裡;亞麻,也與那年一樣,我依舊沒有見著你。

自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開始,這地方的學生被納進了祝福文化的助學計劃裡,通過Metta Volunteers(青年志願者組織)、BLIA Nepal(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BLIA Kathmandu(國際佛光會加德滿都分會)、YMBA(尼泊爾佛教青年會佛教學校)以及Pranidhi Purna Mahavihar(南傳本願寺),資助災後的貧困學生。前年助學計劃還增加了名額予喜馬拉雅山區的瑟讓學校, 今年又增加捐助Karma Leksheyling(噶瑪列些林佛學院)的學生。

我們的行程可說是馬不停蹄呀,抵步的第二日(12月3日)酒店裡用過早餐後,7時半即啟程前往帕坦(Patan)探訪學生家庭。我們的酒店在老街區巷弄間,要到大馬路乘旅遊巴是得走上好長一段路的,幸好天冷無雨,倒也不覺辛苦,只是路上坑洞頗多,且路窄車多,倒也不得不留心。

帕坦是尼泊爾的古城,與加德滿都僅一河之隔,城中處處古蹟,隨處一座塔或許都有逾500年的歷史,城裡住著釋迦族的後裔。我們邊參觀邊往學生家,一時間竟也無從分辨究竟是家訪抑或觀光。家訪結束後,我們前往出席Metta 的志願者表揚大會,大部份通過Metta 資助的學生也來到了現場。午餐後,我們前往 Bungamati,國際佛光會加德滿都分會借用了Amarapur 精舍,讓我們與學生交流,爾後又是另5戶學生家訪。

行程的第三日,同樣是早餐後,我們徒步前往Dhumkarti,BLIA 借用了一所中學舉辦簡單的會面儀式。學校前方有一爿地,建有佛塔與佛像,我們經過時鴿群振翅而飛,揚起了異國風情。儀式結束,我們趕往YMBA,這所學校採用了尼泊爾語與英語雙語教學,因此大部份學生都聽得懂簡單英語。午餐後我們前往南傳本願寺,寺方讓學生們準備了簡單的舞蹈表演。該寺的本蓮法師說,精舍裡原是嚴禁歌舞的,但由於我們遠道而來,且希望讓我們感受到孩子的心意,所以才稍作變通。另外,法師們也給我們準備了些美味的道地糕點及奶茶。爾後,我們就在逐漸轉暗的天色裡、在愈漸寒冷的天氣中,走訪了五個學生的家庭。

亞麻,就在這一天,晚上回到酒店連上網線後,我收到了你的訊息。我一度以為我們終於可以再見,當然,也就只是以為。

(待續)

(原文刊載於2023.01.08《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緬甸與尼泊爾小朋友離散故事〉

/ 葉偉章

月前,祝福文化正式招募2023年的「祝福使者」。忘了這浪漫的名號是如何得來的,簡單來說就是助學計劃的資助者。我們會把2022年12月31日之前收到的款項,於2023年度分發到印度、婆罗洲、緬甸和尼泊爾的特定團體,通過他們幫助當地小孩。

為甚麼會是這些國家(地區)?以下稍舉幾個個案,或許你就會明白了。

——————————

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軍人發動政變,一夜之間風雲變色,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示威活動,然而軍政府卻選擇了更強硬的手段——槍殺,來鎮壓與殲滅人民的憤懣。素月曼的父母就在這樣的亂世中,成了槍下冤魂,9歲的她,只能與67歲的奶奶相依為命,祖孫倆住在仰光市郊區的貧民窟裡。

仰光市郊區的貧民窟我是曾去過的,2019年11月,祝福文化探訪團二度前往緬甸,當時桑比牧師就曾帶我們前去。路邊充當住家的簡陋竹棚,棚下黝黑死寂的溝水,堆積如山的廢棄物,空氣裡瀰漫著的腐臭味……,所有這些至今仍深刻滯留在我腦海裡。當然,得知我們派發餅乾、糖果而忽然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小孩,以及他們的天真笑靨,我也同樣記住了。

桑比牧師得知素月曼的遭遇後, 把她帶到了奥具德兒童之家上課。奥具德兒童之家裡的孩子們,就是我們的資助對象之一。

換個地方,我們來說說尼泊爾的瑟讓小學。這所小學的創立人是努祖仁波切。2015年,他剛從美國回到努日谷,適逢4月份尼泊爾發生大地震,據官方報導,地震中的死亡人數多達約7千6百人。努祖仁波切說,他因為看見廢墟裡孩子們驚慌無助的眼神,所以發願建立了這所小學,收留他們以供三餐溫飽,同時讓他們有機會接受教育。

13歲的澤仁旺今年6年級,出生農民家庭。家裡的耕地是租來的,收穫泰半還租後也就所剩無幾了,因此「貧窮」始終像好朋友似的一直跟隨著他們家(也跟隨著村裡其他家庭)。澤仁旺的父親酗酒(和村裡的大多數男人一樣),母親因肺結核而離世,肺結核不是絕症,但沒錢醫治則另當別論。他的姐姐選擇離開這貧窮的村落,另尋活路,後續如何暫不得知。

瑟讓小學裡還有一個小孩,是12歲的丹增多瑪,長得很瘦弱,相信是因為缺乏營養以致發育不良的緣故。如前所述,尼泊爾的偏鄉村落多有酗酒者,不幸的是丹增多瑪的父母都在此列,據瑟讓小學所提供的資料所述,兩人經常喝得爛醉,發酒瘋爭吵打鬧是家常便飯,丹增多瑪姐弟沒飯吃更是稀鬆平常。幾年前,父親意外身亡,母親也因酗酒太過吐血而死。老祖父雖然年邁,但為了這對孫兒女,不得不在外找工作,卻在此時得知確診胃癌……

以上幾個例子雖說是個案,但事實上在當地類似故事俯拾即是。為了孩子的溫飽,為了讓孩子們可以受教育以創造屬於他們的未來,祝福文化至今仍在自己的崗位上。

(原文刊於2022.12.25《光明日報》副刊。)

原住民孩子

東海岸大水災中——守護原住民的志工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連日的暴風暴雨,大馬半島東海岸引發大水災,低洼地區一片汪洋 ,房屋淹沒在洪水中。

與往年一樣,一般人的視線都投射在平原的災民,偏僻山寨的災黎普遍都被忽略。

幸好有一群基督教志工沒有遺忘原住民。氣象專家早在9月就預測,東北季候風加上拉尼娜現象,十一、十二月會發生大水災,「窮人的福音」的志工們為了避免原住民面臨似2014年的饑荒,從10月底開始就運糧進去原住民山村,儲存在倉庫裡。

水災如預料般發生了!過去幾天, 志工們駕四輪驅動車,兵分兩路, 一組前往彭享州的森林,一組遠征吉蘭丹州的森林,進山送糧,並且準備和各村村長一起開倉庫,發送糧食給村民。

山路被雨水沖刷得鬆軟,志工們駕駛的四輪驅動車難免陷在泥濘中動彈不得,還要隨時提防從懸崖峭壁下掉落的山石。有一組進入話望生森林的志工,兩次遭遇山體滑坡,幸好志工們在原住民的預先警示下逃過一劫,有驚無險。不過, 他們的兩輛四驅車就被困在半路。在原住民齊心合力清理泥石後, 他們在第二天傍晚才得以脫困。

沒遭遇泥石流的志工們也面對不同的險阻,河水暴漲,淹沒了許多山路,四驅車無法進入一些偏僻的山寨, 只好請村民走幾個小時的山路出來, 到車子可以到達的山村領取糧食。

向一直默默守護著深山原住民的志工們致敬 ! 祝福文化決心盡一份綿力支持你們!

(2022年12 月23日)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tbXNML1rXucm4R97A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捐助大學生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https://www.bestwishes.com.my/wp-content/uploads/2022/12/2412-video.mp4

「窮人的福音」的志工們從10月底開始運糧進原住民山村,其中一組進入話望生森林的志工,兩次遭遇山體滑坡。

社會關懷

〈聖誕節前,送巧克力和餅乾給孤兒、長者們〉 ——祝福文化 第十二次送暖「生命的起點」孤兒、老人院

/ 義工小樂

聖誕跫音近,祝福文化義工們想起巴生的一群信仰基督教的孤兒、長者和病患, 希望在佳節來臨之際給他們送暖。

祝福文化主席蕭依釗和兩位義工翠群、瀞繀送了5箱餅乾、 1箱巧克力、2箱咖哩粉等印度香料、2箱濕紙巾和一箱面巾到巴生「生命的起點」福利會。

「生命的起點」創辦人史提芬牧師從一家老人院開始,己擴展至如今的三家孤兒院、三家老人院、一家愛滋患者收容所以及一家在家教育中心(讓無法上學的孩子學習)。由於收容了近兩百人,單單三餐開銷,就己讓史提芬牧師傷腦筋。

蕭依釗在捐贈行動前夕, 電詢史提芬牧師的助理尤蒙娜:除了小朋友喜愛的巧克力和餅乾, 福利中心還需要什麼 ?

她列出了10種印度族群煮食慣用的香料。 蕭依釗跑了兩家傳統的雜貨店,包括一家印度人開的小雜貨店, 才購齊她單子上的香料。採購過程可說是加深了對印度飲食文化的認識。

結局是: 贈者歡喜送,受者歡喜受。皆大歡喜!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5fTWFwYg1sbaww7a7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捐助大學生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助學計劃

〈尼泊尔的温度〉

文/ 黄舒彦
图/ 徐莉嘉

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尼泊尔。出发前,收到祝福文化的温馨提醒,表示尼泊尔夜间平均3度。昼夜温差大,上午刚晒着阳光吹着习习凉风,晚上便已寒气冷洌,让人恨不得把全身的皮肤都裹进厚实的大衣里。由于大巴无法驶入酒店前的小路,每一次上下巴士前后都要步行一段路在大路口汇合。狭小的路上充斥着汽车的轰鸣声,提醒着挡道的人侧身让路,一条长长的队伍不间断地有团员自发性地吆喝着“有车”、“有摩多”、“有石坑”。路虽长,风虽冷,回头处处是温暖。走着走着好像也不冷了。

这是一趟极考验脚力的旅程,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样的动力让祝福使者们不止一次愿意千里迢迢来到另一个国家,上山下坡,费力地走一趟来看看这里的小孩。大家裹紧外套,一步一步地踏着陡峭的路,探访了许多户家庭。每到达一户人家,当地义工都会来回进行翻译以便于交流。看着孩子们家里设施简陋、墙面破旧、照明不足、卫生环境也不甚理想,让他们在求学路上更是雪上加霜。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探访其中一个孩子时,其行动不便的奶奶在楼上隔着窗栏双手合十喃喃呐呐,然后红着眼眶,泪水往下流。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与家人们眼眶里蓄着的泪。我想,大约是使者们内心那份纯粹的善良与真挚,促使了这个旅程。

第三天参访本愿寺及会见学生时,学生们为欢迎祝福使者的到来准备了一些舞蹈表演。孩子们舞动身躯,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尽管语言不通,肤色不一,文化相异,大家在异族音律中拍打着相同的节奏,合谐得像一幅画。这一幕定格在我的脑里,久久不散。我想这大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连接,会为了美好的事而感到快乐;会为了不如意的事感到沮丧;也会被当下的情感所感动。有时候无需言语,也能明白彼此的心意。尼泊尔最低温时是3度,我却能感受到直达心里的炙热。

每一次的出行也像是一场久违的团聚。我们因缘相遇,不约而同地上了名为祝福文化的巴士,有的人先出发,也有的人后来居上。不管因何而聚,我们都曾在旅程中给彼此带来温暖与欢乐。数日的相处看似云淡风轻,分别时心里的不舍提醒着自己已经在这片土地落下了许多的回忆。尼泊尔,亦冷亦热。什么原因或许都不重要,因为我们想祝福彼此。

PS:传递的善意,是前行,亦是回归本心。

社會關懷

〈那日陽光不烈,但人間有情〉

文:葉偉章

那日陽光不烈,我與小傑、蕭依釗,還有葉氏夫婦約了在P 城的一家素食館見面。除了蕭依釗,其他人我全都不認識,會有今日這樣的一場飯局,其實全因一台摩托車。

2022年11月4日,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發表了一篇文章〈一位貧困大學生的故事〉,內裡提到了剛考上大學的小傑,需要一台摩托車方便外出打工。小傑出生於馬六甲,12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印尼籍母親獨自一人撫養他們三兄妹。母親非我國公民,受教育也不多,只能當清潔工、洗碗工…… 薪水微薄,即使三餐不得溫飽,也始終咬緊牙根堅持讓孩子們受教育。在這樣環境底下長大的小傑,可謂看盡人情冷暖,也分外體恤母親的辛勞,STPM以 4科全A的優異成績考入馬來亞大學。

飯局上,小傑與我說:「其實我也曾經歷過叛逆期,但我到現在都還清楚記得母親那難過的表情,我知道母親養育我們很不容易,我實在不想再看到她那樣的表情。」

小傑說,雖然日子過得很辛苦,但母親卻從不抱怨,唯一的一次是她向夫家的親戚求助,親戚回應她:既然沒錢,就別想著讓孩子唸書,讓孩子工作賺錢養家啊!母親回家後憤懣不已;而小傑,就只有難過,為了受委屈的母親。這話沒有絆倒小傑,反而成了激勵他持續前進的動力。

蕭依釗那篇文章掛上祝福文化網站以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不一會兒就籌到了1萬9千多元(捐款細目可參考祝福文化官方網站及臉書)。蕉賴摩托車店東梁先生二話不說,把原價4,200馬幣的摩托車以3千令吉售出,並附送頭盔、雨衣和存物箱,還免費辦理割名和路稅牌。

祝福文化把扣除了摩托車等費用的善款餘額,匯入了小傑的銀行戶頭,蕭依釗一再叮嚀要小傑用部份的錢帶媽媽去醫院檢查早前受傷的腰椎。

葉氏夫婦也是看了文章後主動與我們聯繫的,說是想與小傑見一面了解詳情,於是便有了這場飯局。

原來葉式夫婦一直是祝福文化的捐助者,「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觀察,覺得蕭總是值得信賴的。」不止夫婦倆長期資助貧困學生,家裡的三個孩子因從小受熏陶而今也加入了「祝福使者」行列。

飯局上,葉式夫婦表示可以承擔小傑的學費,即便申請到PTPTN(貸學金),或者小傑未來考獲一等榮譽學位可免還學費,這筆錢也無需償還給他們。另外,他們還會每個月給小傑兩百元左右的零花錢。「前提是,不能留級。」葉式夫婦笑著說,「當然,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只要可以過關就好了。我們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得知小傑母親腰椎受傷,他們馬上說如果需要動手術,他們可以協助承擔生活費,請小傑母親不用擔心手停口停的問題。

蕭依釗後來與我說,另一位祝福使者韓福友也表示願意每個月支助小傑兩百元,讓他可以安心求學。但蕭依釗告訴她, 已有人幫助小傑了, 她的錢可以留待捐助別人。

那日陽光不烈,我卻始終覺得暖暖的,果然社會還是需要多一些正能量呀。

助學計劃•活動•祝福文化活動

〈祝福文化助學團尼泊爾之行圓滿結束〉

隨著班機於12月7日晚間9時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也就順利圓滿結束了。這趟行程由祝福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該會主席蕭依釗領隊,於2022年12月2日早上出發,歷時6日5夜,全團共31人。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疫情後首度組織的國外探訪團。原定每年1至2團的行程,因2020年開始的一場疫情而被迫中止,其後雖已逐漸開放,但有鑑於團員的安全考量所以始終不敢有任何安排,近月來許多祝福使者相繼來電詢問,也表達了他們想看望孩子的意願,經團隊多方考量,選定了相對安全的尼泊爾,短短一個月內,即招收了逾30人的團員。

行程中安排了團員們與七個祝福文化所資助的單位負責人交流,包括: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國際佛光會加德滿都分會、尼泊爾佛教青年會佛教學校、南傳本願寺 (Pranidhi Purna Mahavihar)、噶瑪烈錫林 (Karma Leksheyling) 佛學院、喜馬拉雅山區瑟讓學校以及青年志願者組織Metta Volunteers 。交流會上也給逾兩百名的學生送上了小禮品和糖果。

另外,祝福使者們也探訪了17戶貧困學生家庭,確切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同時也送上誠摯的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團裡並非全是佛教徒,有好幾位基督徒也參與了探訪團,印證了「慈善沒有宗教與國界的藩籬」的說法。

除了扶貧助學以外,「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也安排了旅遊行程,包括了聞名遐邇的滿願塔、猴廟、巴德崗皇宮廣場等。泰米爾傳統舞蹈文化風味餐也是此團的亮點之一,不但可以嚐到當地特色美食,同時也可欣賞尼泊爾的傳統民族舞蹈。

「2022祝福文化尼泊爾助學團」團員名單:蕭依釗(領隊)、妙如法師、 知宣法師、鄺文良、 葉偉章、蔡文蓉、劉利水、蕭日紅、翁金娥、邱瑞蓮、張淑芳、李漢仁、林素瑞、徐莉嘉、禤素玲、劉曉欣、張貽銘、朱惠群、蔡文芳、符傳傑、陳潤蓮、翁金枝、蔡嘉琪、王輝蘭、王美華、張奕傑、符秋菊、許曉君、陳莉莉、黃舒彥、蕭竹筠。

祝福文化助學計劃目前仍在招收2023年度的「祝福使者」,一年只需RM500,即可圓窮孩子的一個讀書夢,截止日為今年12月31日(如逾期款項將被挪至2024年度)。這項計劃的主要對象為印度、婆罗洲、緬甸以及尼泊尔需要幫助的孩子。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nq8cSBiiCnEXwPTp6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社會關懷

〈烏魯音一日遊 〉

/ 葉偉章

2022年10月30日,烏魯音一日遊。說是一日遊,其實名不副實,因為根本沒有任何的遊玩行程,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嚐當地的知名美食——鹵麵;充其量也就只是轉了去新古毛一趟,參觀了觀音古寺。

——————————

事情是這樣的,月前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來電,說是要到烏魯音兩所慈善機構——生活泉源兒童福利會、雪蘭莪家庭援助會派送物資,我聽後只是禮貌性回覆:記得多拍點照片回來。她大抵猜到了我沒甚麼興趣,於是祭出了撒手鐧,我們可以先到新古毛的觀音古寺轉一轉喲。

當天,我和小蘑菇一輛車,蕭依釗與鄭翠群,黎瀞繀和許曉君,三輛車分別載了些物資中午便浩浩蕩盪出發了。

車程約一小時。觀音古寺又稱舊古毛觀音古寺,會強調「舊古毛」,是因為新村裡另有一座「新古毛觀音閣」,當中情況有些複雜,改日再敘。觀音古寺位於 Ampang Pecah 的山坡上,由於沒有確切地址,因此一度錯過,花了些時間折返,小心留意路口的指示牌方才抵達。

觀音古寺建於1904年,1926年古毛河水壩堤崩引發大水災,古寺因位於山崗上倖免於水患,成了災黎的避難所。二戰後,英殖民政府將舊古毛列為禁區,古寺一度成了廢墟,直至1987年才展開了重建工程。

原以為位處偏郊,人煙不多,不意抵達時但見人流不斷。由於與潘來吉等人約了下午三時在生活泉源兒童福利會會合,於是我們也沒多作逗留。

——————————

生活泉源兒童福利會成立於2012年,目前有十多名孩童,最小的5歲,年紀最長的已18歲,多是遭父母遺棄的孩子。抵步時,阿貝爾牧師前來迎接我們,並著中心裡的孩子們來幫忙搬物資,從他們快樂活潑的互動看來,中心裡的生活還是過得挺好的。不過或許是不習慣鏡頭,一拍照時就顯得很僵硬。

潘來吉準備了80多個包子給這家中心,另還有些美碌、麥片和罐頭黃豆;而祝福文化則準備了些奶粉、意大利麵、餅乾、罐頭咖哩雞、沙丁魚、洋蔥、馬鈴薯、辣椒醬等食材,另也有清潔劑、牙膏、面巾、濕紙巾、尿片等生活用品。

由於時間有限,因此我們把送給博愛之家的物資留在中心裡,讓負責人次日來取。博愛之家在萬繞,是一所以話望生深山裡的原住民孩子,以及緬甸、巴基斯坦等難民孩子為主的學習中心。

——————————

眼看天色暗沉,雲層開始變厚,我們匆匆趕到了雪蘭莪家庭援助會。該會成立於1988年,原在巴生,2012年才遷至現址。中心裡收容了約百名無家可歸的樂齡人士、殘障人士和思覺失調者。負責人穆魯蓋爾女士與我說,中心裡只有4名志工,疫情後探訪者很少、捐助也很少,他們備感吃力,一再感謝我們的到來。

我們才把物資搬下,就飄起雨來了,於是我們便像被雨趕著似的,又匆匆地離開了。

你說,這究竟算不算是一日遊呢?

(原文刊於2022.11.27《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許多善心人向小傑伸出援手〉

/ 義工小樂

小傑的故事刊登在祝福文化網站和臉書後, 引起許多善心人的關注。

遠在台灣的覺心法師是第一位捐款人,這位一直默默支持著祝福文化的法師通過本地的波賴淨宗佛影寺慈善組匯款RM1,500。

他說:「不曉得夠不夠,如果有需要,請再告知。……感恩祝福文化積極救濟眾生。」

善款紛至沓來,至今累積總額為 RM19,110.00 。我們謹此感謝所有關心和捐款給小傑的善心朋友。

扣掉買摩托車等費用, 我們己將餘額匯入小傑的銀行戶頭,並叮嚀他用部份的錢帶媽媽去醫院檢查腰椎。

以下是捐款里名單:

RM 5000
ZENITH CONSULTANCY @ SERVICES (ZCS) SDN BHD

RM 2000
梁月香
張彩嫦

RM 1500
波賴淨宗佛影寺慈善組

RM 1000
張經謀
龔玉嬌

RM 500
謝尚橗
LOW GEE KA
MR. TAN KIM THIN &amp; KELLY CHUAN YAP KAM

RM 300
禤素玲
戴佳雯
葉偉明

RM 200
黄金蓮

RM 50
黄爱琍
LIM HONG HOON

RM 30
CHUA YEONG WEI

(另有4位匿名 捐款人)

主編話語

沉痛哀悼文化界名宿、“祝福使者”陳毓平先生

沉痛哀悼文化 界名宿、“祝福使者”陳毓平先生

哲人其萎 往生淨土

祝福文化基金會同人 敬輓

***

陳毓平先生慟於2022年11月10日往生。噩耗傳來,親友皆感到萬分悲痛和不捨。

陳老遺下愛妻、四位子女、 兩位媳婦,一位女婿及六位內外孫。

陳老祖籍海南萬寧。1960年從麻坡中化中學高中畢業後,負笈台灣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一生投入新聞事業,曾任中國報編輯、通報主筆、台灣中央通訊社特派記者、中央藝術學院新聞系主任,也曾任教於韓江新聞學院。

他對中華文華的傳承不遺余力,和愛妻鍾寶顏創辦好讀者出版社,為華人學子提供了優質的課外讀物《好學生半月刊》26年。

他也曾擔任《健康與休閑》雜志主編、萬寧同鄉會青年部口琴隊和瓊聯劇社合唱團口琴組指導、瓊聯劇社合唱團和留台聯總合唱團團員。

陳毓平先生和愛妻鍾寶顏皆富有愛心,曾經擔任過“祝福使者”,跟隨祝福文化基金會到中國偏遠山區去給貧困孩子送暖。

鍾寶顏秉持陳老遺志, 特捐獻5千令吉予祝福文化助學金, 以幫助貧困孩子 。

靈堂將設在吉隆坡羽化苑殯儀館,以佛教儀式進行。吊唁時間是11月15日(星期二)下午4時至晚上10時, 以及11月16日(星期三)早上10時到晚上10時。

 

社會關懷

〈一位貧困大學生的故事〉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我要在這裡敘述一位大學生小傑和他媽媽的故事。

現年20歲的小傑生出於馬六甲州一個貧窮家庭裡。父親是散工,年紀相當大時才與一位來馬來西亞打工的印尼籍女子安娜結婚 。婚後育有一男兩女。小傑是老大,下有兩個妹妹。

小傑12歲時,父親病逝。由於父親是散工, 所以沒有社會保險、公積金, 沒有儲蓄,幸好還留下一間祖屋, 讓他們不致落泊街頭。

「女子本柔弱,為母則剛強。」這句話用在安娜身上可謂最貼切不過了。失去丈夫後,舉目無親、 無依無靠的安娜,咬緊牙根,撐起一頭家,撫養三個年幼的兒女。

她雖然受教育不多,卻深切體會到,唯有受教育,才會有前途,所以她拚了命也要讓子女上大學。她做過很多工作,包括當學校清潔工、洗碗工……。她為兒女遮風擋雨,為兒女照亮前行的路。

小傑打小就很懂事 , 從小學到高中均名列前茅。他以STPM 4科全A的優異成績考入馬來亞大學,卻面對沒錢交學費、 不夠錢吃飯的困難。

安娜現在一家餐廳當服務員,以日薪計算,月入約RM1500。她每個月給小傑RM 500,給也是剛進入首都另一所大專學院讀書的次女RM 500, 剩下RM 500 供自己和讀中四的小女兒的家用。

小傑住在馬大宿舍, 三人同房。為了省錢,他每天不吃早餐,只吃午餐和晚餐,每餐約RM 7,不敢買水果和零食。

小傑沒錢交學費,他希望能申請到貸學金PTPTN, 但網上一直顯示「sedang diproses」。成功申請到的學生名單已經揭曉了, 但至今沒他的名字。原因也許是因為他的父親己不在世,申請表格上他填母親的名字,而母親是非公民。

聽聞他的困難後 ,我和義工到馬大校園尋訪他。

他說 : 「吃飯一個月, 500令吉是夠用的。我希望能申請到PTPTN全額,省吃儉用,就不需要媽媽寄500令吉給我了 。但許多同學告訴我, 現在很難申請到全額了 。媽媽只留下500令吉給自己和小妹兩人用, 哪夠呀?」

提到母親,小傑的語調帶著深情。「我媽媽是個很偉大的母親。媽媽一個人遠嫁到這裡,8年前,爸爸去世時,她無依無靠,獨力撫養我們三兄妹長大。我一直都很感謝她,也以能成為她的孩子而感到自豪。她不管吃多少苦,都默默地承受,從不曾向孩子們訴苦。我其實一直看在眼裡,也很心疼她,但當時我只有12歲,沒有能力去幫她分擔,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讀書,不能辜負媽媽的苦心。持紅色身份證的她,找不到固定工作,為了養活我們到處打散工。

「每當我讀書讀到很累時,就會想起媽媽;想到她日做夜做,日漸消瘦。我身為家裡唯一的男兒,必須要更努力讀書, 完成這三年半的大學課程,找份好工作,讓她過上好日子。」

我們請他到小餐館吃飯, 帶他到超市,給他買了小刀、水果、燕麥、可可粉、咖啡、餅乾。我一再向他強調 : 不能為了省錢而損害健康,必須吃早餐, 即使宿舍禁用電器煮食 ,至少要沖泡一杯可可燕麥片、 吃水果。 最後他答應會開始吃早餐。

他想在周末去校園外的餐館打零工,但他沒有交通工具, 往返困難。祝福文化基金決定匯款2000給他應急, 假如他無法申請到貸學金, 將會每月捐生活費給他,並承諾會去找一台摩托車給他, 方便他往返講堂與宿舍以及到外面打零工。

我們當天立即行動, 很快找到了焦賴十一英里鎮的順越摩哆店的店東梁師華先生。一向熱心助人的梁先生說:「難得這樣有上進心又懂得感恩的年輕人, 我也盡一份力。」

售價RM4,200的摩托車,他折扣RM1,200, 出價RM3,000,另外免費辦理割名和路稅牌,附送頭盔、雨衣和存物箱。

我們期待善心朋友和我們一道給這位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的年輕人送暖。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5fTWFwYg1sbaww7a7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捐助大學生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助學計劃•活動

《2022年尼泊爾助學團徵召團員, 請即報名 ! 》

敬致:善心的朋友

您好!

因疫情之故, 祝福文化已兩年多沒有組織助學團,前往國外貧困山區探訪孩子們。

在這期間, 常有「祝福使者」追問我們:「什麼時候組織助學團去國外 ? 我們好想念老團員以及山區的孩子! 」

甚至有幾位「祝福使者」說:「再多兩年, 我們就走不動了 ! 不必太擔心病毒的,我們都打了疫苗加強劑。」

言辭殷殷,關切深深。現在疫情漸緩,為了不負大家的殷切期望,我們考慮了國內外各種因素後,覺得尼泊爾是比較安全和適合的國家。

除了捐贈援助金和禮物給受助學生、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及探訪特別貧困的農民家庭之外,我們還會為助學團安排觀光活動。

以下是助學團的詳情:

行程:
12月2日(星期五)早上9:50 從 KLIA 1 出發 。
12月7日(星期三)晚上8:00 回到 KLIA 1。

團費:RM6000【包含往返國際機票、機場稅、旅行保險、簽證、租車費(市區租巴士及山區租用四輪驅動車)、膳食(不包含機場內飲食)、住宿(兩人共房,如要單人房,另加RM 500 )以及捐贈給學生的禮物 】

在這疫情時期,航空公司實行了較嚴苛的條件,我們訂票時須交訂金,所以我們已先交了訂金,並得在兩周內繳清全額。因此, 希望有意參團的朋友立即報名和繳費。

報名截止: 25-10-2022(星期二)(額滿即停止開放報名 。)
集合出發和解散地點:吉隆坡國際機場KLIA 1

任何詢問,請whatsapp 016 6785022,與我們的行政人員竹筠聯繫。

1. 有意參團者請點擊此鏈接填報名表格。

2. 用手機拍攝或掃描您的護照的資料頁(第二頁) ,傳至016 6785022。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 敬上
助學計劃

【誠徵2023年度祝福使者(捐助貧困孩子)】(四)

〈給苦命的孤兒一個溫暖的擁抱〉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12歲的丹增多瑪 , 因缺乏營養,發育不良,長得比普通孩子瘦弱。

她的家鄉在喜馬拉雅山脈中一個非常偏僻的窮山溝。在這尼泊爾西北部高寒地區,極度缺乏世上其它文明城市視為理所當然的設施:學校教育、道路和公共交通工具、衛生保健、通信網絡, 甚至缺乏可安全飲用的淨水。

據統計,62% 的喜馬拉雅山區的孩子發育不良。由於身體虛弱,許多孩子僅僅罹患輕微的疾病如腹瀉和流感就會失去生命。

這裡的鄉民嗜酒成瘾,丹增多瑪的父母也是是酗酒者,兩人經常喝得爛醉,所以丹增和弟弟經常挨餓。父母也常發酒瘋,爭吵打鬧, 父親的眼睛因而受傷。幾年前她的父親去附近的森林裡撿竹子, 因視力不好,失足掉下懸崖,當場死亡。丹增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不知悔改,喝得更凶,身子垮了,後來吐血而亡 。

年老體衰的老祖父不忍心看著孫兒女饑寒交迫,不得不出外找工作。附近一個老闆基於同情僱用了他。造化弄人,幾年後她的祖父患上胃癌,他逝世前,把一對孫兒女託付了給努祖仁波切。

丹增姐弟倆終於在瑟讓小學找到了一個安全的家。

相信我們的善心朋友,一定會願意給這些苦命的孤兒一個溫暖的擁抱。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nq8cSBiiCnEXwPTp6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助學計劃

【誠徵2023年度祝福使者(捐助貧困孩子)】(三)

〈高山幽谷.渴望讀書的孩子〉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在尼泊爾西北部,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有一個隱蔽的山谷名叫努日谷。

這裡不僅有未受到破壞的純美自然景觀,而且還是佛教聖地, 因此被譽為人間淨土。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師,無上密乘大圓滿教法的傳承祖師蓮花生大士曾在這裡埋藏了法寶法本。

由於山谷沒有通往山外的道路,過去很長時期,幾乎與外界隔絕。鄉民必須步行五、六天才能走出大山。運輸物資的唯一方式,是用驢子。比較有經濟能力的訪客則租直升機。

努日谷的鄉民都是信仰佛教的藏族人。他們說藏語,穿著和飲食習慣和西藏人一樣。他們大多數人以傳統的放牧和自給農耕為生。

努日谷海拔超過3000公尺,天寒地凍, 空氣稀薄, 生活條件艱苦。這裡的農民像喜馬拉雅山脈其它地方的鄉民一樣遭受季節性的糧荒,每年都有近六個月面對糧食短缺。

37年前,努祖天佩尼玛仁波切誕生在這裡的一個貧農家。在他7歲時,被認證為洛本克珠丹貝嘉參上師的轉世。按照藏傳佛教制度,他被帶往印度的寺院接受嚴謹的佛法栽培。28歲時,他被選為交換學者,前往美國進行三年的學習。放眼世界,縱觀天下,他對尼泊爾貧困孩子們的未來憂心忡忡。十年前,或許他們還可以在喜馬拉雅山區過著與世隔絕的農耕生活;但十年以後,即使是最偏遠的地區也會被互聯網覆蓋,人們的生活將取決於他們的教育和技術水平。

2015年,努祖仁波切從美國回到努日谷,親身經歷了當年4月那一場導致傷亡慘重的大地震, 並參與了寺院開展的賑災活動。看著在廢墟中孩子們驚惶無助的眼神,他發願建立瑟讓小學,為努日谷家園被毀或窮苦的孩子們提供教育, 並讓孩子們住在寺院的僧舍,與僧眾共用飲食。

瑟讓小學有個六年級男生名叫澤仁旺達。13歲的澤仁旺達來自佃農家庭, 耕地是租來的, 收穫的一半用於還租。他的父親跟村裡許多男人一樣酗酒。他的姐姐們為了逃避貧困,都到外面去尋找活路了。後來他的母親患上肺結核,因為沒錢醫病而逝世。失去母親的澤仁旺達感覺世界崩塌了 。努祖天佩尼玛仁波切把澤仁旺達帶進瑟讓小學,從此他有書讀,有三餐溫飽。

疫情肆虐,國界封鎖,重創了尼泊爾經濟,越來越多家庭無力供給孩子溫飽和讀書。 如今瑟讓小學需要收容更多孩子了。原有的課室不夠用,學生被迫坐在走廊學習,宿舍十分擁擠,伙食開銷也增加許多……

努祖仁波切在信徒資助下上個月到吉隆坡醫病, 同時為瑟讓小學擴建計劃籌款, 以期能收容更多貧困孩子。

2019年,祝福文化助學團到尼泊爾探訪貧困學生,知悉剛建竣的瑟讓小學沒錢添購所需的各種設備, 當時團裡許多「祝福使者」馬上慷慨解囊,此義舉令仁波切銘感至今。

我們懇切希望善心人向這群高山幽谷裡渴望讀書的孩子伸出援手 !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nq8cSBiiCnEXwPTp6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助學計劃

【誠徵2023年度祝福使者(捐助貧困孩子)】(二)

貧民窟的女孩早當家。

〈請圓貧民窟孩子的讀書夢〉 /蕭依釗(祝福文化主席)

三年前,我們組織祝福文化助學團到緬甸探訪貧困孩子 。

此行最難忘的是仰光市郊的一個貧民窟,我們都被這裡的貧困和惡劣居住環境所震撼——泥濘小巷, 連成一片的簡陋竹棚, 棚頂蓋上其實並不足以擋風遮雨的破舊塑料布……

貧民窟內幾乎沒什麼公共衞生設施,路旁堆放着回收來的廢品和生活垃圾,散發着濃烈的腐臭味。老人們在門前呆坐,孩子們和流浪狗在巷子裡流蕩。

桑比牧師安排了「祝福使者」們派送糖果給貧民窟的孩子們。當時,超過200名孩子從四面八方湧來, 他們吃糖果時的天真笑臉,至今仍留在我的記憶裡。

當中有許多孩子在我們三年前遇見他們時,仍有雙親或單親,但如今因暴力鎮壓、冠病疫情或意外事件,已經永遠失去了雙 親。

其中一個失去雙親的孩子名叫耶桑平。 2020年,他的母親死於冠病肺炎,接著他的父親因漁船翻覆而溺死。當時8歲的他無依無靠,被桑比牧師創辦的奥貝德兒童之家收養。童年失怙,雖讓他過早面對生活的殘酷, 卻也讓他的心智受到了磨礪,他比其他孩子更勤奮向學, 立志要成為一名工程師, 為人類作出貢獻。

懇切希望善心人士擁抱這些苦難中的孩子 ,幫助他們一圓讀書夢!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nq8cSBiiCnEXwPTp6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竹棚前的老人和小孩。

耶桑平因為有汽水喝而興高采烈。

簡陋的竹棚和破舊的油布難以擋風遮雨

社會關懷

〈我聽說……〉

/ 葉偉章

2022年9月4日當天,我有其它工作在身,未能參與祝福文化前往烏雪兩所福利中心的探訪團,但我聽說了。
 
我聽說除了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以外,好些義工得悉了這趟行程都紛紛表示願意加入,包括了鄭翠群、潘來吉、符秋菊、鄺文良、黎瀞繀、鄭素秋、拿督紀日輝和他太太黃舒萍。
 
我聽說他們都起得老早,潘來吉凌晨四時起來蒸包子,鄺文良四點開始煮椰漿飯的辣椒醬,符秋菊也是同樣時間起床,為中心裡的少年、殘障朋友煮雞蛋。鄭素秋因為得從新山開車上來與大隊會合,所以約莫五時就起身,六時左右天仍未亮就請丈夫載她北上。許是睡眠不足,加上舟車勞頓,她一路上頭暈嘔吐。
 
紀日輝聞悉蕭依釗要去訪烏雪區捐助兩所福利機構後, 要求同行前往布施。 原來他的姐姐紀细丽最近往生,他說:「姐姐生前非常關愛我,現在她往生了, 我想要代表家屬布施,回向給她。」他和太太前一天才剛從澳洲回到吉隆坡,我聽說他在墨爾本買了兩大盒的巧克力送給中心。「孩子們應該很少有機會吃到國外進口的巧克力。」他說。
 
我又聽說,一行人約莫中午12時抵達了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這家收容所有35名不同年齡的殘障者、失智者,以印裔為主。Kirtarsh 殘障中心創辦人馬尼文南說,原先更多人,但由於經濟拮据所以送了部份殘障者回他們的原生家庭,目前的35名殘障者年齡層橫跨了12至78歲,當中有6名學生、6名年長者。
 
早前蕭依釗與他通電話時,他即告知中心需要大量藥物,如咳嗽藥水、退燒藥、傷風膏、治風濕藥膏布、創可貼、可防治皮膚乾裂的潤膚乳液、包扎傷口的紗布、成人尿片、易於吞嚥的營養食品等等,另外中心也非常需要運作經費(醫藥費、中心水電和伙食費等)。符秋菊說她包辦藥品,聽說她行前奔波了兩天, 找了好幾家西藥店,才終於把中心所需要的這些藥品找齊。
 
我聽說,蕭依釗等人下午3時左右抵達了DOOR STEP少年關懷中心。那是一家收容了16名單親家庭以及無國籍孩子的中心,孩子們來自全國不同州屬,目前都是中學生。中心免費給予食宿和提供教育,普通孩子上國民學校,特殊孩童則上家庭教育班。不僅於此, 中心內還提供了數理與語文科補習班,供附近各族學生前來免費上課。烏雪區國會議員廖書慧每個月都資助2500令吉,但還是遠遠不足所需,除卻基本開銷,中心目前仍需文具、清潔衛生用品(例如:肥皂、洗髮水、沐浴露、洗衣粉等)、餅乾以及運作經費(水電費、校車費、學校雜費等)。
 
中心創辦人是烏雪市議員卡納拉惹,4日當天他剛好出差,由廖書慧偕同市議員李明偉接待祝福文化義工們,並向他們講解孩子們的需要和困境。
 
我聽說,中心負責人都很高興,因為有人願意關心這群弱勢族群;但義工們似乎比這些受惠者更喜悅,因為我聽他們說:施比受有福。
 
(原文刊載於2022.10.02《光明日報》副刊。) 
助學計劃

〈戰亂中的孤兒需要你的援助〉

素月曼非常懂事,在獲贈米糧後,向上帝祈禱。

素月曼非常懂事,在獲贈米糧後,向上帝祈禱。

/蕭依釗 ( 祝福文化主席)

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民選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拘捕了昂山素吉、總統溫敏等許多政治領導人, 並且宣布緬甸進入緊急狀態。隨後,緬甸全國爆發了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而緬甸軍方則對示威者採取直接槍殺等手段鎮壓示威活動。

素月曼的父母在反軍事政變示威中被槍殺 。9歲的她現在只剩下一位親人, 就是67歲的奶奶。祖孫倆住在仰光市郊區貧民窟的竹棚裡,掙扎求存。奶奶沒能力給她溫飽、供她讀書。桑比牧師知道了她們的遭遇後, 經常接濟她們 ,並讓素月曼在奥具德兒童之家上課。

目前的緬甸局勢動盪 ,經濟蕭條,疫情持續肆虐, 平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內戰和病毒造成越來越多孩子失去親人,很多像素月曼這樣的孩子需要我們的援助。

祝福文化誠摯吁請善心朋友向孩子們伸出援手 , 成為2023年度的祝福使者 !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nq8cSBiiCnEXwPTp6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奥具德兒童之家的女孩們愛唱歌。

在貧民窟的茅棚裡沒床沒椅,孩子席地而睡 。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走入太平(下)

文 / 圖:葉偉章

2022年7月中旬,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義工小蘑菇與我,一行三人前往太平給幾戶人家送些生活用品與援助金。

上一篇文章說了兩個家庭的概況,接下來敘說我們走訪的另兩戶人家。

近50歲的劉女士,丈夫因9年前的一場交通意外導致腦部受創,不但失憶且無法正常溝通,稍有不順即嘶喊吼叫,2016年突然倒下,從此癱瘓。劉女士為了照顧他,只能全天候留守家中,最艱難的時候應是女兒患癌的時候,一根蠟燭兩頭燒,分身乏術不說,經濟壓力更是肩頭上的千斤擔……

可即便如此,劉女士依然堅持不願把丈夫送去安老院,「不管發生甚麼事,我都不會放棄他的。」她說。

患癌的女兒去世以後,她如今還有一子一女,還好兩人的成績都非常好,長女取得了全額獎學金在新加坡就讀大學,連生活費也無需掛憂,么子在高考成績中獲得全A,相信要申請獎學金並不是難事。

如今剩下的問題,就是兩夫妻的生活費了……

——————————

蕭依釗說接下來要去的,是姑婆家。我一直以為她說的是馬姐,後來才知因為她是養子的姑婆,所以蕭依釗才跟著如此稱呼她。

養子今年21歲了,目前是大專生。父親犯法入獄,母親離家出走,他打從三歲多就與姑婆一起生活。這位姓賴的老太太一直視他如親生孩子般養育,雖在廠裡工作收入微薄,依然堅持讓他把書唸好。但如今畢竟年紀大了,已是76歲高齡,且患有眼疾,無法繼續工作。賴同學上學院的學費都是靠善心人士籌集的,因此每學期都得煩惱學費來源,他原本還在課餘時間打工幫補家用,可因為疫情也被迫停工……

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蕭依釗說要多給賴老太太一千元,她竟搖搖頭說夠了、夠了,不用太多,省著點還是夠用的。說時神情誠懇,並非客套言辭,從她家裡的佈置來看,確實也是清簡之人,極為樸素整潔。

——————————

義工小蘑菇從太平回來以後,即與善心人彭女士聯繫,說明了這兩個家庭的情況。

彭女士聽後,立即表明願意通過祝福文化資助這兩個家庭,給劉女士9個月的生活津貼,每月500元,另給賴老太太每月700元,長達半年。

彭女士定居北美洲,鮮少回國,兩年前因母親離世回馬奔喪,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小蘑菇。當時她把母親遺留下來的錢用於捐助華裔子弟升學,如今那筆錢雖已用罄,但她仍繼續用自己的儲蓄來幫助貧困子弟,以完成母親的遺願。

劉女士的孩子雖說都成績優異,升學不是問題,但如果家人生活困難,想來也是沒有辦法繼續學業的。上一代有許多人因為家貧無法好好唸書,小小年紀出來打拼以保家人溫飽或成全弟妹,這些故事我們都聽得不少。感謝許多像彭女士這樣的善心人,這類故事才在這時代有改寫的機會。

(原文刊載於2022年9月18日《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義工團隊捐助烏雪兩所福利中心〉

祝福文化義工團隊前天專程驅車到烏魯雪蘭莪區偏鄉送暖,總共捐獻現款1萬令吉及價值約6千令吉的熱食和其它物資給該區的兩所福利機構——Door Step少年關愛中心以及 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

Door Step少年關愛中心收容了16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單親家庭少年與無國籍少年,照顧他們的生活並提供教育機會。同時,中心內也免費為當地各族學生補習數理與語文科。

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收容了35名不同年齡的殘障者、失智者,主要是印度裔。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是在讀了《星洲日報》《暖勢力》刊登的當地記者林淑敏題為〈餐餐青菜醬油拌飯 ,Door Step小孩急需善士資助 〉的報導後,心疼這些孩子,立即聯繫記者和中心創辦人公正黨烏雪市議員卡納拉惹。後來又獲悉烏雪區另有一個殘障兒童中心也需要外援,便號召祝福文化的義工們籌集物資,一齊前往捐助這兩個中心。

祝福文化義工團隊事先探詢了兩個中心亟需的物品, 捐獻了大量生活必需品、 乾糧和藥品以及熱食和水果,包括: 吉祥義工團捐的包子、麥片、 奶粉、 美綠、餅乾和罐頭;符秋菊和耕耘心田组佛友捐的椰漿飯、醫藥用品;已故紀细丽的家属捐的凍肉、尿片、文具、肥皂、 沐浴露、洗髮劑和巧克力, 以及黎瀞繀、鄭素秋和朋友捐的生活用品和乾糧。

每月撥款2,500令吉資助Door Step中心的烏雪區國會議員廖書慧和市議員李明偉親自在中心接待祝福文化義工團,並講解了中心的宗旨和經濟困難。

廖書慧說,由於工商活動受到疫情的打擊,許多原來的捐款人自顧不暇, 以致捐款銳減,但因為父母死於冠病而成為孤兒的孩子卻增加了, 所以中心面臨捉襟見肘的窘迫境地, 需要向外求援。

她感謝祝福文化號召義工們老遠的跑去捐助該中心。

——————————

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創辦人馬尼文南說, 疫情爆發之前, 該中心收容了六十多名殘障者, 但由於經濟拮据,他被迫把部份殘障者送回他們的原生家庭,目前中心裡只有35名12~78歲的殘障者。

他指出, 由於這些殘障者有的體弱多病, 有的有皮膚病, 有一老人腳潰爛,因此中心需要很多的藥品,特別是藥膏布、消毒黃藥水和紗布。同時,也需要很多現錢去支付殘障者看病的費用、水電費和伙食費。

祝福文化義工團成員之一的熱心企業家紀日輝在了解了兩家中心的經濟困難後, 即以最近往生的姐姐紀细丽的名義分別捐獻5,000令吉給這兩家中心。

(寫於2022.09.06。)

紀日輝(前排左四)移交5000令吉支票給Door Step 副經理基魯巴卡南, 由蕭依釗和廖書慧(前排左四、五)見證。

廖書慧(左三)和李明偉(左二)向義工們講解免費補習班的運作。

紀日輝移交5000令吉支票給Kirtarsh 殘障兒童之家院長馬尼文南。

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走入太平(上)

文 / 圖:葉偉章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與我說,要到太平去家訪,給幾戶人家送些物資和援助金。我隨蕭依釗去過幾次文冬,太平倒是沒去過的,趁著剛好有些時間,便嚷著跟了去。

7月15日,起了個大清早,義工小蘑菇開車,一行三人簡便出發,午前即抵達了第一戶人家。

鍾先生今年66歲,原是名水泥工人,但年紀漸長,難以繼續再做粗活。他的妻子在茶室洗碗盤,因為疫情而失業,好不容易找了份工廠工作,卻也只是兼職,收入不多,每月大約只有六百元。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分別唸著中小學。

一家人靠著儲蓄過日子,但坐吃也會山空,更何況所謂儲蓄其實也不是可觀的數目。目前還有親戚在接濟,但遠遠不足以支付日常開銷。

言談中,發現鍾父還是很著重孩子的教育,即便日子艱難,仍盡可能讓他們可以好好求學,也堅持著讓他們上補習班,是典型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家庭。

鍾父展示他孩子在學校表演的照片給我們看,我察覺到他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語氣裡有種說不清楚是驕傲還是喜悅的情緒,那應該是我這一趟家訪中唯一看到的笑容了。

——————————

家訪持續進行中,我們去的另一戶人家是柯先生的家,但去時他還在工作,因此並沒有見到他。當時在家的是他太太黃女士和還在唸小學的小兒子。

據知,柯先生因為中風以致口齒不清,無法正常與人溝通說話,目前他在摩多廠當維修工人,每個月的薪水也就千餘元。太太智商不高,要找份正職是不太可能的,平日倒還可以到餐廳打打散工幫補家用,但疫情時期一切停擺,就連這點幫補也沒了。現在雖然工商活動都已恢復,但許多人的工作機會都不復從前,想來是封城鎖國經濟受創的後遺症了。

柯先生一家6口,原本生活就拮据,偶爾還靠親友接濟,但如今親友們大都自顧不暇,根本不可能援助柯家。

我們見到黃女士時,她很熱切想招待我們,不過言辭上的溝通似乎確實比較費力,加上我著實餓了,因此並沒有怎麼逗留,放下那一大袋生活用品和援助金後即匆匆離開。

離開前我迅速瞥了這狹小的房子一眼,據知,是跟親戚廉價租下的。小小一爿空間裡,堆了許多雜物,以及散亂堆放著的衣服。不知怎麼,我竟對這家人的生活感興趣起來了。

——————————

這一趟家訪,共去了四戶家庭,先記下兩戶,另兩戶下一篇再續 。

倒是想提前說說回程時在車裡與蕭依釗的對話,那時我們說到了「貧窮」這回事,是不是一定得家徒四壁、三餐不繼的赤貧人士,才稱得上真正的窮,才需要援助?好些組織在社媒上求援,都極盡其所能地以慘狀照片吸睛,但是吧,我覺得,其實有些傷,是未必見血的。

我的想法是,如果伸出手就能助人度過一個坎兒其實還是好的。

當然,有些貪婪之輩,利用別人的善心去行騙,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好些祝福使者會向我們探詢其它慈善組織的情況,我們不在其中,自然是不便妄自揣測的。這點我和蕭依釗倒是有共識的,做好我們該做的、能做的就是了。

(待續)

(原文刊載於2022年9月4日《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下)

文:葉偉章

另一戶讓我印象深刻的人家,是家住亞東花園的陳老先生。

那是一棟雙層排屋,乾淨整潔,怎麼也和貧窮二字扯不上關係。入屋後和陳老先生的女兒略談,才知道原來有很多事確實不能單看表面。

陳老先生今年76歲,一年多前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老伴鄧女士也因2018年的一場手術,從此不良於行,後來又因細菌感染、關節疼痛等種種問題,如今只能終日躺著。

他們現在住的家,是小兒子的產業。小兒子在新加坡工作,疫情期間失業,只能轉行當送餐員,這房子眼看是無法再續供了,最壞打算是把它賣掉。陳老先生的大兒子是雜工,收入不穩定;與我對話的女兒,也只在髮廊幫忙,收入微薄,且平日需照看家裡兩老。房子如若真的賣掉,打算如何安置兩位老人家呢?言談間,似乎也沒有答案。

最後一戶我要提的,是住在暹猛新村的鄧老太太。

鄧老太太今年76歲,因糖尿病而失明。由於她持紅登記,因此無法申請福利局的援助金。

她家是一間簡陋的木屋,後來才知,那甚至不是她的房子,而是早前代為照顧精神病婦女時所寄住下來的朋友家,同住的還有她的兩個兒子與一個媳婦,如今該婦女已離世,據知屋主已下令要他們搬遷。

木屋裡非常清簡,一張木桌、幾張椅子,還有一個神臺,房間裡也就是一張床褥與雜堆著的衣物。

鄧老太太的大兒子是名雜工,收入很不穩定;小兒子約莫50歲,本身患有心臟病,太太也有精神疾病,一家子就靠著350令吉的援助金過活。

小兒子盧先生告訴我,他本身有一個兒子,不久以前因癌症去世,才二十多歲。「但家裡實在太窮了,沒錢處理喪事,我當時準備用報紙把他的身體包一包就拿去燒掉的……」他說,後來是吉隆坡的某個善心人幫忙,才解決了殮葬費的問題。

盧先生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他們逢年過節才會偶爾回來,然後給我媽50元。」想來,應該也是各有各的難處。

送禮袋行動結束時,已近下午2時,我們與義工們一起用餐後,即踏上歸途。

然而,故事仍未結束。

回來兩天後,收到了訊息,之前提到的那名印裔男子帕拉格斯(Pragash)經已離世。從訃告上的資訊來看,應是領取救濟品當天發生的事情。社工莊培華了解詳情後,給我們傳來了消息,帕拉格斯的母親說,他當天突然頭暈,繼而吐血,送到醫院後就宣告不治身亡了。她說,他原本每週都得去醫院領藥,但不知何故這次超過了一個星期都沒去取。換言之,他已經一小段時間沒服藥了。至於原因為何,想來是不會有答案了。

蕭依釗原本給他繳付罰單的一千元,現下正好用作殮葬費。

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演示「無常」。

蕭依釗低聲說了句:「行善果然還是要及時啊。」然後,我們倆都陷入了沉默。

(完結)

社會關懷

〈援助斯里蘭卡貧民行動〉

鑒於斯裡蘭卡的經濟危機沒有好轉,人民仍然面對糧食、藥品、燃料和電力缺乏的困境,5個組織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祝福文化基金會及馬來西亞慈惠堂在「人道支援斯里蘭卡行動」下,己運送第二批2.5噸嬰孩奶粉至斯里蘭卡。

這5040包嬰孩奶粉是在近兩週內通過馬航4個班次載去斯里蘭卡首都哥倫坡機場 。

在日前舉行的簡單移交儀式上,斯裡蘭卡駐馬最高專員蘇曼卡拉空軍元帥代表該國和人民接收由佛光山新馬印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東禪寺副住持和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蕭依釗代表5個組織代表移交的這批奶粉。

蘇曼卡拉空軍元帥表示非常感激5個組織對斯里蘭卡的持續捐助。5個組織在這之前已經運送了 3噸奶粉及價值 25萬令吉的外科手術用品給斯里蘭卡。

這些奶粉將交由備受民眾敬重的斯里蘭卡僧團去派送給家有小孩的貧困母親。

覺誠法師說:「從疫情爆發之初到現在,佛光山都沒有停過腳步幫助社會,幫助大眾。當聽聞到斯里蘭卡面臨經濟危機,貧窮人民愈加貧困時,佛光山、 佛光會就和星洲基金會等三個組織一起發起人道援助行動, 籌款採購斯里蘭卡最迫切需要的醫療用具,以及嬰孩需要的奶粉。

「當第一批6千包奶粉送到貧困婦女手上時,看到她們臉上展露的笑容,我們也一樣歡喜。」

他說:「不敢說我們能做到怎麼樣,但是人溺己溺,情義相隨,在馬來西亞的我們只能盡綿薄之力。祈願斯里蘭卡早日脫離困境,人民生活快些好起來。」

吉隆坡慈惠堂堂主余蓮說:「慈惠堂本著濟世助人的胸懷, 一直都有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這次很樂意和其他4個組織一齊聯手發起支援斯里蘭卡行動 。希望我們的奶粉能幫助一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免於挨餓。」

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的蕭依釗表示:「一位當地南傳法師描述了當地的悲慘情況如下: 由於極度缺乏藥物、生理食鹽水、外科手術用品等, 很多病人無法得到醫治。救護車因沒汽油, 不能載急重病人去醫院。去了醫院也沒藥醫治。逝者遺體沒燃料火葬。沒有棺木。電供常中斷,只能回到古早的炊煮方式。很多孩子挨餓,沒課上 ……」

她指出:“「我們非常感謝各方熱心朋友捐款支持我們在今年四、 五月發起的籌募行動。總共籌獲的三十萬令吉 ,已經全部用來買外科手術用品和奶粉。這些日子 , 我們好不容易摸索出打通兩國關卡的管道, 我們希望能再運送更多物資去援助斯里蘭卡貧民,我們需要另外籌措善款。」

有意捐款援助斯里蘭卡貧民的熱心朋友,可以WhatsApp 至 016-678 5022, 留下姓名和手機號碼,義工會把捐款方法傳給您。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中)

文:葉偉章

新村路窄,我們五部車子在村子裡鑽來拐去的,似乎顯得很擁堵,尤其是潘來吉和鄺文良開的還是廂型車。莊培華騎著一輛摩托車,義工張慧芳與劉沅臻騎另一輛,兩台摩托在前頭領著我們。摩托輕便,反倒比我們快多了,偶爾跟丟了,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小孩似的在馬路中間呆愣著,一時間不知該何去何從……。我們就這樣一路走走停停,不斷上車下車,一戶一戶地送禮袋。

文冬的新村原來都是緊靠著的,轉個彎就滑入了另一個村子,而我在車裡還懵然不知。

送禮袋的過程中,有幾戶人家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在提這幾家人之前,要先說一說帕拉格斯(Pragash),一名前來領取禮袋的印裔男子。

帕拉格斯是殘疾人,今年49歲,原定是要到他家去的,但結果一大清早他就騎著平日撿紙皮用的三輪摩托車來到會場了。

我與他聊了幾句,知道他原是開神手的司機,無奈三年前騎摩托時遇上車禍,醒來時就只剩一隻腳了。失去了工作以後的他,只能撿紙皮為生。妻子在12年前就已離開,目前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

談話過程中,我並未察覺異樣,除了失卻一條腿,他看上去很精神,也很健康,就只眉宇間隱透著一抹憂鬱,直至他掀開襯衫,我才發現他的肚腹異常腫大。「因為肺積水。」他說。

然後他吞吞吐吐地告訴我,他現在騎著的摩托車是違法的,因為手上有幾張罰單未繳清,所以無法更新路稅。他說他其實已還清,但不知怎麼系統出了問題,顯示他沒還。「欠下多少?」我問,他說900令吉,「但我已湊了400元,現在還欠500而已。」。

後來蕭依釗把禮袋放到他摩托車的置物架上時,我和她說了這情況。蕭依釗斟酌了一會兒,掏了1000元給他。「想來他生活也不容易。」她後來在車上這麼與我說。

說回送禮袋過程中那幾戶讓我印象深刻的人家吧。

家住玻璃口新村的黃老太太,今年已近80。我進到她家時,她羸瘦地躺在房間裡。「今早才摔了一跤。」她大兒子盧先生與我說。

黃老太太其實也沒有甚麼大病,就是沒有力氣走路,因此十多年來都只待在房間裡。

60歲的盧先生是一名雜工,收入不甚穩定,一家人就靠著微薄的福利金過活。太太因為要照顧老人家以及兩個孩子,因此也沒辦法工作。兩個孩子分別已33歲與27歲,但都有一定的腦部缺陷,屬於殘疾人士。據悉,他們並非天生如此,而是生產過程中遭遇了意外,哥哥是因為母親難產,醫生使用了吸引器傷及了腦部,妹妹則是因為缺氧。

黃老太太雖然有其他兒女,但目前似乎都自顧不暇,有者還因為疫情而失業至今。

盧先生夫妻倆照顧著家裡的三個病患,承擔著生活費、醫療費等壓力,不得不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待續)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文冬送暖行動(20220626)記事(上)

文:葉偉章

清晨七時許,我與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陳莉莉啟程前往文冬。陳莉莉是我前同事、多年好友,她也是祝福文化的義工之一。

約莫九點,抵達文冬,在巴士站前的停車場,我們「五方」會合。是的,五方,另還有義工黎瀞繀、許曉君;義工鄺文良、Robin;義工潘來吉、楊俊漢、幾名緬籍移工;以及當地義工劉沅臻。

劉沅臻騎著摩托領我們去到玻璃口雀友俱樂部會所,莊培華已在會所候著了。莊培華是當地社工,是次活動主要就是由她與貧困家庭聯絡和協調的。

義工們甫下車即開始搬貨,把帶來的物資卸下後手腳麻利地分裝禮袋。我趨前看了一下,有成人尿片、奶粉、口罩、消毒搓手液、牙膏、浴巾、面巾、濕紙巾、即食麵和皮膚藥膏,都是些生活必需品,由祝福文化所捐獻。另外,潘來吉的吉祥義工團也捐獻了奶粉、美禄、麥片、餅乾,以及團長的拿手絕活——美味包子。

花了一個多小時,終於一切安排妥當,「文冬送暖行動」儀式正式開始。

蕭依釗先上來簡單說了幾句話,她提及了祝福文化多次前來扶貧濟困,但卻沒說到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項目其實是因文冬而生的。2014年祝福文化成立以來,一直以助學為主,對象是國外貧苦學生(如早期的中國、緬甸、尼泊爾、印度等),以及本地的山區原住民。2018年杪,蕭依釗到文冬時發現那裡有特別多的貧困家庭,「我想幫助他們。」她說,於是祝福文化增設了「社會關懷」,後來但凡零星個案都歸入此一項目裡。2020年,疫情肆虐,「社會關懷」更是發揮了極大功能,幫助了許多人度過艱難時期。

她說,莊培華近一個月來不斷給她傳送貧困者照片,「某某因中風癱瘓,一天需要三四片尿片,某某需要靠奶粉維生, 但他們沒錢買……」這些照片令人心酸,她於是答應了培華前來文冬捐贈尿片和奶粉給需要的貧病者。後來她想,既然來了那麼一趟,除了捐助需要尿片和奶粉的家庭之外,不如也替貧困家庭籌措生活必需品。「現在仍有很多人失業,且百物騰漲,越來越多家庭陷困。」

這次祝福文化基金會捐獻了總值約2萬令吉的救濟品給78戶貧困家庭。此外, 也捐獻了3台輪椅給失去行動能力的人 。這些受惠者有的孤老,有的單親,還有因為赤貧、生病以及殘疾的,大部份都已年過70。

想來是汲取了早前的經驗,這次的派發過程順暢且迅速,不一會兒儀式就結束了,許多長者和家人都提著兩大禮袋喜悅地離開會所。

然而,我們的工作卻還未完結,前來雀友俱樂部領取禮袋的共有56人;另有22名受助人,因行動不便所以不克前來。

11時許,烈日當空,我們展開了送禮袋行動。

(待續)
(原文刊於2022年7月24日《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觀音誕慈善捐贈行動,千人獲便當「福袋」〉

雪蘭莪自力精彩發展協會、 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在昨天聯辦的「觀音誔慈善捐贈行動」, 總共派發了近千份椰獎飯便當和「福袋」予18個福利機構和弱勢群體。

自力發展協會從去年開始發起「觀音誔慈善捐贈行動」,發放200個便當和食物籃給殘障者和貧困家庭。今年得到了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的響應, 擴大了受惠者4倍。

自力發展協會、祝福文化基金會和「耕耘心田」組的義工以及主廚鄺文良從凌晨六點就開始在現場密鑼緊鼓的準備便當的食物。

著重幫助和培訓殘障者自力更生的自力發展協會創會會長陳麗霞說:「今天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世界各地佛教徒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持續的疫情令本地的殘障者和低收入群體生活更苦了 ,我想到我們要學觀音菩薩的精神,幫助這些有需要的人,讓他們渡過這個艱難的日子, 並把功德回向給所有善良的眾生, 所以這次捐贈行動的標語是『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度一切苦厄』。」

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祝福文化基金會主席蕭依釗說:「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陳麗霞會長自己行動要靠輪椅,卻突破身體的限制,匯集許多人的力量去援助殘障者及其他弱勢群體。她化身為千手觀音的一只手, 扶持眾多的殘障者, 令我們非常欽佩, 所以我們星洲日報基金會和祝福文化基金會樂意支持她主催的慈善活動 。」

這般施贈行動獲得許多熱心商家的贊助,名單如下:

*ACE Canning Sdn Bhd 贊助350箱UFC Velvet Coconut 椰奶;
*Vit’s 贊助方便 麵;
*5Senses 贊助餅乾、煉奶;

其他的贊助人包括佛光山東禪寺、吉祥義工團、王美華、何子龍、 溫佳禾、 歐世煥 、呂沐陽、謝安衡、符秋菊 及耕耘心田組眾佛友。

受惠的福利中心包括:
凈願之家、喜樂之家、三寶宮兒童之家、文華兒童之家、福裕慈愛之家、雪隆愛心孤兒院、甘露亭淨善福利中心、善心福利收留協會、吉隆坡中央醫院同理心關懷之家、晚晴老人院、善愛兒童老人殘障協會、溫馨老人之家、大慈講堂、淡甘依南慈善團 。

受惠的群體主要有三個,包括: 殘障人士、貧困家庭體和巴基斯坦難民。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 第十次送暖「生命的起點」老人院 第四次送暖巴基斯坦籍難民

/蕭依釗 (祝福文化主席)

疫情重創經濟,市道不景,三位熱心商家把因滯銷而即將逾期的商品捐給祝福文化基金會 。

祝福文化在把大部份贈品轉給其他公益機構後,還剩下一部份。對著這些物資,我尋思著哪家福利中心最需要捐助,立即浮現腦海的是「生命的起點」福利會。

「生命的起點」創辦人史提芬牧師從 一家老人院開始,己擴展至現有的三家孤兒院、三家老人院、一家愛滋患者收容所以及 一家在家 教育中心(讓無法上學的孩子學習文化)。由於收容人數越來越多,史提芬牧師經常為拮据的經濟情況傷腦筋。

問史提芬牧師需要什麼,他回訊:「你有什麼都可以給我們。我們這裡有近兩百人, 消耗量大。」

就這樣, 我準備清空祝福文化近期收到的物資,全都捐給「生命的起點」。

在整理的過程, 突然想起另一群基督徒──那群因宗教衝突而逃難到馬來西亞的巴基斯坦籍難民, 不知他們現在好嗎 ?

自從這群巴基斯坦難民的領頭人西蒙牧師夫婦和小女兒今年初獲得聯合國難民署安排去一個落後的南太平洋島國定居之後,祝福文化就與他們失聯了。幾經探問,找到了他們現在的兩位領頭人──喬舒亞牧師和阿克南牧師。他們接到我的手機簡訊時皆非常感動,感激祝福文化沒忘記他們 。

西蒙牧師離開之後, 他的兒子喬舒亞牧師及另一位牧師阿克南繼承了他的工作, 照顧著苦難同鄉。目前仍有24個家庭約五十餘人流落在巴生河流域。

於是我留下了幾箱物資給巴基斯坦難民 。知悉他們也需要其它一些乾糧,如白糖、罐頭沙丁魚、美祿之後, 我馬上去雜貨店買了一些乾糧送給他們。我也邀請他們在未來的星期日到祝福文化有參與協辦的佛教徒組織的捐贈活動地點去領取50盒椰漿飯。

希望更多馬來西亞人能跨越宗教、族群藩籬,給予弱勢群體關愛和援助。

(2022年7月14日 )

專欄•情自在

疫情的故事(四)

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

說到巴生,大抵老饕們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肉骨茶。巴生的肉骨茶之所以盛名遠播,源自於這地方是全馬工商活動最繁忙的港口城市,當初我們祖輩南來,在這裡多擔苦力活,滋補藥材及大塊豬肉當早餐,接下來的一天才有足夠的體力幹活。

因工作需求之故,巴生一直有大量的移工,疫情爆發後,巴生成了全國疫情最嚴峻的地區, 每天都有移工感染病毒及不治逝世。

巴生市郊的貧民區,聚居著許多緬籍移工。21歲的阿蒙和5位同郷好友在這裡租了一間廉價屋, 月租400令吉 。

他們都在附近的工廠當電工,並非正式僱員,工資以日計,約60令吉。工廠停工後,他們好幾個月都沒收入。

家住巴生的義工潘來吉認識阿蒙和他的朋友, 當他得知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要前往巴生派送糧食給菲律賓和印尼籍移工時, 便對她說,這些緬籍移工也許比瑪麗莎的朋友更需要援助 。

緬籍移工的處境向來讓人同情,他們當中許多並非純粹因為貧困而外出謀生,更多其實是為了逃避戰亂和政治迫害才偷渡來到馬來西亞的。如今他們的祖國被軍人奪權、暴行頻仍,更是有家歸不得了。

阿蒙和他的同鄉一見到蕭依釗、潘來吉等人,以及一輛滿載著米糧的貨車出現時,便趕忙走了出來, 七手八腳的協助卸貨, 也幫著忙把要捐給另一群菲律賓和印尼籍客工的米糧扛去瑪麗莎的車裡。

蕭依釗試圖和阿蒙他們攀談, 可惜他們只懂得講幾句簡單的馬來語,正發著愁時,在難民學校教英語的女教師魯蓮剛好到來,可以充當翻譯員,解決了語言溝通不良的問題。

魯蓮告訴義工們,她和來領取米糧的26位客工都是緬甸西部山區的欽族人。欽族是緬甸的第七大民族,約有100萬人。欽族先民約在公元2世紀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幾經輾轉流徙,最後定居於西北部山區的欽邦。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欽族人多改信基督教。因此,在巴生的欽族人都是基督徒。他們都是因為逃避戰亂而偷渡進來馬來西亞的,幸好在教會志工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聯合國難民署所發予的難民證。

魯蓮說,這幾個月來,曾有一教會組織和兩個民間組織派發米糧給他們,但都是一次性的,而且沒有像這次祝福文化基金會所派發的物資那麼多。 「你們顯然很有誠意。」她說。

魯蓮表達了移工們的焦慮心情:「當前的世界讓我們感到不安。我們不斷聽到同郷染病逝世,我們一方面害怕被遣送,另一方面卻也擔心家鄉親人的安全, 誰也無法預測災難明天會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有些移工來馬多年, 在這裡成家生子。蕭依釗說,看著他們的孩子,就不由聯想到2021年8月 19日在喀布爾機場,絕望恐慌的阿富汗母親們把自己孩子扔過鐵絲網,乞求英國軍人把他們帶到安全地方的悲慘畫面。

(原文刊於2022年7月10日《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情自在

〈我選擇了你,你選擇了……〉

/ 葉偉章

我們一直都在選擇。

很多我們以為的別無選擇,其實都是選擇下的結果。

學生重提往事,說起了以前課堂上我已遺忘的一段情節,當時大夥兒在抱怨課業太重沒時間寫報告,「我說了甚麼?」我問,學生回說,我看了大家一眼後反問:那你們有時間睡覺嗎?她笑著說:「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哦,原來我們不可以睡覺。」我聽後也不禁莞爾。

我當然不是那意思,這話是我說得刻薄了,我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是——你無時無刻都在選擇。與其說你沒有時間,不如說你選擇了更優先處理其它事情,譬如睡覺,譬如打兩盤電玩,譬如與男女朋友來回傳訊……

我想說的並不是「對錯」,而是「選擇」,又或者說,我們是否有意識自己的選擇。

這幾年我一直深居簡出,適逢疫情,更是隱居得理所當然(我一直猶豫該用「隱居」還是「宅」,結果還是選擇了前者)。一般上人多的飯局我是不會出現的,偶爾也就和三兩好友吃個便飯。飯桌上常讓我覺得難以忍受,甚至會想拂袖而去的,莫過於滑手機這回事。

我選擇了把我的美好時光留給你,但你卻選擇了把它留給手機另一端的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甚或是廣袤的社交平台、虛擬的遊戲世界。而在你眼前那被遺落的我,究竟算是甚麼?既然我不是你的選擇,那你為甚麼要與我約呢?我當下會有好多類似的念頭在腦海裡跑馬燈似的閃轉。我好想離開,倒也不是因為生氣,而是純粹覺得繼續枯坐著沒甚麼意思。當然,我很清楚,這一離去必然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枝節,所以我通常都會選擇沉默。

除非當下有些急需確認的事,否則我在與其他人相處時是幾乎不會拿起手機的,我認為這是對身邊人的一種尊重。

友人說,吃個飯乾等著,看一下手機也沒甚麼呀。我於是回答他:我其實從不介意一個人吃飯,選擇一起,並不是因為「飯」,而是因為「你」。

(我選擇了你;而你,卻選擇了……)

我是否向來如此作風?當然不是。我和大多數人一樣,習慣用手機把時間填滿,尤其有段日子我沉迷於手遊,特定時間一到就會立刻打開程式領取獎勵。就那麼一會兒而已,不礙事的,我如此對自己說。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那短短的幾分鐘其實就已是一個選擇,而這選擇,正是把自己切割開來的第一刀——現代人的專注力趨漸渙散,這一刀難保不是碎片式生活習慣的關鍵因素。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有那麼一回,和母親外出用餐,點過餐後我很自然地就拿起了手機回訊息、滑臉書。也不知過了多久,或許就那麼幾分鐘吧,不經意間偶然抬頭,我看見了百無聊賴四處張望著的母親。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倆的相處時光正如沙漏般悄無聲息地流逝著。

(她選擇了把她的美好時光留給我;而我,卻選擇了……)

我禁不住想,對我而言,生活中、生命裡真正重要的究竟是甚麼?

就從那一瞬間開始,我選擇了成為現在的我。

(原載與《慈悲雜誌》113期。)

專欄•情自在

疫情的故事(三)

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提供

〈疫情的故事(二)〉裡,提到了移工瑪麗莎,友人問說,瑪麗莎為何會直接與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聯繫。

故事得追溯至2020年5月,我國疫情開展之初,當時的行管令,就已讓好些人身陷困境。有義工向祝福文化基金會通報了瑪麗莎等移工的情況, 希望祝福文化能援助他們,於是蕭依釗便主動聯繫瑪麗莎,向她了解情況。

蕭依釗請瑪麗莎統算一下有多少移工需要米糧,並告訴她祝福文化需要他們的身份證明。瑪麗莎顯得很猶豫,她說,恐怕很難令移工們交出證件。

事緣行管令期間發生了兩件事,致使移工們不敢輕易相信本地人, 深怕被出賣。其中一事是,一名緬甸籍、兩名菲律賓籍的移工,晚上走到樓下大路邊透氣即被警察抓走,送進拘留營。另一件事是,曾有組織在附近的馬來社區派發糧食,她和其他移工前去排隊領取,不料當地居民報警,嚇得他們馬上逃跑。

蕭依釗一再保證那只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的內部存檔,絕不會上報或外洩。後來有15名移工願意提供身份證件副本,但這15人當中,有幾人還是不敢前來領取米糧,託瑪麗莎代領。

2021年2月,蕭依釗再次收到瑪麗莎的簡訊:「我需要您的援助!我已經很久沒工作了。我嘗試去求人家讓我做臨時工,但沒人敢請我,怕我傳染新冠病毒。我錢包裡只剩下4 元,我沒飯吃了。您認識那些要請臨時工的人嗎?」

瑪麗莎來自菲律賓,幾年前離婚後因生活沒有依靠,在貧窮的家鄉又難找到工作,遂把年幼的女兒託付給妹妹照顧,隻身來馬謀生。來到吉隆坡,人生地不熟,備感徬徨無助,為了取得合法居留證,她嫁了給一名六十多歲的馬來男子。然而,這段婚姻並沒有讓瑪麗莎從此過上平穩的生活。婚後,丈夫以心臟病為由,不願工作,瑪麗莎必須獨自攢錢養家。不久,她的妹妹也因在家鄉沒有活路,帶著瑪麗莎的女兒前來投靠。

瑪莉莎一家在巴生河流域某老街區的一棟老店樓上租房。這排老店樓上的租戶大多是印尼籍移工,都在附近的幾所學校食堂、大排檔及茶店當臨時工。

疫情爆發後,行管令下學校停課、餐館禁止堂食、攤檔被禁僱用移工,這些臨時工頓時失去了工作。移工們的居住環境一般較為擁擠,感染率頗高,民眾都不願接近他們。移工所面對的,不只是生活上的溫飽問題,還得承受許多的惶惑不安,乃至於不友善的眼光。

說回蕭依釗,她收到瑪麗莎的訊息後,便火速張羅米糧。除了白米和口罩,蕭依釗也和義工分頭採購了移工們最愛吃的罐頭咖哩雞、沙丁魚、豆豉魚、 辣椒醬、食油、 白糖、餅干……。

或許是因為上一次的捐贈行動取得了移工們的信任,也或許是大家實在走投無路,這回 22名聚居該處的移工們都迅速報了名。然而當蕭依釗等人抵達約定地點時,依然只有瑪麗莎一人現身,其他移工都在暗角觀察。待義工在咖啡店前的走廊擺放好米糧後,移工們才陸續走過來,雙眼環視四周, 警戒心極強。後來者見其他房客安然無事地扛著米糧回到樓上宿舍,才放膽趕了過來。

咖啡店裡有檔炒粿條,據瑪麗莎所說,這名華裔女檔主對她們很好,不時會送炒粿條給她們吃, 所以移工們都暱稱她為「Mommy」。瑪麗莎對蕭依釗說:「在這裡,除了你和Mommy,沒有人幫過我們 。」

女檔主問瑪麗莎:「這人是誰?為什麼會幫你們?」瑪麗莎看著蕭依釗,回說:「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是誰,只知道她是一個好心人。」

(原文刊於2022.06.26《光明日報》副刊。)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送暖78貧戶

(文冬27日訊)祝福文化基金會再次到文冬進行送暖行動,捐獻總值約2萬令吉的救濟品給78戶貧困家庭, 以及捐贈3台輪椅給失去行動能力的人士 。

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昨日率領一群義工到玻璃口雀友俱樂部會所,派發裝有日常用品的禮袋給受惠者,每人獲得兩個大禮袋,大家心中充滿感激。

她在會上致詞表示,該基金會雖然設在吉隆坡, 但與文冬人特別有緣,由於文冬有許多貧困的家庭,所以該會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多次到來文冬扶貧濟困。

她說:「祝福文化這次到來,是因為社工莊培華近一個月來不斷傳送貧困者的照片給我,說『某某因中風癱瘓,一天需要三四片尿片,某某需要靠奶粉維生, 但他們沒錢買……。』看到這些照片令人心酸, 於是我就答應她,安排了文冬送暖行動。」

她說,他們這一趟來文冬,除了捐獻尿片和奶粉的有需要家庭之外,也盡力籌募生活必需品給貧困家庭,畢竟現今百物騰漲,使到越來越多家庭陷困,難以承擔龐大的生活開銷,因此該基金會希望捐獻一些物品以減輕大家的負擔。

「我們捐獻的物品包括成人尿片、奶粉、口罩、消毒搓手液、牙膏、浴巾、面巾、濕紙巾、即食麵和皮膚藥膏等等。」

她說,該基金會也邀請以做包子出名的巴生吉祥義工團一齊參與文冬送暖行動, 該團除了送包子之外, 還捐了奶粉、美禄,麥片和餅乾,為善不落人後,共同發揚關社會精神。

「在莊培華的協助下,我們義工也把禮袋送到受惠者的家,有一些受惠者中風躺在床上,長期需要成人屁片和奶粉等,但無經濟能力負擔,整家人愁眉苦臉,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她呼吁更多社會熱心人士和公益團體給予文冬的弱勢群體援助和關懷。

另外,也是雀友俱樂部慈善組主任的莊培華表示,物價一直高漲,使到老百姓的生活面對無形壓力,貧困家庭更是苦上加苦,非常感謝祝福文化基金會的送暖行動,適時給予貧困家庭和病患救援。

她說,共有54位受惠者到雀友俱樂部領物資,另外24位行動不便者, 則由義工送到他們家裡。

她也表示,這些受惠者計有孤老、單親、赤貧、病患和殘障,大部份已年過70歲。

報導:星洲日報文冬記者李佩珍

社會關懷

〈卡蒂卡笑迎挑戰〉

/義工小雪

6月20日下午,卡蒂卡到馬大醫院復診 。在等候期間,她臉上始終展露燦爛的笑容,這與她在兩年半前在馬大醫院初次求醫的時候判若兩人。當時她每隔一周就須到醫院接受矯正手術,每次都得忍受徹骨劇痛,所以那時的她一到醫院眼神裡就流露著掩不住的恐懼。

這一次,現己長得亭亭玉立的卡蒂卡腳步輕鬆愉快地踩進了醫院的骨科部。她一見到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就立即說:“Hello, Aunty Xiao 。Uncle and aunty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 Thank you ! ”她是一位懂得感恩的女生。

卡蒂卡先天足部畸形,醫學名詞稱作「馬蹄足」,腳掌嚴重內翻,腳掌無法著地,只能以腳背站立或行走,且腳踝異常腫大。

卡蒂卡的父母是貧窮的達雅族農民,沒受過教育,根本不知道女兒的腳疾是可以醫治的。祝福文化助學團在婆羅洲山區的「希望之山」遇見了她,那是一所由基督教公益組織所建蓋的學校。

助學團從婆羅洲回來以後,祝福文化基金會為她發起了籌款活動;於此同時,一位紐西蘭籍義工也在網上為她籌獲了近萬元的善款。有了這些錢,卡蒂卡就可以動手術了。

2019年10月 , 卡蒂卡在母親露西雅、蕭依釗、牧師何萬玉和陳惜君的陪同下,到馬大醫院會見著名的骨科專家蘇毅教授。蘇教授推薦了一種新的療法 ——「潘塞緹」馬蹄足矯正治療法(Ponseti Method )。這種療法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最好是一歲。

「潘塞緹」療法初期以石膏矯正,5至7天重新換一次石膏,以6至8周慢慢矯正歪掉的部分,接著以手術切開阿基里斯腱,再上石膏,搭配特殊足部支架,日夜穿戴3至4個月。

2020年初,卡蒂卡拆除石膏後,雙腳已幾乎恢復正常,但接下來仍然需定時前往古晉醫院接受後續診療,以及穿上特殊的矯正鞋。

2021年,陳惜君牧師傳來影片,卡蒂卡不但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且還參與了學校的歌舞演出。

這一次,由於她的母親沒注射過疫苗,不能進入馬來西亞, 便由何萬玉和陳惜君兩位牧師陪伴她過來。

蘇毅教授對卡蒂卡的治療很用心, 親自仔細檢查,還安排照X-光。X-光片顯示, 卡蒂卡的左腳恢復正常, 右腳踝的骨骼生長不平衡,需要動一個小手術,打入一枚螺絲釘去矯正。

蘇教授說,馬蹄足是越早治療越好,卡蒂卡過了8歲才治療,已經太遲了。腳能恢復至這樣算是療效很好了。她現在11歲,後續手術越快做越好,不能再拖延了,因為腳踝骨骼到了13歲就停止生長了。假如不動手術, 她依然可以行走,但隨著年紀成長可能走路時腳踝會越來越痛。

卡蒂卡和我們一樣,以為她己遠離痛苦,從此可以和正常人一樣跑跳。沒想到還要多挨一刀,她神色驟然黯淡下來。蕭依釗馬上趨前輕輕抓著她的手說:「別擔心!會好的。醫生說, 只是小手術,手術後馬上可以行走。醫療費用, 我們會幫助妳。 妳回去要說服爸爸和媽媽, 讓妳儘快接受手術。」

卡蒂卡正處生長發育階段,兩年前買的球鞋己不合穿,這次來吉隆坡穿的球鞋是向同學借的。蕭依釗帶她去鞋店, 任她選擇自己喜歡的球鞋。

畢竟是個天真爛漫的女孩,告別時,卡蒂卡又向我們展露了可愛的笑容 。願這個心地善良的女孩能健康平安的成長,過上快樂無憂的生活!

(2022年6月22日 )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基金會等五慈善組織捐獻醫療用品給斯里蘭卡》

祝福文化基金會和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及馬來西亞慈惠堂在今年四月初聯合發起「支援斯裡蘭卡行動」。

這次行動共籌募到約25萬令吉,全用來購買目前斯裡蘭卡醫院最缺乏的外科手術用品。

2022年6月14日,斯裡蘭卡駐馬最高專員蘇曼卡拉空軍元帥在專員署代表斯裡蘭卡人民接領五個組織代表捐獻的這批外科手術用品。

斯裡蘭卡航空公司將在未來幾天分批把這批救濟品運送往首都科倫坡 。

蘇曼卡拉空軍元帥代表斯裡蘭卡人民感謝5個組織的人道支援。「這些醫療用品將通過斯裡蘭卡衛生部負責分發到各個醫療機構。」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兼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蕭依釗說:「當我們看到斯裡蘭卡醫藥學會公開警告後,我們幾個組織就在4月初決定聯手發起支援斯裡蘭卡行動。」

斯裡蘭卡醫藥學會揭露,斯國的救命藥物瀕臨耗盡,全國各地醫院已不再有進口醫療資源和救命藥品可用,國家經濟危機帶給民眾的生命威脅,恐更甚於冠病疫情。醫院自3月起已因麻醉劑數量嚴重不足,暫停一些例行手術。緊急手術也很快無法再做。

她說,我們應該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站在人道主義立場, 向斯裡蘭卡平民伸出援手。

由於斯裡蘭卡缺糧情況加劇,因此5個組織將繼續籌措資金,以期能送第三批救濟品去幫助陷於困境的斯裡蘭卡貧民。

專欄•情自在

疫情的故事(二)

/ 葉偉章

如果你記憶力還不錯的話,應該會記得2021年7月我國的白旗運動。當時為對抗疫情而實施的封城鎖國政策,讓許多平民都陷入了困境,民間組織發起了白旗運動,面臨困境者紛紛在家門口掛上白旗尋求援助,一時間全國多個地方都泛起了白色旗海……

這份互助精神讓人感到溫暖,但當中也不乏渾水摸魚的詐騙行為,可那是另一個課題。今天要說的,是不敢掛起白旗、求助無門的另一群人。

是的,說的正是沒有合法居留證件的移工。彼時我國政府對待這些移工的立場,莫衷一是,甚至還出現出爾反爾的現象,內政部長韓沙再努丁也始終態度強硬……,於是這些移工即使走投無路,也不敢掛起白旗,只能坐困愁城。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某日接到了菲律賓籍移工瑪麗莎的求助電話:「我和我的朋友們仍然找不到工作,沒有人要請我們做工, 本地人見到我們像見到鬼一樣, 怕我們傳染Covid 。你能再給我們米糧嗎 ? 我們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向你開口。 」

向蕭依釗求助的瑪麗莎,住在巴生市某老街區,這通電話不光是為了她自己,同時也代表了和她同一區的「難姐難妹」們 。這些移工原在附近的幾所學校食堂、大排檔及茶店當臨時工,洗碗碟、洗菜、捧餐、打掃衛生……,工資以工時計算,從早到晚一天可賺50令吉左右。政府實行封鎖政策後,他們遂失去了工作,在當時可謂一籌莫展。

由於當時的政策禁止人民跨縣,因此一時三刻蕭依釗也實在無法給他們送糧食。但蕭依釗依然積極想法子,她馬上想到的是有好些公司和團體都在響應白旗運動,遂將相關資訊傳給了給瑪麗莎,讓她向這些機構求助 。

兩天後 ,瑪麗莎洩氣地告訴蕭依釗,她打了電話給這些公司和團體, 但得到答覆都是:「已經派完了!」、「你那兒不在我們的行動範圍內 」、 「我們只發給大馬公民」……

蕭依釗試著另想辦法,她看到好些組織或個人都在網絡上宣告,會在加油站擺放免費便當, 任由公眾領取,於是便建議瑪麗莎也去碰碰運氣。瑪麗莎後來告知,她開車兜了一小時,才終於找到有免費便當的加油站,但一人卻只限取一盒,因此她無法幫忙帶給其他朋友。

在這期間,瑪麗莎本身其實也想盡了辦法突圍困境,她嘗試賣椰漿飯。她烹煮了20包椰漿飯,在街區擺賣, 一包3令吉。「可是我只賣出了3包,我的朋友都要我免費送給他們。到了傍晚只好把飯都送出去, 血本無歸。」瑪麗莎說。

但她擺攤賣飯的舉動引起了一位好心華裔女子的注意,這位女子給了她300令吉,讓她用150原購買食材烹煮100包的椰漿飯送給附近的貧民,另150元則充作酬勞。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子後來又給了她兩次錢,每次皆300令吉,並留下話說:「我以後還會給妳錢,請妳送飯。」

瑪麗莎不斷打電話詢問她所認識的本地人,要不要請她上門做鐘點清潔工。終於有一女商人請她到鄰縣的住宅做清潔工,可她途中卻遇到了警察檢查站,過程不在此詳述,不過按她的說法,有些損失就是了。

蕭依釗說,當瑪麗莎陳述她的遭遇時,一度哽咽,讓她頗為動容,但彼時巴生的疫情極為嚴峻,愛莫能助的心情於她而言十分折騰。

無論處境如何困難,瑪麗莎都選擇了勇敢面對,而蕭依釗也沒有放棄,她在不久之後即接種了第二劑疫苗,成功取得跨縣證後即領著義工送米糧過去給他們。雖然稍微耽擱了些時間,但至少解除了他們的困境。

(原文刊於2022.06.12《光明日報》副刊。)

專欄•情自在

疫情的故事(一)

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

或許即便住在巴生的人也未必一定知道,班達馬蘭新村裡有一條老街,街頭有一間老店鋪,店鋪屋頂上掛了一副招牌,書寫著「婦女樂齡俱樂部」的字樣,字跡略微褪色,顯然是歲月落下的痕跡。據悉,這組織也因創辦人的凋零,而逐漸走進了歷史。

老店鋪雖然空置著,但卻有它的用處,多年來,這裡都是善心布施者、義工、貧困長者們定時聚集之處。善心人士會把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送到此處,義工們前來協助分發;而班達馬蘭新村及附近的貧困長者,則會來領取。

2021年6月,我國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下,封城鎖國一再延長,其中巴生最為嚴峻,儼然已是當時的「重災區」。據當地傳言, 每十人就有一人染疫,這說法雖未經當局證實,但空穴來風事必有因,即使不中亦不遠矣。在疫情與封鎖令的雙重衝擊下,大家都不敢出門涉險,老店舖的施贈活動自然也就不得不中斷了。

長期前來老店鋪當義工的康玉絲,非常掛念長者們的溫飽問題,當她聽聞祝福文化基金會當時正準備到巴生送食物籃給一群幾近斷糧的移工時,便通過潘來吉設法聯繫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要求祝福文化送食物籃給15名貧困長者。潘來吉是另一名熱心義工,這幾年來常配合蕭依釗到孤兒院、老人院等福利中心贈包子、送熱食、派紅包。

這樣的要求,蕭依釗自覺義不容辭,於是便請協助採購米糧的來吉增購兩樣適合長者的食品和一瓶萬金油;而擅長做包的來吉,也給長者們另外準備了每人5粒的菜包。

據蕭依釗陳述,她後來見到康玉絲時,後者顯得有點激動。康師姐說:「我出身貧窮, 8歲就出來打工,知道苦的滋味。這裡有的老人真的很苦!尤其是我向你們推薦的15名老人。」

康師姐表示,長者們看到祝福文化送那麼多食品,都很雀躍開心,因為他們從沒收過這麼多東西。她說:「你們不是巴生人, 卻願意來這裡和我們的老人結緣,你們很有誠意。」

她特別提到80歲的邱奶奶,她雖有三子三女, 但兒女們各有困難,自顧不暇。這些年來邱奶奶依靠在街市撿廢棄紙箱, 養活自己和二十多歲的失明孫女,可她現在腿腳無力,沒法推動腳踏車去載紙箱了。

現場義工發現有些老人家似乎不懂得正確佩戴口罩的方式,數度提醒也不得要領;於此同時,蕭依釗也留意到好些長者的口罩都己髒污, 且帶子也明顯鬆垮。她猜想他們可能都重複使用口罩,直至帶子斷裂才棄用,她這才意識到長者們或許未必有錢買口罩。

臨走的時候,見到幾位長者趨前來問康師姐:「我們也很窮, 為什麼沒我們的份 ? 」

蕭依釗從旁觀察, 估計這些長者都面對生活困難,有一位手扶柺杖,另一位則是拾荒的,他正在把切開的紙箱疊在腳踏車後架上, 且顯然腳上有傷,於是她便問康師姐,為甚麼沒把他們列入名單裡?

康玉絲回說,其實需要幫助的老人還有很多,但她不敢貿然要求太多。蕭依釗向她保證:「祝福文化會再來,請您把所有需要捐助的長者名單給我,而且下次我們會給每位長者送上口罩。」

後來蕭依釗確實又帶領著義工去了班達馬蘭新村老街兩次,但第三次前往時,蕭依釗沒再遇見康玉絲,因為康師姐已於巴生醫院病逝了。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與4團體合作,4000包奶粉支援斯裡蘭卡幼孩〉

在祝福文化基金會、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和馬來西亞慈惠堂的同力合作下,2噸4000包嬰兒奶粉於2022年5月27日及28日,由馬航分三批空運送至哥倫坡, 交由斯里蘭卡具有威望的國際佛光山斯裡蘭卡分會及南傳佛教僧團,分發給4000戶育有幼兒的貧困家庭。

斯裡蘭卡外匯見底,導致國家面臨各種物資匱乏,除了救命醫藥頻臨耗盡,也缺乏幼兒奶粉,貧困孩童的生命發育面對威脅。

基於人道主義立場,祝福文化基金會聯合上述4個組織發起「支援斯裡蘭卡行動」。並得到馬航大力支持,免費運送物品至哥倫坡。

4000包奶粉是由Promex奶粉公司贊助。此外,5 Senses公司董事黃碧玲也贊助100包奶粉。這兩家公司向來熱心公益。

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兼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代表聯辦團體感謝馬航以及所有捐款捐資支持這項慈善行動的善心人士。

原住民孩子•社會關懷

〈他們都愛吃粽子〉

/小雪

三、四年前,祝福文化曾送鹹肉粽給原住民孩子吃,讓他們能品嘗華族傳統節日食品,後因疫情肆虐、封城鎖國等種種因素而停止了送粽子行動。

原住民孩子中心創辦人蘇牧師後來告訴我們,原住民孩子對這種風味小吃念念不忘。

端午節即臨, 街市開始出現粽子的蹤影,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想到了愛吃粽子的原住民孩子, 剛巧蘇牧師來吉隆坡辦事, 就訂購了好些鹹肉粽讓給他給帶回去,同時也把祝福使者黃佩玲捐獻的十多箱乾糧以及蔡美莛捐獻的5盒ATOMY 牙刷移交給他 。蔡美莛希望這些牙刷能幫助孩子們保護他們的牙齒。

蕭依釗在訂購粽子時也想起折翼天使之家的殘障孩子。她立即發簡訊詢問練俊銓院長:「端午節有人送粽子給折翼天使之家嗎?」

練院長回說:「粽子可以呀!目前沒人送。」

當蕭依釗和義工曉君把鹹肉粽以及3箱乾糧送到折翼天使之家門口時,出來接收的菲律賓籍女職工德斯眼睛為之一亮, 欣喜地說:「孩子們超愛吃粽子的!」

粽子雖不是甚麼珍饈佳餚,但讓孩子們應應節,生活中增添些小確幸,想來還是很美好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可以讓孩子們感知,有一群人依然惦記牽掛著他們,並且希望他們開心快樂。

情自在

〈獸困人〉

 / 葉偉章

2019年12月,吉蘭丹州話望生縣森巴迪村的村長胡辛遭野熊襲擊,當時他雖然手上有一把巴冷刀,但與大熊搏鬥仍是難以招架。幸好其他村民聽到他的吶喊,及時前來相救,胡辛才撿回了一條命,但右腳與左手都受了重傷。他後來留醫治療了整整半年多才康復,卻難以痊癒,右腳落下了殘疾。

2021年7月,一名走路回家的原住民遭到了老虎襲擊。

2022年 1月7日早上,同樣是在話望生縣的比海鄉紹村,59歲的原住民男子阿聶阿隆在住家後方慘遭老虎咬死。村民們聞聲而至,紛紛向老虎投擲長矛,老虎原地掙扎,爾後被長矛中傷臉部才負傷逃走。數小時後,野生動物保護局派出的一支小隊趕至原住民村,老虎遭圍捕時再次發難展開攻擊,情急之下,執法人員開槍將老虎擊斃。

1月11日,話望生縣的另一個村子也有老虎出沒,有人見到兩只老虎在巴拉村原住民小學學生宿舍圍籬外面現身,當時還拍下了照片。

以上事件均由蘇廣成牧師告知,蘇牧師二十年來一直致力於關懷和幫助原住民,他創立了「窮人的福音」,率領著一群志工進入彭亨州和吉蘭丹州的山村,實際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接濟他們,遊說他們讓孩子走出山區接受教育。

據蘇牧師所說,阿聶阿隆離世後,就只剩下遺孀獨自照料6名孩子,處境很不容易。

他說,自去年12月中旬開始,比海鄉裡好幾個部落都有人陸續看到老虎,就當地居民所看見的,應有三隻。原住民所養的狗,好多都被老虎給吞噬了,以致人心惶惶,不敢進森林覓食。當時正是豪雨時節,即便木橋被洪水衝斷了、山路坍塌了,他們也不敢前去修補。多個村落因此與外界隔絕,糧食斷絕,原住民們只能挨餓受苦。

今年一月中旬,豪雨好不容易終於停了下來,洪水退去,河道漸淺,「窮人的福音」志工們忙不更迭地啟動了救援行動,開著四驅車跋山涉水地把糧食送到紹村,過程極為艱辛險峻。蘇牧師說,原住民們挨餓了許久,見到志工們的到來都顯得十分激動。

祝福文化此時也籌集了一羅里的乾糧、衣物和口罩,於1月25日由蕭依釗與幾位義工開車送到原住民孩子中心,另外還撥了一筆5千令吉的捐款,供援助原住民之用。此時志工們已把山區裡的孩子接到了中心,於是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特別準備了快餐店炸雞給這些吃了好些苦頭的孩子們,果不其然,孩子們見到炸雞都很欣喜雀躍。

還是說回老虎吧,每逢年杪東北季候風到來,馬來半島東海岸州屬的原住民原就日子不好過,如今再遇猛獸襲擊,無疑更是雪上加霜。但換個角度,這些老虎猛獸何嘗不也是受害者?追根究柢,依然是人類濫伐森林、過度開發的結果。人類恣意破壞大自然,許多動植物都已絕種或瀕臨絕種,原本棲息在山林裡的猛獸被迫離開山林覓食,而接觸人類的唯一結果,卻是死路一條……

只能說,這其實是一場「雙輸」的局面。

2019年初,聯邦政府入禀哥打巴魯市高等法庭,起訴吉蘭丹州政府、吉蘭丹土地與礦物局局長、吉蘭丹林業局局長和5家私人公司侵犯原住民習俗地。總檢察長指出,吉蘭丹州政府任意發出伐木准證予私人公司,既無徵詢當地原住民的意見,也沒有給予任何賠償,這儼然已剝奪原住民的權益。

其實除了原住民的權益與生態問題,恣意破壞森林對於環境的傷害也不容小覷。遺憾的是,哥打巴魯市高庭以「法庭無權直接或間接,向任何政府發出禁止令」為由,已將該案駁回。

 

專欄•情自在

〈水患賑災,大馬一家親 〉

/ 葉偉章

2021年杪,疫情仍未止息,我國半島卻又因為連續三天的異常降雨而爆發洪災,多個地區一夕成澤國,數人失踪,數十人死亡,許多人因此有家歸不得。

2022年元旦,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收到了新的一年裡的第一則簡訊:「我是安吉拉。我家淹水,家裡的東西全毀壞了!電器也全壞了!老師可以捐一些東西或食物給我們嗎?」那是一名15歲印裔女生所發出的求助訊息。

安吉拉和她母親斯爾華古瑪莉,以及年僅11歲的弟弟,住在彭亨州直涼鎮一個偏僻的小村子。村子很小,就只有他們一家,以及12戶住在「人民廉價屋」的巫裔同胞。安吉拉的住屋位處河邊低窪處,12月19日, 河水泛濫, 把他們的小屋子給淹沒了;兩排「人民廉價屋」也難逃被水淹的命運,水高約4英尺。

是次水災,我國政府應對遲緩、救災不力已是不爭的事實 ,雖民間有不少慈善組織發起救援行動,但總有鞭長莫及之處。或許因為村子過於偏僻,外界鮮少人知道這裡也發生了水災。

蕭依釗接獲訊息後,即準備前往災區贈送生活用品與食糧,但由於彭亨州若干公路已被大水損毀,必需駕四驅車前往才能確保安全,蕭依釗耗了些時間在借車這回事上。

過了幾日,蕭依釗與幾位義工一同驅車前往安吉拉的村子 。他們給安吉拉一家及12戶馬來災民準備了好些乾糧、衣物、電器、書包和麵包。

安吉拉家境清寒,母親斯爾華在民防部隊當合約職工,以著微薄工資養家糊口。她們住的房子和旁邊的空地是外祖父留下的,房子十分簡陋──四面土牆加鐵皮屋頂, 沒有卧室,也沒有廚房隔間,屋子外面有一爿老式的蹲廁。據蕭依釗描述,整間房子最「華麗」的,是鑲嵌在地板上色彩艷麗的印度風格瓷磚。

家裡除了一些金屬用具沒有毀損,其餘的電器、 衣物、書籍等一律「全軍覆沒」,無一倖免。

然而屋外的積水仍未退去,雨勢反覆,未來幾天顯然仍會有大雨。為防洪水再次來襲,他們盡可能把物品都放到高處,譬如鐵鍋就被掛到門上去了。這樣的畫面讓人看著覺得違和,卻不免流露了更多的無可奈何。

安吉拉在敘述當晚水災時,顯得心有猶悸。她和家人眼睜睜看著水位節節上升,無計可施之下不得不倉皇逃離,到母親朋友家去避難。

安吉拉和弟弟從小就在華文小學唸書,因此中文說得極流利標準。安吉拉是個乖巧的女生, 很得師長的疼愛,也一直獲得華社熱心人士資助學費。

探訪過安吉拉一家以後,蕭依釗與義工們前往那兩排住著12戶巫裔同胞的人家,挨家逐戶地給他們敲門,請他們前來領取賑災品和「紅包」。蕭依釗說,她特意把捐款放進「紅包」裡,一則是因為希望可以讓他們感覺良好些,無需太拘泥於接受賑濟這回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華人新年跫音漸近,她希望友族朋友們可以感受到來自華人族群的善意和關愛。

對於蕭依釗等人的造訪,他們顯然有著意外的驚喜。和藹可親的馬來母親萬姐(Kak Wan)當下直言:「這才是真正的 『大馬一家親』呢!」嗯,誰說不是呢?

(2022.05.01)

社會關懷

〈四月 ,祝福文化沒停下腳步〉

/義工小樂

四月的大馬,雖然疫情高峰已過, 人民生活逐漸正常化, 但老人院群聚感染率仍高,這引起祝福文化基金會特別的關注。
 
「請問你們老人院目前最需要什麼 ?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電詢皇冠城的溫馨老人之家。
 
「我們現在很怕群聚感染。每天都裡裡外外消毒。我們最需要消毒劑……」溫馨老人之家院長林巧慧如此回答。
 
蕭依釗二話不說, 幾天後就送了幾箱消毒劑到溫馨之家。
 
當她聽說往日常送賣剩熱食給老人院附近的熟食攤檔老闆和工人, 由於不時感染病毒而被迫隔離, 不能開檔, 近期很少送熱食到老人院時,即約了擅長製作包子和烹飪佳餚的義工潘來吉,在上星期天一起送熱食、乾糧和生活用品予溫馨之家。 潘來吉的朋友曾靜婷,也捐贈了100片護理床墊給中心10名不良於行的老人 。
 
祝福使者李惠杉恰在這時向蕭依釗推薦折翼天使之家, 希望祝福文化也能捐助這家福利中心。
 
折翼天使之家坐落在溫馨之家附近。因此 , 蕭依釗等人遂決定捐贈同樣份量的熱食、乾糧和生活用品到折翼天使之家之去。
 
創辦於5年前的折翼天使之家免費收容了16名智障和殘障小孩及成人,每月開銷大約 RM16,950, 其中包括了房租RM 2,600。創辦人是現年44的練俊銓。練院長說,疫情期間,中心所收到的物資和資金都嚴重不足。
 
雖然中心的孩子,不是智障就是殘障, 但從他們臉上快樂的神情和雀躍的樣子, 大夥兒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受到院長和職工們的用心照顧與愛護。
 
練院長說:「能夠看見每個小朋友都開心、健康、平安,就已經是我最大的成就和滿足了。 」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發起醫藥行動,支援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面临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导致能源、粮食和医药物品严重短缺,尤其是救命药物近耗尽,许多医院已暂停例行手术,恐怕很快就连紧急手术都无法进行,带给民众的生命威胁,恐比新冠疫情更惨烈。

国内5个慈善组织基于人道主义,联合发起「支援斯里兰卡医药行动」,将通过斯里兰卡信誉超卓的佛教组织和医生团队,捐助药物给有需要的医院和医疗机构。

这5个慈善组织是星洲日报基金会、马来西亚佛光山、 佛光会、祝福文化基金会以及马来西亚慈惠堂。救援的2吨物资获得马航货运的协助,近期内免费运送到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民众也面临能源和粮食短缺,穷人一日只能吃一餐,有贫困乡民己以野草、香蕉树茎充饥。上述慈善团体已率先在本月中捐赠粮食给贫困家庭。

星洲日报基金会副主席萧依钊说,上述5个慈善团体是基于「人溺己溺, 人饥己饥」的人道主义精神,联合发起「支援斯里兰卡医药行动」。

她说,自知悉斯里兰卡外汇告罄,无法进口必需品,民众饱受能源、粮食和药物短缺之苦,尤其是很多病人 将可能因为医疗用品缺乏而失治之后, 5个团体即成立了工作队, 以期打通捐赠医疗用品和药物到斯里兰卡的管道。

她说:「其实佛光山、佛光会和马慈惠堂已在斯里兰卡人最重视的僧伽罗新年(4月13及14日)这两天,资助当地僧团捐赠米粮给2000户贫困家庭 。但我们知道 ,捐医疗用品和药品,需要克服的难关比捐米粮多十倍。」

她指出,经过几周多方联系和探询,工作队终于在当地负有声望的僧团和医生团队协助之下, 获得斯里兰卡卫生部提供的当地医院亟需的且可进口的医疗用品和药物名单。之后,也得到本地资深医生的协助,鉴定了哪些医疗用品和药物是大马卫生部准许进出口的、有哪些代理商。

「但这些医疗用品和药物价格昂贵, 所以我们恳请各方善心人士支持我们,一齐成就这项跨国援助行动。」

她代表五个联办团体感谢马航集团及属下的马航货运公司和马航物流公司,免费提供包装和运输2吨的药物到斯里兰卡。

马航货运首席执行员依布拉欣莫哈末表示对本地慈善机构的善举表示赞叹和支持,认为这是我国爱心社会的一种表现,因此对于提供免费运送服务义不容辞。

他说,马航货运过去多年来都有协助国内的非政府组织进行人道救援的工作,多次提供免费运载物资的服务到有需要的国家。

另一方面,萧依钊吁请善心人士一起支援斯里兰卡人民 ,她说,由于捐赠药品程序复杂,有意捐助者,请先在办公时间拨电03-7965 8472 / 8589,或者whatsapp 018-2919 626, 留下姓名和电话,星洲日报基金会同事会联系有意捐助者。

(《星洲日報》2022.4.25 報導。 )

社會關懷

〈孝子的故事〉

文:葉偉章
圖:祝福文化

嘿,19歲時的你在幹嘛呢?打著電動?抱怨著升學壓力?抑或正為初開的情竇煩惱著?

現年19歲的他,在讀初中三時母親就因中風而癱瘓在床 ,這些日子他一邊上學一邊盡心盡力的照顧母親,每天給母親餵食、清洗身子、換尿片、換洗床單……。母親病情惡化,吞嚥困難,無法進食,他每隔3小時就給母親以口鼻胃管輸乳。

在學校上課的他,要定時回家自然是分身乏術的,於是他央求校長到他家視察實況,並允許他在上課時間回家給母親輸乳。校長了解了情況後,當即特准所請 。

他叫李展清,雪蘭莪州丹絨士拔漁村的許多村民,都知道這名孝子。

展清的父親是華裔榴槤小販,元配逝世後, 與印度裔嘉雅再婚, 2003年生下了展清,一家三口住在村裡的一間木板房。

——————————

展清 11歲時,父親病逝。父親生前按照華人傳統觀念, 把房子擁有權轉給了長子。 幸好同父異母的兄長容許他們暫時棲身在這房子。母親到51公里外的吉隆坡國際機場當清潔工, 靠著微薄的收入撫養兒子。母子倆相依為命,生活困苦 。

學校老師憐憫這位純良的學生,替他申請助學金,至2021年杪他中五畢業為止。

2018年,母親因糖尿病和高血壓而導致眼睛病變、雙腳無力,因而摔傷了雙腿。手術後,傷口受細菌感染,出院後因行動不便而遭到清潔公司解僱。

沒多久,母親中風,被送入萬津縣立醫院搶救。在手術室前驚惶等待的展清向神明發願吃素,祈求諸神保佑母親。那幾天 ,他24 小時待在醫院照顧母親,由於醫院沒有素食, 他遂以麵包和餅干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而在醫院暈倒。

「我的媽媽出院了,需要奶粉、紙尿片、藥;我自己吃的米、食油、咖哩粉……,也快沒了。您可以幫我買嗎?」 他向祝福文化的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發出了求助訊息,於是蕭依釗便與義工驅車到丹絨士拔漁村探訪這對母子。

——————————

展清的家,窗明几净、地板光潔。客廳供奉著觀音菩薩和關公,大門外則供奉著印度神,神臺與神龕皆一塵不染,油燈閃爍著柔和的熖光。

他每天凌晨 4點半起床,依序揩抹神台、給油燈添油、擦桌子、拖地板、替母親清洗身子、換床單和尿片、輸乳……然後才匆匆去上學。放學回家後, 再次替母親清洗身子、換床單,以防母親背部長褥瘡。

今年農曆新年期間,展清再次致電蕭依釗求助,母親的紙尿片和奶粉用完了。蕭依釗與義工送糧去他家時,展清要求他們載他去萬津醫院一趟。問他何故, 他才告知,母親癱瘓初期,他因替母親清洗肛門以致手指發炎搔癢, 醫生告訴他,糞便含有細菌, 若不戴手套,很容易皮膚感染 。醫院裡的一位女清潔工知道他家貧, 便把病人出院時沒帶走的剩餘手套收集起來定時送他 。其實不僅這名清潔工,其他醫護人員也都很喜歡他 ,因為他在醫院照顧母親時都會幫忙照顧其他病人。

——————————

為阻遏疫情蔓延,教育部將2021年底的中五SPM大考展延至2022年3月舉行。考試期間, 展清的母親病重入院,他被迫在考場與醫院之間奔波, 那種精神煎熬,實非常人所能承受。

3月11日 ,展清致電蕭依釗:「醫生通知我作好準備, 媽媽隨時會斷氣。 如果媽媽走了,剩下我一個人,我該怎麼辦?」一直表現得很堅強的少年,終於忍不住在電話那頭飲泣了起來。

或許展清的母親希望兒子可以把試考好,硬是撐到最後一張試卷考完的第二天,才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展清以最簡單和便宜的方式為母親辦了印度教的葬禮,幸好遠在澳洲謀生的表姐主動承擔了請祭司和葬禮的費用。他為母親「奢侈」了一次,動用了祝福文化捐給他的援助金買了鮮花和祭品。

從為母親淨身、 捧火盤,到點火焚燒遺體,都是他自己處理。他把母親火化後的骨灰,撒進了火葬場旁邊的河流……

這是李展清的故事,一名孝子的故事。19歲的他,往後還有很長的路,如果可以,請此刻的你閉上眼睛,誠摯地為他獻上一份祝福,好麼?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送可口小餅乾給三福利中心的小朋友〉

/義工小樂

義工曉君說:開學了 ,兒童之家的小朋友需要餅乾。

曉君一直很關心菩提之家的孩子,她最近向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反映了一個情況:「學校全面開課後,菩提之家增加了額外開銷。 學生在休息時間不能去食堂吃東西,但可點餐在課室吃,校方派發了食品單給學生家長,讓家長為孩子們點餐。菩提之家有約30名孩子在上學, 這方面的開銷無形中加重了中心的負擔。如果讓孩子帶餅乾或麵包去學校充餓, 就可省下一筆錢 ……」

祝福文化恰巧收到了善心朋友所捐出的40箱餅乾, 內裡有兩三百小包的全麥和燕麥餅乾,十分香脆可口, 非常適合讓小朋友帶去學校。

我們猜想, 其它有孩子上學的福利中心,應該也會面對同樣的狀況,於是便決定把餅乾也送到其它中心去。這幾天,義工就分頭送了小餅乾去吉隆坡的菩提之家、雪州焦賴的大慈講堂兒童之家,以及八打靈的希望之家。

知悉菩提之家有約10名病人需要成人紙尿片,大慈講堂的小朋友也需要小瓶裝搓手消毒液以便帶去學校用,祝福文化的義工便一道把這些必需品送給了這兩家中心。

助學計劃

〈寒冷的冬天裡,孩子們感受到來自大馬的溫暖〉

/蕭依釗

各地陸續電郵來的感謝信和電子學生感謝卡, 令我的感恩之心愈加熾熱。
 
感恩我們有這麼多「祝福使者」,在他們自己也面對困難的時刻,沒有放棄捐助遠方的貧困孩子 ,使我們能通過尼泊爾、印度大吉嶺、婆羅洲和緬甸的公益組織,給往年得到我們捐助的孩子們繼續送暖。
 
謹此讓大家知道,儘管疫情蔓延、國際旅行限制形成阻隔, 但我們的捐款已經通過各種管道送到了各國公益組織的手上。
 
尼泊爾的努祖天佩尼瑪仁波切說:「Tashi Delek,萬分感謝你們的援助!受助學生的家境都非常貧困,你們的捐款對學生們的幫助很大。」
婆羅洲希望之山的志工珍妮說:「過去兩年, 疫情令中心收到的捐款大減, 感謝祝福文化沒忘記我們 。」
 
緬甸的桑比牧師即時用我們的捐款買了糧食濟助貧困的家庭。他還讓孤兒院的孩子們,以剛學會的華語向祝福使者們致謝。
 
印度的妙如法師說:「這個冬天特別寒冷,孩子們的生活也特別辛苦,祝福使者們的援助猶如寒冬裡和熙的陽光, 令他們特別感覺到溫暖。」
 
我們確實是想讓遠方的孩子們,感受到赤道陽光的溫暖。
 
十方來,十方去, 共成十方事;萬人施, 萬人捨, 同結萬人緣。 感謝因缘,感謝眾多的善心人成就祝福文化!

助學計劃

〈來自婆羅洲達雅族學生的感謝卡〉

婆羅洲希望之山的志工珍妮說:「過去兩年, 疫情令中心收到的捐款大減, 感謝祝福文化沒忘記我們 。」

助學計劃

緬甸的孩子向祝福使者們表達謝意

緬甸的桑比牧師即時用祝福文化的捐款買了糧食濟助貧困的家庭。他還讓孤兒院的孩子們,以剛學會的華語向祝福使者們致謝。

原住民孩子

〈老虎出山,山民恐慌〉

/蕭依釗

虎年降臨,很多人都寄望虎年帶來好運,虎挾雄風來。投資者更希望猛虎出山,虎氣沖天。

在馬來西亞半島, 老虎真的是出山了, 卻不是猛虎, 而是因為自然棲息地被破壞,被迫下山覓食的餓虎。

2022年 1月7日早上,吉蘭丹州話望生縣比海鄉紹村的59歲原住民阿聶阿隆在住屋後面被一只老虎咬死。紛紛趕來的村民向老虎投擲長矛,其中一根長矛擊中老虎的臉部,老虎負傷逃走。

數小時後,野生動物保護局派出的一支小隊趕至原住民村圍捕老虎時,老虎又再發難攻擊其他們,情急之下,執法員開槍將老虎擊斃。

二十多年來一直關懷和幫助原住民的蘇廣成牧師與阿聶阿隆相識,聽到死訊, 扼腕痛惜。「這位原住民兄弟在妻子逝世後,獨自撫養6名孩子。」

他說:「紹村有31戶人家,141人口。自去年12月中開始,就有3只老虎在比海鄉附近現蹤了。原住民養的許多狗都被這3只老虎咬噬吞吃,令那一帶的鄉民人心惶惶,不敢進森林尋找食物,也不敢去修補被水冲斷的木橋和坍塌的山路, 多個村落與外界隔絕。一個月了,執法人員未能捕抓到這3只老虎。

「1月中,等到連日大雨終於停了,洪水退了, 河道比較淺了, 我們的志工趕忙駕駛四驅車涉水攀山, 送糧食到紹村。挨餓的村民非常激動,奔走相告。我們的志工曾去慰問阿隆的親人。過後我們把村裡的11名孩子載出山上學。」

1月11日,話望生縣的另一個村子也出現虎蹤。有人見到兩只老虎在巴拉村原住民小學學生宿舍圍籬外面出沒, 並拍攝到老虎的照片。

1月19日,警察普通行動大隊派出笫三營駐守比海鄉, 以捕抓老虎。這個營又名先奴伊族營, 熟悉森林環境。

其實,這並非話望生縣第一次發生老虎襲擊原住民事件。2021年7月,就曾有一位走路回家的原住民被老虎襲擊。

蘇牧師說, 不只老虎,其它猛獸也曾襲擊原住民。2019年12月,森巴迪村村長胡辛被野熊襲擊, 他僅靠手上的一把巴冷刀,跟大熊搏鬥。幸好其他村民聽到他的吶喊, 趕來相救,才倖免於難。他的右腳和左手都被撕咬到重傷,在醫院醫治了六個多月才康復,但右腳卻落下了殘疾。

最近蘇牧師去探望胡辛村長,劫後餘生的他和家人非常感恩。

森林被濫伐, 是人類共同的問題。全球森林面積正以每年減少73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人類對大自然的任意破壞,已造成許多動植物絕種的遺憾。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指出:「迅速的森林砍伐和棲息地喪失,意味著老虎等野生物種被迫與人類更緊密接觸,最終被殺害。」

近十年來, 吉蘭丹州年年發生的大水災以及猛獸頻頻出現在原住民村, 與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脫離不了因果關係。

伊斯蘭黨執政的吉蘭丹州是馬來西亞唯一不承認原住民對原生習俗土地擁有權的州。

2019年1月18日,希盟政府執政時期的總檢察長湯米.湯姆斯代表聯邦政府入稟哥打峇魯市高等法庭,起訴吉蘭丹州政府、吉蘭丹土地與礦物局局長、吉蘭丹林業局局長和5家私人公司侵犯原住民習俗地。訴訟受益人是原住民。

湯米當時說,訴訟是基於吉蘭丹州政府發出伐木准證予私人公司,任由他們以重型機械砍伐樹木,爾後運出森林。遭受破壞的森林地,被用以種植榴梿樹和橡膠樹。吉蘭丹政府在發出伐木准證前,不曾咨詢特米亞族(Temiar)原住民的意見,也沒給予他們任何賠償。此舉已剝奪了特米亞原住民的祖傳土地,且嚴重污染、侵蝕和破壞了先波(Pos Simpor)原住民區的生態系統。

這是馬來西亞自獨立以來,聯邦政府首次為原住民所采取的訴訟行動。可是哥打峇魯市高庭以「法庭無權直接或間接,向任何政府發出禁止令」為由,將該案駁回。

目前因為威脅原住民的生命安全而被追捕的老虎是「馬來亞虎」。馬來亞虎是馬來西亞國徽上的護盾獸,是國家象徵之一。它象徵了馬來西亞人民的勇敢與毅力。在爭取國家獨立時期,全國擁有3千只馬來亞虎。如今,馬來西亞最具標誌性的老虎卻被國際保護自然聯盟(IUCN)列為瀕危動物, 據估計,現只剩約150只。

森林被濫砍濫伐,造成水土破壞、氣候變遷、生態鏈失衡、物種滅絕,依靠狩獵小動物和採集野菜野果為生的原住民首當其衝,傳統的食物資源漸失。若要拯救馬來亞虎、馬來熊、大象、紅毛猩猩等珍貴物種和原住民生活環境,我們必須完整保護剩下的原始雨林。

在這虎年,我們不應止於空洞的吉祥祝詞,讓我們採取實際有效的行動去制止森林受破壞,拯救老虎等野生動植物,及維護原住民生存權!其實這也是在維護我們子孫後代未來的自然環境。

(原文刊於2022.2.18《星洲日報》〈星雲〉版。)

2021年12月中 ,原住民拍攝到在村子附近出沒的 老虎蹤影。

胡辛村長兩年前被馬來熊攻擊受重傷, 蘇牧師(右二)前去探訪他。

挨餓的紹村原住民見到送糧的志工, 非常激動。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慈心祝福•社會關懷

【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捐款人名單】

〈心有希望,照亮長夜〉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2021年,對於許多人是非常艱難的一年。

蔓延的疫情,人心惶惶;反覆的封鎖, 重創經濟,更多貧民陷入困境。

祝福文化雖然資源不豐,但我們依然以著有限的力量持續濟助貧困者、原住民和福利中心。另一方面,我一直惦記著祝福使者們是否都安好,心裡無限掛憂,不意卻收到了他們一筆又一筆的善款。有許多善心朋友在看到祝福文化捐助活動後,也發來簡訊詢問:還需要什麼幫助嗎?

海內外知名作家張曼娟、焦桐、王潤華、淡瑩和永樂多斯等,都繼續支持著我們。

王惠慈、劉利水、 陳傳傑、鄭素秋、陳寶玲、 陳暉教授一如既往的不止自己慷慨解囊,也發動身邊的親友捐款。

有一部份朋友捐款,是為往生的親人做功德,增長福善。

一位專科醫生在歲末突然捐款 一萬馬幣, 並表明不願名字和數額被公佈。收到這位日夜在前線救治病患的好友的捐款, 心情特別感動。除了這位醫生, 也有好幾位朋友要求我們勿公佈他們的捐款數額。

我知道許多祝福使者收入銳減,日子並不好過,他們的捐款,無論多寡, 我們都深深感恩。他們的信任和支持,更令我們不敢停下行善的腳步……

我們一直祈禱疫病早點過去,但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在疫情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多少人還來不及再見,就永別天涯。看來我們還有一段日子得和疫病共存,還需要更謙卑的學習這門人生功課。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緣。不管前路如何,我們不能失去心安和希望,心有希望,就能照亮長夜,就能揚帆遠航,到達彼岸。

新的一年,願我們大家都平安自在!


2022年度「助學計劃」捐款名單

淡邊妙音凈宗學會、善友團、釋覺心法師、謝誌群合家、曾義全合家、沈墨鈿合家、法界眾生、群愔芳麗雲、慧婷卉安雲、拿督傅子明、陳家母女、劉利水、鄭金妹、陳傳傑、鄭素秋、葉瑞山、余克聰、朱惠群、方素秋、邱瑞蓮、蔡文蓉、李漢仁、黃松奎、鍾幹庭、陳世雲、陳振花、陳振妹、林素瑞、黎瀞繀、王潤華教授、淡瑩、陳暉教授、紀日輝、黃金蓮、李惠杉、桂修弘、李荷琴、王晨偉、李全珂、陳達懷、王惠慈、陳奕愷、陳立嘉、傅翠慧、謝尚橗、許亞翠、蔡美翔、張彩嫦、楊坤足、翟健群、曾亞九、吳智晴、林亞鑾、曽厚德、王小玲、李慧雲、劉秀珍、馬竟倡、鐘靈、鄭向忠、王秀娥、楊映庭、余漢城、鄭誌強、葉彩晶、陳慧菁、王寶琴、張瑃凇、關本益、葉誌勉、黃蘭娘、黎海燕、禤素玲、徐建豐、葉雲飛、鄒翠翠、葉禮豪、葉禮佳、葉禮聞、蔡舒潔、蔡舒恩、蔡舒暄、蔡金山、黃詩彬、李秀媚、謝婉瑩、楊庥愔、莊魏峰、陳瑞珍、魏曉韻、黃重華、李美美、林維謙、萬喜隆、蔡文芳、盧淑婷、盧嘉濤、洪桂花、林克學、曹佩施、何潔貞、吳秀清、林秀玲、許莉貞、陳成鳳、陳佩杏、梁桂滿、蔡喜惠、蘇麗滿、邱森泉、江潤強、伍瑞珠、王寶琴、孔彩芬、李秀琴、劉柏江、丘文威、梁子賢、馮建興、張美玉、葉慧瓊、陳寶梅、鐘雨娣、張康華、謝月梅、陳雪敏、蘇燕芬、李嘉韻、李寶霞、蘇荻介、陳瑞嬌、林玉桂、許寶順、周萍、鍾福進、王秀娥、魏獻前、 黃元微、吳鳳珊、吳幼珠、鍾星傑、關本益、江俊祥、張漢榮、馮玉鳳、劉露娘、鄭慧琪、劉瑞珍、劉戀、黃有為、鄭金、吳澤穎、李慧娟·、潘秀玉、劉榮田、吳肇梅、戴瑞香、鄺柏濃、莊愛芬、黃國友、何修全、黃詩淵、林素花、孔彩薇、錢麗芬、陳雪鳳、許清麗、楊依暻、徐瑞珠、羅筱雲、鄒國發、蔡寶儀、蔡寶珠、陳明洲、龔玉嬌、王明亮、陳蔚波、曾柚心、馬美玲、劉文強、黃華敏、李婷婷、佐藤紀聖、丘春來、敏、蕭依釗、已故吳運芬、已故胡瑞滿、已故侯來發、已故王寶琴、和已故陳健美。

Aurabest Sdn Bhd, Mazwell Sdn Bhd, SME Motor Enterprise Sdn Bhd, Goal Jet Technology, Pioneer Planet Sdn Bhd, Southern Multipack Sdn Bhd, Jurukur Bahan FPS Sdn Bhd, Hygiene Care Product, Leong Hee Family Charity, Leong Family, Yeap and Family, Tan Bee Suan, Koh Soek King, Tan Aik Huang, Loh Wei Ling, Tan Yi Liang, Andrew Sheng, Nancy Teoh, Owen Loh Zeng Ming, Chloe Loh Zhaojin, Tan Yi Yang, Chong Li Fah, Kee Tong Kiak, Ching Lee Kim, Yap Way Meng, Law Chew Yee, Chen Siew Chong, Cherng Siew Chin, Lim Kim Seng, Khoo Wee Bee, Yeoh Ya Ting, Yeoh Shan Xiang, Kam Su Ning, Cheng Kee Heng, Ong Kwee Lan, Chen Ying Hui, Eng Sheau Ching, On Pooi Fong, Chua Mey Ting, On Pooi Choo, Leong Sai How, Chong Hang Khiong, Tee Ping Su, Chuah Teong Tor, Low Saw Hoon, Tang Kwan Ping, Chih Shih Yuin, Chua Yeong Wei, Ng Yoke Choo, Hong Li Pan,  Shum Yin Qi, Loh Boon Foo, Lim Oswen, Lim Grewen,  Teoh Hung Pheng, Boo Chye Heng, Cheah Sooi Yoke, Chow Yin May, Toh Khim Hwa, Beh Bee Gaik, Phang Swee Mee, Chang Tin Yee, Jessie Lee Siew Guat, Lim Chui Hong, and Ng Kin Choong.

 

「祝福原住民孩子計劃」捐款名單(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

優聲私人有限公司、善友團、謝誌群合家、拿督陳忠富、紀日輝、永樂多斯、王寶欽、鍾玉芬、吳青松、黃金蓮、王惠慈、劉利水、鄭金妹、鄭素秋、蔡文蓉、陳振花、陳振妹、葉瑞山、葉建英、塗溧蕓、劉寶燕、楊瑞珍、劉秀珍、鄭俐虹、莫景怡、莫婧寧、葉玉英、淩美香、黃漢強、紀通傑、林素蕊、謝文軒、陳雅明、李秀鳳、萬喜隆、黃梓軒、黃梓權、林澤凱、林澤薪、羅筱雲、蕭依釗、已故鄒凱欽、和已故王寶琴。

Bon Li Teng (Donation Bon Family), Tan Kun Cheng & Family, Kelly Chuan Yap Kam & Family, Tan Aik Huang , Cassandra Tan Chiu Hong, Tan Kim Thin, Liew Chiew Lin, Ooi Shau Lim, Auntie Keem, Ko Soek King, Loh Choong Leat, Tan Suat Neo, Woo Hin Pun, Ooi Min Fong, Vince Chin, Ooi Zi Xuan, Wong Ting Lik, Tee Ping Su, Tay So Chin, and Jessie Lee.

 

「社會關懷」捐款名單(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

謝誌群合家、陳峰文合家、釋覺心法師、釋見德法師、黃漢強夫婦、拿督陳忠富、黃金蓮、謝尚橗、張彩嫦、陳傳傑、葉金龍、黎瀞繀、蔡文蓉、孔秀華、邱瑞蓮、葉瑞山、依珍、黃招萊、魏美萬、劉秀珍、鄭素秋、陳寶玲、陳慧華、林建達、黃順坡、阮紅棠、姚建明、姚文奕、翁金娥、徐莉嘉、李漢仁、林美虹、李惠杉、郭佩娟、莫景怡、林瑞雲、莫婧寧、敏、林燕珠、姚文康、黃梓樣、林超釧、林燕仙、阮虹棠、陳雪莉、彭玲玉、馬美玲、翟健群、黃海洋、黃夏天、李美真、魏美萬、黃國友、邱賢眉、陳炳文、陳慧菁、黃秀琴、黎海燕、楊瑞珍、李秀媚、江俊祥、楊映庭、羅月香、黃有為、郭碧梨、劉天吉、林建安、黃詩淵、蘇燕芬、萬喜隆、陳曉雲、林超釧、欣雲、龔玉嬌、羅筱雲、吳協锜、蕭依釗、和已故王寶琴。

Kelly Chuan Yap Kam & Family, Tan Kim Thin, Tiew Teck Yein, Beh Hooi Keang, Sim Biow Hee, Tan Aik Meam, Tan Yi Shien, Kueh Meng Ho, Aw Kien Sin, Chua Yeong Wei, Irene Chee Ai Lin, Chong Tian En, Jessie Lee Siew Guat, Choy Mun Hui,  Lew Yet Hsiang, Wong Chow Lai, and Rita Sim .

 

「慈心祝福」捐款名單(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

黃漢強夫婦、葉瑞山、龔玉嬌、莫惠珠、裴英燕、江有敏、歐健新、萬喜隆、江先瑛 、梁肇圖、羅筱雲、已故王寶琴、已故莫亞金。

Kua Mee Tian & Family, Hiew Voon Wei,Jessie Lee Siew Guat.

 

隨喜樂捐者(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

雄文慈善基金會、陳峰文合家、羅宇國夫婦、鄭金妹、黃金蓮、鄭向忠、賴佩雯、林超釧、吳運芬、顏琇枝、曾美燕、鄭茲珊、陳美錂、江潤強、姚秀美、林日萍、蔡貴枝、祁毓里、林美葒、周筠軒、朱化庚、陳俊龍、歐健新、劉建宏、已故洪如玉、已故莫亞金。

Fuhui Dhamma Mitta, Cassandra Tan Chiu Hong, Lim Bee Eng, Chow Kok Yew, Chua Bee Lian, Khan Pei Leng, Lim Siew Eng, Lim Lee Ling, Tay Chong Ming, Goh Pey Hoong, Lim Lee Fah, Cheh Hong Kit, Loh Hwei Chez, Beh Hooi Keang, Teo Sai Le, Tee Yan Yan, Tan Siew Peng, Tay Eek Poei, Choy Yee San, Lee Yeng Hui, Lee Koi Eng, Loo Bee Wah, Liw Poh Yen, Chuan Sri Seng, Looi Hong Weei, Yong Mei Lan, Teo Sai Lee.

 

情自在

〈關於靜坐二三事〉

資料整理 / 柚木

許多人聽到靜坐,就會馬上聯想到宗教,但事實上,許多科學家都發表了靜坐對人體的好處,它並非宗教獨有的儀式。

靜坐,是一種觀察自我意識,與放鬆大腦的轉換訓練。在資訊過多的現代社會,對注意力渙散的現代人而言,靜坐無疑是一帖良藥。試著每日抽取10分鐘時間,將注意力從手機跟電腦轉移開來,讓腦袋裡混亂的念頭稍微停歇、休息一下,不失為一種讓自己充電的方式。

許多人會推託忙碌,但事實上隨便滑一下手機,看一些毫無營養的視頻或難辨真偽的資訊,少說一兩句鐘就溜走了,何以反而錙銖必較那區區10分鐘呢?再說,連10分鐘也不願意留給自己的人,是否也太不善待自己了?

普遍認定,靜坐可帶來以下三大效果:尋得內心平靜、維持正念,以及改善睡眠品質。

許多人會感到焦慮,是因為對過去某些事感到懊悔,或對未來還未發生的事感到緊張。靜坐自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個讓我們聆聽內在聲音的機會,提醒我們以平常心來面對及處理。過去的已然過去,未來留待未來,靜坐時每一個呼與吸,都在提醒著我們活在當下。

心靜氣沉,頭腦自然清明,我們就能有覺知地分辨自我情緒,進而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正念(Active mindful-ness)。並非不能有情緒,而是讓我們試著放下某些情緒,或試著消化它,不要讓它影響自己太多。

透過靜坐,心情平靜,自然就容易入眠了。

日本知名禪師枡野俊明,即在《無限簡樸而富裕的人生》(限りなくシンプルに、豊かに暮らす)一書提到:「只要養成每天打坐10分鐘的習慣,身心就能舒服地度過每一天。」

許多人會把靜坐想得很複雜,如有名師指點固然很好,如若沒有,或許也可試著讓自己找個舒適的環境坐下,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即可。初始會有許多念頭此起彼落,無需急著把它們拒於門外,凝視它,並輕輕把它放下,重新回到呼吸上即可。

善待自己,留那麼10分鐘給自己,與自己好好相處,或許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情自在

《語言中不能承受之輕》

/葉偉章

我從小就相信語言的力量。從小,始於睡美人走進我世界之時。那時她還是個呱呱落地的嬰兒,仙子們紛紛前來祝賀,然而心腸忒壞的女巫卻施下了詛咒:「公主在十五歲時將被紡錘戳傷手指,並且倒地死去。」這話一出,嚇壞了在場的所有人,一名仙子急忙更正:「不,不是死掉,公主只是睡著了,並在王子的親吻下甦醒過來。」

沒人敢對女巫的話嗤之以鼻,沒人敢說:「神經病,怎麼可能?」話一旦說出口,它就有了力量,即便是仙子,也只能取巧,避重就輕,無法予以全盤否定。

我禁不住想:我們敬畏天神,因為牠能人所不能;在動物的眼裡,會否人類也因為語言而顯得法力無邊呢?

好友有句口頭禪,喜歡叫人去死。有次我忍不住問他:「你真的希望那人死掉嗎?」他回我:「當然只是隨口說的。」既然沒有那意思,為甚麼要說?這問題我想了好久,再過幾年我就五十歲了,卻依然沒有想明白。

我一直很厭惡丘姓政客,人格特質先不說,其中一個最壞的示範是特意把「X街XX鏟」掛在嘴邊。好些朋友都與我說,那其實只是他的手段,是為了在草根階層中創建親民形象。可如此一來,更讓我覺得其心可誅,如果你見識過年輕人的盲目跟風想來應該會明白我意思。小時候家裡有個長輩,也習慣把「XX鏟」掛在嘴邊。我還記得唸小學的我有次問他:「你真的希望我們全家都死光光嗎?」印象中,那天之後沒再聽過他說這三個字。

我始終不明白為甚麼要把咒詛掛在嘴邊,每每遇見都讓我錯覺自己又置身於睡美人的滿月宴上,一次又一次,凝視著女巫蠕動著血紅的雙唇。

對於語言,我總是很認真的把每一個字都聽進去。我們努力借用語言,把隱躲在背後的思維、想法、感受,像捏土那樣盡可能將它形塑成我們想要的形狀。如果把語言捧在手裡,你會感覺它其實是沉甸甸的,如何能輕慢待之?

然而新時代顯然不是這樣的,尤其是在社媒湧現後,每個人都可以躲在鍵盤背後暢所欲言(也只能躲在鍵盤後),輕易一按,即可把訊息傳遞出去。這些文字,這些言語,都那麼的輕盈,那麼的輕而易舉,即可如蒲公英般迅速散佈開來。

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極容易讓人留下主觀印象,進而對某些事某個人有了先入為主的判定。對我而言,即便是一個偷竊了100次的慣犯,也不能因為過去那100次而斷定他的101次。要判一個人的刑很容易,但要還一個人的清白很難。

唉,不知不覺就變成了說教式文章,叫我如何不承認自己真的上了年紀呢?我只是想說,我們似乎都低估了語言或文字的重量呢。是阮玲玉說的麼,人言可畏啊。

年輕時對宗教和玄學很感興趣,年紀漸大以後才發現自己資質普普,像《心經》裡的實有皆空,或《金剛經》裡的無相境界,應是我窮其一生都難以參透的。四十歲以後,我試圖讓生活簡單一些,就只要求自己盡可能奉行八正道,減少身口意三業。當然,只能是「盡可能」,看似平凡的道理,實踐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

光是「謹言」與「慎行」,想來已然是我一輩子的功課了。

(原文刊於2022年112期《慈悲雜誌》,圖攝於如是禪林。)

原住民孩子

〈盼原住民孩子健康成長〉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2022年1月中,連日的大雨終於停歇,久違的陽光露面,原住民事工趕緊趁天放晴駕四驅車運糧進入吉蘭丹州話望生縣的山區給原住民, 並把一些滯留山區的孩子載出來上學。

許多山路仍然不通,洪水冲斷的木橋和坍塌的山路,未及修補。

通往紹村的唯一山路坍塌了,四驅車無法越過 。志工們眼見洪水退後, 河道比較淺了,就冒險駕車涉水通過河道,克服重重險阻才到達紹村 。卸下糧食後, 即讓孩子們上車。因為要趕在天黑前把孩子們安全帶出來。

而通往辛波鄉的木橋也被大水沖毀了,木頭全被激流捲走,無路可通, 原住民用木筏把孩子們送過河對岸, 再用摩多車把孩子們載到志工的四驅車。

志工們千辛萬苦, 才終於把山區各村的孩子們都載出來鄉鎮上學。

但他們心痛的發覺, 孩子們因挨餓而變得虛弱,原住民孩子中心讓他們帶回山去換洗的幾件衣服和鞋子不見了,只剩身上穿著的那套,光著腳丫子。志工們猜想, 也許是山裡太窮了, 家長把他們的衣服鞋子轉送給留在山裡不願出來讀書的其他孩子 。

感動於志工們的無私奉獻, 也心疼孩子們的受苦, 祝福文化立即籌集了一羅里的乾糧、衣服和口罩到原住民孩子中心 ,並且捐了RM 5000給中心, 供援助原住民之用 。

1月 25 日, 我和義工驅車來到原住民孩子中心,知道孩子們愛吃快餐店炸雞, 就買了炸雞套餐慰勞他們一下 。孩子們果然非常愉悅, 對著鏡頭豎起姆指, 開心的模樣討人歡喜。

盼這些孩子在志工們的苦心栽培下健康成長,成為有知識、能改變自己族群命運的新一代原住民。

蕭依釗代表祝福文化捐5000令吉, 以及糧食、兒童衣服、兒童口罩給原住民孩子,由蘇廣成牧師接領。後排右起為李善慶牧師和劉美嬌傳道士。

原住民孩子豎起姆指讚炸雞美味。

上:山路坍塌了,越野車也無法通過。
左下:越野車冒險在河道上行駛。
右下:原住民用木筏把孩子送過河。

情自在

〈屋前的小廟——隨筆〉

/ 柚木

安吉拉的屋外空地,有兩間極為「迷你」的小廟。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於2022年元旦收到了一則求助訊息,那是在彭亨州直涼鎮一座小村裡名叫安吉拉的女生所發出的。小村裡只有13戶人家,一戶印裔家庭,餘者皆為巫裔。去年12月19日的洪水,對村子造成了極嚴重的災害,家裡的電器、 衣物、書籍等都被損毀。蕭依釗帶著幾名義工,運載了物資前往災區。

據悉,安吉拉的外公曾是神明的代言人(乩童),因此屋外才會有這兩座小廟。神明塑像極為簡樸,但依然可以感覺被認真對待著。

我一直覺得信仰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也是一種必然。在基層人民中,常會看見許多信徒縮衣節食,但卻要盡最大努力供奉神明最好的。每每看到這種情景,我都會深受感動。當然,我心裡清楚,有些人其實把它當成一種「投資」,希冀供奉得好一點回報也會優渥一些,但也有信眾是很真心誠意的,我喜歡那份純粹的虔誠。

友人和我說,基層人民因為生活條件不富裕,對生命有許多無可奈何,所以才會希冀借靠外來力量。他或許誤解了我的沉默,於是進一步闡述,生活條件好的或知識份子大多沒有宗教信仰。我對他的論調頗不以為然,君不見許多神棍底下的信徒,不都是高教育、高收入、高生活品質的?正因為「需要」,卻又對正信沒有認識,所以往往會被一些總是胡亂解釋因果、把領導者打造成神明的宗教組織誑得一愣一愣的。(這番話,完全是針對附佛外道有感而發。)

我說信仰是一種必然,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偏偏他就是個無神論者,但其實啊,信仰未必局限於宗教,許多無神論者對某些主義、某些政治人物,乃至於某些偶像明星的狂熱與執著,並不亞於宗教信徒,說穿了,那何嘗不也是一份信仰?

說回安吉拉屋外的神明,我很喜歡這一道風景。這樣的風景啊,已愈來愈難得一見了,尤其是在今時今日的鋼筋叢林大都會裡。

 

社會關懷

〈 給大慈講堂的小朋友送暖〉

/義工小樂

星期天(2022年1月16日)的傍晚,祝福文化和吉祥義工團來到了吉隆坡大慈講堂兒童之家。

我們趕在孩子們的晚餐時間前送來了熱食、 包子、巧克力、各種乾糧以及新衣服。

義工潘來吉擅長烹煮美食和製作包子, 他常常以包子和福利收容中心結緣。

由於華人新年跫音臨近,因此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特別準備了新衣服贈送給小朋友,潘來吉則給他們現場發放紅包,小朋友們都顯得興高采烈。

較早前, 潘來吉也送了熱食和包子給杭邦緬甸難民孩子中心,這是為了彌補他在上月中因為道路被水淹無法依約送熱食和包子給難民孩子的遺憾。來吉也給難民孩子們發送紅包,讓他們感受到了華人的傳統文化與習俗。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基金會,捐助直涼13戶災民

(吉隆坡17日訊)彭亨州直涼鎮郊區一個只有13戶人家的小村子在去年12月19日被洪水侵襲, 災情相當嚴重, 但卻受到當局忽略。

這個村子住著一戶印裔家庭及12戶住在廉價屋的巫裔 。

祝福文化基金會聞悉情況後,立即籌備賑災物資和尋找有四驅車的義工協助運載物資到災區。善心人士拿督陳忠福和紀日輝聞訊後,分別捐款1萬及2000令吉。

近日,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工到該村向13戶災民捐贈援助金、乾糧、衣服、電器、書包和麵包。

印度裔單親媽媽斯爾華古瑪莉獨力撫養兩子女。由於她的住屋靠近河邊的低窪地,12月19日河水泛濫, 把他們的小屋子淹沒,家中衣物電器全被水毀壞。同時,巫裔居住的兩排廉價屋也被水淹4呎。

當這些馬來和印度裔同胞看到素不相識的華人義工去援助他們時, 非常感激。其中一位巫裔婦女更感嘆,這才是真正的「大馬一家」。

(原文刊於2022.1.18《星洲日報》。)

社會關懷

《真正的「大馬一家親」》

/蕭依釗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我是安吉拉。我家淹水,我家的東西全毀壞了!電器全部壞了!老師可以捐一些東西或食物給我們嗎?」

2022 年元旦收到的第一個手機簡訊,是一位15歲印度裔女生安吉拉的求助簡訊。

安吉拉和母親斯爾華古瑪莉及11歲的弟弟住在彭亨州直涼鎮一個偏僻的小村子。這個村子除了他們一家, 還有12戶住在前面「人民廉價屋」的馬來人 。由於住屋靠近河邊的低窪地,12月19日, 河水泛濫, 把他們的小屋子淹沒了。兩排「人民廉價屋」也被水淹4英尺。

或許是因為村子過於偏僻,外界鮮少人知道這裡發生水災,沒有人來援助他們,徬徨無助的安吉拉才向曾經幫助過她的義工發出求助簡訊。

彭亨州許多公路被大水損毀,必需駕四驅車, 才能確保安全去到安吉拉的村子。我向兩位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朋友拿督陳忠福和紀日輝先生詢問他們是否有四驅車, 他們雖然沒有四驅車, 卻主動捐款贊助我們的賑災行動 。印度裔義工Dave 願意載我們去, 但他7天後才有空。

1月7日, 義工翠群、曉君和我乘Dave的四驅車往約200公里外的直涼鎮,車後是我們為安吉拉一家及12戶馬來災民所準備的乾糧、T-恤、電器、書包和麵包。

安吉拉家境清寒,全家靠母親斯爾華在民防部隊當合約職工的微薄工資糊口。她們住的屋子和旁邊的空地是外祖父留下的。這間小屋子十分簡陋──四面土牆加鐵皮屋頂, 沒有卧室、廚房隔間,老式蹲廁在屋子外面。整間屋子最「華麗」的是嵌在地板富有印度風格的彩色圖案瓷磚。

家裡的電器、 衣物、書籍等都被洪水毀壞了,只有一些金屬用具未被損壞。

斯爾華說,屋子外面的積水未退,未來幾天仍有大雨,洪水隨時再來襲, 東西能放多高就放多高。

望著掛在門上兩邊的鐵鍋, 我們不覺得好笑, 反而心酸。

安吉拉從小就在華文小學唸書,現在就讀關丹市中華中學初中三, 所以她的華語極流利標準,
她的弟弟也是在華文學校求學。

貧困的安吉拉一直得到華社熱心人士資助學費。

水災發生時, 學校因疫情尚未開學,安吉拉在家,和家人一齊無奈的看著水位上漲,一齊逃難到母親朋友家。在敘述當晚的水災時,她顯得仍心有猶悸。

安吉拉是個乖巧的女生, 很得師長的疼愛。她家受災的消息漸漸傳出,直涼華文小學家教協會主席和朋友送了一台電腦、煤氣爐和兩張床褥給她。接著有一位華人前來分派RM 130 給13個受災戶。與其他災區相比, 他們這裡算是冷清的。

我們這四個「遲來的捐獻者」, 一家一戶的敲開窄小的廉價屋, 通知馬來朋友來領取賑災品和「紅包」時, 他們顯然有著意外的驚喜。尤其是小朋友,他們非常喜愛我們贈送的T-恤。有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領了衣服後,又跑回來對我們說:「我弟弟不在家, 可不可以也給他一件?如果他沒有,他會很傷心的。」

我刻意把捐款放在「紅包」裡敬送給印度和馬來朋友 , 因為華人新年即臨,發「紅包」是華人新年的傳統,我想讓友族朋友感受來自華人族群的善意和關愛。

和藹可親的馬來母親Kak Wan讚嘆:「這才是真正的『大馬一家親』呢!」

(2022年1 月15日)

感悟心

《別再用一次性吸管了!》

/蕭依釗

今天收到朋友傳來「海龜鼻被吸管卡」的短片,朋友還加了一句:「我們應該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這是我的手機第五次收到這短片。

2015年,海龜保育專家在美洲發現一隻海龜的鼻子卡著異物,經過了數分鐘的努力才將異物拑出,這才發現原來是10公分長的塑膠吸管。專家將吸管從不斷滲出鮮血的海龜鼻孔裡拔出的畫面,震撼人心。這隻海龜,只是承受生存環境遭塑膠污染的眾多野生動物們的一個縮影。

救援短片在網上熱傳。也許是受短片影響,越來越多國家或城市決定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檳城和雪蘭莪兩州也宣佈将計劃追隨歐美先進城市逐步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其實,先不說保護地球大環境,單單為了個人健康,也應該考慮停止使用吸管。據專家指出,用吸管吸喝飲料,會帶來以下害處:

1. 有證據顯示,海洋中發現的塑膠廢料,被海洋生物吃了下去,進入了食物鏈,也許最後會上人類的餐桌。所以塑膠不只會傷害海洋生物如海龜,最終也可能傷害人類。

2. 一次性使用的塑膠吸管,大多數是用聚丙烯做的。這種化學物質可能釋放影響雌激素濃度的化合物。若用吸管吸熱飲、酸性飲料,釋放化學有毒物質的風險更大。

3. 用吸管吸飲料,會把空氣吸入消化道,導致不適症狀,例如脹氣。

4. 時常用塑膠吸管喝飲料,可能會令人的臉上出現類似吸煙者嘴巴附近常有的皺紋。

5. 有色吸管經過染色,色料含有重金屬,對身體不利。

不過,必須提醒大家,在喝易拉罐飲料時,如不用吸管,請務必先用清水洗淨或濕巾抹淨易拉罐罐口,或者倒入杯子飲用,避免嘴對罐直接飲用。因為易拉罐可能受到鼠尿污染。馬來西亞已發生多起因用嘴對著喝罐裝飲料後導致器官衰竭的病例。

除了一次性吸管,專家也鼓勵民眾盡量減少使用其他塑料品,以避免加劇環境和生態污染。

我的一位醫生朋友完全不用塑料容器,連保鮮膜也不用。在他的家裡,只有玻璃或不銹鋼材質的容器。他認為,一般塑膠容器都不耐酸、油熱。即使是標明耐熱的塑料容器,只要裝油脂菜餚,就會溶出塑化劑。因此,只有避免塑料容器,才能確保安全無虞。

(原文刊於2018年8月9日《中國報》。)

原住民孩子

東海岸水災支援原住民,志工受困。

日前,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寫了一篇文,關於原住民與志工水災受困的情形,獲得了許多讀者的關注與反響。

牧師傳了相關短片給我們,想來讀者看了應該會更能感受當時的情況。無論如何,志工們已平安歸來,感謝大家的關心。

志工們是應蘇牧師的號召,而前往原住民村,與祝福文化並無直接關係;但因為有感蘇牧師對原住民的真心付出與扶助,所以祝福文化長期以來一直以後援形式予以支持。

無論世界變得怎麼樣,我們相信,只要有愛,就會美好。

(有意與我們一同捐助原住民者, 可按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mrEuSYPvPSFPQimN6

 

原住民孩子

《洪水困住了原住民與志工》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東北季候風帶來連日暴雨,洪水泛濫成災,年年如是。

政府對這種「常年水災」無甚作為, 似乎「聽天由命」。

更糟的是,原始森林被濫砍濫伐,造成原住民的生態環境惡化,山洪頻發。

當許多地區的原住民被大水所困, 面臨饑餓時,吉蘭丹州話望生縣和彭亨州立卑縣有百多個村落的原住民卻能免於挨餓之苦,因為他們背後有一位善於運籌帷幄、未雨綢繆的蘇廣成牧師。

每年10月底開始, 他就指揮「窮人的福音」志工和四驅車車主志願者趕在雨季來臨前把米糧運上他負責照顧的原住民村,存放在他在村裡建立的糧倉裡。一旦洪水來襲,山村被水圍困, 村長就會開倉發糧給村民。

原住民族群是祝福文化基金會重點幫助的對象。我們看到蘇牧師和志工們真心誠意援助原住民,甚至為了救濟被水圍困的原住民奮不顧身,所以就願意長期支援他們。

聖誕節前幾天,一群志工再度分駕四驅車運載米糧進入山區,他們想和原住民一起慶祝聖誕, 並且打算把原住民孩子載出山, 準備到城裡上學。

沒料到今年暴雨特大,洪水沖毀了山路,沖斷了木橋,十多位志工被水困在山裡。今天早上,當河水水位稍微下降後, 他們冒著危險,小心翼翼地駕車越過崩塌、泥滑的山路, 並且涉水而過,傍晚時分才安然回到鎮上。

蘇牧師說,現在路途驚險,只能等風雨停歇,才能輸送糧食進山, 並且載孩子們出來上學。

不管洪水有多嚇人,不管困難險阻多少, 都阻斷不了山裡山外以博大的愛建構的人道紐帶!

(2022年1月3日)

(有意與我們一同捐助原住民者, 可按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mrEuSYPvPSFPQimN6

 
情自在

《綠蝶翻飛的季節裡,我們說再見》

/ 葉偉章

親愛的G:

不知不覺間,2021竟已來到了尾聲,悄無聲息的,如午後進入家裡的陽光,原以為它一直都定格在牆上,又或攀附在陽台翠綠葉片上,卻在偶然不經意的一瞥眼間,才驚覺它早已褪去,徒剩一室的黯然。

這真是困頓的一年啊,原以為我們只是失去2020,不意竟連2021也給賠上了。在這身體被禁錮靈魂卻流離失所的壓抑氛圍裡,妳離開了。

妳離開的前兩個月,曾來電與我道別。趁著我還有點力氣,我想和你說再見,妳在電話那頭以著爽朗的語氣如此和我說。我也故作輕鬆地回妳話,彷彿只要繼續若無其事,日子就可恢復平常,妳就會不藥而愈突然好起來。妳說是來道別的,但直至電話掛上,我都沒與妳說再見。

後來,妳傳了一張照片給我,妳的近照,羸弱消瘦憔悴的妳。照片下妳留言:不要嚇著了。當然我沒告訴妳,我其實被嚇得宿夜難寐。那不是我認識的妳。

(那不是,我認識的妳。)

再後來,我就聯絡不上妳了。

妳離開時正是疫情幾近失控的險峻時刻,殯儀館嚴格控制著人數。妳母親來電,說是可以給我通行證送妳最後一程,我和她說不了,因為我家裡有更重要的人需要守護。我說了一半的實話,另一半我沒說出口的是,我其實仍未準備好與妳道別。

(我不知,該如何準備。)

妳離開數月後,一切喧鬧歸於平靜後,我和BL 相約一起去看妳。我們走進了那座新蓋的靈骨塔,在安靜得彷彿置身於異次元世界的塔裡轉著圈找著妳的牌位。然後我們像鄉巴佬似的研究著牌位的結構,像郊遊似的東拉西扯胡說著些甚麼,像妳仍活著而我們仨又回到青春張狂的流光歲月裡似的喧鬧著……如此這般一個下午過去,直至離開我依然沒與妳說再見,至於BL 有否悄悄與妳說些甚麼,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堅持,不說再見。)

BL 向我揮手直接離去。我坐在車子裡,視線被不遠處墳塚區裡的一棵樹給吸引住了。應是一棵菩提樹。風大,樹上的葉子彷彿下一秒就會被吹離樹稍似的,千百隻綠色的蝴蝶同時展翅,爾後卻又迅速被拉回到枝上,如此反反覆覆,始終未能飛離。

(那妳呢?離開了肉體的妳,是否也就自由了?)

立德問我可不可以寫一封信,與2021 道別,我於是想起了妳。是呀,2021要離開了呢,想來在與它告別的同時,我似乎也不得不和妳說再見了。原來有些事,並不是堅持就能達成的;並不是我堅持不道別,妳就會留下的。

人到中年,似乎不得不接受,原來人生原就有這許多無可奈何。

(於是我們不得不,說再見。)

對了,忘了告訴妳,我明年有作品呢,希望妳可以一如既往地來看我的演出。再見,我們到時見。

(再見。)

與妳同月同日生的Y

(原文刊於2021.12.31《星洲日報》。)

情自在

《2022的第一篇文》

2022元旦,經歷了風雨飄搖的兩年,新的起始成了我們殷切的盼頭,盼著否極得以泰來。

我和蕭總、竹筠說,咱們來寫回顧文吧,竹筠面有難色回我:就…… 只是對著電腦呀……。2021年最後一日,蕭總來電,劈裡啪啦說了一大堆,關於近日大雨災情又再告急,關於她那分身乏術的行程,關於……,我後來忍不住打斷她:所以?

所以,嗯,所以,無法交稿……

其實我也開了天窗。祝福文化探訪團,一直是我們的活動重點,這兩年的動彈不得,還真的把重心也給綁架了。如果真要說,就是社會關懷的部份,蕭總偶爾會帶些義工去派糧,但這部份我並未參與,是故無從下筆。

我始終惦念的,是那些助學團的長輩與朋友,並沒有甚麼特別想說的話,就只是希望他們都安好。這兩年下來,大抵許多人都會領略到平安健康其實就是最大的幸福。

於是我問徐莉嘉,有沒有以曙光為主題的照片,她在三十秒裡傳了幾十張給我。我挑了其中一張,她說是在五條港拍的,還說可以找一天帶我去看日出,我連忙搖首擺腦,大叔我可是寧願睡覺的噢。

2022元旦呀,就祝大家新的一年迎來曙光,逐漸照亮我們每一位往後的日子。

祝願:安康

文:葉偉章
圖:徐莉嘉

可能是包含下列内容的图片:水域、天空和大自然
助學計劃

《地震過去6年了, 尼泊爾孩子好嗎?》

/ 蕭依釗

2015年,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發生 7.8 級大地震,山河變色,傷亡慘重,震驚世界,各國的援助和志工紛紛湧入。

強震過後,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會和基督教世界外展會立即聯手到尼泊爾賑災。這是我第一次踏足有「眾神的國度」美譽的尼泊爾,但映入眼簾的卻是滿目瘡痍——損毀的古廟、坍塌的樓房、斷裂的道路……

當地義工帶領我們巡視幾個受到重創的災區後,我們決定捐資重建兩所學校的課室及兩個偏遠山村裡倒塌的住屋。

第二年,我和佛光山的幾位法師重訪災區視察重建工程。我們籌建的校舍民房已經落成,受惠者自然欣喜, 但仍有很多災民無力重建家園,路旁堆滿瓦礫,許多學生依然在簡陋的帳棚上課。

當地義工從法師那裡知悉我參與的另一個基金會——祝福文化基金會有一個助學計劃, 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捐助貧困孩子上學,即來找我陳情:地震造成許多 孩子失去父親或母親,或家園毀壞, 如果沒人援助他們,他們就得輟學……。 他們希望祝福文化基金會能援助這些孩子。

這樣的要求, 應該沒有人會忍心拒絕。祝福文化基金會應承每年通過當地民間組織捐助百多名貧困學生上學。從此,祝福文化基金會與這高山古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9年,為了讓「祝福使者」們親自去尼泊爾探訪他們捐助的學生,我們組織了「祝福文化尼泊爾探訪團」。50位「祝福使者」探訪了學校、城市邊緣的貧民區、古老的寺廟……可惜由於連日暴雨,山路被砂石流沖毀,我們租的四輪驅動車無法深入山區,祝福使者們無緣探訪住在偏鄉的學生的家, 只能請學生及他們的長輩步行到公路旁來相會, 送上我們從馬來西亞帶去的禮物和紅包。

這兩年新冠疫情肆虐,國界封鎖,主要靠旅遊觀光業的尼泊爾經濟受到打擊,我一直在惦念尼泊爾的孩子們, 他們近況如何?還有繼續上學嗎?

於是委託當地義工去探訪我們捐助的一些孩子,義工的報告令人心酸:由於各種因素,尼泊爾災後重建之路走得緩慢, 以致平民生活苦不堪言。孩子們的情況未有明顯的改善。有的孩子仍住在災後臨時用鋅片和木板蓋的簡陋棚子裡,有的住在用木頭支撑着牆壁防止倒塌的殘破危房……他們的父母沒能力讓孩子過上溫飽的生活。

義工的報告中還附上了其中幾位孩子的情況和照片:

*愛斯德爾,13歲
父親已過世,母女三人住在鐵皮屋。母親平日替人家打掃房子,賺取微薄的工資。有時母親生病不能出去工作, 她們一家就沒錢買飯吃。
*愛麗莎,11歲
父親已過世。母親在餐館打散工, 養活4個孩子。一家人住在租來的破房子, 掙扎求生。
*愛斯冰,6歲
父親拋棄了她們母女,幸好一個慈善組織幫助她的母親開了一間小茶檔謀生。母女倆住鐵皮屋。
*小沙彌尼艾迪雅,11歲
在被父親拋棄後,艾迪雅的母親帶著她和姐姐投靠寺院, 其母在寺院當義工,她和姐姐從小受戒出家。
*莉斯瑪,13歲
莉斯瑪一家是南部山區的鄉民。地震摧毀了他們的家園後,至今仍靠臨時的鐵皮屋遮擋風雨。一家五人擠在一間臥房 。雙親的工作和收入不穩定, 所以他們常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
……。

凝視著一張張女孩的照片,她們的相貌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我忖思著疫情過後,一定要再組團去看望她們。

夜裡,尼泊爾女孩走入了我夢裡:清澈的河水,起伏的山巒,藍天白雲下,白色佛塔旁的風馬旗飄揚,一個女孩站在高坡上的帳棚前面拚命向我招手,我一步一步的踩著上山的路,彷彿漫長,卻又近在咫尺,下一個瞬間我醒轉了過來……

我躺在床上回憶夢裡的女孩: 她是尼泊爾無數需要幫助的女孩之一。如果我們向這些孩子伸出援手, 幫助他們上學求知識, 他們的命運就可能改變。

(原文刊於2021年12月 29日《星洲日報》「惜緣惜福 」專欄。)

小沙彌尼艾迪雅,11歲

愛麗莎,11歲

愛斯德爾,13歲

愛斯冰,6歲

莉斯瑪,13歲

社會關懷

《祝福使者贈聖誕禮物給災區小朋友》

文冬遭遇百年大水災,災民損失慘重。文冬原本就是馬來西亞最貧窮的縣之一,現在又遇水劫,雪上加霜,有鑑於此,星洲日報基金會和佛光山決定在聖誕節赴文冬賑災。

他們要派發210份食物籃、床褥枕頭等給文冬六個新村的貧困災民,所以號召四輪驅動車車主和義工參與。

文冬縣的貧困者一直是祝福文化基金會幫助的對象,祝福文化同仁覺得這項「水災獻溫情」行動特別有意義,就動員了幾位義工參與。

祝福使者黃碧玲知悉文冬賑災之行,在聖誕節前夕把庫存的巧克力拿出來,並採購了精緻的玻璃瓶,讓員工細心的把巧克力裝在玻璃瓶裡,趕在下班之前送到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辦公室,她託付祝福文化義工把巧克力贈送給災區的小朋友,每個小朋友送一瓶。

聖誕節,在文冬市都賴廣場,穿著祝福文化藍色T恤的義工像聖誕老人似的給小朋友送聖誕禮物。她們歡喜地送,小朋友們歡喜地接收。

令義工們驚喜的是,每個小朋友都會道一聲:「謝謝!聖誕節快樂!」然後歡歡喜喜的捧著玻璃瓶離去。

義工秋菊、曉君和珮薇表示:看到小朋友們快樂,她們也很快樂。

佛光山的法師持「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悲願,祝福文化文化自是不達如此境界,只希望可以給小朋友帶來更多的快樂。

(2021.12.28)

社會關懷

《聖誕前夕, 趕送緬甸孩子禮物》

/義工小雪

祝福使者黃碧玲聽聞巴生洪水泛濫導致道路封鎖,住在梳邦的緬甸難民孩子無法吃到包子後,心生憐憫,覺得自己應該為這些緬甸孩子及受水災影響的孩子做點甚麼 。

於是,在聖誕前夕,她取出公司庫存的巧克力, 同時採購了100只精美的玻璃瓶,動員手下一齊把巧克力裝進玻璃瓶裏,並且送到到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辦公室。

她語氣殷切的說:「請你們今天晚上一定要把巧克力送給梳邦緬甸難民孩子中心那50名孩子手中,他們在聖誕節前夕收到禮品定然非常欣喜。 希望他們知道雖然他們身在異國, 但有許多馬來西亞人在關愛他們。

「聽說你們明天也會去文冬賑災,請你們也把剩下的巧克力贈送給災區的孩子……」

義工小陳好像是自己收到聖誕禮物一樣雀躍, 火速把巧克力送去緬甸難民孩子中心。比昂牧師為馬來西亞華人的愛心深深感動。

後來小陳還送了10瓶巧克力去另一家基督教兒童福利中心——和平之家。 她希望帶給更多孩子歡樂 。

跨越種族和宗教的無疆大愛, 是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及人類最珍貴的東西。

(2021.12.27)

社會關懷

《願孩子們聖誕快樂!》

/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祝福文化自創辦以來就一直有個慣例, 每年聖誕節前都會至少選一家基督教徒的福利中心,捐贈食品和禮物給老人和孩子, 讓他們能愉快地度過佳節。

我們覺得,慶祝聖誕節最好的方式就是發揚聖誕精神──關愛有需要的人士,特別是貧困者、孤兒、長者、病患、不幸者,在節日期間給他們送去禮物和食品,與他們分享仁愛、和平。

今年, 我們選定了在首都附近的一家緬甸難民孩子中心, 創辦人是比昂牧師。比昂牧師照顧著住在那一帶的三四百個緬甸家庭。這些緬甸人都是來自北部山區的克欽族, 他們都是信仰基督的。

愛心滿滿的義工潘來吉一聽聞這活動,立即毛遂自薦,要包辦一頓晚餐,另加每個孩子3粒包子。他平日要上班, 只能在星期日製作包子,所以我們就訂在聖誕節前的星期日去探訪孩子們。

12月 16日,連綿不絕的暴雨,洪水淹沒了巴生及許多低窪地區,許多道路交通中斷, 我們決定展延聖誕節送暖行動。

12月19日早上雨終於停了, 來吉一早就來電興奮的說,可以送食物給緬甸孩子了!他已經開始準備食材。

下午五點,我和義工小陳載了滿車的衣服和乾糧到達緬甸難民孩子中心樓下。我們和比昂牧師「望穿秋水」, 久久仍未見來吉的蹤影,天色卻漸漸暗了下來……

原來雨雖己停, 惟洪水未退,當局封鎖了更多道路,來吉被困在車龍中進退維谷。

我當機立斷, 建議他把美食和包子送去給災民。我覺得, 此時此刻, 災民比緬甸孩子更需要熱食充饑。來吉也覺得,他精心準備了一整天的食物,能溫暖災民的心, 是善緣。

為了不讓孩子失望,我和牧師去了兩家快餐店KFC 和 A&W,給孩子買了些快餐充當晚餐。孩子們雖沒機會吃咖哩雞、咕嚕肉和包子,卻吃到了他們同樣喜愛的炸雞、薯條和馬鈴薯泥。

願孩子們聖誕節快樂!願客工們都能感受到馬來西亞人的愛心和友善!

(2021年12月 24日)

感悟心

《長者宜靜養》

/蕭依釗

朋友阿佳來電訴說父母的情況:「我家倆老對於運動是唱反調的。老媽每天外出運動兩小時;而老爸不喜歡運動,喜歡躺在安樂椅上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興緻來時蒔花弄草,累了就在安樂椅上閉目養神。人人都說運動好,可我沒見到老媽的身體比老爸好,老媽膝關節還因為跑得太多出了問題,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異常疼痛,也蹲不下了。

「我都被搞胡塗了,我們做子女的,到底該不該鼓勵父母運動?」

我笑答阿佳:「西醫與中醫對運動持不同的看法, 平民百姓對這問題就難免分歧了。」

西醫認為,運動量越大,對身體越有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齡者需要一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慢跑。以及一週至少3次的平衡運動,而舉重之類的阻力訓練一週最少兩次。

西方研究人員對8.8萬名美國成人進行了9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幾乎任何運動量皆有助減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或其他死因的風險。運動量愈高,風險的下降程度就愈大。

但中醫認為,進入老年以後,人體陰陽氣血會以腎精的形式儲存起來。如果從事劇烈運動,就可能調用自己的精氣來彌補運動消耗,等腎精的儲備嚴重不足時,人就會突然出現體質下降。因此,老年人適合靜養,從而使得五臟的精氣彙合成腎精。腎精充足,老年人的體力和反應能力就會有較好的表現。但靜養不等於完全靜止不動。很多老年人因氣血不足,習慣天天躺著或者坐著,這也不健康。靜養的正確含義是,避免劇烈的運動和精神波動,代之以舒緩流暢的運動,保持精神安逸。

中國名中醫徐再春指出:「40歲前必須鍛煉,50歲前適當鍛煉,50歲以後要悠著點,多休息,60歲後不鍛煉、多保養。許多人做錯了。年輕時不鍛煉,老了拼命鍛煉,違反自然規律,結果把身體弄垮了。」

中國名病理學專家紀小龍主張,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裡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相信,生命在於運動,人一定要運動,運動量視個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而定。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提出「百練不如一走」, 所以我建議阿佳讓父母之間採取中道:結伴到公園或其它綠色植物較多的地帶行走,呼吸清新空氣,眼觀沿途風景,精神自在放松,有益身心健康。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佛光會聯手送物資予兒童和殘障者》

祝福使者黃碧玲最近捐出了大量物資──巧克力、餅干、醬油、辣醬、蕃茄醬、嬰孩沐浴露等給祝福文化。

祝福文化的義工歡喜的把這些物資送去以下福利中心:

1.甘露亭兒童之家
2.菩提之家
3.喜樂之家
4.雪蘭莪自立精彩發展協會(專照顧居家殘障者)

黃碧玲也捐出了十多箱鉛筆盒,共有數百個之多。感謝佛光會的義工們, 她們非常用心的把因存放貨倉一段時日而積塵的鉛筆盒, 以抹布一個個擦乾淨,之後送去基督教緬甸難民兒童中心、 AN-NAJIAH 兒童之家及兩所學校的學生。

收到捐贈品的孩子們都雀躍不已。

感悟心

《別戴氣閥口罩!》

/ 蕭依釗

香港不幸成為最早被變種病毒株Omicron入侵的城市之一。第一個確診患者為36歲印度籍男子,他抵港後入住富豪機場酒店檢疫。檢疫期間,他佩戴無法過濾呼出氣體的氣閥口罩,更有一半時間打開房門未戴口罩。斜對面住客、62歲中國籍男子被傳染。

香港病毒專家袁國勇到酒店視察後說出的以下一番話值得關注:印度籍男病人戴氣閥口罩,是「自私的口罩」,因這類口罩噴出的空氣不能被過濾,當他開門取餐或倒垃圾時,含病毒空氣由房間散播到走廊,導致斜對面房住客感染。

戴口罩的用意:是給我們的呼吸系統立一道屏障,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因此 ,我們不宜戴氣閥口罩。

記得去年3月本地剛爆發疫情時,大家對口罩的認識不深,我見到一位相熟的法師戴氣閥口罩, 即直率的告訴他:戴氣閥口罩是自私自利的行為。 他連忙摘下氣閥口罩,充滿歉意的連聲說「罪過!」這氣閥口罩是信徒送他的,還告訴他是最有效防疫的口罩。

過後, 我在媒體上看到一位高官戴氣閥口罩出席公開活動。

最近陪朋友到診所看醫生,見到前台的一位助理竟然戴著氣閥口罩,我想她可能是沒有相關概念,當然也不排除可能是自私心態。

由於大多疫苗無法提供100%保護力, 戴口罩仍是防疫的必要手段。

中國據東莞市有個曾被媒體廣為報導的病例:有兩名學生未戴口罩經過一名新冠病毒感染者餐桌時,1秒「中招」!

中國的研究數據表明,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均未佩戴口罩,傳染概率高達90%;健康人佩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感染者未佩戴口罩,傳染概率為30%;健康人未佩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感染者佩戴口罩,傳染概率降至5%;健康人和新冠病毒感染者都佩戴口罩,病毒傳染率僅有1.5%;當兩者均佩戴口罩且有效防護距離大於1.8米,那麼傳染概率會降為0%。

很多人感染病毒, 是因為沒有正確戴好口罩。我們不但要選擇適合的口罩,更要戴好口罩。

馬來西亞衛生部建議:普通人要達到新冠肺炎病毒防護效果,要戴雙口罩──普通醫用口罩加上布口罩。你當然也可以戴N95、KN95、N 99 、KF 94 。

無論是醫用口罩還是其它口罩,千萬不要水洗。這些口罩中間有一層由聚丙烯制成熔噴無紡布,是一種超細靜電纖維,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靜電吸附能力,可以吸附粉塵和飛沫。水洗會讓纖維失去靜電,也就失去了靜電吸附的能力。

此外,我們要隨身多備幾個口罩更換,口罩一旦被汗水或口沫浸濕就無法有效預防新冠病毒,宜立即更換口罩。

社會關懷

《木屋裡的獨居老人——文冬送暖扶貧個案》

/蕭依釗

文冬縣金馬蘇新村的一間破舊木屋裡, 住著一位孤苦的76歲老人關莉莉。

由於糖尿病併發症、關節炎,關奶奶腿腳無力、腳趾變形,連鞋子也穿不上了。

早幾年她出外時是騎摩托車的, 由於多次摔倒, 她現在連腳踏車也不敢騎,僅靠推著一台殘舊輪椅,才能走去商店買三餐和日常用品。輪椅的輪胎經已磨損,推起來十分吃力。

我和義工們準備第二次到文冬送尿片等物資前夕,當地義工莊培華向我特別提到了關莉莉的淒涼晚景 :「我是近幾年才認識關莉莉的。聽說她過去曾是馬華婦女組活躍分子。 她有一個兒子,已在城裡成家, 這兩年似乎都沒回過來看望她。關莉莉目前只靠福利局援助金RM500過活。 」

莊培華說,關奶奶需要一台輕便型輪椅、一枝三腳柺杖和兩件沙籠。

臨時臨急,去哪裡找這些東西啊?我馬上想起老家剛巧有一台可折疊的輕便型輪椅和三腳柺杖,是母親以前出門時用的,自從她動了脊椎手術後就無法出門,所以輪椅和拐杖也派不上用場,可是母親仍然捨不得將它送人。我自是勸不動的,唯有出動她的愛孫們,在孫子們的半哄半誘下,母親終於點頭,願意把輪椅和三腳柺杖轉送給更需要的人。

我同時也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前住院留醫時穿過的兩件沙龍,多年來束之高閣但依舊如新,於是一併把它們給找了出來。

關奶奶看到我們送去的輪椅和柺杖,非常高興,不斷的道謝,並且馬上試用。

踏進她家時,冷不防地上有一攤水,差點滑倒。我抬頭一看,原來是屋頂漏水。

義工把10包紙尿片搬進她的房間後想要借用廁所,卻見滿地屎尿,臭气熏人。

我細細思量著,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實在不適合關奶奶,不但容易摔倒,而且摔倒了也沒人知。事後我建議莊培華,希望她可以試著說服關奶奶入住老人院。

莊培華第二天去訪關奶奶,關奶奶說:「我願意去住老人院!昨天我又跌倒了!我的眼旁和額頭都傷了!」

我和莊培華聯繫了三家公益老人院,全都無法收容她,原因是:章程規定,只能收容無子女的老人。

至於她的兒子為何不回來看望或寄錢給她,我不得而知,或許有他的苦衷。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無法全盤掌握故事的面貌,只能就著眼前所見盡可能協助有需要者。

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打工族雖然非常努力工作,卻依然難以擺脫貧困,很多子女也因此沒有餘力奉養父母。在文冬,我們就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例子。

至今,莊培華及其他義工仍在想辦法幫助關奶奶……

(2021.11.28)

編按:經義工協助,關老太太目前已被安排進入加叻一家由教會創辦的老人院。據莊培華轉述,目前已與關老太太的兒子取得聯繫,關老太太也已順利搬進老人院,她很喜歡蕭總所送的沙龍,物輕情意重,希望這兩件沙龍可以在新環境裡陪伴著關老太太,願她快樂、安康。

 

社會關懷

《十一月裡,第二度到文冬送暖》

/義工小雪

高山峻嶺圍繞的文冬縣,是馬來西亞的貧困縣之一,這裡有很多在貧窮線下掙扎求存的村民。

11日3日,祝福文化團隊到文冬縣捐贈糧食和防疫物品給106貧困戶,當地社工莊培華告訴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華人新村裡有十多個殘障者、因中風而癱瘓在床者及不良於行的老人需要紙尿片。他們平均每天要用2~4片,消耗量大, 而尿片一包售價十多令吉, 他們都買不起, 希望祝福文化能捐紙尿片給他們 。

兩周後,蕭總籌到了一百多包紙尿片, 義工文良把滿滿一貨車的紙尿片載到文冬, 並在當地義工培華、惠芳和來娣的協助下送到需要尿片人士的家中。

感謝拿督陳忠福、李惠杉、楊映庭和劉姓朋友在閱讀了祝福文化關於11月3日“文冬送暖”活動後 ,匯款至祝福文化, 希望能捐助文冬的貧困者;另外,黃碧玲也捐贈乾糧、符秋菊捐送印度阿吠陀肥皂……,祝福文化負責輸送大家的愛心。在送尿片給15名長者和殘障者時, 祝福文化也贈送「大紅包」和一袋防護用品、食品給這些貧困人士。

這些貧困長者和殘障者散居在文冬縣的吉打里區、玻璃口新村、力巴士新村、暹猛新村及金馬蘇新村。他們大多數是行動不便或終日癱瘓在床者。

這裡述說其中四個家庭的的情況, 讓讀者正中了解他們的困境:

(一)
83歲的黃受先,曾經中風,同齡的妻子患關節炎,夫妻倆皆行動不便。無子女。唯一的收入是社會福利局每月發予的500令吉。生活困難。

(二)
72歲的劉運先在8年前第二次中風之後,就一直癱瘓在床。
他的妻子在他們的獨生女約10歲時就出家為尼,10年前病逝。
罹患心臟病的女兒在家裡照顧父親。父女倆相依為命。她沒車也沒錢,無法帶父親去看病,一個人無力抬父親去浴室沖涼, 只能在床上給父親抹身, 清理大小便。
劉運先每月獲得社會福利金RM500。付還房租RM200後,僅剩RM 300購買糧食和尿片。

(三 )
75歲的鄧瑞娣因糖尿病併發症而雙眼失明,腿腳無力行走。
由於她持紅色身份證,申請不到社會福利金。
她的兒子罹患心臟病,無法工作,每月領取社會福利金 RM350。媳婦因為要照顧他們,也無法出外工作。他們一家寄住在親戚的屋子 。
疫情期間,曾因缺糧而掛白旗求助。

(四)
40歲的黃志成, 未婚。多年前罹患帕金森病。
黃父今年往生。 由於黃父生前有領取社會福利金, 所以社會福利局不批他的援助金。
單身的姐姐在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三餐、醫藥和尿片。
但姐姐本身患有心臟病,在豆腐卜作坊打工,收入低, 難以應付開支。
一個弟弟原是打工族, 但在疫情期間失去工作,無收入。

(2021.11.26)

感悟心

《汽水對健康危害多》

/蕭依釗

曾遇見一位喝可樂成癮的男生。他把可樂當開水,一天喝五六支。自他離開了報社就失去聯繫,最近聽說他的牙齒都被腐蝕了,且罹患多種慢性病。

喝可樂會上癮嗎?可口可樂公司聲稱,飲料中的咖啡因不會讓人上癮,但專家認為如果你喝多了,就會增加上癮的幾率。

天氣悶熱,許多人, 特別是年輕人愛喝冰涼的汽水,消暑解渴、沁人心脾,讓人難以抗拒誘惑。

但專家提醒,汽水含大量的糖分和各種添加劑(包括果葡糖漿),有人長期大量喝汽水,喝出了糖尿病;有的人牙齒齊根爛掉。汽水中豐富的磷酸,還會影響鈣的吸收,使骨鈣流失。

除了汽水,營養學家也不鼓勵人們喝果汁、高嘌呤的啤酒、高熱量的咖啡和奶茶等含糖飲料。

美國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長期飲用加糖飲料會增加代謝綜合症的出現幾率。有研究顯示,每天喝一罐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即便一周只喝兩罐,也會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代謝綜合症是指人體發生代謝紊亂的病理狀態,風險包括腰圍變大、甘油三酯偏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偏低、高血糖、高血壓等。

美國營養學家貝茲(Melanie Betz)指出,汽水等含糖飲料通常會添加致危份量的糖。這些糖可能造成心臟病及其他健康問題。「長期喝可樂、一般果汁、水果潘趣酒(Fruit Punch)、甜茶、其他含糖飲料可能導致腎結石。」

營養師勞森(Clara Lawson)提到果汁和咖啡時說:「天然的水果富含營養、纖維與強力的抗氧化劑,但不幸的是,果汁會消除水果所有的營養與擴物質,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糖份和卡路里。

「一杯糖份有限的普通咖啡對健康有益,但若是加了大量奶油、鮮奶油、糖漿的咖啡,年長者應該要避開。」

更令人擔憂的是, 法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 ml (毫升)汽水或果汁,罹患各類癌症風險就會提高18%,其中罹患乳癌風險升高22%。喝一罐裝汽水(一般約330 ml)就已經超標了 。

這項研究報告指出,導致癌症風險升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飲料中添加的糖。高糖分飲料是肥胖和體重增加的風險因素,而肥胖本身就是致癌因素之一。另一個可能則是添加劑,例如:4-甲基咪唑(4-MEI)。

喝什麼水最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答案:白開水最好。

我們的身體不能缺水。健康成年人每日應喝1500~1700 ml(約7~8杯)水。但每次飲量不可過多,應分多次少量為佳。

(原文刊於 2021. 11. 20 《中國報》副刊。)

情自在

【中年大叔學寫小學作文】

《春曉》 / 章魚燒

 

晨醒,天已亮透。

金黃色的陽光灑在草坪上,恣意如青春。鳥啼聲交匯成曲,你細細地分辨著,有八哥,有白頭翁,那嘰嘰喳喳的定是小麻雀。

你伸了個懶腰,卻仍不急著起床。你倚著床頭,看著窗外四四方方的世界。這讓你聯想到了「井底之蛙」的故事。那隻以為天只有井口大的青蛙,不曉得現下去旅行了麼?你不覺牽動了一下嘴角。假日沒事,就該像這樣無思亂想一番。何必拘泥。

你注意到鮮綠色短草上泛著水光,因著水珠滑動而閃爍成細細小小的碎鑽。你想起了昨夜的那一場雨。你入睡前一直聽見雷聲轟轟,雨的氣味挾帶涼意飄入你房裡,你在不知覺間沉沉睡去。草坪上好些九重葛的花瓣,想來就是被那場雨給打落的。真的有好一些,當然是無法細數的,就那樣無辜地靜躺著,身上多碎裂不全。你覺得落花確實有些可憐,但綴在草地上其實也挺好看,那紫的、黃的、白的、粉色的,彷彿就是草地的腮紅、唇彩,將綠地妝點成標致的大姑娘。

雖然掉了好些,但那九重葛的樹上,還是掛著許多花的。依然像母儀天下的皇后般,張著雙臂穩健地矗立在院子裡。

你猛然坐直了身子,把一床被子收好後即輕盈步出房間。春光如許,怎好辜負?

想來,這將會是美好的一天。

————————————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

 

情自在

種日子的鋼索玩家 ——陳慶佑《種日子的人》讀後感

/ 葉偉章

初識慶佑,他是馬戲團裡的鋼索玩家。那時我剛進報館,其中一項工作即負責接待由知名作家張曼娟領軍的作家團。張曼娟老師於1996年成立了紫石作坊,那是台灣第一個作家經紀人公司。2001年紫石作坊出版了《馬戲團》;2003還是2004年時,「馬戲團」成員受邀來馬演講。就是那時,我初遇慶佑。

時隔已久,許多事我早已記不清,不知怎麼腦海裡卻殘留了我和慶佑穿梭在美嘉美食中心的畫面。美食中心的名字叫「明天」,不過它的明天沒有持續太久,幾年後就拆遷了。印象中慶佑當時好像穿了一件背心,反正感覺就是要迎合南洋炎炎夏日天的著裝。畫面裡,我看著他的背影;另外還有一幀畫面,是我們桌上擺著的燒烤魔鬼魚。我和慶佑是投緣的,或許,換個說法,慶佑是很平易近人的,我記得當時我說了許多,他有種可以然人安心的特質,暖暖地在身旁烘煨著,不自覺就會卸下心防。

他回到台灣以後,我們繼續著各自的生活,並未特別聯繫,但我有看他的作品,如《小島的童話食譜》、《禮拜三的糕餅課》,從他的文字裡感受他的溫暖。

後來,有了臉書,我們即可更輕易地看見彼此的生活。我和他的共同朋友 PJ 不止一次與我說,慶佑的文字真好,很平凡的事他都可以寫得很精彩。我也不止一次點頭認同,沒說出口的話是——好得叫我們這種資質平庸的自嘆弗如。

但如果你看過了他《種日子的人》,就會知道他文字的好、他生活中的愜意,其實都不是憑空降下的。《種日子的人》收錄了他十年間的隨筆,記錄了他生活的變化與心路歷程。他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如同鬆土、撒種、澆水、施肥般,把日子當成了栽植物,用心地過著每一天。於是我明白了,為甚麼日子是種出來的。

讀著《種日子的人》,發現自己和慶佑其實有許多共同點,個性上的、想法上的、觀念上的;當然也有迥然不同的180度,譬如我絕對沒有他的那份冒險精神。四十歲以後,我也同樣過起了歸隱生活,但卻沒有勇氣像慶佑那樣直接搬到鄉下去,於是唯有厚著臉皮說自己是大隱隱於市。農村生活,並不像李子柒濾鏡底下的唯美仙境,慶佑讓我清楚明了採菊東籬下的真實樣貌,以及所需付出的時間與代價。

翻著《種日子的人》,我不自覺就和自己玩起了小遊戲——這是獨生子的天賦,凡事都可自得其樂一番,一般人未必學得會——因為是臉書的記錄形式,所以我一邊讀著一邊期待自己生日的出現。不要問我這樣的遊戲有甚麼樂趣,或許你可以自己試一試,看看某一年自己的生日另一個人正做著甚麼。這種時空平行的畫面,讓我覺得很有趣,彷彿把電影中的蒙太奇植入了真實的生活裡,又或者說,我們都生活在電影中。書讀了過半,才終於等著了我的生日,是一篇關於木雕淨瓶觀音的文章。這結果我很滿意,彷彿是扭蛋時剛好掉下了不錯的玩具,有種莫名其妙的滿足感。

有時會有種錯覺,彷彿我正通過這書與慶佑對話,於是我們一起聊了許多。我專心致志地聆聽著他的生活點滴,偶爾點頭稱是,偶爾發出一聲微嘆。我在月前痛失一名摯友,直至她離開多時,我依然憤懣,依然難以原諒她輕信不該信的人,我堅持她是因此賠上一條命的。然而慶佑通過《種日子的人》,語重心長地與我說:「那是他的人生,我們只能欣賞不能插手。」我怔仲了半晌,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話,許久,才終於在夜裡,緩緩地點下了頭。

讀完最後一頁掩上書本時,一股微微的悵惘失落從心底冉冉升起,彷彿美好的相聚又到了暫別的時候。忍不住斟了杯紅酒,輕聲地說了句:期待下次再聚。

(2021.11.16)

助學計劃

【徵求2022年度捐助貧困孩子的祝福使者】

《露娜的故事》 / 吾爾康 (Wolfgang)

露娜(Luna)出生於2009年7月4日,在一座名為塞拉貝(Selabe)的小村莊,是家裡5個孩子中的老四。

塞拉貝位處偏鄉,最鄰近的小鎮桑高(Sanggau),也有百多公里的距離,天氣晴朗時騎摩多約莫三個小時,雨季時則得花上大半天或更長的時間,前提是如果村莊沒有淹水的話。除了自給農業和數量不多的橡膠園,當地村民並沒有太多的就業機會及經濟生產能力,由於棕櫚油價格大幅下滑,油棕園也裁去了大量工人。

露娜的母親在3年前去世,露娜的父親獨自承擔照顧5個孩子的責任。「母親只病了幾天就離開了我們,我那唯一的母親,撫育我、愛護我、照顧我的母親。她的聲音突然就消失了,屋子裡也不再有她的踪影……」

露娜的父親酗酒抽煙,她的哥哥也仿效了父親的這些習慣。如今父親近六十歲,健康狀況持續惡化。他唯一可以勝任的工作是替鄰居割膠,收入十分微薄,家裡千瘡百孔也沒有能力修補。露娜的妹妹不曾上學,而露娜小學畢業後,也因為家裡的經濟情況而無法升學。

以這情況來看,露娜的命運大抵就是留在家裡,偶爾到別人家的農地打零工,並且早早結婚……。這是貧窮家庭一代又一代的宿命。

不過一切都不一樣了。因為新希望中心(New Hope),露娜打破了宿命,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新希望中心是國際基督教組織 World Outreach Internatonal 在印尼加里曼丹與砂拉越邊陲小鎮所建立的第二個原住民孩子培訓中心。[第一個原住民孩子培訓中心是希望之山(Mount Hope)。]

對於露娜而言,離開家人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但她還是很慶幸自己可以來到中心,讓她的未來添上了一道曙光。她在這安全、愉悅的環境裡生活、學習,並開始上初中。

————————————————————

「2022年度助學計劃」開始徵求捐助人,祝福文化誠摰吁請善心朋友們捐助緬甸、尼泊爾、印度大吉嶺和印尼加里曼丹的貧困孩子,讓他們可以過上溫飽、能上學讀書的日子。

祝福文化將收集善款至年底。按照往年模式,助學計劃採對應制,每名孩童RM500;當然,也接受隨喜捐助。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捐款表格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社會關懷

【《星洲日報》〈東海岸〉、〈大都會〉,2021年11月7日】

(文冬6日訊)八打靈觀音亭基金會與祝福文化基金會到文冬和加叻送暖,派發了106份乾糧加防疫物資給兩地的有需要家庭。
 
祝福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蕭依釗日前聯同多位義工到來文冬和加叻派發糧食,她表示感謝八打靈觀音亭和當地義工對這次送暖行動的支持。
 
八打靈觀音亭贊助了100個食物籃(每個價值大約200令吉),計有5公斤白米、包裝食油、美祿飲料、罐頭食品和米粉,派發給文冬和加叻一帶的貧困家庭,以助減輕生活負擔。祝福文化基金會贊助了另6個食物籃。
 
祝福文化基金會也派發106個愛心防疫袋,裝有口罩、搓手消毒液、殺菌肥皂、小孩沐浴露和牙膏。
 
在文冬新村,在社工莊培華和其他義工的協助下,順利把物資派發給當地的56戶貧困人士。
 
在加叻,在中小學負責人和村長們的協助下,領取食物籃的共有50戶貧困家庭。除了加叻的貧困戶,也有雙溪都亞和雙溪甲杯的貧窮人家。
 
受惠者大部份是單親媽媽、病患、貧窮和孤苦無依的老人。
 
感悟心

《早餐,你吃對了嗎?》

/蕭依釗

一位旅居台灣的朋友透露,她最近便秘,聽學姐說冰奶茶是「通腸神器」, 就去附近的早餐店買了一杯大冰奶, 喝下後果然就拉肚子了。

她說, 台灣人戲稱早餐店的大冰奶為「地表最強瀉藥」。

冰奶茶為何有如此效力?我對此十分好奇。於是上網搜尋資料。 台灣食藥署證實了「大冰奶」的四大原料——冰塊、奶精、鮮奶、茶水有通腸效果。

食藥署說明原因如下:早晨腸胃還未完全甦醒,如喝下大量冰涼飲品,腸胃突然受到「冰」的刺激,自然就會收縮蠕動,如果腸道有堆積糞便,自然也會開始把糞便往下擠。

奶精通常是椰子油、棕櫚油等飽和脂肪酸做的,一早胃部接收過多的脂肪,很容易消化不良造成拉肚子。此外,70%的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鮮奶會引起他們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茶葉中富含的單寧酸,易與鮮奶中的蛋白質凝結成塊,不易消化,還可能引發腸絞痛。

以上四種原料組合成「大冰奶」後,通腸效力自然加倍。

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可以確定,冰奶茶不是健康的早餐飲料。

大家都聽過這話:「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但早餐要怎樣吃才算吃得「好」呢?我們真的吃對早餐了嗎?

據專家說,現代的人20%不吃早餐飯;70%不懂如何吃好早餐。

不吃早餐、不當的早餐飲食習慣、食物搭配不當或選擇不當,都會損害你的健康。

起床後宜先喝一杯溫開水,令腸胃甦醒, 並補充睡眠時消耗的水分。然後做20~30分鐘伸展運動,讓身體充分「醒來」後再吃早餐,會更加有利健康。

很多朋友為了減肥,早上只喝喝果汁或蔬菜汁或水果,這其實是不太好的。早餐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早晨人體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沒有舒張,如攝入冰冷的飲食,必定會影響微循環,導致血流不暢。

很多中老年朋友習慣喝點粥加鹹菜,而年輕朋友則習慣以牛奶加雞蛋來解決早餐,這兩種配搭都會造成營養不足的問題。

相反的,有些朋友早餐吃得過量,大量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比如奶酪、漢堡、熱狗、培根、油條等煎炸食品,但過於豐富的早餐其實會加重腸胃負擔。

健康的早餐宜依照營養均衡的原則,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低脂低糖的食物為主。一種主食加牛奶或豆漿、蔬菜、雞蛋,不宜進食太過油膩、煎炸、乾硬或刺激性大的食物,也不宜吃得過飽。

營養學家推薦兩種早餐配搭:1.牛奶燕麥粥+雞蛋+炒菜、2. 蔬菜+全麥麵包+牛奶+堅果。有乳糖不耐症的朋友可用豆漿取代牛奶。

朋友,儘管你生活節奏忙碌,也要注意吃健康早餐哦!

社會關懷

《文冬貧民悲歌唱不完》

/義工小雪

11月3日,祝福文化再次來到文冬縣捐贈糧食給貧困戶。

封城期間,社工莊培華不時來電希望祝福文化能幫助文冬新村的赤貧者。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總是這樣回應:「等政府解除限制, 可以自由跨州時,我們一定會去文冬送暖。」

熟悉文冬縣情況的星洲日報記者李佩珍說,縣內的加叻新村也有很多貧困家庭,於是蕭總決定同一天到兩地捐助100戶貧困家庭。

八打靈觀音亭住持明吉法師和護法團團長謝安衡主動表示要捐助這些貧困家庭,贊助了100個價值約200令吉的「食物籃」。

後來兩地需要捐助的家庭超過一百戶, 加叻49 戶、文冬57戶, 總共106戶貧困家庭。恰好曾任記者的戴麗佳捐了一些乾糧,祝福文化再添一些, 就又湊足了6個「福袋 」。

此外 ,祝福文化也捐了106個「愛心防護袋」——包含口罩、搓手消毒液、殺菌肥皂、小孩沐浴露和牙膏。

11月3日一大早,義工文良就駕羅里把「食物籃」送到加叻。蕭總和曉君、俊升以及當地義工濰綜皆提早一小時抵達派發糧食地點, 但沒想到還是有村民比我們早到。

受惠者大部份是單親媽媽、重病患者、殘障者和孤苦無依的老人。

這裡述說其中兩家人的故事:

(一)57歲的楊姓單親媽媽,在丈夫4年前病逝後,患上嚴重的憂鬱症, 曾想自殺,至今仍需服藥。女兒剛大學畢業,收入不高,還要付還政府的大專學費貸款。 她曾向親戚借了3萬多來支付女兒在大城市求學時期的生活費, 至今仍未還清。20歲的兒子出世以來就只能在地上爬行。 一家人掙扎求存。

(二)曾家三個兄弟因家貧娶不到妻子,所以一直單身, 住在一起相依為命。63歲的老三2年前中風,癱瘓在床,每天需換兩尿片, 一個月需要6包尿片, 單單尿片就是一大筆開支。72歲的老大半年前也中風,行動不便。67歲的老二無工作,在家照顧兩個兄弟的起居飲食。三人只有老三獲得福利金RM 500,不夠三餐溫飽。
鄉民的困苦,令義工們痛心難過。蕭總感慨的對義工們說:「明年的財政預算案,政府撥給土著社群114億;撥給華人和印度人社群僅僅約3億4千5百萬,只佔土著撥款的約3% 。居心不良的政客不斷渲染華人都很富有的刻板形象。他們應該來這裡看看華人的貧困,全國各地都有許多華人在貧窮線下掙扎求生……」

(稿於2021-11-4)

    
情自在

《牽手的故事》(四)

/ 章魚燒

那是中國廣東省裡的一所小學。

每天放學時段,老師們就會到校門口,手牽手築起一道人牆,確保孩子們安全離開。沒有車子可以不耐煩快駛,也不會有孩童突然衝出馬路。

老師們以堅持,換取孩子們的安全。

如此文化,在該校已「傳承」了二十年。

從來,最美的風景都是「人情」。

這回我們真切地看見了。

(中國廣東省珠海區康樂村真#牽手的故事)

2018.03.22
情自在

《魔法少女》(二十一)

我知道你一直都在,
都在陪著我。
在陽光下,
在微風中,
在溫暖而安靜的午後。

你會在凝固的時間裡,
伴著我,
直至我慢慢老去。

我知道。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98日

情自在

《牽手的故事》(三)

/ 章魚燒

他不認識她,但他牽著她的手。

她在夜裡獨自一人遊蕩,忘了家在哪裡,也忘了家人的電話,只知道自己的名字。

他發現了她,於是牽著她的手,在暗巷裡一起找回家的路。

他用人臉辨識系統找到了她的家,但她不認得。

他陪著她,安撫她的焦慮與不安,直至家人回來。

她是個患有失憶症的老奶奶;而他,則是溫暖的員警。

輕輕一個牽手的動作,如冬日裡的暖流,在冷漠的社會裡緩緩流淌著。

因為,有愛。

(改寫自2016年台中真人實事。)

2018.03.20

情自在

《魔法少女》 (二十)

有些話,
千言萬語,
始終難以說清,
譬如心裡的愛與愁。

有些人,
千絲萬縷,
無論多少磨合,
因為愛而緊緊連繫著。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91日

感悟心

《別把柑皮扔掉了!製成陳皮就是寶》

/蕭依釗

蕉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本地華人在農曆新年期間向親友拜年時少不了的年禮以及祭祀神明的供品。

近十年來,本地年貨市場上,除了焦柑,也出現其它種類的柑,包括蘆柑、金柑及椪柑等。

去年農曆新年,朋友欣喜的在超市發現產自台灣的「有機椪柑」,她一口氣買了10箱,並送了一箱給我。吃了清甜的果肉後,剩下的果皮橙紅艷麗,不忍丟掉,想到既然號稱「有機」,理應是不含農藥的,何不嘗試製作「陳皮」。

我先把柑皮用清水洗淨, 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幾天,曬乾後,切成一小片一片,用玻璃罐密封存放。

我知道我這種簡單的製作法並非正統的製作「陳皮」之道。「陳皮」講究的是一個「陳」字,就是要存放得長久一些,經過歲月的沉澱有一股陳舊之氣,即獨特的芳香氣味。據《本草備要》記載,3年以上的柑皮才能叫「陳皮」。陳皮放得越久,香味越濃。據說有藥店珍藏的名貴陳皮甚至存放了上百年。

我把自己第一次嘗試製作的「陳皮」全贈送給了一位方外之交。因為他常以陳皮加其它藥材煮水喝,例如:陳皮生姜水、陳皮紅棗水、陳皮菊花茶和陳皮檸檬茶。

他說,這些茶飲可以益氣養心、理氣開胃、消暑解郁。而他是受到他的師父的影響, 庵堂裡常備陳皮。不管煮什麼,加入陳皮,味道就變得醇香了。

他指出,古人云:「百年陳皮,千年人參。」陳皮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華, 但現代華人不懂得也不珍惜陳皮的好處,也許是因為陳皮太容易取得的緣故。

我是其中一個不珍惜陳皮的人,依稀記得幼時見過老祖母把曬乾的陳皮用鐵線串起來吊在木柱上,煲紅豆糖水等甜湯和熬煮老火湯時都會加點陳皮,但現在我既不煮糖水也不熬老火湯, 一日三餐簡單料理填飽肚子就行了, 所以就沒用過陳皮。

為了瞭解陳皮的好處,我特地去請教一位中醫朋友 。他說,陳皮藥用是一絕。陳皮性溫,加入任何藥方中,都能起很好的協助作用。惟他主張向可靠的中藥店買陳皮, 功效較佳。

他列舉陳皮的一些好處:

1.陳皮能夠理氣、化痰,非常適合濕痰、寒痰咳嗽者、支氣管炎患者。
2.陳皮加荷葉煮水可降血脂。
3. 陳皮能行脾胃之氣,有養脾健脾的作用。
4. 胃脹腹脹時,喝陳皮煮水,脹悶感會消失。

但他提醒:胃熱、熱咳及陰虛或氣虛的人不宜食用陳皮。

一片陳皮,竟然有這麼多的保健效果!

往年我們丟棄了多少柑皮啊 ! 明年農曆新年吃柑時,就別再隨手扔掉柑皮,把它製成陳皮就是寶了 !

情自在

《放手》

/ 章魚燒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

孩子學走路時,你牽著他的手,然而終得放開,他才能邁開腳步。

孩子學騎腳踏車時,你若一直緊扶車身,那麼腳車只能晃晃擺擺,永遠不會有破風之姿。

你無法代他上學,無法替他工作。有些路啊,終究只能一個人走,龍應台說了,但其實你早知道。

放手,並不意味著你和孩子失去了緊密聯繫;而是,讓他更早學會獨立。

放手,是為了讓孩子走更遠的路,讓他在沒有你陪伴的日子,也能過得很好。

放手,原來是一門藝術。

2018.03.19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九)

齟齬時掉落的言語,
細細碎碎像一地的蟻,
漸漸漸漸就形成一道楚河,
把你我隔在漢界的兩岸。

如果可以,
我想養一隻食蟻獸,
或許我們就可回到從前。
回到,面對面的從前。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84日
助學計劃

【徵求2022年度捐助貧困孩子的祝福使者】

《來自尼泊爾努祖天佩尼仁波切的訊息》

蕭女士,Dashi delek(扎西德勒) ! 非常高興收到您的問候。學校裡的孩子和我都很好,我們在疫情下安然無恙,雖然有一些學生感染了新冠肺炎但無人死亡。學校已重開,所有學生都回到了他們班上。我非常感謝您對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的熱心支持。因洪水與土崩之故,通往我們努日山區(Nubri)的唯一山路坍塌了,我們無法像往常那樣把食物從山外揹進山上。最後,我們只好動用了直升機來回數趟把生活必需品送到村子裡。幸好目前山路已修復。

————————————————————

「2022年度助學計劃」開始徵求捐助人,祝福文化誠摰吁請善心朋友們捐助緬甸、尼泊爾、印度大吉嶺和印尼加里曼丹的貧困孩子,讓他們可以過上溫飽、能上學讀書的日子。
祝福文化將收集善款至年底。按照往年模式,助學計劃採對應制,每名孩童RM500;當然,也接受隨喜捐助。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捐款表格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情自在

《牽手的故事》(二)

/ 章魚燒

他,因為心臟問題而入院。

她,因為骨折而入住同一家醫院。

這對暮年夫妻同時住院,但卻見不到面。他在三樓的加護病房,她在十四樓。

他多個器官衰竭,遂決定放棄治療。出院之前,他向醫護人員提出了要求,希望可以見她一面。

見面時,她緊緊牽著他的手,告訴他:「我會照顧好自己。等我好了,我就去找你。」要上哪兒去找?她沒說。或許她的意思是她好了就回家,或許不是。

醫院裏的那一次牽手,成了他倆訣別前最後的手勢。

他,回家當天就離開了。

後來的後來,她也走了。

然而故事還未結束,因為愛仍在延續著……

(改寫自中國寧波真人實事。)

2018.3.14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八)

小麋和小鹿吵架了。

我戴上紅鼻子逗他們開心。
小鹿沒忍住,噗哧一聲笑了,
小麋也跟著笑了。

笑著笑著,他們就和好了。

我喜歡他們開心,
然後我也很開心。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77日
助學計劃

徵求2022年度捐助貧困孩子的祝福使者

《遠方孩子的呼喚》

/ 蕭依釗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你們會繼續捐助我們的孩子嗎 ? 我向上帝祈禱,希望你們明年能繼續援助我們的孩子。」緬甸的桑比牧師發來簡訊求助。

目前緬甸局勢動亂, 疫情嚴峻,民不聊生, 更多孩子的健康和生命面對威脅。

在印度和尼泊爾幫忙協調助學活動的佛光山妙如法師說,疫情肆虐, 祝福文化捐助的印度和尼泊爾孩子中,恐怕有一些因父母被新冠病毒奪去了生命而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

在災難面前, 孩子是最脆弱的群體。

在遙遠的地方, 在貧困的地區,很多孩子在呼喚著善心人 !

希望善心朋友們可以回應孩子們的呼喚,讓冰冷的心靈感受人間溫情。

「2022年度助學計劃」開始徵求捐助人,祝福文化誠摰吁請善心朋友們捐助緬甸、尼泊爾、印度大吉嶺和印尼加里曼丹的貧困孩子,讓他們可以過上溫飽、能上學讀書的日子。

我們特別希望往年參與捐學的祝福使者們能繼續向孩子們伸出援手。

祝福文化將收集善款至年底。按照往年模式,助學計劃採對應制,每名孩童RM500;當然,也接受隨喜捐助。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捐款表格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
(III)住家地址(以上三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V)電郵(如有)
(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感悟心

《少生氣, 少生病》

/蕭依釗

馬麗是一個容易生氣的人。她自視很高,對別人要求也很高,而且要求別人都聽從她的。我不時見到她嚴詞苛責其他人。

有一次她向我提出一個建議, 被我婉拒,她非常生氣,語氣急躁的反駁,我想她可能有高血壓或躁鬱症而不自知,心裡頓生同情, 所以沉默以對,我的沉默卻令她越講越激動。

到了晚上, 她也許情緒較平息了,發手機簡訊來為白天的情緒失控辯解, 說她並不是生我的氣, 而是要力勸我接受她的建議 。

我剛好讀到中國著名中醫教授郝萬山的一段名言, 即轉給她:「我們總在問,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健康最重要。但如何保健康呢?不生氣就不會生病,少生病,不作死就不會死。很多人動不動就生氣、上火,很多疾病都和生氣有關,不生氣就不生病。」

郝教授的話是很有根據的。據研究人員統計,目前與情緒有關的病已達到200多種,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緒有關, 他們會遭受到情緒對身體器官的「攻擊」。此外,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發現,90%的疾病都和精神壓力有關。

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充滿心理矛盾、壓抑,經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一著急就喉嚨痛;容易緊張的人會經常頭痛、血壓升高,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經常忍氣吞聲的人得癌症的幾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在所有情緒中, 生氣的殺傷力排笫一名。閑氣、怨氣、悶氣、賭氣和怒氣這五種氣,會在我們身體裡留下「不良記錄」。

生氣時面色脹紅或蒼白,長期以往,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器官病變。特別是身體不好的老年人,在生氣的時候血壓瞬間上升,很容易出現腦溢血、心臟病和心肌梗死。

中國醫學專家指出,你的每一次生氣,都會對身體產生巨大影響和不可逆的損傷。以下14種病是氣出來的乳腺增生、頭暈頭痛、中風腦梗、血糖升高、胃部潰瘍、臉長色斑、心肌缺氧、甲狀腺結節、免疫力下降、可能誘發肺癌、胸悶氣短、排便失常、心臟病及血壓升高。

如果您不想得病,就要放寬心胸,例如 : 試著將別人的優點放大,多包容別人的缺點;少算計人際關系和個人得失, 多關懷和幫助弱勢者。少生氣, 就少生病。

情自在

《牽手的故事》(一)

/ 章魚燒

他牽著他的手。

他56歲,他23歲。

地鐵裡有些乘客碎語,但他們都不動搖。他知道被誤會了,被錯認成年齡懸殊的一對同性戀人。但事實上,他們是父子。

23歲的他,中度自閉。

當初兒子出生時,他喜不自勝,是好不容易得來的孩子。但隨著時間的推進,他慢慢覺察出有些不妥。醫生說,自閉症。從此他的世界開始褪色。

2006年,太太乳癌逝世,把這唯一的兒子留給了他。

他需父兼母職,需要上班,需照顧孩子起居飲食,需料理家裡事務……。他企圖訓練孩子自立,他捉住他的手學拼圖、排次序、做顏色配對。但他發現他無法溝通,無論說幾遍他都充耳不聞。他開始暴躁、開始發脾氣,他拍響了桌子;但另一邊的他依然在自己的世界裡,從不給他回應……

「為甚麼把兒子留給我?」他曾在太太的靈位前哭著說。

他所承受的,已超出了他的負荷。

後來,他選擇了放棄。

不是放棄兒子,而是放棄對他的要求,不再希冀他會成為心目中的他。

他停止了強迫式的訓練,讓兒子用自己的方式自在拼圖。兒子玩得開心,他享受難得的寧靜。

順其自然,不再強求,讓他找到了和他相處之道,也讓他們更親近。

幾近灰白的世界,慢慢塗上了色彩,一層又一層,恢復成亮麗多姿的當初。他突然發現:幸好有他。至此方知,其實不是他陪著兒子,而是兒子陪著他。

他牽著他的手,沒打算鬆開。因為,愛。

(改寫自香港《明報》專題。)

2018.03.13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七)

我和山擁抱,
我和海擁抱。

每一次的擁抱,
心靈都更靠近彼此多一些。

如果有一天,
失去了擁抱,
我會很難過。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70日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六)

嘿,你有好好的對待自己麼?

我每天給自己澆水、曬太陽,
開花時,蝴蝶、蜜蜂就會到我身上來了。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六十三日
感悟心

《你已坐了多久?快起來動一動吧!》

/蕭依釗

久坐是人類新殺手!」這是近幾年來專家們不斷提出的警示。

可是儘管許多人知道「久坐不動 」的害處,但他們並沒有明顯的要改變久坐的習慣。而且研究報告還揭露,現代人比10年前每天多坐一小時對著手機或電腦熒屏。

尤其是疫情爆發後,為了防疫而頒布的各種行動限制和封鎖措施,包括居家工作、網購取代逛街、手機簡訊代替了走去和同辦公室同事的面對面交談,這些新常態皆令人們坐在椅子上的時間更長了。

各國研究都證實,「久坐不動 」損害健康。只要我們一天超過6小時坐在辦公室椅子、家裡的沙發上或汽車裡,就可能讓自己陷入肥胖、癌症、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臟病以及早死的危機。

過去科學家曾經推算,抽一根菸,可能折損11分鐘的壽命。但澳洲研究人員計算,多坐1小時的傷害約等於抽兩根菸,也就是減壽22分鐘。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發現,女性只要每天坐超過6小時,就比每天坐少於3小時的人,早死於各種疾病的風險高了37%,男性則高了18%。

英國研究發現,坐著最久的那組人比坐得最短時間的人,罹患心臟病與糖尿病的機率多一倍。同一研究也發現,相較於一天坐不到3小時的女性,每天坐超過8小時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多了30%。

為避免員工久坐 , 一些著名公司,包括Google、Twitter、Facebook等已經提供站立式辦公桌供員工選擇。例如:Facebook約2000名員工中,就有200~250人選擇站立式辦公桌。此外 ,有公司如BMW提供抗力球取代辦公椅,員工坐在滾來滾去的抗力球上工作。

我記得,當我看到Google的站立式辦公桌照片時,還和同事興奮討論我們基金會未來的工作型態。 我們憧憬擁有可升降的工作台,讓我們可以站坐交替地辦公。

可是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最新的研究報告,破碎了我們的小小夢想。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對久坐的人來說,以站代坐並不能抵消傷害。這顛覆了之前的觀點。

報告提到,用1小時站立來取代1小時坐,僅僅對於每天坐的時間不長的人來說,有微小的好處,可略微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對久坐(即每天坐超過6小時)的人來說卻沒有這個作用。只有劇烈運動才能有效彌補久坐損傷。報告對劇烈運動的定義是:「讓你呼吸更用力或抽吸或喘氣的運動量。」

報告撰寫人明確提出:「以站代坐沒有用,必須以動代坐。」

有專家建議,上班時,在手機設定時間,每坐45~50分鐘,起身動一下。只要站起來或伸展一下,就算短短一分鐘,也有作用。

人體結構原是不適合久坐的。你已經坐了多久?趕快起來動一動吧!

(25.9.2021)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五)

花精靈來找我玩。

我們一起去了小溪游泳,
去找榕樹伯伯,
找野狼、找狐狸。

夜裡我做了一個夢,
夢裡我們在一個漩渦裡快樂地旋轉,
然後我笑著醒來了。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五十六日

感悟心

《疫情下,月亮圓》

/ 蕭依釗

2021年的中秋,疫情依然籠罩,陰霾揮之不散。這樣的情境,完全感受不到佳節的氣氛。

我進到辦公室後,前後收到了兩位中國好友的短訊和電郵,一是報告文學作家、媒體學者錢鋼,另一是知名作家王安憶。他們不約而同的想要捐錢給祝福文化,希望可以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王安憶說:「馬來西亞的疫情未見消停,很掛念您,也掛念祝福文化,在疫情中如何排除萬難砥礪前行,一直想略表心意……」遠方捎來的信息,讓我心裡湧起一股暖流。

下午,收到了祝福使者陳傳傑先生的來訊,同樣是要捐款給祝福文化,我再一次深受感動。現下沙巴疫情極為嚴峻,我一直都很擔心他的安全。我知道這段時間他並未歇著,帶著工人在芭場裡拓荒翻種,他兒子在沙巴州邦邦島開設的渡假村想來必然也因疫情而陷入了膠著狀態。此時此刻,他心心念念依然是想著透過祝福文化幫助其他人,怎不叫我感動?

在這艱難時期,有不少祝福使者持續在捐款,像鄭素秋、葉金龍、劉天吉、羅碧娥、梁月香等(無法一一列出大家的名字,真的非常抱歉),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我想起了林美虹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我終於成功遊說她的一對兒女加入祝福文化的行列。我當下有種感覺:祝福文化真是一個大家庭啊,而我也很高興可以擁有那麼多的家人。

夜裡回家,車外一輪圓月緊緊跟隨。疫情底下的中秋,月亮依然還是那麼圓。

(圖為友人所攝,借來一用。)
社會關懷

《卡蒂卡的祝福》

嘿,你還記得卡蒂卡嗎?就是在2019年初,在婆羅洲「希望之山」裡遇到的那個8歲小女孩。你離開了婆羅洲以後,依然一直惦念著她。

卡蒂卡先天殘疾,腳掌嚴重內翻,以致無論站立或行走,她的腳掌都無法著地,只能以腳背行走,且腳踝異常腫大。你想著,好好的一個女孩兒,如果能如常人般行走那該有多好?

卡蒂卡的父母是貧窮的達雅族農民,沒受過教育,根本不知道女兒的腳疾是可以醫治的。「希望之山」是一座由基督教公益組織所建蓋的學校,平日的開銷已難以應付,絕無可能負擔動輒幾萬元的手術費。

助學團從婆羅洲回來以後,祝福文化為她發起了籌款活動;於此同時,一位紐西蘭籍義工也在網上為她籌獲了近萬元的善款。有了這些錢,卡蒂卡就可以動手術了,你得悉後也很為她高興。

2019年10月 , 卡蒂卡在母親、牧師和蕭依釗的陪同下,到馬大醫院會見蘇毅教授。卡蒂卡開始了她的療程,那是一種新的療法 ——「潘塞緹」馬蹄足矯正治療法(Ponseti Method )。

2020年初,卡蒂卡拆除玻璃纖維石膏後,顯見雙腳已幾乎恢復正常,但接下來仍然需定時前往古晉醫院接受後續診療,以及穿上特殊的矯正鞋。

牧師陸續傳來好些卡蒂卡學走路的影片,當時她仍需要借用輔助器材,且顯得有些吃力。2020年中,卡蒂卡已可行走,只是姿勢仍有些彆扭;年終,她參與了「希望之山」裡的歌舞演出,雖然動作簡單,但她顯然游刃有餘。

2021年的今天,牧師再傳來影片,卡蒂卡不但已亭亭玉立,而且還走得很好呢。牧師說,她震撼了全鎮的人,另外,她也給祝福文化的叔叔、阿姨們捎來了祝福。

卡蒂卡的祝福,你收到了嗎?

 

社會關懷

《三訪巴生縣,行善莫等待》

/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大清早接到好友張清水的越洋whatsapp電話:「早安!你可以幫我送10盒口罩給Pastor Stephen嗎?我匯款給你。我在臉書上看到他收留的老人都沒戴口罩!」

「10盒口罩才500片,很快就用完。我送他100盒吧 ! 不必你付錢。」

很少人知道張清水是誰。但他的英文名Bob Teoh 在新聞界可就響噹噹了。除了寫新聞、時評,他也做很多慈善工作。三年前他突然決定到距離澳洲悉尼市300公里外的一個小鎮當牧師。雖然遠隔重洋, 但他一直心繫馬來西亞的人和事。

我馬上聯繫史帝芬牧師。他告訴我,他又增設了兩所安老院。目前他有5所安老院和3所少兒院, 收容了168名老人和少年兒童。

要養活那麼多人著實不容易啊!

我對他說:「最近多家安老院群聚感染, 一定要小心防範。我這裡有佛光山準備捐贈給安老院的製氧機, 我會送一台去給你們的安老院,有備無患。除了口罩, 您還需要什麼?」

他傳來長長的一串名單, 約莫三十多種食品,包括印度料理的各種配料,以及清潔和消毒用品。

我和義工曉君先後到一家雜貨店和超市採購各種商品,直到這些物品塞滿兩輛汽車為止。

按址尋到了巴生市郊的一家安老院, 把物品卸下,交給史帝芬牧師的助理雅姆娜。雅姆娜強調:長者需要很多成人尿片。我立即把此信息傳給其他義工。有義工馬上回應說,會把別家福利機構用不完的尿片轉捐給史帝芬牧師。

炎熱的天氣,戴著口罩搬東西,令人感覺氣悶。任務完成,坐進車後,趕緊脫下口罩,長長的透了一口氣, 就在這時, 手機傳來噩耗:康玉絲在巴生醫院病逝了!

真是晴天霹靂!我認識義工康師姐才不到兩周,只見過兩面,兩次都是一起在巴生派發米糧給長者。我還說, 很高興認識她, 以後如遇到孤苦無依的長者, 可讓我知道。然而,就這樣,天人兩隔了!

願康師姐往生淨土!

人生真的無常啊!我想起佛家常說的一句話 : 「人生無常,行孝要及時, 行善莫等待。」

( 2021.9.18 )

註: 想要捐助弱勢社群者,可點擊以下表格的鏈接:<捐款表格>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四)

我還是嬰兒的時候,
媽媽把我抱在懷裡。

太陽摒住了呼吸,
輕輕撫摸我的臉。

我喜歡媽媽,
也喜歡太陽,
一直都喜歡。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四十九日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和八打靈觀音亭,聯手捐助長者和難民》(三)

9月12日,祝福文化延續8月份的贈糧活動再次去到巴生縣貧民區,這次的行動獲得了八打靈觀音亭的大力支持,聯手送出了170份糧食與物資。

除了班達馬蘭新村的長者,緬甸籍難民也是這次行動的受惠者。

另外,義工符秋菊和朋友也額外捐贈了牙刷、牙膏和肥皂給難民。事緣有次符秋菊前往西藥店時,發現店員禁止外籍工人入店選購,只許他們站在店外等候。移工們告訴店員藥名, 店員把藥取出來讓他們確認。符秋菊說,當時店員進出三次,都無法拿出兩位移工所要的藥, 結果他們只能失望離去。她推測,一般外籍工人可能也會面對購買生活必需品的困難,所以就聯合幾位朋友替他們準備。

圖為符秋菊(後)與許曉君,出發前在蕭依釗辦公室協助將物資分袋裝箱。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和八打靈觀音亭,聯手捐助長者和難民》(二)

在班達馬蘭新村老街,午後三時數十名老人陸續到來,有者騎腳踏車,有者騎電單車,有者徒步,只有少數幾位由親人開車送來。

這次活動是8月贈糧行動的後續,由祝福文化與八打靈觀音亭聯手合作,送出170份物資予班達馬蘭新村的長者以及貧民區裡的緬甸籍難民。每人可獲得一箱乾糧、一袋食品加防護用品、一托雞蛋與一袋包子,價值約莫250令吉。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在現場也幫著長者扛箱,以及把環保袋繫在腳踏車上。她一方面擔心老人家們物資不足,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東西太多不好載送,尤其是騎腳踏車的長者們,她擔心他們的安危。

祝福文化在此感謝八打靈觀音亭的大力支持,以及捐獻包子和雞蛋的義工潘來吉。

希望這些物資可以減輕長者們的經濟負擔,也祝願大家都平安度過疫情。

註: 想要捐助弱勢社群者,可點擊以下表格的鏈接:<捐款表格>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和八打靈觀音亭,聯手捐助長者和難民》

/義工小樂

9月12日, 祝福文化義工小組再次來到巴生縣貧民區贈糧。

這次受惠人數比上個月的多了兩倍, 因為得到八打靈觀音亭的大力支持。

祝福文化分兩個地方捐贈糧食:(一) 在班達馬蘭新村老街捐給長者;(二)在貧民區捐給緬甸籍難民。

這次活動可說是8月贈糧行動的後續。

8月25日, 祝福文化在在班達馬蘭新村按照當地義工提供的名單捐贈食物籃給長者時,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發覺還有許多貧困長者期待援助 。更令她擔心的是一些長者沒有更換口罩,戴了又戴, 已經污染了。

此外,同日祝福文化小組在貧民區發放食物籃給移工時,遇見在難民學校教英語的緬甸欽族人魯蓮,她告訴蕭依釗,在貧民區的另一個角落,有更多的欽族難民, 第三波疫情爆發後,他們就停工至今,沒有收入,面臨斷糧的困境。

這些欽族人比別的緬甸移工幸運的是 ,他們都持有聯合國難民署發予的難民證, 可以合法在馬來西亞居留至第三國收留他們為止。至少他們不必過著東躲西藏、擔驚受怕的日子。但魯蓮說, 她的許多緬甸同鄉面臨困境,有的辣醬配白飯充饑, 有的沒錢買奶粉給幼兒……,希望祝福文化也能援助他們。

因此, 祝福文化決定再去巴生縣捐糧。

八打靈觀音亭住持明吉法師和護法團團長謝安衡聞訊後,表示非常樂意參與扶貧濟行動, 捐獻了食物籃170份、即食麵和餅乾各310包。

今天每位老人和難民獲得一箱乾糧、一環保袋食品加防護用品、一托雞蛋和一袋包子。每份贈品總值約250令吉。

其中部份贈品由祝福文化義工贊助 ,雞蛋和包子是義工潘來吉捐獻的。潘來吉有製作包子的獨門秘訣,吃過的人無不讚好。

此外 ,義工符秋菊和朋友也捐贈牙刷、牙膏和肥皂給難民。事緣有次符秋菊前往一家連鎖西藥店時,發現店員禁止外籍工人進入店裡選購,只許他們站在店外等候,讓他們說明要買什麼藥, 店員才拿藥品出來讓他們確認。店員進出三次,都沒拿出那兩位移工要買的藥品, 結果他們只能失望離去。秋菊從而推測,一般外籍工人也可能面對買生活必需品的困難,所以就聯合幾位朋友捐贈日常用品給他們。

那一箱、一袋,裝的不只是糧食,還有祝福文化和八打靈觀音亭許多善心人滿滿的愛心。

教師魯蓮代表難民對祝福文化基金會和八打靈觀音亭跨縣來幫助他們深表感激。她特別對觀音亭表示激賞,認為作為佛教組織卻願意打破宗教藩籬,前來幫助信仰基督教的難民們,這份大愛精神很讓人動容。

註: 想要捐助弱勢社群者,可點擊以下表格的鏈接:<捐款表格>

(從左至右)蕭依釗、潘來吉、班達馬蘭區緬甸基督教會主席羅賓桑及欽族教師魯蓮。

緬甸籍難民第一次在異鄉獲得這麼多捐贈品, 非常感激。

緬甸籍難民踴躍協助搬運食物箱。

感悟心

《曬太陽、 維生素D、抗病毒》

/蕭依釗

一天中午,路過商區,驚見一名相識的店主頂著烈日在路邊做伸展運動。我好奇的停下腳步,問他: 「天氣這麼熱,你不怕中暑麼 ? 」

「沒顧客上門,就偷閒做運動。聽說讓正午的陽光曬背部和手腳30分鐘,身體就有足夠的維生素D去阻擋Covid 病毒 ……」

有一位朋友淑姐幾年前就提倡「曬太陽論」,常常勸人在上午10時在陽光下運動30~60分鐘。

確實有美國等國家的科學研究發現,每天早上10時到下午3時之間,讓手臂、腿部或背部曬5到30分鐘的太陽,可讓身體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但我個人認為,這些研究是在溫帶國家進行的,那裡陽光和紫外線沒那麼強,而馬來西亞接近赤道,陽光長年照射,紫外線較強,在10時後曬太陽,皮膚易曬傷。以馬來西亞的紫外線強度 ,宜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之後才曬太陽。

我們不能忽視一些專家提出的警示,過度的曬太陽,會使皮膚老化、長黑斑等,如果經常曬傷,可能會導致皮膚癌,包括致死率的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

我認同適度曬太陽對身體有益。當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時,身體會自然產生維生素D。維生素D有以下好處: 可以幫助身體吸收和保留鈣,保持骨骼強壯、可降低患失智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發作、可減少炎症以及心臟病和腎功能差的併發症等等。

新冠肺炎爆發後,維生素D更是備受重視。根據美國的一項報告,體內維生素D濃度足夠的人,相較於缺乏維生素D的人,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專家指出,病毒首先攻擊呼吸道黏膜, 而維生素D能增強呼吸道黏膜的健康,也可以調節身體免疫力, 可抵御新冠病毒。

科學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減少人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的過激反應。這一點可能在危重患者身上尤其關鍵,因為危重病人由於其免疫系統為抗擊病毒而發起的「細胞因子風暴」往往會導致肺部嚴重損傷。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10億人缺乏維生素D。專家指出,如果人們不能靠曬太陽來得到維生素D,就必須從食物或補充劑來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含豐富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魚類、蛋黃、黑木耳、藻類、香菇等。不過,由於人體的吸取能力,維生素D是很難完全依靠飲食來補充, 可能要食用維生素D的補充劑。若使用補充劑,建議成年人以400-1000IU為一個基準,不能過量。

總而言之,不論是在疫情期間,或平常的日子,足夠的維生素D,是人體健康必需的。於適當的時間在戶外走動,「適度」的曬曬太陽, 對身體是好的。

(2021.09.11)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三)

學校假期,
我搬到樹林裡去住。

媽媽很不放心,
我告訴她,
不用擔心,
小鳥會照顧我的,
牠們每天會摘兩顆棗子給我當早餐。

圖:阿果
文:章魚燒

社會關懷

《在風雨中掙扎前行的移工》

/ 蕭依釗

七月,「白旗」在全國各地飄揚。面臨困境的平民,在家門口掛上白旗,尋求援助。

但在這片土地上,有這麼一群人, 縱使走投無路, 也不敢「掛白旗」求救, 他們怕因此而惹禍上身,因為他們是移工,他們中有很多是沒有合法居留證件的。

(一) 生活勇士瑪麗莎

一天,接到菲律賓籍移工瑪麗莎的求助電話:「我和我的朋友們仍然找不到工作,沒有人要請我們做工, 本地人見到我們像見到鬼一樣, 怕我們傳染Covid 。你能再給我們米糧嗎 ? 我們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向你開口。」

瑪麗莎是代表和她同住巴生市某老街區的「難姐難妹」們求助的 。這些移工原在附近的幾所學校食堂、大排檔及茶店當臨時工,洗碗碟、洗菜、捧餐、打掃衛生……,工資以工時計算,從早到晚一天可賺50令吉左右。

政府實行封鎖政策後,這些移工失去了工作,坐困愁城。

我帶著歉意告訴瑪麗莎:「政府禁止跨縣,我現在無法送糧食給你們,非常抱歉 ! 目前有些公司和團體響應‘白旗’運動,我會將有關資訊傳給你,請你向他們求助。」

過了兩天 ,瑪麗莎洩氣地告訴我,她打了電話給這些公司和團體, 但得到答覆是:「已經派完了!」、「你那兒不在我們的行動範圍內 」、 「我們只發給大馬公民」……

我上網搜尋,看到有組織或個人聲稱,會在加油站擺放免費便當, 任由公眾帶走。建議她去碰碰運氣。結果她駕車兜了一小時, 才找到有免費便當的加油站,但一人只限取一盒,她無法幫其他朋友領取。

在這期間,瑪麗莎一直在想盡辦法解困。她曾嘗試賣椰漿飯。她烹煮了20包椰漿飯,在街區擺賣, 一包 3令吉。「可是我只賣出了 3包,我的朋友都要我免費送給他們。到了傍晚只好把飯都送出去, 血本無歸。」

但她擺攤賣飯的舉動引起了一位好心的華裔女子的注意,這位女子拿出 300令吉,150令吉當作她的酬勞, 要她用 150令吉買食材煮 100包椰漿飯送給附近的貧民。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子後來又給了她兩次錢,每次皆 300令吉,並留下話說:「我以後還會給錢你,請你送飯。」

瑪麗莎不斷打電話詢問認識的本地人,要不要請她上門做鐘點清潔工。終於有一女商人請她到鄰縣的住宅做清潔工。可她途中遇到警察檢查站……。

當她陳述她的遭遇時,一度哽咽,即使鐵打的心也會湧起陣陣酸楚,我對她說:「目前巴生縣疫情嚴峻。你等我打了第二劑疫苗兩周後,有足夠的免疫力時, 我一定送米糧給你和你的朋友。」

瑪麗莎的人生哲學是「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只救自救者), 不管生活如何困難,她永不放棄。對這樣的生活勇士 , 我願意扶她一把。

(二) 緬甸移工海外孤兒

雪州的巴生市是全馬工商活動最繁忙的港口城市, 這裡造就了許多富商,也招募了很多移工。疫情爆發後,巴生一直是全國疫情最嚴峻的地區, 每天都有移工感染病毒及不治逝世。

巴生市郊的貧民區,聚居著許多緬籍移工。21歲的阿蒙和5位同郷好友在這裡租了一間廉價屋, 月租400令吉 。

他們都在附近的工廠當電工,並非正式僱員,工資以日計,約60令吉。工廠停工後,他們已經幾個月沒收入了。

家住巴生的義工來吉認識阿蒙和他的朋友, 當他知道我要到巴生去送糧食給菲律賓和印尼籍的移工們時, 即對我說,這些緬籍客工也許比瑪麗莎的朋友更需要援助 。

其實我是特別同情緬籍客工 的。他們除了因貧困而出外謀生之外, 當中有許多人其實是為了逃避戰亂和政治迫害才偷渡來到馬來西亞的。現在他們的祖國被軍人奪權、暴行頻仍,疫情迅速惡化,歸家之路己斷。他們的處境, 比起我們華人祖輩當年「海外孤兒」的境地更為悲慘。

阿蒙和他的同鄉一見到我、來吉、義工曉君三人,以及一輛滿載著米糧的貨車出現時,便趕忙走了出來, 七手八腳的幫助卸貨, 也幫助把要捐給另一群菲律賓和印尼籍客工的米糧扛去瑪麗莎的車裡。

我試圖和阿蒙他們攀談, 可惜他們只懂得講幾句簡單的馬來語,正在發愁時,救星來了——在難民學校教英語的女教師魯蓮充當我們的翻譯。她告訴我們,她和來領取米糧的26位客工都是緬甸西部山區的欽族人。

欽族是緬甸的第七大民族,約有100萬人。欽族先民約在公元2世紀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幾經輾轉流徙,最後定居於西北部山區的欽邦。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欽族人多改信基督教。因此,在巴生的欽族人都是基督徒。他們都是因為逃避戰亂偷渡進來馬來西亞的,幸好在教會志工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聯合國難民署所發予的難民證。

魯蓮說,這幾個月來,曾有一教會組織和兩個民間組織派發米糧給他們,但都是一次性的,而且沒有像這次祝福文化基金會所派發的物資那麼多。「你們顯然很有誠意。」她說。

魯蓮表達了移工們的焦慮心情:「當前的世界讓我們感到不安。我們不斷聽到同郷染病逝世,我們害怕被遣送,我們擔心家鄉親人的安全。 誰也無法預測災難明天會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有的移工來了多年, 在這裡成家生子。看到他們的孩子,不由聯想到8月 19日在喀布爾機場,絕望恐慌的阿富汗母親們把自己孩子扔過鐵絲網,乞求英國軍人把他們帶到安全地方的悲慘畫面。

願這些緬甸孩子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

(2021年9月 8日 )

註: 想要捐助弱勢社群者,可點擊以下表格的鏈接:<捐款表格>

社會關懷

《疫情衝擊,長者山窮水盡》

/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雪蘭莪州巴生縣班達馬蘭新村有一條老街,街頭有一間老店舖,屋頂上招牌「婦女樂齡俱樂部」的褪色字跡,表露了它的滄桑歲月,而這個組織因創辦人的凋零已漸走入歷史。

如今這間老店舖卻被時代賦予新的角色。多年來,空置的老店舖是許多善心布施者、義工及貧困長者定時聚集之處。善心人會把糧食、生活用品、便當送到這裡;義工會前來協助分發食物用品; 班達馬蘭新村及附近的貧困長者,會來領取食物用品。

今年6月開始,巴生縣成為了全國疫情最嚴峻的地區,據未經當局證實的當地傳言, 每十人就有一人染病……疫情和封鎖令衝擊下,大家都不敢出門 涉險,老店舖的施贈活動也就戛然而止了。

這些年來一直在這裡當義工的康玉絲非常掛念那些長者的溫飽問題。當她聽聞祝福文化基金會要到巴生縣送食物籃給一群幾近斷糧的移工時,她設法通過義工來吉聯繫上我,要求祝福文化送食物籃給15名貧困長者。

這樣的要求,誰也無法拒絕,我還讓協助採購米糧的來吉增購兩樣適合長者的食品及一瓶萬金油;以做包子出名的來吉,也送給長者每人5粒菜包。

康師姐有點激動的說:「我出身貧窮, 8歲就出來打工,知道苦的滋味。這裡有的老人真的很苦!尤其是我向你們推薦的15名老人。」

她特別提到80歲的邱奶奶,她雖有三子三女, 但兒女們各有困難,自顧不暇。這些年來邱奶奶依靠在街市撿廢棄紙箱, 養活自己和二十多歲的失明孫女。可她現在腿腳無力,沒法推動腳踏車去載紙箱了。康師姐覺得祖孫倆符合申請福利部援助金的條件,但她不懂如何申請,希望我能幫助她們。我立即拜託熱心助人的佛光會義工,他們他二話不說,一口應允下來,並很快就登門探訪邱奶奶了。

康師姐說:「老人看到你們送那麼多食品,他們很開心,因為他們從沒收過這麼多東西。你們不是巴生人, 願意來這裡和我們的老人結緣,你們很有誠意。」

聽到義工曉君三度提醒邱奶奶把口罩拉到鼻樑上, 我才注意到幾位老者的口罩都己沾上污垢, 帶子也鬆了, 想是他們一個口罩可能戴到帶子斷裂才會棄用。我怎麼沒想到這些長者家沒錢買口罩呢 ? 面對康師姐的稱讚,我心虛臉紅。

臨走的時候,見到幾位長者趨前來問康師姐:「我們也窮, 為什麼沒我們的份 ? 」

我從旁觀察, 估計這些長者都面對生活困難,有一位手扶柺杖;有一位是拾荒的,他正在把切開的紙箱疊在腳踏車後架上, 而他的腳顯然有傷。

我問康師姐:「為什麼沒把他們列入名單? 」

她說:「其實需要幫助的老人還有很多,但我不敢一次向你要求太多。」

我向她保證:「祝福文化會再來! 請您把所有需要捐助的長者名單給我。而且下次我們一定會給每位長者送口罩。」

(2021年9月2日)

註: 想要捐助弱勢社群者,可點擊以下表格的鏈接:
>> 捐款表格

 

80歲的邱奶奶要養活她的失明孫女。

長者在領取米糧後非常歡喜。

未能得到米糧的幾位長者非常失望。

拾荒長者。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二)

我最喜歡我的動物朋友了,
他們都只有一種臉孔。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三十五天

感悟心

《行善,能增強免疫力》

/ 蕭依釗
 

在Delta 毒株出現之前,醫學專家們告訴我們,只要超過 60%的人民打了新冠疫苗, 就可以達到群體免疫,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我們都相信了,很聽話的去打疫苗。

但隨著Delta毒株在全球凶猛傳播,疫苗的保護率在下降中,打了疫苗後發生的突破感染案例越來越多。好幾個國家已宣佈要為部份人群打第三劑加強針。

科學家發現,接種2劑疫苗者染疫後,鼻子和喉嚨中的Delta 病毒量和未接種疫苗感染者的一樣高,因為疫苗是在血液裡產生免疫力,但無法增強鼻腔和呼吸道的免疫防線。他們被迫接受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 :「疫苗無法預防病毒傳播」。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意識到,想要抵御新冠病毒,不能單單依靠抗體,還需要增強自身天然的免疫力。事實上,除了疫苗,人體還有天然的免疫力,可以幫助抵抗病毒。

強壯的免疫系統是抵御病毒的最好屏障,而人體內的干擾素(Interferon)和免疫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干擾素是細胞在被病毒或病原菌入侵後所產生的活性蛋白,具有廣泛抗病毒和免疫調節作用。因此,干擾素的水平越高,抗病毒能力越強。

科學家指出, 除了攝取均衡的營養、 適度的運動和規律的作息之外 ,人們的心態和思想意識對干擾素的水平也會產生影響。據美國科學院的基因研究報告,利他型的人體內,干擾素分泌水平提高,抗體產生能力增加了30%左右;而享樂型的人抗體產生能力,減低了20%。

利他型的人,會更多地想到他人,會因為幫助了別人而開心。享樂型的人偏向以自我為中心,為自己享樂而開心。

利他型或利他主義者都是善良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善良的人壓力賀爾蒙濃度較低,身體的防禦機制也會平穩下來。善良的人憂鬱程度較低、比較不容易寂寞,且更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妮.普雷斯頓(Stephanie Preston)說,善良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當我們做了好事,獎勵機制中的伏隔核會變得活躍,效果跟我們吃下一顆巧克力類似。而且當我們的善意獲得回應,像是對方的一句感謝,或是一個微笑,都會讓我們的大腦釋放催產素——讓你覺得開心的激素。

研究也發現,真心誠意的善舉,更能帶給你好處。

這些西方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與佛教的「因果」和福報定律相符。佛家相信,善因善果,做多少善事,就會有多少功德福報。

如要增強自己的免疫力,時刻心存善念、多做善事不失為一種方法。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一)

我學習著用不同的臉孔,
面對不同的人。

老師說,
這樣就可以變成大人了。

圖:阿果
文:章魚燒
#魔法少女離世二十八天
情自在

《溫馨小故事,嗎?》

/ 章魚燒

事情是這樣的,你孩提時曾看過一則小故事,覺得很傷感,於是記下了。

故事的主角是兩隻小豬,小黑與小白。兩隻小豬的性別不詳、關係不詳,只知他們相親相愛。小黑寵著小白,總讓牠吃好的,夜裡守著牠以防牠被人帶走。小白吃好睡好,越來越圓潤,小黑雖骨瘦如柴但卻甘之如飴。然而有一天,小黑無意間聽見屠夫說要把小白捉去宰了,從此牠性情大變,不但搶著把食物都吃光,還逼小白夜裡站哨不准睡。於是小白日益消瘦,而小黑則迅速長成了氣球。屠夫前來時,把肥肥胖胖的小黑給帶走了,小黑臨走前留下了一抹欣慰的笑容,小白這才明白原來小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牠。

故事到這裡,你有了個領悟,原來有些事是不能只看表面的,並深深為那份浪漫所感動。

你後來迅速長大了,迅速得出乎你意料之外,原來真的就只是一眨眼的瞬間。你開始談戀愛,你享受著所有戀人間的甜蜜與美好,但漸漸漸漸的,他似乎對你並不那麼好了,初始只是淡漠、不耐,爾後是劈腿、暴力。你好幾次想要狠心離去,但每次的每次你都會想,會不會其實他有難言的苦衷?或許,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

朋友都罵你傻,但他們不知道——其實連你自己也不知道——你只是無意識的堅守了一則小故事的啟發。

你從不知道,小故事中的溫馨,竟然也可以是一把雙面刃。

故事中常有很多的理所當然,然而,真的都是那麼理所應當的麼?或許我們都可以再想想呢。

情自在

《淺談鬼節》

/葉偉章

進入農曆七月,按華人民間習俗,也就是鬼門關開的日子,一時間鬼影幢幢,平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許多華人都相信,七月初一以後,陰間就已開始「放假」,因此在這個月裡不時都會看見有人「拜街邊」,也就是以香火蠟燭菜餚糕點「招待」難得「上來」的客人,俗稱好兄弟,並希望這些靈界朋友吃好喝飽後不要騷擾家人。有些人會盡量不出夜街,以免衝撞。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環保意識抬頭,燒紙錢這等習俗有趨漸式微的現象。

中國北方人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正日,南方人則定在七月十四,何以產生差異不得而知,相信可能和戰亂有關。馬來西亞華人的祖輩絕大部份都來自福建、海南與兩廣,屬南方,因此多視七月十四為正日,除了拜街邊,有者也會祭祖。

以上是民間信仰的部份,從道教的角度,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地官是三官大帝中的清虛大帝,主管冥府事宜,這赦罪之說,可能就是陰魂「放假」的緣由。

佛教將七月十五稱作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與民間的陰森恐怖氣氛迥然不同。相傳佛陀身旁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以神通之力化成食物,但墜入餓鬼道的母親卻無法吃食,食物一入口即化成火焰,後經佛陀教導,在七月十五這日供養僧眾,並以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他母親才得以吃食。這段典故與道教的中元普渡相結合,也就成了我們現在的民俗。

至於稱作「佛歡喜日」,是因為農曆4月15日至7月15日間,是印度的雨季,因此佛陀制定了僧團不外出化緣,以免誤傷蟻蟲的規則,是為「結雨安居」。適逢中國的夏季,因此又稱作「結夏安居」。7月15日是解夏日,經過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僧眾多有果證,是故佛陀心生歡喜。

民間在鬼節這天祭祖,有些人提出質疑為甚麼會認為祖先一定投生鬼道,是否認定先祖都是作惡多端的?其實這疑慮純粹是「文化差異」,佛教的六道輪迴中,餓鬼是其中一道,是惡業果報;但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無論是在地獄受苦的,或在人間遊蕩的靈體,都稱作「鬼」,和佛教的「餓鬼」並不全然同一概念。而且,還有一個地方叫陰間,該地和陽間相仿,既不是受罪也不是享福的地方。「人死為鬼,鬼死為魙」,「鬼」只是靈體的統稱,並不是佛教中惡報的體現。

再者,佛教將七月十五定做盂蘭盆節,也是感念孝道之舉,說明祭祖是完全沒問題的。

其實中元節原是小秋,在從前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裡,這天已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所以要祭祖感恩庇佑及報告收成;只是到了現代,才演變成許多人只知道「拜街邊」,反而不懂得「祭祖」的現象。

說到鬼節,就不得不介紹一位神祇——面燃大士,俗稱大士爺。面燃大士是鬼王,民間相信為免鬼眾爭相吃食,因此都由祂來主持公道。一般中元法會中供奉在中央,身形碩大、怒目獠牙的紙紮金身即是面燃大士。祂的真身,說法不一,不過最為廣傳的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向來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何以示現如此惡相?這就得提一提《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了:「……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因材施教,菩薩藉此形象震懾惡鬼、教化鬼眾。

人人懂鬼節,但卻常常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拉七雜八地扯了一堆,其實只是想稍微整理一下,或許日後用得上也說不定。當然,我不是民俗學者,所知有限,也無甚考究,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賜教。

(寫於2018年8月。)

感悟心

《常懷感恩之心》

/蕭依釗

農曆七月,從佛教的觀點,是孝親月,也是感恩月。

在這個月裡 ,在我的朋友圈裡,我比平日更常聽到和看到「感恩」兩字。

佛教的感恩思想非常鮮明。當然感恩思想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其他宗教及哲學社會學理論中也有感恩思想。

為什麼要感恩?佛教的根據主要是「緣起論」——「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

佛教的感恩包括四個方面: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這不僅包括人際關係,還包括人和自然的關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我們要感謝天地萬物,感謝自然。

佛教認為,感恩,也是一種修行。修行先修心。

若你有一顆感恩心,它會帶給你快樂和身心健康。但若只把「感恩」常掛嘴上,內心卻斤斤計較,不懂得知恩圖報,那是沒功效的。

這符合現代養生學。高明的養生學家一定會告訴你: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因為健康的根本在心。要維持身體健康,須從調節心態和觀念開始。樂觀的心態和正確的觀念,遠比任何藥物都能預防疾病。

我們要常懷感恩心,要常念別人的好,常記別人的恩,寬恕和忘記別人的過錯。這樣,自然就會活得輕鬆快樂;快樂的人,免疫力會增強。

感恩心, 不僅會令人快樂健康, 也會令人變得平和、圓融。其中一個典範是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

很少人知道,周恩來是佛門弟子。據1999年第41期《文佛教文化》透露,他的皈依師是虛雲老和尚。有一次,毛澤東問周恩來:「為什麼你辦事總是那麼圓滿?」周恩來答:「主席,我除了馬列,還有佛法。」

周恩來有一顆感恩心,在文革期間,他深知許多被四人邦和紅衛兵清算和打壓的許多民主黨派、工商界人士、科學家和藝術家,曾經為新中國作出了貢獻,不應受到非人道的折磨,於是他殫智竭力,游走於風口浪尖,保護了一大批人,直至鞠躬盡瘁……他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 ,以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生活必然會回報我們健康、快樂和幸福。

(寫於2020年9月。)

情自在

《魔法少女》(十)

我有很多好朋友,
很多很多。

他們每天都與我說很多話,
很多很多。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感悟心

《她不敢外帶,天天吃泡麵!》

/蕭依釗

朋友凱蓮獨居在吉隆坡的一個公寓單位裡,平日都是在外面用餐。行管令期間,禁止堂食,居家工作的她就靠外帶隨便應付三餐。當她聞悉,許多患者是到餐館或熟食攤外帶,或到超商購物時感染病毒的,她就再也不敢外帶回家 。

「我近來每天都吃泡麵。」她說。我有點驚愕:「妳這樣是在慢性自殺啊!」

後來我做一個簡單的調查,詢問另外三位在首都租房的上班族。調查結果令我擔心:行管令期間, 他們為講求方便,也常以泡麵、微波便當、即食食品當三餐充饑。長期吃泡麵,可能導致他們的健康受損。這幾位青年常吃泡麵的習慣可能代表時下許多城市上班族的生活方式。

疫情漫無盡頭,不僅奪走很多患者的生命, 也會令許多劫後餘生者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泡麵亦稱方便麵, 確實方便美味, 所以很受歡迎。但一般泡麵都沒什麼營養,它不僅高熱量、高鹽, 且含有大量食品添加物,可能會增加肥胖、癌症、慢性病風險。

據研究人員指出,為了能長時間保存,很多泡麵都經過油炸,而且油中添加了防止食物酸化的安定劑BHT(二丁基羥基甲苯)。BHT 是一種致癌物質,會引起肝腫大、染色體異常以及降低生殖能力。泡麵的調味包,包括油包、鹽與味素包都含有抗氧化劑,吃多了對人體肝臟會造成影響。它的鹽(鈉)含量也高,可能引起高血壓、加重心臟與腎臟的負擔。

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每周吃1~2次泡麵,谷丙轉氨酶(ALT)升高的風險會上升33%;而每周吃3次以上泡麵的人,ALT的風險會增加47%。ALT是反應肝細胞損傷最敏感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說,只要肝細胞出現破壞,ALT值就會升高。

我勸凱蓮為了健康著想,還是儘量少吃泡麵。自己煮一些簡單的食物,例如:煮一小鍋米粉湯, 加些蔬菜和蛋。

如果當解饞偶爾吃吃或把泡麵當成應急食品少量食用,當然是沒問題的,但也要盡量減少有害物質:建議先用滾燙的開水沖泡麵塊,約1分鐘後把熱水倒掉,以去除鹽分、磷酸鹽及部份油脂。然後加入少量調味粉(調味包最多只放一半),以減少油和鹽分的攝取量。

再加第二次滾水沖泡約3分鐘即可。

朋友,你若現在為了方便快速而常吃方便麵,健康出問題時就得面對很多的不方便了!

情自在

《魔法少女》(九)

大人的關心,
讓我失去了好多自由,
唉。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系列緣起》

/ 章魚燒

「我可以為祝福文化做甚麼?」她在電話那頭問我。

我歪著頭沉吟了半晌。我知道她曾在臉書上發動為原住民孩子籌款,隨後把錢捐了給祝福文化,然而她還想做得更多。彼時的她因為肌肉萎縮,其實已不良於行。

「把妳的畫給我,我寫幾行字,掛上祝福文化臉書,如何?」我向她建議。「那些都是舊作。」她說。「無所謂。」我回她。「有人要看麼?」她又問。我聳了聳肩。

她後來傳了二十多幀畫給我。我隨筆配上文字,取名《魔法少女系列》。雖說是系列,但前後文其實毫無關聯,也沒有甚麼邏輯可言。會取這樣的名字,純粹是我懶,想篇名、題目向來是我的短板,於是想說放個「系列」一勞永逸。圖文在網上出現以前,她從不知道這是「魔法少女」。

我們很有默契的,沒有溝通,沒有討論,沒有意見。「你看見甚麼就是甚麼。」她說。而這,正好也是我的作風。

但她偶爾還是會打來,以著驚異的口吻問我:「你怎麼會知道我當時在想甚麼?」我很臭屁地回她:「因為我厲害。」她習慣了我的傲慢,所以完全不予理會,自顧自說著她的話。但其實我心裡的潛台詞是:嘿,我們可是同月同日生的呢。

後來她病情更重了些,我想說,那就等她好些在繼續發帖吧,我希望她看見我的文字,但我沒有等到這天的到來。

2021年7月30日,她離世,得年45歲。

魔法少女系列還會繼續嗎?我不知道,看心情吧。

一如我不知道她是否還會再打電話給我——或許會,或許不會,誰知道呢?

感悟心

《最後一片葉子》

/蕭依釗

今天要述說一個最近在吉隆坡發生的真實故事:一位六十多歲的企業家肝病復發, 到 一家大醫院求醫,卻在醫院感染了冠狀病毒。確診後,惴惴不安的他問主治醫生,治癒的機率有多高。醫生告訴他:「以你的狀況,是沒有治癒的希望了!」

醫生的話令他徹底崩潰了,他失去了生存意志。不願接聽焦急如焚的家人打給他的電話,也沒吃兄弟們為他想辦法籌集的中藥和營養品。三天後撒手人寰。

一位醫生朋友說,生存意志強的病人能很好的配合醫生的治療去克服許多困難,而生命就在不放棄的努力中得到延續。許多病例說明,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會強化免疫系統。尤其是癌症,除了先進的醫藥,意志力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武器之一。但有的病人求生意志力不高,在醫生仍在設法救治他時,他卻已開始自我放棄。

說到生存意志,我的好友張曼娟最近出版的新書《張曼娟讀奧‧亨利》, 也凸顯了愛和生存意志的神奇力量。

張曼娟從世界文學家奧‧亨利(O. Henry)作品中精挑細選了七個故事,重新編排譯寫,文字流麗如詩。我推薦大家在居家避疫期間閱讀《張曼娟讀奧‧亨利》,因為書中的故事精彩絕倫,充滿啟示,可照亮我們的心靈谷地。

其中有一篇名《最後一片葉子》,描寫的是美國貧窮藝術家聚居區的兩個年青畫家蘇和裘絲同她們的鄰居貝曼之間發生的故事。裘絲在寒冬患了嚴重的肺炎,病臥在床。蘇義無反顧地照料著她。醫生說裘絲痊愈的希望就在於她自己求生的欲望,可是蘇卻發現裘絲在失望地數著窗外一棵常春藤上為數不多的葉子,並絕望地認為,當最後一片葉子凋零之時,自己也將離開人世。蘇很傷心,便將裘絲的心態告訴了老畫家貝曼。老畫家是個脾氣暴躁,愛嘲笑別人、酗酒的人。畫了近四十年的畫,每天都說要創作出一幅不朽之作,卻始終淪為空談。

但風雪之夜發生了令人驚奇的事:裘絲看到最後一片葉子仍然掛在高高的藤枝上。她想到,葉子經過凜冽的寒風依然可以存留下來, 自己為什麼不能?於是又燃起希望,活了下來。

故事的真相是:貝曼頂著風雪,爬到磚牆高處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長春藤葉,給了裘絲「生」的希望和意志。而老畫家卻因著涼而染上肺炎去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創作了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一幅不朽的名畫。

最後一片葉子蘊涵著厚重的寓意, 它啟示我們:親友的愛和關懷,以及病人的希望和意志,可以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創造生命的奇跡。

【原文刊於2021年7月31日《中國報》〈樂活自健〉專欄。】

 

(圖片取自「有店」。)

 

 

情自在

《魔法少女》(八)

我遇見自己。

那個自己和我一樣高,
一樣的頭髮,
一樣的眼睛,
一樣的鼻子和嘴巴。

我遇見自己,
但她看不見我。

圖:阿果
文:章魚燒

常關懷

《一封写给祝福文化的信》

这个七月,天气异常的闷热。偶尔的几场大雨,也驱趕不走心中的纳闷。困在家中七个星期了,疫情却不见好转。確诊和死亡人数屡创新高,日日惊心。

政治人物无止境的游说;前线人员虽鞠躬尽瘁,却濒临崩溃;许多头家按捺不住,铤而走险营业;许多弱势群体孤助断炊……。后来的举白旗运动,加上各方的物资援助,虽然解了燃眉之急,却又乱象丛生。

无助感酝酿着……虽说可怜之人或许也有他不当之处,但想想总不能见死不救。想帮,却又不知从何帮起,更担心好心做坏事。

还好,祝福文化永远是深受感动、信赖的组织。援助非常到位,有深度,最重要的是有温度!

七月,又逢家庭布施月。今天是女儿的生日,一家四口薄进绵力,希望能通过祝福文化,把善种子传播出去。

对于萧总,有惭愧,她的坚毅、坚持及无私助人的信念;有敬畏,常和孩子们说她是再世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哪里有苦难就那里帮;也有疼惜,她瘦弱的身躯,奔波且不辞劳苦的奉献。

祝福萧总她(想说老人家又觉得她看起来年轻的很)、祝福文化的团队(虽然知道不是很多人)、还有大马千万的人民,身体健康、平安。全球疫情近日得以受控。

窗外的天空依然蔚蓝,空气中也掺杂着阵阵的榴莲香……

谢志群合家,合十
2021年7月26日

(編按:這是一封私函,顯然是有感而發的隨筆。閱後但覺字字真誠,且時局雖無奈卻仍正面對待,故央求謝先生讓我們公開信函。感謝謝先生的允肯,感謝他對祝福文化的信任,感謝他對蕭總的支持。是的,窗外的天空依然蔚藍,希望,仍在人間。)

常關懷

《助学团》

谁曰耆年必退休,

就同祝福数秋游。

贫穷教育心何忍?

捐助倾囊使命留。

借此诗鼓励大家继续加油!贫穷孩子还需要我们!大家要保重!星云大师说: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弘扬佛法!

诗 / 陈树坤(风岚)

————

(圖為陳樹坤先生數年前參與祝福文化原住民助學團時所攝。)
社會關懷

《願長者們平安!》

/ 蕭依釗 (義務執行長 )

悶熱的下午,忽然下了一場驟雨。雨水沖刷後的空氣,頓時變得清新。

正在愜意地深呼吸時,接到了溫馨老人之家林巧慧院長的簡訊:「蕭總, 您好!溫馨之家需要一張輪椅。我們這裡空間擁擠, 這款輪椅會比較適合我們用 。」簡訊後附了一張輪椅的照片。

為了解老人之家所需, 撥了電話給林院長。她說:「我們需要推行動不便的老人進浴室,浴室窄小,一般的輪椅進去後便沒有空間轉身,所以需要輕型的輪椅。我們現有的輪椅非常破舊, 隨時都會壞掉。你可以捐一台給我們嗎?」

我看了照片, 是輕便型照護輪椅, 而且坐墊是防水的。

「好。我明天找到後, 就載過去給你。」

「對了,聽秋菊師姐說,那天有看到溫馨『豎白旗』,你們還需要甚麼嗎? 」

林院長道出原委:「我們這區的感染人數劇增,附近的冠病評估中心每天都出現長長的人龍, 人心惶惶。聽聞我們這裡要EMCO的傳言,假如全面封鍞,我們的糧食肯定不夠, 所以嚇到我馬上豎白旗。 現在我們的糧食夠了,老人需要的各種藥物,我給秋菊師姐開了藥單,她應承買齊後用Lalamove 送來,只差一種皮膚藥膏,沒貨。」

「噢,忘了,我們還需要薏米、綠豆、羅漢果。我們的老人打了第一劑疫苗, 就快打第二劑, 在這期間,我都有煮薏米、綠豆湯給他們喝。有的老人腎功能退化, 我在煮薏米時,會加入我們自己栽種的水龜草……」

平時輕易便能買到的輕便型照護輪椅,我卻跑了四家西藥店才終於找到,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林院長指定的皮膚藥膏。看來,持續的疫情和封鎖,已經影響到全球供應鏈。

第二天上午,我獨自駕車把輪椅和乾糧送去溫馨之家。

過去捐糧給溫馨之家時,都會見到長者們三三兩兩坐在房子外面聊天,見到我們抬著箱子就立即來窺探箱子裡裝著甚麼好吃的。這次只見大門深鎖,長者們都躲在屋子裡,只有一位穿紅色T恤的長者獨個兒坐在門前, 臉色沉鬱。看見我從車上抬下箱子,他立即趨前,隔著鐵門,囑咐我把東西擺在籬笆外的桌子上。我擺好物品,拍了照, 即上車。

回頭望去,掛在籬笆外褪色斑駁的橫幅,洩漏了歲月的流逝、年華的老去。

想到20位長者,為疫情所迫,躲在屋裡惶恐不安,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傷感。

願疫情早日過去,願長者們都能平安度過!

(寫於2021年7月24日。)

感悟心

《喝咖啡,提高免疫力》

/蕭依釗

早上打開手機, 即看到兩個朋友傳來的早安帖:其一 是「生活不管苦與樂, 好好享受每一天。」;另一是 「路,共同行走風景美麗;朋友,互相關心時常聯系。願天天開心如意。早安!」

我知道有人對這類早安帖和心靈雞湯,是不屑一顧,收到時立即刪除的。

但我總是懷著感恩的心情去接受早安帖,因為它代表著有人心裡惦記著我, 而且它含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巧的是,兩個早安帖的背景圖都是茶几上一杯冒著熱氣的咖啡,還有書報。

在現代社會,喝咖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對愛喝咖啡的人來說,在晨光中放鬆心情,一邊悠閑的閱讀,一邊品味醇厚的咖啡, 是非常愉悅的事。

疫情期間,人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適量地喝咖啡,是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

美國政府將咖啡列入了健康飲食指南中,建議美國人每天喝 3 到 5 杯咖啡。必須注意的是,美國飲食指南所說的咖啡,並不是充斥本地市場的「三合一」或「二合一」速溶咖啡粉,也不是連鎖咖啡店裡那些特別調味過、加糖的咖啡或瓶裝咖啡飲料。如果你想喝健康的咖啡,最好選擇成分單純的濾掛式研磨咖啡, 而且不要加非乳制奶精(Non-dairy creamers)。

美國科學家最近的研究顯示,每天飲用一杯咖啡能夠將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降低約十分之一。因為咖啡中的活性成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強力抗氧化和抑制過多自由基的產生。但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證明,咖啡中的任何一種物質能有效地預防或治癒新冠病毒。

喝咖啡還有其它益處。科學研究發現,咖啡可以保護肝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咖啡也可以減少人們患上 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有助於防止帕金森症,以及減少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炎反應。

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咖啡。2018年,美國加州法院判決,加州咖啡業者需在咖啡產品上註明「丙烯醯胺致癌」警語。因為咖啡在烘培過程中,會因高溫而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產生的量與烘培時間有關,重烘培咖啡,如卡布奇諾、拿鐵的丙烯醯胺含量會多一些,輕烘培咖啡不但果香味較豐富,丙烯醯胺含量也較少,所以建議飲用輕烘培咖啡較安全。當然,喝黑咖啡對健康比較有益,若要添加美味,可選擇加無糖豆漿或低脂牛奶。

不過,兩大國際權威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和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給愛喝咖啡者派了定心丸, 他們的研究報告皆指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喝咖啡會使人致癌。

但要注意的是,適量的喝咖啡(每天不超過 4杯)有益健康;過量的咖啡因,會妨害生活,影響睡眠。

感悟心

《一個人吃飯》

/ 蕭依釗

疫情期間, 為了支援前線醫護人員, 不得不上班。中午都是外帶回辦公室,關起門來一個人吃飯。

我也勸告同事不要跟過去那樣大伙兒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 而是保持安全距離,獨自面對牆壁或隔屏, 靜靜吃飯。

病毒專家們公認,目前最有效防禦冠狀病毒傳播的方式就是「戴口罩」,因為口罩能有效抵擋傳播病毒的飛沬。在我們除下口罩進食時, 就可能吸入病毒。

由於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 變異株傳染力太強,有人建議即使在家也要保持適當距離,甚至戴上口罩。台灣有市長喊出「家庭防疫新生活運動」——家人不同桌共食、居家2人以上佩戴口罩、取餐公筷母匙,以及屋內勤消毒等。

醫生朋友透露, 她的醫院有三位護士確診, 因為她們曾聚在窄小的茶水間吃飯、談天而感染病毒,連帶十多位曾跟她們接觸的醫護人員須自我隔離。我聽了有點錯愕,即時的反應是問她:護士不是應懂得如何防疫嗎?

一家人或三幾好友聚餐,是千百年來人類推崇的生活型態, 突然被疫情打破,一般人自然不習慣一個人孤單的吃飯。

我和很多人一樣,喜歡和家人及好友聚餐,聯繫感情,但我也享受一個人吃飯的樂趣。其實自從卸下總編輯職務轉做慈善工作後, 我幾乎都是在夜裡下班後,趕在素食館打烊前,一個人坐在一隅靜靜地吃飯。多數時候小餐館裡只有我一個客人, 氛圍寧靜。

一個人吃飯的樂趣在於可以專注於眼前的食物,可以維繫人與食物之間本該存在的細膩感知。大腦只需接收食物在經過口腔咀嚼和舌頭品味後釋放出的滿足感。

有一次, 當我把一口白飯放入嘴裡細細咀嚼, 第一次品味出白飯的清甜時,不禁想起一個禪門公案:學僧有源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最近怎麼用功?」大珠答道:「飢來吃飯困來眠。」「平常人不也吃飯睡覺?這也叫修行?」大珠禪師說:「平常人吃飯時千般計較,不肯吃飯;睡覺時百般思索,不肯睡覺。」這就是禪──活在當下。

高僧告訴我們,禪與生活不能分開 ,衣食住行裡面就有禪。同樣是吃飯睡覺,悟道者隨時隨地歡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地板草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

我們必須認知到,即使疫情緩和,我們再也回不去以前的生活模式了。全人類將進入一個「新常態」。

也許我們要學習享受一個人吃飯的快樂。 至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要習慣一個人吃飯。

這場疫情,促使我們反躬自省,心靈沉澱。若我們懂得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念念分明,就可以減少煩惱,內心充滿自在和喜樂,相信也就接近大珠禪師「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的境界了。

情自在

《十一月出生的雙魚座》

/ 葉偉章

接獲消息,朋友的侄兒去世了,自殺。

我和那位朋友不算熟,不過家住得近,偶爾路上不免碰見,也就頷首微笑打個招呼,和他侄兒更是素未謀面,但聞知消息後還是結結實實地難過了一陣子。據知,是因為這段斷斷續續封城的日子,原就不好的生意更是慘淡經營,債台高築,不堪其擾,未免連累妻兒,所以選擇了在臥室裡懸樑。十餘歲的少年,打開房門,看見父親紋風不動懸空吊掛死相敗壞,這畫面會殘留在他腦海中多久?

(多久?)

前幾個月疫情大爆發,一直擔心身邊親友會染疫,而今該憂心的事徒添一樁——不知又有誰會走上絕路。

說到自殺,早前遇見了一名青年,以自殺為由博取同情,來讓自己過上舒適的日子,後來因故技重施而迅速被揭發。對於這事,雖然選擇了給他機會,但我其實一直耿耿於懷。在意的,不止是因為行為不當,更讓我氣惱的是因為褻瀆。

是的,褻瀆,對於那些認真在困境中掙扎著存活下來,甚或終於活不下來的人,這種技倆無疑是在踐踏著生命的可貴。

疫情持續了一年有餘,許多人如今已深陷水深火熱之境,於是民間自發起掛白旗行動。想來要以這樣的方式尋求支援,其實是頗需要勇氣的,但另一邊廂卻又見有些掛名慈善機構藉機渾水摸魚,把別人的善心當賭注。我告訴友人這現象,他嘆了口氣說:防不勝防,寧可幫錯,莫要錯過。我默然,為他的這份心意感動,但同時也為那些敗壞的人心而感傷。

不知怎麼,過了40歲以後,開始了在鬧市中隱居的生活以後,益發忍受不了喧囂,包括社媒上的各式高見。臉書還好,我可以選擇上或不上,有些傳送式的資訊,無論善意與否都讓我備感打擾。我需要「安靜」的生活,更甚於「更好」的生活。友人笑我,說我明明才四十多怎麼口吻像極了退休多年的老頭兒。我陪著笑沒回話。我確實累了,對於虛實混雜的資訊、對於社會種種亂象,對於充滿負能量的世界。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我沒有這慧根,這境界我到不了,於是只能「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拂得累了,乾脆築一道牆。

日前與學生視訊,談到了劇場創作。我和他說,藝術的本質終究離不開「人」。「所以我注定不會是一個優秀的創作者。」我說。所謂人性,善惡都是必然,像我這樣蓄意逃避人世的不美好,自然也就遠離了人性的真實面。

星座書說,雙魚座是浪漫主義者。我十一月出生,但不知怎麼,四十歲後竟也成了浪漫的雙魚座。

Ps:友人傳來一張照片,說是他日前在外拍得了一張雙彩虹。「凝視美好,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不知怎麼,我近來一直有這種想法。

情自在

《想見你》(三)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更待來日相逢時。

感悟心

《女人發胖有罪 ?》

/ 蕭依釗

我平時對娛樂新聞是略過不看的,那日不意被一則新聞標題吸引住:「女藝人肚腩大比拼!真是不堪入目!」

繼續讀下去,新聞內容大概是:「女星胖了真的慘不忍睹!看她們用肚腩來比拚,不僅張柏芝、劉亦菲上榜,甚至還有鍾麗緹、劉嘉玲……這畫面太殘忍啦!」

粗略讀了記者和網民對這些女藝人尖酸刻薄的議論,禁不住對那些被偷拍的女藝人感到同情。我們大概可以想像,她們長期所承受著的沉重輿論和心理壓力。

在粉絲心目中,如他們的偶像身材走了樣,是不可原諒的「死罪」。在這種病態心理之下,不只明星歌星不能胖,凡女人發胖均是「罪」。

可是很多人都免不了「中年發福」。尤其是女性從35歲開始,身體機能開始下降,基礎代謝率逐漸走低,吃入腹中的食物更容易轉為脂肪和膽固醇,就特別容易發胖。

肥胖的人, 容易被人標簽為「好吃懶動」, 其實許多人是「蒙冤不白」的。因為有的人,內分泌系統紊亂,或有各種代謝性疾病,就會出現超重或肥胖現象。這些人,「喝水都會胖」。面對她們, 我們應該同情, 而非譏諷或嘲笑。

不過 ,我們在不應「以貌取人」或因肥胖而自卑的同時,也應積極減肥,畢竟肥胖會對個人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

肥胖可能引起的疾病除了三高、心腦血管疾病,還會引起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不孕症等等許多慢性病,甚至有幾種癌症也和肥胖相關;而肥胖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造成睡眠打呼、睡眠品質不佳、白天容易打瞌睡;甚至有關冠病的研究報告指出,冠病重症患者中有很多是肥胖者。

最有效減肥的方法, 是節制飲食。一日三餐有規律,飲食有度、食量得當,每餐七、八分飽,忌狼吞虎咽、暴飲暴食。另外,食物宜清淡,少鹽、少糖、少脂肪,但要選擇多樣化的食物,使攝取的營養素齊全,比例適當,以滿足人體需要。

節制飲食的好處有很多,不但可預防肥胖,還可減少對腸胃的傷害,每天吃八分飽是對腸胃的一個保護,同時節制飲食也可以減少鋪張浪費。

很多人發胖,是因為缺少運動所致。因此,我們日常要堅持多運動。健走、慢跑、練太極拳、氣功等等,都有助於減肥。

總之, 不論男女,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節制飲食、堅持運動, 避免發胖;同時要維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人修養,不怕人嘲笑, 也不去譏諷霸凌別人。

情自在

《一念之間》

 / 葉偉章

其實你聽過這故事的,有個樵夫不慎把斧頭掉到湖里,撈不著取不到正兀自懊惱。仙女從湖里翩翩升起,她問樵夫:「這把金斧頭是你的嗎?」樵夫說不是;她又問樵夫:「這把銀斧頭是你的麼?」樵夫搖頭;仙女取出樵夫的斧頭:「那這把呢。」樵夫說是的是的就是這把。仙女微笑點頭,便把斧頭都送了給樵夫。故事是這麼寫的:「於是樵夫高高興興地帶著斧頭回家了」。

一念之誠,成就了樵夫的佳話。

————————————————————

上個星期吧,還是上個月,我忘了,反正我做了一個夢。夢裡,有個阿姨給我夾麵包,各式各樣看上去好美味的麵包,我不斷推辭,「家裡才兩個人,吃不了那麼多啦。」我說。但我推辭得很矜持,很不堅持,近乎半推半就。「放著慢慢吃。」然後阿姨說:「總共3百XX元。」(應該不會有人要求我能在夢裡記住數字細節吧?)我心頭一驚,那麼貴?於是連忙把麵包從袋子裡給夾出來。「真的吃不了那麼多啦。」我說。阿姨不悅,開始碎碎唸。我在夢裡,好不尷尬。

醒來後我努力回想,為甚麼自己一開始沒有斷然拒絕?幾經思索,訝然發現,夢裡的我其實有個念頭,以為阿姨會把這些麵包送我。

一念之貪,釀造了我一夜的窘迫。

————————————————————

友人說起他多年前所遭遇的一起車禍,造成了他「粉身碎骨」好長一段時間,那年他才二十來歲。在連醫生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他憑藉強大的意志活了下來,雖然落了些殘疾,但乍看與旁人無異。

很多人都以為他必然痛恨那肇事者,但他說:「我沒有。我只是在想,還好我不是那司機,不然我應該會內疚一輩子。」

一念之間,得了一輩子的自在。

————————————————————

說到車禍,我倒想起一事。某日早晨,上班途中,遇見了一場車禍。被撞的是一對騎摩多車的印裔夫妻,丈夫在前,妻子在後,中間夾著一個嬰兒。「碰」的一聲,摩多車撞上了從路口貿然駛出的車子,丈夫和妻子都被撞飛,被拋得老遠的。丈夫很吃力地掙扎著,但一直爬不起來,而妻子則靜靜地躺在馬路中央,緊緊地抱著懷中的孩子,以自己其實也很脆弱的肉身保護著他。

肇事者是個約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開的是一台國外進口名車。事發後,但見婦女把車停在路中間,急忙下車,查看她的車子是否有壞損……

一念之間,善惡分明。

————————————————————

正如你所知道的,樵夫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鄰居眼見樵夫有如此好康,於是便到湖邊去也扔下了一把斧頭。樵夫沒有說謊,真的有個仙女從湖裡升起,而且手上拿著一把金斧頭。「這是你掉的斧頭嗎?」鄰居猛點頭,仙女沒有微笑,但把金斧頭遞了給他。鄰居好開心,把斧頭賣了過上了好一陣子的好生活。錢花光以後,他故技重施,又到湖邊扔下了一把斧頭。正如他所料,仙女又出現了,手裡拿著一把銀斧頭。「這是你的斧頭嗎?」仙女問。鄰居看是銀的,有點失望,但聊勝於無,於是點了點頭,仙女又把銀斧頭給了他。「仙女好笨,真好騙。」鄰居得意地帶著銀斧頭回家。

當然,銀斧頭無法給鄰居過太長的好日子。第三次,他到湖邊,扔下了一把斧頭。他等了好久,仙女都沒有出現,他正失望準備離開時,看見他投下的斧頭完完整整地躺在他腳邊……

故事後續如何?這我就不知道了。要腳踏實地好好用斧頭砍柴,抑或繼續動些歪腦筋,其實全憑鄰居的一念之間。

仙女沒告訴他的是,因為不忍奪去他謀生的工具,所以才一再給他機會,但遺憾的是,他顯然錯用了心機。機會是有限的,一再糟蹋,只會把自己逼進胡同。

因果自負,從來都是不變的定律。

一念之間,將決定故事的後續。

感悟心

《面對疫情, 更要善良》

/ 蕭依釗

病毒肆虐,被感染者不治逝世,固然令人悲傷;而被感染者及其家人受到社會歧視和指責的現象也令人痛心。

加影市一位60多歲的送貨員感染冠病被送去隔離中心,儘管他的妻兒檢測呈陰,居家隔離期間除了要擔憂生死未卜的至親外,還受盡鄰人的歧視及恐嚇,鄰人見到這兩母子路過就趕緊關閉門窗,似是看到瘟神。更有鄰居不滿兩母子繼續留在家裡,恫言採取法律行動起訴他們。

嫁來馬來西亞的台灣藝人陳諭感染冠病,在社交媒體述說染疫過程,她說:「病毒已經無處不在,再小心都會中。哎!好冤枉。」許多網民留言祝她早日康復。可是,卻有網民酸說「病毒不會冤枉你,出門都是會有中病毒危險」、「上天的懲罰」。

每次爆發重大醫療危機時,不論是受害者或家屬都免不了要承受外來的負面指責與壓力。

這種事情也發生在其他地方。據中國媒體報道,有些冠病患者出院後,還在巴士上就接到了來自小區居委會的電話,讓他們不要回家,先到別的地方暫時住一段時間;有的密切接觸者解除隔離想回公租房,結果被「婉拒」;還有患者治愈出院後接到了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

日本京都產業大學爆出學生群聚感染後,竟收到數百封恐嚇信,要求校方公布確診者住所,否則就要縱火燒學校甚至殺害教授。

在不理性的歧視情緒浪潮席捲之下,就連冒著染病風險奮戰在前線救治患者的醫護人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都成為歧視目標。醫護人員到平常去的餐廳被拒之門外、被德士司機拒載,醫護人員的子女被托兒所排斥的事件時有所聞。「你在醫院工作對吧?如果你及你的孩子可以離我們遠一點,別把病毒傳染給我們,那就太感謝了。」

這些負面的情緒、攻擊性的用語,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在面對無法掌握的、未知的的疫情和死亡的「恐懼」。網路上各種真假莫辨的信息,更令恐懼蔓延開來。在過度恐懼之下,理性被綁架,就會有過激的言論和行為。這就是人性的醜陋面。

當社會出現對感染者群體「污名化」的傾向時,疑似被感染者,可能會害怕被歧視、被孤立、被攻擊,乾脆選擇隱匿不報,因而成了疫情漏洞。

因此, 我們可以說,病毒很可怕,但無知與人性,更可怕。

面對疫情,我們更不可失去善良、冷靜與理智。在與病毒「殊死搏鬥」的過程中,感染者及他們的親人身心都飽受煎熬,很多感染者幾乎是「死裡逃生」。當他們終於康復出院,不能讓他們因恐慌歧視、盲目排斥而受到第二度傷害。我們應該以人性的善良,讓他們感知「人心的溫度」。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向別人釋出善意和溫暖,終會從別人那裡收獲善意和溫暖。

情自在

《想見你》(二)

/ 葉偉章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來電,說是看了我的文章《想見你》。她很少對我的文章發言,頂多說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要老是提到我?」我通常不予搭理——祝福文化就只她這麼一個核心人物,怎麼可能不提到她?

她說,她也很想念大家,還特別提說她剛好打了電話給陳氏姐妹花。

陳振花、陳振妹,怡保人,是我們在報社任職時期就隨我們出團的助學者。兩人個性都隨和爽朗,每次出團有她們倆必然笑聲不斷。

陳振花說,再次出團可能是兩年以後的事了,屆時不知她是否還能行走自如,畢竟年事漸大,但她也著實想念大家。

蕭依釗說,她特別掛心陳傳傑先生,畢竟沙巴也是疫情嚴峻之地。她還說了許多名字:劉利水、李漢仁、高潤生、葉金龍、葉瑞山、葉高弟(嘿,看,都是姓葉的呢)、林美虹、鍾幹庭、蕭日紅、蔡文蓉、陳世雲、鄭明福、黃校長……,她唸了好長好長一串名字,說了好多好多以前的事,但我都記不住了。嗯,必需承認我當時其實邊聽邊滑臉書,並沒有很認真,就只是嗯嗯啊啊地回應著而已。(噓,別讓她知道。)

只是覺得,少見她如此感性,想來她也真是想念大家了呢。

可是怎麼辦呢,現下這情況,唉,也就只能彼此打氣,希望大家都能謹慎防疫,期待再聚了。

祝願大家都健康平安。

感悟心

《情緒,損免疫力》

新加坡傳染病學專家梁浩楠醫生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接種疫苗者的一些症狀, 特別是頭暈,是由於情緒緊張, 而不是疫苗導致。

他說,一些人在接種疫苗時因過度緊張而頭暈,可是過了一會, 他們恍然明白:「原來不過如此」, 頭就立即不暈了。

事實上,情緒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情緒緊張的人急診也可能會頭痛、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我有一位歌唱家朋友,雖然上台演唱不下千次, 但幾乎每次演唱前, 她都因為情緒緊張而導致頭暈、胃痛。

不同的情緒對應著不同的身體部位,胃腸是最能反映情緒的器官。我過去任報紙的總編輯時有過這樣的經驗:一遇到緊張的情況或工作壓力大,就會胃痙攣、腹瀉、嘔吐、暈眩。在各行業中,工作緊張的新聞工作者患胃潰瘍的比例較大。

隨著新冠疫情嚴峻,確診和死亡人數一直增加,很多人皆生活在焦慮不安中,走在路上或到市場買菜,緊盯著對面來的人,擔心他會不會是隱性帶病原者。而上班族,聽到辦公室裡有人咳嗽一聲,會緊張得心跳一百下。

很多人一直擔心自己或家人會成為下一個不幸深度染疫者,但他們不知,恰恰是這種緊張焦慮情緒不斷損害人體內比口罩更有用的防護罩──免疫系統。

大家都知道,新冠肺炎無特效藥。患者進到醫院, 醫生只能提供氧氣和輔助性醫藥,然後就得依賴患者自體內的免疫系統去抗擊病毒。

民眾都知道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簡單動作來保護身體,但很多人卻不曉得如何減少負面情緒,讓我們人體免疫力處於最佳狀態。

據專家研究,提昇免疫力的秘訣如下:

1、少發脾氣、多信任人;
2、保持樂觀的心態,多開懷大笑;
3、多幫助人;
4. 和親人朋友維持密切關係;
5 、回歸信仰
6、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減少壓力;
7. 不要太過緊張、憂慮太多。
8、睡夠7-8小時
9、每天運動30分鐘
10、多吃菌菇、蔬菜
11、每天曬半小時太陽

總之,我們必須有身、心、靈的健康,才能維持正常的免疫力。
情自在

《想見你》

那日,受訪,關於祝福文化。

要說祝福文化,最該接受訪問的當然是蕭依釗,但熟悉她的人都知她低調,而竹筠又加入得晚;雖然我現下除了寫寫稿,餘下事情一概沒有參與,不像以往負責策劃協調,不過若要論起祝福文化的前世今生,恐怕還是我清楚些。

記者小姐問我為甚麼願意替祝福文化寫稿,我隨口就回:「寫稿是一件很容易,也很好玩的事情啊。」說完禁不住抿著嘴笑,連自己都覺得這回答很囂張。

掛了電話以後禁不住細細回想,對啊,為甚麼呢?一則固然是因為蕭依釗,知遇之恩是不用說的;想想,其實也因為那一群散佈在全馬各地的天使們呢。

是的,天使們。我告訴記者小姐,有一群善心人士,從我們在報館時期就隨我們助學,從十多年前開始,就一直參與我們的助學團,也因為他們,所以才會有後來的祝福文化。「蕭依釗給他們取了個名字,叫『祝福使者』。」多年的相處造就了好感情,他們在whatsapp 裡成立了一個群組,組名叫祝福天使。

嗯,相較於「受命出使」的執事人,「天使」確實是更確切些的,都是那麼善良的一群人。

我並不在那群組裡,很早就退出了,倒不是甚麼特別原因,純粹是40歲過後我給自己規劃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這幾年已退出了所有社媒上的群組,也謝絕所有資訊類的訊息分享。但,那並不意味著我不想念大家。

其中一位天使是徐莉嘉,她是我每次出團的好搭檔。舞文弄字我是可以的,但拍照不行,不,不止不行,簡直是很糟。有時團員請我幫忙拍照,我都會面有難色,委實不是不願意,而是常常10張有5張給我拍糊。「摒止呼吸法」、「雙手握機法」、「換新手機法」……等等等等都試過了,就是沒甚麼成效。我見徐天使照片拍得很好,匠心獨運,於是便索性採用了「厚臉皮討法」,她慷慨贈予,久而久之我就把她當成祝福文化的攝影記者了。

前兩日她來訊,說起我們已經兩年沒見面了。她說,群組裡很熱鬧,黃校長和李先生都先後接種疫苗,大家除了祝福,也不乏玩笑之語,以及,思念之情。「大家的情誼不因無法見面而生疏,反而更珍惜呢。」徐莉嘉的訊息裡如此寫著。

疫情之下,亂了腳步,真的,不知不覺就兩年未見了,接下來還要多久才能回到常態,屆時彼此的人生又有甚麼變化,這些問題至今仍是未知數。

於是為文一篇,聊表思念之情,以及對天使們的由衷祝福。

感悟心

《維生素C、D、鋅有助抗病毒》

/蕭依釗

面對凶猛的冠狀疫情,不時有惶惶不安的朋友問我:吃什麼有助於抵抗病毒?

我不是專家, 不敢隨便提意見。 但我告訴他們,我自己今年3月開始日服維生素 C(1000 mg) 、維生素D3 (1000 IU)、鋅(Zinc, 15 mg) , 每天早上喝黃薑、薑黃泡蜂蜜。

今年3月,一位在醫院工作的朋友向我透露, 他的醫生同事們都在吃維生素D3 (1000 IU)、鋅(15 mg)。他說, 我常在外奔波,受感染風險高,最好也吃, 而且他提醒:若不是冠病患者, 每日鋅攝取量不要超過20 mg 。

由於擔心在沙巴前線奮戰的朋友,我把這資訊傳給他 ,他回應說, 其實許多醫生,包括他本身也在服用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歐美的醫院在治療冠狀病患時,除了配給病患各種藥物之外,也給予維生素D3(1000 IU)、鋅以及各種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

中國在醫治冠狀病患時是結合中西醫藥,除了用西藥,有的醫院用清肺排毒湯,有的醫院用連花清瘟膠囊。

著名的上海新冠專家張文宏教授說,當中國大陸爆發新冠時, 醫院給病人每天吃四粒蛋, 可以快速補充優質蛋白質,強化人體白血球抗病毒。(康復後,一天吃一粒蛋就好)。

維生素 C、維生素D3 和鋅為何有抗冠狀病毒的效果?

1. 維生素 C
許多專家,包括中國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彭志勇教授都指出,有證據顯示,大量補充維生素C對部分已經感染病毒的人的確有一些幫助。維生素C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可以抗氧化損傷,第二可以提高免疫力。其劑量與治療效果有很大關系。大劑量維生素C不僅可提高抗病毒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預防和治療急性肺損傷(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
事實上,維生素C對人體的免疫力至關重要。專家推薦日補充劑量為100 mg,最大劑量和身體耐受量為不超過1000 mg,兒童的上限更低。如果維生素C過量(每天超過1000 mg),可能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以及腸胃脹氣等;長期過量服用還會引起腎臟問題。

2. 維生素D3
維生素D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有助於抵抗呼吸道感染。因此,專家認為,可透過攝取維生素D來增加預防新冠肺炎的能力。
但經常有曬太陽的人就不必另外服用維生素D3。

3.鋅
由於新冠病毒進入細胞後,需要RNA聚合酶進行病毒複製,而「鋅」可以抑制RNA聚合酶,有效抑制病毒複製能力;且鋅可以使新冠病毒變得溫和,能幫助身體的免疫系統在不過度產生免疫反應的情況下,攻擊並破壞新冠病毒。因此,專家認為,可透過攝取鋅來增加預防新冠肺炎的能力。

祈願疫情早日過去!當病毒消失或者在我獲得兩劑量的疫苗後,我就會停止服用這些維生素。不過,由於我常忙得顧不上均衡飲食, 所以還是會日服一顆複合維生素片來補充身體所需營養。
感悟心

《「168 斷食法」有效減肥》

/蕭依釗

那天偶遇一位企業家朋友,一年不見, 他顯得年輕、清簡許多, 神清氣爽, 與前相比,判若兩人。

我笑問他有何養生秘訣, 他說:「沒想到行管令帶給我一個好處,不必夜夜出去應酬, 還有很多時間養生和運動。我實行『16:8 斷食法』幾個月了,啤酒肚沒了,『三高』情況改善了! 這個減肥法很好,你可推介給其他朋友呢 ! 」

「16:8 斷食法」正在西方國家風行。它是間歇性模擬斷食法(Intermittent Fasting,亦稱「輕斷食」) 的其中一種斷食法。

「16:8 斷食法」對於沒有習慣吃早餐的人來說,是可以輕易做到的。我二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她每天早上一睜開眼, 就趕著去菜市場買菜,子女上班後,即接手看顧幾個內外孫,忙得不可開交,早餐往往是忽略掉的,每天只吃兩餐:中午12.00以及傍晚6.00吃飯,晚餐後就沒再吃東西, 直到翌日中午。她不知不覺也在實行「16:8 斷食法」。

這種斷食法源自於美國大衛.辛勤客和彼得.摩爾2012年合著的《8小時瘦身法》(The 8 Hour Diet),只要每天在8小時內吃完3餐,就可以讓剩下的16小時好好消化掉所攝取的熱量,延長身體消耗脂肪的時間,並促進生長激素分泌,體脂肪自然也不易堆積。

實行這種輕斷食法的人通常都在中午前後吃第一餐,並在晚上8點前吃完晚餐。他們在其餘的16小時則以喝清水、黑咖啡、花草茶等不含糖飲料的方式補充水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邁特森(Mark Mattson)最近發表論文指出,間歇性斷食可以降低血壓、幫助減肥,且延長壽命, 並且建議,或許醫師們能將間歇性斷食作為一種治療方式,避免或治療肥胖、癌症、糖尿病,以及心臟疾病。

邁特森推薦兩種斷食模式,第一種每日限時飲食,即「16:8 斷食法」或「18:6 斷食法」;第二種是5比2斷食法,每週節食2天,節食日所攝取的卡路里一天須低於500卡。

其實,斷食法並非西方人首創。亞洲人早在幾千年前已經實行斷食。佛教徒的過午不食、穆斯林的齋戒月、道家的辟穀,以及古希臘人、古印度人、基督徒的斷食淨身,都是古已有之的斷食法。

不過 ,在實行間歇性斷食法之前,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 斷食法,並不適用於所有人。老人、糖尿病患者、發育中的兒童、孕婦、產婦、嚴重心臟病患、癌症病患、慢性感染病者、胃病患者,都需要先諮詢醫師才行;
(2) 斷食時間,一定要多喝水;
(3) 如要達到減肥目的,不能只控制飲食,也必須多做運動。
社會關懷

《文冬社區派送口罩》

祝福使者張麗仙送了100盒口罩過來,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心念著文冬的貧困家庭,於是便把口罩轉交給文冬的社區義工莊培華,請她幫忙派發。

蕭依釗說,近日疫情回彈,數據顯示極可能已進入社區感染階段,她擔心長者們因口罩不足而疏於防範,或重複使用致使失卻防護效果,所以才想到請莊培華幫忙。

莊培華做事是極認真的,縱使自身深受關節炎之擾,也挨家挨戶去派送口罩。

照片原是用來存檔的,但一字排開覺得煞是好看,有種「傳愛」的感動,遂決定上傳。

祝願大家都平安健康!

社會關懷

《送包子記——大慈講堂》

/ 葉偉章

「其實我和來吉就只是送些包子過去,沒甚麼特別事情,你可以不用過去的。」這話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在兩天裡對我重複了三遍,說的是4月18日(日)傍晚到大慈講堂去。

我心裡禁不住嘀咕,明明是她先問我要不要去的,怎麼轉過頭又勸我別過去?因覺得事有蹊蹺,所以我益發堅持要去一趟。

這是我第一次到大慈講堂。我習慣性早到,於是站在這雙層排屋前打量著周遭。隱約聽見孩子們在吵鬧,都是些很瑣碎的事,譬如誰該先洗澡,誰又不和誰好之類的。我禁不住笑了,孩子們的活潑,說明其實他們過得很好。

有個小孩發現了我,直嚷著:有人來了,外面有個男子。我很欣慰他說的是「男子」,而不是「uncle」,當然,我知道其實他只是客氣。嗯,真是有禮貌的小孩。

我後來發現蕭依釗騙我,因為顯然他們不只是送包子來的,她自己就帶了兩箱5senses 贊助的餅乾;潘來吉和幾位師姐到來時,除了包子還帶了包裝美祿粉及幾道美味佳餚,我對那乾煎蝦子很感興趣,但我忍著,沒有出手和小朋友搶食物。

另還有一小插曲,來吉知道蕭總有位法師好友因腫瘤壓著腦神經,如今一只眼睛已是視力極弱,雖然外表看不出來,但實則只能憑藉光影辨別方位、物件。來吉認識一位甲洞的中醫師,「他之前替我推拿,我覺得很好,便想著也請他幫法師診治。」中醫師姓李,偕同鄭醫師前來,而蕭總則把法師載到大慈講堂,讓李醫師為法師施針,費用由來吉承擔。另外,來吉也代替友人王偉林及吉祥義工團,分別奉上1千元紅包以作供養。

祝福文化也奉上了1900元的紅包給法師,其中5百元是李秀英女士,代她已往生的妹妹李秀花所捐出的。李秀花生前即熱心公益,她往生後,李秀英把她遺留下來的一萬元儲蓄捐給祝福文化。適逢一周年忌日,李秀英無意間在她遺留的錢包中找到5百元,遂決定代她捐出,同時也捐了一張電熱床墊及一台輪椅。

在大慈講堂,我們和孩子全程都戴著口罩,彼此也沒有近距離接觸。義工胡儷雯小姐與我說,其實這陣子他們都謝絕訪客,因為蕭總來所以才願意接待,他們感謝祝福文化一直在支援他們 。

「不要拍到孩子的正面噢。」儷雯與另一位義工一再向我強調。儷雯解釋,很多孩子都是因為離開暴力原生家庭才來到這裡的,因此擔心有些家長會來鬧事。

大慈講堂成立了約10年,現有15個孩子,都是經過確認有需求才會收留的。中心除了一位會計人員及兩位老褓姆,平時就靠五位青年義工安排時間前來看顧孩子。

6點半,唸經時間到了,孩子們誦經時可是有板有眼的,整個流程都獨立完成,並無大人帶領。

我們把時間稍微往回倒,回到來吉剛抵步時。當時我正好在屋外,他問我:「要吃包子嗎?我們頭一次嘗試做素红麴包子。」

我很自然地回答:「好啊。」

那麼一瞬間,我突然明白為甚麼蕭依釗小姐極力勸阻我過來了——她顯然是早已料到,我一定會蹭包子吃……

嗯,一定是這樣。

情自在

《祝福文化緣起》

/ 葉偉章

適逢祝福文化成立七週年,我們來說說祝福文化的緣起,供不認識我們,或想認識我們的朋友參考。

蕭依釗曾是世華媒體集團和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她從事媒體工作三十多年,同時也積極推動文化與慈善工作,前者的代表性事蹟當數創立「花踪文學獎」,後者則不好說,枚不勝數,舉凡星洲日報基金會的大大小小活動,大多出自她的手。

我是她下屬。(雖然我氣焰比她囂張,但,不要懷疑,我真的是下屬。)在報社當文教主任時的其中一項工作,是執行她所發起的「助學計劃」。

2013年,我們和幾位同事計劃離職,她想全身投入慈善事業,而我則打算回到我的藝術國度。當然,之前和之後都有些故事,這裡不詳述。想聽故事的,帶一瓶酒來找我。

我和蕭老闆的個性其實南轅北轍,我情緒化凡事憑直覺,而她則理性老愛講客觀。或許正因如此,遇事時我常嫌她拖泥帶水;相信她也覺得我殺伐過於剛強,無半點圓融可言。

離職一事亦然,我主張把過去切割乾淨,她則心念著貧困孩子,這事我們討論了無數回。

2013年杪,我們在帶著助學團前往青海賑災時,宣布了這項決定。團裡有位資深團員當場老淚縱橫,他說:「孩子們怎麼辦?」當時團裡的幾十人都表示,只要蕭依釗願意繼續籌辦助學計劃,他們就會繼續支持。我當下不無感動。是呀,不知不覺,我就這樣和大家相處了近十年。

探知了舊東家無意繼續助學計劃之後,蕭依釗成立了祝福文化,主要項目就是以國外助學為主的「助學計劃」,以及以原住民兒童為主的「護苗計劃」。當時就只有這幾十人在背後支持我們。

既然資源有限,我們不得不縮小助學範圍。由於轉變的過程過於戲劇化,開始之初甚至讓好些不知情的助學者,誤以為這乍然冒現的祝福文化是冒牌慈善團體。當時原計劃的助學者已有逾萬人,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端,我們沒有選擇公開說明,大家不知情也是情理之中。當然,之前和之後都有些故事,這裡不詳述。想聽故事的,帶兩瓶酒來找我。

隨著中國的經濟起飛,以及政府加大力度攻堅扶貧,我們逐漸撤去了在大陸的扶貧項目,轉而給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家的窮苦學生。這是後話,詳細情況日後再說。

2018年杪,蕭依釗到文冬時,發現那裡有特別多貧困家庭。「我想幫他們。」蕭依釗說。於是祝福文化增設了「社會關懷」項目以處理個案,當然,過程會比較「佛系」,端看蕭依釗遇到甚麼人甚麼事。早前說了,她從事媒體工作30年,在這些事的判斷上是極其敏銳的。

簡單來說,祝福文化的成立,其實就是這許多善心人士對蕭依釗的信賴。

祝福文化的緣起,過程大抵如此。

還有其它故事嗎?當然,有的。請帶三瓶酒來。

情自在

魔法少女(七)

我有很多煩惱。

功課做不完,
小芬不理我,
媽媽沒有買我最愛吃的章魚燒給我……

很多很多煩惱。

誰說小孩子是最幸福的?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感悟心

《名醫不敢吃肉》

/蕭依釗

許多人都知道素食有許多好處,甚至有利於地球,但這觀念來到自己身上時,卻似乎很難發揮作用,或許是因為放棄美食真的太不容易了。

其實素食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不但有益於身體健康,心靈上也會有正面影響。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所培養的慈悲心,能讓我們維持溫柔平和的心態,無形中也為自己種下了幸福的種子。

中國名醫羅大倫中醫博士最近在網上公開他吃素的原因:「現在的肉,問題太多了。」

羅醫師有感於一些病人的惡性腫瘤是吃出來的。他從醫學的角度,舉出肉的問題如下:

(1)含激素、抗生素:
過去農民養一口豬,需要一年的時間, 所以不能常吃肉;現在不同了,人們每天都要吃肉,為了能每天供應大量的肉 ,就設法讓豬快長,於是往家畜身上使用各種藥物,包括激素和抗生素。這些藥物有兩千七百多種之多,能保證動物快速地長大且肉質飽滿。然而,藥物最後其實都會進入人類的身體。
除了家畜,其他的肉,如蝦、螃蟹等也是如此,飼養者一般都不斷往養蝦、螃蟹的池塘裡撒激素。
激素會導致惡性腫瘤,近年來與激素相關的乳腺癌、與肉食相關的大腸癌,發病率呈直線上升。
此外 ,許多小孩因常吃含激素的肉,而過早發育過胖。

(2)含嫩肉粉:
許多餐館或小販在煮肉,比如烤牛肉的時候,都會加入嫩肉粉,你會發現,以前咬不動的牛肉, 現在越來越嫩了。能把牛肉腐蝕成這樣,我們可以想像嫩肉粉進到胃腸後將如何腐蝕胃腸。

(3) 含亞硝酸鹽
市場上賣的肉品有的添加了大量的亞硝酸鹽,以使肉類變紅、不易變質腐爛,如此一來就可多賣幾天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亞硝酸鹽會轉化為超級致癌物亞硝胺。有些商販為了讓香腸、鹵肉等多存放一兩天,也會加入超標的亞硝酸鹽,如果你看到肉質鮮紅異常,極可能是添加了大量的亞硝酸鹽。

羅醫師指出,現在的肉,人工添加物太多,以致屢見癌症高發、年輕人不孕不育等問題,這些現象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縱然蔬菜也有農藥問題,但是羅醫師認為,蔬菜存放幾天後,農藥的藥性會退減,而且很多蔬菜,比如大白菜、大蘿蔔等是非常便宜的,不值得花錢施太多的農藥,所以相對比較安全。

他呼吁人們:「我們自己清醒一些吧,少吃些肉,保護我們自己。」

我尊重葷食者的選擇,不過個人因吃素多年,所以還是會想分享自身的體會——「吃素,是件美好的事。」

感悟心

《別讓手機毀掉這一代的孩子!》

/蕭依釗

周末早上,接到吉打州社工楊亞榮的電話,他和幾位好友各買了一份《中國報》,正坐在咖啡店邊喝咖啡邊談論我的專欄文章《每天吃8顆蛋?》。 他告訴我,當地一位小販一天吃12粒半熟蛋,因中風正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如果他能早點讀到這篇文章,就可及早勸告那位小販減少吃蛋。

通話中, 他突然瞄到咖啡店裡有位母親為了讓小孩安靜下來,就讓小孩看手機。 他說, 經常看到父母讓小孩看手機,希望我能寫「孩子沉迷手機」的害處, 讓家長知道他們這樣做會害了自己的孩子。

不只社工,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小孩沉迷手機的問題,一個多月前, 中國教育部發出《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中小學生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通知》出台後, 中國家長一片歡呼聲。說:早該禁止!

中國不是第一個管控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國家。西方一些國家已通過立法或者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者課堂。

2018年,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的科學實驗結果,震驚了世界。

這位科學家在2008年從全美不同地區的中下階層家庭中挑選取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沒有接觸手機的孩子;50名是沉迷手機的孩子。然後對他們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

調查結果如下:50名沉迷手機的孩子只有兩名考上大學;另外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3名孩子高中畢業後自顧選擇在家幫工。而那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名因成績優異而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世界各國許多專家的科學實驗,都證明手機會毀掉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中最明顯的是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甚至致癌。

綜合專家們所提出的手機害處如下:

*影響兒童健康:手機傷害孩子視力,並導致孩子頸椎變形。沉迷手機的孩子不喜歡體育運動,生長發育受影響。

*可能導致孩子患抑郁症: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

*損傷腦神經: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可能損害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不愛學習: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松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枯燥乏味,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親愛的家長,為免你的孩子沉迷手機或染上網癮, 請及早做好引導工作, 並且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回家後機不離手,卻要求孩子遠離手機,孩子當然不會聽你的話 。父母最好每天抽出至少30分鐘陪伴孩子,傾聽、理解、交流、傳遞正能量給孩子,周末假期帶孩子出外活動或運動。

別讓手機毀掉你的孩子!

情自在

魔法少女(六)

我裝上羽毛,
飛到了半空。

母雞以為老鷹來了,
忙護著小雞對我咯咯叫。

我飛得更高一些。

從空中往下看,
世界變得好小。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五)

那一個晚上,
我和狐狸看了44次月落。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四)

我希望每個人的臉,
不,每個生物的臉,
都會是一朵花。

隨著太陽升起開花,
隨著每句問候綻放。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三)

大象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每天都會在牠的背上睡午覺。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我希望我的喪禮也可以在牠的背上舉行。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二)

我送了一朵紫色小花給隔壁家的女巫,
她很開心。

她稱讚我是好孩子,
我很開心。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情自在

魔法少女(一)

我在海底曬太陽,

魚兒問我,

是否曾遇見陸上的王子。

我說:王子又老又醜又禿頭。

魚兒意興闌珊地游開。

我吐了吐舌頭,

因為說謊而微微臉紅。

還好,海很藍,

其它魚兒沒看見。

我沒遇見過王子。

沒有王子的生活,

我一直好好的。

圖:阿果
文:章魚燒
感悟心

《每天吃8顆蛋?小心肝腎受損》

/ 蕭依釗

自從美國2015年《飲食指南》刪除每日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限量300毫克的建議後,許多人認為是對吃蛋量的解禁,每天可隨意多吃幾顆蛋。

朋友老林傳來一篇題為《瑞典醫生一天吃 8 顆雞蛋》的文章,文章作者力證多吃雞蛋不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 並以鄔非 · 洛凡斯科夫的實驗為例。這位瑞典醫生自己每天吃 8 顆蛋,一周後,他的總膽固醇,反而下降 12%。因此,作者的結論是:「你問我一天能吃幾顆?不限制!」

這文章對愛吃肉, 也愛吃蛋的老林來說簡直是一紙「通行證」, 他說:「今年初始,我每天早上吃3個煎荷包蛋。你太瘦了! 你要多吃蛋! 」

我告訴他,即使吃蛋不會導致人體血液膽固醇提高, 但過多的蛋白質會加重肝和腎的負擔。建議有高血壓的他去驗血。上周 驗血報告出來了, 他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肝指數都超高。醫生判斷他有脂肪肝, 並建議他減少吃蛋和紅肉。

雞蛋,確實是世上營養密度最高的食物,含有 15 種以上營養成分,包括優質蛋白質及膽鹼。

膽鹼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能幫助頭腦思緒清晰,增強記憶力,也是構成體內細胞膜的重要元素。缺乏膽鹼,會導致記憶力衰退。

但好食物並不意謂吃越多就對身體越好,如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加重人體其它器官的代謝負擔,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其它器官病變,而且也會形成脂肪存儲從而導致肥胖。

專家指出,以下三種人不宜進食過多雞蛋:

1. 肝功能不好者:雞蛋中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質,在胃腸中被吸收之後,還需要通過肝臟進一步分解,才能成為我們人體可用的物質。如果一次性吃太多,導致肝臟負擔加大,從而影響肝功能。當膽汁分泌不足時,胃腸消化吸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2.腎功能不全者:腎功能和新陳代謝減退的人,體內代謝產物不能全部由腎臟排出體外。若食用雞蛋過多,將使體內尿素增多,從而加重腎臟負擔。

3、感冒發燒的人:肝臟在分解蛋白質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發熱患者如吃雞蛋,就會造成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如同火上澆油,不利於病情的康復。

那麼我們一天可吃多少顆蛋呢?

我建議健康的朋友遵照台灣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建議一般人(無高血脂、家族性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及肝指數GOT及GTP偏高或肥胖者或醫囑特別吩咐者)可以每天吃一顆蛋。」

若你有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和肝指數偏高或腎功能衰退者, 而你又想吃雞蛋, 那你就必須避免攝取過多的其它蛋白質,如肉類、豆類等。

助學計劃

《她笑了》

/ 蕭依釗(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這幾日不免心情沉重。

緬甸軍人政變,拘捕了民選政府領袖昂山素季,且頒佈了緊急狀態。此舉顯然激起了民憤,大規模的抗議行動於焉展開,社會動盪,疫情嚴峻,緬甸已然深陷膠著困境中。

2月28日,緬甸軍警人員向示威者開槍,造成14人死亡,成了政變一個月以來最多死亡人數的一天。然而,數字卻仍在持續攀升中,3月3日,軍警人員再度開槍,造成38人死亡,短短幾天內就已逾50人成了槍下冤魂。

凡有動亂,首當其衝的就是底層貧民。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都必須面對物資匱乏的窘境、惶惶度日的不安。除了自求多福,似乎別無他法。

每日每日看著這樣的新聞,我的心情也一直一直往下墜。我為民主的倒退而難過,我為如草菅般的人命而憂傷,我擔心著祝福文化所捐助的貧困孩子,我擔憂著社工們的安危……

日前終於跟在貧民區照顧孤兒的桑比牧師聯繫上了,他說,他正忙著把孤兒院的存糧,送去救濟面臨斷糧危機的貧困家庭。

他給我傳了幾張照片,其中一張,一個小女孩開心地笑著——因為那一點點飯菜——笑得那麼天真,笑得那麼璀璨。那笑容自是有感染力的,我不知覺也微微牽起了嘴角。我盯著照片看了很久,不知怎麼,看著看著,淚水竟就落了下來,且一時半會兒間似乎是停不下來了。

 
(2021年3月8日)
社會關懷

《遇見移工瑪麗莎》

/蕭依釗

「我需要您的援助!我已經很久沒工作了。我嘗試去求人家讓我做臨時工,但沒人敢請我,怕我傳染新冠病毒。」收到瑪麗莎的簡訊時,我正在辦公室裡忙著,但我看來訊者是瑪麗莎,不由自主地便停下了手頭工作。

簡訊裡繼續寫著:「我錢包裡只剩下4 元,我沒飯吃了。您認識那些要請臨時工的人嗎?」

我讀著訊息,每一個字,都像一滴淚,密密麻麻地堆擠在我手機屏幕上。

瑪麗莎是菲律賓籍移工,4年前離了婚,生活失了依靠,在貧窮的家鄉找不到工作,只能把幼小的女兒託付給妹妹照顧,隻身來馬謀生。到了吉隆坡,人生地不熟,更加徬徨無助,為了取得合法居留證,她嫁了個六十多歲的馬來男子。婚後,丈夫以心臟病為由,不願工作,只靠她一人攢錢養家。不久,她的妹妹也因在家鄉沒有活路,帶著瑪麗莎的女兒前來投靠她。

瑪莉莎一家在巴生河流域某老街區的一棟老店樓上租房,每間房月租原是400元, 現減至300。這排老店樓上的租戶大多是印尼籍移工,時日久了,瑪莉莎就跟租戶們混熟了。

這些移工原在附近的幾所學校食堂、大排檔及茶店當臨時工,洗碗碟、洗菜、捧餐、打掃衛生……,工資以工時計算,從早到晚一天可賺50令吉左右。

疫情爆發後,政府下令學校停課,學校食堂歇業,禁止餐館堂食,禁止攤檔僱用移工,這些臨時工頓時失去了工作。他們非正式僱員,所以原僱主不須出錢給他們去檢測病毒。由於移工感染率高,一般民眾都不願接近他們,他們不但沒收入,更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去年5月,有義工向祝福文化基金會通報了瑪麗莎等移工的情況, 希望祝福文化能援助他們。就這樣, 我和瑪麗莎建立了聯繫。

當時我請瑪麗莎統算一下有多少移工需要米糧,並告訴她我需要他們的身份證明,她顯得很猶豫。她說,恐怕很難令移工們交出證件。

事緣行管令期間發生了兩件事,致使移工們不敢輕易相信本地人, 怕被出賣。其中一事是,一名緬甸籍、兩名菲律賓籍的移工,晚上走到樓下大路邊透氣即被警察抓走,送進拘留營。另一件事是,曾有組織在附近的馬來社區派發糧食,她和其他移工前去排隊領取,不料當地居民報警,嚇得他們馬上逃跑。

我費了很久的唇舌,一再保證那只是祝福文化基金會支出時需要佐證,僅供內部存檔,絕不會上報或外洩。後來有15名移工願意提供身份證件副本,而這15人當中,有幾人還是不敢前來領取米糧,託瑪麗莎代領。

也許上一次的捐贈行動證明我們非「來者不善」,所以這次全部 22名聚居那裡的移工都迅速報了名。

我也火速地張羅米糧。一位「為善不欲人知」的朋友聞訊後,馬上匯了3千令吉至祝福文化的銀行賬戶,表示要參與捐贈行動 。另有友人子傑師兄捐了50包白米、2箱餅干和一袋布口罩。我和義工分頭採購了移工們最愛吃的罐頭咖哩雞、沙丁魚、豆鼔魚、 辣椒醬、食油、 白糖、餅干, 還有普通口罩。

好友以「移工是感染高風險群,妳的免疫力弱」為由,力勸我不要去冒險和他們接觸。我知她關心我,但仍是堅持己見。我對她說:「佛弟子最基本的,就是學習佛陀‘不忍眾生苦’的精神,我又如何能視若無睹呢?」。我自知無法像菩薩那樣救苦救難,更不可能千處祈求千處應,但如今瑪麗莎的求救訊號就在眼前,我真的無法置之不管。再者,我相信瑪麗莎若非走投無路,是不會發這則訊息給我的。

好友見無法勸阻我,於是退而求其次,建議委派免疫力較強的年輕人去送糧。然而,移工們只見過我,若我不現身, 他們很可能不敢來領取米糧。好友見我淨是大條大條道理,也就由著我了。

50包白米、50塑料袋的罐頭、餅干……,我還真扛不起, 車子也載不下,唯有請光藝舞獅團派兩名團員來幫忙。兩個年輕小伙子駕了輛羅里過來,幫忙運載也幫忙扛抬,我心裡無盡感激。

當我們抵達約定地點時,只有瑪麗莎一人現身, 但我知道其他移工都在暗角觀察著我們。待我們把米糧都擺放在一間咖啡店前面的走廊後,移工們才陸續走過來,而且雙眼環視四周, 一幅警戒神色;有些移工看到其他房客安然無事地扛著米糧回到樓上宿舍,才放膽趕了過來。

在咖啡店裡擺檔賣炒粿條的女華裔小販,發現了旁邊有一大袋布口罩,猜想我們忘了分發, 就自告奮勇地幫忙我們派發給移工。她用手指向我,問瑪麗莎:「這人是誰?為什麼會幫你們?」

瑪麗莎答道:「我不知她的姓名,也不知她的身份,只知道她是一個好心的華人。」

瑪麗莎告訴我,這位女小販對她們很好,不時會送炒粿條給她們吃, 所以移工們都暱稱她為「Mommy」。

「在這裡,除了你和Mommy,沒有人幫過我們 。」

過了兩週,有菜農送了一卡車的蔬菜給佛光山,法師歡喜布施,我便取了一箱菜給瑪麗莎,讓她分發給其他移工。

見到瑪麗莎時,她神情沮喪。「上次有來領取米糧的一位印尼籍朋友的丈夫,今早死於新冠肺炎。我們不能見他,只能幾個朋友私下為他祈禱。」

接著,她吱吱唔唔地問我:「我沒錢交房租,可以……可以借五百元給我嗎?」

這種情況下,誰會忍心拒絕?恰好我錢包裡有五百元, 就掏了出來交到她手上。

她的眼眶瞬間轉紅,訥訥地說:「我以後工作攢了錢,會還給你的。很多人都歧視我們,不願接近我們。你卻對我那麼好,我相信一定是上帝派你來幫助我的……」

瑪麗莎說,這次疫情爆發及行管令的實行,讓很多移工淘金夢破碎。許多人都覺得馬來西亞不再是理想的淘金樂園,她的妹妹是第一個想回自己國家的人。「可是她一直沒存夠買機票的錢。」

瑪麗莎的話, 令我為自己的國人臉紅。人道主義精神,原是人類最基本的良善本性,何以我們的良心竟蒙了塵?

佛陀主張,人生而平等。每一個生命不但有要求生存的權力,也有平等被尊重的資格。

耶蘇基督提倡博愛和救世精神,我認為也是同樣的道理。

推己及人,若有一天, 我們的親人為情勢所迫,漂泊海外,他們舉目無親,備受歧視,被人壓迫,甚至走投無路,我們心裡不也悲苦,不也盼望著能有好心人去援助他們?

你不一定要捐錢捐糧給移工,但遇見他們時,一個微笑,一個點頭,就足以傳達善意了。

我相信,唯有超越國界、種族、宗教,抱持著人人平等的思想,世界才有可能真正的和平。

(註:為保護這群移工,作者刻意隱去移工姓名、地址。)

 

 

專欄•感悟心

《憂鬱患者只要傾聽和陪伴》

/蕭依釗

半夜接到安娜的電話。 她說,她有一個因疫情下崗的五十多歲的朋友, 剛剛打電話來申訴內心的痛苦,她雖好言安慰了一個晚上,但那位朋友最後還是說「做人沒意思!」

我問她:「妳是不是鼓勵他說: 『不要太消極!應該想開一點啊!堅強一點! 』妳的朋友正陷入憂鬱, 妳這些話,他聽不進去。建議妳陪他去看心理醫生或把推薦一位心理咨詢師給他。」

安娜說:「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不知如何察覺身邊的親友患憂鬱症,也不知如何幫助患憂鬱症的親友,你可不可以寫寫這個課題……」

人在五十歲過後,尤其是退休之後,失去權位、奮鬥目標,進而失去被需要的生命價值感,容易陷入憂鬱情緒中。何況安娜的朋友在疫情期間驟然失去工作,因而面臨巨大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若你發覺自己有一段時日幾乎整天陷於低落情緒,對原本喜歡的事情都提不起勁去做,同時也可能出現食慾不振或睡眠不佳的現象,那你就要提高警惕,要找信賴的親友傾訴心事,並且趕緊找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生進行評估和診治。

同時你要用力過生活:

1.不要說負面話語,要學著說正面的話語,學會讓自己開心,並且讓心裡產生希望。
2.培養嶄新的嗜好,做一些新鮮事,讓自己擁有種種新體驗,並從中成長。
3.去做那些會讓你快樂的事情,令你心中充滿喜悅,憂鬱就無法入侵。
還有一個即時有效的方法:當低落情緒侵襲你時,趕快去戶外健走兩圈,流流汗,或站起來,把胸裡的悶氣,輕輕地呼出,再慢慢的吸進氧氣,覺得身體哪個部位不順暢時,就用觀想把氧氣多送點過去。戶外運動是緩解憂鬱的有效方法,每週至少3天進行30分鐘的運動,會讓你的心情在短期內好轉。
對憂鬱症患者,家人和朋友適時的傾聽和陪伴是很重要的。但應該遵守專家提出的以下的「三不守則 」:
• 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 、「要開心一點」的話。
•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的錯誤。
• 不反駁:面對患者負面的話語, 傾聽就好,不要反駁。
憂鬱症患者盼望的,是被旁人認同、接受自己生病的狀態。陪伴者不能對他們過多的關心和干預,不能對他們說教,要練習安靜地陪伴。
面對憂鬱症患者,專家建議採取以下態度:
1、關心
2、傾聽
3、不要不理他
4、說出來:在患者談起自殺念頭時,坦率地和他們討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即時向患者的心理輔導師反映。
5、一起出去玩
6、鼓勵求醫

很多病例證明,憂鬱是會改善的,及早診治,以及預防復發為防治重點。但關鍵是患者的心態——心靈詮釋生命的方式,決定了身體是否能克服憂鬱。
社會關懷

《讓孩子感受年味》

/ 義工小樂

大慈講堂兒童之家為了保護孩子,今年不讓孩子回各自的原生家庭,只能在中心過年。

義工儷雯說,孩子們大多來自單親家庭,因媽媽無力照顧,而把他們交託給大慈講堂。往年的農曆新年, 孩子們都會回家和媽媽團聚,但今年因疫情嚴竣,擔心萬一有孩子從外面感染病毒回來就會導致群聚感染, 所以決定不讓孩子回家,慶幸媽媽們都能諒解。

義工們想讓孩子們感受年味,可惜沒人送年餅給他們。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知悉情況後,向身邊幾位朋友發出了信息。

企業家呂沐陽、劉素珍夫婦聞訊後,馬上動員全家製作年餅, 花了一整天,做了五種年餅十多罐。

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行善向來不落人後, 也製作了百多顆包子,還煮了滷肉、滷蛋、炒香菇時菜、咖哩素鷄,說要讓孩子們提早感受新年氣氛。 另外,他還給每個孩子50元紅包:「我小時候收到紅包,開心得不得了,我相信這些孩子也一樣。」

義工符秋菊送去了一筐的蘋果,希望孩子們吃了「平平安安」。

菩提之家的孩子也不能回家過年, 所以祝福文化委託義工曉君送了10箱餅干和巧克力給孩子們 。

(編按:這項送暖行動是新年前2月9日的事,所以有「讓孩子們提早感受新年氣氛」等詞句。)

感悟心

《肥皂洗手, 是防病毒最有效方法》

/蕭依釗

「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預防病毒的口訣,大家耳熟能詳。

其中「用肥皂洗手」,一直是被國際公認為最有效、也最省錢的防治方式。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或者懂得方法卻沒耐心去洗手呢?

在寫此文前,我刻意在洗手間觀察人們如何洗手。我發覺,有的人沒用洗手液,僅把手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一下;有的人雖然有用洗手液,卻是隨便水龍頭下搓一下雙手,就擺動著濕漉漉的雙手離開……

其實莫怪普通人不懂,就連實習醫生也忽略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我記得大概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出警告:超級細菌風暴,正襲捲全球。超級細菌的出現, 是人類濫用抗生素的結果。醫院是使用最多抗生素的地方,變成超級細菌的溫床。

超級細菌可以附著在醫院各種環境和物件上。只要有人,包括醫護人員、患者或家屬摸到病菌沒洗手,就可能導致患者感染超級細菌。患者明明是因為治療某一疾病住院,卻不幸被感染超級細菌,病情加重甚至可能送命。全球每年有70萬這樣的案例。

當時台灣的醫院被國際公認為超級細菌重災區之一。有一家醫院從國外請了一位原籍台灣的感染科專家(我記不起專家姓名),回到台灣協助防控超級細菌。那位專家做了一個試驗:她召集一群實習醫生, 先檢測他們手上的細菌量,接著讓他們去洗手, 然後再做檢測,結果發現他們手上的細菌量比洗手前更多!因為那些實習醫生沒認真洗手,也未把手擦乾,潮溼的手更容易孳生病菌。

當前我們不但要防超級細菌, 還得防冠狀病毒,因此更須認真洗手。

「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當年提倡這口號的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洗手五時機: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上完廁所後、擤鼻涕後、看病前後。現在,須加上一項:走進家門或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記得洗手。

正確洗手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須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雙手至少40秒,才算是有效的洗手。洗完手後,還要利用乾淨紙巾將手擦乾。因為在洗完手之後,還是會有一部分的病菌留在手上,而擦手,就可把殘留的病菌擦乾淨。

專家不建議用暖風式烘手機,因為研究顯示,噴氣式的烘手機,可能把手上殘留的水散成很細微的小水滴,包著病菌噴散到空氣中,再傳給洗手間裡的其他人。

若因為出門在外,沒有清水和肥皂,只能用消毒搓手液乾洗手時,最好先用紙巾擦手,因為乾洗手液並不能帶走手上的油汙或汙垢,並且不能殺死某些病毒,例如腸病毒(Enterovirus)。

總之,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比酒精性乾洗手,是更有效的防病毒方法。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慈心祝福•社會關懷

【2020祝福文化捐款名單】 感謝善心的祝福使者們!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蕭依釗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疫情越演越烈;經濟萎靡,民生艱難。我們看到馬來西亞社會底層弱勢群體在掙扎求存;但一些國家的弱勢族群情況比馬來西亞更為悲慘,那兒的法師、牧師和社工向我們求援。

就在這樣灰郁壓抑的氣氛下,祝福文化公開徵求國外貧困孩子和國內原住民孩子的捐助人。

開始時,朋友們的反應不似往年般熱烈。去年11月底,我們收到的捐款仍未達標。就在我和同仁發愁的時刻,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佛弟子的來電給我們注射了強心針:「你們不要因為不夠錢而減少捐助學生人數, 需要援助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不足的捐款, 我補上……」

她是一名專業人士,但因為疫情的緣故這一年來幾乎都入不敷出。我問她:「我知道您目前是零收入,哪來的錢啊?」

「別擔心!我賣了一棟房子。錢財身外之物,死後帶不走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另一位令我們感動的祝福使者是身在沙巴的陳傳傑。他的生意深受打擊、周圍的親友一個個感染新冠病毒,生活在焦慮不安的他仍堅持繼續捐助孩子。

有一位原本就經常捐款的企業家,自從癌症康復後, 愈加積極行善,主動找上祝福文化辦事處捐款,並且經常問我:「有什麼需要贊助的慈善活動和貧困家庭,請讓我知道。」

台灣媳婦王惠慈一如既往的發動了美、台、馬三地的親友捐款支持「助學計劃」。

真的非常感恩,祝福文化一路走來,許多曾多次跟我們一起到中國扶貧的老朋友,一直堅定地與我們同行。當然,過程中也有許多新朋友加盟。我們特別要感謝幾位法師——智一法師、常妙法師、覺心法師,以及幾位著名作家張曼娟(台灣)、焦桐(台灣)、王潤華和淡瑩(新加坡)和永樂多斯的信任與支持。

感謝一些公司的董事熱心回饋社會,有的連年捐款支持祝福文化的慈善計劃,有的捐獻物資 。他們均深信「布施得财富」的真實因果關係。

還有許多許多,族繁不及備載。

我們真摯感謝每位捐款捐資的朋友,他們是我們的祝福使者。他們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必有福報。在此,獻上誠摯的祝福。感恩!

因為眾多祝福使者的無私大愛,我們得以向世界五個地區的600名貧困孩子送暖(尼泊爾150,印度大吉嶺100,婆羅洲100,緬甸250) 。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個情況:我們請一位中國志願者幫助調查青海學生情況,他回報說,在中國政府的「扶貧攻堅」策略下,偏僻山區學校的學生都己被轉移至城鎮學校,所以我們原來捐助的青海省智慧希望小學的學生已經分散到山下的學校就讀。志願者無法幫助我們取得學生資料。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只好暫停捐助青海的學生,把捐款轉予緬甸學生。我們希望捐助中國孩子的朋友們可以諒解,如實在不願捐助其它地區的孩子, 請告訴我們, 我們願意退還捐款。

————————————————————

【助學計劃】

釋覺心法師、釋常妙法師、優聲私人有限公司、康樂基金、法界眾生、謝志群合家、曾義全合家、群英芳麗雲、範文威(迴向)、楊嘉仁(代已故父親楊忠樹)、張彩嫦、鄭金妹、陳傳傑、王晨偉、李全珂、陳達懷、王惠慈、陳奕愷、陳立嘉、鍾禎堂、林培坤、魏藝琴、黃蘭娘、陳慧泓、李嘉韻、葉瑞山、吳智晴、邱瑞蓮、林懋耀、李秀媚、盧淑婷、鄭志強、魏志宇、江俊祥、關本益、劉觀蘭、潘秀玉、曾亞九、林亞鑾、曽厚德、戴瑞香、方泉潔、方峙軒、李慧娟、葉志勉、鄭素秋、徐嵚桃、黎瀞繀、林克學、劉利水、楊銘玲、謝韻笑、鄒偉民、翟健群、邱春梅、黃世華、鄭有為、李寶霞、李秀鳳、黃元微、劉瑞珍、李慧雲、鐘靈、蔡添安、陳寶玲、方素秋、梁琬琳、李秀彬、蔡鵬聲、洪瑄研、萬喜隆、姚月英、黃芷倩、李美美、鐘毓靈、丘文威、林超釧、葉禮聞、葉雲飛、鄒翠翠、葉禮豪、葉禮佳、黃玉龍、李漢仁、龔玉嬌、林秀蓮、楊坤足、張貽銘、鄭明福、余克聰、江貞輝、江婉瑄、蔡文蓉、陳寶梅、方松林、王素薇、蔡舒潔、蔡舒恩、蔡舒暄、蔡金山、黃詩彬、陳雪莉、張漢榮、黃松奎、賴浩然、盧嘉濤、謝婉瑩、楊庥愔、陳瑞珍、黃重華、魏曉韻、葉志勉、楊映庭、符宏、方月桂、林翰祥、範致華、鐘其恒、盧淑婷、蔡華堅、蔡寶儀、蘇燕芬、李明敏、朱惠群、鍾星傑、黃海洋、黃夏天、莊竹志、淡瑩、劉瑞紅、陳慧菁、潘嘉敏、陳佩群、伍瑞珠、丘春來、李配瑩、楊俊華、江潤強、禤素玲、梁嘉恒、吳幼珠、楊金燕、周蕾蕾、劉文強、余蕙妏、鐘采倪、黃有為、余漢城、曾憲琴、施由慶、林克學、柯美珍、袁瑂悅、張漢榮、張康華、林維謙、黎海燕、謝月梅、永樂多斯、陳詩元、劉戀、許清麗、蔡喜惠、李荷琴、裴英燕、黎瀞繀、鄧融鍇、李美鳳、賴永平、林秋鸞、賀婉蜜、蔡美翔、陳瑞嬌、陳弘森、楊詔安、楊婉靈、楊尚儒、張麗娟、楊智光、蔡文芳、李美美、無名氏、馬美玲、吳運芬、鄺柏濃、莊愛芬、符秋菊、何子龍、蕭依釗。

Fa Bao Shan Berhad, QLT Global Resources Sdn Bhd, Conlay Construction Sdn Bhd, Goal Jet Technology, Global- Technology Distribution Sdn Bhd, Nexteamwork Corporation Sdn Bhd, Taruc-Focs, Kenaga Management & Resources, Kindness Charity, Tiah Family, Tan Aik Hwang, Loh Wei Leng, Tan Yi Liang, Ko Soek King, Tan Li Jia, Nancy Neoh, Andrew Sheng , Sham May Yoke, Tan Yi Yang, Ken Lee Chin Chong, Willy Tan, Wong Kim Hai, Ng Yoke Choo, Tay Chong Ming, Loh Boon Foo, Lim Kim Seng, Khoo Wee Bee, Teoh Poh Liang, Ng Bee Hong, Yeoh Shan Xiang, Yeoh Ya Ting, Kam Su Ning, Goh Hee Laun, Chooi Yoke Chun, Tan Huei Huei, Lim Fang Rui, Lim Fang Ying, Lim Fang Rui, Le Wat Su, Chuah Guat Hong, Chen Siew Chong, Hiew Voon Wei, Chen Seong Fook, Cherng Siew Chin, Hoh Kar Kee, Ng Kim Lian, Koh Soo Kuan, Tan Suat Lee, Ng Kuo Yu, Kuan Siew Mui, Ng Lee Keen, Beh Bee Gaik, Chong Keng Ngian, Chua Yeong Wei, Goh Lee Yean, Tang Kwan Ping, Ong Kwee Lan, Kelly Chin Wey Poh, Yong Chew Sang, Tai Ah Kau @ Tai Sang, Sia Beng Suee, Goh Peng Siang & Loh Puay Tiang, and Eng Sheau Ching.

(1/1/20-31/12/20)

【護苗計劃】(原住民孩子)

釋智一法師、釋常妙法師、眾善團、楊氏傳統太極、李秀花(已故)、謝志群合家、羅玉萍及善友、張彩嫦、謝志群、鄭素秋、梁寶瓊、利慧娟、殷祥國、歐健新、陳寶玲、黨繼聰、傅子明、盧淑婷、江俊祥、黃景瑤、劉天吉、劉利水、陳玉鳳、莫秋茹、陳雲生、邱瑞蓮、李漢仁、李寶霞、李秀鳳、黃元微、丘文威、林超釧、劉瑞珍、李美美、溫順盛、姚月英、黃湣強、陳淑姍、蔡鵬聲、林秀蓮、楊坤足、張貽銘、鄭明福、吳弈松、余克聰、蔡文蓉、陳傳傑.、吳青松、葉月梅、黃松奎、黃佩雯、劉秀珍、李利勇、許惠敏、羅碧娥、蘇松盛、鄭金妹、鄺柏濃、劉寶燕、余蕙妏、黃美君、李麗珍、林佳陵、陳文祥、何月怡、林虹淩、莊愛芬、黃慧霞、蕭依釗。

Vyna Art Space Sdn Bhd, Bunga Raya Panel Products Sdn Bhd, Kindness Charity, Keyfield Offshore Sdn Bhd, Bon Li Teng & Family, Cassandra Tan Chiu Hong, Gu Sui Tin, Sim Le Tuan, Liew Chiew Lin, Loh Boon Foo, Liew Lai Chun, Vince Chin, Helen Kong, David Phung Kah Jin, San Tok Luan, Cherng Siew Chin, Ng Kim Lian, Lee Loong Cheong, Chua Yeong Wei, Woo Hin Pun, Ko, Chuah Poh Choo, Vyna Gan, Cheng SP, Choo HC, Penny, Kong PL, Liew BY, Tan PS, Ong LP, Lim Chui Hong, and anonymous.

(1/1/20-31/12/20)

【社會關懷】(貧窮家庭及個案)

釋覺心法師、釋智一法師、釋常妙法師、眾善團、慈慧之友、社會扶貧計劃協會、已故候來發、黃澤清(已故)、範文威(迴向)、謝志群合家、鄧慧堅醫師、楊俊華、張潔瑩、阿敏、葉建英、劉利水、林超釧、龔玉嬌、歐健新、劉天吉、黃秀琴、楊映庭、葉瑞山、鄭秀珍、張彩嫦、蔡文蓉、陳心慧、張漢榮、關靖涵、鄒偉民、鄒芝迎、鄒建凱、謝韻笑、李配瑩、孔秀華、陳明洲、黃靜柔、邱賢眉、林淑佑、朱慧群、李民平、陳寶玲、葉志仁、葉金龍、何健泉、李廣庭、林秀楓、陳詩元、葉玉英、趙南生、石秀琴、石秀秀、陳惠玲、李惠杉、魏美萬、林翠鳳、鄭素秋、吳青松、陳碧月、鄺偉康、鄺煒洋、蕭依釗。

Vyna Art Space Sdn Bhd, Lian Chi Restaurant, In Memory Of The Late Mr. Poon See Hoong, Chua Yeong Wei & Family, Ooi Min Hao, Wu Sok Ai, Law Keng Seng, Liaw Mooi Hong, Chow Kok Yew, Tan Kook Beng, Wang Jian Zhong, Tan Sheet Hua, Chen Chit Shian, Teh Ai Beng, Ng Hooi Keang, Kee Tong Kiak, Low Chee Huey, Kor Guat Har, Tham Wai Ping, Koi Chin Chin, Kueh Meng Ho, Tham Wai Yee, Low Kiat Lee, Koh HC, Chua Bee Lian, Ho Swee Leng, Koh JJ, Koh JY, Yap LP, Sim Biow Hee, Valixia Quah Suat Wee, May Yee, Judith Kong Sook Theng, Low Chin Lin, Foong Chan Wai, Lee Jennie, Susan Lim, Yap Chin Thye, Beh Hooi Keang, Lee Wendy, Tiew Teck Yein, Ng Kim Lian, Lim Keng Guan, Lim Soo Looi, Lim Su Hua, and anonymous.

(1/1/20-31/12/20)

【樂捐】

黎軍美、殷湛語、蘇嬌、鄧仁庭、歐健新、鄧秀萍、江有敏、蕭依釗。

Goh Pey Hoong, Ng Thiam Poh, Ng Kee Zu, Chee Ai Lin, Tee Hooi Har, Chua Bee Lian, Tan Jui Sze, Foo Ai Ting, Lim Bee Eng, Oi Tong Soon, Teo Sai Lee, Lai Yoon Ling, Yap Way Meng, Ooi Beng Sheng, Liw Poh Yen, Tneh Keat Tee, Foong Ah Len, Chow Kok Yew, Khoo Mann Yuh, Beh Teng Teng, Irene Chee, Lim Shan Shan, Lim Bee Hong, and Kee Tong Kiak.

(1/1/20-31/12/20)

【慈心祝福】

林佳陵、黃有為、林超釧、陳雅明、歐健新、李采霞、蔡文蓉、吳青松、陳雪莉、顏於斌、張瑞雲、陳文倩、蕭依釗。

(1/1/2020-31/12/2020)

 

原住民孩子

《祝福文化送糧給原住民》

/義工小雪

大馬半島東海岸連綿的大雨,導致土崩、河水猛漲,洪水沖毀了木橋、沖蝕了山路,多個原住民山寨通往外界的路都被阻斷……

幸好「窮人的福音」的蘇牧師及志工們,憑藉過去的經驗早已預知會發生水災,因此在山寨上儲備好了糧食。當他們知道村民們己無隔夜糧時,就讓村長打開平日上鎖的糧倉, 把糧食分發給村民。避免發生似2014年那樣的饑荒。

當天氣晴朗時,山路修復後,蘇牧師和他的四輪驅動車團隊將又展開新一輪的送糧上山行動。

為此,蘇牧師發出了消息,希望可以在近期內徵求得米糧。

祝福文化向來欽佩和支持牧師及志工們的努力, 何況支援原住民原就是我們的方向之一,因此,花錢委托持有跨州通行證的貨車司機,幫助我們把一批糧食送到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 讓志工們運去原住民山寨。

(有意與我們一同捐助原住民者, 可按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mrEuSYPvPSFPQimN6

 
專欄•感悟心

《她抑鬱,想撞大樹》

/蕭依釗

「我要祝你『新年快樂 』, 但我自己很不快樂。一年過去了,我們很久沒見面了,聚一聚吧 ! 你哪天有空 ? 」突然接到朋友金子的來電,有點驚喜。

「就明天中午吧 ! 我去載你好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她說, 頭疼、胃痛,不能出門了, 取消約會。

七年前的一個半夜, 我在總編室上班時,也曾突然接到她的電話。「我在駕車兜圈子,我不想回家,這個時候,其他朋友都己睡了,不會接電話,只好找你。剛才我有撞向路邊大樹、以死解脫的念頭,我生命裡的一切都很糟糕,生活下去沒有意義。……」

我的心緊縮了一下,但深呼吸使我很快冷靜下來,我請她找個安全的地方把車子停下,我去找她, 她不斷地哭,等她心情較平靜後, 我才陪她開車回家。

金子患了抑鬱症。七年來,她努力過,但都走不出來。類似症狀的人其實越來越多,全球有超過2.64億患有抑鬱症,且各個年齡都有。

不要以為她的頭痛、胃痛,是她的幻覺。當一個人陷入抑鬱情緒時,她的身體會出現各種症狀。

幸好有個妹妹一直陪伴她、鼓勵她,而且定期看醫生服藥,她才能恢復上班。

如果你長期陷於低落壓抑的情緒;同時伴有以下部份的症狀,你可能患上了抑鬱症:

1、無時不刻或多數時間都感覺憂傷、焦慮、痛苦、絕望、易激動、緊張不安。患者可能呈現特殊的哭喪臉容,愁眉苦臉、雙目凝視、面無表情、暗自流淚。
2、對周遭的事物漠不關心。對於過去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或覺得索然無味。
3、迴避社交:宅在家裡,疏遠親友,迴避社交。
4、否定自我的存在價值,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充滿強烈的自責、內疚、無用感、無價值感、無助感,嚴重時可產生自殺念頭和行為。
5、腦功能下降,思維困難、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
6、食慾不振,不思茶飯,體重下降,或者吃得比平常還多,體重直線上升。
7、性欲減低,性功能減退。男人陽痿、女人閉經。
8、精力喪失,疲乏無力。連梳洗、穿衣等生活小事都覺得困難費勁,力不從心。
9、身體上一直有些看醫師吃藥也治不好的毛病,譬如各種慢性疼痛或便秘。

如果你感覺自己有以上的大部份症狀,最好能儘快咨詢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生,並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抑鬱症是可以治愈的,但前提是,患者須有為自己努力的意願,以及改變生活和心態的意志力。

社會關懷

《宣恩堂捐助弱勢群體,祝福文化參與捐獻糧食》

1月23日,吉隆坡甲洞宣恩堂捐贈總值約2萬5千元的物資給四個福利機構──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得勝之家、「生命的起點」老人院和孤兒院、WP印度裔孤兒院, 以及20個巴基斯坦籍難民家庭 。

宣恩堂的王福牧師邀請行動黨國會議員楊巧雙和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一同出席見證捐贈儀式。

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和「生命的起點」老人院和孤兒院一直是祝福文化基金會的捐助對象, 鑑於這兩個福利機構照顧的人數很多,而宣恩堂富有博愛精神,常捐助弱勢群體, 所以蕭依釗就向王牧師推薦這兩個福利機構。

恰好祝福文化手上有一批糧食, 就載到宣恩堂參與了這項捐獻行動,希望上述機構和難民家庭在疫情底下生活無虞。

常關懷

《Wisma Mirama業主貼心在電梯提供紙巾》

中國著名病毒專家張文宏最近說:「電梯的按鈕不總是安全的,所以在你的袋子裡要放幾枚牙簽,你去蹭電梯按鈕的時候,你就用牙簽,蹭完以後出門牙簽就扔掉了,或者用餐巾紙,蹭好以後出門餐巾紙卷好了就扔掉了,只要你不接觸任何東西,你的口罩是戴好的,基本上風險是沒有的……」

自從疫情在馬來西亞爆發後,祝福文化基金會辦事處所在的Wisma Mirama ,其大廈業主拿汀林秀琴和拿督朱兆祥就很體貼的在電梯裡放置了紙巾和垃圾桶,方便乘搭電梯的人使用。

希望其它大廈業主,以及公寓、組屋居委會也能仿傚,幫助使用者減低感染風險。

亦是孝恩集團老闆的朱家母子素來熱心公益,他們免租金提供辦公室予祝福文化使用。許多知情的祝福使者(捐助人),都對他們的義舉贊不絕口,祝福文化的幾位同仁更是由衷感恩。

疫情底下,願人人平安,祝福大家!

 

感悟心

《怎麼幫助躁鬱症患者?》

/ 蕭依釗

朋友阿嘉原有一個樂融融的小康之家。但她最近發覺丈夫非常亢奮、喜歡說話、說話速度很快,原本很疼妻子女兒的他變得對妻女樣樣都看不順眼,常對她們發脾氣,甚至懷疑妻子心裡裝著別的男人。

阿嘉擔心丈夫撞邪。我對她說,她的丈夫可能患躁鬱症。

她不能接受丈夫跟患精神疾病扯上關係的可能性。由於精神病被長期污名化, 她和一般人一樣視精神病為非常可怕的疾病。

事實上,精神病是相當普遍的。據2017年馬來西亞健康和發病率調查報告,成人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為29.2%,相當於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患精神病。兒童也面臨心理健康危機。

精神病專家袁德和醫生說 ,每個人都有患精神病的可能性。當中有很多人未求醫和確診。

阿嘉問我該怎麼辦?我說,設法說服其丈夫去看精神科醫生。藥物和心理輔導,以及親友的支持,是治療躁鬱症最有效的辦法。

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又稱雙極性情感疾患,指的是病人的情感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的變化。躁鬱症分為「躁期」與「鬱期」。躁期時:情緒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要減少、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言行誇張、活動量高;鬱期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食慾減少、興趣減退、反應動作遲鈍、絕望、有不當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躁鬱症目前尚無法根治,但可以藥物治療控制。患者必須及早接受治療,按醫生指示服藥,不能因病情穩定而自動停止治療,就能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然而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長期受到情緒障礙的折磨卻不自知,也就不會尋求治療。

家人或朋友可以怎麼幫助患者?

*鼓勵患者尋求專科醫生診治及按時服藥。
*關心患者的狀況,有耐心、持續的給予陪伴、聆聽和鼓勵。
*躁期,注意患者是否出現危險性行為,或從事一些會後悔的行為, 例如:胡亂投資。
*鬱期,須關心患者是否有自殺的念頭,避免讓患者獨處或取得危險物品。
*與病人溝通時,避免採取過分批評或干涉之態度,易致舊病復發或病情惡化。

關懷患者的朋友,還需要確保自己有堅強的心理素質。許多躁鬱症患者有一個特點, 即在病發時會對身邊的親友,產生懷疑、排斥和敵視心理。這些年來,筆者在做社會關懷時,就曾遇過這樣的患者,心裡不免難過。

社會關懷

《5senses 捐一噸物品》

5senses董事黃碧玲再次捐贈大量物品。

2020年已進入尾聲,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5senses捐贈了約一噸的巧克力、各種美味餅乾、果汁、即溶咖啡粉、牙膏等物品予祝福文化基金會,讓基金會將這些糧食、用品轉捐給有需要的福利機構和貧困家庭。

黃碧玲對祝福文化一直予以祝福文化高度支持,所捐物品糧食也幫助了不少人。

祝福文化代表受惠單位由衷感恩,並祝願好人一生平安!

原住民孩子•護苗使者

《回家好難》

/ 葉偉章

學校年終長假業已開始,義工們在蘇牧師的號召下,又駕著四輪驅動車,跋山涉水把在原住民孩子中心的孩子們送回深山去。

兩星期前的週末收到「窮人的福音」蘇牧師的訊息,說是前一天5台四輪驅動車從早上9點出發,載著14個原住民孩子回山區,平日3小時即可抵達,往返約莫也就6、7小時,卻是一整天過去了都杳無音訊。

凌晨三點,他終於接到了義工們的電話,說他們被困在豪雨中,其中一台車子拋錨了。孩子們都濕透了,車上裝滿了他們要帶回家的舊衣服與玩具。

泥巴路既爛又陡,他們只能用拖帶繫著車子龜速滑行。十二小時後,也就是次日的早上9時,義工們都還未抵達目的地。(原本只是三小時的路程啊。)

孩子的父母也因為路況太糟,無法騎摩多車到義工們被困的地方把孩子接回去,於是只能在原定地點乾等。(如此這般,就等了一宿啊。)從這地方回他們的村子倒是不遠,只需約莫十分鐘,只是得徒步過獨木橋,橋下是湍急的河流。

其後,四輪驅動車得折返,那顯然又是一番折騰,又是好幾個小時的功夫了。

義工們從下午六時出發,直至凌晨四點半都還身陷泥沼中,路況實在太糟,同時他們也實在是太餓、太睏了,於是決定休息到早上8點再出發。

蘇牧師預計,山泥傾瀉應該會致使他們直至明年2月都無法入村。換言之,山里的原住民也將會與外界斷聯數月……

真的由衷敬佩這些在前線的義工們,只能在此向他們說一句:辛苦了!

至此方知,回家,原來也可以是很難的一件事。

護苗計劃線上表格: https://forms.gle/m8JN9aCNCK2f1Yao8

社會關懷

《疫情籠罩中的聖誕》

 / 葉偉章

巴生疫情嚴峻,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給「生命的起點」創辦人史提芬牧師傳訊,詢問他糧食是否充足。「生命的起點」旗下8個福利中心皆坐落在巴生,「我擔心人們不敢送糧食去這些福利中心,也希望他們能有個開心的聖誕節。」她在電話中這麼與我說。史提芬牧師回訊:「妳是第一個主動詢問我們的。」

於是蕭依釗又啟動了她的「四角陣容」——祝福文化、符秋菊、鄺文良,以及由潘來吉帶領的吉祥義工團。

聖誕要過,但疫情也得防,我們決定在週日傍晚把糧食、物資送到其中一家孩童中心,由牧師安排將之送到旗下另七家中心(兩家孤兒院、四家老人院及一家愛滋患者收容所),全程不與孩子們互動,與牧師、義工們也保持距離,口罩當然是必戴的,保護孩子,也保護自己。

除了兩萬元善款,蕭依釗也代祝福使者們購買了一些日用品,如:洗衣粉、沐浴露、消毒液、香皂等。蕭問史提芬牧師最缺甚麼,他說成人尿片。來吉得知後,「搶」去買了。

抵達中心時,鄺文良及他家人已把熱食送到。鄺文良的妹妹鄺佩玲笑容可掬,口罩底下雖看不見面容,但不時聽見她爽朗的笑聲。據知,熱食都是她與鄺文良一起煮的,有炒米粉、老鼠粉、酸甜素肉、咖哩素雞等。她的夫婿陳其文,我曾與之有過一面之緣,上次在勞勿的原住民孩子中心,聽蕭大姐說,物資量大時她曾數次向陳先生借用醒獅團的羅里,他每次都慷慨答應。他的兩個兒子陳凱申、陳凱耀,都已十來歲,長得很高壯。

隨後潘來吉和幾位義工匆匆趕至,送了450個包子及150個麵包過來。我後來才知,原來這已是他的第二場,當天他們共做了千多個包子。另外,他還個人捐贈了麥片、美祿、咖啡、蘇打餅等糧食,以及之前提到的成人尿片。

當然,既然包子到了,我是必得「順口」吃上兩個的。(來吉顯然有多做,我可沒惡劣到和孩子們搶食物噢。)

找了好一陣子路的符秋菊,兜兜轉轉終於與兩位氣度雍容的友人到來了,巷子口路小,一旦錯過就得繞好大一圈。她們帶了450個鳳梨撻以及150個杯子蛋糕(cup cake)過來,這些看似小巧的禮物,卻其實花了她們很大的心思。她與劉蘇珍、王美華、林金星、黃秀珍共5人,從前一天早上11時開始,一直忙活到晚上9時。家裡沒有大烤箱,只能以慢工出細活。符秋菊說:「這是我第一次做蛋糕……」

東西都送齊了,我們於是準備離開。這次的其中一個感悟是,拍照真的好難,我只要舉起手機,就會聽到前方的人說:「不要拍我,拍他,拍他……」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我技術忒爛,瘋狂猛拍是因為最後能用的通常也就只有寥寥幾張。

離開前我在門口,遠遠的看了孩子們一眼,他們正自個兒愉快的嬉鬧著。

史提芬牧師與我說:謝謝你們;我回他:聖誕快樂。

專欄•感悟心

《如何處理焦慮情緒?》

/蕭依釗

朋友安妮因為事業頻頻受挫而陷入焦慮情緒。除了緊張、急躁、難以入睡,還容易傷心流淚。她擔心自己得了焦慮症。

一位醫師朋友透露,近幾個月來,隨著疫情的蔓延和行管令的延續,因焦慮、睡眠障礙、心悸、胃痛而向她求診的病人增加了……

心理學家指出,焦慮是人類面對危險的情境或是壓力時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適度的焦慮情緒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過度焦慮或是焦慮持續時間太長,可能導致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上升,甚至造成各種生心理障礙,此時就會轉為焦慮症。

心理治療師根據臨床經驗,整理出焦慮症患者的特徵如下:坐立難安、易怒、易緊張、易疲勞、腹瀉、胃部疼痛、痙攣、食慾不振、失眠、多夢、頻尿、肩頸緊繃、暈昡、頭痛、注意力和思考力下降、懶得出門、懶得動等。

有時候,焦慮症的症狀跟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心臟疾病類似,同樣有冒汗、雙手發抖、失眠、胸痛、心跳加速、體重減輕等症狀。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得了心臟病或甲亢而常跑醫院內分泌科或心臟科做許多檢查,但檢驗數字往往正常,醫生即作出“沒病”的診斷,這往往讓焦慮患者更為焦慮。

朋友安妮想要買些安眠藥來幫助自己睡眠。我提醒她說,如果她這種焦慮情緒持續半年以上,就可算是焦慮症。焦慮症如未得到妥善治療,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出現憂鬱症或是恐慌症。

我勸她及早去看身心科(Mental Health)或精神科(Psychiatry)醫生。醫生會為她進行身體檢查及心理評估,並做適當的治療。

有達人倡議三個「消除法」,我覺得這對消除焦慮情緒很管用,所以特在此引述如下:

第一,當你因為一件事很生氣時,你可以用「三思制怒法」:一思是否有理,二思發怒的後果,三思替代的辦法,給自己一個冷靜思考的時間,負面情緒也就慢慢緩解。

第二,當你倍感壓力時,做點喜歡的事情放鬆一下。例如:閲讀、聽音樂、喝茶或咖啡、散步。

第三,當你焦慮時,運用調息放鬆法,閉上眼睛,保持精神集中,深吸一口氣默數「1」,呼氣再默數「2」,也可以一個呼吸默數1,數到10再從頭開始,周而複始。

事實上,預防焦慮症或其它情緒病最好的方式是:擁有充足的優質睡眠、持之有恆的運動、練習放鬆的方法,如練氣功、瑜珈、有效的壓力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懂得清除負面情緒,並讓正向的心念,帶動情緒的轉變。

社會關懷

《卡蒂卡手術後復原,開心參與舞蹈節目》

「希望之山」的義工傳來短片,是卡蒂卡在排練的情況。影片所見,她與常人無異,絲毫不見異狀,可見手術極其成功。

2019年1月19日,祝福文化率團前往位於婆羅洲的「希望之山」,原住民女孩卡蒂卡是「希望之山」裡的學生,當時的她雙腳嚴重外翻,腳掌無法著地,只能以腳背拖著行走,且腳踝異常腫大。這種症狀叫「馬蹄內翻足」,可通過手術矯正的。但女孩的父母沒這方面的知識, 而「希望之山」也沒餘錢送她到大城市醫治。

許多團員見狀都十分憐憫卡蒂卡,紛紛表示如確實可醫治,他們願意協助。在團員的支持下,蕭依釗通過祝福文化發起了籌款活動。

2019年10月9日 , 兩位牧師把卡蒂卡和母親露西亞帶到吉隆坡來,並在蕭依釗陪同下,到馬大醫院會見蘇毅教授。檢查後蘇教授決定不做大開刀手術,而是採用比較新的療法 ——「潘塞緹」馬蹄足矯正治療法(Ponseti Method )。

2019年 10月 14日,卡蒂卡開始了在馬大醫院的療程。

2019年12月20日,古晉的安華醫生為卡蒂卡切斷經皮跟腱,之後卡蒂卡即回山區療養。

穿上矯正鞋的卡蒂卡,重新學習走路,時經一年,如今竟已可以參與舞蹈表演。

每個人付出一點愛心,匯集起來就可改變一個山區女孩的命運!

僅把短片傳上,給所有關心卡蒂卡的祝福使者們,讓大家知道她目前一切安好。

 

 

 

原住民孩子

《給深山裡的原住民送糧》

/葉偉章

上兩週收到「窮人的福音」蘇牧師的訊息,報告著他們給原住民孩子送糧的進度。

送糧行動兵分兩路,分別是吉蘭丹話望生以及彭亨州瓜拉立卑的深山叢林中,各別21噸的糧食。

這項行動始於11月中旬。義工們趕在季候風帶來豪雨洪災前,先把糧食分批運進山林裡,否則進入12月杪,深山裡的原住民就會被豪雨困住,與外界斷聯,斷糧挨餓好長一段時間。

這些艱鉅的任務,均由蘇牧師號召義工們共同完成,他們都是前線英雄,不止辛苦且危險。祝福文化同仁非常敬佩蘇牧師和他的團隊的博愛精神,隨時樂意號召祝福使者在幕後支持他們,實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美好願景。

圖中所示的三艘舢板,裝載了近一千公斤的糧食。蘇牧師說,豪雨來襲時,潮汐高漲橋身太低,這些舢板就只能擱淺在岸派不上用場了。

護苗計劃線上表格: https://forms.gle/m8JN9aCNCK2f1Yao8

專欄•情自在

《小小賀文》

/ 葉偉章

吉祥義工團慶祝12週年紀念,舉辦了個小小的閉門法會,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為表心意,偕同義工符秋菊上門祝賀。

符問蕭,葉偉章會不會一同前去;蕭代答:他有藝術家的孤傲性格,不喜社交,不會去的。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有「藝術家性格」,不過不愛出門是事實,只是和藝不藝術沒甚麼關係。這幾年,漸成「宅叔」。

蕭大姐帶了一幅畫過去,那是一幅板畫《佛頭》,是我國殿堂級藝術家李健省的作品,限量199幅。據知,是他去尼泊爾、印度朝聖時靈感所至的創作。這畫一直是蕭依釗的珍藏,因見潘來吉一心向佛是故割愛。

蕭大姐與來吉是新識。今年3月,疫病兇猛襲至,我國封城封鎮,福利中心無人上門,多家老人院、孤兒院面臨斷炊之危,蕭依釗於是忙著張羅給他們送糧。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困境,城裡愁雲密佈,城民多陷入焦慮恐慌中。「不能只送米糧,還得送些熱餚美食,好讓大家開心些。」她說。

這話於我是新鮮的,我所認識的蕭依釗,從來不是美食主義者。我永遠記得多年前在辦公室時,她曾感概說道:「如果可以發明一種藥丸,吃下以後不用吃飯該有多好,那就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來工作了。」我當時瞪大眼睛看著她,對我而言,她是外星人。

無論如何,她因為需要熱餚美食而聯絡上潘來吉,兩人一拍即合,因為潘正好也是極願意替老人小孩們服務的。後來才知,潘的包子是一絕。關於潘的義工之路,或許日後可寫一篇。

於是這9個月裡,一支新的義工團隊出現了——蕭與潘,夥同符秋菊、鄺文良等人。就我所知,來吉不止贈包送食,也通過祝福文化給福利中心添置生活用品。

蕭送畫回來後與我說,原來今天正好是來吉的生日。我與來吉雖只有兩面之緣,不過一直感念他對祝福文化的高度配合。我是窮苦藝術工作者(突然就和藝術扯上邊了),送不上甚麼好禮,唯有為文一篇,祝願:生日快樂,好人一生平安。

 
專欄•情自在

《祝福文化的行政結構》

/ 葉偉章

行管令期間,我們常會看見蕭依釗到醫院贈送防護用品,或帶著義工們到福利中心贈藥送食,一時溫馨老人之家,一時大慈講堂兒童之家,一時某某貧困家庭、 一時客工……,儼然是忙得不可開交的。

好些善心人士給我們傳送消息——或通過我們的WhatsApp 專線,或臉書專頁私訊——說是願意當義工前來協助幫忙,而我們的回覆往往是:「暫時沒有安排,感謝您!」

我常想,收到這樣回覆的善心人士們,一定充滿了困惑——不是一直很多活動,怎麼老說沒有安排?

事實上,確實沒有安排。

要說明這件事情,就得先說一下祝福文化的行政結構。或許是活動頻密的緣故,且接濟範圍頗廣,因此常讓人錯覺祝福文化有一定的組織性。實情是,祝福文化統共就只有「兩個人」在執行會務——一個執行員、半個義務執行長,以及半個負責文字的。

一個全職的行政執行員很好理解,眾所周知,行政是一件極繁瑣的事,而她負責的就是文件處理,同時應付官員審查、捐款者詢問等事宜。

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負責決策,但她只能抽出一半的時間,因她另一半的時間是處理星洲日報基金會的事務,她是該基金會的副主席。

那半個負責文字的,自然是我。但我不在體制內,就只是協助網上的文字工作;且因為基本上我並不參與活動,因此一般都由在現場的義工或友人把資料、內容傳給我。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有一個概念了。沒錯,簡單來說,祝福文化平日在外四處奔走的,其實主要是那「半個」蕭依釗。從成立至今,祝福文化之所以有源源不絕的資源和力量去援助很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 依賴的是許許多多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善心捐款人 。

祝福文化的主要項目是海外助學,以及扶助本地原住民。疫情兇猛來襲,首當其衝的是貧困家庭和社會福利中心,有者甚至面對斷糧危機,蕭依釗每每接獲情報,就想著如何協助這些有需要的人,接著就會以她的人脈尋求資源,大部份都是樂善好施的企業家朋友。而義工們,也大多是她近旁的朋友,譬如需要張羅時,她就會先想到符秋菊、黎瀞繀、葉月梅、林美虹和朱惠群等;需要包子時,她會想到潘來吉;需要餐車熱食,她就馬上聯絡鄺文良……。

嗯,當她朋友的,就隨時要有心理準備會接到她的電話。而如果你明明和她很熟絡,但手機卻一直很安靜,那恭喜你,代表她體恤你工作忙碌,不敢攪擾。

因此,祝福文化的社會關懷行動,確實是沒有事前安排的。更多時候更像是游擊隊那樣,哪裡有需要,蕭小姐就會「聞聲救苦」衝去那裡。

這裡要稍微說明的是,雖說是「聞聲救苦」,但蕭小姐畢竟不是千手觀音(她頂多三頭六臂,沒有千手千眼),因此無法「來者不拒」。我們無法對所有尋求資援的要求一一回應,因為實在太多了,查證工作是非常耗時耗力的,蕭小姐再三頭六臂也是分身乏術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對捐款者負起責任,未經查證實在無法撥款。

另外,我們也無法對受惠家庭深入資助,只能「點到即止」。我們的概念是,只能協助當事人度過關鍵難關,接下來的路還是得自己開拓的。

我們只是希望,不讓眼前那道坎,絆倒當事人往後的人生。

社會關懷

《1000 公斤白米,傳遞無形溫暖》

祝福文化基金會上星期收到善心人士捐贈的140包共1000公斤白米,並把這些白米轉捐給了5家福利中心及8個貧困家庭 。

由於祝福文化沒有儲存物資的場地,四位義工陳其文、鄺佩玲、李寶安、陳明傑,當天就把其中800公斤白米送去下列5家福利中心:

1.The Comforter’s Hope 兒童之家
2. SIDDHARTHAN 殘障兒童和孤兒院
3. Home of Peace 兒童之家
4. 大慈講堂兒童之家
5.甘露亭兒童之家

同時,義工小林和小潘則把其餘的200公斤白米送去8個貧困家庭。這8個家庭皆在貧窮線下艱難的過日子。

有鑑於貧困家庭淹沒在市井煙火中,很少人留意到他們的生活艱難,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想到,既然送米,也應該贈送點別的糧食,所以另加了沙丁魚、牛奶、餅乾、口罩。

其中有兩家的小朋友渴望吃肯德基炸雞,小林還特地買了炸雞給他們 , 讓由於疫情長期禁足家裡的小朋友萬分雀躍。

1000 公斤白米,傳遞著的是無形的溫暖。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

《慈善畫展獻愛心,齊心抗疫助孩童》

/柚木

由V’Art Space 所主辦的線上慈善畫展( www.vartspacekl.com ),經已於上週圓滿結束,共籌得了1萬3千令吉。這筆善款悉數捐予祝福文化,協助貧困孩子上學及為原住民家庭購置食糧。

慈善畫展於今年10月15日開始,直至11月14日,為期一個月。原件於Taman Desa, Faber Towers 的畫廊展出,但因現為行管令期間,因此以線上義賣為主。

畫展共有130副畫、15件雕塑品。

畫廊創辦人、執行長顏于娜表示,她對於籌得款項不多而感到汗顏。她認為,如非疫情影響及行管令的限制,應該可以籌得更多善款。

她說:「我非常支持祝福文化的慈善理念,因此希望通過這次畫展略盡綿力,幫助這些有需要的孩子與團體。」

值得一提的是,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也積極響應了這項活動,捐出了12副個人藏畫。

2021年助學計劃經已開展,雖然今年因疫情之故各界經濟都深受影響,但仍希望有能力的善心人士,可以伸出援手予貧困孩子,他們所面對的困難會遠比我們來得更嚴峻。

助學計劃線上表格: https://forms.gle/UYGCU5PdpeexXNncA
護苗計劃線上表格: https://forms.gle/m8JN9aCNCK2f1Yao8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送美食,印裔小孩慶佳節》

/小雪

「屠妖節快到了!希望祝福文化基金會能送東西給我們的孩子。希望可在11月15日送來,讓孩子們能歡度屠妖節。」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於日前收到了SAAII 孤兒院協調員莎艾華麗的簡訊。

蕭依釗在與義工們商量後,決定應SAAII的要求,在11月15日送糖果、美食和米糧給這家主要收容印度裔孩子的孤兒院,讓孩子們得以歡慶屠妖節。這有助於促進族群之間的親善和諧。

祝福文化決定在同一天,也順途捐美食和米糧給同在附近的另外三家福利中心——溫馨老人之家、大慈講堂兒童之家及與大慈講堂同屬報恩寺旗下的安寧老人院。

恰巧上述四家福利中心也是祝福文化基金會與星洲日報、星洲日報基金會、佛光山、佛光會於11月11日聯合舉辦的【人間有爱,疫起關懷行動@3】(第三次捐獻糧食給社會福利中心和貧困家庭的行動)下,受捐助的68 家福利機構中的其中四家。

有鑑於此,祝福文化的義工也順理成章承擔送米糧給這四家福利中心的任務。

除了【人間有爱,疫起關懷行動@3】所捐給福利中心的米糧,祝福文化的義工、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與三位企業家章發明、李成吉和林駱興,也另外再增捐約一萬元的乾糧和藥品給這四家福利中心。

細心周到的符秋菊向每個福利中心的負責人了解老人或小孩所需要的藥品,然後和朋友劉桂蘭、李宇楊、呂素逸、呂素慧、呂瑜鑫、陳培鐿、戴智慧捐了超過1千元的藥物。她聽說溫馨老人之家沒手推車,馬上捐了一架手推車給這家福利中心。

當然,長者和小朋友最引頸盼望的還是鄺文良煮的美食,以及潘來吉製作的包子。

鄺文良煮給SAAII 小朋友的是是炒米粉、老鼠粉、炒飯,素辣海鮮煲。給另外兩家的小朋友和長者煮的是紅燒香菇、蝦碌和蓮藕西芹沙葛雜菜。

潘來吉共製作了500粒手工包,包括素叉燒包、菜包和花生包給長者和孩子們。溫馨之家的林院長看到誘人的包子,笑說:「老小孩愛吃吉祥義工團的包子, 現在吃飯,下午就讓他們吃包子, 他們不會等到明天才吃的……」

看到滿桌的熱食和乾糧,大慈講堂的義工劉慧敏和胡儷寵無比欣喜的說:「很多人因為疫情和行管令而收入大減或根本沒收入,上門來捐款和捐糧的人漸少,我們正在發愁呢!衷心感謝你們想到我們!」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與四組織聯手,捐糧予福利中心、貧困家庭》

星洲日報、星洲基金會、佛光山、 佛光會、祝福文化基金會於2020.11.11 聯合開展稱為【人間有爱,疫起關懷行動@3】 的第三次捐獻糧食給社會福利中心和貧困家庭的行動,總共籌募到總值逾10萬令吉,約10噸的糧食和生活用品。

這些糧食將捐給120個有需要的福利中心與貧困家庭,包括巴生河流域的68個福利中心以及散居全國各地的52個貧困家庭。

贊助商移交賑濟品儀式在東禪寺舉行。移交儀式甫結束,義工們即開始緊鑼密鼓地開始工作,把物品分配裝箱。這些賑濟品將在未來幾天,陸續送到需要糧食的福利中心和貧困家庭。

【人間有爱,疫起關懷行動@3】策劃人、 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兼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說:“疫情的衝擊,行動管制令一再延長, 使到很多福利機構陷入經濟困境,同時貧困家庭愈加貧困。 我們不時收到求助電話, 心裡也焦急……但由於上個月沙巴疫情告急,醫護人員缺乏防護裝備和治療冠病患者的儀器,我們就集中力量去支援沙巴前線人員, 隨著衛生部加大力度派送醫護人員及醫療配備去沙巴, 我們的支援沙巴醫護人員行動就可暫告一段落。恰好有熱心商家捐獻一批物資給祝福文化基金會,機緣巧合,就聯合其他四個合作伙伴一齊發起這次行動。

“感謝佛光山慈悲喜捨的精神,有求必應。我們常尋求佛光山合作, 是因為佛光山有號召力,登高一呼,就有大量的義工響應, 而且佛光山有場地可以存放米糧和用品。每次行動都能圓滿成功幫助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

她指出, 這次【人間有爱,疫起關懷行動@3】再次證明馬來西亞華人是有愛心的族群。 “我們並沒有公開籌募, 只是聯絡一些熱心商家和朋友, 幾天內就籌募到足夠的物資。”

這次籌集到的救濟品如下:

Pocky 餅干棒 : 500箱 x 120 , 共 60,000 盒。
Jasmin 白米: 200包5 KG裝。
麵粉: 100箱x12包,共1200包。
白糖: 100箱X 12包 ,共1200包。
食油: 100箱x16支,共1600支。
蘇打餅:400包
美祿:300包1公斤裝。
罐頭茄汁黃豆 :35箱 (840罐)。
麵線:80箱。
伊麵:80箱。
菜脯:20箱。
唯一麵: 100箱X6,共600包。
洗衣粉:250 包。
浴巾: 540條浴巾

贊助商如下:

Glico Malaysia 公司 捐 500箱 (6萬盒) Pocky 餅乾棒。
同泰祥董事經理林培坤捐 300包 MILO、840罐茄汁黃豆、250包洗衣粉。
JASMINE FOOD CORPORATION SDN BHD 捐200包5公斤裝白米。
拿督葉鏑健和林渭鏇 合捐100箱麵粉、100箱白糖、100箱食油和400包蘇打餅。
建興貿易公司和呂沐陽、 謝安衡、 吳偉雄 、何子龍 、歐世煥 、王美華、 溫佳和、 佘秀玉、 符美珊、 林金星、 劉榮剛合捐80箱麵線、80箱伊麵、20箱菜脯。

原住民孩子

《風雨路上送糧記,感謝神》

/ 葉偉章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陸續給我傳了好些訊息、照片、影片,是「窮人的福音」義工們送糧給原住民路上的情況。

我擱著,沒看;今日一次性點開,才覺驚心動魄。宛若連環圖,片段式的訊息剛好拼湊成旅途記事。

「今早,安排了義工們的9輛四輪驅動車,把4.3噸救濟食品分別送到巴拉和德哥山區。請繼續向神祈討祂的憐憫與好天氣。

「感謝神,雖然那些爛泥路實在糟透了,但義工們並沒有氣餒。隊伍於傍晚7時30分完全回到了靠近公路的巴威克村,比原定時間晚了5個小時。

「今早8時,我們6輛四輪驅動車載送了3.2噸的食品前往德內喀山區,另3輛則載了1.5噸白米到加德爾村。請向神禱告,祈願祂憐憫、保護,以及好天氣。

「昨晚的毫雨,致使泥濘路滑爛、危險,造成了幾起車子掉卡在溝裡的意外事件,而且剎車也失靈。感謝神,經過了12小時的努力,克服了這艱難且恐怖的路況,全員安全回到。

「我們現在位於巴威克村,正把食物貯存到阿迪牧師的家。

「感謝神,凌晨4時,我們四輪驅動車的義工們,在毫雨後終於安全回到巴威克村。即使他們的四輪驅動車已經過改裝,十分堅固,但也難以應付這可怕的路況,好幾次故障。有些義工洗澡後,於凌晨5時才吃晚餐;有些則因為太累,直接倒頭睡下了。

「感謝神,因為這些勇敢且敬責的義工們,因為他們心中的大愛,所以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我們祈願他們12月中旬可以再來,在洪水來襲前協助把孩子送回家裡,好度過學校長假。

「我們也感謝神,幫我們在季候風帶來毫雨之前,完成了運送14噸救濟食品到最偏遠原住民住處的任務(供貯存)。如洪水來襲,我們是無計可施的。

「剩餘的7噸食物,我們會在載孩子們回深山時一併送去。」

泥濘路難行,雨後尤甚,且險象環生。不過因著信仰的虔誠,因著不願讓原住民在季候風裡挨餓受難,「窮人的福音」蘇牧師號召了弟兄們,毅然走上了這艱辛的送糧之旅。

我雖不是基督徒,但願意陪同禱告——感謝神,義工們得以安全歸來。

感謝這些默默奉獻的義工們。

助學計劃•原住民孩子

【慈善活動】

V’Art Space 與祝福文化將於10月15日至11月14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線上慈善畫展( www.vartspacekl.com )。畫展所得盈利,將在扣除成本(畫家收入、信用卡手續費、運輸費等)後,悉數用以捐助貧困孩子上學和送糧給原住民。

畫展共有130副畫、15件雕塑品。值得一提的是,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也另外捐出了12副個人藏畫,她將分文不取的將義賣所得悉數捐作以上用途。

畫廊創辦人、執行長顏于娜表示,她非常支持祝福文化的慈善理念,因此希望通過這次畫展略盡綿力,幫助這些有需要的孩子與團體。

原件也將在Taman Desa, Faber Towers 的畫廊展出。畫廊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五,早上11時至下午5時,週六、週日及公共假期則只接受電話預約(016-3274984)。

情自在

《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

 /葉偉章

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實話說,吃過以後,四個字,名不虛傳。

包子出自吉祥義工團,團長是潘來吉。這名字我常聽老闆蕭依釗提起,行管令期間他常做些包子配合祝福文化送到福利中心。老闆說,潘來吉平日上班,假日才帶著一群善心人士一起做包子和吃食,捐給福利中心或供宗教團體、學校義賣,吉祥義工團本身分文不收,所以說有錢也買不到。

老闆知道用食物即可引我上鉤,因此上次祝福文化前去「文冬福袋送暖行動」時,她以文冬風味早餐誘之。(後來證實這是誑騙,關於此事,可參考拙作《有種感動叫豁達》,http://wordpress-577412-1895492.cloudwaysapps.com/?p=9729 。)及至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我可不會輕易上當,這中心我去了多次,途中有甚麼可吃或會停留甚麼地方,我是清楚的。「這次有吉祥義工團有錢也買不到的包子噢,而且他們有準備義工的份兒。」她說。

於是我見到了潘來吉,其實上次在文冬也曾見過,只是來去匆忙、匆匆一面。

前往勞勿,祝福文化不止給原住民孩子送糧,也請社工查訪舉薦了15戶貧困家庭,給他們送上了紅包、食物、生活用品與口罩。(詳情可參考《祝福文化捐助勞勿縣5個新村的15個貧困家庭》,http://wordpress-577412-1895492.cloudwaysapps.com/?p=9751 。)據知,潘來吉也給他們準備了紅包,以及包子、麥片等食品。

由於沒有時間每戶家庭前往拜訪,因此我們請社工幫忙,把其中四戶家庭載到中心,另十一戶較接近市鎮的,則載到一家茶餐室集合。茶餐室沒營業,就專程為我們開閘。我老闆蕭依釗拉著潘來吉,要他一起派發紅包;潘來吉猛搖手,「妳代表就好,我要和義工們去隔壁吃麵。」他說。

後來我們回到原住民中心,給四戶家庭派發紅包食物時,蕭大姐又拉上了潘來吉,後者同樣搖首擺腦,但這次拗不過我老闆,於是只能陪在旁雙手合十。我在旁看著好笑,心裡暗忖,他果然還不熟悉蕭大姐。別看她瘦瘦弱弱的,其實執拗得很。(噓,別讓她聽見。)

還是說回吉祥義工團的包子吧。就我所吃過的,包子共有四款:素叉燒、咖哩、菜包、花生。每款都餡料十足,尤讓我驚艷的是素叉燒與咖哩,完全沒有市面上素食包子那種素料的口感和特有味道,咖哩也香氣濃郁。

原住民孩子中心的負責人蘇牧師正與我聊天,在旁的傳道士嬌姐咬了一口包子,訝然叫著:「這外皮怎麼發得那麼好?」蘇牧師以著老經驗的口吻說:「這和他用的發酵粉有莫大關係。」然後兩人開始討論發酵粉,繼而轉到隔壁桌請教潘來吉去了,完全忘了其實他們原與我說著話。就為了包子,唉。

吃過包子以後我很想帶兩個回去給我娘,正躊躇著該不該掏錢時,發現「有錢也買不到」這話還真不假,因為包子已被吃完了。

情自在

《流動的愛心》

/葉偉章

我至今仍未認出鄺文良的樣子。

咱倆有過兩面之緣,一次文冬,一次勞勿,自然都是因為祝福文化。前者是「文冬福袋送暖行動」,他去煮食,我去主持;後者是到原住民孩子中心送糧,他去煮食,我去主食。

他一到現場,即開始忙碌,都是不下百份的便當。口罩底下,但見個子瘦小的他揮汗如雨,在餐車裡安靜地煮炒。結束後,大家匆忙離開,我是一次都沒與他說上話的。

關於餐車,我後來也是通過星洲日報記者李佩珍的報導,才知那是他的流動廚房。行管令期間,考慮到福利中心少了許多捐糧者,所以開著流動廚房前往老人院、孤兒院為他們烹煮美食。

我知道他是佛教徒,但他吃素卻遠在信佛以前,據知,他從小一吃肉就會吐。我還知道,他熟識的富田齋料老板林保銘先生,得知他常免費義務給需要的人煮食,所以賣給他的素料都比市價便宜。對此,他心存感念,曾向我老闆蕭依釗提過。

聽說,他曾在我很喜歡的尼泊爾呆過一段時間。

還有……

於是鄺文良於我,就是這樣東拼西湊的一抹印象,感覺很踏實低調的一個人。

感謝他對祝福文化的支持,相信日後相見的機會還多著呢。

專欄•情自在

《葉雙,祝妳生日快樂》

/ 葉偉章

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的那天,適逢葉雙生日。

葉雙是誰?她是一個在台北長大的女孩,她是台灣大學護理系的在籍學生,是蕭依釗兩名乾女兒其一,是知名作家焦桐老師的愛女,是撇除以上所有身份與標籤後依然亮眼的二十歲女生。我說的亮眼,不只是外型,更多源自她的聰明與善良、堅強與勇敢。

高中畢業以後,還未入大學之前,她說她想體驗生活,於是蕭依釗邀她來馬,前往原住民孩子中心當義工一個月。我以為蕭依釗只是隨便問問,以為她只是隨口答應;然而,她還真的來了。

於是她成了祝福文化的第一位特派義工,於是她在中心裡教小朋友讀書寫字,於是一個怕蟲的女孩,走進了深山走進了原住民家庭,於是她寫下了這段日子裡她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有感受,於是她與其他志工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於是…… (系列文章傳送門:http://wordpress-577412-1895492.cloudwaysapps.com/?cat=6&paged=5)

前往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的路上,蕭依釗在車上囑我:「拍一段短片,讓志工們給葉雙送上祝福,她一定很想念他們。」我自是一口回絕,這麼露骨的表達情感方式,我光是用想的都會替志工們打冷顫。再說,大家都有私下祝福她,被蕭大姐這麼一鬧,反倒顯得我們都不曾有過表示似的。義工莉莉一邊開車一邊嘀咕:「妳從來都不記得我們的生日……」

我和莉莉你一言我一語,蕭大姐自是無以招架的,末了她使了絕招:「你自己想辦法,反正我覺得葉雙一定會很開心。」她這麼一句,就把我架在難處了,彷若不從就是我不願讓葉雙開心似的。(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啊。)於是又一輪唇槍舌劍以後,我們達成協議,以照片取代短片。一到中心,我便把志工俊文拉到一旁:「我們來拍照吧……」

我不知道葉雙看了照片以後會不會很開心,但我想,如果她知道我們因為她的生日短片而在車裡爭論不休,一定會笑得很開懷。不是因為短片或照片,無關乎生日或不生日,而是因為那就是她所認識的乾媽蕭依釗、偉章哥,以及莉莉姐。

末了,我一定要補上一句:「即使沒有妳乾媽的囑咐,我們其實也會由衷祝福妳的呀。葉雙,生日快樂!」

原住民孩子

《小小的藥皂,包含深重的慈悲心》

/蕭依釗

符秋菊衣著樸素無華,為人低調, 站在人群中, 很少人會注意到她, 但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有著一顆火熱的心。

她是一位佛弟子,深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自己熱心布施,也遊說身邊的朋友參與行善。朋友們都稱她「秋菊師姐」。

非常感謝她願意認同祝福文化的理念, 這些日子來積極贊助和參與祝福文化的慈善活動。

像10月4日的「勞勿送暖行動」,她聽說有些原住民患皮膚病,因知道Chandrika Ayurvedic (阿育吠陀)肥皂不含化學物質, 對皮膚炎和濕疹有幫助,遂決定採購47塊藥皂, 送給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目前收容的47名孩子的家庭。

勞勿之行前夕, 她跑遍了雙溪毛糯一帶的13 間連鎖便利超市,才買到44塊藥皂。晚上七點, 她在WhatsApp 群組求助,並告訴朋友圈,只有那家連鎖超市有賣,一塊售價2.90。我下班後到附近的兩間連鎖店去找, 店員都說:賣完了!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幸運的在一間連鎖店找到12塊這種藥皂,符秋菊興奮的說:「很難找!統統幫我買下來!」

第二天,她像寶貝般捧著那56塊藥皂去勞勿, 鄭重的交給志工。「這對皮膚病有幫助, 請讓孩子們帶回森林給他們的家長用。」

小小一塊不甚起眼的藥皂,包含著符秋菊深重的慈悲心。因為那份心意,藥皂增添了幾許重量,溫暖厚實地托在我掌上與心頭。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捐助 勞勿縣5個新村的15個貧困家庭》

/ 義工小雪

勞勿是個偏僻的山城,居民多務農為生,收入偏低。由於疫情和行管令的打擊,貧困戶的生活更苦不堪言。

祝福文化基金會趁探訪原住民孩子中心之便,亦給勞勿的貧困家庭送暖。當地社工到各村查訪,並舉薦了15戶貧困家庭。

這15個家庭來自勞勿縣5個新村: 都賴新村4個家庭、武吉公滿新村5個家庭、雙溪蘭新村1個家庭、積羅新村4個家庭、新巴力新村 1個家庭。

祝福文化捐給每個家庭紅包 100、一大袋的乾糧、一包洗衣粉和50片口罩。

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也送給每個家庭紅包100元、麥片、美祿、10粒包子和4粒蛋糕。

受惠者大多是病弱的長者, 他們對從首都老遠來送暖的義工們深深感謝。其中有位長者,還感動得頻頻拭淚。

 

原住民孩子

《跨越宗教的大愛,送糧支援原住民》

/義工小雪

東北季候風己開始帶來連日大雨, 但長期援助原住民的蘇牧師預測更大的疾風暴雨還未到來。11和12月可能會發生大水災。

這未知的水災,令很多關心原住民命運的義工擔心。10月4日,這種擔心驅使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和25位義工送了一卡車糧食去勞勿的原住民孩子中心,以讓「窮人的福音」志工運上原住民山寨。

祝福文化另外捐了1萬元給原住民孩子中心,讓志工在話望生鎮採購米糧給原住民。

9月初,祝福文化收到了蘇牧師的求援信。 他在信中說:「預料十一、 十二月將會有連連暴雨,洪水會導致土崩、路斷、木橋被洪水冲走, 被大水圍困的原住民將會面臨饑荒…… 」

蘇牧師擔心2014年的災難重演。當年被圍困了整整一個月的原住民,挨餓了一個月。後來一位原住民青年冒險走出來向蘇牧師求救。大水退後,蘇牧師見到的原住民孩子, 就像非洲那些餓得皮包骨的孩子 。

蘇牧師希望祝福文化發動善心人士捐錢和捐糧,讓他能在大水災發生前把糧食運進森林,派發給給他負責照顧的彭亨和吉蘭丹兩州一百多個山村的6,600名原住民。

令人欣喜的是,這次參與「勞勿送暖行動」的主要是佛弟子。特別是馬來西亞佛光山總住持覺誠法師聽說原住民需要米糧, 就把寺裡收存的一批白米、奶粉和即食甜湯捐了出來 。

祝福文化收到的其它捐獻品如下:

佛光山:白米、奶粉和即食甜湯
同泰祥董事經理林培坤:沙丁魚、 洗衣粉
5Senses 董事黃碧玲: 餅乾、醬油、脆麥片等
符秋菊和何子龍: 藥品和肥皂
葉秀芳:白糖、食油

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也參與了這次善行,他和幾位義工製作了600個包子和100個古早味蛋糕。

鄺文良駕了特製的餐車到原住民孩子中心,烹飪了素椰漿飯、素加哩羊肉和炒炒粉給原住民孩子吃。鄺文良從小茹素, 所以喜歡以素食和大家結緣。

蘇牧師眼見眾多佛弟子,特別是佛光山法師跨越宗教藩籬來支援「窮人的福音」志工, 對他們的大愛精神大為讚揚。
 
原住民孩子•社會關懷

《 牧師支援牧師, 譜下感人篇章》

/義工小樂

吉隆坡甲洞馬魯里基督教宣恩堂的王福牧师,自從知悉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及巴生「生命的起點」老人院需要糧食之後,就熱心籌募米糧, 然後大量送去給這兩個基督教慈善組織。

王福牧師和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因長年一起推動救災工作,而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從蕭依釗處得知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創辦人蘇廣成牧師及「生命的起點」創辦人史帝芬牧師的感人事蹟,遂決心支援他們。

10月3日 ,宣恩堂捐了數十箱乾糧予「生命的起點」老人院和孤兒院。

過去幾個月,宣恩堂也捐了幾批乾糧給勞勿原住民孩子中心。

王福牧師向蘇牧師承諾:每年將捐贈一千多包10公斤裝白米和一千罐沙丁魚給原住民孩子中心。

這三位牧師都有著同樣扶助弱勢群體的愛心,他們的奉獻精神原就讓人動容;王福牧師的雪中送炭,是另一感人篇章,見證著人間的善於美。

擔任宣恩堂主任牧師的王福本身是一位很有威望、熱心公益的的牧師。自幼在茅山術法師家中成長, 成年後在老師影響下選擇信主。多年潛心研究探討儒釋道與民間宗教信仰,並經常受邀到各處巡回講道及授課。

助學計劃

《沒有外援,孩子們會失學——徵求2021年度貧困孩子捐助人》

/蕭依釗 (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

新冠疫情令世界風雲變色, 窮人愈窮。

我們看到馬來西亞社會底層弱勢群體在掙扎求存, 但是很多國家的弱勢族群的情況比馬來西亞更為悲慘。

緬甸的桑比牧師來信敘述孩子們的情況:貧民窟的孩子們雖然逃過了新冠病毒的侵襲, 但卻經常挨餓。很多家庭已經斷糧!儘管他孤兒院的存糧不多, 但面對抱著孩子來乞求食物的媽媽, 他不能不施贈一些糧食。

他懇求祝福文化基金會號召善心人向他的孩子伸出援手。「我向上帝祈禱,希望你們能繼續援助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上學, 是要交學費的。他們連米都沒錢買,哪有錢交學費、買書?如果得不到援助,他們肯定就會失學!」

青海的貢覺仁波切說,疫情衝擊下,他創辦的智慧希望小學未能得到外援。他期望明年春天,疫情好轉,馬來西亞的善心人士能到雪域高原去探訪那兒的孩子 。

印度疫情非常嚴重,每天新增8萬至10萬確診病例,死亡病例超過9萬, 疫情正在向醫療條件落後的農村迅速擴散。在印度弘法的佛光山妙如法師十分憐憫求助無門的印度貧民。

「2021年度助學計劃」正式開展,祝福文化誠摰吁請善心朋友們捐助緬甸、尼泊爾、印度大吉嶺、印尼加里曼丹和中國青海的貧困孩子,讓他們可以過上溫飽、繼續上學的日子。

我們特別希望往年有捐助貧困孩子的祝福使者們能繼續慷慨解囊。

祝福文化接下來會用三個月時間收集善款。按照往年模式,助學計劃採對應制,每名孩童RM500;當然,也接受隨喜捐助。

————————————————————
捐款方式:

1. 點擊以下鏈接:
https://forms.gle/BJFMGDqGR1jHeXqHA
或
2. 於匯款單背面寫下
(i)真實英文姓名
(ii)身份證號碼(以上兩項為政府機構所要求的程序)
(iii)電郵(如有)
(iv)註明:助學計劃
拍下匯款單正反兩面,以whatsapp 傳送至 016-678 5022

祝福文化戶頭資料:
The Trustees of Best Wishes Foundation Registered
RHB Bank 21247900057559
社會關懷

《有種感動叫豁達》

/ 葉偉章

那時我正搬著米。其實是去當司儀的,文冬福袋送暖行動,祝福文化是策辦單位之一,所以我也跟著去湊熱鬧。自然其中不無被騙的因素存在,臨行前一晚蕭依釗與我說:「我們8點到,你有大把時間可以享用文冬風味早餐。」抵步後,她壓根兒不提早餐,「快去幫忙。」她揮著手臂指使我。

於是我在搬米。幾個老人家在旁看著米,一個駐拐杖,一個髮色雪白,還有三兩個來回走動偶爾駐足的。白髮老伯看米看得出神,駐拐杖的笑他:「那麼喜歡,就把米搬回家吧。」老伯很憨厚地搖首擺腦。我在旁笑著,搭了句:「搬吧,搬吧,順道連我也搬回去。」駐拐杖老伯哈哈大笑:「不可以,不可以,搬不動你。」語氣極其爽朗。

後來我們又聊了幾句,他對祝福文化很好奇,隨意問了幾句。過程中可以感覺這位老人家很活潑樂觀,健談之餘也笑得開懷。

後來的後來,我才在蕭依釗的致辭裡得知他原來是骨癌患者。他被中央醫院宣告不治,折騰了三年,他以親友籌得的善款到廣州尋醫。廣州醫生以截肢保住了他的命,那年他才三十一歲。丟了羅里跟車的工作,義款散盡,現年66歲的他只能靠每月400元的殘疾人士津貼過活,寄住在妹妹家裡。

然而在整個對談過程裡,我竟沒有感受到他的一絲愁容。他的笑聲,何其豁達。
好幾個月前,有個網友在祝福文化粉絲專頁裡留訊,說是有台嶄新的輪椅,來不及用親人就去世了,問說知不知道有哪個機構用得著。我約略詢問了一下社工,得知有個單位有需要,他們收容了一名因自殺未遂而半身不遂的青年,這輪椅剛好派得上用場。

我把這消息告知網友,她在私訊裡留了言,大意是說生命何其珍貴,怎麼竟然那麼輕易放棄?語氣裡充滿了感慨。我想,對於剛痛失親人的她而言,這對比確實是頗讓人無奈的。

當然,她還是把輪椅送了過去。我不是那青年,不知他經歷了甚麼事,遭遇了甚麼痛,絕不敢加以妄議。

還是說回文冬的老伯吧。我看著坐在席間的他,淡然地聽著蕭依釗訴說他的故事,彷彿在聽別人的事情似的,當下不覺升起了一股感動。他的豁達與樂觀,是對生命的禮敬。

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努力地活著,堅強的面對生活的困窘;我禁不住自問,那些平日讓我們感到氣餒的事,相形之下會不會其實太微不足道?

我忽然覺得,原來有種感動,叫作豁達。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送福袋,文冬貧戶暖過節》

/ 義工小樂

中秋將至,祝福文化不忘在這佳節給貧困家庭送暖,日前(9月22日)送了50個福袋予文冬的貧困家庭,每袋價值超逾百元,讓受惠者備感欣喜。

這項名為「文冬福袋送暖行動」的活動,由馬來西亞佛光山、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分會、星洲日報基金會、祝福文化基金會聯合主辦。社工把當地50位貧困長者,召集到文冬縣籃球場,工委會即現場派發兩大福袋和50元紅包。另外,每個家庭也獲得星星洲基金會發予2千元生活援助金。

這項活動也獲得了許多善心人士的響應,紛紛表示願意額外贊助,其中包括:

捐紅包及乾糧的同泰祥董事經理林培坤
捐包子、古早味雞蛋糕、純牛奶奶油麵包的吉祥義工團團長潘來吉
現場煮食並捐便當的鄺文良
捐月餅的拿汀葉秀芳
捐藥品的符秋菊
主辦單位也準備了多箱尿片和衛生棉,讓有需要的家庭領取回家。

慈善歌后鄧雪萍專誠而來,大展其甜美歌喉,現場氣氛極其歡快活絡。

出席活動的貴賓包括:佛光山總主持覺誠法師、星洲日報基金會副主席暨祝福文化義務執行長蕭依釗、文冬縣籃球公會主席拿督斯里何啟文、同泰祥董事經理林培坤先生等。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警報尚未解除,因此大家都謹守防疫標準流程,包括一米距離、佩戴口罩以及使用消毒搓手液等。現場亦有警察前來,確認了一切符合程序,因此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圓滿結束。

50名長者在這趟活動裡,可說是滿載而歸。他們所領收到的,不止是豐富的物資,還有四位法師及許多善心人士誠摯的祝福。

這個中秋,很溫暖!

原住民孩子

《原住民孩子的艱辛上學路》

/蕭依釗

病毒和峻嶺, 沒有阻斷數百個原住民孩子的求學路,因為有一群志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馬來西亞在3月18日開始實施行動管制令時,恰逢學校第一學期假期,在城鎮上學的原住民孩子早己回到山村與家人團聚。

原住民對新冠病毒沒有概念,因而特別恐慌,不敢與外人接觸, 帶著一家老小,躲進更深的森林裡。

當教育部宣佈小學在7月分兩階段全面復課時,原住民出於恐懼,不願讓孩子離開山區。幸好上學寬限期至9月1日。

8月下旬,蘇廣成牧師率領一群志工分頭進入彭亨州和吉蘭丹州百多個山村四處游說,終於說服村長和村民,讓志工們載孩子出來上學。

8月明明是乾旱的季節,卻偏偏連日傾盆大雨。志工們無論上山還是下山,都驚險連連,步步為營。

那幾天我的手機不時收到蘇牧師的情報:

“路面泥濘滑溜,我們的車輪必須綁上鐵鏈,像老牛上樹般用盡馬力才能攀爬上坡,而且雨水把路面冲蝕得窟窿處處……”

“我們的四驅車在武吉加文䧟人泥沼中,動彈不得,被迫夜宿山野。”

“費盡蠻荒之力,才抵達波斯村,整整比預定時間遲了一天。”

“我們在波斯村見到了其中38名孩子。才5個月不見, 他們變得異常消瘦羸弱,令人心酸。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們一天只吃一餐,大多是木薯和野菜。”

“回程的路段被洪水冲毀,我們只好請求原住民砍樹幹來填補坑窪。”

“我們終於把孩子們安全的載到了臨近公路的巴威村。停車後,大伙兒鬆了一口氣,才感覺到全身虛脫,連多走一步都沒氣力了……”

讀著蘇牧師這些簡訊,回憶的匣子自動開啟:5年前,蘇牧師載我和義工進一個山寨考察。坎坷崎嶇的泥路,以及路面大大小小的石塊,讓四驅車一路顛簸,坐在車裡的我們被甩來甩去,即使緊抓住扶手,我們的頭也不時撞碰車窗鏡。經過一處彎道,幾乎與反方向駛來的四驅車相撞。幸好兩方都是老手,經過10多分鐘的進退和避讓,兩車終於錯開而過。接下來是一段狹窄的下坡路,右邊是陡壁,左邊是懸崖,車子擦著峭壁過,義工嚇得驚叫。蘇牧師鎮定的說:“沒事!今天沒下雨,路不滑。如果下雨,就真的難走了。”

這段令人心驚膽顫的路程,永刻在我的腦海中。

可是,我就只是那麼一趟, 這樣的艱險路程蘇牧師和他的志工團隊每年都要走好幾趟,送糧食給各山村、載孩子出山、送孩子回家……。尤其是年終學校放長假時,要載孩子回山區;新學年開學時,要載孩子出山,每年年底東北季候風帶來大量雨水,山洪洶湧,漫過山路,志工們載孩子進出山區的過程,險象環生。

據蘇牧師說, 這百多個山村,散布在大山各個角落,大小不一,最大的有5百多人,最小的僅有3戶人。有的村子在大山深處,沒有路,車子根本開不進去。許多孩子必須跋山涉水,走幾個小時的很遠很遠的路才能回到家。有時他們會被長剌的雜草和樹叢割傷,偶爾會遇上野獸,有時石頭突然从山上滾下来……

蘇牧師總是會讓每個孩子扛一袋糧食回家。這袋糧食對原住民來說非常珍貴。隨著他們倚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受到官商勾結破壞後,他們不像以前那樣在森林裡容易覓得食物了。孩子每次回山都攜帶糧食,也許亦是令他們願意讓孩子出外求學的因素之一。

由於曾受到一些貪官的壓迫、收購山貨的貪婪中間商及人肉販子的欺騙,一般原住民對外來的所謂“文明人”高度戒備,甚至仇恨。 而且很多原住民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喜歡把子女留在身邊,即使無所事事。蘇牧師率領的志工團隊當初進山時受到原住民的懷疑和排斥,但志工們表現出最大的誠意,捐米糧、修建房子、 手把手教導原住民栽種蔬菜水果樹等等, 才贏得原住民的信任, 願意把孩子交托給蘇牧師。

志工們千辛萬苦把孩子們帶出來後,懸著的心還是放不下。萬一有孩子感染病毒,無法向他們的父母交待。志工劉美嬌知悉祝福文化有義工替孤兒縫製布口罩, 來電詢問。 兩位義工莉嘉和美珍欣然趕縫了40片布口罩,贈給20名上幼兒園的原住民小孩。

扶貧先扶智。我們十分認同蘇牧師的“教育是改變原住民命運”的理念,所以這些年來祝福文化基金會一直積極的支持蘇牧師和志工團隊扶助原住民孩子的努力。

原住民孩子的上學路雖然艱辛,但卻寄託著孩子們的未來和希望。

還好,有那麼一群不畏艱辛的志工。還好。

(如您想捐助原住民孩子,請點擊以下鏈接https://forms.gle/XvHuZfu5pfWvKu5H6)

 

社會關懷

《祝福文化再捐糧、捐款予史帝芬牧師》

/義工小樂

祝福文化近日再次雪中送炭,捐贈糧食和善款予史帝芬牧師。

祝福文化基金會義務執行長蕭依釗親自到“生命的起點”屬下的一家老人院, 移交2萬馬幣的善款及二十多箱乾糧、消毒搓手液予史帝芬牧師。

這是祝福文化在一個月內第二度送米糧和防護用品給史帝芬牧師。兩次的濟品總共價值約6千馬幣 ,當中包括了同泰祥公司董事經理林培坤捐的即食飯,以及5Senses 公司董事黃碧玲捐的餅乾和豆奶粉。

“生命的起點”共有3家孤兒院、4家老人院及一家愛滋患者收容所,收容了總共162名孤兒、 老人和HIV感染者。這些中心原就需要資援,史帝芬牧師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和腎病後,更是迫切需要外援。

祝福文化報導了史帝芬牧師的困境後,各界熱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

我們非常感謝以下捐款的善心朋友:慈慧之友、社會扶貧計劃協會、眾善團、智一法師、鄧慧堅醫師、陳寶玲、葉金龍、劉利水、黃靜柔、邱賢眉、林淑佑、李民平、朱惠群、陳明洲、葉志仁、何健泉、LOW KIAT LEE、 THAM WAI YEE、 HO SWEE LING、 KEE TONG KIAK、 KOI CHIN CHIN、 LOW CHEE HUEY、 LEE WENDY、 TEH AI BENG、 CHEN CHIT SHIAN、 THAM WAI PING、 KOR GUAT HAR、 NG HOOI KEANG、 TAN SHEET HUA、 WANG JIAN ZHONG、 LAW YANG KET、 KOH HC、 KOH JJ、 KOH JY、 YAP LP、 LEE KONG TENG、 LIM SIAW FONG、 KONG YOKE KIE、VALIXIA QUAH SUAT WEE、 MAY YEE、 CHUA YEONG WEI & FAMILY,以及一些不顧透露姓名的朋友。

我們也十分感謝吉隆坡甲洞基督教宣恩堂王福牧师和社會扶貧計劃創辦人余寶橒在知悉情況後,捐贈糧食予史帝芬牧師。

善心朋友陳儀文表示,己把她的20年國產舊車送去車廠維修,準備捐給史帝芬牧師。

(註: 註: 若有熱心朋友要捐助經濟拮据的福利中心,可點擊以下鏈接,<https://forms.gle/JDgDsBDboeDBQkd76> ,並註明 “史帝芬牧師個案” 。)
Page 1 of 861234»102030...Last »

网上表格

  • 助學計劃
  • 護苗計劃
  • 慈心祝福
  • 社會關懷

最新文章

  • 〈祝福文化基金會,訪吉粦原住民村送暖〉
  •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興教寺 · 百塔寺
  • 12月祝福文化日惹探訪團額滿 謹向後來者致歉!
  • 〈捐緬甸物資堆積如山感動牧師「 大馬華人充滿愛心」〉
  • 【2025祝福文化西安探訪團】之 大慈恩寺·大興善寺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